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印度佛教史的学人都知道,印度大乘佛教有三大学派:中观、唯识、如来藏。每个学派的传人都认为自己的学派“根正苗红”,正解佛智,而研究者则多认为,三个学派各有所长,各自发挥发展了佛陀思想。

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三个学派所阐述的,主要都是对佛法深智即第一义诸法实相的各自理解,有的对,有的错,有的部分对,部分错,仅此而已。

如前所述,由于生命奥秘诸法实相远在人智之外,非实证无法真正抵达,故,以人智去解深经,能够不误读曲解就十分十分难得了,谈何发展发挥?更何况实相只有一个,能够正确理解准确表述便是极限,哪有发展空间?何来发展之说?

如果硬要说发挥,那也是错误的发挥,错误的演绎——非但没有发展丰富之功,反而有导向歧途误人慧命之过,而且,不得不说,还是大过。

三个学派中,如来藏学派被视为后起之秀,因为之前一直是中观唯识两大学派双雄并立。但是,恰恰是这个后起之秀,才是切近第一义,直逼诸法实相的。

原因是,这个学派的学人或者是证得实相,自然彻解深经,不会依文解义认指为月,或者是深入研修完整把握,未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得少为足、自以为是之过{毕竟被某些大师判为只说空的般若经里处处都在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对真正的存有——真如(亦名如、如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的提示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将会明列岀来以正视听},且有《大方等如来藏经》《胜䯹经》《大般泥垣经》《央掘魔罗经》等明说如来藏、明示“常乐我净”法界的经典为依持,故明白佛所示甚深缘起即如来藏缘起(亦名真如缘起),亦即,真如幻化出众生,众生不知是幻,认假作真(无明),于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十二支就持续地转起来了,众生因而陷于无休止的轮回中……

其中要点是,如来藏是本源,是真有,其所化现的众生是幻相,是假有;如来藏清净无染,如如不动,众生芜杂染着,骚动不宁;如来藏无相无为无二无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众生活色生香各个不同,生生灭灭增增减减垢垢净净……

虽然色身及其所处的现象界有相有为喧哗躁动,但因是幻相,故是假有,本质为空,而这假有的、本质为空的现象下面,却覆藏着清净清凉、寂静常在的真正存有。

人类只要亲证真如(如来藏)这个真正的存有,人类就会从持续了无量劫的立体大梦中醒来,苦厄顿消,升华涅槃——色身尚存时为有余涅槃,色身灭后不受后有,入无余涅槃。

这就是佛陀为何在证悟后发出那著名的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总之,如来藏学派阐释的义理,并不是学派祖师发明发挥出来的,而是如来藏学人或经由实证或经由正解佛智或两者结合得出来的对于佛所宣第一义的正确理解与阐释。

这些义理不仅见于上述所列明示如来藏的相关经典中,也在在散见于大小品般若、单本般若经中,只是,当学人未亲证实相时往往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而导致或视而不见或误读曲解罢了。

“法同等如如(真如), 其生性即如 。法若是真实, 非如不可得……一切非如法 ,等住于如中。 觉了是如已, 无过无功德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诸法如义”(真如之所显义)。“如来(真如来显)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

“诸法无此无彼,皆无所有,此彼无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则是真实,若是实者彼则是菩提,是故得名为金刚句。”“一切诸法是如来(真如来显)境界,是金刚句。”——《入法界体性经》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 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无量义经》

《大般若经》有更加详尽的阐述: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心是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卷第三百三十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真如甚深微妙。」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是真如甚深微妙。”

佛言:“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色如真如无变异、无分别、无相状、无作用、无戏论、无所得,亦如实知受、想、行、识如真如无变异、无分别、无相状、无作用、无戏论、无所得。”

“复次,善现,五蕴真如即有情真如,有情真如即出没屈伸真如,出没屈伸真如即五蕴真如,五蕴真如即十二处真如,十二处真如即十八界真如,十八界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六波罗蜜多真如,六波罗蜜多真如即三十七菩提分法真如,三十七菩提分法真如即十八空真如,十八空真如即八解脱真如,八解脱真如即八胜处真如,八胜处真如即九次第定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即如来十力真如,如来十力真如即四无所畏真如,四无所畏真如即四无碍解真如,四无碍解真如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即一切智真如,一切智真如即道相智真如,道相智真如即一切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即善法真如’……预流果真如即一来果真如,一来果真如即不还果真如,不还果真如即阿罗汉果真如,阿罗汉果真如即独觉菩提真如,独觉菩提真如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真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真如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即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即一切有情真如。

“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卷第四百四十二

如果您耐心读完这些经文并放下成见悉心体会,您会觉得般若经只说空没说有吗?您会觉得一切法空无所有,实相亦无吗?您会认为佛揭示的第一义就是空,而不是相空“如”有吗?您会认同唯识之识才是本源才是真有吗?

在《大方等如来藏经》中,佛更是以各种譬喻开示: “如来观察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诸苦毒。其身皆有如来宝藏”“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

“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胜鬘经》)。重温这段经文是想提醒学人,佛陀已经表述得相当清楚了: “如来藏常住不变“,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众生色身及其所见所感,均是那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

遗憾的是,世人于此重大宣示,因为不“会”,往往轻率地曲解误解。最常见的是作顽空解,以为既然诸相非相,诸法空相,那便是一切皆空,万般皆无,实相亦无。殊不知“诸相非相”的真正意思是:诸相非实相,实相是如来——此处的“如来”指的是如来藏,即能够幻化出众生的本觉真如,并非指如來佛。

现在,你应该能够理解,如果一个学派认为一切法空无所有,实相亦无,那它是不解佛法深义堕顽空见了;如果它再把佛经里描述真如法界没有二元对立的诸多“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理解为非此非彼在中间,不落两边即中道,那它是望文生义错会佛意了;如果它不知甚深缘起,不解相空“如”有,故一边说空,一边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万象,便发明了“世俗有,胜义空”,进而发展成“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生死即涅槃“,“修即不修、证即无证”等等,那它是南辕北辙,欲西却往东了——就客观效果来说,它完全消解了佛法,带着无比信赖它的学人兜了一大圈,又回到初始的无明原地了。

常有学者称赞某宗师开创了新的逻辑推理,论证空性,推导实相,却忘了佛法深义揭示的生命奥秘诸法实相只是远超人智的一个惊天事实,亲证即知,实证乃得,既无须论证也无法论证。因为,所有的论证均无法真正抵达,而能够论证的,也一定不是那真正的实相。

就象天上有一个太阳这个事实,它需要论证吗?如果你不曾见过它,你能经由推理论证亲见太阳并把皮肤晒黑吗?

总之,号称空宗的中观,当它的空指向此岸一切法时,它当然是对的,但遗憾的是,它所解的空并没有止于此岸,它将彼岸实相里只有无生无灭无相无别的真如,没有“此与彼”“有与无”之分,误解作没有此岸彼岸,也没有实相了。而当它继续往前,从外道的顽空断见发展成生死即涅槃的凡夫常见时,它客观上已经以阐释佛法的名义抹掉了佛法——它幽幽地画了一个圆,然后神色自若、轻松愉悦地回到原地。

从此它的拥趸尚在此岸就可以抛开一切戒律、调适,乃至修证乃至佛法,只须绝对看空只须不分别,便是顿超,便是圆觉了。

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妄想。就像你本来要渡河,却不登船划桨,只是轻松地坐在岸边,想象彼岸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甚至没有彼岸这回事,并相信这就是在渡河,而且比登船的人更迅捷更高明一样。

相信即使坐到地老天荒,你也仍然还在此岸,还在生死轮回中。当然你可以引宗门圭臬辩解说,此岸与彼岸,无有少分别,所以坐在此岸就是抵达彼岸。那么,对如此典型的掩耳盗铃,我们能说什么?这么明显的掩耳盗铃,你都能信愿信,别人除了徒唤奈何,还能做什么?

再看唯识。

唯识学的主要理论有三自性、离识无境或唯识无境等。主要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密严经》《楞伽经》等有限的几部。但必须说,这些经典里讲到赖耶识的其实只有寥寥数语,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阐述,故唯识学关于“识”的繁复体系是后世的论师构建起来的。

主要由后世论师建构起来的唯识体系,名相极多义理繁复,往往令学人顾此失彼苦不堪言。它的全部内容是否与幻界真相丝丝入扣完全吻合,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我们要分析的是其中源自佛说的主干。

三自性是法相唯识宗的核心。《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第四说:“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这里佛说得很清楚:

一,遍计所执相:众生虚妄分别假名安立所执持并信以为真的幻界万象。

二,依他起相:一切法从因缘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缘行乃至十二缘起缘生出万法诸相。

三,圆成实相:证得一切法平等真如即是圆成——彼岸法界一切即一、无相无别平等一如,证得此真如,即破幻证真,得如实智、圆成智。

《解深密经》还举了一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这“三相”。患有眼疾的人,眼睛花,看到很多虚幻的影像,这就是“遍计所执相”;因眼目生病而看到种种幻相,就是“依他起相”。眼病治好了,眼前不再有幻相,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这就是“圆成实相”。

显然,三自性与般若经的核心要义完全一致(都是佛说自然一致)。它既揭示此岸幻象的遍计所执与依他起相,也昭示了这幻象的源头是“一切法平等真如”,证得真如即是觉醒,即是圆成。

但是,后世有一派论师将唯识学往前推进,将“离识无境”变换为“唯识无境”,直至提出赖耶是本源,心识乃真有,这就大大偏离佛说了,也完全不合诸法实相。因为,色身是幻相,色身里的心识自然也是幻心妄识,它怎么能是本源、怎么能是真有?——除非你把阿赖耶识定义为身心背后的真如、如来藏的同义词,就象早期有唯识家将其定义为无垢识、藏识一样,而不是现在一般定义的业力种子仓库。

何况,佛在关于三自性的阐述中已明确宣示:“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无相真如乃是有相万法之源头,证得真如方得实相,方是圆成。

显然,主张赖耶是本源,心识乃真有的这派论师同样是不解甚深缘起,诸法实相,误将揭示此岸幻相之发展规律的唯识学,推延扩展至彼岸那无相无别无起无作的一真法界了。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唐末五代时期玄沙禅师的这个偈子,无意中击中了这派唯识学人的要害,即,只知“识神”,不识真如,把无始劫来的生死本——幻心妄识,误作真常自性、本来面目了。

他们忘了佛一再昭示的法界实相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注意“无意识界”),“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以无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如果仔细对照这些经文,作为业力种子仓库的阿赖耶识是否符合这些定义,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事。

无论是从宗派门户立场出发,希望彪明自宗才是了义,才是究竟,还是因为不解甚深缘起诸法实相,而导致的错误发挥错误论断,都说明,只要未亲证实相,未彻解佛法深义,古往今来,学人及其所组成的各类学派,对于无上甚深的究竟法义,很大概率都还处在盲人摸象的状态中:摸到鼻子就说大象是鼻子的模样,摸到尾巴就说大象是尾巴的模样,摸到躯干就说大象是躯干的模样,可是大象的真相,其实只有一个,也当然只有一个。

无论有多少学派争妍斗艳,各持己见,诸法实相只有一个,那就是:

无相、无生、无别的真如(如来藏),幻化出具象、各别、生生灭灭的众生(客观幻化,非有心为之)。众生皆具身、识、如(真如),却以 “如”隐识行的方式,依业力 (阿赖耶识) 并在意识的配合下,解读、执持、演绎、发挥出山河大地, 花鸟虫鱼,刀光剑影,卿卿我我……

足以惊掉世人下巴的是,这无相无别、无生无灭、万千同体的本源才是真正的存有,我们这些有相有别、生生灭灭、单打独斗的众生原来是水中月,镜中像,虚幻而不实!
反过来说,真正的存有,本觉真如,是不死的,永在的。生生死死是假象,是真如幻化出众生后,众生的意识配合业力(阿赖耶识)所作的一个个立体大梦而已……

(这最后一句才是唯识学的指向,而非某些唯识家误解的生命本源是唯识之指向。)

这其中的重点是:众生的身相是幻相,众生的意识是幻身里的幻识。

但幻身幻识背后有如来藏,或称真常自性,本觉真如。

人类只要实证到这个真常自性、本觉真如,人类就会从绵延了无量劫的立体大梦中醒来,就不会再在生死幻海里随波逐流,一世世地领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了!——这就是佛发现的惊天奥秘和解脱之道,也是佛谆谆教导众生潜心修行,以求证道从而超出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才是生命之由来,诸法之实相,而且,它是“法尔如是”的。

有佛无佛,它都恒在。

解与不解,它都恒在。

它绝不会因为有三家学派或八宗十宗的不同见地不同主张,就随机变换,长成各自相异的诸多实相。

这是佛弟子应该明了的。

任何固守宗派门户见而不寻求真解诸法实相的学人,严格说,都只是宗门弟子,不能算作真正的大乘佛子。

《一还是异?》 点击下载音频一(MP3)

《一还是异?》 点击下载音频二(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