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Read more ...

金刚经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Read more ...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1.mp3 音频播放: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2.mp3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法华经

《法华经》 点击查看经文(外部链接) 会性法师讲授   716001AM.mp3 716001BM.mp3 716002AM.mp3 716002BM.mp3 716003AM.mp3 716003BM.mp3 716004AM.mp3 716004BM.mp3 716005AM.mp3 716005BM.mp3 716006AM.mp3 716006BM.mp3 716007AM.mp3 716007BM.mp3 716008AM.mp3 716008BM.mp3 716009AM.mp3 716009BM.mp3 716010AM.mp3 716010BM.mp3 716011AM.mp3 716011BM.mp3 716012AM.mp3 716012BM.mp3 716013AM.mp3 716013BM.mp3 716014AM.mp3 716014BM.mp3 716015AM.mp3 716015BM.mp3 716016AM.mp3 716016BM.mp3 716017AM.mp3 716017BM.mp3 716018AM.mp3 716018BM.mp3 716019AM.mp3 716019BM.mp3 716020AM.mp3 716020BM.mp3 716021AM.mp3 716021BM.mp3 716022AM.mp3 716022BM.mp3 716023AM.mp3 716023BM.mp3 716024AM.mp3 716024BM.mp3 716025AM.mp3 716025BM.mp3 716026AM.mp3...

Read more ...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点击播放:佛说须摩提长者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须摩提长者经1.mp3 点击播放:佛说须摩提长者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须摩提长者经2.mp3 点击播放:佛说须摩提长者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须摩提长者经3.mp3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佛说须摩提长者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Read more ...

菩萨道树经

《菩萨道树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点击播放:菩萨道树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菩萨道树经1.mp3 点击播放:菩萨道树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菩萨道树经2.mp3 点击播放:菩萨道树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菩萨道树经3.mp3 点击播放:菩萨道树经4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菩萨道树经4.mp3 点击播放:菩萨道树经5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菩萨道树经5.mp3 《菩萨道树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菩萨道树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菩萨道树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菩萨道树经》 点击下载音频四(MP3) 《菩萨道树经》 点击下载音频五(MP3)

Read more ...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四十二章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四十二章经1.mp3 音频播放:四十二章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四十二章经2.mp3 音频播放:四十二章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四十二章经3.mp3 音频播放:四十二章经4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四十二章经4.mp3 音频播放:四十二章经5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四十二章经5.mp3 《四十二章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四十二章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四十二章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四十二章经》 点击下载音频四(MP3) 《四十二章经》 点击下载音频五(MP3)

Read more ...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点击播放:佛说胜军王所问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胜军王所问经1.mp3 点击播放:佛说胜军王所问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胜军王所问经2.mp3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1.mp3 音频播放: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2.mp3 音频播放: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3.mp3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Read more ...

佛说四不可得经

《佛说四不可得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点击播放:佛说四不可得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四不可得经1.mp3 点击播放:佛说四不可得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四不可得经2.mp3 《佛说四不可得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说四不可得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佛说法律三昧经

《佛说法律三昧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佛说法律三昧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法律三昧经1.mp3 音频播放:佛说法律三昧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法律三昧经2.mp3 音频播放:佛说法律三昧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法律三昧经3.mp3 音频播放:佛说法律三昧经4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法律三昧经4.mp3 《佛说法律三昧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说法律三昧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佛说法律三昧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佛说法律三昧经》 点击下载音频四(MP3)

Read more ...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点击播放:无量义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无量义经1.mp3 点击播放:无量义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无量义经2.mp3 点击播放:无量义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无量义经3.mp3 点击播放:无量义经4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无量义经4.mp3 点击播放:无量义经5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无量义经5.mp3 《无量义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无量义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无量义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无量义经》 点击下载音频四(MP3) 《无量义经》 点击下载音频五(MP3)

Read more ...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1.mp3 音频播放: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2.mp3 音频播放: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3.mp3 音频播放: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4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4.mp3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点击下载音频四(MP3)

Read more ...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1.mp3 音频播放: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2.mp3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Read more ...

佛藏经 诸法实相品

《佛藏经 诸法实相品》 点击查看经文(PDF) 音频播放:佛藏经 诸法实相品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藏经%20诸法实相品1.mp3 音频播放:佛藏经 诸法实相品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藏经%20诸法实相品2.mp3 《佛藏经 诸法实相品》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藏经 诸法实相品》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正解佛智 必读佛经二十部略注

(点击红色标题查看各章正文)

Read more ...

从“度一切苦厄”说起——非常时期重学《心经》

护法师兄要我讲《心经》,以深邃佛智为疫期众生之倚护,自然欣然受命。唯愿尚未接触佛法的网友也能借此静心,了 解佛陀揭示的生命奥秘,从此告别生命中的各种忧悲苦痛,逐步走向自如与解脱。 非常时期,本次学习拟打破常规,从重点说起,然后渐次展开,全面学习 。 欢迎同修参与,一起修学,回向给受苦众生🙏 学习次第安排如下: 一, 从度一切苦厄说起 二, 怎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三, 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误读 四, 为何“诸法空相” 五, 为何空中无色......乃至无一切 六, 什么是无智亦无得 七, 何为颠倒梦想,何为究竟涅磐 八, 努力证真,抵达彼岸 八个专题间会穿插相关名词解释。欢迎讨论。 一 .从“度一切苦厄”说起 《心经》起首即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为何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这得从佛揭示的生命奥秘说起。 几乎所有的大乘真经都在揭示、阐示这个奥秘: 深藏于色身背后的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它是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色身只是它的投影幻化,色身是幻相,色身所见也全是幻相;生死是假象,真如是不死永在的...... 当修行人亲证真如,瞬间洞悉色身是幻相,色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质是空时,幻相即刻破局,幻相里的苦厄当然也就破局了,故经云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知道都是假的,苦厄困顿自然冰释...... 恰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真正存在的是无形无相、无生无灭、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有相的都是幻相,虚妄不实。就像代码投影出 3D 影像,影像这边只是投影,这边的生生死死是假的,代码那边是没有影像及其生死病痛的。亲证这个,你就不怕生死病痛了,你会抛弃虚幻去求真修真。 这也是历代修行人都在做的事儿。 需要注意的是,身相是假有,身相背后的真如是真有(并非顽空见者认为的一切皆无,万般皆空)。明白这一点,你会越来越在总体上藐视色身的悲喜得失,生死苦痛,越来越能摆脱色身的欲望强加给你的系缚,并努力通过修真证真而达致解脱与超越。 当然在你尚未经由修行超出幻界时,健康是修行的基础,你将不再为生老病死焦虑痛苦,但你也会自然放松地为了修行保持健康。同时,修行与健康又是互为因果的,往往越修行越健康。修行的重要一环 禅定,就能助人打通经络祛除百病。 打坐入静对于强身、提高免疫力极为有效,这是西方医学也证实了的。 而五戒十善业即善念善行对健康长寿的效果人所皆知。 二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是形象表达,真正含义是证入实相,也就是通常说的证道。证道时真如现前,行者因而从幻相里大梦初醒,顿时获悉生命真谛:色身是幻相,五蕴皆为空,色身之外另有高明——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自在永在,它才是真正的存有。 那怎样才能证入实相呢? 经云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本意是智慧,在佛法里指大觉智,即照破宇宙生命实相的佛智。波罗蜜多意为 “度”, “到彼岸”,亦即渡过生死幻海到达真常彼岸。 行深度的 “大觉到彼岸”,指的是深入的禅定。因为佛从来讲的、一再强调的都是“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以戒资定, 由定发慧”。

Read more ...

般若经只说空吗?

般若经只说空吗? 般若经是诸佛之母,出生一切佛。学人读真经,总能读到释迦佛的如是教诲。 除了四阿含经,佛一生游行八方广转法轮,讲的几乎都是般若经(这里指的是广义般若经,即所有揭示、阐述诸法实相的大乘经典,包括蕴含般若智慧的各单本经)。可是居然有学人误认般若经不了义,判定般若经是“中学程度”,唯识学才是“大学水平”。因为,他们认为般若经只说空,没说有。 除了出于宗派门户立场而持如是知见的部分唯识学人外,不可否认的是,亦有不少佛弟子读般若经,无论大品般若还是小品般若、单本般若,总能满满地读出空,读出无来,却无法读到实,读到有。他们往往看到醒目的“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有為空、無為空……”等等十八空,以及不时出现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形无色,无取无著,无实无妄……无有分别不可得示,非垢非净,非名非相”等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就斩钉截铁地判断般若经在说空,只说空,空得无比彻底,“空得一点渣都不剩”! 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般若经不仅说空,更说了有。般若经说空时,说的是此岸有相的万法皆是假有幻有,本质为空,此说是显了相,所以大家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而说有时,有时是显了相,有时则是隐密相。当这个“有”指向彼岸无相的实相时,因那实相不可思议难以言传,也因慈悲的佛陀以手指月,留下空间让弟子去证去悟,所以,相关说法往往就呈隐秘相,未醒的众生自然不察不觉,视而无见。 对般若经的误读于此大量发生…… 下面,我们將选取部分经典,从短篇到长篇,从大家熟悉的到不甚熟悉的,来层层分析般若经是怎么说空,怎么说有;哪些是显了相,哪些是隐秘相;哪些解读是题中应有之义,哪些则是世人误读之后强加上去的。 一 就从大家熟悉的,而且是提纲挈领地阐述般若经核心要义的《心经》开始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起首第一句的“照见五蕴皆空”当然说了空,而且是五蕴皆空。但是,这是说出来的,没说出来的还大有内涵。 首先,这空不是直接看见的(事实上也无法直接看见),而是真正的存有显现后证伪:色身原来是幻相,色身所见也全是幻相……真如才是真有,真如是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 当真如炯炯,倏然显现时,行者便于这不可思议的瞬间证真破幻,获悉了生命奥秘…… 换句话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真正意思是:真如现前,亲证实相。 修行人亲证真如,获悉色身是幻相,色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当然也是假有,本质是空时,幻相即刻破局,幻相里的苦厄当然也就破局了,故经云:“度一切苦厄”。 所以,在这貌似只说空的文字里,其实隐藏着真正的存有,暗含了世人难以知晓也难以理解的生命奥秘…… 何况,前面还先说了有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虽然这也属梦中佛事,是幻有,但滞留幻界希望超出的众生,却不能不大行梦中佛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般若经里的空有两解,一是空无,二是无相。 人们一般多解为空无。这样解也没错。先按此解: 色和空无异,空和色无异。为何?因为色是幻相,假有,幻有假有本质上当然是无,是空。 “色就是空”,这也是从本质上说的。在本质上,梦里的人、事、物虽然声色并茂,活龙活现,其实都是假的,是太虚幻境,并非真有。 “空就是色”,在现象界,空表现为色,虽然表现为色,本质上还是空,因为这色法(色身及其所执持的万有)是幻相。亦即:空是色的本质,故从本质上说,空也是色——与色无异。 再看第二解。 东晋高僧慧远为东来圣僧佛陀跋陀罗法师译作《达磨多罗禅经》所作序文有如下文字: “达磨多罗合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 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不)出于如,故曰 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 “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 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异译。可见空是无相真如之义。 能译出“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者,一定是洞悉实相的。因为亲证真如方知色身原来是真如的化现!此乃生命之奥秘,诸法之实相。 笔者认为此语应该出自佛陀跋陀罗法师,因法师是证得不还果的圣僧,并曾直问鸠摩罗什法师“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可见佛陀跋陀罗法师已亲窥那不可思议远超人智的惊人实相。 而那实相就是:色身是真如的投影化现,色身是假相,真如才是真有。而真如无形无相,不生不灭…… 佛陀老人家更是常说真如法性如虚空遍一切。“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佛性即法性、法身、法界、真如、实际、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等的同义词)。因为真如(佛性)无形无相,无动无摇,周遍法界如虚空。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的空,其实更是直指无相的真如。这才有上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的表述。 从中,学人可以看出,这表面上似乎只说空的文字里,又一次蕴含了真有。只是,这真有是隐秘相,须实证方能抵达,方知方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同样,“是诸法空相”里的“空”是“无相真如”之义。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这一切法的本质是无相真如——因为是真如来显。事实上,它也的确是在揭示无相真如(亦名一真法界)的“性状”。因为真如无相,故无法直接描述,只能遮诠,即,说它不是什么,没有什么…… 学人读到这里,往往以为这一连串的无无无不不不 是在说此岸诸法,其实,它说的是彼岸真如,即,真正的存有,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同时它没有色身,没有众生(因为只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 “something” ),故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亦无无明,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等等。同时,既然没有众生,当然也就没有引导众生脱苦的苦集灭道,也不存在智与得之类的事情。 可见,这些貌似说无的文字,在在指向的都是真有啊。可是,可是…… 学人熟悉的指月说,形容的就是这种状况。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等文字是指向彼岸真如的手指,是佛为引导学人去参去悟而施设的,但是人们或者不细参或者悟不出,不见不察不解真如,直接就把手指当月亮,简单干脆地解成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明显是以显了相在说有。菩萨证到真如后知实相无相无得,有相有得的万法皆是假法,虚妄不实,就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就彻底灭苦,“乘法身船,达𣵀槃岸”了。而且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这亲证实相的般若智慧,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如果学人前面望文生义,因对那一连串不不不无无无的误读导致了顽空见、断灭见,那读到这里,也应该反思了。应该意识到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了。因为,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楚无误:有菩萨,有般若智,有涅槃,有无上正等正觉——虽然这些“有”是就“此岸”说的,但是,我们此刻难道不正是在此岸吗? (是什么导致有“我们”,且正在此岸?)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最后这一段阐述般若智是佛法的最要最上最能破黯的总持,号召人们经由修行证得菩提,脱离幻界,到真常彼岸去。 咒文是音译,它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证得菩提。 这当然又是显了相转正法轮,而且是结论式的宣示。若一切皆无,万般皆空,佛会作这样的宣示,会发出如是号召吗? 所以,即使有前面的误读误解,只要学人不断章取义,也不仅仅望文生义,而是完整地、深入地、反复地研究思惟整部经文,也不应该得出顽空见,更不会认为般若经只说空,没说有了。 二

Read more ...

佛经里的“密码”

佛经义深,非实证难以彻解,这是不争的事实。 史上常有人惊讶于六祖惠能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正解佛经,其中有何奥妙? 奥妙在于六祖亲证实相,就自然、自动获得了真经里经常提到的无师智。 无师智就是:无须导师教授,自然懂得佛法里的根本智,知晓真经所言何义,深法所述何旨。 这是因为,大乘佛法所揭示的是不可思议、难以言传的生命实相,任何行者只要亲证那不可思议、远在人智之外的实相,再读佛经就会知道佛在说什么,说的究竟是什么,亦即,他能透过文字表相直达本质。因为他知道那些文字不是本质,而是指向本质的手指。也就是说,他能读出散布在文字中的“密码”,完全知晓哪些是佛陀指“月”的手指,哪个才是佛陀所指的“明月”。 因为他已亲证本源,自然知道何为本源。 先说手指。 大家都知道实相难以言传,而诸佛菩萨为救拔众生,只能“不可说而强说之”,又因那“月”无形无相难以描述,诸佛菩萨说它时,只能说它不是什么,没有什么,无法说它就是什么。所以,佛经里大量关于究竟实相的描述,多是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的句式。如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无量义经〉)。 “是法无想离诸想,无念离诸念,无取无舍,无戏论无恼热,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无行无相无有恼热,无念过诸念,无心过诸心,无向无背,无缚无解,无妄无妄法,无痴无痴法无有痴网,无名无言,无说无不说,无尽无不尽,无行无行相,无道无果,无离过诸离,无思惟无杂糅,不取不舍,无得不可得,除诸谛除贪恚痴,非实非虚妄,非常非无常,非明非不明,非闇非照不在心”(《佛藏经》)。 这些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是遮诠表达(遮诠:从反面说明事理。与"表诠"共称二诠。如说盐不淡是遮诠,说咸是表诠。说水不干是遮诠,说湿是表诠),是指“月”的手指,说的是法界实相无相无为也无别,没有色身,没有意识,没有彼此、大小、善恶、生灭之类的二元分别,对立对待,而不是说实相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或者是非此非彼在中间,不落两边取中道等等。 但是,未亲证实相的学人往往望文生义、依文解义,甚至断章取义,抓个名相就跑,轻率轻易地把它解作或什么都没有,或不落两边而取中之类的,也就是说,生生地把指月的手指当月亮了。 他们不晓佛经义深,不能单从字面解读,尤其当这些文字只是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时,你非要望文生义依文解义,你就完全弄反了方向——这手指指向的是彼岸,你却误以为它说的是此岸;这手指指向的是本质,你却误以为它说的是现象。而现象和本质正好相反(因为现象是幻相),在现象界成立的,在本质那边不成立;在本质即彼岸成立的,在此岸现象界却不成立。你望文生义,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了。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无修无证”,“无智无得”,它说的是,在真正的存有,即彼岸法界那里,是没有修、证、智、得这类事的(因为法界没有色受想行识,没有眼界耳界乃至意识界等,只有万千同体一切即一、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something),但是,望文生义者却非常武断且几乎异口同声地解成了在此岸无须修无须证,无有智也无有得,完全不知“无修无证,无智无得”说的是彼岸实相,更不知身处此岸的你当然必须经由修行亲证彼岸真如,才能真正获悉原来真如法界没有修、证、智、得这些事,就像真如法界没有人我(小我)时空,没有生灭垢净这类事一样,而且也只有亲证真如,才能真切知晓原来真如就深深地覆藏在自身的染心之下,它既不是从外觅得,也无须从外觅得。 而“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同样被广泛误读。佛其实已经明说无有二法,意为只有一法,无有任何“一”之外的法(所以叫一真法界),也无有任何二元对立的法,可是人们对这真正的法义视而不见,只看见“犹如虚空”四个字,便兴高采烈地解成象虚空一样空无所有,全然不知佛说的是:只有如虚空般广大、无相无为无别的实相这一法!(之所以用虚空作喻,取的是其广大无别,而非空无所有。)如此误读,除了轻薄轻率、无力深思完整领会以外,大概也因为,下意识里更愿意作这样的顽空解,因为一旦判定空无一法,实相亦无,自然就不用修不用证,不求醒不求觉,贪嗔痴照旧,你我他皆欢喜了。 这相距的何止十万八千里?完全是南辕北辙啊。 “是真实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舍不可贪,不可说 断语言道……无道断道至于无道”——《佛藏经·诸法实相品》 “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不可思议。非思惟所及。不高不下。无系缚无解脱。非有智非无智。”——《度一切 诸佛境界智严经》 “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 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这样的经文在大乘经典里比比皆是,对此,人们很容易望文生义作出误读,同时倍感困惑,因为前面佛可能刚刚说了要修要证要离痴离妄,怎么这里又说了一系列的无无无,不不不?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经文里的“密码”。这些文字并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拐了弯,埋了伏笔的。它是指月的手指,你不要停留在这些文字本身,而应顺着它说的无觉无证、无缚无解看过去(打个近似的比方:猜灯谜的时候,你是不能把迷面的文字当真的,只可顺着那文字看过去,才能找到谜底)——如果慧根深厚,因缘成熟,有一天你也许会霍然明白,这些“没什么没什么没什么”原来说的是“什么”!(此顿悟之谓也,即瞬间理悟。这也是为何佛不直接说破,而是留下空间让弟子去参去悟的原因。奈何到了像法、末法时代,太多人连细思深思都不肯,直接抓个名相就跑,真真空负了佛陀一番苦心)。何况起始一句已提示:“是真实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舍不可贪”—佛已明示,这些“不不不”说的是“真实相法”而非此岸幻相!在真实相法里,没有觉证、得果这回事,没有入取、舍贪这回事,因为实相无相无别无为无二…… 同样,“无有一法如来觉证”说的是:没有任何有相有为的法是如来觉证,如来觉证的是无相无为无生无灭的本觉真如(这层意思,证道者自然明白,未证者若深思细参,其实从紧接着的“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一句也可大致领会,至少不会认为如来无所觉证)。但不少人却简单粗暴地解成如来无所觉无所证,无所觉证就是圆觉,就是彻悟——聪明的人们就这样兜了一圈,满心欢喜地回到无明原地了。 至此,如果你还不能理解实相无相,无相的实相又或直接或间接幻化出有相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万象万法,你就想想现在的全息投影:影像这边有人有物、有生有死、有造有作、活色生香斑驳芜杂,影像的本源却没有这一套,只有一堆由010101之类的代码编成的无人无物、无生无死、无色无味、无声无嗅、寂静单一的程序…… 所以,学人读深经时,应该知道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等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知道它们描述的是彼岸实相而非此岸幻相;知道此岸是幻相,彼岸是本源,幻相有相却是假是空,本源无相却是真是有;知道本源与幻相截然相反,身在此岸幻界就应修应证,抵达彼岸法界才无须修证;知道证得后将获悉真如法界无一切相、一切行,继续往前修将成就无相真身,“得佛身恒住如如”,而未证时须修一切善业、行一切当行,努力破幻证真,抵达彼岸。这样,就能避免那些南辕北辙的误读曲解,尽可能准确地理解佛法深义,使自己尽快进入殊胜的“胜解行地”,从而疾行于通往证悟得果的大道上,而不是象那些误读曲解又自信满满的人那样,背道而驰,愈行愈远。 再来看“月”。 在不同的经典里,表“月”的名相略有不同,但意义相同。大致有:如、如如、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佛性、佛藏、无为、本际、实际、法性、法界、法身、妙明元心等(之所以有诸多不同名相,部分原因是不同的译者选择不同的词汇来传译)。中国禅宗则称作自性、本心、真心、本来面目。 如《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 “世尊。何等为法界。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 世尊。云何如实。 大王。即不变异。 世尊。云何不异。 大王。所谓如如。 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 什么是法界?佛说“即是如实”。意为:法界就是真如这个实相。而且,这个实相是“离相无相远离思量”的! 如,如如是同义词。“云何如如”?佛说“此可智知非言能说”。意为:什么是如如? 这需要般若智才能真知,不是语言能够描述的。这里的智指的是般若智,也就是经由实证而达至的对于生命实相的洞悉。非指一般世间的智慧。 如《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法同等如如, 其生性即如 。法若是真实, 非如不可得……一切非如法 ,等住于如中。 觉了是如已, 无过无功德 。” 如、如如都是名词,而非介词。“法若是真实, 非如不可得”说的是:若说真实之法,除真如(如来藏)之外没有别的,亦即:真如才是真有之法,其余皆是幻化之法——真如所化。 “觉了是如已,

Read more ...

梁武帝有点冤

学佛人鲜有不知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之对话的,且从来都认为梁武帝愚钝,不解深义,故与达摩话不投机。事实上,梁武帝才是正解佛法深义的那一位。 我们来还原一下那次著名的对话: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胜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达摩的“廓然无圣”如果成立,指向的必须是此岸幻界万象万法之本质,然而,梁武帝问的是胜义谛——第一义。第一义昭示的不仅是此岸万法的虚幻本质,更揭示了投影出此岸万法的彼岸真有,即生命的甚深缘起。此缘起并非空无,而是无相,并非断灭,而是永在,且内蕴极深,义在言外…… 对于第一义而言,“廓然无圣”的回答完全不对。也就是说,第一义揭示的不仅是空无,更是真有,是作为万象本源的不生不灭、无相无别、一切即一的一真法界(其中自然包含已超幻界回归法界、且自在永在的三世诸佛)。以“廓然无圣”概括第一义,只能说,这提示达摩祖师或者答非所问,或者见地上落于顽空,甚至有可能完全不知不察那无上甚深的第一义谛(这是很常见的,君不见不少大名鼎鼎的宗门祖师也都望文生义错解佛经,只知空幻,不察真有,对无相无別却常住恒在的真如法界完全无感……) 而之后达摩祖师別帝北上,到河南嵩山面壁九年,也足以证明至少此一时期这位祖师尚未证道,尚未洞悉生命奥秘诸法实相,因为证道者不会再面壁苦修了,而会欣欣然广转法轮,将其所获悉的生命实相广为告知,以期唤醒众生经由修行超出幻界,脱离轮回。 再看另一问: “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对朕者谁”相当于禅宗行者常参的“我是谁”,“父母未生我时我是谁”,若不识,显然未参出。对梁武帝的这一问,达摩祖师竟然朗声答曰:“不识”,难怪精进参禅且颇有所得的梁武帝要深深地失望了。 可叹世间学人大多只知此岸空幻不知彼岸真有,且误以空幻为第一义,自然大多认同达摩而嘲笑梁武帝了。 早在梁武帝降生之前,般若经已大量传入译出,既有早在东汉末年支娄迦谶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又有西晋中叶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经》等重量级经典(且不止一个译本,因陆续有不同的译师重译)。至鸠摩罗什入关,除再译了部分大小品般若及一些单本般若经外,更将龙树的《中论》《大智度论》等译出。当时的佛子学僧对般若经的研习蔚然成风,性空之学声势浩大。 般若经揭示的是诸法实相,是生命的甚深缘起,由于实相无相,难以言传,故般若经义理极深,绝非字面意思,也因而被佛称作“以隐密相转正法轮”,称作“诸佛如来密意语言”(《解深密经》)。对此“密意语言”,《解深密经》中胜义生菩萨感叹道:“甚奇! 希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 ”但是,对连真菩萨都慨叹甚深微妙、极难通达的般若深义,古今学人却大多不深思细究,努力参悟,反而极尽简单粗暴之能事,轻松轻率地望文生义依文解义,甚至抓个名相就跑,自信满满地各种“通达”,各种乱解,以至于不少人很快就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走到佛法真谛的对立面——顽空见、断灭论上去了。 此时的法苑,可以说到处回响着性空之音。在一些著名论师的襄助下,人们或无视或不解经典里或隐或显、不时出现的如,如如,真如,佛性、法性,法界,法身等提示真有的名相,只看到满纸满篇的空,空,空,完全不知这空指向的只是投影幻化而成的此岸万法,更不察幻象原来源自彼岸真正的存有、无相的实相……“一切法皆空,毕竟无所得”,成了不少学子从般若经读到的唯一法义。 当然,不满于如此简单轻率的解读的学人也大有人在。当时已享盛名的庐山慧远法师尤其不认同这类顽空见。他写信给鸠摩罗什法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涅槃相关的法身、法性问题。在慧远法师看来,佛经在谈到法性的时候,常说“有佛无佛,性住如故”,这就是承认有常住不变的法性,因此,慧远认为“因缘之所化,应无定相;非因缘之所化,宜有定相”,而“因缘之生,生於实法”。也就是说,有相的万物万象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本质为空,但是,因缘所生法的源头却是无相的“实法”,此实法非关因缘,它是“法尔如是”,常在恒住,真实不变的。因此,慧远认为存在“至极无变”、绝对的实体性的东西,且这个无相的实体才是整个佛法大厦的基石——显然,慧远法师的认知已经契入第一义所揭示的诸法实相了。 僧人慧叡是鸠摩罗什的门生,他在《喻疑论》中曾追忆当年向鸠摩罗什请益的情景,谓:每至苦问:“佛之真主亦复虚妄,积功累德,谁为不惑之本?”“佛若虚妄,谁为真者?若是虚妄,积功累德,谁为其主?”而亦曾问:“此土先有经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此当云何?” 然而鸠摩罗什法师的回复,基本上仍然重复着“毕竟空,无所有,”“诸法实相者。假为如法性真际。此中非有非无。尚不可得。何况有无耶”之类的只见空不见有的性空學,和非有非无、无有有无之类的类玄学,而关于“众生皆当作佛”之问,鸠摩罗什法师则直接回答:“皆当作佛,我未见之,亦不抑言无也。” 这,当然无法让以慧远法师为代表的探寻正法的诸多佛子满意并认同。 佛法讲业报轮回,又教人经由修行超出生死证入涅槃,如果“一切皆空,实相亦无”,那么,眼前的幻有万象是哪里来的?生死轮回的主体何在?证得涅槃的是谁?证得涅槃时所成就的“佛身”又是什么?…… 这些疑惑,在当时不认同顽空见的学人中弥漫着,积蓄着。但由于尚无实证的支撑与明示(既使有实证,由于未证者占绝大多数,相信证道者也难以说服为相所遮又只笃信名师的多数学人,佛法真谛至今仍被广泛误解且言之凿凿就是明证),也由于一味说空、不承认任何真有、实有的“性空学”来头很大,且追随者众,慧远法师所代表的正解正见与深入探究便成了旁支别流,只能各说各话,“低调流淌”。 直到证道的圣者佛陀跋陀罗现身东土,并翻译了六卷《大般泥垣经》,学界终于读到“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的大乘经典,苦苦探究的佛子们这才疑团顿释,欢欣不已。 《大般泥垣经》以及随后传入译出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经》同属大乘涅槃经。除了和般若经一样说空说幻揭示实相以外,涅槃经最大的特点是明示“常乐我净”。如果说,般若经是“以隐密相转正法轮”,涅槃经就是“以显了相转正法轮”了——般若经取“隐密相”是佛故意不直接说破,留下空间让弟子参悟,涅槃经取“显了相”则是因为佛临近涅槃,弟子们因将失导师而产生诸多愁烦与焦虑,佛于是将实相和盘托出以慰众生…… “我今为诸声闻弟子说毗伽罗论。谓如来常存无有变易。” “比丘。当知有我有常有乐有净。汝等所修一切摄受皆是颠倒。如彼不识琉璃宝珠。汝等比丘。修真实法如得宝珠。于不真实法修无常想。” “如来常住法僧亦然。此三事者非无常法。常住不变清凉真实离诸恼患。若不尔者。彼善男子善女人清净三归悉不成就。应如是修不可思议常住之法。善男子。譬如有此树者必有此影。若无彼树亦无彼影。若不见树而言见影。无有是处。”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熏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 “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 以上皆是佛在泥垣经、涅槃经里清楚无误明确宣示的,这当然令所有不认同断灭论、顽空见的学人大受鼓舞,欢呼雀跃,因为从此关于实相、关于法身的探究,不必再止于同人之间的切磋讨论,“窃窃私语”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高声“唱和往来”了。 根据张风雷教授的研究,“六卷《泥洹》的译出,在中土佛学界特别是以“义学首府”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佛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前即对法性、法身问题特别关注者,如道生、慧叡、慧严、慧观等人,迅即由般若学转向涅槃学,成为了最早的涅槃师。急切如慧叡者,在《喻疑论》中直指非《泥洹》者为“阐提”,极言涅槃佛性为本真。他评誉涅槃佛性义云: ‘此《经》云: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学得成佛。”佛有真我,故圣镜特宗,而为众圣中王。泥洹永存,为应照之本。大化不泯,真本存焉。而复致疑,安於渐照;而排跋真诲,任其偏执;而自幽不救,其可如乎? 慧叡甚至还断定倘若鸠摩罗什在世,得闻此正言,亦必会心府,深加信受。他说: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公若得闻此“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便当应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润其四体,无所疑也。’”(见张风雷著《法显携归之《大般泥洹经》的译出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 从慧叡的论断也可看出,当时的学人,哪怕是译经功德广大且威名赫赫如鸠摩罗什法师者,因受某些误判深经的论师误导,多数都只从般若经里读出空读出无,未能读出实读出有来。他们只解空,不见有;只知幻相,不察实相,实在误解了无上甚深的微妙佛法。而且,这种误解在当时可谓人多势众,如日中天。对此,一众慧根深厚、更能契入诸法实相的佛子当然不能认同,他们心有不甘却也苦于声量不足——虽然般若经里已有很多关于真如法性的提示(请参阅《般若经只说空吗?》https://zxxy.org/brzh/brjzskm/),但是,由于佛为让弟子有参悟的空间,对真有的提示往往以隐密相呈现,而对假有的破斥则是大刀阔斧直说明说,所以,只会望文生义依文解义的学人自然能在般若经里读到满纸的空满纸的无,却读不出也无力理解经文里对于真如实相的揭示,更兼著名论师的各种解空大论,故只解空、只强调空的所谓“空宗”盛极一时,于是,冥冥之中,心向正法的学子们都在殷殷期待明说真有、直指实相的经典的如期到来。 如前所叙,转机随着圣者佛陀跋陀罗法师的到来而出现。法师是证得不还果的圣僧,他到东土后致力于教授禅法,组织实修,且译经论道,弘扬实相。除了译出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的《大般泥垣经》,他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是,直问鸠摩罗什法师:“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不出人意”四个字直指当时学界曲解佛法深义的症结所在,即,不晓佛智远在人意之外,那是证得色身背后的真正存有后获得的正等正觉,是色身及其局限中的人智无法依思维、推理、论证、归纳真正抵达的,从而在未证时以人意硬解佛语,以人智谬诠佛智,望文生义依文解义,误將“手指”当“月亮”,错把“谜面”当“谜底”,从而得出了貌似中正实则与佛法真谛、佛陀本怀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些学人往往不知实相无相,既不可思议又难以言传,须亲证方能彻解,而在未证前,至少应完整把握、努力体会相关经文的言外之义,反而善于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甚至抓个名相就跑,自信满满地随意发挥各种演绎且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当然,不仅仅是当时的学界,自佛涅槃后的两千多年里,这样的错误从未绝迹,始终在不断重复上演着。差别仅仅在于,愈到后来愈演愈烈,直至今天终于呈现出更加纷繁的末法乱象……) 而被嘲笑了一千多年的梁武帝,正是那一众慧根深厚、更能契入诸法实相的佛子中的一员。 世人大都跟风嘲笑梁武帝,却不知梁武帝不仅是个帝王,也不仅是个众所周知的虔诚佛子,他还是个大才子,是富有成就的大学者,他在经、史、诗词、佛学等领域留下大量的著述,且精通音乐、书法、绘画。仅在佛学方面,他就著有《大般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净名经》、《三慧经》等诸经释义数百卷。他常常召开各种规模宏大的法会,且亲自为僧俗信众讲经说法。重要的是,他尤其善解般若经、涅槃经——可以想象,这样一位对般若深经有相当研究,对诸法实相有深入体察,曾经讲解、注释涅槃经,完全明白“常乐我净”之无相真有、万象本源的佛子,面对“廓然无圣”、“不识”之类的远未踏入佛法真义正门的言辞,他怎么会认同?怎么能不深深失望? 话不投机半句多,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擦肩而过是必然的。只是相当讽刺的是,被嘲笑了一千多年的,居然是正确的一方。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梁武帝有点冤.mp3 《梁武帝有点冤》 点击下载音频(MP3)

Read more ...

一个屹立经年的伪命题

常有专家学人作佛教思想史之研究,著印度或中国佛教思想史,当然一定是洋洋大观,言之凿凿。专家学者这样做固可理解,因他们以为佛学是世间学问,佛法是人生哲思,是学问哲思自然有发展上升之路径,饱满充实之过程,可是信解佛法的学人,尤其是有高僧大德之称的佛子也如是见如是行,就不能不令人慨叹了。 事实上,如果将思想史改为传播史,即佛教发展史,佛教传播史,这当然是成立的,也无可厚非。但是,佛教思想史,当这命题指向的是佛陀思想,佛教本义时,这所谓思想史,则一定是、笃定是一个伪命题,当然,不得不承认,它,同时也是一个已经屹立经年的伪命题。 原因是,真正的佛法要义,当它昭现于世时,就已是顶峯,已是绝唱。 这样说,并非迷信佛陀,神话佛陀。 而是因为,佛法,尤其是它的核心要义,揭示的是生命奥秘,万法实相。这实相这奥秘经由实证而来,非关学问也非关研究,更不是天才脑洞迸发出来的惊世骇俗的离奇思潮。而且,佛佛平等,只要是亲证实相的觉者,无论他是哪个时代的佛,又无论他被命名成什么,一定是所证同一,所说同一(虽然用词可能不同,指向却一定相同),也一定是无有遗漏,无可发展,无能超越。 因为,生命的实相只有一个。 所有的证道者,无论他是《奥义书》里简略记载的,《道德经》里隐约披露的,还是各本佛经(真经)反复宣示的,所证都是那唯一的本源、真正的存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万千同体一切即一、如如不动自在永在的something。 佛法里称它作:如、如如、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法性、法身、法界、无为、本际、自性、本来面目等。 它的名相虽多,实质却是一,而非异。 大乘佛经卷帙浩繁气象万千,或纵或横或详或略,在在都在宣示这个真正的存有,揭示它是如何投影幻化出众生,众生又是如何依循业力,在意识的配合下执持演绎出虚幻的内外万象,且不知是假执以为真,沉溺其中孜孜以求,而导致生死不绝辗转轮回苦不堪言的…… 佛陀更明示,欲破幻网,离苦得乐,就应该知幻即离,借假修真,经由持续的修行超出幻界,脱离轮回,抵达“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从此不生不灭,自在永在。 至于应如何修行如何超出,佛陀更是耳提面命历历教示:闻思修,戒定慧,四圣谛,八正道,五戒十善,六度万行…… 只要你研读真经,就会明白,这些法义这些要旨,都是佛陀游化四方广转法轮起就朗朗宣示了的,并非后世的论师、弟子,哪怕是有高僧大德之称的学人逐步补充,完善发展起来的。 (后世的弟子、论师、学僧能读懂真经正解深义就相当相当难得了,遑论充实发展完满佛说?) 事实上,若非要说佛教一路流传下来,出现了各宗各派,宗门里畅行的思想渐渐有异于佛所宣说,出现了不同的演绎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主张,故可分析归纳出一部佛教思想史,则只能说,那不是什么佛教思想史,而是——恕笔者不能讳言照实直说——而是佛家的某些不肖子弟(客观上如此),因未经实证无法正解无上甚深微妙法义,却又得少为足、自以为是、望文生义,以世智辩聪谬诠深义恣意发挥,而导致的一部误读曲解史。 正真的佛教思想一定是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教法,一切有背于佛陀本怀佛陀教法的,既不真属佛家思想,也绝不可能是正道正法。 因为,还是那句话:生命的实相只有一个! 未亲证此实相,无论是天才准天才,也无论是位高权重或才高八斗,都无法真正彻解佛法深义。 原因是,那实相远在人智之外,既不可思议,又难以言传。所有出自人类大脑的思维、分析、推理、论证都无法真正抵达,必须“连绵坐忘浮尘远,石破天惊真如现”之后,方能瞬间洞穿生命奥秘,获悉诸法实相。 这也是为何佛不可说而強说之,勉力伸手为弟子们指月,后世弟子却大多只见指不见月,且自信满满、言之凿凿、轻浮轻率地把手指当月亮了。 所以,那些未经实证却自以为是、望文生义的铿锵论述恣意发挥,无论作者多么才高八斗誉满天下,也无论作者多么洋洋洒洒著作等身,对于佛法深义而言,其所论述发挥的,一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不幸的是,由于证悟者寥若晨星,且证悟者未必都善于言辞,也由于一路走来,总有太多为相所遮却自信满满的学人横空出世,更由于所有的误读曲解都是出于人智,而人智才是大众能够理解、共鸣、拥抱、欢呼的,所以,对于佛法深义的阐示解说,为人称道流传下来的,广为人知具备深远影响的,往往更多的是与佛法真义渐行渐远,甚至从一开始就背道而驰,于客观上颠覆了佛法消解了佛法的。 (这真是一个悲哀的事实。但不得不承认,它至今仍在你我面前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上演着。) 君不见,当佛揭示彼岸实相即真如法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起无落无动无摇无此无彼、非明非暗非真非假非众生非不众生,即,彼岸法界没有此岸幻界这一套生灭、增减、起落、动摇之类事及其相应的二元分别、对立对待时,诸多学人(不乏“大德”与“大师”)却或误解为非此非彼在中间,不落两边即中道;或误解为万般皆空一切皆无,实相亦无,无意中热情拥抱断灭论顽空见。 当佛一再宣说:“知一切世谛法如幻如化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应该经由三学六度驶出生死幻海,抵达涅槃彼岸,则有“大德”或宣扬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或直接颠倒真俗二谛,把佛所示 俗谛有相却是假有幻有,真谛无相却是真有实有的根本要义,颠倒为俗谛有,真谛空;世俗有,胜义空,客观上达成了以世智辩聪谬诠深义、消解佛法的效果。 而当佛说缘起性空时,后世弟子则大多不知不察这缘起更是、首先是直指真如幻化出众生这一甚深缘起,无视真经里反复宣说的如、如如、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这一万象本源、真正存有,误把幻界的因缘和合、表象的假有缘起当作究竟实相,直至放言没有第一义、没有本源…… 更有不解“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正指向,把揭示此岸一切法之幻有本质的佛法,误解为字面上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无视“生活即修行,烦恼即菩提”的特定前提,直接喊出“实修就是不修”,“证悟就是无证”的口号,从而完全背离佛陀本怀,回到原地,一切照旧。 至于无视佛陀“以行入无行”,“一切无所有法,当修当作证”的教诲,把彼岸实相中不存在修、证、智、得之类的概念,误解为在此岸无须修无须证;不知证道是亲证真如,空性是真有显现后证伪的结果(空性无法直接证入),误以所谓的“证空性”为证道;不解真如实相无法依妄心思维抵达,须在资粮备齐时由定发慧,从而有意无意地否定六度,倡导或只看空、调心,或者偏行一二,甚至强调一声佛号念到底、只赖佛力即得度……以及误认佛法不认为有灵识(神识),以为地水火风四大合和即成众生等等,则几乎成为此末法时代流行于市的主流认知了。 而以吃素、放生、持咒、念佛取代佛所教导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也几乎是当今流行的大乘修行功课了。 你能相信这些大行其道的见解与行门是补充发展饱满了真正的佛法吗? 它们难道不正是偏离了佛陀本怀佛法真义,以世智辩聪一路误读曲解下来导致的结果吗? 如果说第一义因为不可思议难以言传,须实证方能彻解,而导致大量误读,这一点尚可理解,但连真经里大量宣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都能拽(zhuai,第三声 )成 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假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恒常不变的有;此岸与彼岸,皆空即圆觉等等,则只能说,或者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只信自己能信愿信、能解愿解的,或者是只看论不读经,只听二传手不依本师佛,而被误读真经的相关论者、各路大咖误导了。 一个揭示生命奥秘诸法实相的伟大真理,经由历代“大师”林林总总的解析论述,演绎发挥(其中当然不乏正知正见者,但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契合人智的误读曲解显然更受欢迎更易远播),就这样伴随着时间的节律,一步步走向了末法时代。 真真思之心痛,无语长叹。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一个屹立经年的伪命题.mp3 《一个屹立经年的伪命题》 点击下载音频(MP3)

Read more ...

大音希声

如前所述,由于佛法揭示的实相不可思议难以言传,未证的学人难以真正彻解真正抵达,而一路走来,总有太多为相所遮却自信满满的学人横空出世,他们大多望文生义谬诠佛智却言之凿凿,更由于所有的误读曲解都是出于人智,而人智才是大众能够理解、共鸣、拥抱、欢呼的,所以,对于佛法深义的阐示解说,无论西域还是东土,为人称道流传下来的、广为人知具备长远影响的,往往更多的是与佛法真义渐行渐远,甚至从一开始就背道而驰,于客观上颠覆了佛法消解了佛法的。 中国佛教史上,固然不乏弟子众多名声巍巍的宗门大家,也不乏以人智诠释佛法而形成广泛影响的论述大师,但是,有没有真正证悟得道,真正通达佛智的大德,从而传递给法苑学界正真的佛法深智呢? 当然有,只是见诸于文字的似乎不很多。而且,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的声音,比起那些误读曲解牵强附会的各路洪论,显然也微小得多,微弱得多(禅宗六祖除外,但六祖的法音,也有不少被误读曲解)。 下面,我们凭借现存史料,尽量对此作个梳理,以助学人了解哪些才是真正的得道高僧,什么才是正解佛智。 迦叶摩腾法师 法师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重要佛教经典《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第一译者。他是中印度人,和竺法兰法师一样,是汉明帝夜梦金人后遣使前往天竺迎请而来到东土的。法师精通大小乘佛法且具大神通,曾因宣讲《金光明经》化解了一场战争而声名远播。 最重要的是: 迦叶摩腾法师是证悟得道的高僧。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法师到洛阳后,驻锡在洛阳雍门外新建的白马寺翻译佛经。他们带来的梵本经典,依史料记载,有六十万言之多。除了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他们还陆续翻译了《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二百六十戒合异》等五部经,合计一十三卷。可惜后来兵荒马乱,动荡不安,其他的五部译本都在战乱中遗失了。到现在,两位大师翻译的经典,仅有《佛说四十二章经》流传于世。 我们来看证道高僧所译经文是如何表述相关法义的。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 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本段经文讲述声闻乘的四个果位。想提请学人注意的是其中的 “寿终灵神上十九天”之“灵神”二字。 灵神者,灵识、神识也。有的经典译作魂神,如《佛说四不可得经》之“命断魂神独逝”; 有的 译作识,如《大乘显识经“》之“身死识迁”(异译本《大乘移识经》 则译为“神识”);有的译作“神我”,如杂阿含经三二一卷之“众生神我。死此生彼” ; 有的译作魂灵,如《修行本起经》之“风去息 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 由此可知,不少学人认为佛法不承认有灵识、神识等,显然是误读,是大大地错会佛意了。 再看十九章: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观天地,系念思惟它不是真实恒常的;观世界,系念思惟它不是真实恒常的。观灵觉(知晓明白它才是真正存在的),就是觉悟觉醒。这样知悉,这样认识,得道就快了! (常者,真常也) 本章直指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即第一义,诸法实相。 因为佛和证悟的觉者经由实证发现:真正存在的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灵觉(亦名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佛性等),众生的色身和眼前的万象只是灵觉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既非真实亦非恒常。 本经译者迦叶摩腾法师是亲证实相的得道高僧,故能把“灵觉”如实译出。非实证者无法企及。 “观灵觉,即菩提”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后世学人因未实证往往没有真会真解,常常一带而过,忽略不计。 更有顽空见者放言没有第一义,没有真道实相,只是万法皆空,空无所有。 他们既不了解也不承认相空“如”有。如者,真如、如来藏也。本经的得道译师将它明确译作灵觉! 而第二十八章也十分重要: “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为何甚勿信汝意?因为凡夫都是颠倒见,都不知不察色身是幻,眼前是幻,以为所见即真,眼见为实,故所思所想所感都与真相相反。只有证道得果,才可信汝意,因为证道方能冲破幻网,于瞬间获悉生命实相,大梦骤醒,并从此远离无明迷执、颠倒妄想…… 遗憾的是,佛的如是教诲往往被抛诸脑后。人们常常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甚至抓住甚合己意的片言只语便随意铺排,大肆演绎,而忘了当你未证时,不应信汝意,因为很大的概率你离真相离真正的佛法相距十万八千里…… 除了所译经典,迦叶摩腾法师的言行经由文字记载流传后世的不多。只有一偈转录于此: 那是在由道士发起的僧道斗法过程中,法师飞到空中,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并在空中飞来飞去……在虚空中变化的时候,法师随口唱道: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 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 神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 佛陀跋陀罗(又译觉贤)法师 法师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公元359年—429年)。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法师五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寄养于舅家。十六岁出家,天资聪敏,常一天诵完他人须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功课。受具足戒后,更加勤学,博通经典,且以精于禅定和戒律闻名。后来到罽宾,跟随当时的大禅师佛大先修行,并证得不还果。 据《高僧传》记载,佛陀跋陀罗曾与同学僧伽达多一起同游罽宾,他们相处多年。一次达多在一间密室中闭门坐禅,忽见佛陀跋陀罗进来了,非常吃惊,问:"你从哪儿来?”法师回答说:"我刚去了兜率天,向弥勒致敬。"说完便不见了。后来达多又屡次见到佛陀跋陀罗各种神秘莫测的能力,便敬心祈问,方知他已证道得果。 当时姚秦沙门智严来到罽宾国,目睹该国法众清净,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未遇真匠,将何发悟!”随即请教众法师,哪位是真匠大师,能遂我祈请流化东土?众人都推荐佛陀跋陀罗。 此后不久,佛陀跋陀罗应智严之请往东土弘法。他们历尽艰难,辗转三年,才到达中国青州东莱郡(今山东掖县)。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他们前往长安会鸠摩罗什。起初和鸠摩罗什法师相处甚好,互有切磋,发挥奥义,但是不久,分歧与差距便渐渐浮出水面。鸠摩罗什接受、承继的是龙树阐释的大乘空宗,且深得姚秦统治者姚兴的信任,门下两千多人,出入宫廷,声势显赫,佛驮跋陀罗则不仅博通经典,更有亲证实相的支撑,故能彻解奥义,且一心守静,不喜繁华,只是专意率门徒数百修禅习定,传授禅法。 终于有一天,佛驮跋陀罗向鸠摩罗什发出惊天一问: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不要小看这一问,若不是亲证实相,深知佛智远在人意之外,非思维分析推敲归纳可达,是绝对无法发出此问的。 而鸠摩罗什“吾年老故尔,何能称美谈”的回答则显示了罗什法师的诚实坦率,他并不虚言矫饰,不故作高深,这当然也十分难得,且之后“罗什研究佛经,每有疑难问题,都要和觉贤商量”。 佛驮跋陀罗法师驻锡长安,大力弘扬实相,教授禅法,四方信徒闻风而至,但后来遭到罗什弟子排斥驱逐,于是法师带着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离开长安,前往庐山,受到庐山高僧慧远的热烈欢迎。 在庐山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教授禅法,佛驮跋陀罗应慧远要求译出《达摩多罗禅经》。 慧远法师为《达磨多罗禅经》所作序文里有如下文字:

Read more ...

一还是异?

了解印度佛教史的学人都知道,印度大乘佛教有三大学派:中观、唯识、如来藏。每个学派的传人都认为自己的学派“根正苗红”,正解佛智,而研究者则多认为,三个学派各有所长,各自发挥发展了佛陀思想。 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三个学派所阐述的,主要都是对佛法深智即第一义诸法实相的各自理解,有的对,有的错,有的部分对,部分错,仅此而已。 如前所述,由于生命奥秘诸法实相远在人智之外,非实证无法真正抵达,故,以人智去解深经,能够不误读曲解就十分十分难得了,谈何发展发挥?更何况实相只有一个,能够正确理解准确表述便是极限,哪有发展空间?何来发展之说? 如果硬要说发挥,那也是错误的发挥,错误的演绎——非但没有发展丰富之功,反而有导向歧途误人慧命之过,而且,不得不说,还是大过。 三个学派中,如来藏学派被视为后起之秀,因为之前一直是中观唯识两大学派双雄并立。但是,恰恰是这个后起之秀,才是切近第一义,直逼诸法实相的。 原因是,这个学派的学人或者是证得实相,自然彻解深经,不会依文解义认指为月,或者是深入研修完整把握,未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得少为足、自以为是之过{毕竟被某些大师判为只说空的般若经里处处都在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对真正的存有——真如(亦名如、如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的提示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将会明列岀来以正视听},且有《大方等如来藏经》《胜䯹经》《大般泥垣经》《央掘魔罗经》等明说如来藏、明示“常乐我净”法界的经典为依持,故明白佛所示甚深缘起即如来藏缘起(亦名真如缘起),亦即,真如幻化出众生,众生不知是幻,认假作真(无明),于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十二支就持续地转起来了,众生因而陷于无休止的轮回中…… 其中要点是,如来藏是本源,是真有,其所化现的众生是幻相,是假有;如来藏清净无染,如如不动,众生芜杂染着,骚动不宁;如来藏无相无为无二无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众生活色生香各个不同,生生灭灭增增减减垢垢净净…… 虽然色身及其所处的现象界有相有为喧哗躁动,但因是幻相,故是假有,本质为空,而这假有的、本质为空的现象下面,却覆藏着清净清凉、寂静常在的真正存有。 人类只要亲证真如(如来藏)这个真正的存有,人类就会从持续了无量劫的立体大梦中醒来,苦厄顿消,升华涅槃——色身尚存时为有余涅槃,色身灭后不受后有,入无余涅槃。 这就是佛陀为何在证悟后发出那著名的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总之,如来藏学派阐释的义理,并不是学派祖师发明发挥出来的,而是如来藏学人或经由实证或经由正解佛智或两者结合得出来的对于佛所宣第一义的正确理解与阐释。 这些义理不仅见于上述所列明示如来藏的相关经典中,也在在散见于大小品般若、单本般若经中,只是,当学人未亲证实相时往往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而导致或视而不见或误读曲解罢了。 “法同等如如(真如), 其生性即如 。法若是真实, 非如不可得……一切非如法 ,等住于如中。 觉了是如已, 无过无功德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诸法如义”(真如之所显义)。“如来(真如来显)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 “诸法无此无彼,皆无所有,此彼无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则是真实,若是实者彼则是菩提,是故得名为金刚句。”“一切诸法是如来(真如来显)境界,是金刚句。”——《入法界体性经》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 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量义经》 《大般若经》有更加详尽的阐述: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心是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卷第三百三十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真如甚深微妙。」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是真如甚深微妙。” 佛言:“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色如真如无变异、无分别、无相状、无作用、无戏论、无所得,亦如实知受、想、行、识如真如无变异、无分别、无相状、无作用、无戏论、无所得。” “复次,善现,五蕴真如即有情真如,有情真如即出没屈伸真如,出没屈伸真如即五蕴真如,五蕴真如即十二处真如,十二处真如即十八界真如,十八界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六波罗蜜多真如,六波罗蜜多真如即三十七菩提分法真如,三十七菩提分法真如即十八空真如,十八空真如即八解脱真如,八解脱真如即八胜处真如,八胜处真如即九次第定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即如来十力真如,如来十力真如即四无所畏真如,四无所畏真如即四无碍解真如,四无碍解真如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即一切智真如,一切智真如即道相智真如,道相智真如即一切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即善法真如’……预流果真如即一来果真如,一来果真如即不还果真如,不还果真如即阿罗汉果真如,阿罗汉果真如即独觉菩提真如,独觉菩提真如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真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真如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即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即一切有情真如。 “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卷第四百四十二 如果您耐心读完这些经文并放下成见悉心体会,您会觉得般若经只说空没说有吗?您会觉得一切法空无所有,实相亦无吗?您会认为佛揭示的第一义就是空,而不是相空“如”有吗?您会认同唯识之识才是本源才是真有吗? 在《大方等如来藏经》中,佛更是以各种譬喻开示: “如来观察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诸苦毒。其身皆有如来宝藏”“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 “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胜鬘经》)。重温这段经文是想提醒学人,佛陀已经表述得相当清楚了: “如来藏常住不变“,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众生色身及其所见所感,均是那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 遗憾的是,世人于此重大宣示,因为不“会”,往往轻率地曲解误解。最常见的是作顽空解,以为既然诸相非相,诸法空相,那便是一切皆空,万般皆无,实相亦无。殊不知“诸相非相”的真正意思是:诸相非实相,实相是如来——此处的“如来”指的是如来藏,即能够幻化出众生的本觉真如,并非指如來佛。 现在,你应该能够理解,如果一个学派认为一切法空无所有,实相亦无,那它是不解佛法深义堕顽空见了;如果它再把佛经里描述真如法界没有二元对立的诸多“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理解为非此非彼在中间,不落两边即中道,那它是望文生义错会佛意了;如果它不知甚深缘起,不解相空“如”有,故一边说空,一边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万象,便发明了“世俗有,胜义空”,进而发展成“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生死即涅槃“,“修即不修、证即无证”等等,那它是南辕北辙,欲西却往东了——就客观效果来说,它完全消解了佛法,带着无比信赖它的学人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初始的无明原地了。 常有学者称赞某宗师开创了新的逻辑推理,论证空性,推导实相,却忘了佛法深义揭示的生命奥秘诸法实相只是远超人智的一个惊天事实,亲证即知,实证乃得,既无须论证也无法论证。因为,所有的论证均无法真正抵达,而能够论证的,也一定不是那真正的实相。 就象天上有一个太阳这个事实,它需要论证吗?如果你不曾见过它,你能经由推理论证亲见太阳并把皮肤晒黑吗? 总之,号称空宗的中观,当它的空指向此岸一切法时,它当然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它所解的空并没有止于此岸,它将彼岸实相里只有无生无灭无相无别的真如,没有“此与彼”“有与无”之分,误解作没有此岸彼岸,也没有实相了。而当它继续往前,从外道的顽空断见发展成生死即涅槃的凡夫常见时,它客观上已经以阐释佛法的名义抹掉了佛法——它幽幽地画了一个圆,然后神色自若、轻松愉悦地回到原地。 从此它的拥趸尚在此岸就可以抛开一切戒律、调适,乃至修证乃至佛法,只须绝对看空只须不分别,便是顿超,便是圆觉了。 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妄想。就像你本来要渡河,却不登船划桨,只是轻松地坐在岸边,想象彼岸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甚至没有彼岸这回事,并相信这就是在渡河,而且比登船的人更迅捷更高明一样。 相信即使坐到地老天荒,你也仍然还在此岸,还在生死轮回中。当然你可以引宗门圭臬辩解说,此岸与彼岸,无有少分别,所以坐在此岸就是抵达彼岸。那么,对如此典型的掩耳盗铃,我们能说什么?这么明显的掩耳盗铃,你都能信愿信,别人除了徒唤奈何,还能做什么? 再看唯识。 唯识学的主要理论有三自性、离识无境或唯识无境等。主要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密严经》《楞伽经》等有限的几部。但必须说,这些经典里讲到赖耶识的其实只有寥寥数语,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阐述,故唯识学关于“识”的繁复体系是后世的论师构建起来的。 主要由后世论师建构起来的唯识体系,名相极多义理繁复,往往令学人顾此失彼苦不堪言。它的全部内容是否与幻界真相丝丝入扣完全吻合,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我们要分析的是其中源自佛说的主干。 三自性是法相唯识宗的核心。《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第四说:“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这里佛说得很清楚: 一,遍计所执相:众生虚妄分别假名安立所执持并信以为真的幻界万象。 二,依他起相:一切法从因缘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缘行乃至十二缘起缘生出万法诸相。 三,圆成实相:证得一切法平等真如即是圆成——彼岸法界一切即一、无相无别平等一如,证得此真如,即破幻证真,得如实智、圆成智。 《解深密经》还举了一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这“三相”。患有眼疾的人,眼睛花,看到很多虚幻的影像,这就是“遍计所执相”;因眼目生病而看到种种幻相,就是“依他起相”。眼病治好了,眼前不再有幻相,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这就是“圆成实相”。

Read more ...

什么是佛教导的修行?

曾经有台湾的大乘佛子改修小乘后慨叹:这才是真的修行!真的能经由修行得大利益!原来,他之前学大乘,既未修心也未修定,只是吃素放生,持咒念佛,数年下来,身心未见什么改变。后来改宗小乘,修四念处、戒定慧。每天持戒摄心,止观禅定。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虽尚未证道,但定力明显增长,身心与日俱安——贪嗔痴减少,心平气和;色身也逐步转换,病痛消失,身体日健…… 那么,真的只有小乘佛法里才有观心坐禅一类的实修吗? 当然不是。 释迦文佛所教示的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的共法。在此大前提下,若说有所区别,则小乘戒定慧,大乘行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能够导人达致真常彼岸的波罗蜜,显然包含着戒定慧。 可以说,无论大乘小乘,任何实修都离不开戒定慧。以戒资定,由定发慧是必须的。因为,佛陀所洞悉的生命奧秘的另一面是:制心一处,持续禅修,能逐步转化色身;以戒资定,由定发慧,静极生觉,本觉真如将“如期而至”,赫然显现!而只有真如现前,亲见“本源”,幻境顿显,假相裸露,众生的“我执、法执”才能自然破局,人类才能从已经作了无数无数劫的沉沉大梦中醒来…… 所以,那些认为大乘无须观心摄心,无须坐禅修定,只需看空观空、空亦空掉即是觉悟即是究意,或者主张一声佛号念到底,只依佛力即得度,以及用吃素放生、持咒拜佛代替五戒十善、六度万行的所谓大乘功课,实在是错会佛意偏离佛法,从古至今一路流变下来导致的岔路歧途。 (总会有人站在宗派门户立场,为导致种种错误流变的宗门祖师辩护,而忘了学佛是学佛教示,学佛智慧,而不是学各路“大师”。因为,只有佛才是真正成佛的,真正成佛才真正具有佛之深智,才有资格指示觉悟之道成佛路径。) 必须承认,在一些宗门的倡导下,现在流行的大乘修行功课,的确更多的是念佛拜忏,吃素放生一类。但是,应该厘清的是,流行不等于正确,宗门不等于佛门。当宗门祖师提倡的与佛陀教导一致时,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宗门提倡的与佛之教示有出入,甚至是背道而驰时,我们当然应该依佛说而不是依师说。因为,很简单,我们是佛弟子。 除非你认定自己只是宗门弟子,而非佛弟子。 那什么是佛陀教导的修行呢? 几乎所有的佛说真经,除了从各种角度、以各式譬喻揭示宇宙实相生命奥秘外,都在宣示阐明如何借假修真,解脱超越。 前面说过, 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的共法,亦即,它是所有佛弟子,无论修解脱道还是行菩萨道都必修的,是佛陀教示的自觉证道之法,也是佛弟子的基本功。 如《增一阿含经》等经典所示,三十七道品有七科: 一,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欲神足(欲得见道),勤神足(精勤习禅),心神足(心神专一),观神足(正确观想)。 四,五根: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精进根(勤勉修法,无间无杂),念根(系念正法,念念不忘),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慧根(于诸法观照明了,解佛深智)。 五,五力: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惑),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念力(正念增长,能破邪念,成就出世功德),定力(定念增长,破诸乱想,发诸禅定),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支:择法觉支(能拣择正法,摒弃邪法),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而不忘失),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七,八正道: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正念(系念正道而无邪念),正定(能所双亡,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三十七道品是佛门行者的基本功,在此大小乘共法的基础上,《菩萨道树经》明示了修行菩萨道的五个阶段: 一 发菩提心。即,知道身处幻境,发心要觉悟、要从梦幻中醒来。 二 行六度。发心后广行六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三 证无生法忍。常行六不计以克证无生:不计有身,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形,不计无有,不计常有。 四 修六力以成佛。一身力,二口力,三意力,四神足力,五道力,六慧力。 五 成佛后住于六法。一者十力,二者四无所畏,三者十八不共法,四者大悲,五者一切无能见佛顶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华严经》则详列了成佛路上的各个阶位: 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 尤其“十地品”对菩萨登地后的每一地修行都有明确详尽的阐述。 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等经典亦可谓修行宝典。佛子们依之精进实修,累世用功,可步步增进,地地提升,直至最终圆满成就佛道。 总之,佛以自身及诸菩萨的成功实践,归纳总结并具体详细地揭示了从无明凡夫到觉悟成佛的具体路径,为后人留下了完备的修证系统。后世学人只要能会能解、肯学肯修,就能沿着佛陀铺就的这条坚实之路,走上弃幻即真、超越升华的光明归途。 这里,我们根据相关实践,提请有缘同修在如法修行时特别注意几个关键节点。 一是积累福德资粮。 这是必备的基础。也就是五戒十善业要修得好。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而是只有在福德资粮备齐的前提下,禅定时才有可能静极生觉,证入实相。 修到起心动念皆是善了,证道的福德资粮就差不多备齐了。 二是勤于观心,善能摄心。 随时观照觉知自己的内心,监测它的动向,看它或悲或喜,或忧或恼,或波澜不惊或涟漪乍起……总之妄心一动,立刻觉照,并回溯前因。这时你会发现,相关情绪在你观照时即刻中止,不会再发展成连天大火甚至失控了。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随时做观心觉照的训练,久而久之,你将能掌控情绪,安处定境,不会再作妄心妄念的俘虏。 三是高度重视禅定。 “以戒资定,由定发慧”,“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佛的这些教诲都是经验之谈,不应抛诸脑后。须知只有禅定能够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证入实相,而且也只有长期的禅定能够逐步转化色身(无论实证前还是实证后)。有条件时可在一定时间段里闭关修定,或者定期参加禅七。平时则坚持每天早晚坐禅止观,这既是行者应有的日课,也能确保静心强身,增长定力和智慧,且至少可以避免老来病痛,寿尽时得以无疾而终,如愿往生。 在幻有三界,虚幻的存在也可分为有相、无相两种。有相存在如欲界、色界众生,有形体有身相;无相存在如无色界众生,没有身相只有灵识(或称神识)。而成就的诸佛是真正的存在。若从被动受形的幻界众生角度看,诸佛亦可称为第三种存在——他们已超出幻有三界,达致真常彼岸,既无色身形相也无个体意识,只有不生不灭、无相无别、万千同体的灵觉,但需要时又能主动显形,化现度生,如至今仍在灵鹫山说法的报身佛,如两千多年前入娑婆度生的化身佛。 释迦文佛曾在《四不可得经》里明确宣示:“ 心计吾我,五阴所缚六衰所惑,欲不老病,规拔此恶分离之患,志于常存终不可得。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又在《法句经》里殷殷告诫:“若人寿百岁,不見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灭法。若人寿百岁,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佛法早就明确揭示了生命奥秘、宇宙实相,也完满铺就了抵达实相、自在永在的修行之路,端看人们有无慧根福报,能否信解践行了。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什么是佛教导的修行.mp3 《什么是佛教导的修行?》 点击下载音频(MP3)

Read more ...

十大误读及其正解

释迦文佛示现成道后,游走八方宣说揭示的均是生命实相(以或隐或显的形式,因为听众根器不同),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证得实相,永超轮回。由于佛所发现的实相是惊天奥秘,它远在人智之外,非实证难以彻解难以真正抵达,而实证者寥若晨星,故佛法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歧义与误解,而且,越到后面,歧义与误解越加严重,越加过分,过分到连本来不易误读、不应误读的修行路径也大大走样,完全背离了佛所指示的方向。而种种背离与走样大多契合了人智洼地、人性弱点,故总能登高一呼从者如流,正法正道反而成了稀有品种,曲高和寡。这是悲哀的事实,也是无可如何的事实,只能是邪祟由他去,佛子自奉佛。佛法再好,也只能渡有缘的真佛子。下面,我们将逐一解析常见的误读,供学人思考。 误解一: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恒常不变的有。空即无常。 这是很多无法真正解空解幻的学人对佛经里反复宣说、无处不在的空的理解。他们觉得明明有这么多人、这么多相、这么多事,怎么会是空会是无呢?因而认为佛法里的空指的是无常,是变化,即,没有恒常不变的人和事,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无常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空。 这当然是对佛法的一种曲解。 正解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镜中像”。恰如《金刚经》所揭示的,佛法说的空不是无常,而是如梦如幻,假有幻有。就像夜里做梦,梦里的人、事、物真真切切,立体可感,醒来方知不过黄粱一梦。梦中种种皆是假相,本质为空。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空不是无常,而是假有幻有。假有幻有故曰空。 对此常人往往难以理解,须实证方彻知,实证乃真达。 误解二:世俗有,胜义空。有是空,空也是有,空有不二。 世俗有,胜义空的说法源自某宗师,因契合人智而大受欢迎,影响深远。 它同样是因为无法真正解空解幻,又无法否认佛经里大量的说空说幻,便发明了“从世俗的角度说是有,从胜义的角度看是空”这样一种理论,貌似均衡地兼顾二者,巧妙地粘合了对立的两维,破解了一大难题,实则颠倒错解真俗二谛,客观上完全颠覆了佛法的根本要义。 而“有是空,空也是有,空有不二”则是上述理论的必然结果。既然世俗有,胜义空,所谓的有与空,只是从哪个角度看的问题,并不存在真正的有与空,而此刻人在世间,自然不能也不应看空,至少是“有是空,空也是有,空有不二”;既然空有不二,那就一切照旧,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家维持原样,继续贪嗔痴,继续假恶丑,不畏生死,不惧轮回……顶多是贪嗔痴的时候莫执着,老病死的时候则看空…… 这当然是错的,是以世智辨聪谬诠佛智的典型。 正解是: “世俗”所指向的有相世间是假有,本质为空;“胜义”所指向的无相法界是真有,本质为实。 空有不二说的是:本质为空的有相万法皆由实际真有的无相真如投影幻化(或直接或间接),在这一点上说空有不二。 恰如人影是人的投影,而非马、驴的投影,在人影是人的投影这一点上说人影不二。而不是说,真人和影子是同一回事。 误解三:一切无所有,万法毕竟空,既无实相,也无第一义。一切看空,空亦空掉,便是究竟,便是圆觉。 这是典型的顽空见、断灭论,也是佛最反对最常严厉批评的。 持此见者多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乃至抓个名相就跑的学人。他们读过一些经典,也看到经典里写满了空、空、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十八空,空空……便以为万法毕竟空,一切无所有,连实相也没有。只要一切看空,空亦空掉,便是彻悟便是圆觉。 他们不知佛所说的万法皆空,一切皆无,是就此岸一切有相有为法说的,佛说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非“凡所有,皆虚妄”;他们也没在内空、外空、十八空的后面读到“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以及紧随其后的“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大般若经),更不知不解《无量义经》反复宣示的“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也就是说,他们既无力理解经文里的深智,也没有完整学习完整领会相关佛经,而是,只解他们能解愿解的,只信他们能信愿信的,兴高采烈地抓一把说空的名相就跑,并以此为彻底为究竟——显然在下意识里,他们更愿意持顽空见。因为既然万法毕竟空,一切无所有,自然不用学不用参,不用修不用证了,既省事又顿显高明,何乐而不为? 正解是: 有相万法皆空皆幻,无相真如是真是有。幻相背后是实相,亲证实相得解脱。此即佛法第一义。 误解四:万法非真非假,非有非空,亦真亦假,亦有亦空。不落两边即中道。 此见同样源自某宗师,也同样被大量学人接受。原因是,他们没有真解佛经里大量诸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实无妄,无闇无明, 无坏无诤,无合无散”的经文,只是望文生义依文解义,错把谜面当谜底,以为既然不生不灭,无实无妄,那就是居中,不落两边,而不知经典里这类无无无、不不不的句式,指向的不是此岸有相世间,而是彼岸无相法界,它说的是:彼岸法界没有此岸幻境的万物万相及其相关的对立分别,因为法界无相,既没有人、事、物,也没有各式分别对待,法界只有一没有二,只有一切即一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真如(如来藏)。而不知不察此无相法界之实相的学人,显然也无视有相幻界并不存在这种无逻辑反逻辑的折中、取中(比如非死非不死、非众生非不众生之类),他们只是一厢情愿自视圆融地曲解。这种曲解,究其本质,其实只是一种诡辩,一种文字游戏,其结果,必然是不知所云也无法成立,客观上自然导致“一切照旧,世事如常”。 正解是: 并非“非空非有不落两边即中道”,而是“相空如有”乃中道(如者,真如、如来藏也)。应该借假修真,弃幻即真。此乃诸佛出世之大因缘——唤醒众生,经由修行脱离在幻有三界的生死轮回。 误解五:心识真有,唯识无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当然是对的。但它指向的是此岸三界万法的生成演绎规律,而非投影出此岸三界万法的无相本源。 唯识学的主干是佛在《解深密经》《密严经》等经典里奠定的,但只是廖廖数语,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故唯识学的繁复体系是后世的唯识家建构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万法唯识,离识无境。 但后世有一派唯识家因不知不察真正的存有,误认心识是真有,将“离识无境”推展为“唯识无境”,认为境界都是假的,只有心识是真有。 这当然是错的,也完全偏离了佛说。因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佛已明示,“无意识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作为有为法的心识,当然也是梦幻泡影,何况色身 是幻相,色身里的心识自然也是幻心妄识,它怎么能是本源、怎么能是真有? 除非这个识是早期唯识家语境里的藏识,即无垢识。而无垢识并非幻身里的心识,而是真如、如来藏的异名。 正解是: 真如才是真有,色身里的心识仍是幻心妄识。个体在此岸的所见所闻所遭遇,即,众生眼前的万法,是阿赖耶识(即业力,含个业与共业)在意识配合下的显像表达。万法唯识,离识无境。 误解六:佛法不承认灵识、神识,地水火风四大合和即是众生。 这是很多人的认知。因为他们只知缘起性空,却不知佛还说了甚深缘起,且甚深缘起才是佛法的根本与重点。 甚深缘起说的是:无相真如化生出有相众生。 {地球人类的祖先来自光阴天(见《长阿含经》),而光阴天人是真如所化生。所有的天人都是化生而非胎生。} 而真如,在《四十二章经》里直接译作灵觉。 即使在幻有三界,灵识(又名神识)也是有相众生的主宰。请看经文: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四十二章经)。 请注意“寿终灵神上十九天”之“灵神”二字。灵神者,灵识、神识也,有的经典译作魂神,如《佛说四不可得经》之“命断魂神独逝”; 有的译作识,如《大乘显识经》之“身死识迁”(异译本《大乘移识经》则译为“神识”);有的译作“神我”,如杂阿含经三二一卷之“众生神我。死此生彼”; 有的则译作魂灵,如《修行本起经》之“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 由此可知,不少学人认为佛法不承认有灵识、神识等,显然又是误解,是大大地错会佛意了。 正解是:众生不但有地水火风组成的肉身,还有灵识(神识)雄踞其中,为其主宰。肉身朽坏,灵识独逝,或生天上人间,或堕地狱饿鬼畜生,端看此生业力如何。 不停地在六道轮回的正是这灵识(神识)。虽然它本质上也是假有的小我,但未出幻有三界前,就是它在轮回。 如果经由修行超出三界,假有的小我就消融,回归到真有的大我里了,就可以永超轮回,入无余涅槃。 误解七:前念灭,后念不起的当下即是真常自性,本来面目,敢于承担,即身即佛。 这种说法也颇受欢迎,因为它是如此容易。修行人只要细心体会,很容易就能捕捉到两个念头之间的停顿,而只要敢于认定那个停顿就是本有的佛性,就见性成佛了。 这当然是错的。体会两个念头之间的停顿,充其量只是一种细微的觉知,仍属幻心妄识,仍在假有时间的长河里。 打个比方:

Read more ...

重要名相释义

真如: 亦名如、如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法性、法身、法界、实际、本际、真心、自性、真常自性、妙明元心、本来面目、藏识、无垢识等,是无相无为、无别无二、无此无彼、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真正存有。《佛说四十二章经》直接译作灵觉。 有的佛学辞典将真如释作: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等等,是不准确的。“如”、“如如”、“真如”是名词而非介词。 请看《大般若经》的相关宣示: “善现,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法真如,无二、无二处,是一真如,如是真如无别异故,无坏、无尽,不可分别。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善现,如是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觉知一切法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由如实觉真如相,故说名如来、应、正等觉。” 般若: 般若是音译,意为智慧。但此智非人智,而是佛智,是与人智正好相反的大觉智。它揭示的是生命真相宇宙奥秘,未亲证实相,或未深研真经、未累世修行慧根深厚者, 往往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 请试着理解以下内容: 无相、无生、无别的真如,投影、幻化出具象、各别、生生灭灭的众生(客观幻化,非有心为之,恰如水中月之于天上月)。众生皆具身、识、如(灵觉),却以 “灵隐识行”的方式,依业力(阿赖耶识) 并在意识的配合下,解读、执持、演绎、发挥出山河大地, 花鸟 虫鱼,刀光剑影,卿卿我我...... 此岸 (分离的个体及其所在),万物万有声形并茂,活色生香,起起落落, 生生灭灭,周而复始 ; 彼岸 (万千同体的真如法界),无色身,无意识 ,无作为,无差别,无万相 ,无万法,只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 足以惊掉世人下巴的是,这无相无别、无生无灭、一切即一的本源才是真正的存有,我们这些有相有别、生生灭灭、单打独斗的众生原来是水中月,镜中像,虚幻而不实! 反过来说,真正的存有,本觉真如,是不死的,永在的,生生死死是假象。人类若实证到这个不死且永在的本觉真如,人类就会从沉沉大梦中醒来,从此结束在幻有三界的生老病死、辗转轮回….... 这就是佛所揭示的生命奥秘,诸法实相,也是般若智的真正内涵。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能生一切佛”。因为,诸佛都是亲证真如获得般若智,才从沉溺了无数无数劫的立体大梦中醒来,并继续修行,最终圆满成佛的。 自性: 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不变不改之属性。 经论里的自性一般有两个指向。有时指向此岸现象界万物万象的本质,如“万法皆无自性”;有时指称彼岸法界真有之本质,如禅宗六祖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此岸的现象界虽然生生灭灭活色声香,其实只是彼岸真如法界的投影,如幻如化,如水中月镜中像,是假有幻有,故本质为空,无有自性。 彼岸的本源虽然无声无嗅无起无落如如不动,却是真正的存有,是投影出现象界万相的“源代码”,故是真是实,具有自性。 经论里有时也将本源直接称作“自性“、“真常自性”,如中国禅宗。 真心: 即妙明元心。 妙明元心出自《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世间一切众生妙明元心。本来清净无诸垢染。圆满十方湛然寂静。犹如虚空本无尘翳寂然清净。众生眼病空华发生。华生华灭病眼所见。眼翳既消空华亦灭。清净虚空本来不动。妙明元心亦复如是。本来清净无诸垢染。” 真心、妙明元心,是真如、佛性、法性等的同义词。虽名心,却与幻身里的心意识即妄心无关。它是“本来清净无诸垢染,圆满十方湛然寂静”的,也就是说,它是众生本自具有却被深深覆藏于妄心幻识后的无垢识,且是万千同体圆满十方的。它深藏于身心之后,如金在矿,隐而不显,须经陶冶,方能显现。 须注意的是,因为有个“心”字,又受伪经误导,常有人错把妄心当真心,以为真心即是肉身里的意识心,且即心即佛,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等等,这是不对的。应知: 此心非彼心,彼心汝不知。亲证彼心已,大梦方真觉。 请看佛说: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心是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大般若经》 妄心: 凡夫色身里的心意识。 之所以称妄,概因凡夫都是颠倒见,认假作真,以妄为实。“众生眼病,空华发生”,以妄见妄,辗转生发,念念相续,幻境成立…… 妄心是菩提的障碍。希望觉悟觉醒的学人应该尽量停止妄心幻识的生发演绎,即,尽量三轮体空行六度,坐禅入定息妄心,以期“连绵坐忘浮尘远,石破天惊真如现”。 法与法性: 大乘经论里的法、万法、一切法都是指有相世间的万物万象及其规律、规则。 比如:“法同等如如,非如不可得”;“万法皆无自性”;“一切法空”等。 而法性、法界、法身则指称无相本源,如“法性清净”;“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诸佛众生共一法身”等。 在特殊的个例里, 法界也被用来指称有相世间,如中国华严宗四法界的定义就包含了世间的“事法界”。但诸佛所说经典并无这种表述。

Read more ...

庄子外篇抄袭详录

我们已经知道,庄子内篇思想大都直接抄自列子,文字除了部分直抄外,多数是翻拍翻抄,有所掩饰,而庄子外篇则直截了当,整篇搬运完整照抄的不在少数。因此就有一种说法,认为庄子外篇不完全是庄子所作,部分作品是后学所续。我们同意这有可能。但是,仍然存在一个疑惑:为何无论内篇外篇,抄袭的都是列子?难道天下文章只有列子一家故只有列子可抄?又或者续作的后学正是庄周转世,故仍然只对列子情有独钟? 另一种可能是,有人施放烟幕弹,成功掩护了庄周抄袭事宜。流言说现存《列子》是后人续作拼凑,流言又说庄子外篇也有后学续作,两者叠加,庄周本人的抄袭嫌疑,就大体上摘干净了——如果有人质疑,拿这两种流言对冲,大概率是可以蒙混过去的…… 其实读者只须通读一遍列子,再读庄子,就会发现,只见庄子抄列子,不见《列子》有《庄子》😊;也会欣喜于列子的温婉灵动,开阔翔实。虽然列子尚未如老子证道成圣,故所思所述未必皆契和实相,俨然真理,重要命题上甚至不乏错谬,但他的确在努力思考,精严修持,才情与品格俱佳,且修出一定程度的神足通,能够御风而行,称得上是治学严谨、修为有成的道家先贤,更是被冒领的“庄子之学”的原创。 至于为何以前少有人提示这个事实,为何学界几乎只是众口一辞地推崇庄子?那是因为,庄子因其张扬的个性、斐然的文采名声大噪后,多数人都只读庄子不读列子,只知中国有庄子不知中国有列子,而研究庄子者众,探讨列子者稀,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施”就越来越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东施”捧着心在舞台上霸气旋转,强光聚焦,掌声雷动,人们自然不知台上春风得意的那位原来只是仿制品。 现在有人拆穿西洋镜,把这个旷世的bug揭开来,读者,尤其铁杆庄粉未必感慨历史终于有所还原,反而会因为有人打脸他们的偶像而大动肝火。 不过相信多数人还是具备良知的,只要了解真相,一定不会再为东施站台。 以下是网友千秋悠客对比列子与庄子,整理出的两书雷同之处,其中属庄子外篇者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此录,见识一下什么叫作大面积的赤裸裸抄袭😭。 一 《列子·天瑞》: 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 种有几:得水为藚,得水土之际,则为蛙玭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其名曰鸲掇.鸲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曰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食醯黄軦生乎九猷.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羊肝化为地皋,马血之为转邻也,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鷰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韭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猿也,鱼卵之为虫. □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纯雌其名大腰,纯雄其名稚蜂.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羊奚比乎不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庄子·至乐》: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瀽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养乎?予果欢乎?”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 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二 《列子·天瑞》: 舜问乎烝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 《庄子·知北游》: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三 《列子·黄帝》: 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鱼语女.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遻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庄子·达生》: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比列子原作多了最后一段:“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四 《列子·黄帝》: 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 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噫!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抠者巧,以钩抠者惮,以黄金抠者惛.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 《庄子·达生》: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若履,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五 《列子·黄帝》: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 成乎命,与齎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庄子·达生》: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六 《列子·黄帝》: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 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脩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庄子·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比列子原作少了后面“丈人曰”一段。) 七    《列子·黄帝》: 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 “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己?”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齑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汝处己,人将保汝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闲,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暨乎门,问曰: “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异.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 《庄子·列御寇》:

Read more ...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1.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2.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3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3.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4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4.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5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5.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6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6.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7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7.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8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8.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9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09.mp3 点击播放: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10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十住地品10.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三(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四(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五(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六(MP3)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 点击下载音频七(MP3)...

Read more ...

抄错作业的“大师”——从《大宗师》看庄子之伪

千百年来,华夏大地的读书人鲜有不将老庄相提并论的,既使是专做分析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多认为老君与庄周同一体系,同一层级,都是巍峨的巨人,并立的双峰,学术地位难分伯仲。甚至是,一众不喜束缚、热爱自然、天生狂放孤高兼具文艺范的读者,往往喜爱庄子远胜于老子。他们酷爱庄子,讴歌庄子,一往情深地视庄子为精神故乡。 把老庄误作同一体系的并立双峰,当然首先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老子,没有真正明白老子揭示的真常大道为何物。大家只看见老子说道,说自然,说无为,说愚民,说不分别,说“能婴儿乎” ,就望文生义地误认老子主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主张愚民,不分別,回到婴儿状态等等。 对于老子的误读是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概因这误读的坚实基础是局限多多的人智人心——平心而论,无论洪荒清冷的上古还是繁华喧嚣的当今,人智的确也只能解成这样,人心在遭遇困顿时也的确容易转向或安时认命或放浪山野。 庄子,这位被世人认定和老子比肩而立的大师,居然也是一个完全不解真常之道,与老子背道而驰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误读者——发现这个尴尬事实时,笔者真的是惊到了,心情相当复杂。且不说我辈也曾经是《逍遥游》的爱好者,仅仅这不期而遇、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巨大历史误会,就令我辈愕然黯然,唏嘘不已了。 和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读者一样,庄子完全不知不解老子发现并揭开的是一个惊天奥秘,这奥秘彻底颠覆了人类的通常认知,昭示了人智难以理解也不大能够接受的惊人真相。 这真相是: 万物乃刍狗,百姓乃刍狗——天地万象,包括有相众生,及其生生死死,都是幻相假有,都是真有之本源的投影化现……真正的存有既无相也不死,它“惚兮恍兮,窈兮冥兮”,无相无为,独立不改,自在永在…… 在孤高清冷、遗世独立的《道德经》里,关于什么是道,老子其实说得相当清楚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显然,道是“物”,是something,不是规律、轨迹,也不是道路、路线——而作为“something”,它又恍惚无形,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没有上下边际,没有明暗对立,独一无二,始终不变,且先天地生,本自如此,法尔如是; 道是万物之宗万象本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即,真常之道不死永在,是万象的化生之母。玄妙母体的化生之功,是天地的由来。幽微绵绵,似无又似有!其用,即化生之功,是客观幻化,无须辛勤造作的。恰如水月因天月而有,天月却不必辛勤造作以产出水月; 道能化生万象,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又能自动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证道得道“能知古始”,获悉万象本源,且能“有罪以免”,不复生死,归根复命,回归真常…… 获悉这一惊人实相,老子当然会也必然要呼吁众人“致虚极,守静笃”,持虚守静,“坐而进此”,以期见道,归根复命”,因为,他就是这么证道,这么获悉生命真相的! 他也一定会倡导:“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常以无欲无求的心境,去参悟体证幽微玄妙的无形之道;常从有欲有求的世相,去观察透视具端倪边际的有相万物,以便“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他还会不厌其详,谆谆告诫:应该“唯道是从”。因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同时极力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因为,世智辩聪越多,越会茫然迷惑,障碍证道;有为有别越多,越容易沉溺于幻相假有,无法幡然醒悟。 当然,作为必须必然的环节,老子一定会对王公诸侯“喊话”,他也的确一再这么做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真常之道无为,却能无不为。因能自动投影出众生,众生又解读、执持、演绎、造作出万物万象。王公诸侯如果能持道守道,万事万物皆能自我化育。道化生出众生后,众生自然会出现各种贪欲,我将用无名的真常之道来摄服教化之。用无名的真常之道摄服教化天下,天下人的贪欲就会逐渐消散消失。贪欲不再就趋于平静,众生平静,天下自然安定太平);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善于持道守道的人,不是以世智辩聪教育人民,使人民精明巧智,而是教导人民抱朴守拙,尽量不分别不算计,以便与道相应,从而尽可能快地知“道”明”道”,并得以归根复命,回归真常。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太多世智辩聪,所以用世智治国,实乃国之贼,不用世智治国,才是国之福。了解这两者的区别,也是一大要津准则。通晓要津准则,才是契合玄妙之道的德行。玄妙之道十分深邃,十分高远,和具象事物所呈现的恰恰相反!了解此实相并与之相应相合,才能达致大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不崇尚贤士,使百姓不争世间美名;不珍视稀罕难得之物,使百姓不行偷盗之事;不显示可引起各式贪欲的事物,使百姓不致心迷意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虚化百姓的贪心,充实百姓的腹肚,减弱百姓谋利逐色的志向,强壮百姓的体魄筋骨,常使百姓无世智——较少乃至没有认假做真的世俗之智,无贪欲——较少乃至没有对虚幻利益的贪求之欲。只须让百姓知道不应勇于求取各式虚幻利益,而应尽可能为“无为”之事——致虚极,守静笃,以解真相,以达真常,天下就不会有不治,不会混乱失序了。 ) …… 以上,就是《道德经》的真正要旨,是老子在洋洋五千言里或隐或显或明或暗努力传递给世人的。显然,这要旨指向的是生命真相万象本源,是人类面对这惊人实相应取的正确应对之道,而不是千百年来人们误读曲解的种种种种…… 如前所言,令我辈大跌眼镜的是,作为公认的老子之道的传承者,“老庄之学”的共同缔造者,作为被供在神坛上的一代宗师庄周,原来也是古往今来络绎不绝的误读者之一,而且,正是由于他广为人知的肤浅误读与随意演绎,才成功地移花接木,开启了被后世当作一体的“老庄之学”,从而彻底将老君的惊天发现扼杀于襁褓中——人们对于《道德经》的研究,从此连盲人摸象、探寻探究都不需要了,直接众口一辞地飞奔在庄周引领的东拼西凑、似是而非的歧路上。 不同于《逍遥游》一类的文学化表达,作为内篇之一的《大宗师》,是庄子集中阐述也直接表达对道、真人、生命等等认知的论议性文章,也因此,他的肤浅、限碍、错谬、以及客观上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等均无法再借文学笔墨掩饰了,而是“当街摆摊”,一览无余。 就请各位移步,一起来围观一下吧。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在这段文字里,首先,庄子断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当然是一边抄老君的作业,一边试图翻拍成自己的“卓见”。照抄的“无为无形”当然对,翻拍的“有情有信”就搞笑了,不但错,而且错得离谱——所有证道的觉者都知道,道不但无形无相,也无为无改,无二无别,既无情也无信!恰如老君所言:“天地不仁 ,以万物刍狗也”;”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之化生万象,恰如天月之于水月,只要天上有一轮明月,地上自然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是自动投影而非有意为之的,且本自如此,法尔如是。真常道体中既无人也无物,既无生也无死,既无为也无别,哪里来的情哪里来的信? 其次,庄子声称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显然也是鬼扯,完全反逻辑。可传就可受,能传就能受,天下根本不存在可传却不可受的东西,即,如果不能受,就不存在传这一行为,“传”字本身就蕴含着“受”意。具体到道的传与受,即,假如有得道者或直接(将生命真相和盘托出)或间接(譬喻引导,类似灯谜)向你传道,你或理解或参透,你就获得这个真知,你就悟道了。这就是传与受的过程,其中的可传与可受是显而易见的。而“可得而不可见”一句,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道虽无形,却可证得。通过亲证而获得真知,叫作证悟,前面所述通过传授而获得真知,叫作理悟。对于这两种得道明道的方式,庄周显然一无所知,却要摆出一副深谙其道、了然于胸的架式,这才闹出上述笑话。 第三,“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句抄自老君,当然没大错(“自古”两字略有不妥,因道在时间之外。准确表述是:未有天地,即已存在),“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是庄周臆测发挥,又错了。道并不是“生天生地”,而是“先天地生”——先于天地而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经》);天地也不是道直接化生的,而是道投影出众生后 ( 此即所谓的道成肉身,每具肉身就本质而言都是道所化现。这一点,亲证即知,亲证乃知),众生解读、执持出来的;道不可能“神鬼神帝”(赋予鬼、帝以神力),而是鬼、帝等一切有情皆是道所化生,而且也皆是刍狗,非真非实,仅此而已,根本不存在“神鬼神帝”之类的事;而“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一句,又是想当然的胡诌。道无形无相,不占空间,与有相的六极 (东西南北上下)没有半毛钱关系,哪里来的高与下,深与浅?如何能够比较分别?庄周敢这么无知无畏地信口开河,只能说 : 其智可怜,其德堪忧。 而接下来“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洋洋洒洒的一段,就更搞笑了,说明庄周老人家误以为道是规律,而非本源;误认得道就是掌握造物密码,获得上帝权柄,就能上天入地,为所欲为,长寿长生,比于列星等等,而非获悉生命实相,不复为刍狗,此身灭后将“归根复命”,返回本源,且“有罪以免”……显然,望文生义加上低能臆测导致的对于道的完全误解,使不满足于鹦鹉学舌且急于掩饰这份鹦鹉学舌的庄周(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说透),拙劣地上演了这样一出信口开河、想象铺排、胡乱演绎、冒充真知且言之凿凿的可笑戏码。这当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自现其短,自曝其丑,也只能忽悠不明实相的一众读者。当然,非常可悲也比较尴尬的是,他的旷世忽悠成功了,两千年来,人们,尤其各路专家学者,大都接受了他的信口开河,胡乱演绎,并误以之为真知,并视作者为大师。 请继续围观: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这一段,庄子学列子,编了一个寓言来言志。意思是:女偊因为得道,容颜像孩童。南伯子葵想学道,女偊说他不是那块料。然后说,卜梁倚有圣人之才没有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没有圣人之才,我想用圣人之道教导他,或许他也能成为圣人,然而却不是这样,应该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才容易成功。但我还是“守而告之”(守道还是守静笃?还是守着被教之人?庄周语焉不详,可见他也心里没底,只好单抄了一个“守”字),三天之后他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守之”,七天之后他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守之”,九天之后他便能遗忘自身生命的存在;既已遗忘生命的存在,心境便能如早晨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如早晨般清新明彻,就能见到独一无二的道;既已见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超越古今时限,便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这个现编的微小说(并非史料传说)当然摆明述者(作者)已经得道,并且知道如何教导他人并直接助人证道(庄周显然忘了他前面刚刚宣示 道“可传而不可受”)。问题是,除了庄周虚构的这则逸事,天下学道修道者众,从来没有得道者能够经由这样的途径,九日使人“见独”证道的记录。相反,有记载的是,列子学道,三年不思,五年有想,七年无非,九年无我,乃“心凝形释”,“足之所履,随风东西,御风而行”;后世实修的道家则明示,修仙(还不是证道)最快也得百日筑基,结丹入胎后须“十月养胎”,养胎完成才能出阳神,“阳神初成如婴儿娇嫩,需要悉心照顾,千日不懈,才能长壮老炼,往来自如”,最后才能舍弃躯壳,飞升而去……而世上更多的不同种族不同宗派的修行人,则都历经累世多劫,持续修身修心,坐禅止观,方得些许进步,方有可能最终成就,哪有庄周说的那么简单那么神速? 庄周如此信口编排,目的何在?在修道证道这么严谨严肃的事情上,这样虚构胡诌是不是太没底线了?又或者,这一套说辞仍旧是翻抄列子的学道过程(见《列子 黄帝》) ,只不过为掩饰抄袭也为飘扬自我,庄周贼大胆地将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分别改成了三日、七日、九日?(难道庄周正是后世专以虚构的快道捷径忽悠信众的一类“大师”的始祖?)而列子原作记录的是自己学道,多有谦词,庄周翻抄则变成女偊传道,不乏夸耀,而女偊是庄周虚构独创

Read more ...

认识列子

华夏文明史上,最冤的文化大家恐怕非列子莫属。当然,这是就名誉和影响力而言的,无关其他。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列子有两冤。其一,明明是后世所谓“庄子之学”的真正原创,却被弃之一隅,少人问津,几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效颦的东施反客为主,如日中天,众口称叹,俨然宗师(具体请见《抄错作业的大师——从〈大宗师〉看庄子之伪》 https://zxxy.org/brzh/cczydds/);其二,明明是口述笔耕,硕果累累,思想与才情兼备,德行与修为俱佳,也曾被唐玄宗、宋真宗分别追封为“冲虚真人” ,“冲虚至德真人”,作品被尊为《冲虚真经》等,是公认的道家重要典籍之一,却莫名其妙地被部分后世同胞诬为伪书续作,蒙冤千载,本尊甚至被推断为不存在,先秦并无此人(似乎有人无论潜意识还是显意识,都极欲将列子此名一把抹去),荒谬怪诞到连外邦学者都看不下去,奋起直言为之辩诬(请见武义内雄《列子冤词》),却至今仍然“拖着尾巴”,屡遭怀疑。近代以来,一干专家诸多名流,大都未经细究细考(有人可能都未细读),便众口一词附议“伪书说”,言之凿凿地认定《列子》是伪书,是后人拼凑续作而成。 他们认为确凿的证据就是“偃师造倡”。原因是《列子》载有偃师造倡即机关木人的故事,而六百年后(西晋)传入的佛典《佛说国王五人经》中也有相似故事,便断定《列子》是后人抄袭佛经伪造的。而这,几乎可以成为无知导致贻笑大方的经典案例了,请看事实: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记,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南宋朱熹在《孟子集解》中对此作注曰:“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 其后秦始皇陵墓里一比一、与真人等高的兵马俑,显然也是从先秦风行的殉葬木俑演化而来。 比这更早而且早得多的还有指南车。在与蚩尤的那场史前大战中,为对付蚩尤布下的雾阵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无论战车怎样前进、后退、转弯,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后来东汉张衡,魏马钧,南朝刘宋刘格,南齐祖冲之都曾复制或者得到过指南车。 总之,上古有指南车,机关木人,中古有木人木俑,秦帝国有陶质兵马俑,这些仿制品或功能或外形“大似人矣”,可见列子的“偃师造倡”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上的,之所以记在周穆王名下,很可能就是久远的民间传说(列子是非常信实的人,所叙所写皆有依凭,决无生造):传说周穆王西游归途得遇偃师,传说偃师巧夺天工,所造木人状同生人……且列子明记:“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未及中国”,便于途中遇偃师献技,说明偃师可能正是西域人,与佛典所述“工巧有技術, 多所能成就,機關作木人, 正能似人形。舉動而屈伸, 觀者莫不欣,皆共歸遺之, 所技可依因”类似。虽然佛经记载的巧匠是位王子,并非这位偃师,但当时西域可能就有源自那位王子或其他巧匠的不俗技艺流传,而译师竺法护晚于列子至少六百年,译文参考《列子》也是有可能也正常的,而且这反而证明列子所记真实不虚。问题出在后世一堆无知却傲慢的专家名流,他们孤陋寡闻却误认自己全知,仅以两个史料相类,既不搜寻史实进一步了解真相,也不辨析谁前谁后,谁更有可能借鉴谁,或者谁都没有借鉴谁,纯粹基于相同的事实一次互为印证而已,便断言《列子》是抄袭,是伪书。如此逻辑,真不知说什么好了, 而认为《列子》中有少分内容与佛经所述相类(比如化人,轮回等),从而判定《列子》是后人续作者,更是纯粹捕风捉影,根本不能成立。他们或者思维片面视野狭小,不解不信上古常有天人下临世间的传说,民间也有修得神通者,能够变幻挪移,神足飞空,且东西方皆然(印度也早在佛陀之前就有手握幻术的人,常在集市街衢现场表演);或者没有实修,完全不知生命实相只有一个,修行有成的行者认知上当然有可能部分相通甚或完全相通。就像老子所揭实相与佛陀一致(虽然所用名相不同),但《道德经》当然不是抄袭佛经或后人伪造一样——即使尚未亲证实相,随着修行的推进,潜藏在行者集体潜意识里的认知也有可能逐步释出,而禅定乃至修出宿命通的行者都能获悉部分或全部轮回真相,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以《列子》八篇曾经言及轮回转化,便推断该书源自佛经进而断言是伪书者,实在是以自己的无知、浅知甚至是无明昏昧乱下结论,贻笑大方了。 有报导说三星堆出土的佛象经鉴定距今在5000年至3000年之间,可见是释迦牟尼之前的佛,而《山海经》也载有天竺之佛的点滴信息。这些,都说明世人其实所知甚少,明明是井底之蛙,却误认全知,夜郎自大。 且列子的轮回说也有异于佛说,因为他认为死后灵识可在动植物间跳转再生。而这,当然是错的,属于只知部分轮回事实的一类。 古代典籍在传抄流通过程中,除了抄错抄漏时有发生,更常有好事者出于种种原因添加删改,造成对原典的部分侵蚀与损害(这种状况,连佛经、道德经都难以避免),但这往往是局部的、枝节的,并不构成对主干对原著的彻底颠覆,可世间就是有一些人,或者出于否定的冲动、革命的热情,或者出于思维的片面性、机械性,甚或还有其他莫名的动机,就是能、也很愿意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少量后人掺入的成分,或者某些前人不实的臆测,而否定原作否定整体。他们往往只管大胆假设却不小心求证,只是快乐地在众目睽睽下惊悚言说,且言之凿凿,以为高明。 对今本列子成书始末,张绪通先生有简明扼要的陈述,值得转贴给大家: “《列子》八篇,是汉成帝时(永始三年,相当于西元前十四年)刘向奉旨考订群书,根据当时的《列子》二十篇,考证删定成为八篇。这也是后来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里所录的八篇《列子》。后来中原乱亡相继,也没有人特别再提《列子》的事,直到司马氏东渡(东晋),中书郎张湛注《列子》,这部书才再呈现于世。据张湛说:他的祖父张嶷,费了极大的力气,收集到《列子》八篇的孤本,然后由张湛加以注解。自此,《列子》开始流传,到了唐初,就很盛行了。唐朝的柳宗元是第一个中国人对《列子》其人,其书开始置疑的。以后宋,明,清,也都有人跟着怀疑。及至到了民国,就像打翻了一锅粥。民国八年陈立三,九年马叙伦,十一年顾实,十三年陈旦等,都一力主张《列子》书是“伪造”。由于去古已远,大家亦不过人云亦云,以能推翻《列子》为时尚。不想就在这个时期里,恼动了一位日本人--武内义雄,发表了《列子冤词》,替列子鸣冤,力驳那些怀疑论者的言论不当。如果,当时没有这位日本人出头,《列子》恐怕早已被中国人打到十八层地狱里去了!民国三十七年,由岑仲勉带头,逐条驳斥那些列子伪造说的众人,于是《列子》又正正堂堂的翻了身。” 经笔者查证,柳宗元著文辨列子,并没有全盘推翻列子,只是质疑刘向记错时间,以及“杨朱”、“力命”篇有误。他甚至说:“庄周为(文)放依其辞,其称夏棘、狙公、纪渻子、季咸等,皆出《列子》,不可尽纪。虽不概于孔子道,然而虚泊寥阔,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乎身,而其心不穷,《易》之“ 遁世无闷” 者,其近是与?余故取焉”。{ 庄周为文放纵,其辞章依循《列子》,其中夏棘、狙公、纪渻子、季咸等章节,皆出自《列子》,(类似情况颇多)不可尽述。列子所著虽未与孔子之道齐平,然其精神虚静淡泊、深远广阔,处乱世而远名利,灾祸不上其身,而心志绝无枯槁匮乏,《易》之所谓遁世隐居也不空虚烦闷的境界,列子已经达到了吧?所以我认可他。 } 柳宗元还说:“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他文辞类似《庄子》,而胜在质地醇厚,不虚伪做作,喜好文学的人难道可以轻废他吗?),可见柳宗元也非常肯定列子的文采与内涵。而一句“文辞类庄子”也值得读者沉思:类庄子但在庄子之前,说明什么呢? 或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张绪通先生略去了部分“人云亦云,以能推翻《列子》为时尚”的近代大人物的名字…… 某大师甚至说:“我们可以立一个假设,《列子》这部书是彻头彻尾一部伪书,这并不是一个新意见…… 刘向的《叙录》、《列子》本文、《列子序》和《列子》注都出于张湛一人之手,都是他一个人包办的……” 根据什么说刘向的《叙录》和《列子》本文、序、注都出于张湛一人之手?没有相关证据,就能轻易假设轻易立论吗?所谓专家学者就是这样做研究这样治学的吗?在互联网搜索半天,该大师的确凿证据就是“机关木人”一段,专研国学的大师连黄帝以降就有“作俑者”,就有能工巧匠造指南车用以战事,造机关木人用以表演或陪葬都不知道吗?笔者真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假设”是脑洞一开、双唇一碰就可以随便立起随便抛出的,那依此逻辑,后人是否也可以假设某大师不存在,该大师所有作品都是彻头彻尾的伪书?就因为大师曾经误判过《列子》? 民间讥讽有些专家简直砖家,看来不无道理;江湖传说时有名人无明昏聩,看来也不为过。其实,无论大名鼎鼎的专家,还是默默无闻的小民,只要通读一遍列子,稍有脑子,直觉正常,就不会轻言轻信《列子》是伪书续作,反而会对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先贤肃然起敬…… 三年前,笔者在梳理史上证道的觉者,撰写《大音希声》一文时,也曾研究过列子,不过那时并不是从文学或哲学的角度研读的,只是侧重寻找证据,考察作者有无证悟。最近因为庄子的缘故,重新展读列子,竟然别有一番滋味。 首先,感受甚深的是,列子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他选材精妙,寓意隽永,风格突出,成就斐然,文字极具功力、魅力,为中华文学宝库奉献了诸多珍宝。 且以《黄帝》篇为例。此篇记述黄帝所梦华胥国人 “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描写列姑射山神人“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其中,无论华胥国人的“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行走天上如履平地,睡在虚空如同卧床),还是姑射女神治下的“物无疵厉,鬼无灵响”(万物没有瑕疵疫厉,鬼魅也都不灵不显),都是一流的文笔,传神的写照;“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的“偎”与“爱”,“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的“乱”与“滑”,以及其后的“鬼无灵响”四个字,用得都何其形象生动,何其准确漂亮,不一般的才情跃然纸上…… 通读全书,更是每见言辞灵动,文采斐然,论议金句迭出,寓言珠玉纷呈;而“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大小相含,无穷极也”等等一类论议性文字,同样刚毅劲锐,掷地有声。难怪晚清刘熙载说“《列子》实为《庄子》所宗本,其辞之淑诡,时或甚于《庄子》,惟其气不似庄子放纵耳。”明初名儒宋濂也不得不承认:“御寇先庄周,周著书多取其说。若书事简劲宏妙,则似胜于周”。 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成语,都出自《列子》。比如朝三暮四、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绕梁三日、 南橘北枳、歧路亡羊、夸父追日、高山流水、疑人偷斧、小儿辩日、野人献曝、偃师造倡、齐人窃金、扁鹊捩心等(奇怪有人明明一边用着列子创造的成语,一边却忙不迭地动手只想抹掉列子);一些珍贵的上古传说,诸如黄帝梦悟,穆王神游,大壑归墟上的神奇五山,仙圣之种的飞相往来,西极之南的古莽国,东极之北的阜落国,以及北冥的鲲与鹏,荆南的冥灵树,数十丈的巨人,尺五寸的小人等等,更是经由他温婉灵动的文学笔墨,鲜明生动地记述在册,不复《山海经》等典籍里乏味枯燥的寥寥数语,既滋润营养了天下苍生,也使这些上古传说避免了被历史遗忘被时间淹没的可能。 其次,列子作为思想家(哲学家),虽然所思所想仍在人智范围内,不似老子已经证道醒觉,得窥天机,获得远在人智之外的大觉智,但是仅就人智而言,列子也是反诘沉思,深入探究,纵横捭阖,检视八方,几乎抵达人智极限了。请看: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 注: “有形者生于无形”来自老子,但列子显然尚未彻解,不晓天地如何生于无形,故开动人智,深入思索,试图解开宇宙起源之谜。此处所述似是最早的浑沌说,不过当然仍是人智推测,未达实相。) “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无则无极,有则有尽……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 ( 注:领悟到大小相含,万物互容,故无极无穷。可谓不俗。庄子显然深爱此说,故照抄不误。)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 (注: 此论来自师传,源头是老君。知晓有生者,更有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且知皆是无为之所“为”。但何为无为?无为又是如何生生的?未言及,因未彻解。但列子信实,不解也依据师传直记直录,且只是记录传递,决不胡乱演绎。) “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原文为孙子,应是传抄过程中抄错所致,故更正),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这是妥妥的列子版“无我”论😊。庄子翻抄了,故世人以为出自庄子😭) “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 (注:此乃最早的生死自然观 : 因是自然过程,故无须乐生无须恶死,顺应就好。后世多以为此论始自老君,其实老子之自然非此自然。老子是勘破幻相的觉者,深知生死乃幻化,致虚守静以期证真破幻才是人生正题真义,而非顺时认命,随遇而安。)

Read more ...

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大方等如来藏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大方等如来藏经1.mp3 音频播放:大方等如来藏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大方等如来藏经2.mp3 《大方等如来藏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大方等如来藏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佛说法常住经

《佛说法常住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音频播放:佛说法常住经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说法常住经.mp3

Read more ...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点击查看经文(PDF) 音频播放: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1.mp3 音频播放: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2.mp3

Read more ...

佛语经

《佛语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音频播放:佛语经1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语经1.mp3 音频播放:佛语经2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佛语经2.mp3 《佛语经》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佛语经》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

Read more ...

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点击查看经文(PDF) 元一居士讲授 音频播放:八大人觉经 http://zxxy.org/wp-content/uploads/mp3/八大人觉经.mp3 《八大人觉经》 点击下载音频(MP3)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