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 54.P0001 诸经要集 (20卷)〖唐 道世集〗
大正藏 No. 2123 诸经要集
唐 道世集
20卷
诸经要集序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异容。正教无偏。说听殊旨。故师有等雨之况。弟子有异闻之说。良以随机授与。逐器浅深。至如十二分教之大纲。八万法门之广派。龙宫西蓄。未尽懋林之知。象驾东驰。岂穷手叶之诲。是以不游大海。未睹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觌干霄之状。得骊龙之珍。乃验鱼目之非宝。听黄钟之节。方知击缶之为细。故知释典幽宗。圣凡所尚。寔人天之秘宝。越儒墨之希声。威振大千。光超巨亿。益覃沙界。功逾尘劫。弘济之术。其大矣哉。但时缘未会。感通有殊。暨晨林变辨。霄梦启征。创开白马之基。渐被赤乌之岁。圣迹遐感。年逾六百。道俗蒙益。等同一子。慨正像寖移。沿流末代。凡情闇短。器识昏迷。日有浇醨。教沈道丧。所以彝章讹替。教迹沦湑。文句浩汗。卒难寻览。故于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随情逐要。人堪行者。善恶业报。录出一千。述篇三十。勒成两帙。冀道俗依行。传灯有据。敬寻释典深奥。非浅识之所知。出俗幽微。岂滞惑而能辩良由海大舟轻。山高尘眇。操刀易割。制锦难成。不揆庸识。妄谈秘典。辄树题目。更增愧恧矣。 ·三宝部
·敬塔部
·摄念部
·入道部
·呗赞部
·香灯部
·受请部
·受斋部
·破斋部
·富贵部
·贫贱部
·奖导部
·报恩部
·放生部
·兴福部
·择交部
·思慎部
·六度部
·业因部
·欲盖部
·四生部
·受报部
·十恶部
·诈伪部
·惰慢部
·酒肉部
·占相部
·地狱部
·送终部
·杂要部
诸经要集卷第一
三宝部第一
敬佛篇第一(此别六缘)
·普敬述意缘
·念十方佛缘
·念释迦佛缘
·念弥陀佛缘
·念弥勒佛缘
·念佛三昧缘
普敬述意缘第一
夫大圣有平等之相。弟子有称扬之德。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随念何相皆得利益。所谓始从出家终成正觉于其中间。道树降魔。鹿野说法。相好圆满光明炳著。身色清净事等镕金。面貌端严犹如满月。齿同珂雪。发似光螺。目譬青莲。眉方翠柳。八音响亮。万相雍容。五眼精明。六通遥飏。悬河写辩连注投机。圆三点以成身。具五分而为体。带权实以度物。随真应以化人。或扇广大之慈风。洒滂沱之法雨。能使身田被润。即吐无上之牙。心树既荣。便茂不凋之叶。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为众生故随缘应现。十方十亿并愿历侍。三千大千俱得亲承。长种福田。广兴供养。吐邪倒之根。拔贪嗔之本。修念佛之因。感见佛之果矣。
如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随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练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又具六意。故须敬也。一佛能诲示。法是良药。僧能传通。皆利益于我。报恩故敬。二末代恶时。传法不易。请威加护。故须致敬。三为物生信禀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仪式故敬。五令乐供养法得久住故敬。六为表胜相故敬。故成实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置。
念十方佛缘第二
如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礼已谛视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化生。
从此已后恒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东方善德佛者则彼师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谓东南方无优德佛。南方旃檀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方无量明佛。西北方花德佛。北方相德佛。东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广众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过去礼塔观像一偈赞叹。今于十方各得成佛。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时等无有异。闻空声已。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为十方佛现前授记。今悉成佛。东方有国。名曰妙喜。佛号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曰欢喜。佛号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庄严。佛号微妙声。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缘。行者应当如是愿观佛也。
又迦叶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进。年始十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一比丘。于白[疊*毛]上画佛形像。持与精进。精进见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况复佛身。愿我未来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启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子白父母。若不听我者。我从今日不饮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说。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识八万四千诸婇女等。同时悲泣。礼大精进寻听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相离相体性空寂。作是观已。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净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以净天耳闻佛所说。悉能听受。满足七月以智为食。一切诸天散花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二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祇人。住于声闻缘觉功德。父母亲眷。皆住不退无上菩提。佛告迦叶。昔大精进今我身是。由此观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学如此观。未来必当成无上道。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灭度之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见不信佛法。有一比丘。名定自在。语王子言。世有佛像众宝严饰。然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王子即随共入塔中。见像相好白比丘言。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汝今见像不能礼者。应当合掌称南无佛。是时王子即便合掌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塔中像故。即于后夜梦见佛像。梦已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由一入塔称佛善根。命终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逮得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故。诸佛现前为其授记。从是已来经于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甚深首楞严定。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萨是。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学念佛也。又法华经偈云。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以成佛道
又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杀父自立。有阿罗汉。知此国王不久命终。计其余命不过七日。若命终后必堕阿鼻地狱一劫受苦。此阿罗汉寻往化之。劝教至心称南无佛。七日莫绝。临去重告慎莫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称说昼夜不废。至七日头便即命终。魂神趣向阿鼻地狱。乘前念佛至地狱门。知是地狱。即便大声称南无佛。狱中罪人闻称佛声。皆共一时称南无佛。地狱猛火即时化灭。一切罪人皆得解脱。出生人中。后阿罗汉重为说法。得须陀洹。以是因缘。称佛名号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
念释迦佛缘第三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为父王及诸大众。说观佛三昧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真金色光明无量。时座下有五百释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灰人羸婆罗门。见已号哭自拔头发。举身投地鼻中血出。佛安慰曰。汝勿号哭。吾为汝说。过去有佛名毗婆尸。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长者。名曰月德。有五百弟子。聪明多智无不贯练。其父长者信敬三宝。常为诸子说佛法义。诸子邪见都无信心。后时诸子同遇重病。父到儿前泣泪合掌。语诸子言。汝等邪见不信佛法。今无常刀切割汝身。为何所怙。有佛世尊名毗婆尸。汝可称名。诸子闻已。敬父言故。称南无佛。复教称法及称僧名。称已命终。由称佛故生四天王天。天上寿尽。以前邪见还堕地狱。狱卒罗刹。以热铁叉刺坏其眼。受是苦时忆父教称念佛因缘。从地狱出来生人中。贫穷下贱。后式弃佛出。亦得值遇。但闻佛名不睹佛形。后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佛迦叶佛。亦皆闻名不见其形。以闻如是六佛名故。今得与我同生释种。我身端严如阎浮金。汝见灰色羸婆罗门皆由前世邪见故尔。汝今可称过去佛名。并称汝父。亦称我名及弥勒佛。称已作礼。及向大众大德众僧。五体投地。发露忏悔邪见之罪。诸人受教忏悔讫已。见佛金色如须弥山。见已白佛。我今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作是语已得须陀洹。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佛告比丘。我灭度后。若称我名南无诸佛。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汝观如来在路行时。能令大地高处令下。下处令高。高下诸处悉得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一切树林倾侧向佛。树神现身低头礼拜。如来过后树辄还复。一切丘陵坑坎。屏厕臭秽。丛林瓦砾。皆悉扫除。平生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如来足履蹈上而过。无情诸物尚皆倾侧。何况有情而不加敬何以故。我本修行菩萨行时。于一切人所无不倾侧谦下礼敬。以是善业得成佛已。有情无情。如来行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拜。我本曾以清净微妙称意资产。至心自手施诸众生。以是业报。如来行时大地平正。扫洒清净又无瓦砾我于无量诸贤圣所。在路行时。曾与扫治道路泥治房舍。我以平等心无高下扫治令净。于一切时常求菩提利益众生。以是善根。若佛如来在在处处。行来路首自然清净。地平如掌。乃至须弥山王高八万四千由旬。在大海中亦深尔许。及铁围山高十六万八千由旬。亦是金刚坚固。佛涅槃时。无不倾侧低头礼敬。若欲远避不倾侧者。亦无是处。
又普曜经云。由如来过去心净离著不害众生故。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
又处处经云。如来行时不著履。有三因缘。一使行者少欲。二现足下轮相。三令人见之欢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见地有虫蚁故。二地有生草故。三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正。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隐。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虫蚁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立意。是故卑者为高。高者为卑。二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高下为平。三佛为菩萨时通利道径桥梁度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平正。欲令人意亦尔。又智度论云。世尊身好细薄皮相。尘土不著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若菩萨举食著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又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也。
又四分律说偈云。
有敬长老者 是人能护法
现世得名誉 将来生善道
念弥陀佛缘第四
问曰。何名净土。答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故摄论云。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颇梨柯等。名清净土。法华论云。无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净土不同有其四种。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故。梁摄论云。以莲华王为净土所依譬。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体故。二实报土。依摄论云。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事净土。谓上妙七宝。是五尘色性。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周遍光明七宝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种种间错庄严。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翻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在中若依经行。若住坐卧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四化净土。谓佛所变七宝五尘为化土体故。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案地。现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见。为示现故。此诸经论所明。并约化为净土。由佛神力现故有。摄故即无。故名化土。
述曰。上来虽土有四种。然纲要有二。一报土。二化土此二即摄理事二土。初报土者。谓佛如来出世。诸善体是无漏。非三界所摄故。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然佛所居无处为处。过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净土故。论云。释迦牟尼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其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佛。又涅槃经云。我实不出阎浮提界。又法华经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华严经云。如来净土。或在如来宝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论云。佛举一步。则过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如是。化土处者。但所居化土无别方处。但依报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引接三乘人天等众。如弥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众生。而安净国。或于秽现净。如案地现净。譬同天宫。其事如是。或于众生共相器世界间种子所感。于中显现净秽境界。随其六道各见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习因。识种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现。此影像是本识相分。由共相种子与影像相。彼现相识为因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力。感得如此苦乐不同。
又华严经云。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善光明世界卢舍那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于超出世界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佛刹。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觉月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又优波提舍论偈云。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述曰。如凡夫二乘。于秽土中见阿弥陀佛。诸菩萨等于净土中见阿弥陀佛。据此二说。报土则一向纯净。应土则有染有净。故净土论云。土有五种。一纯净土。唯在佛果二净秽土。谓净多秽少。即八地已上。三净秽亭等土。谓从初地乃至七地。四秽净土。谓秽多净少。即地前性地。五杂秽土。谓未入性地。第五人见后一。不见前四。第四人见后二。不见前三。第三人见后三。不见前二。第二人见后四。不见前一。第一佛上下五土。悉知悉见也。
又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六神通光明赫奕。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供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于中充满刹利之种。阿弥陀佛。父名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名曰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曰贤光。神足精勤弟子名曰大化。尔时魔王名曰无胜。有提婆达多名曰寂静。又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猛火。为念阿弥陀佛名故。要当于中直过未足为难。
又阿弥陀佛经云。佛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住菩萨道以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
念弥勒佛缘第五
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阿难白佛言。弥勒得法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耶。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法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净国土。二护国土。三净一切。四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本求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语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有此四。然弥勒发意。先我之前三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致最正觉。佛告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一所有一切无可爱惜。二妻妾。三儿子。四头目。五手足。六国土。七珍宝财物。八髓脑九血肉。十不惜身命。我以十事疾得佛道。
问曰。凡夫道俗身居欲界。行何善业。得生同界兜率天报。答曰。如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亦得往生。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经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亦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一生而不克获)。
又上生经云。若有礼敬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得受记。又上生经云。佛灭度后。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昧。读诵经典。如是人等。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得往生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不退。又增一经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念如来功德者。必离恶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身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又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有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又法华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道。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又智度论云。若善男子能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人道中来。或兜率天来所以者何。三恶道中罪苦多故。不得行深般若。欲界诸天著净妙五欲。是心则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著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天无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彼中诸天常闻说般若。五欲虽多法力胜故。是故说二处胜。若从他佛国来生此间斯则转胜也。
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一有时福应彼间。二是此间人粗无能受经者。三功德未满。四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不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十万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由本十种因缘德。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损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视杀。六不视盗。七不视淫。八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诸恶事不视。十然灯于佛寺。
又佛说弥勒来时经云。佛言。弥勒佛未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燋尽。于今阎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弥勒出时阎浮利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地生五果。四海之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长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罗那夷。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母。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作子。相好具足身长十六丈。生堕城地。目彻视万里内。头中日光照四千里。弥勒得道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树高三十里。广亦四十里(大成佛经花枝如龙头故名龙华树亦有别传云子从龙宫出故名龙华树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得道。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始当来下(自外大同成佛经说)。
王玄策西国行传云。大唐显庆二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南颇罗度来。村东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将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灭以水沃之。其焰转炽。汉使等曾于中。架一釜煮饭熟。使问彼国王。国王答使人云。曾经以杖刺。著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传云。此是弥勒佛当来成道天冠金。火龙防守之。此池火乃是龙火也。
又智度论云。弥勒菩萨为白衣时。师名婆跋梨。有三种相。一眉间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阴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萨时。亦皆有此相也。又新婆沙论云。曾闻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于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现世时。将无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诸众曰。汝等见是释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众中第一大弟子迦叶波不。举众咸曰。我等欲见。慈氏如来。即以右手抚鸡足山顶。应时峰坼还为三分。时迦叶波将纳钵杖。从中而出上升虚空。无量天人。睹斯神变叹未曾有。其心调柔。慈氏世尊如应说法。皆得见谛。若无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说。有留化事。问若尔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槃后任持说法。答所应作者已究竟故。谓佛所应度皆已度讫。所未度者圣弟子度之。有说。无留化事。问若尔迦叶波事云何得有。答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说。迦叶波尔时未般涅槃。慈氏佛时方取灭度。此不应理。宁可说无不说。彼默多时虚住。如是说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叶波已入涅槃。
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不愿往生于外众中。恐著五欲不得解脱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福处当愿往生。乃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大庄严论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又如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又发菩提心论。有十大愿。常悉修行。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生无佛国中。
三者愿我亲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四者愿我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
五者愿我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
六者愿我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七者愿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随顺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九者愿我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财荷负正法。除无利益。
十者愿我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
愿我以此十大誓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沙诸愿。若众生界有尽。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亦不可尽。广度众生无边法界。所修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生弥勒佛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但行住坐卧一生已来。所修善根。并共法界众生回向。弥勒佛前速成不退(自外修念观行见佛方法弥陀弥勒等业具在禅门十卷广说此中直出经文令示往生)。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故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请大众同时说偈云。
南无弥勒如来 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 速奉慈颜 南无弥勒如来 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 必生其中
念佛三昧缘第六
惟凡夫倒想。随情妄执。六贼交侵。五道旋转。业绳相系。苦报难出。所以大圣慈愍乘机引接。故举净土之妙国。观如来之胜相。令翘注不懈。欣心敬慕。俯仰合观。随心广略。庶令悟之。善恶则随心向背成之。业种则见佛可期临终。喜跃随念受生。若不预修此福。无常忽至。周慞惶怖。心路苍茫净业既空。莫知投寄。眼光失落。依业受殃。是故造罪造福。虽复同营。一种为身。不如修善。修善见佛。造恶获殃也。故华严经偈云。
宁受一切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所以无量劫 受此诸苦恼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又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假使大千世界满中猛火。为闻阿弥陀佛名故。要当于中直过。未足为难。
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大慈大悲怜愍一切。未来世中多有众生。造不善业。佛不现在。何所依怙得除罪咎。佛告弥勒。如来灭后多有众生。以不见佛作诸恶业。如是人等当令观像。若观像者。与观我身等无有异。说是语时。空中十方诸佛赞言。善哉今正是时慎勿疑虑。佛告弥勒。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五苦众生。犯禁比丘。不善恶人。五逆诽谤。行十六种。恶律仪者。为如是等。说除罪法。尔时阿难白佛。云何如来。说除罪法。
佛告阿难。如我在世。归依我者名归依佛。名归依法。名归依僧。观佛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诸净土。涂地令净。随其力能。烧香散华供养佛像。说已过恶礼佛忏悔。如是伏心经。一七日。复至众中。涂扫僧地除诸粪秽。向僧忏悔礼众僧足。复经七日。如是供养心不疲厌。若出家人。应诵毗尼极令通利。若在家人。孝养父母。恭敬师长。调心令软。心若不软。当强折伏令心调顺。自住静处烧众名香。礼释迦文佛而作是言。南无大德我大和上应正遍知大悲世尊。愿以慈圣覆护弟子。作是语已。五体投地泣泪像前。从地而起齐整衣服。结跏趺坐系念一处。随前众生系心鼻端。系心额上。系心足指。如是种种随意系念。专置一处。勿令驰散使心动摇。心若动摇举舌拄腭。闭口开目。叉手端坐。一日至七日令身安隐。身安隐已然后想像。
若乐逆观者。从像足指次第仰观。初观足指。系心专缘佛足五指。经一七日。闭目开目。令其了了见金像指。次观足两趺上。令了了见。次观膊已。次第至髻。从髻观面。若不明了。复更忏悔倍自苦策。以戒净故。见佛像面。如真金镜了了分明。作是观已。观眉间毫相。如颇黎珠右旋婉转。此相见时。见佛眉眼。如天画师之所画作。见是事已次观顶光令分明了。如是众相名为逆观。
若乐顺观者。从佛顶上诸妙螺文。犹如黑丝右旋婉转。次观佛面。观佛面已具足观身。渐下至足。如是往反凡十四遍。谛观一像极令了了。观一成已。出定入定。恒见立像在行者前。见一了了。复想二像已。次想三像乃至想十。皆令了了。见十像已。想一室内满中佛像门无空缺。满一室已。复更精进。烧香散华扫塔涂地。澡浴众僧。供养师僧父母等已。发大誓愿。我今观佛。以此功德。不愿人天声闻缘觉。正欲专求佛菩提道。发是愿已至求大乘。当行忏悔。劝请诸佛。随喜回向。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观佛境界令渐广大。一僧坊中满中佛像。方身丈六。足下莲华。圆光一寻及通身光。及众化佛并佛侍者。光明众色皆令了了。一僧坊已。复广一顷百顷。远满百由旬。见一切像相好炳然。此像成已。想一阎浮提满中佛像。余三天下亦皆遍满。身心欢喜。倍加精进顶戴恭敬。十二部经。般若波罗蜜前。五体投地诚心忏悔。念想成已。闭目叉手端坐正受。更作远想。满十方界见一切像。身纯金色。举身毛孔皆放光明。一一光明百亿宝色。一一色中无量杂色。微妙境界悉自涌出。此念想成名观立像。作是观者。除却六十亿劫生死之罪。亦名见佛。于未来世。值贤劫千佛为其和上。于佛法中次第出家。闻佛说法忆持不忘。于星宿劫光明佛所。现前授记。粗心观像。尚得如是无量功德。况复系念。观佛眉间白毫相光。
尔时世尊。复为众生说坐像法。想像令坐宝华。众像坐时。大地自然出大白光。如琉璃色白净可爱。众白光间百亿菩萨。白如雪山。想像毛孔出一一菩萨。身毛孔中出金色光。其光大盛照十方界。皆作金色。若有众生观像坐者。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未来值遇贤劫千佛。于星宿劫中值遇诸佛。数满十方。一一佛所受持佛语。身心安隐终不谬乱。一一世尊现前授记。过算数劫得成为佛。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有众生观佛坐已。当观像行。观像行者。见十方界满中像行。虚空及地见一一像。从坐而起。一一像起。时五百亿宝华。一一华中有无数光。一一光中无数化佛随心想现。一一化佛放金色。光照行者。身是时行者入定之时。自见己身三十六物恶露不净。不净现时当疾除灭。此不净观。从贪爱生虚伪不实。用此观为使诸不净变为白玉。自见己身。如白玉瓶内外俱空。作是观时宜服苏药。勿使身虚。请诸行像以手摩头。放大光明照我己身。是时行者自见己身。如黄金色。此想成已。出定欢喜礼敬诸佛。修诸功德回向菩提。尔时诸佛异口同音。各各皆为行者说法。虽未得道。见佛闻法总持不失。此名凡夫念佛三昧。得此三昧。于刹那顷恒见诸佛。所说大乘。一日一夜即得通利。一一诸佛皆说决言。汝念佛故过星宿劫。得成为佛。身相光明与我无异。说是语已。八十亿佛一时放光。光中无量化佛皆说是语。佛告阿难。此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缘。何等为五。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生憍慢。四不恚不嫉。五勇猛精进。如救头然行此五事。正念诸佛令心不退。当供养十方诸佛。云何供养。是人出定入塔见像。诵持经时。若礼一佛。当作是念。正遍知诸佛心智无碍。我今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见一切佛。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为礼。皆是己身。若以一华供养佛时。当作是念。诸佛法身功德无量。不住不坏湛然常安。我今以华奉献诸佛。愿佛受之。作是念已复当起想。我所执华从草木生。持此供养可见拟想。即当作念。想身诸毛孔。令一毛孔。出无数华云。无数香烟香云。遍于十方界施作佛事。还成金台住行者前。若凡夫人欲供养者。手擎香炉执华供养。当发是愿。愿此华香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边无量作佛事。一一毛孔流出幢幡。无量音乐。名衣上服。百种饮食。诸杂供养。并同前法。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见。莫生贡高。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处以贡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贱家。贫穷诸衰无量恶业。以为严饰。如此种种众多恶事。当自防护令永不生。
颂曰。
法身无像 至教无言 随机应现
缘念流传 愍兹沉溺 弘斯妙门
器识相感 实济重昏 八功德水
七宝行树 祥鸟游池 清音流布
法鼓和鸣 休风引路 躬奉微言
仰规玄度 赫哉兜率 邈矣慈尊
光流天庙 威振黎元 仙华飖飏
宝殿云屯 荐之福祚 功洽茕魂
汇征彼寄 愿言非负 既静梦尘
还资情有 书之传之 天长地久
文而或亏 誓心何朽
诸经要集卷第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缘)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述意缘
·说法缘
·听法缘
·渐顿缘
·求法缘
·感福缘
·报恩缘
·谤法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寂灭不动。是则无象无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难闻。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静夜。朗月长宵独处空闲。吟诵经典。吐纳宫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词韵相属。适众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灵欣跃。精神悦豫。久习纯熟。文义洞晓敬心殷诵。至诚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此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终德也。
说法缘第二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姤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说一偈法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恒沙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著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不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者。勤求不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听法缘第三
夫欲听法。要须真心。敬法重人。至诚出离。不希人天。有为之法。故阿含经佛说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优婆塞戒经云。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诸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时以步障遮诸妇女使其听法。尔时法师为诸妇女说法。恒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一妇女分犯王法。发幕向法师前。问法师言。如来大觉。于菩提树下觉诸法时。觉悟施戒耶。更悟余法耶。法师答言。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犹若融铁。此苦因从习而生。犹如毒树。修八正道以灭苦习。是女人得闻此语。获得须陀洹道。以刀系颈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今日犯王重法。愿王以法治我。王问言。汝犯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于死。我实渴于佛法。是以默突听法。王问言。听法时颇有所得不。答言。得见四真谛解阴入界。及以诸大皆知无我遂得法眼。王闻是语踊跃欢喜。即为作礼即唱令言。自今已后不听作障隔。乐听法者听直至法师所对面听法。叹言奇哉。我宫内乃出人宝。以是因缘当知听法有大利益。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般遮罗国以五百白雁献波斯匿王。王命送著只桓精舍。众僧食时人以食乞。雁见僧聚来在前立。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得类解。当时群雁亦解佛。语闻法欢喜。鸣声相和还于池水。后毛羽转长飞至余处。猎师以网都覆杀之。一雁作声诸雁皆和。谓听法时声。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从来。二念定生何处。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便自思惟。自见宿日更无余善。唯佛僧边听法。作是念已。五百天子即时来下。在如来边。佛为说法悉得须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见五百雁罗列佛前。是日不见。便问佛言。此中诸雁向何处去。佛言。欲见诸雁者。先雁飞去他处。为猎所杀命终生天。今此五百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王问佛言。此诸群雁以何业缘。堕于畜生。命终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叶佛时。五百女人尽共受戒。用心不坚毁所受戒。犯戒因缘堕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法获道。以雁身中听法因缘。生于天上。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后作比丘尼得应道果。又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舡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信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象闻法已。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杀。王见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诸臣共谋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闻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移近屠肆处系。王用其言。象见屠杀恶心猛炽。残害更增。是以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睹善宜近。勤听经法。又于往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炫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极大嗔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闇钝。若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彼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出迎逆。阿难后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狸所食。缘此善根生四天王天。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天寿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于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天。如是次第还复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经于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六天之寿而无中夭。后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一比丘林中诵经。音声雅好。时有一鸟闻法敬爱。在树而听。时为猎师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明昞然。无有伦匹。自识宿命。知因比丘诵经听法。得生此中。即持天华到比丘所。礼敬问讯。以天香华供养比丘。比丘具问知其委曲。即命令坐为其说法。得须陀洹。既得果已还归天上。禽鸟听法尚获福报无边。岂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报。
又善见律论云。昔佛在世时。到瞻婆罗国迦罗池边。为众说法。时彼池中有其一蛤。闻佛池边说法之声。即从池出入草根下。听佛说法。时有一人持杖放牛。见佛在坐为众说法。即往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头。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以福报故。宫殿纵广十二由旬。与诸天女娱乐受乐。即乘宫殿往至佛所。头顶礼足。佛知故问。汝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即以偈而答曰。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劖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得须陀洹果。含笑而去。
渐顿缘第四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
又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声闻人)三者二目(譬诸菩萨)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求法缘第五
如杂宝藏经云。佛法宽广济度无崖。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羡尚。语少比丘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少比丘蚩而语言。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时老比丘闻其此语。欢喜即设种种肴膳。请少比丘求乞四果。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麾弄老比丘语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尔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如语而坐。诸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虽与尔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当与尔斯陀含果。时老比丘获初果故。心转增进即复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头而语之言。与尔二果。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证二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犹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我当与尔阿那含果。时老比丘如言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我今与尔第三之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倍加至心。即时复证阿那含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不还之果。然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坏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当与尔阿罗汉果。时老比丘如语移坐。诸少比丘复以皮鞠撩打其头。而语之言。我今与尔彼第四果。时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证阿罗汉果。得四果已甚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华。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无漏功德。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语之言。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已。诸少比丘闻其此音。咸皆谢悔先戏弄罪。是故行人宜应念善。乃至戏弄犹获实报。况至心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于僧次请一比丘。就舍供养。后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钝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坐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睡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后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能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时魔见已。愁忧燋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为众生故至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刹。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其国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如涅槃经雪山童子为半偈舍身大品经萨陀菩萨为求法故打骨出髓等如是因缘无量不可具说)。
述曰。时有道俗。薄学浅识。谓智过人。设欲修学。不专内典。唯慕俗书外道典籍。故涅槃经佛言。我灭度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生斗争。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鍮石。以银易白镴。以绢易氀褐。以甘露易于恶毒汁。
又婆沙论云。如人观日眼不明净。外道书论思求之时。使慧眼不。净如人观月眼则明净。佛法经论思求之时。令慧眼明净。若思求外俗如打猕猴。唯出不净。若思求佛法如练真金。多练多净。
又菩萨善戒经云。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义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以此文证。佛法学人。若一向废内寻外。则便得罪。纵解理行唯可暂习。为伏外道还须厌离。进修内业务令增胜。若偏耽著则坏正法。故地持论云。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聪明人能速受学。得不动智。于日日中。常以二分受学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于世典外道邪教。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感福缘第六
如普曜经云。若有贤人闻是经典。叉手自归。即舍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勋。何谓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势强盛。三得眷属滋茂。四逮得辩才无量。五学疾得出家。六所行清净。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无所不照。若有法师。布坐讽诵是经得八座福。何谓为八。一得长者座。二得转轮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罗汉座。六得菩萨座。七得如来座。八得转法轮度脱一切众生座。若有法师斑宣是法。有赞叹善哉者。当得八清净行。何谓为八。一言行相应无所违失。二口言至诚而无虚妄。三在于众会真谛无欺。四所言人信不舍远之。五所言柔软初无粗犷。六其声悲和犹如哀鸾。七身心随时音声如梵。会中人闻。莫不咨受。八音响如佛可众生心。若有书是经典。得八大藏。何谓为八。一得意藏。未曾忘舍。二得心藏。无所不解分别经法三。得往来藏普。解一切诸佛经法。四得总持藏。一切所闻皆能识念。五得辩才藏。为诸众生斑宣经典。皆欢喜受。六甚深法藏。将护正法。七道意法藏未曾。断绝三宝法教。八奉行法藏。则辄逮得无所从生忍。
又度无极集经云。昔有比丘。精进守法。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其有闻者莫不欢喜。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羊。遥闻比丘诵经声。即诣精舍礼拜听其经言。时说色空。闻即悟解。便问比丘。应答不可。小儿反为比丘解说其义。昔所希闻。怪此小儿智慧非凡。时小儿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儿。命终生长者家。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长者家怪此夫人。谓呼鬼病。有比丘至舍。闻声甚喜。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夫人出礼。比丘复为说法。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解说。众僧欢喜。日月满足产得男儿。适生叉手长跪说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复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从其启受。时儿七岁道法悉备。举众超绝。智度无极。经中误脱。皆为删定。儿每所至辄开化人。长者室家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闻儿所说尽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净。是时儿者则吾身是。比丘者迦叶佛是。
又舍利弗处胎经云。母怀舍利弗。母亦聪明。高僧传云。母怀罗什令母聪明。旧日诵千偈。怀胎之时日得二千偈。初成须陀洹果。后得斯陀含果。
如胜天王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心。尊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赞叹。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流通。此经法师功德。不能究尽。若此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应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也。如来法难受持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恶趣者。无有是处。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又云。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又云。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又华严经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无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又法华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经云。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于一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若有于二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于三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乃至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于四恒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典。乃至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若有于五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人广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于七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于八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解听受。如说修行。具足能解尽其义味。
报恩缘第七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上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场。哀愍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亦应三请。若不听者。此人应于舍宅默自思惟。诵持经典。又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者。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之法。随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故说偈云。
若以华涂香 衣食及汤药
以此供诸佛 不名为真供
如来坐道场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学 是真供养佛
又十住婆沙论云。佛告阿难。天雨香华。不名供养恭敬如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
又宝云经云。不以财施供养于佛。何以故。如来法身不待财施。唯以法施供养于佛。为具佛道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佛言。若有比丘。虽复有夏。不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不解法律等。亦应说依止。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重之心。欲受法时。当在师前不得轻笑。不得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勿视师面。离师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咨白。若见师许然后请决。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若参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若当见师在房室内。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若不见师。众务皆止不得为也。除大小便。又复弟子于其师所。不得粗言。师呵诃责不应反报。师坐卧床应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若师坐卧乃至师起。应修诵业。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所。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我作何事。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内。恭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膊。不得笼头。天时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所营事应尽身力而营助之。佛告阿难。若将来世有诸比丘。或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人则非是须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痴人应如是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名为椎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焰炽然不息。然已复然。于彼狱处复有诸虫。曰名钩嘴。彼诸毒虫常啖舌根。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中。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恒食屎尿。舍彼身已虽生人间。常生边地。具足恶法。虽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轻贱诽谤陵辱。离佛世尊恒无智慧。从彼死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谤法缘第八
惟念末世法逐人讹。道俗相滥。传谬背真混杂同行。不修内典专事俗书。纵有抄写心不至殷。既不护净又多舛错。共同止宿。或处在门檐。风雨虫啮都无惊惧。致使经无灵验之功。诵无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人途慢也。故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得颠倒乙字重点。五百世中堕迷惑道中。不闻正法。
又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闇藏他经。由此业缘今得盲报。
又大般若经(第四十四卷云)佛言。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颦[口*伸]欠呿无端戏笑。互相轻凌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惑义理。不得滋味。横事歘起书写不终。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大乘莲华藏经云。受佛禁戒不护将来。各言我是。于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说言。我得佛法。受铁锵地狱苦事难述。从地狱出。喑哑聋盲不见正法。
又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衣等因读经律论等。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獐鹿中。恒被折脊苦痛难忍。无记戏言捉经律论。亦招前报。或安经像房堂檐前者。依忉利天岁数八百岁。犯重突吉罗罪。傍报二亿岁。堕猪狗中生。若得人身一亿岁。恒常作客迁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经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彼间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狱。彼间若火劫起故。从彼死已。破法业因缘未尽故。还来是间大地狱中。生在此间。亦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无量苦。此间火劫起故。复至十方他国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如地狱中说。重罪转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生若无眼。若一眼若瞎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处生。何以故。种破法业积集厚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世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仇郄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为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又法华经云。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颂曰。
朝闻诚有悦 夕死固无忧
空见寻青简 讵是涤玄流
洒血良难访 焚躯岂易求
浮凉泛层液 飞景烛重幽
群鸿启将庆 一鸟革前修
始怡披宝箧 终然乱法舟
八藏微难识 三祇未可休
自非惩心垢 何得会真如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述意缘
·顺益缘
·违损缘
述意缘第一
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也。是知僧宝利益不可称纪。故经曰。纵有持戒破戒若长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交获重罪。如释迦佛等。是真佛宝。金口所说。理行教果。是真法宝。得果沙门。是真僧宝。致令一瞻一礼万累冰消。一赞一称。千灾雾卷。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赖蒙遗迹。幸承余荫。金檀铜素漆纻丹青。图像圣容。名为佛宝。纸绢竹帛。书写玄言。名为法宝。剃发染衣。执持应器。名为僧宝。此之三种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敬之永绝长流。蔑之常招苦报。如木非亲母。礼则响逸十龄。凡非圣僧。敬则光逾万代。是知斯风已扇遐迩共遵。冥资含识神功冈测。傥有所亏获罪弥大。既许出家。理宜革俗。且如礼云。介者不拜。为失岂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铠。屈节白衣。理所不可。三宝既同。义须齐敬。不可偏遵佛法顿弃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须齐敬也。
顺益缘第二
如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合礼拜国王父母六亲。亦不敬事鬼神。
又涅槃经云。出家人不礼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不应礼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经云。输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已。佛言。王今可礼优波离比丘等诸比丘。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新出家者次第而礼。
又萨遮尼干经云。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是本佛教今乃令礼交违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故犯根本罪)。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主。亦不求比丘礼拜。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又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白佛言。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
又中阿含经云。云何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如也。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比丘者为不如也。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谓礼敬比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者胜。不问经者为不如也。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辄下车礼。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见律云。输头檀那王礼佛已。白佛言。我今三度礼如来足。一佛初生时阿夷相曰。若在家者应作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必得成佛。是时地为震动。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二我出游戏有耕田人。菩萨在阎浮树下。日时已晡树影停住不移。覆菩萨身。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三今迎佛至国。佛升虚空作十八变。如伏外道神力无畏。即为作礼。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每入园观。时敕御者。令严驾千马之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时天帝释即下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尔时御者见则心惊毛竖。马鞭落地。帝释见已即说偈言。
鬼汝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常见天帝释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主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师 故我稽首礼
御者复白言。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为自在王。尚恭敬佛。汝等比丘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敬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敬。时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向诸方合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复落地。而说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城邑国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资生具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求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修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于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澡瓶中复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人。龙子虽小能兴云。由兴云故。致雨雷电礔礰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又付法藏经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后。有阿育王信敬三宝。常作般遮于瑟大会。王至会日。香汤洗浴著新净衣。上高楼上四方顶礼。遥请众僧。圣众飞来凡二十万。王之信心深远难量。见诸沙门若长若幼若凡若圣。皆迎问讯恭敬礼拜。时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见炽盛无信敬心。见王礼拜而作是言。王甚无智。自屈贵德礼拜童幼。王闻是已。便敕诸臣。各遣推觅自死百兽。人仰一头。唯使夜奢独求人首。得已各敕诣市卖之。余头悉售。夜奢人头见者恶贱都无买者。数日欲臭。众人见已咸共骂辱。而语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罗人夜叉罗刹。云何乃捉死人头卖。夜奢尔时被骂辱已。来诣王所白王言。臣卖人头反被骂辱。尚无欲见况有买者。王复语言。若无买者但当虚与。夜奢受教重赍入市。唱告众人。无钱买者今当虚与。市人闻已重加骂辱。无肯取者。夜奢惭愧还至王所。合掌白王。此头难售虚与不取。反被骂辱。况有买者。王问夜奢。何物最贵。夜奢答王。人最为贵。王言。若贵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虽贵死则卑贱。王问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不。夜奢惶惧怖不敢对。王即语言。施汝无畏汝当实答。夜奢惶怖俯仰答王。王头若死亦同此贱。王语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者。汝何怪我礼敬众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识。宜应劝我以危脆头易坚固头。如何今日止吾礼拜。夜奢尔时闻王此语。方自悔责改邪从正。归敬三宝。以是因缘众生闻者。若见三宝。应当至心恭敬礼拜。
违损缘第三
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一切俗人不问贵贱。不得挝打三宝奴婢畜生。及受三宝奴婢礼拜。皆得殃咎故。萨遮尼揵经云。若破塔寺。或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门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系闭打缚。或令还俗。或断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以王国内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四方咸起。水旱不调风雨失时。人民饥饿劫贼纵横。疫疠疾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
又仁王经云。国王大臣自恃高贵。灭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听出家。不听造作佛像。立统官制等。案籍记录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国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缘。破僧因缘。统官摄僧典主僧籍。苦相摄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经云。佛言。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应当深信佛法众僧。彼诸众生于人天中。常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得入无畏城。如是乃至供养一人。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功德。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复有人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有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佛言。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今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故。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为佛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也。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能受持禁戒。三业相应。其有一切国王及以群臣诸断事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业。大杀生。大偷盗。大污梵行。大妄语及余不善。但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业。亦不得鞭打。亦不应口业骂辱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而谪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于下类。远离一切人天善道。必定归趣阿鼻地狱。何况鞭打为佛出家具持戒者。
又十轮经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第一义僧。二清净僧。三哑羊僧。四无惭愧僧。云何名第一义僧。诸佛菩萨辟支及四沙门果。是七种人名为第一义僧。在家得圣果者。亦名第一义僧。云何名为清净僧。诸有持具足戒者。是名清净僧。云何名为哑羊僧。不知犯不犯轻重微细罪可忏悔。愚痴无智不近善知识。不能咨问深义是善非善。如是等相名为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若有为自活命来入佛法。悉皆毁犯破和合僧。不畏后世。放纵六情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为无惭愧僧(如是四僧并须恭敬)。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著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千佛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如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阿难。我以佛智测知法界非不测知。阿难。所有白业得白报。黑业得黑报。若有净心诸众生等。作是称言南无佛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况值佛亲承供养。
又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罚闭系。兀其手足乃至夺命。悉无是法。若有破戒比丘如败脓坏。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堕落圣道果证。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王大臣宰相。不得谪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手足。乃至断命。况复余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虽是死人是戒余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破戒比丘。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听谪罚系闭其身。乃至夺命。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瞻卜华虽萎 胜于诸余华
破戒诸比丘 犹胜诸外道
又大集经世尊说偈云。
剃头著袈裟 持戒及毁戒
天人可供养 常令无有乏
如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若能为敬法 归依而剃头
身著袈裟服 说彼是我子
假使毁禁戒 犹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 则为骂辱我
是人心欲灭 正法大明灯
为财共斗诤 刹利同生嗔
又十轮经云。譬如过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有犯罪过乃至系缚。王不欲夺命。将付狂象。尔时狂象捉其二足欲扑其地。而见此人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损伤。共对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生。见染衣人尚不加恶生于害心。乃至未来世。有旃陀罗王。见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恼或夺其命。命终之后必堕阿鼻地狱。
颂曰。
騄骥资鞭策 兰蕙伫熏风
至理信难见 非人孰可通
输心仰圆极 莹晒入玄中
总辔超三有 搏飞上四空
簪缨犹忽梦 财利若尘蒙
高揖谢时俗 萧洒出烦笼
诸经要集卷第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三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敬塔部第二(此有七缘)
摄念部第三(此有四缘) ·述意缘
·引证缘
·兴福缘
·感报缘
·旋塔缘
·入寺缘
·修故缘
述意缘第一
敬惟如来应现。妙色显于三千。正觉韬光。遗形传于八万。是以塔踊灵山。影留石窟。刻檀画叠之仪。铸金镂玉之状。全身碎身之迹。聚塔散塔之奇。而光曜重昏。福资含识。致使英声遐美。邪徒结信。肇启育王之始。终传大唐之初。自历代繁兴。神化非一。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
引证缘第二
如观佛三昧经云。佛留影石室。在那干呵罗国毒龙池侧。佛坐龙石室窟中。为龙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石内映现于外。远望则见。近望不现。诸天百千供养佛影。亦现说法(迄今不灭传至弥勒)。
又大集经云。忉利天城东。照明园中。有佛发塔。城南粗涩园中有佛衣塔。城西欢喜园中有佛钵塔。城北驾御园中有佛牙塔。
又智度论云。天帝释取菩萨发及衣。于天上城东门外。立佛发塔衣塔。
又育王传云。王得信心问道人曰。我从来杀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救诸徒囚。赈济贫乏(故譬喻经云王宫内常以四事供养二万沙门尽心敬礼不可具述)王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今诸塔处是也。时王欲建舍利塔。将四部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还。复修治此塔与先无异。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众摩村中。时诸龙王将王入龙宫中。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分与之。时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又作无量百千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舍利供养之具。敕诸鬼神。言于阎浮提。至于海际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为世尊立塔。时有国名著叉尸罗。有三十六亿家。彼国人语鬼神言。可三十六箧舍利与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国中人少者令分与彼。令满家数而立为塔。时巴连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佛塔。遍满此阎浮提。意愿如是。时彼上座自言。善哉大王。克后十五日日正食时。令此阎浮提一时起诸佛塔。如是依数。乃至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世间人民兴庆无量。共号曰阿育王塔。
又大阿育王经云。八国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分数得八万四千。又别得佛口髭还国。道中逢难头和龙王。从其求舍利分。阿阇世王不与。便语言我是龙王力能坏汝国土。阿阇世怖畏。即以佛髭与之。龙还于须弥山下高八万四千里。于下起水精塔。阿阇世王得还国。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岁灯火。于五恒河沙水中。起塔葬埋之。后阿育得其国土。王娶夫人。身长八尺发亦周等。众相具足。王令相师观之。师言。当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为第二夫人。后遂有身足满十月。王有缘事宜出外行。太后妒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觅猪母即应产者。语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尔始产。不可露面视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宫中。盗持而去杀之。即以猪子著其边。便骂言。汝云。当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猪。便取轮头拍囚内后园中令服菜。王还闻之不悦。久久之后王出行园。见之忆念迎取归宫。第二夫人渐得亲近。具说情状。王闻惊怪。即杀八万四千夫人。阿育王后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耶舍知王杀诸夫人应堕地狱。即遣消散比丘化王。令发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之起一塔。塔下著一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阿阇世王舍利。有国相父年百二十。将五百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与鬼神。各还所部。令一日一时同载八万四千刹。诸鬼神言。多隔山部不得相知。王言。汝曹但还。治槃护刹安铃。我当使阿修轮以手摸日。四天下亦同时辰。
又阿难经云。塔成造千二百。织成幡及杂花。未得悬幡。王恐身崩。塔成已六日。王请僧王园供养。时有优波崛多罗汉。将一万八千阿罗汉。受王请。尊者崛多。颜貌端正身体柔软。而王体丑陋肌肤粗涩。尊者即说偈言。
我行布施时 净心好财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于佛
王告大臣。我以沙施佛获报如是。云何而不修敬于世尊。王后寻佛弟子迦叶阿难等所有佛在世时弟子塔庙。躬到塔所。具展哀情责心修敬。各兴种种供养。更立大塔。各舍十万两珍宝供养是塔。次至薄拘罗塔应当供养。王问。彼有何功德。崛多尊者答曰。彼无病第一。乃不为人说一句法。寂默无言。王曰。以一钱供养。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于此供养一钱。王告之曰。听吾所说偈。
虽除无明痴 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罗 于世何所益
时彼一钱还来至王所。时大臣辈见是希有事。异口同音赞彼。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一钱。王及大臣供养菩提树不绝。夫人名曰低舍罗絺多作念。王极爱念于我。念王今舍我珍宝至菩提树间。我方便杀树令死王不得往。可得与我相娱。夫人即遣人以热乳浇之。树枯叶落。王闻是语闷迷躄地。夫人见王忧愁不乐。当悦王心。白王曰若无彼树我命亦无。如来于彼树得道。彼树既无何用活耶。复以冷乳灌之。彼树更生。王闻欢喜诣于树下。目不暂舍。以千瓮香汤溉灌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后王洁净身心。手执香炉在于殿上。四方作礼心念口言。如来贤圣弟子在诸方者。怜愍我故受我供养。如是语时。有三十万比丘悉来集。彼大众中十万是阿罗汉。二十万是学人。及凡夫宫人太子群臣。共王所作功德无量。不可述尽。
又杂阿含经云。阿育王问比丘言。谁于佛法中能行大施。诸比丘言。给孤独长者最行大施。王问。彼施几许。比丘答曰。以舍亿千金。王闻已。彼长者尚舍亿千金。我今为王。何缘复以亿千金施。当以亿百千金施。乃至用私藏尽。将此阎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总施与圣僧。后用四十亿金。还复赎取。如是计挍。总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王得重病自知命尽。常愿以亿百千金作功德。今愿不满便就后世。唯减四亿未满。王即办诸珍宝。送与鸡头摩寺。乃至以半阿摩勒果。送与僧礼拜僧足。问讯大圣众等。我领此阎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顿尽不得自在唯此半果哀愍纳受。令我得福。上座耶舍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之。一切皆得周遍。王复问傍臣曰。谁是阎浮提王。诸臣启王言。大王是也。时王从卧起而坐。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功德心念口言。我今复以此阎浮提施与三宝。时王书纸上而封缄之。以齿印印之。作如是事毕即便无常。尔时太子及诸人民。兴种种供养葬送。如王之法而阇维之。
又法益经云。今是大地属于三宝。云何而立太子为王。诸臣闻已。载出四亿金。送与寺中将赎其地。
又善见论云。阿育王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复大种种布施。
兴造缘第三
述曰。上来所引经论。兴置所由。其已知乎。然未识塔义是何。复有几种。所为之人复通凡不。答曰。梵汉不同。翻译前后。致有多名。文有讹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坟。或云支提。翻为灭恶生善处。或云斗薮波。此云护赞。如人赞叹拥护叹者。西梵正音。名为窣堵波。此云庙。庙者貌也。即是灵庙也。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余者不合。若立支提。有其四种。一生处。二得道处。三转法轮处。四涅槃处。诸佛生处及得道处。此二定有支提。生必生阿输柯树下。此云无忧树。此是夫人生太子之处。即号此树为生处支提。如来得道。在于菩提树下。即呼此树下为得道支提。如来转法轮。及涅槃处。此二无定。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在于鹿苑。纵广各二十五寻。一寻八尺。古人身大故。一寻八尺。合二十丈。今天竺人。处处多立转法轮。取一好处而依此量。竖三柱安三轮。表佛昔日三转法轮相。即名此处。为转法轮支提。如来入涅槃处。安置舍利。即名此处为涅槃支提。现今立寺名涅槃寺。此则为定。若据舍利处处起塔。则为不定。此四立名窣堵波。
又毗婆沙论云。若人起大塔如来生处。转法轮处。若人取小石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为尊故。若为如来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为同故其福无异。
又阿含经云。有四种人应起塔。一如来。二辟支佛。三声闻。四轮王。
又十二因缘经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来。二菩萨。三缘觉。四罗汉。五那含。六斯陀含。七须陀洹。八轮王。若轮王已下起塔。安一露槃。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初果二露槃。乃至如来安八露槃。八槃已上并是佛塔。
又僧祇律云。初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地。将作塔处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侵佛地。僧地应在西作。南作僧房。佛塔高显。处作。不得塔院内浣染晒衣唾地。得为佛塔四面作龛。作师子鸟兽种种彩画。内悬幡盖得为佛塔四面造种种园林花果。是中出花应供养塔。若树檀越自种。檀越言。是中花供养佛。果与僧食。佛言。应从檀越语。若花多者。得与花鬘家。语言尔许花作鬘与我。余者与尔许直。若得直得用。然灯买香以供养佛。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无尽物中。若人言佛无贪怒痴。但自庄严。因是花果而受乐者。得罪报重。
佛言。亦得作支提。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如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佛泥洹处。得作菩萨像。辟支佛像。佛脚迹处。此诸支提得安佛华盖供养。若供养中。上者供养佛塔。下者供养支提。若卒风雨来应收供养。具随近安之。不得言我是上座。我是阿练若乞食大德等。得越毗尼罪。若塔僧物贼来急时不得藏举。佛物应庄严佛像。僧座具应敷。安置种种饮食。令贼见相。若起慈心贼问。比丘莫畏出来。年少应看。若贼卒至不得藏物者。应言一切行无常。作是语已舍去。是名难法。
感报缘第四
如小未曾有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一人。尽四天下满中草木。皆悉为人。得四道果及辟支佛。尽寿四事供养所须具足。至灭度后一一起塔。香华幢幡宝盖供养。复造帝释大庄严殿用八万四千宝柱。八万四千宝。窗八万四千天井宝窗。八万四千楼橹馆阁。四出围绕众宝挍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上百千亿大庄严殿。用施四方僧。其福虽多。然不如有人于佛般涅槃后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庵摩勒果。其刹如针。上施槃盖如酸枣叶。若佛形像如[麩-夫+廣]麦大。胜前功德满足百倍。不及一千倍万倍。百千万倍所不能及。不可称量。阿难当知。如来无量功德。戒分。定分。智慧分。解脱分。知见解脱分。无量功德有大神通变化。及六波罗蜜。如是等无量功德。又无上依经云。阿难向佛合掌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入王舍乞食。见一大重阁庄严新成内外宛密。若有清信人布施四方僧。并见四事。若如来灭后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枣叶大。造佛如麦子大。此二功德何者为胜。佛告阿难。如满四天下四果圣人及辟支佛。如苷蔗林竹荻麻田等。若有一人尽寿供养。四事具足。及入涅槃后悉起大塔。供养然灯烧香衣服幢幡等。阿难。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多不。阿难言。甚多世尊。阿难且置。又如帝释天宫住处。有大飞阁名常胜殿。种种宝庄各八万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胜宝殿。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若复有人。如来般涅槃后。取舍利如芥子。造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枣叶大。造佛形像如麦子大。此功德胜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阿僧祇数分。所不及一。及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如来无量功德故。纵碎娑婆世界末为微尘。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门果。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尽形供养。及以灭后起塔供养。亦不如取舍利如芥子大。乃至造像如麦子大。此功德胜前所说。百分千万亿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是阿难。一切如来。昔在因地知众生界自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污浊。然不入众生清净界中。能为一切众生说深妙法。除烦恼障。应生下劣心。以大量故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起般若。起阇那。起大悲。依此立法。菩萨得入阿鞞跋致位(此云不退)依如实知证大方便。得阿耨菩提。
又涅槃经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花。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造像塔如拇指。当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
旋绕缘第五
如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与阿难入舍卫城。而行乞食。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从外而来。见佛出城光相巍巍。时婆罗门。欢喜踊跃。绕佛一匝作礼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难言。此婆罗门见佛欢喜。以清净心绕佛一匝。以此功德从是以后。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快乐无极。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儭那只梨。以是因缘。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处得福无量也。
又提谓经云。长者提谓白佛言。散花烧香然灯礼拜。是为供养。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因缘得端正好色。由见佛像欢喜故。何缘得声音好。由旋塔说经故。何缘得生天下。由当旋塔时意不犯戒故。何缘得生王侯家。由头面礼佛足故。何缘得泥洹道。由有余福故。佛言。旋塔有三法。一足举时当念足举。二足下时当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顾视唾寺中地。右绕者。经律之中制令右绕。若左绕行为神所呵。乃至左绕麦[卄/積]。为俗所责其徒众矣。今时行事者。顺于天时面西北转。右肩袒膊向佛而恭也。或绕百匝十匝七匝。各有所表。且论常行三匝者。表供养三尊。止三毒。净三业。灭三恶道。得值三宝故。华严经偈云。
如欲旋塔 当愿众生 施行福祐
究畅道意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得一向意 不绝四喜
又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灭三毒。一贪二嗔三痴。
又三千威仪云。绕塔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唾塔前地上。五不得中住与人语。
又大集经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诸声闻现在未来。三业相应。及与三种菩提相应。有学无学具足持戒。多闻善行度诸众生。于三有海及诸施主。为我声闻而造塔寺。亦复供给一切所须。及彼眷属。付嘱汝等。勿令恶王非法恼乱。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来塔寺。及阿兰若处。及未来世若在家出家人。为于世尊声闻弟子。造塔寺处。我等悉共守护。令离一切诸难怖畏。亦如有给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所须。如是施主。我等亦当护持养育。
故七佛经云。护僧伽蓝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叹妙。五名叹美。六名摩妙。七名香音。八名师子。九名妙叹。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寺既有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惰怠。恐招现报也。
入寺缘第六
述曰。依如西域。凡有士女既到伽蓝。至寺门外庆以所遇。先整衣服总设一礼。入寺门已复设一拜。然后安庠直进。不得左右顾盻。故涅槃经云。往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二者礼拜。三者听法。四者至心。五者思义。六者如说行。七者回向大乘。利安多人住是七善。最胜最上不可譬喻。
又郁伽长者经。佛言。长者。居家菩萨入佛寺精舍。当住门外立心作礼。然后当入精舍。自念言。我何时当得如是居寺出尘垢之处。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行慈悲喜舍住处。是故须礼。若见诸比丘威仪具足。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又自爱经云。时有国王诣佛所。遥见精舍下车却盖。解剑脱履拱手直进。
又僧祇律云。若行平视。回时合身。总回行时。先下脚跟后下脚指。又智度论云。先入来去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是名不退菩萨相。又西国寺图云。行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礼拜既已。方至僧房房外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设三拜。僧多一拜。若见非法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自失善利。非入寺之宜。故涅槃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入寺。舍刀杖者。去嗔恚三宝心也。舍杂物者。去从三宝乞求心也。且除两过乃可入寺。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复缘碍左绕。恒想佛在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礼拜。三宝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觉法满足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知一切凡圣体同无二也。若入寺时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忽误伤杀。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若见草木不净即须除却。又四分律云。入僧寺已应先礼佛塔。次礼声闻塔。后礼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又五分律云。若入僧多但别礼师。余人总礼而去。又四分律云。得礼出家五众亡人塔。及如来塔。又五百问事云。弟子得礼师冢。以报恩故。又增一阿含经云。塔中不应礼余人。又十诵律云。佛塔声闻塔前。自他不得礼。又五百问事云。佛塔前礼余人得罪。又三千威仪经云。不得座上作礼。今时数有诸寺及以俗家。见有道俗向床上礼佛。此大憍慢。譬如欲拜大王岂得在床拜耶。人王尚自不许。何况法王得相比耶。
毗尼母论云。不得著革屣富罗入塔(此是靴履总名)五百问事云。若是净洁靴履鞋靺等。得著礼拜。僧祇律云。若受人礼拜。不得如哑羊不语。当相问讯少病少恼安乐不。道路不疲苦不。述曰。若有士人。或难因缘。须至寺宿。不得卧僧床席。必无私有。借卧如法。然不得共僧同其床卧。故宝梁经云。共僧同床半身枯死。堕地狱受其大苦。僧未眠时不得在先眠。不得调戏言笑说非法语。失于威仪惊动众心。若有便利[口*弟]唾。为求法宿。不得出外者无犯。眠时右胁著床。以脚相垒。心系明相。念当早起。表出家因也。是故经云。仰卧者是修罗卧。伏地卧者是饿鬼卧。左胁卧者是贪欲人卧。右胁卧者是出家人卧。众僧未起在前早起。严仪容服至僧房前。故沙弥威仪经云。若入师房应三弹指。又三千威仪经云。若入师房当具五法。一于外弹指。二当脱帽。三作礼。四正住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经。又僧祇律云。弟子应晨起先右脚入师房已。头面礼足问安眠不。故善见论云。弟子参师当避六处。一不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得太远。四不得太逼。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当不近不远侧相而立。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也。又是行时威仪进止。皆不得离师。故善见论云。弟子从师行。不得以足蹈师影。述曰。若女人入寺法用同前。但不得在男子上座。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戏。共相排荡持手掁人。必须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隔碍。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由他而办。一何苦哉。深生悲悼。若见沙弥礼如大僧。勿以小位而不加敬。此于大僧为小。在俗为尊。如此等法竭力而行。法用既多。具在法苑珠林百卷之内士女篇述。
述曰。若男女所修事讫。须欲出寺。佛塔前设礼三拜。还须右绕三匝合掌呗赞。然后却行出寺门外。复设一礼。若见僧时。徒众若小各礼三拜。僧若多时总辞三拜。故善见论云。礼佛时应绕三匝三拜。四方作礼。合十指掌叉手于顶。却行而出。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表慕恋三宝重叠报恩也)凡是入寺之行。为作出世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轨。故惟秽俗之鄙质。入伽蓝之净刹。所有施为恐乖法式也。若也还家微舍自赎。表僧有法施俗有财惠。举动合宜内外俱益。
修故缘第七
依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斯言验矣。或有村坊塔寺坟故。伽蓝堂殿朽坏。舍屋崩摧。席扇蓬户靡隔烟尘。瓮牖茅茨无掩霜露。是以门墙凋毁。粪秽盈阶。路绝人踪。僧徒漂寄不修不饰。日就衰羸。造罪造愆无时暂舍。夜暗灯烛本自无闻。昼日幡花元来非见。堂绝梵呗。炉但灰尘。遂使恶鬼效灵善神舍卫。伽蓝无固。直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无敬。此而不忧。更欲何求。又宝梁契经云。有一贤者。面上有国王文。相师见已嫁女与之。后时贤者入僧寺中杖倚伽蓝。生憍慢故失国王文。堕大地狱。
又萨遮经云。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坊碍送置余处者。如是恶人摄在恶逆众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轮经云若破寺杀害比丘。其人寿终。支节皆疼多日不语。死堕阿鼻地狱。具受诸苦。又三千威仪经云。扫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得背佛扫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弃。四不得取下佛像上故华。五当日一过澡手。自持净巾拂拭佛像。复有五事。一当先洒地。二当使调。三当待燥。四不得逆扫。五不得逆风扫。复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当自手拾草。三当取中土转著下处。四不得令四角扫处有迹。五扫塔前六步便净(此据事务故限约六步若事闲务多扫弥善也)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乐天。身无骨肉亦无污垢。香气能熏一百由旬。其身净洁犹如明镜。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识于福田。见有佛塔风雨所坏。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饰治补。复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终生白身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与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还退。若生人中其身鲜白。
又杂宝藏经云。若扫僧房一阎浮提地。不如扫佛塔一手掌(成论亦同)。
又撰集百缘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又无垢清净女问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净他人见生净心。二为他爱。三天心欢喜。四集端正业。五命终生善道天中。
又沙弥威仪经云。扫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扫。三当令水洒。四当令净。五当即分却。
又增一经云。扫佛塔有五法。一水洒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扫地。五除去秽恶。地既净已。随能持一枝香花。散布地上供养。得福无量。故华严经偈云。
散华庄严净光明 庄严妙华以为帐
散众杂华遍十方 供养一切诸如来
又小法灭尽经云。后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
又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告五百阿罗汉。汝等各说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缘。时有阿罗汉名婆竭多梨。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号曰定光。入涅槃后。分布舍利起塔供养。法欲末时有一贫人。无方自济卖薪为业向泽采薪。遥见泽中有一塔寺甚为巍巍。即到塔边。瞻睹形像欢喜作礼。唯见狐狼飞鸟走兽止宿之处。草木荆棘不净满中。绝迥无人。复无行迹。无供养者。贫人睹见心用怆然。而不晓知如来神德。但以欢喜。诛伐草木扫除不净。扫讫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光音天。众宝宫殿光明晃煜。于诸天中巍巍最胜。不可计量。尽其天寿。而复百返作转轮王。七宝自然王四天下。后复寿尽。常生国王大姓长者家。财富无量颜容端正殊妙无双。人见欢喜无不爱敬。足行之时道路自净。虚空之中雨散众花。婆竭多言。昔贫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扫塔生处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富贵尊荣。封受自然快乐无极。今最后身值释迦佛。舍豪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又譬喻经云。说祇陀太子昔毗婆尸佛时。布施一奴一婢给扫寺庙。缘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宝宫宅。门户两边常有自然金银男女。擎持宝钵。满中七宝取无穷尽。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余骑卫护其舍。无敢近者。轮王七宝者。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神宝。
又杂宝藏经云。昔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造立塔寺。后时命终生忉利天。其妇昼夜追忆夫故。愁忧苦恼。以忆夫故。常扫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观见即来妇所。问讯安慰而语之言。汝忆我故大忧愁耶。妇即语言。汝为是谁。天寻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缘得生天上。见汝忆我修治塔寺。故来汝所。妇言。近我。夫即答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汝复欲得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扫塔寺。愿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当还以汝为妻。妇用夫言。作诸功德发愿生天。其后命终得生天上。还为夫妇。夫妇相将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夫妇并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
又分别功德论云。昔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而无子息。夫妇精进信敬三宝。时妇早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极端正。今此间谁任我夫。便以天眼观见本夫。今以出家年老暗短。专信而已。常勤扫除塔庙为业。见其扫塔必应生天。天女寻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见已问其因缘。天女答曰。我是君妇今为天女。我观天上无任我夫。见君精进常勤扫塔。必应生天。若得生天。愿同一处还为我夫。是以故来陈其情状。白意已讫还归天上。时夫比丘见此事已。从是以后增加精进。修补塔庙积功转胜。应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忆夫复来语言。君福转胜应生兜率天。我今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闻已倍更精进。遂获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其妇生一儿。端正殊妙。见者敬仰。渐大见佛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而供养之。其后小毁。有童子入塔见此破处。和颜悦色。集唤众人共涂治塔。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受乐。常为天人所见敬仰。乃至今值于我。为诸人所见敬仰。出家得道。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颂曰。
遗身八万塔 宝饰高百丈
仪凤异灵乌 金槃代佛掌
积拱承雕角 高檐挂树网
宝地若池沙 风铃如积响
刻削生千变 丹青图万像
烟霞时出没 神仙乍来往
晨雾半层生 飞幡接云上
游霓不敢息 翔鹍讵能仰
福地下金绳 天报岂虚抂
愿假舟航末 彼岸谁云广
摄念部第三(此有四缘)
·述意缘
·十念缘
·六念缘
·发愿缘
述意缘第一
惟夫凡情难禁。譬等山猿。常随外境。类同狂象。三业鼓动。缘构滋彰。故佛立教令常制御。故经云。当为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身戒心慧不动如山。又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然心性惑倒。我见为先。烦惑难摄。乱使常行。于一切时高举难屈。自非托处寂静。摧伏三毒。身不游行。口默缄言。少睡多觉。常坐省食。思量正法。知非有无。直身正意。系念在前。如斯等教。是名摄念也。
十念缘第二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十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至致涅槃。一谓念佛。二谓念法。三谓念众。四谓念戒。五谓念施。六谓念天。七谓念休息。八谓念安般。九谓念身非常。十谓念死。当善修行。
佛法圣众心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后
第一念佛者。专精念佛。如来形相功德具足。身智无崖周旋往来。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槃。不离念佛便获功德。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于欲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离便获功德。是名念法。
第三念众者。谓专精念如来圣众。成就质直无有邪曲。上下和睦。如来圣众四双八辈。当敬承事。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僧念便获功德。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璎珞身现众好故。犹如吉祥瓶所愿便克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戒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谓专精念施。所施之上。永无悔心无反报想。快得善利。若人骂毁相加刀杖。当起慈心不兴嗔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绝。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施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谓专精念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无所不照。成彼天身善业果报。成彼天身众行具足。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天念便获功德。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谓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休息便获功德。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谓专精念安般者。若息长时。观知我今息长。若复息短。亦当观知我今息短。若息极冷极热。亦当观知我今息冷热。出入分别数息长短。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安般便获功德。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谓专精念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曲直旁光屎尿百叶。沧荡脾泡溺泪唾涕。脓血脂涎髑髅脑等。何者是身。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也。皆是父母所造。从何处来。为谁所造。此之六根于此终已当生何处。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身念便获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谓专精念死。此没生彼往来诸趣。命逝不停诸根散坏。如腐败木。命根断绝种族分离。无形无响亦无相貌。除诸乱想自致涅槃。不离死念便获功德。是名念死。而说偈曰。
佛法及圣众 乃至身死念
虽与上名闻 其义各别异
六念缘第三
又分别功德论云。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刚无有诸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轮相文迹现于地。足下诸虫七日安隐。若其命终皆得生天。昔有一恶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诽谤。逐如来行。自杀飞虫著佛迹处。言佛蹈杀。然虫虽死。遇佛迹处寻还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门阈天地大动。百种。音乐不鼓自鸣。诸聋盲哑百病自除。睹佛相好随行得度。功德所济不可称计。总会万行运载为先。所谓念佛其义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无漏道无为无欲。佛者是诸法之主。法者是结使之主。法出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后念佛耶。答曰。法虽微妙无能知者。犹如伏藏无处不有。要籍通人示处。方得自济贫穷乏者。法亦如是。理虽玄妙非如来不畅。是以念佛在先。称法为后。
第三念僧者。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舍世贪诤开导天人。则是众生良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达(律名罗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众中。令众僧不得食。莫知谁咎。佛使分为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复分为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转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无福。虽得至钵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于钵中。福力所制不能化去。佛欲令现身得福故。令二灭尽比丘以食饱此。即时得福。时波斯匿王。闻此薄福佛愍与食。我今亦当为其设福。即遣[米*乍]米。时有一乌飞来衔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为梵摩达设福。汝何以持去耶。乌即持还本处。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乌兽不侵害也。用是证知为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念众之法其义如此。
第四念戒者。从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制身口敛诸邪非。敛御六情断诸欲念。中表清净乃应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经旷泽顿乏水浆。时有小池汪水众虫满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无犯为首。若饮此水杀生甚多。宁全戒殒命。于是命终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饮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后当生何趣。即饮虫水所害甚多。虽得见佛去我甚远。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终。佛指上天曰。汝识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来在此。卿虽见我去我大远。彼虽丧命常在我所。卿今见我。正睹我肉形。岂识真戒乎。以是经云。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若能持戒展转行之。即是如来法身常住而不灭也。夫戒有三种。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为俗戒。无漏四谛为道戒。三昧禅思为定戒。以慧御戒使成无漏。乃合道戒。声闻家戒喻若膝华。动则解散。大士持戒喻若头上插华。行止不动。小乘捡形动则越仪。大士顾心不拘外法。大小轨异。故以形心为殊。内外虽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又欲近道。当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离。二曰。念法意喜不离。三曰。念众意喜不离。四曰念戒意喜不离。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见当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断地狱畜生饿鬼之道。虽往来生天上人中。不过七生自断苦际(施天同前)。
又三千威仪经云。当念有五事。一当念佛功德。二当念佛经戒。三当念佛智慧。四当念佛恩大难报。五当念佛精进乃至泥洹。复有五事。一当念比丘僧。二当念师恩。三当念父母恩。四当念同学恩。五当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一切苦。
又处处经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计知。如人所作善恶殃福前后所不可复计。要在命尽。作恶逢恶处。作善逢善处。殃福皆预有处。亦预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断绝。佛语比丘。当念自身无常。有一比丘即报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间极可至五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三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十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岁。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一时。佛言。莫说是语。复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间。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迅速在呼吸之间。
又毗尼母经云。若说法比丘复应常念。观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莫使有绝。何以故。当得十二念成圣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愿得人身。四念生种姓家。五念于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处不加其功而得诸法。七念所生处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现于世。九念所生处常得说正法。十念愿所说法常得久住。十一念愿法久住得随顺修行。十二念常得怜愍诸众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圣法。
发愿缘第四
夫佛果夐绝。登之有阶。法云峻极。届之有渐。是以创发大诚。则玄德照于来际。初立弘誓。则妙愿遍于空界。一念兴志。即尘劫之瑞华。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盖是大乘之根基。种智之津衢也。
又地持论云。菩萨发愿略说五种。一发心愿。二生愿。三境界愿。四平等愿。五大愿。彼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是名发心愿。愿未来世为众生故。随善趣生。是名生愿愿正观诸法无量等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愿。愿未来世一切菩萨善摄事。是名菩萨平等愿。大愿者即平等愿。
菩萨又说十种大愿。
一者愿一切种供养无量诸佛。
二者愿护持一切诸佛正法。
三者愿通达诸佛正法。
四者愿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愿行菩萨一切种正行。
六者愿成熟一切众生。
七者愿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八者愿一切菩萨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愿一切正行方便无碍。
十者愿成无上正觉。
是菩萨住于初地。方便净信现在修行。于未来事生十大愿。
一者以清净心常愿供养一切诸佛。
二者受持守护诸佛正法。
三者劝请诸佛转未曾有法。
四者顺行菩萨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现化。
七者自净佛土。
八者一切菩萨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众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颂曰。
牧杖信为急 调弦贵不奢
腾猿安可制 逸马本难罝
驱驰习声色 冠盖竞豪华
既入王孙第 还向季伦家
静心澄业累 省念勖身瑕
庶兹凭七觉 时用免三邪
诸经要集卷第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四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入道部第四(此有四缘)
·呗赞部第五
·香灯部第六 ·述意缘
·欣厌缘
·出家缘
·引证缘
述意缘第一
窃以因缘假有。众生之滞根。法本不然。至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造业障而自迷。八解十智。尊归宗而虚豁。所以能仁大师。随缘布教。愍焰宅之既焚。伤欲流之永雾。托白净之宫。现黄金之色。居兹三惑。示画箧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自嗟人代漂忽若此。于是天王捧白马而逾城。给使持宝冠而诣阙。脱屣寻真。其于斯矣。虽复奏代箫史。周时子晋。许由洗耳于箕山。庄周曳尾于濮水。方兹去俗。何其蔑哉。致使慕其德者。断恶以立身。钦其风者洁己而修善。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轮王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所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禅河起苦行之迹。沐金躯之净水。游道场之吉树食假献糜。座因施草。于是十力智圆。六通神足。魔兵席卷。大觉道成也。
欣厌缘第二
如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住家者是尘垢处。出家者是无尘垢处。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出欲淤泥。住家者随愚人法。出家者远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其正命。住家者是忧悲恼处。出家者是欢喜处。住家者是结缚处。出家者是解脱处。住家者是伤害处。出家者非伤害处。住家者有贪利苦。出家者无贪利苦。住家者是愦闹处。出家者是寂静处。住家者是下贱处。出家者是高胜处。住家者为烦恼所烧。出家者灭烦恼火。住家者常为他人。出家者常为自身。住家者以苦为乐。出家者出离为乐。住家者增长棘刺。出家者能灭棘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无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为三乘毁訾。出家者为三乘称叹。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无放逸。住家者为人仆使。出家者为仆使主。住家者是黑暗处。出家者是光明处。住家者增长憍慢处出家者灭憍慢处。住家者少果报。出家者多果报。住家者多谄曲。出家者心质直。住家者常有忧苦。出家者常怀喜乐。住家者是欺诳法。出家者是真寂法。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住家者是流转处。出家者非流转处。住家者如毒药。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失内思惟。出家者得内思惟。住家者无归依处。出家者有归依处。住家者多有嗔恚。出家者多行慈悲。住家者有重担。出家者舍重担。住家者有罪过。出家者无罪过。住家者流转生死。出家者有其齐限。住家者以财物为宝。出家者以功德为宝。住家者随流生死。出家者逆流生死。住家者是烦恼大海。出家者是大舟航。住家者为缠所缚。出家者离于缠缚。住家者为国王教诫。出家者为佛法教诫。住家者伴侣易得。出家者伴侣难得住。家者伤害为胜。出家者摄受为胜。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住家者如住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师利。若我毁呰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也。
又涅槃经云。在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宽廓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之人内则忧念妻儿。外则王役驱驰。若富贵高胜则放逸纵情。贫苦下贱则饥寒失志。公私扰扰昼夜孜孜。众务牵缠何暇修道。
又郁伽长者经云。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少得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违离佛法。当作怨家恶知识想。应厌家活生出家心。无有在家修集无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无上道。
又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量。又如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又大缘经云。以一日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又僧祇律云。以一日夜出家修梵行者。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又出家功德经云。若为出家。苦作留碍抑制此人。即断佛种诸恶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入黑闇地狱无有出期。又迦叶经云。尔时大王太子闻出家功德甚深。并皆发心出家已。四天下中无一众生在家者。皆悉发心愿求出家。彼诸众生既出家已。不须种殖其地。自然生诸糠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又佛藏经云。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又贤愚经云。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理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虽无量。犹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弘大。
出家缘第三
初欲出家。依律先请二师。一是和上。二是阿阇梨(请法如律)萨婆多论云。若先请和上。受十戒时。和上不现前不得十戒。若闻知死受戒不得。若不闻死受戒得成。阇梨应同。又清信士度人经云。若欲剃发。先于落发处香汤洒地。周圆七尺内。四角悬幡安一高座。拟出家者坐。复施二胜座拟二师坐。欲出家者著本俗服。辞拜父母尊亲等讫。口说偈言。
流转三界中 恩爱不能脱
弃恩入无为 真实报恩者
说此偈已脱去俗服。善见论云。应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度人经云。虽著出家衣。止得著泥洹僧及僧祇支。未得著袈裟。入道场时。应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应生儿想。不得生恶贱心。弟子于师应生父想。尊重供养。和上为种种说法诫勖其心已。来向阇梨前坐。善见论云。以香汤灌顶上。说偈赞云。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无常
舍俗趣泥洹 希有难思议
说此偈已。教礼十方佛竟。复说偈赞云。
归依大世尊 能度三有苦
亦愿诸众生 普入无为乐
说此偈已。然后阇梨乃为剃发。度人经云。为剃发时。傍人为诵出家呗云。
毁形守志节 割爱无所亲
弃家弘圣道 愿度一切人
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发。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问言。今为汝除去顶发许不。答言好。然后和上为著袈裟。当正著时。依善见论复说偈赞云。
大哉解脱服 无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广度诸众生
依度人经云。既著袈裟已礼佛。行道道俗从后绕三匝已。复自说偈。生庆荷意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谁不喜
福愿与时会 我今获法利
行道匝已。又礼大众及二师竟。然后在下行坐。受六亲拜荷。出家离俗意心怀欢喜。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悦其道意。应中前剃发最好。令及得斋。依毗尼母论云。剃发著袈裟已。然后和上为受三归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临时斟酌生善弥胜)。
引证缘第四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妇女端正殊妙。于外道法中出家修道。时人问言。颜貌如是应当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正。但以小来厌恶淫欲。今故出家。我在家时。以端正故早蒙处分。早生男儿。儿遂长大端正无比。转觉羸损如似病者。我即问儿病之由状。儿不肯道。为问不止。儿不获已而语母言。我止不道恐命不全。正欲具道无颜之甚。即语母言。我欲得母以私情欲。以不得故。是以病耳。母即语言。自古已来何有此事。复自念言。我若不从儿或能死。今宁违理以存儿命。即便唤儿欲从其意。儿将上床地即劈裂。我子即时生身陷入地狱。我即惊怖以手挽儿。捉得儿发。而我儿发。今日犹故在我怀中。感切是事。是故出家。
又智度论云。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获阿罗汉果。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世时作戏女。著种种衣服而说杂语。或时著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阿罗汉道。虽复破戒可得道果。复次如佛在只桓。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著法衣。醉酒既醒。惊怖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都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此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功德大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卢留城有优陀羡王。聪明解达有大智慧。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端正少双兼有德行。王甚爱敬。时彼国法诸为王者。不自弹琴。尔时夫人在于曲室共王欢戏。自恃王宠。遣王弹琴自起为舞。初举手时。王素善相。睹见夫人死相已现。计其余命不过七日。王即舍琴惨然长叹。夫人白王。受王恩宠。敢于曲室求王弹琴。自起为舞用为欢乐。有何不适舍琴长叹。愿王告语。王不肯答。殷勤不已王以实答。夫人闻之甚怀忧惧。即白王言。我闻石室比丘尼说。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我欲出家愿王听许以不。王爱情重。语夫人言。至六日头当听汝去。不相免意遂至六日。至已语夫人。汝有善心求是出家。若得生天必来见我。我乃听去。作是誓已。夫人许可便得出家。受八戒斋。即于其日。饮石蜜浆腹中绞结。至七日旦即便命终。乘是善缘得生天上。忆本誓故来诣王所。光明炽盛遍照王宫。时王问言。汝为是谁。天即答言。我是王妇有相夫人。王喜白言。愿来就坐。天答之言。我今观王臭秽叵近。但以先誓故来见王。王闻是已心开意解。而自叹言。今彼天者本是我妇。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远而见鄙贱。我今何故而不出家。我曾闻说。天一爪甲直一阎浮提地。我此一国何足可贪。作是语已舍位与子。出家修道得阿罗汉。又智度论偈云。
孔雀虽有色严身 不如鸿鹤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 不如出家功德深
又杂譬喻经云。昔者兄弟二人居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议弟爱家业。其弟见兄不亲家业。恒嫌恨之。共为兄弟父母早终。勤念生活。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沙门岂能与汝衣食财宝耶。家转贫困财物日耗。人所嗤笑懈废门户。继续父母乃为孝耳。兄报之曰。五戒十善供养三宝。以道化亲乃为孝耳。道俗相反自然之愿。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智愚不同谋犹明冥。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道致真卿今所乐苦恼之伪。岂知苦辛。其弟含恚俾头不信。兄见如是便谓弟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经道以慧为珍。今是舍家归命福田。计命寄世忽若飞尘。无常卒至为罪所缠。是故舍世避欲就安。弟见兄意志趣道义。寂然无报。兄则去家作沙门。夙夜精进坐禅思惟。行合经法成道果证。弟闻此言嗔恚更盛。弟贪家业未曾为法。其后寿终堕于牛中。肥盛甚大贾客买取。载盐贩之往还数回。牛遂羸顿不能复前。上坂困顿躄卧不起。贾人挝打摇头才动。时兄游行飞在虚空。遥见其弟便谓之曰。弟居田宅今为所在。而自投身堕牛畜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识知泪出自责。由行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不信兄语抵突自用。故堕牛中疲顿困劣。悔当何逮。兄知心念怆然哀伤。即为牛主说其本末。贾人闻之便以施与。即将牛去送至寺中。使念三宝。饭食随时。其命终尽得生忉利天。时众贾客各自念言。我等治生不能施与。不识道义死亦恐然。便共出舍捐其妻子。弃所珍玩行作沙门。精进不懈皆亦得道。由是观之。世间财宝不益于人。奉敬三尊修身学道。世世获安。
又付法藏经云。昔尊者罗汉阇夜多。将诸弟子诣德叉尸罗城。到其城已惨然不悦。小复前行。路见一乌欣然微笑。弟子白师。愿说因缘。尊者答曰。我初至城。于城门下见一鬼子饥急语我。我母入城为我求食。向与母别来经五百岁。饥虚困乏命将不远。尊者入城若见我母。道我辛苦愿语早来。我始入城。便见彼母具说子意。鬼母答我。吾入城来经五百岁。未曾能得一人涕唾。我既新产气力羸劣。设得少唾诸鬼夺我。今值一人遇得少唾。欲得出城共子分食。门下多有大力鬼神。畏不敢出。唯愿尊者送我出城。我即将出令共子食。我即问鬼。生来几时。鬼答我言。吾见此城七反成坏。我闻鬼言。悲叹生死受苦长远。是以惨然。时彼乌者。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婆尸。我于尔时为长者子。欲得出家。是时出家必得罗汉。父母不听强为娉妻。既得妻已复求出家。父母语我。若生一子乃当相放。我寻受教后生一男。至年六岁我复欲去。父母教儿求抱我脚啼哭而言。父若舍我谁见养活。先当杀儿然后可去。我时见已起爱染心。即语子言。吾为汝故不复出家。由彼儿故。从是以来九十一劫。流转五道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见彼乌乃是前子。愍其愚痴久处生死。是以微笑。以是因缘。若复有人障他出家。此人罪报常在恶道。受极苦痛无得解脱。恶道罪毕。若生人中生盲无目。是故智者若见有人欲出家者。应勤方便劝佐令成。勿作留难。
又出家功德经云。昔佛在世时。佛与阿难入毗舍离城。时到乞食。有一王子字鞞罗羡那。与诸婇女在高楼上。共相娱乐。佛闻乐音语阿难言。我知此人却后七日必当命终。若不出家或堕地狱。阿难闻已即往教化。劝其出家。王子闻劝。于六日中极意受乐。至第七日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即便命终生四天王为北天王毗沙门子。与诸婇女受五欲乐。极天之寿满五百岁。后生忉利为帝释子。寿天千岁。次生炎摩复为王子。寿二千岁。后生兜率亦为王子。寿四千岁。次生化乐为天王子。寿八千岁。化乐寿尽。复生第六他化自在。为天王子。与诸婇女。所受五欲于下最胜。尽天寿命万六千岁。如是受乐。于六欲天往来七返。而无中夭。一日出家满二十劫。不堕恶道。常生天上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宝具足。壮年已过临老厌世。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毗流帝梨。广度天人不可限量。以是因缘。出家功德无量无边不可为喻。假使罗汉满四天下。若有一人一百岁中。尽心供养四事无乏。乃至涅槃各为起塔。花香璎珞种种供养。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为求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之功德也。以斯而言。出家之法真可尊贵。不得以少财色贪著俗事。流浪生死自苦其身。
颂曰。
三山羽化竟无成 五热殷忧徒自萦
并入繁笼处尘馆 何如寂虑出危城
镜智圆规光且净 月行驰轮皎复晴
侧径崎岖尔回辙 通庄达老岂同征
呗赞部第五(此有三缘)
·述意缘
·引证缘
·叹德缘
述意缘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咏歌之文。咏歌之文。依乎声响。故咏歌巧则褒述之志申。声响妙则咏歌之文畅。言词待声。相资之理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昔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婆提飏呗。清响彻于净居。觉世至音。固无得而称矣。至于末代。修习极有明验。是以陈思精想。感鱼山之梵唱。帛桥誓愿。通大士之妙音。药练勤行。受法韵于幽只。文宣励诚。发梦响于斋室。并能写气天宫。摹声净刹。抑扬词契。吐纳节文。斯亦神应之显征。学者之明范也。原夫经音为懿。妙出自然。制用可修。而研响非习。盖所以炳发道声移易俗听。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趣发只鹫之风。韵结霄汉之气。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经称深远雷音。其在兹乎。若夫称赞联斋。众集永久。夜缓晚迟。香销烛掩。睡盖覆其六情。懒结缠其四体。于是择妙响以升座。选胜声以启轴。宫商呗发动。玉振金反折。四飞哀悦七众。同迦陵之声。等神鸾之响。能使寐魂更开。惰情还肃。满堂惊耳。列席欢心。当尔之时。乃知经声之为贵矣。
引证缘第二
如长阿含经云。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又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调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又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故。开呗声也。又毗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十二部经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撰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尔时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也。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与兵众至祇洹边过。闻一比丘呗声雅好。军众立听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与军众即入寺看。见呗比丘。形貌矬短丑陋极盛。王不忍看。王即问佛。今此比丘宿作何业得斯果报。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入涅槃后。机里毗王。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有四龙王化作人形。来到王所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今是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龙白王言。我是龙王故来相问。若用宝作我当佐助。王闻欢喜。龙复语王。四城门外有四泉水。东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琉璃。南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黄金。西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白银。北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白玉。王闻是语倍增欢喜。即立四监各典一相。其三监者作工欲成。一监懈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以理呵责。其人怀怨而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敕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庄严极有异观。其监见已欢喜踊跃。忏悔前过。持一金铃著塔棠头。发其愿言。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缘于往昔嫌塔大故。生恒丑陋。由持金铃悬塔棠头。乃愿见佛。从是以来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一切众生。见他作福不应毁呰。后得恶报悔无所及也。
叹德缘第三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脚。七日七夜。而将此偈赞叹彼佛。而说偈言。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阿难。我以此偈叹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受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辩才具足。无有一人能与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阿耨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又涅槃经云。时迦叶菩萨。即于佛前以偈赞佛。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又发菩提心论。论主说偈赞佛云。
敬礼无边佛 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 救世大悲尊
吾师天中天两行偈(出普曜经)云何得长寿两行偈(出涅槃经)如来妙色身两行偈(出胜鬘经)处世界如虚空两行偈(出超月慧明经)。
大慈哀愍群生 为荫盖盲冥者
开无目使视睇 化未闻以道明
处世界如虚空 犹莲华不著水
心清净超于彼 稽首礼无上尊
述曰。汉地流行。好为删略。所以处众作呗。多为半偈。故毗尼母论云。不得作半呗。得突吉罗罪。然此梵呗词音未审依如西方。出何典诰。答。但圣开作呗。依经赞偈。取用无妨。然关内关外。吴蜀呗词。各随所好。呗赞多种。但汉梵既殊。音韵不可互用。至于宋朝。有康僧会法师。本居康国人。博学辩才。译出经典。又善梵音。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檀美于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又昔晋时有道安法师。集制三科。上经上讲布萨等。先贤立制不坠于地。天下法则人皆习行。又至魏时。陈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幼含圭璋。七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改定。世间术艺无不毕善。邯郸淳见而骇服。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作唱伎乐。出城游戏至城门中。遇值佛僧入城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伎乐供养佛僧。发愿而去。佛即微笑。语阿难言。此诸人等由作伎乐供养佛僧。缘此功德。于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受快乐。过百劫后成辟支佛。皆同一号。名曰妙声。以是因缘。若人作乐供养三宝。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法华经偈云。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皆已成佛道
又菩萨处胎经云。紧那罗住须弥山北。过小铁围有大黑山。亦在十宝山间。无有佛法日月星辰。由昔布施之力。今居七宝宫殿寿命甚长。此王本人中有大长者兴造佛塔。此紧那罗施一刹柱成办寺庙。复以净食施于工匠。寿尽作胸臆神。在两山间。先在人中为大长者。居财无量。有一沙门乞食。妇擎饭施之。乃大嗔怒。云何乞人瞻视我妇。当令此人手脚断坏。寿终以后受此丑形。八十四劫常无手足。诸天宴会。皆悉与乾闼婆分番。上下天欲奏乐。而其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一紧那罗。名头娄磨。琴歌诸法实相以赞世尊。时须弥山及诸林树。皆悉震动。迦叶在座不能自安。五百仙人心生狂醉。失其神足。
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己所弹琉璃之琴。阎浮檀金花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在如来前善自调琴。及余八万四千伎乐。是大树王。当弹此琴鼓众乐时。其音普皆闻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琴音声及妙歌声。隐蔽欲界诸天音乐。所有诸山药草丛林悉皆遍动。如人极醉前却颠倒须弥破硪涌没不定。一切凡圣唯除菩萨不退转者。其余一切。闻是琴声及诸乐音。各不自安从坐起舞。一切声闻放舍威仪诞貌逸乐。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尔时天冠菩萨。语是声闻大迦叶等。汝诸大德。已离烦恼得八解脱。云何今者各舍威仪。如彼小儿。举身动舞。于时大德诸声闻等答言。善男子。我于是中不得自在。如旋岚大风吹诸树木。彼无有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乐。尔时天冠菩萨语大迦叶。汝今观是不退菩萨威德势力。谁见如是。而当不发无上正真菩提道心。琴声威力皆说法音。八千菩萨得无生忍。
颂曰。
玄亮吐清气 神响彻幽聋
登台发春咏 高兴避希踪
乘虚感灵觉 鱼山振思童
摹写天歌梵 冀布法音同
哀婉故不下 飘飏数仞中
比丘歌声呗 人畜振心钟
斯由畅玄句 即感雁游空
神朝发筌悟 豁尔自灵通
香灯部第六(此有四缘)
·述意缘
·华香缘
·然灯缘
·悬幡缘
述意缘第一
夫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导真。瞻仰圣容。赖华香以荐奉。是以宝华飖飏。含绮辨而像红莲。名香郁馥。若轻云而似碧雾。但日舒则夜卷。月生则阴灭。灯之破暗。犹慧之销障。是以虔躬灯王。克成弥陀之尊。致力续明。遂受定光之号。茅照轻缘。近获身色之晖。烛施微因。远受天眼之报。况乃振此大智。开彼胜光者哉。是以育王临终之日。总造八万四千之灯。普照八万四千之塔。兼复神幡飘举。冀腾翥于大千。珠紫相映。吐辉焕于百亿。慧风时动。清升之业有征。微吹时来。轮王之报无尽也。
华香缘第二
如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云。佛言。若复有人于如来灭度之后。行于旷路见如来塔庙。于一华一灯。若一团泥用涂像前。以用供养。乃至能持一钱施于佛像。为补治故。若以一掬水用洒佛塔。除去不净。以华香供养。举足一步诣于塔寺。一称南无佛。欲使是人堕三恶道百千万劫。终无是处。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戒香涂佛塔。命终生香乐天。与诸天女常相娱乐。从天命终得受人身。生大富家。
又采华授决经云。时有罗阅国王。使十余人常采好华以给王家。后宫贵人一日出城。采华遇佛。发心稽首为礼。心自念言。宁弃身命以华上佛。并散圣众纵使见害不堕苦痛。便以华散佛及圣众。却自归命一心重礼。佛知其念。甚慈愍之具为说法。诸采华人皆发道意。佛即授决。后当得佛。号曰妙华。时采华人还归家中。与二亲别。我今命尽为王见杀。父母愕然问何罪咎。具答所由。无华贡王必见危命。故辞别耳。二亲闻之益以愁戚。发箧视之满中好华。香彻四面。父母告曰。可以进王。时王大嗔何见不来。将人反缚。罪当弃市。采人见王面色不变。王怪问之。汝等罪过命在当杀。何故不惧。即白王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每以罪法不惜身命。朝来采华值佛供上。以知违令罪当合死。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还视华箧续满如故。皆是如来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诣佛所问佛是意。佛言。实然。此人至心欲度十方。不惜身命。故取众华以散佛上。意无想报以得受决。将来成佛。号曰妙华。王大欢喜。解缚悔过自责愚意。不及菩萨唯原其罪。佛言。善哉。能自改者与无过同。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著衣持钵将诣乞食。至一巷中。有一妇女。抱一小儿。在巷坐地。时彼小儿。逢见世尊心怀欢喜。从母索华。母即与买。小儿得已。持诣佛所散于佛上。于虚空中变成华盖。随佛行住。小儿见已甚大欢喜。发大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过度众生如佛无异。尔时世尊。见此小儿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小儿以华散我。于未来世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常受快乐。过十三阿僧祇。成辟支佛。号曰华盛。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豪富长者。皆共聚集。诣泉水上作倡伎乐。而自娱乐。为波罗奈国作花会。时彼会中遣于一人。诣林采波罗奈花作鬘。时采花人送来会所。路见世尊相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以所采花散佛而去。还复上树采花。枝折堕死。命终生忉利天。端正殊妙。以波罗奈花而作宫殿。帝释问曰。汝于何处造修福业。而来生此。以本因缘具报帝释。尔时帝释以偈赞曰。
身如人金色 照曜极鲜明
容颜貌端正 诸天中最胜
尔时天子即说偈答帝释曰。
我蒙佛恩德 散以波罗花
由是善因缘 今得是果报
尔时天子即共帝释。来诣佛所。佛为说法。心开意解。破二十亿邪见业障。得须陀洹果。心怀欣庆。即于佛前说偈赞佛。
巍巍大世尊 最上无有比
父母及师长 功德无有及
干竭四大海 超越白骨山
闭塞三恶道 能开三善门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天女说偈曰。
我昔以花鬘 奉迦叶佛塔
今生于天上 获是胜功德
生在于天中 报得金色身
又萨婆多论云。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为佛法自为种殖。若僧和合者得。不和合者不得作之。若僧地有种种华。应净人取。次第与僧随意供养。不得私取自供养三宝。若华多僧取不尽。若僧和合听随意取之。若僧坊内不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秽不清净故。若重阁舍。若经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华不得供养僧法。正应供养佛。此华亦得卖取钱。以供养塔用。若属塔水。以供养塔用。设用有残。若致功力是塔人者。应卖此水以钱属塔。不得余用。用则计钱犯罪若塔内无人。设水功力一由僧人。残水多少。善好筹量用之。
又文殊问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余华用治众病。其法云何。佛告文殊。华各别咒一百八遍。
诵佛华咒曰。
南无佛闼写冶莎呵
般若波罗蜜华咒曰。
那末柯卢履(民旨反)般若波罗蜜多裔莎呵
佛足华咒。
那莫波陀制点耽盐莎呵
菩提树华咒曰。
南无菩提过力龛岚莎诃
转法轮处华咒曰。
南无达摩斫柯罗夜莎呵
塔华咒曰。
那莫输跋邪莎呵
菩萨华咒曰。
南无菩提萨埵野莎呵
众僧华咒曰。
那莫僧伽野莎呵
佛像华咒曰。
那莫波罗底邪莎呵
佛告文殊师利。用此华者。若四众能信修行。应当早起清净澡浴漱口。念佛功德恭敬此华。不以足蹈及跨华上。如法执取安置净器。若人患寒热额痛。皆以冷水摩华。以用涂身。若吐痢出血。或腹内烦疼。以浆饮摩华。当服此华饮。若口有疮。以暖水摩华。含此华汁。若天雨不止。于空闲处以火烧华。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闲处以华置水中。复咒冷水更洒华上。天即降雨。若牛马等本性不调。以华饴之即便调伏。若诸果树华实不茂。以冷水牛粪。摩取华汁以灌其根。不得践溺。华实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损减。持华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长。若国中疾病。以冷水摩华涂蠡鼓等。吹击出声。闻者即愈。若敌国怨贼欲来侵损。以水摩华在于彼处。用洒散之。即得退散。若于高山有盘石处。众多比丘。于石上摩华既竟相与礼拜。久后石上自生珍宝(简要略述余广依经)。
佛告文殊。一一诵满一百八遍。此咒章句汝于处处当说。如佛华法余华亦尔。又华严经云。昔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龙斗生。若烧一丸兴大光明。网云覆上。味如甘露。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则金色。若著衣服宫殿楼阁。亦悉金色。若有众生得闻此香。七日七夜欢喜悦乐。灭一切病。无有横抂。远离恐怖危害之心。专向大慈。普念众生。我知彼已而为说法。令无量众生得不退转。又牛头栴檀香。从离垢山生。若以涂身火不能烧。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容貌端正世所希有。身诸毛孔出栴檀香。从其口出优钵华香。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栴檀香。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果。比丘见已而白佛言。此栴檀香宿殖何福。生于豪族身口出香。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时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长者入佛塔中。见地破落和泥涂治。以栴檀香坌散其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大庄严论云。佛言。我昔曾闻。迦叶佛时有一法师。为众说法。于大众中赞迦叶佛。以是缘故命终生天。于人天中常受快乐。于释迦文佛般涅槃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为大法师得阿罗汉。常有妙香从其口出。时彼法师。去王不远为众说法。口中香气达于王所。王闻香气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为和妙香含于口耶。香气乃尔。作是念已语比丘言。开口漱口。犹有香气。比丘白王。何故语我张口漱口。时王答言。我闻香气心生疑故。使张口及以漱口香气逾盛唯有此香口比丘。余无有香。王语比丘。愿为我说。比丘微笑。即说偈言。
天地自在者 今当为汝说
此非沉水香 复非华叶茎
栴檀等诸香 和合能出是
我生希有心 而作如是言
由昔赞迦叶 便获如是香
彼佛时已合 与新香无异
昼夜恒有香 未曾有断绝
又日云经云。香烟不尽放地。得越弃罪。尽五百岁。堕粪屎地狱。何以故。由放恣心故。又夜问经云。庄严供养具。以口吹去灰者。堕优钵罗地狱。傍报作风神王。又要用最经云。鼻嗅香者。由减香气无其福德。正报堕波头摩地狱。未来世鼻根无香味。又日供养经云。供养时香不合闭者。堕黑粪屎地狱。尽其半劫受罪。得无信慧报。何以故。由起下气坌香故(右三经虽无目录并感贤圣授之故别标记之云尔)。
又三千威仪云。烧香著佛前。有三事。一易中故香。二当自出香。三当布与人。具香炉有三事。一当先倒去故灰。拾取中香聚一面。二当拭令净乃著火。还取故香著中。三火著时炽然。不得吹令炭灭。
然灯缘第三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言。我昔无数劫来。放舍身命。于阎浮提作大国王。便持刀授与左右。敕令剜身作千灯处。出其身肉深如大钱。以苏油灌中。而作千灯。安炷已讫。语婆罗门言。先说经法然后炙灯。而婆罗门为王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王闻偈已欢喜踊跃。今为法故以身为灯。不求世荣。亦不求二乘之证。持是功德。愿求无上正真之道。发是愿已。即时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身炙千灯。一切诸天帝释梵王轮王等。皆来慰问。身炙千灯得无痛耶。颇有悔耶。王答天帝。不以为痛亦无悔恨。若无悔恨何以为证。王便誓言。而我千灯。用求无上之道。审当成佛者。诸疮即愈。作是语已。身即平复无有疮槃。帝释诸天王臣眷属。无量庶民异口同音。悉赞欢喜。皆行十善。
如阿阇世王受决经云。时阿阇世王。请佛食已。佛还祇洹。王与耆婆议曰。佛饭已竟。更复何宜。耆婆言。唯多然灯。于是王即敕。百斛麻油膏。从宫门然至祇洹精舍。时有贫穷老母。见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两钱。以至油家买油膏。主曰。母人大贫穷。乞得两钱。何不买食以自连继。用此膏为。母曰。我闻佛生难值。百劫一遇。我幸逢佛而无供养。今日见王作大功德。虽实贫穷。欲然一灯作后世本。于是膏主喜其至意。与两钱膏应得二合。特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则往当佛前然之。计此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作礼而去。王所然灯或灭或尽。母所然灯光明特朗。殊胜诸灯通夕不灭。膏又不尽至明朝旦。佛告目连。天今已晓可灭诸灯。目连承教。以次灭灯诸灯皆灭。唯母一灯三灭不尽。便举袈裟以扇之。灯光益明。乃以威神。引随岚风以吹灯。灯更炽盛。上照梵天。傍照三千世界。悉见其光。佛告目连。止止。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灭。此母宿命。供养百八十亿佛。已从前佛受决。务以经法未暇修檀。故今贫穷无有财宝。却后三十劫。当得作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无有日月。人民身中皆有大光。光明相照如忉利天。母闻欢喜作礼而去。王问耆婆。我作功德巍巍如此。佛不与我决。此母一灯便与授决。耆婆曰。王所作虽多。心不专一。不如此母注心于佛也。于是后时阇王以至诚心。奉献油华供养佛故。佛便授王决曰。却后八万劫。劫名喜观。王当为佛。佛号净其。阇王太子名旃陀和利。时年八岁。见父受决甚大欢喜。即脱身众宝。以散佛上曰。愿净其佛所。我作金轮王。得供养佛。佛般泥洹。我当承续为佛。佛言。必如汝愿。佛号栴檀。
又贤愚经云。阿难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中作何善根。到斯无极灯供果报。佛告阿难。过去二阿僧祇九十一劫。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波塞奇。大夫人生一太子。身紫金色相好具足。后渐长大出家成佛。教化人民度者甚多。尔时父王。请佛及僧三月供养。有一比丘。字阿梨蜜罗(晋言圣及)于三月中作灯檀越。日日入城。求索苏油灯炷之具。时王女名曰牟尼。蹬于高楼。见此比丘。日行入城经营所须。心生敬愍。遣人往问何所营理。比丘报言。我今三月。与佛及僧作灯檀越。求乞苏油灯炷之具。使还报知。王女欢喜。自今已往莫复行乞。我当给汝灯炷之具。比丘可之。于是已后。常送苏油灯炷之具。圣及比丘诚心款著。佛授其记。汝于来世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曰定光(余经名然灯佛)王女牟尼。闻圣及比丘授记作佛。心自念言。佛灯之物悉是我有。比丘已记我独不得。作是念已往诣佛所。自陈所怀。佛复授记。告牟尼曰。汝于来世二阿僧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十号具足。王女闻记欢喜发心。化成男子。重礼佛足求为沙门。佛便听之。精修不息。由昔灯明布施。从是已来无数劫中。天上人间受福自然。身体殊异超绝余人。至今成佛。受此灯明之报。
又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炷。或苏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可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求世报者福德尚尔。况以清净深乐心。相续无间念佛功德。照道一阶福德尚尔。何况全照一阶道也。或二三四阶道。或塔身一级二级。乃至多级。一面二面。乃至四面。乃至佛形像。舍利弗。彼所然灯。或时速灭。或风吹灭。或油尽灭。或炷尽灭。或俱尽灭。如是少时。于佛塔庙奉施灯明。为信佛法僧故。如是少灯奉施福田。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少灯尚多不可算数。况我灭后。于佛塔寺。若自作若教他作。或然一灯二灯。乃至多灯。香花璎珞。宝幢幡盖。及余种种胜妙供养。复次若人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何等为三。一者彼人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因此念已心生踊悦。二者因此。便能起念佛。能行布施得欣喜心无有死苦。三者因此便得念法之心。又舍利弗。彼人临命终时。更复得见四种光明。何等为四。一者临终见于日轮圆满踊出。二者见净月轮圆满踊出。三者见诸天众一处而生。四者见于如来应正遍知。坐菩提树垂得菩提。自见己身尊重如来。合十指掌恭敬而住。又舍利弗。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于临终时。得见如是四种光明。死已便生三十三天。生彼天已。于五种事而得清净。一者得清净力。二者于诸天中得殊胜威德。三者常得清净念慧。四者常得闻于摄意之声。五者而得眷属常护彼意。心得欣喜。于彼天宫舍寿命已。不堕恶趣。生于人中最上种姓信佛法家。其时世间若无佛者。亦不在轻贱吉凶邪见家生。由施灯已。复得四种可乐之法。何等为四。一者色力。二者资财。三者大喜。四者智慧。若人住于大乘。于佛塔庙施灯。明已。得于八种可乐胜法。何等为八。一者获胜肉眼。二者得于胜念无能测量。三者得于胜达分天眼。四者为于满足修集道故得不缺戒。五者得智满足证于涅槃。六者先所作善得无难处。七者所作善业。得值诸佛。能为一切众生之眼。八者以彼善根。得转轮王所得轮宝。不为他障。其身端正。或为帝释。得大威力具足十眼。或为梵王。善弘梵事得大禅定。舍利弗。以是回向菩提善根。得是八种所乐胜法。又舍利弗。若人于如来前。见他施灯信心清净。合十指掌起随喜心。以此善根。得于八种增上之法。何等为八。一者得增上色。二者得增上眷属。三者得增上戒。四者于人天中得增上生。五者得增上信。六者得增上辩。七者得增上圣道。八者得阿耨菩提。又告舍利弗。有五种法。最为难得。一者得人身难。二者于佛正法得信乐难。三者乐于佛法得出家难。四者具清净戒难。五者得漏尽难。一切众生。于是五法言为难得。汝等已得(此经一卷略之要言)。
又譬喻经云。昔佛在世时。诸弟子中德各不同。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连神通第一。如阿那律。天眼第一。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阿难见已而白佛言。此阿那律宿有何业天眼乃尔。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此人尔时身作劫贼入佛塔中欲盗塔物。时佛塔中佛前然灯。其灯欲灭。贼即以箭正灯使明。见佛威光。[嗇*欠]然毛竖。即自念言。他人尚能舍物求福。我云何盗。便舍而去。缘正灯炷福德因缘从是以来九十一劫。恒生善处。渐舍诸恶福祐日增。今得值我。出家修道得阿罗汉。于众人中天眼彻视最为第一。何况有人。生心割舍然灯佛前。所获福德难可称量。又智度论云。若人盗佛塔中珠。及盗灯明死堕地狱。若出为人世世生盲。
又灌顶经云。救脱菩萨白佛言。若族姓男女。其有尪羸著床痛恼无救护者。我今当劝请诸众僧。七日七夜。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时行道。四十九遍。读是经典。劝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阿难问言。续命幡灯。法则云何。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灯亦复尔。七层之灯。一层七灯。灯如车轮。若遭厄难。闭在牢狱枷锁著身。亦应造立幡灯。放诸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又超日明三昧经云。日天王与无数天人。来诣佛所。稽首言。以何等行。得为日天照四天下复以何缘。而为月天照除夜冥。佛言。有四事。一常喜布施。二修身慎行。三奉戒不犯。四然灯于佛寺。若于父母沙门道人。皆值光明。又身口意。行不杀等十善。佛言。又有四事得为月王。一布施贫匮。二奉持五戒。三恭事三尊。四冥设灯光。于君父师等。
又僧祇律云。佛言。从今日听然灯时。当置火一边。渐次然之。当先然照舍利。及佛形像。先礼拜已当依次然。余处灭时不得卒灭。当言诸大德欲灭灯。不听用口吹灭(义云为有食火虫恐人口气损虫所以不听口吹也)。听以手扇灭。及衣扇灭。当羁折头燋去。入时不得卒入。当唱言诸大德灯。欲入始得入之。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也。
又三千威仪云。然灯有五事。一当持净巾拭中外令净。二当作净炷。三当自作麻油。四著膏不得令满。亦不得令少。五当护令坚。莫悬妨人道。
又五百问事云。续佛光明昼不得灭。佛无明闇。以本无言念齐限。故灭有罪。又大唐三藏波颇师云。佛前灯无处取。灯以物傍取。不损光者得。
悬幡缘第四
如迦叶诰阿难经云。昔阿育王。自于境内立千二百塔。王后病困。有一沙门省王病。王言。前为千二百塔。各织作金缕幡欲手自悬幡散华。始得成办。而得重病。恐不遂愿。道人语王。乞王好叉手一心。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塔。皆在王前。王见欢喜。便使取金幡金花悬诸刹上。塔寺低仰即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寿二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又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然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问曰。何故经中为亡人造作黄幡。挂于冢塔之上者。答曰。虽未见经释。然可以义求。此五大色中。黄色居中。用表忠诚。尽心修福。为引中阴不之恶趣。莫生边国也。又黄色像金。鬼神冥道。将为金用故。俗中解祠之时。剪白纸钱。鬼得白钱用。剪黄纸钱。鬼得金钱用问曰。何以得知。答曰。冥报记。冥祥记。具述可知。又譬喻经云。有人窖粟数百石。时有谷贼盗主人粟。尽开窖不见一粒。主人唯见一虫。身躯极大。捉得拷问。汝何以盗我粟尽。汝是何神。虫报主人言。汝将我至四衢路首。有识知我者。主人取语。将至交首。道逢有官骑黄马著黄衣。车乘衣服皆同黄色。黄官问虫云。谷贼汝何在此。主人方知虫是谷贼。主人又问。向乘马黄衣是谁。谷贼言。是黄金之精。以报主人食粟之直。主人因此得金。用不可尽。良由人鬼趣别。感见不同。故圣制黄幡。为其亡人挂之塔冢。令魂神寻见得实救济冥之也。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与众超绝。其儿初生。于虚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波多迦。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比丘见已而便白佛言。此波迦多。宿殖何福。生便端正与众超绝。于虚空中有大幡盖。遍覆城上。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时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于彼塔边施设大会。作一长幡悬著塔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与诸比丘及与阿难。从郁卑罗延国。游行村落。时天盛热无有阴凉。有放羊人。见佛涉热即起净心。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游随佛行。去羊大远。放盖掷地还趣羊边。佛便微笑告阿难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盖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生尊贵家。快乐无极。常有自然七宝之盖。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菩提。
颂曰。
久厌无明树 方欣奈苑鲜
始入香山路 终逢不坏身
定花发智果 神灯照梵天
霞幡同锦色 芬馥合炉烟
宛转腾空飏 倒下似红莲
夙夜风吹转 重叠轮王因
攀仰无厌足 结侣感留瞻
何知色中彩 招福寿延年
诸经要集卷第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五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受请部第七(此有八缘)
·述意缘
·供养缘
·简伪缘
·圣僧缘
·施食缘
·食时缘
·食法缘
·食讫缘
述意缘第一
夫三宝平等。旷若虚空。无怨无亲。事绝贵贱。无适无莫。乃应檀心。故冥怀遣相。与空际而为极。任时随缘。共法界而等量。因既不穷。果亦无尽。且俗俭财贫限约而施。物既有限心亦局执。或计人以选德。或约行以简浊。或取相以别形。或观容以驱陋。如是约人约财。局心难记。有涯之福不信。无边之报颇沾。故昔有毗舍佉母。别请五百罗汉。如来讥呵。不如僧次请一凡僧。得福无量。故知心无限极。则福遍十方。财无多少。则心该法界也。
供养缘第二
如地持论云。菩萨供养如来。略说十种。一身供养。二支提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他作供养。七财物供养。八胜供养。九不染污供养。十至处道供养。若菩萨于佛色身而设供养。是名身供养。若菩萨为如来故。若供养偷婆。若窟若舍。若故若新。是名支提供养。
若菩萨面见佛身及支提。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悕望心俱。欢喜心俱。现前供养。如一如来三世亦然。及现前供养如来支提。三世十方无量世界。若新若故。是名菩萨共现前供养。
若菩萨于不现前如来及支提。及涅槃后。以佛舍利起偷婆。若多至亿百千万。随力所能。是名广不现前供养。以是因缘。得无量大果。常摄梵福。于无量大劫不堕恶趣。无上菩提众具满足。
若菩萨现前供养。得大功德。不现前供养。得大大功德。共现前不现前供养。得最大大功德。
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手自供养。不依懈惰令他作。是名菩萨自作供养。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不独供养。普令亲属在家出家悉共供养。是名自他共供养。若菩萨有少许物。以慈悲心施彼贫苦薄福众生。令供养如来及支提。令得安乐而不自为。是名他作供养。自作供养者。得大果报。他作供养者。得大大果报自作他作供养者。得最大大果报。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以衣食杂宝。种种供养者。是名财物供养。
若菩萨久来以财物供养。若多若少。现不现前。自作他作。淳净信心而作供养。以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胜供养。
若菩萨自手供养如来及支提。不轻他人。不放逸不懈怠。至心恭敬。不染污心。不于信心胜人所现谄曲求财。亦不得以诸不净物等供养。是名无染供养。
若菩萨殊胜不染财物。供养如来及支提。若自力得。若从他求。若如意得财。若化作身。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万亿身。悉礼如来。彼一一身。化作百千手。彼一一手以种种华香。供养如来及支提。彼一切身。悉赞叹如来真实功德。饶益众生。如是等名为如意自在力供养。不待如来出现于世。何以故。住不退转地菩萨。于一切佛刹未曾障碍故。若菩萨不自力得财。亦不从他求。而为供养。然于他众生。乃至十方无量世界。上中下心所作供养。菩萨于彼一切供养。以净信心胜妙解心周遍随喜。是菩萨以少方便。兴大供养。摄大菩提。乃至于一构牛顷。于一切众生。修四无量心等。是名至处道供养。如来第一最上。比前财物供养。百倍千倍。乃至算数譬喻不得为比。如是十事。名菩萨一切种供养。如来法僧亦尔。当知于此三宝。作十种供养。菩萨于如来所。起六种净心。谓福田无上心。恩德无上心。于一切众生无上心。如优昙钵华难遇心。于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心。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依义心。以此六心少想供养如来法僧。获无量功德。何况多。
又瑜伽论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别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粗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释文大同)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言。
东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父母。是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至心忧念。二终不欺诳。三舍财与之。四为娉上族。五教以世事。
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师长。是师复以五事报之。一速教不令失时。二尽教不令不尽。三胜己不生嫉妒。四将付严师善友。五临终舍财与之。
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能供养西方妻子。是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所作尽心营之二常作终不懈惰。三所作必令终竟。四疾作不令失时。五常为瞻视宾客。六净其房舍卧具。七爱敬当则柔软。八傥使软言教诏。九善能守护财物。十晨起夜寐。十一能护净舍。十二能忍教诲。十三能覆恶事。十四能瞻病苦。
北方者即是知识。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与之。恭敬柔言礼拜赞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善知识。是善知识。复以四事而还报之。一教修善法。二令离恶法。三有恐怖时能为救解。四放逸之时能令除舍。
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食病瘦医药。不骂不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奴婢。是奴婢复以十事报之。一不作罪过。二不待教作。三作必令竟。四疾作不令失时。五主虽贫穷终不舍离。六早起。七守物。八少恩多报。九至心敬念。十善覆恶事。
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上方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怖时能救。饥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是人则能供养上方沙门等。是出家人。复以五事报之。一能令生信。二教修智慧。三教令行施。四教令持戒。五教令多闻。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能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又智度论云。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故供养。答曰。佛从无量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世时。阿那律长老得天眼前。盲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纴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纴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言。我是爱福德人。为汝纴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恩报力。故令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又为欲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为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岁老公而舞。有人呵之言。老公年已百岁。何用是舞。老公答曰。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故佛乳母大爱道亡。四天王舆床送。佛在前擎香炉烧香供养。为报恩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说偈言。
智人能敬智 智论则智喜
智人能知智 如蛇知蛇足
又频毗娑罗王作佛供养经云。尔时摩竭国。频毗(此云颜色)娑罗(此云端正)往诣佛所。白世尊言。我典此国界。所有资财。能有所办。欲尽形寿供养如来及比丘众。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亦当劝率臣民使得蒙度。得离三涂永处安隐。又杂宝藏经云。佛告诸比丘言。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须生疑。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人。
又智度论云。诸菩萨无量无尽功德成就。以一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师利。以一钵欢喜丸。供养八万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尽。复次菩萨于此一钵食。供养十方诸佛。而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食。而千万倍出。
又文殊师利问经云。菩萨为供养佛法僧。及父母兄弟。得畜财物。为起寺舍造像。为布施。若有此因缘。得受金银财物。无有罪过。
简伪缘第三
如贤愚经云。若有檀越。于十六种。具足别请。虽获福报。亦未为多。何谓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辈。不如漫请四人。所得功德福多于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将来末世法欲垂尽。正使比丘畜妻挟子。四人已上。名字众僧。应当敬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尔时弥勒菩萨。问众僧言。若有檀越。请一持戒清净沙门就舍供养。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十万钱。时憍陈如寻即说言。假使有人得百车珍宝。计其福利。不如请一净戒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弘多。舍利弗言。设令有人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犹不如请一净戒者就舍供养。获利弥多。目揵连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乃至满四天下珍宝。其利犹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胜。
又像法决疑经云。若檀越设食。并请众僧。遣人防门。遮障比丘及诸老病贫穷乞人。不听入会。徒丧饮食了无善分。
又普广经云。四辈弟子若行斋戒。心当存想请十方僧。不择善恶持戒毁戒高下之行。到诸塔寺请僧之时。僧次供养无别异想。其福众多无量无边。若值罗汉四道果人及大心者。缘此功德受福无穷。一闻说法可得至道无上涅槃。
又十诵律云。鹿子母别请五百罗汉。佛言。无智不善。若于僧中。依次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利益。胜别请五百罗汉。一切远近无不悉闻。
又请僧福田经。及仁王经。种种呵责不许别请。若别请者是外道法非七佛法。
又梵网经云。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房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而不差客僧。房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又智度论云。如有富贵长者。作乐供养众僧。白僧执事。我次第请僧于舍食。日日须请及至沙弥。执事不听沙弥受请。诸沙弥言。以何意故。不听沙弥。答言以檀越不喜请年少故。便说偈言。
鬓发白如雪 齿落皮肉皱
偻步形体羸 乐请如是众
诸沙弥等。皆是大阿罗汉。如打师子头。欻然从坐而说偈言。
檀越无智人 见形不取德
舍是耆年相 择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之相者如佛说偈云。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鬓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是诸沙弥复作是念。我等不应坐观檀越量僧好恶。即说偈言。
赞叹呵骂中 我等心虽一
是人毁佛法 不应不教诲
当疾到其舍 以法教语之
我等不度者 是则为弃物
即时诸沙弥。自变其身皆成老年。
鬓发白如雪 秀眉垂覆眼
皮皱如波浪 其脊曲如弓
两手负杖行 次第而受请
举身皆振掉 行止不自安
譬如白杨树 随风而动摇
檀越见此辈 欢喜延入坐
坐已须臾顷 还复年少形
檀越惊怖言 如是耆老相
还变成小身 如服还年药
是事何由然
诸沙弥言。汝莫生疑。平量是事。甚可伤愍。故现是化。汝当深识之。圣众不可量。如说偈曰。
譬如以蚊嘴 犹可测海底
一切天与人 无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贵 犹尚不分别
而汝以年岁 称量诸大德
大小生于智 不在于老少
有智勤精进 虽少而是老
懈怠无智慧 虽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 是则为大失
如欲以一指测知大海底。为智者之所笑。汝不闻佛说。四事虽小而不可轻。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蛇子虽小毒能杀人。亦不可轻。小火虽微能烧山野。亦不可轻。沙弥虽小得圣神通。最不可轻。檀越闻是事已见是神通。身惊毛竖。合手向诸沙弥言。诸圣人等。我今忏悔。我是凡夫心常怀罪。今欲请问。于佛僧宝中信心清净。何者福胜。答言我等初不见佛僧宝中有增减。何以故。如佛一时入舍婆提城乞食。有婆罗门。姓婆罗埵逝。佛数数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门何以来数数。如负其债。佛时说偈言。
时雨数数堕 五谷数数成
数数修福业 数数受果报
数数受生法 故受数数死
圣法数数成 谁数数生死
婆罗门闻是偈已。大圣具知我心惭愧。取钵入舍盛满美食。以奉上佛。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安置小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婆罗门见已惊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礼佛忏悔。乞出家受戒。渐渐断结得阿罗汉道。后摩诃憍昙弥。以金色上下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故说偈言。
若人爱敬佛 亦当爱敬僧
不当有分别 同皆为宝故
又法句喻经。世尊说偈云。
人道念有意 无食自知少
从是痛用薄 节消而保寿
又十诵律云。时王舍城中有居士。名尸利仇多。大富多财。是外道弟子。此人每疑。沙门瞿昙有一切智不。行到佛所白言。沙门瞿昙。明日我舍食。佛以彼应度故。默然受请。时居士到舍门外。开作大火坑。令火无烟焰。以沙覆上。即入舍敷不织坐床。又以毒和食。心生口言。瞿昙若是一切智人。当知此事。若非一切智人。当堕此坑及中毒死。遣使白佛言。饮食已办。佛语阿难。令诸比丘。皆不得先佛前行。时佛前行。比丘后入。尸利仇多舍火坑。佛变作莲华池。满中净水。既甘而冷。佛与僧皆行花叶上入舍。坐不织床。变令成织。佛告尸利。当除心中疑。我实是一切智人。居士见二神力。信心即生尊重于佛。叉手白佛言。此食毒药。不堪佛食。佛言。但施此食。僧不得病。佛告阿难。僧中宣令。未唱等供一不得食。是佛咒愿。淫欲嗔恚愚痴。是世界中毒。佛有实法。除一切毒。以是实语故。毒皆得除。食即清净。众僧饱满竟。居士于佛前坐听。即于坐处得法眼净。佛还已集僧告言。从今不得在佛前行。及和上师僧上座前行。未唱等供不得食也。又摩德勒伽论云。众僧行食时。上座应语一切平等。与使唱僧跋。然后俱食(此云等供是)。
圣僧缘第四
自大觉泥洹。法归众圣。开士应真。导扬末教。并飞化众刹。随缘摄诱。见殊则同室天隔应合则异境对颜。宋泰始之末。正胜寺释法愿。正喜寺释法镜等。始图画圣僧。别坐标拟。迄至唐初。亟降灵瑞。或足趾显露。半现于床间。或植杖遗迹。印陷于平地。所以梁帝。闻而赞悦。敬心翘仰。家国休感。必祈斋供。到永明八年。帝躬弗愈。虽和鹊荐术。而茵枕犹滞。乃结心发誓。归命圣僧。敕于延昌殿内。七日祈请。供饭诸佛及众圣贤。斋室严峻。轻尘不动。七日将满。方感灵应。乃有天香妙气。洞鼻彻心。映蔽熏炉。无复芳势。又足影屣迹。布满堂中。振锡清越。响发牖外。睹踪闻香。皆肃然魄耸。时有徐光显等十有余人。咸同见闻。登共奏启。于是斋坐既毕。而御膳康复。所以遍朝归依明验神应。其后徐光显等。道俗数人。设斋奉请。并有征瑞。圣人通感。不可备载。
如昔有树提伽长者。造栴檀钵。著络囊中。悬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得者。即与之。诸内外道。知欲现神通。皆挑头而去。宾头卢闻是事。问目连言。实尔不。答言。实尔。汝师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连惧佛教不肯取。宾头卢即往其舍入禅定。便于坐上。伸手取钵。依四分律。当时坐于方石。纵广极大。逐身飞空。得钵已还去。佛闻呵云。比丘为外道钵。而于未受戒人前。现神通力。从今尽形摈汝。不得住阎浮提。于是宾头卢。如佛教敕。往西瞿耶尼。教化四众。广宣佛法。阎浮提四部弟子。思见宾头卢。白佛。佛听还座。现神足故。不听涅槃。敕令为末世四部众作福田。其亦自誓。三天下有请悉赴。又阿育王经。海意比丘。从镬乘空。为王说偈云。
汝身同人身 汝力过人力
应令我知之 为汝作神力
王发心。请四方僧。说偈云。
有诸阿罗汉 当来摄受我
我请阿罗汉 当悉来此处
故依请宾头卢经云。如天竺优婆塞国王长者。若设一切会者。常请宾头卢颇罗惰誓阿罗汉。宾头卢者字也。颇罗惰者姓也。其人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故。佛遏之不听涅槃。敕令末法四部众生作福田。请时于静处烧香礼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称名言。大德宾头卢颇罗惰誓。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愿受我请。于此处食。若新作屋舍。亦应请之。愿受我请。于此舍床敷上宿。若普请众僧澡浴时。亦应请之言。受我请于此洗浴。及末明前。具香汤灰水澡豆杨枝香油。调和冷暖。如人浴法。开户请入。然后闭户。如人浴讫顷。众僧乃入。凡欲会食澡浴。要一切诸僧。至心求解脱。不疑不昧。信心清净。然后可屈。近世有一长者。闻说宾头卢大阿罗汉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设大会。至心请宾头卢氍[叟*毛]下遍敷好华。欲以验之。大众食讫。发氍[叟*毛]华皆萎黄。懊恼自责。不知过所从来。更复精竭。审问经师。重设大会。如前布华。亦复皆萎。复更倾竭。尽家财产。复作大会犹亦如前。懊恼自责。更请百余法师。求请所失。忏谢罪过。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会请我。我皆受请。汝自使奴门中见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被摈。赖提沙门。不肯见前。我以汝请欲强入。汝奴以杖打我头破。额右角疮是。汝自为之。何所懊恼。言已不现。长者乃知是宾头卢。自尔已来。诸人设福。皆不敢复遮门。若得宾头卢来。其坐处华即不萎黄。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请宾头卢时。皆当香汤洒地。然香油灯。新床新缛。缛上奋绵敷之。以白练覆上。初夜如法请之。还闭房户。慎勿轻慢窥看。皆各至心信其必来。精诚感彻无不至也。来则缛上现有卧处。浴室亦现用汤水处。受大会请时。或在上座。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现作随处僧形。人求其异终不可得。去后见坐处华不萎。乃知之矣。述曰。今见斋家。多不依法但逐人情安置凡人。全不忧佛及圣僧座。如前经所说。施主先须预扫洒佛堂。及安置圣僧坐处。洗浴洁身。烧上名香。悬缯幡盖。散众杂华。手执香炉。尽诚敬仰。奉请三宝及以圣僧。十方法界一切圣凡。亦皆普请。受弟子请。降屈圣仪。来临住宅。合家大小。并共虔诚。预前七日已来。发此重心。若是贫家。无好香华。复无安置之处。然须临时斟酌。未坐前先上好处。安置佛座。扫洒如法。其次好处。安置圣僧座。敷设软物新白净者。布绵在上。若施主心重有感。食讫候看。似人坐处。即知报身来赴。若无相现。但化身来。若全轻慢。报化俱不至。其座不得彩画锦绮绫罗金银杂饰及散华置上。虽是罗汉。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别解脱戒。所以不受杂彩金银等物。若是诸佛菩萨大乘之人。非局出家相者。所以得受种种供养。安圣僧座。及以献食。亦不得越过尺六高处安置。尺六已下。如法僧座则得。亦不得作素形圣僧在座安置。傥报身自来。岂可推却素像而坐。亦不得在寺将常住僧器盛食。恐报身来。不可触僧净器而食。若用钵盂及俗盘器献者。即通化报。最为如法。若有圣僧钱还入圣僧用。将买钵盂匙箸铜碗手巾。及将买上好槃器。背上书题记之余人不敢杂用。日别随家常食。每旦及午。盛食常献佛及僧。岂非好事。更有余钱。买取一胡床及一食单。食讫澡豆净洗。置胡床上。以油帊覆之。日别如是。表供养三宝心。常不绝大得功德。若多得钱。即如西国寺法。及俗人舍。空静上处。为圣僧造房堂。随四时冬夏安物供养。若在夏内。堂内日别敷好净席。儭身单敷。铜盆铜瓶。澡豆净巾。若至午前并献饭食。夜中然灯烧香。随心量力。如法供养。若至冬寒。安被厚毡炭火。汤水灯明随时供养。纵有余长圣僧钱财。不得将入别僧。乃至常住僧用。亦不得入佛法用。亦不得别作圣僧形。数见有人索圣僧钱。彩画佛形。及四壁画圣僧迦叶阿难等形。以宾头卢罗汉圣人现在不入涅槃。既不得圣僧嘱授进止。岂得互用浪将别入。若己用者。并须倍还。不还得罪。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不得。异处得罪(如似己物他人不问己身余人辄将作别用岂可得不)。上来所述。并依经律圣意录之。不得不行。三宝物重不得互用。恐差之毫毛失之千里。诚言不虚。省己用之。故梁武帝时。汉国大德英儒。共请西域三藏。纂集圣僧法用。翻出五卷。如前所述。略亦同之。
施食缘第五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之类有四种食。长养众生。何等为四。所谓段食。或大或小。更乐食念食识食。是谓四食。彼云何段食。谓今人中所食。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谓段食。云何更乐食。谓衣裳伞盖。杂香华熏火及香油。与妇人集聚。诸余身体所更乐者。是谓更乐食。云何念食。谓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是谓念食。云何识食。谓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是谓识食。以此四食流转生死。
又增一经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存。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人间有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复有五种。是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出世间之食。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办出世之食。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信心悲心。以种种食施人。命终生质多罗天。受种种乐。命终得受人身。大富饶财。常行正法。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见诸病人。施其汤药令离病苦。命终生欲境天。受五欲乐。从天命终。若得人身大富多财。若见病人临终渴病。以石蜜浆若冰水施此人。命终生清凉天。受天快乐。从天命终得受人身。常离饥渴。
又涅槃经云。因旷野鬼神。为授不杀戒已。以不食肉故。气力虚弱命欲将终。佛告鬼言。我敕声闻弟子。随有佛法处。悉施汝等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是魔眷属。非我弟子。真声闻也。然出众生食时。须有分齐。若食他施主食即须依五分律云。若与乞儿鸟狗等。并应量己分内减施与之。不得取分外施(比见道俗至于斋上施主俭约不与妻儿先供众僧将为福田僧等不费前食然有众僧先自饱食已将他残食施乞儿鸟犬等损他施主又自得罪若减己分内将施与人任意多少不论限约也)。又依十二头陀经云。若得食时应作是念。见渴乏众生。以一分施之。我为施主彼为受者。施已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与福救乏莫堕悭贪。持至空静处。减一段著净石上。施诸禽兽。亦如上愿。正欲食时作是念言。身中有八万户虫。虫得此食皆悉安隐。我今以食施此诸虫。后得道时当以法施汝。是为不舍众生。又灌佛形像经云。佛告大众。世人多有发意求所愿者。布施之日。不计少多。趣使充饶。事业毕竟。残有肴膳啖食不尽。皆当送与守寺中持法沙门。众僧自共分之。以出物时当望生福。不应各各竞分归与妻子。是为种于石上。根株焦尽终无生时。令以布施者余福重以施僧。是为施一得万倍报。
又四分律。施僧粥得五种利益。一除饥。二除渴。三消宿食。四大小便调适。五眼目精明。僧祇律。施粥得十种利益。故偈云。
持戒清净人所奉 恭敬随时以粥施
十利饶益于行者 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 是名为药佛所说
欲生人天长寿乐 今当以粥施众僧
又食施获五福报经云。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功德。令人得道。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则获五福。何等为五。一曰施命。二曰施色。三曰施力。四曰施安。五曰施辩。何谓施命。人不得食时。颜色憔悴不可显示。不过七日奄忽寿终。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间寿命延长不中夭伤。自然福报财富无量。是为施命。何谓施色。人不得食时。颜色憔悴不可显示。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间。颜色暐晔人见欢喜。稽首作礼。是为施色。何谓施力。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为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间力无等双。出入进止力不耗减。是为施力。何谓施安。人不得食时。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隐生天人间。不遇众殃。其所到处常遇贤良。财富无量不中夭伤。是为施安。何谓施辩。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辩。口说流利无所踬碍。慧辩通达。生天世间。闻者欢喜靡不稽首听采法言。是为五福食之报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施有五事名为应时。一远来。二远去。三病时。四冷热时。五初得果菰。若得新谷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又施有三法。一送食至寺名上。就舍供养名中。造食乞施。发心供养名下。
又付法藏经云。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甚患头痛。薄拘罗。尔时作一贫人。见病比丘。即便持一呵梨勒果。施病比丘。比丘服讫病即除愈。缘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未曾有病。最后生一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便聘妻。拘罗年幼。见母作饼从母索之。后母嫉妒。即捉拘罗掷置鏊上。鏊虽燋热不能烧害。父从外来。见薄拘罗在热鏊上。即便抱下。母于后时釜中煮肉时。薄拘罗从母索肉。母益嗔恚寻掷釜中。亦不烧烂。父觅不见。即便唤之。拘罗闻唤。釜中而应。父即抱出平复如故。母后向河拘罗逐去。后母嗔忿而作是言。此何鬼魅妖祥之物。虽复烧煮不能令死。即便捉之掷置河中。值一大鱼。即便吞食。以福缘故犹复不死。有捕鱼师捕得此鱼。诣市卖之。索价既多人无买者。至暮欲臭。薄拘罗父见即随买。持来归家。以刀破腹。儿在鱼腹。高声唱言。愿父安详勿令伤儿。父开鱼腹抱儿而出。年渐长大求出家。得阿罗汉果。从生至老。年百六十未曾有病。乃至无有身热头痛。由施药故得是长寿。五处不死。鏊铄不燋。釜煮不烂。水溺不死。鱼吞不消。刀割不伤。以是因缘。智者应当作如是事。又杂譬喻经云。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桃树。上有数穗。念施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悬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已经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已一月中施。优婆夷言。我但施一穗蒲桃。那得一月施耶。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舍施。则为一月。
食时缘第六
问曰。何名食时。何名过食时。答曰。依四分律云。谓明相出时。始得食粥(明相未出即是非时)乃至日中。案此午时为法。即是食时(依僧祇律云过此午时影一发一瞬草叶等即是非时)。四天下准此皆同。故毗罗三昧经。世尊为慧法菩萨说云。食有四种。平旦天食时。午法食时。暮畜生食时。夜鬼神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已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也。十诵律云。唯天得过中食无罪。又十诵律云。有阎浮比丘。至西拘耶尼。用阎浮提时。拘耶尼比丘。往余三方。亦如是。若此间宿则用此间时。若在彼宿则用彼间时。余三方亦尔。故摩德勒伽论问。颇有非时食不犯耶。答曰有。若住北郁单越。用彼食时不犯。余方亦尔。若在阎浮。日正午时。北方是夜半。东方是日没。西方是日出。余方互转可知。
又萨婆多论云。释时有四。一始从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转炽。名之为时。从中已后至后夜分。其明减没。故名非时。二从旦至中。是作食时乞不生悭。故名为时。从中已后至于夜分。是俗人宴会游戏之时。入村乞食。多有触恼。故名非时。三从旦至中。俗人作务淫乱未发。乞不生恼。故名为时。从中已后事务休息。淫戏言笑。入村乞食喜被诽谤。故名非时。四从旦至中。是乞食时。得食济身。宁心修道。事顺应法。故名为时。从中已后。宜依修道。非乞食时。故名非时。
食法缘第七
如大遗教经云。比丘欲食时。当为檀越烧香三呗。赞扬布施可食美食。又从上座教言。道士各自出澡手漱口已。还各就座而坐。各说一偈。以随次起。不得逾越。
又增一经云。若有供者。手执香炉而唱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烧香遍请十方(既知烧香本拟请佛。为凡夫隔目睹不知。佛令烧香遍请十方一切凡圣表呈福事腾空普赴正行香作呗时一切道俗依华严经各说一偈云)。
戒香定香解脱香 光明云台遍世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 见闻普熏证寂灭
又三千威仪经云。坐受香亦得为女人行香。恐触手染著。故开坐受(若恐讥慢令悬放下亦得男子行香女人受香翻前即是)述曰。若得衣食不简精粗。但得支济身命令得修道。便合佛意如膏车须油。何简精妙但令运转得达前所。即是佳事。故杂宝藏经。世尊说偈云。
此身犹如车 好恶无所择
香油及臭脂 等同于调利
又智度论云。食为行道不为益身。如养马养猪无异。若初得食时。先献三宝后施四生。故华严经偈云。
若得食时 当愿众生 志在佛道
为法供养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受用。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赎。凡所食啖。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正下食时复须作念。初下一匙时。愿断一切恶尽。下第二匙时。愿修一切善满。下第三匙时。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若不能口口作念。临欲食时。总作一念亦得。故摩德勒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若得衣时著著作念。入房时入入作念。若钝根者总作一念。故华严经第六卷。菩萨有一百四十愿。凡所施为皆诵偈念。如此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理事会通。利生物善。故增一阿含经云。施中上者不过法施。业中上者不过法业。恩中上者不过法恩。若过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壅塞坐念不安。若限分少食。则身羸心悬。气虚无固。故增一阿含经偈云。
多食致患苦 少食气力衰
处中而食者 如称无高下
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啖食太过人 身重多懈怠
现在未来世 于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恼于他人
迷闷难寤寐 应时筹量食
又五分律云。若月直监食人。欲知生熟醎酢。得贮掌中舌舐尝之(斋法经不许口尝者为无好心贪心尝故犯罪)。
述曰。所以出家之人。欲食之时。先以净手从他受者。为出家高胜。不同凡下故。须受已而食。故萨婆多论。比丘受食。凡有五意。一为断窃盗因缘故(自取而食亦同盗想)二为作证明故(傥有失脱不干比丘)三为止诽谤故(出家自取非是高胜)四为成少欲知足故(若当不受非同俭素)五为生他信敬心(见受而食外道生信)如昔有一比丘。与外道共行止一树下。树上有果。食时将到。外道语比丘云。上树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树过人不应上。又语比丘言。何不摇树取果。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自摇树落果。外道闻已。自上树取果。掷地与之。语比丘言。取果食。比丘言。我戒法中。不得不受而食。外道下树取果。授与比丘。外道既见如此。于一果尚有如此法用。何况出世之法。外道遂生信敬心。知佛法清净不同外道。于是即随比丘。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寻得漏尽。
又舍利弗问经云。佛言。外道梵志尚知受取。况我弟子而不受食。但一切诸物不得不受。唯除生宝及施女人。若作法者。犹应授与体上之衣。若贮金器。受则制施。
述曰。一切僧食并须平等。无问凡圣上下均普。故僧祇律云。若檀越须食多与上座者。上座应问。一切僧尽得尔许不。答止上座得耳。应言一切平等与。若言尽得者。应受。僧上座法。不得随下便食。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后得食。上座之法。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在前出去。应待行水。随顺咒愿已。然后乃出。
又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其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得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知福不食。
述曰。若于食长贪。增加烦恼。即须观厌作不净之想。故智度论云。说厌想者。应当观是食从不净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苏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著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咽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诸烦恼及诸罪业。复次思惟此食。功夫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净。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三涂如是观食。当厌五欲。譬如有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事缘故。到不净国。自思我当云何得免不净。唯当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语之言。我有因缘。住此百日。常作饼送来。多与汝价。老母日日作饼送之。婆罗门贪著饱食欢喜。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即问老母。何缘尔耶。母言。痈疮差故。婆罗门问。此何谓耶。母言。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面苏拊之。痈熟脓出。和合苏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婆罗门闻之。两卷打头。椎胸干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弃舍缘事驰还本国。行者亦尔。著是饮食。欢喜乐啖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何及。
食讫缘第八
如十诵律云。有比丘受他请食。默然入默然去。诸居士呵责云。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为施主呗赞咒愿。不知谁作。佛言。上座作。若上座不能。差次第能者应作。故僧祇律云。上座应知。前人为何等施。当为应时咒愿。
又波离论云。出家僧尼白衣等。斋讫不用澡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斋。如过去有比丘字莲提。六十岁持斋戒不阙。唯一日食用巨摩豆屑等成斋。若不尔者皆不成斋。此经无目。依出要律仪云。巨摩者牛粪是也。若依此经岂用牛粪净口耶。舍法师传记云。西方俗人外道等。宗事梵天牛等。以此二事。能生万物养育人民。故将牛粪以净道场。佛随俗法亦以为净。然不用净口耶。若依四分律等。但护行住坐卧四种威仪。食五正食。四相不乖便成斋法。不论澡豆净口成斋。时节若过威仪若失。纵用澡屑亦不成斋。又善见论云。斋已吐食。未出咽喉还咽无犯。若出还咽犯罪。又僧祇律云。食已若渴。佛令取一切谷豆麦煮。不破者非时取汁得饮。若苏油蜜及石蜜。诸生果汁等。要以水净得饮。若器底残水被雨湔。亦名为净。善见论云。舍楼伽果浆。澄汁使清。非时得饮(谓藕根是)摩德勒伽论云。沙糖浆。亦得非时饮。僧祇律云。人有四百四病。风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热病百一。用苏治之。水大冷病百一。用蜜治之。杂病百一。随用上三药治之。十诵律云。石蜜非时不得辄啖。有五种人得非时食。谓远行人。病人。食少人。若施水处。和水得饮。五分律云。听饥渴二时得饮(故知无病非时纵是石蜜苏油等亦不得食之)僧祇律云。胡椒荜茇。姜诃梨勒等。此药无时食。和者听非时服。又四分律云。一切苦辛咸甘等。不任为食者。听非时尽形作药服。善见论云。一切树木。及果根茎枝叶等。不任为食者。并得作尽形药服。
述曰。比见诸人。非时分中。食于时食。何者是耶。谓边方道俗等。闻律开食果汁浆。遂即食干枣汁。或生梨蒲桃石榴。不捣汁饮并子总食。虽有捣汁。非澄使清。取浊浓汁并滓而食。或有闻开食舍楼伽果浆。以患热病。遂取生藕根生食。或有取清饭浆饮。或身无饥渴。非时食苏油蜜石蜜等。或用杏仁煎作稠汤。如此滥者非一。不可具述。若准十诵非前远行等五种之人。不得辄食。食便破斋。见犯者多。故别疏记颂曰。
令月建清斋 佳辰召无强
四部依时集 七众会升堂
萧条清梵举 哀宛动宫商
香气腾空上 乘风散遐方
叹德研冲邃 词辩畅玄芳
折烦呈妙句 临时折婉章
缁素相依托 财法发神光
福田今夕满 恩慧导存亡
诸经要集卷第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六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受斋部第八(此有三缘)
·破斋部第九
·富贵部第十
·贫贱部第十一
·述意缘
·引证缘
述意缘第一
夫正法所以流布。贵在尊经。福田所以增长。功由斋戒。故舍一餐之供。福绍余粮。施一钱之资。果超天报。所以福田可重。财累可轻。共树无遮之会。等招无限之福也。
引证缘第二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四姓请佛饭时。有一人卖牛湩。大姓留止饭。教持斋戒。受听经已乃归。妇言。我朝相待未饭。便强令夫饭。坏其斋意。虽尔七生天上。七生世间。师曰。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余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隐。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事也。又波斯匿王。欲赏末利夫人香璎。唤出宫视。夫人于斋日著素服而出。在六万夫人中。明如日月。倍好如常。王意悚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垢秽日夜命促。惧坠三涂。是以日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愿以香璎奉施世尊。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鹿子母毗舍佉。平旦沐浴著白净衣。将子妇等眷属。往诣佛所。稽首作礼白世尊曰。我今欲持斋善。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持何等斋耶。斋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放牛儿斋。二者尼揵斋。三者圣八支斋。云何名放牛儿斋者。若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我今日在此处饮牛。明日当在彼处饮牛。我牛今日在此处宿止。明日当在彼处宿止。如是有人。若持斋时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日含消如此含消。明日当含消如彼含消。其人于此昼夜。乐著欲过。是名放牛儿斋。若如是持斋。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云何名尼揵斋耶。若出家尼揵者。彼劝人曰。汝于东方过百由延。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杖。如是南西北方亦尔。或脱衣裸形。我无父母妻子。劝进虚妄言将为真谛。或执苦行。自饿诸邪法等。是名尼揵斋也。若如是持斋者。亦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云何名为圣八支斋。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如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于杀净心。乃至尽形寿。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是故说斋。彼住此圣八支斋已。于上当复忆念。如来无所著等十号出世净法。舍离秽污恶不善法。是名圣八支斋也。若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者。身坏命终得生六欲天。远得四沙门果。
又菩萨受斋经云。某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某身所行恶。口所言恶。意所念恶。今已除弃。某若干日若干夜。受菩萨斋。自归菩萨。佛告须菩提。菩萨斋日有十戒。
第一菩萨斋日。不得著脂粉华香。
第二菩萨斋日。不得歌舞捶鼓妓乐庄饰。
第三菩萨斋日。不得卧高床上。
第四菩萨斋日。过中已后不得复食。
第五菩萨斋日。不得持刀金银珍宝。
第六菩萨斋日。不得乘车牛马。
第七菩萨斋日。不得捶儿子奴婢畜生。
第八菩萨斋日。皆持是斋。从分檀布施得福。菩萨斋日去卧时。于佛前叉手言。今日一切十方。其有持斋戒者。行六度者。某皆助安无量。劝助欢喜。福施十方。一切人非人等。所在勤苦厄难之处。皆令得福。解脱忧苦。出生为人。安隐富乐无极。
第九菩萨斋日。不得饮食尽器中。
第十菩萨斋日。不得与女人相形笑共坐席。女人亦尔。是为十戒。不得犯。不得教人犯。亦不得劝勉人犯。菩萨解斋法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某若干日若干夜。持菩萨斋。从分檀布施。当得六波罗蜜。如诸菩萨六万菩萨法。斋日夜。一分禅。一分读经。一分卧。是为菩萨斋日法。从正月十四日受。十七日解。从四月八日受。十五日解。从七月一日受。十六日解。从九月十四日受。十六日解。
述曰。既受斋已。若欲解斋。要待大。明相出时。始得食粥。不尔破斋。何名明相。如萨婆多论云。明相有三种色。若日照阎浮提树。即有黑色。若照树叶。则有青色。若过树叶则有白色。于三色中白色为正。始得解斋食其粥也。又僧祇律云。佛住舍卫城。南方有邑名大林。时有商人驱八头牛。到北方俱多国。有一商人。共在泽中放牛。时有离车捕龙食之。捕得一龙女。女受布萨法。无有害心。然离车穿鼻牵行。商人见之即起慈心。问离车言。汝牵此龙欲作何等。答言。我欲杀。商人言。勿杀我与汝一牛贸取。捕者不肯。乃至八牛。方言。此肉多美。今为汝故我当放之。时商人恐。放龙女去已。商人念言。此是恶人。恐复追逐更遣捕取。放别池中。随逐看之。龙变为人语商人言。天施我命今欲报恩。可共入宫当报天恩。商人答言。龙性卒暴嗔恚无常。或能杀我。答言。不尔。前人系我。我力能杀彼人。但已受布萨法。都无杀心。何况天今施我寿命。而当加害。若不去者。小住此中。我先屏当。即便入去。后入宫内见。龙门边二龙系在一边。商人问言。汝为何事被系。答言。此龙女半月中三日受斋法。我兄弟守护此龙女。为不坚固。为离车所捕。以是被系。唯愿天慈语令放我。龙女屏当已。即呼入宫。坐宝床上。龙女白言。龙中有食能尽寿消者。有二十年消者。有七年消者。有阎浮提人食者。未知天今欲食何食。答言。欲须阎浮提食。即持种种饮食与之。商人问龙女言。此龙何故被系。龙女言。此有过我欲杀之。商人言。汝莫杀。不尔要当杀之。商人云。汝放彼者我当食耳。白言。不得直尔放之。当罚六月摈置人间。商人见龙宫中。种种宝物庄严宫殿。商人便问言。汝有如是庄严。用受布萨何为。答言。我龙法有五事苦。何等为五。为生时眠时淫时嗔时死时。一日之中三过。皮肉落地。热沙曝身。复问。汝欲求何等。答言。乐人道中生。为畜生中苦。不知法故。欲就如来出家。龙女即与八饼金语言。此金足汝父母眷属终身用之不尽。语言。汝合眼。即以神变持著本国。以八饼金持与父母。此是龙金。截已更生。尽寿用之不可尽时(思念人慈不得不行暂救龙女恩报弥钟况持大斋受福何尽)。
颂曰。
禁饕缘芳味 持身唯节俭
一坐肃容仪 五万丰余敛
戒香飞且馥 情关闭愈掩
勿言徒辛苦 终然越危险
破斋部第九(此有二缘)
·述意缘
·引证缘
述意缘第一
惟夫无常苦空之本。念生老病死之源。长夜哀倒悬之苦。漂沦愍随流之急。思之困厄。亦深可惧也。良由福田轻薄。信施难消。斋戒无固。事等坏瓶易毁难持。又同霜露。我人转盛著逾胶漆。不惧累劫之殃。但忧一身之命。所以饱食长眠何异肫犬。破斋夜食鬼道无殊。是故施主失应供之福。众僧损良田之美也。
引证缘第二
如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不。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命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著无法人。是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皆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其圊内啖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不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故。良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又揵陀国王经云。佛在世时。时有国王号名揵陀。奉事婆罗门。婆罗门居在山中。多种果树。时有担樵人毁其果树。婆罗门见之。便将诣王所言。是人无状残败我果树。王当治杀。王敬事婆罗门。不敢违之即为杀之。自后未久。有牛食人稻。其主逐捶折其一角。血流被面痛不可忍。牛径到王所白言。我实无状食此人少稻。今折我角。稻主亦追到王所。王晓鸟兽语。王语牛言。我当为汝杀之。牛即报言。今虽杀此人。亦不能令我不痛。但当约敕后莫取之如我。王便感念言。我事婆罗门。但坐果树令我杀人。不如此牛。今事此道。复不免生死。何用此道。便到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愿受五戒十善。佛言。布施持戒现世得福。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无量。后生天上。王即欢喜得须陀洹。阿难白佛言。此王与牛本何因缘。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时。王与牛为兄弟。作优婆塞共持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进。不敢懈怠。寿终升天。天上寿尽下为国王。牛时犯斋夜食。终受其罪。罪毕复作牛五百世。尚有宿识。故来开悟王意。牛后七日寿终。上生天上。佛言。四辈弟子。受持斋戒不可犯也。
又法句喻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精舍中。为天龙鬼说法。东方有国。名郁多罗婆提。有婆罗门等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岸边。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如尼揵法。由大泽迷不得过。中道乏粮。遥望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可无所见。婆罗门举声大哭。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现身。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道粮。临当别去。诣神请问。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须达。饭佛众僧。于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酙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审何恨也。见长者须达。于园饭佛。请我往斋。斋名八关。其妇嗔恚忿然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衅。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尔夜年寿算尽。终于夜半。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终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梵志而作颂曰。
祠祀种祸根 日夜长枝条
唐苦败身本 法斋度世仙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其初夜有五百天子。赍持香华。光明赫奕照祇洹林。来诣佛所。礼已却坐。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绕佛三匝还诣天宫。于其晨朝。阿难请问诸天来缘。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二婆罗门。随从国王来诣佛所。礼拜问讯。时彼从中有一优婆塞。劝二婆罗门共受斋法。一求生天。二求人王。受已俱还诸婆罗门。聚会之处。诸婆罗门言。汝等饥渴可共饮食。殷勤数劝不免。其意求生天者即便饮食。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后命终生于龙中。不食者得作国王。以其先身共受斋故。生彼国王园池水中。时守园人。日日常送种种果菰。奉上献王。于池水中得一美果。色香甚好。作是念言。我虽出入。常为门监所见前却。我持此果当用与之。作是念已。寻即持与。门监得已复作是念。我唯出入。复为黄门所见前却。当用与之。作是念已寻即持与。黄门得已复作是念。夫人为我常向国王叹誉我德。我持此果当用与之。作是念已即便持与。夫人得已复上大王。王得果已即便食之。觉甚香美。即问夫人。汝今何处得是果来。夫人即时如实对曰。我从黄门得是果来。如是展转推到园子。王即召呼。吾园之中有是美果。何不见送。乃与他人。园子于是本末自陈。王不听言而告之曰。自今已后常送此果。若不送者杀汝。园子还归入其园中。号啼涕泣不能自制。此果无种何由可得。时彼龙王。闻是哭声化作人形。来问之言。汝今何以啼哭乃尔。园子具答所由。龙闻是语。还入水中取好美果。著金槃上持与园子。因复告言。汝持此果。奉上献王。并说吾意云。我及国王。昔佛在世。本是亲友。俱作梵志共受八斋。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作国王。吾戒不全生在龙中。我今还欲奉修斋法。求舍此身。愿为语汝王。为我求八关斋文。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子于是纳受果槃。奉献王已。因复说龙所嘱之语。王闻是已。甚用不乐。所以然者。当尔之时。乃至无有佛法之名。况复得有八关斋文。若其不获恐见危害。思念此理无由可办。时彼国王有一大臣最可敬重。而告之言。龙从我索八关斋文。仰卿得之。大臣答曰。今世无法云何可得。王复告言。汝若不获。吾必杀卿。大臣闻已。却退至家。颜色异常。甚用愁恼。时臣有父。年在耆旧。每从外来见子颜色改易异常。寻则问言。即向父说委曲诸理。父答子言。吾家堂柱。我见有光。汝为就伐试取。破看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大臣得已甚用欢喜。著金槃上奉献与王。王得之喜不能自胜。送与龙王。龙王得已甚用欢喜。赍持珍宝赠遗与王。各还所止。共五百龙子。勤加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生忉利天。来供养我。是彼光耳。佛告阿难。欲知彼时五百龙子奉修斋法者。今五百天子是。佛说是缘时。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颂曰。
亏功九仞罢崇山 顿驾千里倦长路
改涂悔善因芳音 易情染恶良妖妪
五福精修既不成 八关守戒谁能护
攸攸极夜尔何期 森森爱流安可度
富贵部第十(此有二缘)
·述意缘
·引证缘
述意缘第一
夫行善感乐。如影随形。作恶招苦。犹声发响。故富同珠玉。贵若萧曹。锦绣为衣。金银作屋。云起龙吹之前。风生凤管之上。趋锵广殿。容与长廊。伸珠履于丹墀。珥金蝉于青锁食则珍羞满席。海陆盈前。鼎味星罗。芬馨云布。坐则高堂雅室。玉砌珠帘。丝竹弦管。凄清飘飏。卧则兰灯炳曜。绣晃垂阴。锦被既敷。羺毡且拂。行则驷马电飞。辇舆雷动。千乘万骑。隐隐阗阗。略述福因。善报如是。由昔行檀。受斯胜利也。
引证缘第二
如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一长者。豪贵巨富生一男儿。面貌端正世所希有。父母欢喜。因为立字名檀弥离。年渐长大其父命终。波斯匿王。即以父爵而以封之。受王封已。其家舍宅变成七宝。诸库藏中。悉皆盈满种种宝物。时王太子字毗琉璃。遇得热病。诸医处药。启王云。须牛头栴檀用涂其身。当得除愈。王即募觅。若有得者。一两之直赏金千两。无持来者。有人白王。檀弥离家舍内大有。时王闻已。躬自往求。到檀弥离长者门前。见其外门纯是白银。即遣门人入通消息。时守门人入白长者。波斯匿王今在门外。长者闻已即出奉迎。请王入门。内见有一女。面首端正世间无比。坐白银床。纺白银缕。小女十人侍从左右。时王问言。是卿妇耶。长者答言。是守门婢。其小女者。通白消息。次入中门。纯绀琉璃。门内有女坐琉璃床。面首端正倍胜于前。左右侍从倍复前数。次入内门。纯以黄金。门内一女面首端正。复倍胜前。坐黄金床纺黄金缕。左右侍从复倍上数。王复问言。是卿妇耶。长者答言。是守门婢。入到舍内。见琉璃地。屋间克镂种种百兽。风吹动之形现地上。王见谓水怖不敢前。语长者言。余更无地。殿前作海。弥离白王。是琉璃地非是水也。即脱手上七宝环玔。掷著于地。碍壁乃住。王知地已即共入内。升七宝殿。妇在殿上坐琉璃床。更有宝床请王令坐。时妇见王眼中泪出。王问之言。何故不喜眼中泪出。妇答大喜。但于今者。闻王身上烟气。是以泪出。王即问言。家不然火耶。答言。不也。王复问言。用何作食。妇答王曰。须食之时。百味自至。王复问言。不须明耶。妇答王言。用摩尼珠而以照之。遍室大明。时檀弥离跪白王曰。大王何故劳屈尊神到此。波斯匿王具以事答。长者闻已。即将王入遍示诸藏。七宝盈满。牛头香积不可称计。王须任取。王取二两。遣人先送。王敬语之。今有佛出卿闻不耶。弥离答言。云何名佛。王即为说。弥离欢喜即往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寻即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阿难见已而白佛言。此檀弥离宿殖何业。生于人中受天福报。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五比丘共立要契。在一林中精勤修道。语一比丘。此去城远乞食劳苦。汝当为福。一夏乞食供养我等。其一比丘。即便入城劝诸檀越。日为送食。四人身安。专精行道得阿罗汉。即语此人。缘汝之故我等安隐。所作已办。汝愿何等。其人闻已欢喜发愿。使我来世天上人中富贵自然值佛获道。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处豪贵。所须自然。今值我故出家得道。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身体金色端正少双。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曰金天。其生之日。家中自然出一井水。纵广八尺深亦八尺。汲用能称人意。须衣出衣。须食出食。金银珍宝一切所须。作愿取之如意即得。儿年长大才艺博通。其父念言。我儿端正容貌绝伦。要觅名女金容妙体类我儿者。当往求之。时阇婆国有大长者。而生一女。字金光明。端正非凡。身体金色晃煜照人。初生之日。亦有自然八尺井水。其井亦能出种种宝。衣服饮食一切所须。称适人情。其父母自念言。我女端正人中英妙。要得贤士金色光晖类我女者。乃共为婚。其女名称远彻。金天遂娶为妇。后时金天。请佛及僧饭食供养。饭食讫已。佛为说法。金天夫妇及其父母。悉皆获得须陀洹果。金天夫妇。俱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即听。既出家已。夫妇并得阿罗汉果。一切功德皆悉具足。阿难见已而白佛言。金天夫妇宿殖何福。生豪族家身体金色。复有自然八尺井水。出种种物。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诸比丘。游行教化到一村中。村人见僧竞共供养。时有夫妇。二人贫穷家无升斗。其夫见他供养众僧。向妇啼哭懊恼。泪堕妇臂上。妇即问夫。何故啼哭。夫答妇言。我父在日。积财满藏富溢难量。至我身上贫穷困极。本日虽有而不布施。今日值僧贫无可施前身不施今致此贫。今又不施未来转剧。吾思惟此。是以懊恼。妇语夫言。虽有空意无钱可施。知当如何。妇又语夫。试至故舍。遍推觅之。傥或得之。夫遂往觅得一金钱。持至妇所。其妇尔时。有一明镜。复得一瓶。盛满净水。安钱瓶中。以镜著上。夫妇同心持布施僧。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恒为夫妇。身体金色受福快乐。今值我故出家得道。
又出曜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毗罗卫国中。有目连同产弟。大富饶财七宝具足。库藏盈溢。奴婢仆从不可称计。时目揵连。数往弟家而告弟曰。闻卿悭嫉不好布施。佛常说施获报无数。卿今施者得福无量。弟闻兄教开藏布施。更立新藏欲受其报。未经旬日财宝竭尽。故藏悉空。新藏无报。其弟懊恼向兄说曰。前见兄敕。施获大报不敢违教。诸来求乞。竭藏施尽。故藏悉空。新藏无报。将无为兄所疑误耶。兄曰。止止。莫陈此语。勿使外道邪见之人闻此粗言。若使福德当有形者。虚空境界。所不能容。吾今权示汝微报。即以神力。手接其弟至第六天。见有宫殿。七宝合成。香风浴池。库藏盈溢。不可称计。玉女营从。数千万众。纯女无男。即问兄曰。是何宫殿巍巍乃尔。目连告弟。汝自往问。弟即自往问天女曰。是何宫殿七宝合成。巍巍堂堂悬处虚空。谁有福德于中受报。天女报曰。阎浮提内。迦毗罗国中。释迦文佛神足弟子。名曰目连。彼有贤弟。大富长者。由好布施后生此处。而与我等作其夫主。弟闻欢喜善心生焉。还至兄所。具白其情。目连告曰。夫人布施为有报耶。为无报耶。弟怀惭愧向兄忏悔。后至家中转更修福。命终之后即生天上。受斯福报。又树提伽经云。佛在世时。有一大富长者。名为树提伽。仓库盈溢金银具足。奴婢成行。无所可欲有一白叠手巾。挂著池边。为天风起吹王殿前。王即大会群臣共坐参论。罗列卜问。怪其所以。诸臣皆言。国将是兴天赐白叠。树提默然。王语树提。诸臣皆庆卿何无言。树提答王。不敢欺王。是臣家拭体白叠。挂著池边。为天风起吹王殿前。故默不言却后数日。有一九色金花。大如车轮堕王殿前。王复会臣。问答如前树提答王言。臣不敢欺王。是臣之家后园之中。萎落之华。为天风起吹王殿前。故默无言。王语树提。卿家能尔。卿须还归任作调度。吾领二十万众。往到卿家看去。树提答言。愿王相随不须预去。是臣之家自然床席不须人铺。自然饮食不须人作。自然擎来不须呼唤。自然擎去不须返顾。王即将领二十万众。到树提伽南门而入。有一童子端正可爱。王语树提。是卿儿不。答言。是臣守阁之奴。小复前行至合门内。有一童女颜色端正。皮色瑶悦甚复可爱。王语树提。是卿女耶妇耶。答言。是臣守阁之婢。小复前行至其堂前。白银为壁。水精为地。王见为水疑不得前。树提导前。将王上堂。坐金床踞玉机。树提伽妇。坐百二十重金银闱帐里。披帐而出为王设拜。眼中泪出。王语树提。卿妇拜我。何故泪出。臣不敢欺王。闻王烟气眼中泪出。王语庶民然脂诸侯然蜜。天子然漆。漆亦无烟。何得泪出。树提答王。臣家有一明月神珠。挂著堂殿昼夜无异。不须火光。树提堂前。有一十二重高楼。将王上看四面观视恍忽经月。大臣白王。国计事大。王可还归。王谓须臾小复可忍。复游园池不觉经月。问答同前。树提出七宝施兼绫罗缯彩。二十万众。人马俱重。一时还国。王语群臣。其树提伽是我之民。女妇宅舍过殊于我。我欲伐之。可取以不。诸臣皆言可取。王将四十万众。椎钟鸣鼓围树提宅。数百余重。树提伽宅。南门中有一力士。手捉金杖一拟。四十万众人马俱倒。手脚撩戾。腰臗娿婆。状似醉容。头脑叵我不复得起。于是树提乘云母之车。来问诸人。来时何害卧地不起。大王遣来欲伐长者。力士手捉金杖一拟。四十万众人马俱倒不复得起。树提问言。欲得起不。诸人皆言。欲得起。树提一放神力。令四十万众人马俱起一时还国。王即便唤。树提伽同车而载。往诣佛所。白世尊。树提先身作何功德得是果报。佛言。善听。先有五百同缘。在于山阻。道逢一病道人。赐其庵室米粮灯烛。尔时广乞多愿。天自供养从空来下。变身十八。放大光明荡照天下。又愿作佛。破散铁围。镬汤生华。地狱出栴檀。饿鬼作沙门。罗刹坐诵经。五百商人。赍其重宝。由供病僧。僧广乞天供。今得斯报。于时施者树提伽是。病僧者我身是也。五百商人者。皆得阿罗汉道。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当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欢喜。举国闻知。相师占善。因为立字名耶奢蜜多。不饮乳餔。其牙齿间自然八功德水。用自充足。年渐长大。见佛出家得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请佛为说宿福因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长者。年极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复重病。良医占之。教当服苏病乃可差。寻用医教取苏服之。于其夜中药发热渴。驰走求水水器皆空。复趣泉河并皆枯渴。如是处处求水不得。深自悔责。于彼河岸脱衣系树。舍之还来。至其明旦。以状白师。师闻是语即答之言。汝遭此苦状似饿鬼。汝今可即取我瓶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尽涸竭。心怀忧怖。谓其命终必堕饿鬼。寻诣佛所具陈上事。而白世尊。幸为见示。佛告比丘。汝今当于众僧之中行好净水。可得脱此饿鬼之身。闻已欢喜。即便僧中常行净水。经二万岁即便命终。在所生处。其牙齿间。常有清净八功德水。自然充足不饮乳哺。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阿育王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及与阿难。前后围绕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于巷中见二小儿。一名德胜。二名无胜。弄土而戏。拥土作城。舍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于仓中。此二小儿。见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内。德胜欢喜。掬仓中土名为麨者。奉上世尊而发愿言。使我将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缘是善根发愿功德。佛般涅槃一百年后。作转轮王。王阎浮提住华氏城。正法治世。号阿恕伽王。分佛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其王信心。常请众僧宫中供养。时王宫中有一婢使。最贫下贱。见王作福自克责言。王先身时布施如来一掬土故。今得富贵。今日重作将来转胜。我先身罪今日斯下。又复贫穷无可修福。将来转贱。何有出期。思已啼哭。众僧食讫。此婢扫地。粪扫中得一铜钱。以此一钱即施众僧。心生欢喜。其后不久得病命终。生阿育王夫人腹中。满足十月产生一女。端正殊妙世之少双。其女右手恒常急卷。年满五岁。夫人白王。所生女子手常拳。王即唤来抱著膝上。王为摩手。手即寻开。当于掌中有一金钱。随取随生而无穷尽。须臾之间金钱满藏。王怪所以。即将往问夜奢罗汉上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德。于手掌中有此金钱。取已无穷。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宫人。于粪扫中得一铜钱。布施众僧。以此善根得生王家。以为王女。缘昔一钱布施众僧善根因缘。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钱。取无穷尽。又杂宝藏经云。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诸方人闻送供者众。有一贫穷乞索女人。见诸长者送供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会。我当往乞。便向山中。见诸长者以种种食供养众僧。自思惟言。彼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贵。今复重作未来转胜。我先不修今世穷苦。今若不作未来转剧。思已啼哭。先于粪中拾得两钱。恒常保惜。以后乞索不得之时。当用买食。我今持以布施众僧分。一二日不得食。意伺僧食讫即便布施。维那僧前欲为咒愿。上座不听。自为咒愿。复留食施。诸人既见上座乞食诸人亦与。女大欢喜云。我得果报。将食出外。到一树下食讫而卧。施福所感黄云覆之。时值国王最大夫人亡来七日。王遣人访。谁有福德应为夫人。使与相师至彼树下。见此女人。相师占之。此女福德堪为夫人。即以香汤沐浴清净。与彼夫人衣服令著。大小相称。千乘万骑。将至王所。王见欢喜心甚敬重。后时自念。我今所以得是福报。缘以两钱施僧故尔。当知彼僧便为于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斯贱。王见洗拔得为人次。愿听往彼僧所报恩。王言随意。夫人即便车载饮食及以珍宝。诣山布施。上座即遣维那咒愿。不自咒愿。夫人念言。前施两钱见为咒愿。今载珍宝不为咒愿。年少比丘亦嫌此事。上座尔时语夫人言。心念嫌我。两钱施时为我咒愿。今载珍宝不为咒愿。我佛法中。唯贵善心不贵珍宝。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今施珍宝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为咒愿。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比丘闻已惭愧。悉皆获得须陀洹果。夫人听法惭愧。亦得须陀洹果。
又杂宝藏经云。昔拘留沙国有恶生王。诣园堂上见一金猫。从东北角入。西南角出。王时见已即遣人掘。得一铜盆受三斛。满中金钱。渐渐深掘复得一盆。如是次第得三重盆。各受三斛。悉满金钱。转复傍掘经于五里。步步之中尽得铜钱。皆满金钱。王虽得钱怖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诣尊者迦旃延所。说其因缘。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获福报。但用无苦。王即请问往昔因缘。尊者答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般涅槃后。遗法之中有诸比丘。四衢道头施座置钵。在上教化而作是言。谁有人能举财。著此坚牢藏中。若入此藏。王贼水火所不能夺。时有贫人。先因卖薪得钱三文。见僧教化欢喜布施。即以此钱重著钵中。发愿而去。去家五里。步步欢喜。到门欲入。复遥向僧至心顶礼。发愿而入。时贫人者。今王身是。缘昔三钱欢喜施僧。世世尊贵常得如是。三重铜盆满中金钱。缘五里中步步欢喜。恒于五里有此金钱。以是因缘。若布施时。应当至心欢喜施与。勿生悔心。
颂曰。
韫石谅非真 饰瓶信为假
宠服高门上 滥吹缁轩下
风祀结惊心 驺文终好野
真相岂或昭 浮荣未能舍
迹殊冠冤客 事袭驱驰者
已矣歇郑声 天然乱周雅
富贵空争名 宠辱虚相骂
须臾风火烛 幻泡何足把
贫贱部第十一(此有五缘)
·述意缘
·引证缘
·须达缘
·贫儿缘
·贫女缘
述意缘第一
夫贫富贵贱。并因往业。得失有无。皆由昔行。故经言。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所以原宪之家。黔娄之室。绳极瓮牖无掩风尘。席户蓬扉不遮霜露。或舒稻蒿以为荐。或裁荷叶以充衣。敛肘即两袖皆穿。纳缕则双襟同缺口腹乃资于安邑。宿止则寄在于灵台。头戴十年之冠。身被百结之缕。乡里既无田宅。洛阳又阙主人。浪宕随时。巑岏度日。虽惭灵辄。而有翳桑之弊。乃愧伯夷。便致首阳之苦。裘裳顿乏。岂见阳春。升斗并无。何以卒岁。所以如此者。皆由曩日不行惠施常蕴悭贪。致令果报一朝顿尽。是故行者。宜当布施也。
引证缘第二
如灯指经云。当知贫穷比于地狱。失所依凭。迁寄无处。忧心火炽。愁悴燋然。华色既衰。威容转碍。身体尪羸。饥渴消削。眼目掏陷。诸节骨立。薄皮缠裹。筋脉露现。头发蓬乱。手足锐细。其色艾白。举体皴裂。又无衣裳。至粪秽中。拾掇粗弊。连掇相著。才遮人形。赤露四体。倚卧粪堆。复无席荐。诸亲旧等见而不识。历巷乞食犹如饿乌。至知友边欲从乞食。守门之人遮而不听。伺便辄入复为排辱。舍主既出欲加鞭打。俯偻曲躬再拜谢罪。舍主轻蔑聊不回顾。设得入舍。轻贱之故既不与语。又不敷座。与少饮食。撩掷盂器。不使充饱。设值大会望乞残食。以轻贱故不唤令座。反被驱走。贫穷之人。譬如林树无华众蜂远离。被霜之草叶自焦卷。枯涸之池鸿雁不游。被烧之林獐鹿不趣。由苗刈尽无人桾拾。今日贫困说往富乐。但谓虚谈谁肯信之。由我贫穷所向无路。譬如旷野为火所焚。人不喜乐。如枯树无荫无依投者。如苗被霜捐弃不收。如毒蛇害人皆远离。如杂毒食无有尝者。如空冢间无人趣向。如恶厕圂臭秽盈集。如魁脍者人所恶贱。虽说好语他以为非。若造善业他以为鄙。所为机捷复嫌轻躁。若复舒缓。又言重直。设复赞叹。人谓谄誉。若不加誉。复生诽谤。言此贫人常无好语。若复教授。复言诈为。若广言说。人谓多舌。若默无言。人谓藏情。若正直说。复云粗犷。若求人意。复言谄曲。若数亲附。复言幻惑。若不亲附。复言骄诞。若顺他所说。复言诈取他意。若不随顺。复言自专。若屈意承望。骂言寒贱。若不屈意。言是贫人犹故恃我。若小自宽放。言其愚痴无有拘忌。若自摄检。言其空廉诈自端确。若复欢逸。言其诪张状似狂人。若复忧惨。言其含毒初无欢心。若闻他语有所不尽为其判释。言其命趣以愚代智。耐羞之甚若复默然。复言顽嚚不识道理。若小戏论。言不信罪福。若有所索。言其苟得不知廉耻。若无所索。言今虽不求后望大得。若言引经书。复云诈作聪明。若言语朴素。复嫌疏钝。若公论事实。复言强说。若私屏正语。复言谗佞。若著新衣。复言假借严饰。若著弊衣。复言儜劣寒悴。若多饱食。复言饥饿饕餮。若小饭食。言腹中实饿诈作清廉。若说经论。言显己所知。彰我闇短。若不说经论。言愚痴无识可使放牛。若自道昔日事业。言夸诞自誉。若自杜默。言门资浅薄。诸贫穷者。行来进止。言说俯仰尽是愆过。富贵之人。作诸非法都无过患。举措施为斯皆得所。贫穷之人。如起死尸鬼。一切怖畏如遇死病。难可疗治。旷野险处绝无水草。如堕大海没溺洪流。如人禁咽不得出气。如眼上翳不知所至。如厚垢秽难可洗去。亦如怨家。虽同衣食不舍恶心。如夏暴井人入即断气。如入深泥滞不可出。如山瀑水駃流吹漂树木摧折。贫亦如是多诸艰难。夫富贵者。有好威德。姿貌从容。意度宽广。礼义竞兴。能生智勇。增长家业。眷属和让。善名远闻。以此观之。一切世人。富贵荣华不足贪著。于诸人天尊贵。不应逸乐。当知贫穷是大苦聚。欲断贫穷。不应悭贪。是以经中言。贫穷者为大苦。
须达缘第三
如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须达长者。最后贫苦。财物都尽。客作佣力得米四升。炊作饭食。值阿那律来从乞食。妇即取钵盛满饭与。后须菩提迦叶目连舍利弗等。次第来乞。悉施满钵。末后佛来亦与满钵。须达在外行还到家从妇索食。妇即语言。其若尊者阿那律来。汝当自食。为施尊者不。须达答言。宁自不食当施尊者。妇又语言。若复迦叶。大目连。及须菩提。舍利弗等。乃至佛来。汝当云何。亦答妇言。宁自不食尽当施与。妇即语夫言。朝来诸圣尽来索食。所有饮食尽施与之。夫闻欢喜而语妇言。我等罪尽。福德应生。即开库藏。谷帛饮食悉皆充满。用尽复生。果报云。云不可说尽。又杂譬喻经云。昔长者须达七贫。后贫最剧乃无一钱。后粪壤中得一木升。其实是栴檀。出市卖之得米四升。语妇并炊一升。吾当索菜茹。还时共食。佛念曰。当度须达令福更生。炊米方熟。舍利目连迦叶佛来。四升米。次第炊尽将去。后富更请佛僧。供养尽空。佛为说法得道。
又菩萨本行经云。初时须达长者。家贫燋煎。蒙佛说法。身心清净得阿那含道。唯有五金钱。一日持一钱施佛。一钱施法。一钱施僧。一钱自食。一钱作本。日日如是。常有一钱终无有尽。即受五戒欲心已断。妇女各各随其所乐。有一妇人炒谷作麨。失火广烧人畜。波斯匿王。敕臣作限。自今以去。夜不得然火及于灯烛。其有犯者罚金千两。尔时须达得道。在家昼夜坐禅入定。夜半鸡鸣。然灯坐禅。伺捕得之。提灯白王。当输罚负。须达白王。今我贫穷无百钱产。当用何输。王嗔敕使闭著狱中。即将须达付狱执守。四天王见。初夜四天王来下。语须达言。我与汝钱。用输王罚可得来出。为四天王说经便去。到中夜天帝复来见之。须达为说法竟。帝释便去比。到后夜梵天复下见。为说法。梵天复去。时王夜于观上。见狱上火光。时王明日。即便遣人往语须达。坐火被闭而无惭羞。续后然火。须达答言。我不然火。若然火者当有烟灰。复语须达。初夜有四火。中夜有一火。倍大前火。后夜复有一火。随倍于前。言不然火。为是何等。须达答言。此非是火。初夜四天王来见我。中夜天帝来见我。后夜梵天来见我。是天神上光明之焰。非是火也。使闻其语即往白王。王闻如是心惊毛竖。王言。此人福德殊特乃尔。我今云何而毁辱之。即敕使言。促放出去。勿使稽迟。便放令去。须达得出往至佛所。礼佛听法。波斯匿王即便严驾。寻至佛所。人民见王皆悉避起。唯有须达心存法味。见王不起。王心微恨。此是我民。怀于轻慢见我不起。遂怀愠心。佛知其意止不说法。王白佛言。愿说经法。佛告王言。今非是时。云何是人起嗔恚。忿结不解。贪淫女色。自大无敬。其心垢浊。闻于妙法而不能解。以是之故。今非是时为王说法。王闻佛语。意自念言。坐此人故。令我今日有二析减。又起嗔恚不得闻法。为佛作礼而去。出到有外敕语左右。此人若出直斫头取。作是语已。应时四面。虎狼师子。毒害之狩。悉来围绕于王。王见恐怖还至佛所。佛问大王何以来还。王白佛言。见怖来还。佛告王曰。识此人不。王曰。不识。佛言。此人已得阿那含道。坐起恶意向此人故。是故使尔。若不还者。王必当危不得全济。王闻佛语即大恐怖。即向须达忏悔作礼。羊皮四布。于须达前王言。此是我人而。向屈辱。实为甚难。须达复言。而我贫穷行于布施。亦复甚难。尸罗师质。为国平正。为贼所捉。临命不犯妄语。贼便放之。实为甚。难。复有天名曰尸迦梨。于高楼上卧。有天王女来。以持禁戒而不受之。实为甚难。于是四人。即于佛前各说颂曰。
贫穷布施难 豪贵忍辱难
危险持戒难 少壮舍欲难
佛说偈已。王及臣民。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贫儿缘第四
如辩意长者子经云。于是辩意长者子。为佛作礼。叉手白佛言。唯愿世尊。过于贫聚及诸众会。明日屈于舍食。尔时世尊默然许可。诸长者子礼佛而去。到舍具馔。明日世尊。与诸大众。往到其处就坐俨然。辩意白父母及诸眷属。前礼佛足。各自供侍。辩意起行澡水。敬意奉食。下食未讫。有一乞儿前历座乞。佛未咒愿无敢与者。遍无所得。嗔恚而去。便生恶念。此诸沙门放逸愚惑。有何道哉。贫者从乞无心见与。长者迷惑。用为饴此。无慈愍意。吾为王者。以铁辋车轹断其头。言已便去。佛达嚫既讫。复有一乞儿。而来入乞食。坐中众人各各与之。大得饭食欢喜而去。即生念言。此诸沙门皆有慈心。怜吾贫寒施食充饱。得济数日。善哉善哉。长者乃能供事此诸大士。其福无量。吾为王者。当供养佛及众弟子。乃至七日。犹不报今日饥渴之恩。言已便去。佛食已讫。说法即还精舍之中。佛告阿难。从今已后。嚫讫下食。以此为常。时二乞儿。展转乞匈到他国中。卧于道边深草之中。时彼国王。忽然崩亡无有继后。时国相师。明知相法。谶书记曰。当有贱人应为王者。诸臣百官。千乘万骑案行国界。谁应为王。顾视道边深草之中。上有云盖。相师占相曰。中有神人。即见乞儿相应为王。诸臣拜谒各称为臣。乞儿惊愕。自云下贱非是王种。皆言应相非是强力。香汤沐浴。著王者之服。光相俨然。称善无量。导从前后回车入国。时恶念者。在深草中卧寐不觉。车轹断其头。王到国中。阴阳和调四气隆赫。人民安乐称王之德。
尔时国王自念。昔者贫穷之人。以何因缘得为国王。昔行乞时。得蒙佛恩。大得饭食便生善念。得为王者。供养七日。佛之恩德。今已果之。即召群臣。遥向舍卫国烧香作礼。即遣使者往请佛言。蒙世尊遗恩得为人王。愿屈尊神来化此国。愚冥之人得见教训。于是佛告诸弟子。当受请。佛与弟子无央数众。往到彼国。时王出迎为佛作礼。入宫食讫。王请世尊。说得王因缘。佛具为说。如前因缘。由起善念。今王是也。时恶念者。非直轹头而死已。后入地狱为火车所轹。亿劫乃出。王今请佛报誓过厚。世世受福无有极已。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人心是毒根 口为祸之门
心念而口言 身受其殃罪
不念人善恶 身作身受患
意欲害于彼 不觉车轹头
以为甘露法 令人生天上
心念而口言 身受其福德
有念善恶人 自作安身本
意念一切善 如王得天位
是时国王闻经欢喜。举国臣民得须陀洹道。
又贤愚经云。佛在舍卫国。与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国中有五百乞儿。常依如来。随逐众僧。乞匈自活。厌心内发求索出家。共白佛言。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我等下贱蒙济身命。今贪出家。不审许不。告诸乞儿。我法清净无有贵贱。譬如清水洗诸不净。若贵若贱。水之所洗无不净者。又如大火所至之处。其被烧者。无不燋然。又如虚空。贫富贵贱。有入中者。随意自恣。乞儿闻说。并皆欢喜。信心倍隆。归诚出家。佛告善来。头发自堕法衣在身。沙门形相于是具足。佛为说法。成阿罗汉。于时国中诸豪长者。闻度乞儿皆兴慢心。云何如来。听此下贱之人在众僧次。我等修福。请佛众食。令此下贱坐我床席捉我食器。尔时太子祇陀。请佛及僧。遣使白佛。唯愿世尊。明受我请及比丘僧。所度乞儿我不请之。慎勿将来。明日食时。佛告乞儿。吾受彼请。汝不及例。今可往至郁单越。取自然成熟粳米。还至其家。随意坐次。自食粳米。比丘如命。即以神足往彼世界。各各自取满钵还。摄威仪乘空而来。如雁飞至祇陀家坐。随次各食。于时太子。睹众比丘威仪进止神足福德。敬心欢喜叹未曾有。而白佛言。不审。此诸贤圣从何。方来。佛告祇陀。若欲知者。正是昨日所不请者。具向太子说其因缘。尔时祇陀闻说是语。极怀惭愧。自我愚弊不别明闇。不审。此徒种何善行。今值世尊特蒙殊润。复造何咎乞丐自活。佛告祇陀。过去久远时。有大国名波罗柰。有一山名曰利师。古昔诸佛多住其中。若无佛时。有二千辟支佛。恒至其中。有一长者。名曰散陀宁。时世旱俭。其家巨富。即问藏监。今我藏中谷米多少。欲请大士。未知供不。藏监对曰。饶多足供。即请二千辟支。饭食供养。差五百使人。供设饭食。时诸使人厌心便生。我等诸人所以辛苦。皆由此诸乞儿。尔时长者。恒令一人知白时到。养一狗子日日逐往。尔时使人。卒值一日忘不往白。狗子时到独往常处。向诸大士高声而吠。诸辟支佛闻其狗吠。即知时到来诣便坐。如法受食。因白长者。天今当雨宜可种殖。长者如言耕种。所种之物尽变为瓠。长者见怪。随时溉灌。后熟皆大。即劈看之。随所种物。成治净好。麦满其中。长者欢喜。其家满溢。复分亲族。合国一切咸蒙恩泽。是时五百作食之人。念言。斯之获果实。是大士之恩。我等云何恶言向彼。即往其所请求改悔。复立誓言。愿使我等于将来世。遭值贤圣蒙得解脱。由此之故。五百世中常作乞儿。因其改悔复立誓故。今遭我世蒙得过度。太子当知。尔时大富散陀宁者。我身是也。时藏臣者今须达是也。日白时到者。今优填王是也。五百作食人者。今此五百阿罗汉是也。尔时祇陀及众会者。睹其神变。皆得四果。
贫女缘第五
如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尊者迦旃延。在阿槃提国。时彼国中。有一长者大富饶财。家有一婢小有愆过长者鞭打昼夜走使。衣不盖形食不充口。年老辛苦思死不得。适持瓷诣河取水。举声大哭。尔时尊者。闻其哭声往到其所。问知因缘。即语之言。汝若贫者。何不卖之。老母答言。谁买贫者。迦旃延言。贫实可卖。老母向言。贫可卖者。卖之云何。迦旃延言。汝若卖者。一随我语。告令先洗。洗已教施。母白尊者。我今贫穷身上衣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瓷是大家许。当以何施。即持钵与。教取水施。受为咒愿。次与授戒。复教念佛。竟问之言。汝止何处。婢即答言。无定止处。随舂炊磨即宿其处。或在粪堆。尊者语言。汝好勤心恭谨走使。伺其大家一切卧讫。窃开户入。于其户内敷草而坐。思惟观佛。母受教已。至夜坐处户内命终。生忉利天。大家晓见嗔恚而言。此婢常不听入舍。何忽此死。即便遣人。以草系脚置寒林中。此婢生天与五百天子以为眷属。即以天眼。观见故身生天因缘。寻即将彼五百天子。赍持香华到寒林中。烧香散花供养死尸。放天光明照于村林。大家见怪。普告远近。诣林观看见已语言。此婢已死何故供养。天子报言。此吾故身。即为具说生天因缘。后皆回诣迦旃延所。礼拜供养因缘说法。五百天子。悉皆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如是学之。
又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云。佛在舍卫国。是时摩诃迦叶。独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于众生。舍诸豪富而从贫乞。时欲分卫。先入三昧。何所贫人吾当福之。即入王舍大城之中。见一孤母最甚贫困。在于街巷大粪聚中。傍凿粪聚以为岩窟。羸劣疾病常卧其中。孤单零丁无有衣食。便于岩窟施小篱栅。以障五形。迦叶三昧。知此人宿不植福是以今贫。知母受命终日在近若吾不度永失福堂。母时饥困。长者青衣。而弃米汁臭恶难言。母从乞之。即以破瓦。盛著左右。迦叶到所。咒愿从乞。多少施我可得大福。尔时老母即说偈言。
举身得疾病 孤穷安可言
一国之最贫 衣食不盖形
世有不慈人 尚见矜愍怜
云何名慈哀 而不知此死
普世之寒苦 无过我之身
愿见哀矜庶 实不为人惜
摩诃迦叶即答偈言。
佛为三界尊 吾备在其中
欲除汝饥贫 是故从贫乞
若能减身口 分铢已为施
长夜得解脱 后生得豪富
尔时老母。闻偈欢喜。心念前日有臭米汁。是以施之。则不可饮。遥启迦叶。哀我受不。迦叶答言。大善。母即在窟匍匐取之。形体裸露不得持出。侧身偻体。篱上受与。迦叶受之。尊口咒愿使蒙福安。迦叶心念。若吾赍去。著余处饮。母则不信。谓吾弃之。即于母前饮讫荡钵。还著囊中。于是老母特复真信。迦叶自念。当现神足。令此母人必获大安。即在空中广现神变。尔时母人见此踊跃。一心长跪遥视迦叶。迦叶告曰。母今意中。所愿何等。即启迦叶。愿以微福。得生天上。于是迦叶忽然不现。老母数日寿终。即生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挺特。譬如七日一时俱出。照曜天宫。帝释惊悸。何人福德感动胜吾。即以天眼。观此天女。福德使然。即知天女本生来处。尔时天女即自念言。此之福报。缘其前世供养迦叶所致。假令当以天上珍宝种种百千施上迦叶。犹尚未报须臾之恩。即将侍女。持天香花忽然来下。于虚空中散迦叶上。然后来下。五体投地礼毕却住。叉手叹曰。
大千国土 佛为特尊 次有迦叶
能闭罪门 昔在阎浮 粪窟之前
为其贫母 开说真言 时母欢喜
贡上米潘 施如芥子 获报如山
自致天女 封受自然 是故来下
归命福田
天女说已。俱还天上。帝释心念。女施米汁乃致此福。迦叶大哀。但福劣家不往大姓。当作良策。即与天后持百味食。盛小瓶中诣王舍城。巷边作小陋屋。变其形状。似于老公。身体痟瘦。偻行而步。公妻二人而共织席。贫穷之状不储饮食。迦叶后行分卫。见此贫人而往乞食。公言。至贫无有如何。迦叶咒愿良久不去。公言。我等夫妻。甚老织席。不暇向乞。唯有少饭。适欲食之。闻仁慈德但从贫乞。是以福之。今虽穷困。意自割损以施贤者。审如所云。令吾得福。天食之香非世所闻。若预开瓶苾芬之香。迦叶觉之全不肯取。即言。道人弊食不多。将钵来取迦叶即以钵取受。咒愿施家。其香普熏王舍大城及其国界。迦叶即嫌其香。公母释身。疾飞空中。弹指欢喜。迦叶思惟。即知帝释化作老公而为福祚。吾今已受不宜复还。迦叶赞叹帝释种福无厌。忍此丑类。来下殖福。必获影报。帝释及后倍复欣踊。是时天上伎乐来迎。帝释到宫。倍益欢喜 颂曰。
浮云南化竟无归 子客东西何可依
原宪糟糠窃有望 田氏膏腴讵敢希
蔼蔼庑庭绝车马 寂寂蓬门掩席扉
宿昔偷光吝余照 今日穷途空自欺
诸经要集卷第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七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奖道部第十二(此有七缘)
·述意缘
·诫男缘
·诫女缘
·劝道缘
·眷属缘
·离著缘
·教诫缘
述意缘第一
夫三界轮转。六道萍移。神明不朽。识虑昏茫。乍死乍生时。来时往弃。舍身命草。筹难辩。惟大地丘山。莫非我故尘。沧海川流。皆同吾泪血。以此而观。谁非亲友。人鬼虽别。生灭固同。恩爱之情。时复影响。群邪愚闇。不识亲疏。遂使丧彼身形。养己躯命。更互屠割。共为怨对。历劫相仇。苦报难尽。静思此事。岂不痛心也。
诫男缘第二
夫在家丈夫。尊卑有二。一贵二贱。一富二贫。富贵之者。人多放逸。慠慢贡高。轻辱陵下。或有乘威借势。尊己陵人。或有博识聪达。恃才陵人。或有辩口利词。畅说凌人。或有夸豪奢侈。轻慢陵人。或有美容姿态。恃色陵人。或有乘肥骋骑。恃乘陵人。或有资财奴婢。恃富陵人。如是众多不可具述。众生愚痴甚为可愍。不知无常将至。妄起高心。来报汤炭煎煮相待。狱卒执叉伺候日久。不忧斯事公然喜乐。何异猪羊不知死至。何异飞蝇贪乐死尸。惟古思今。富贵非一。生灭交臂。贵贱同尘。富贵者唯见荒坟。贫贱者已同灰壤。既知生灭交切。即须卑己敬上。是以亲疏无定。贵贱不恒。苦乐易位升沈更代也。
复思贵贱。既有靡恒。譬水火更王寒暑递来。故见有财富室温。衣丰食足。不劳营觅自然而至。复见有贫苦饥弊。役力驰求。晨起夜寐。形骸为之沮悴。心情为之劳扰。纵有所获。百方散失。终日愿于富饶。而富饶未尝暂有。以此苦故。所以劝奖。令其惠施。力励修福。若复有人。衣裘服玩鲜华香洁。春秋气序寒温冷暖。四时变改。随须无阙。而复见有尺布不完。丈帛残弊。垢秽尘墨。臭腻朽烂。炎暑不识絺[絺-巾+ㄙ]。冰雪不知缯纩。乃至形体不蔽。男女露裸。非唯可耻。实亦奇苦。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衣服及以室宇。岂不见众人皆有而我独无。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食则甘味并荐。珍羞修举。连机重案。满床亘席。芳脂芳馥。馨香具列。而复有脱粟之饭不充。藜藿之羹常乏。盐梅早自两无。鱼菜久己双阙。乃至并日而餐。糜粥相系。杂以水果。加以草菜。萎黄困笃。自济无方。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饮食及以水奖。岂可众人皆足而我独困。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荣位通显。乘肥衣轻。适意自在。行则天人瞻仰。住则鬼神敬贵。而复见有卑鄙猥贱。人所不齿。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涂炭沟渠之侧。坐卧粪壤之中。虽有叱咄之声。反致捶扑之苦。非唯神鬼不敬。乃亦狗犬加毒。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灭憍慢奉行谦敬。岂可他人常贵而我恒贱。是故应当勇猛修习。若复有人。形貌端正。言词音韵。皆合宫商。人乐见闻。常存广利。仁慈博爱。语不伤物。而复有人。面状矬丑。所言险暴。唯知自利。不计念彼。彼忍辱故所以致胜。多嗔恚故所以招恶。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灭嗔恚奉行忍辱。岂可以令众人恒处胜地。而我永隔净缘。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意力强干。少于病疾。常堪行道。无有障碍。而复有人。羸瘦多患。气力疲弊动辄增困。眠坐不安。见有此恶。实宜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医药随时赈救。岂可众人常无疾顿。而我永婴沉滞。是故应须勇猛修习。凡是如此之事。实最应劝。若不相劝。则学者不勤也。
诫女缘第三
夫在家俗女。恚毒多过。佛说邪谄甚于男子。或假涂面首。雕饰姿庄。或绮罗花服。诳诱愚夫。或骄弄唇口。邪眄歌笑。或咨嗟吟咏。瞻视转变。或出胸露手。掩面藏头。或缓步徐行。摇身弄影或开眼闭目。乍悲乍喜。幻惑愚夫。令心妄著。如是妖伪。卒难述尽。凡夫迷醉。皆为所惑。譬如奸贼种种多诈。亦如画瓶储粪诳人。亦如高罗群鸟落之。亦如密网众鱼投之。亦如闇坑盲者陷之。亦如飞蛾见火投之。亦如螥蝇贪乐臭尸。近则失国破家。触则如把毒蛇。外言如蜜。内心如鸠。家贫困苦皆由女人。出外丧身亦由女人。室家不和亦由女人。男女反逆亦由女人。兄弟离散亦由女人。宗亲疏索亦由女人。坠堕恶道亦由女人。不生人天亦由女人。障善业道亦由女人。不入圣果亦由女人。如是过患不可具论。众生如是。甚为可怖。常为欲火所烧。而不能离。致受殃苦。尔来不绝也。又摩邓女经云。时阿难。持钵行乞食已。随水边行。见一女人在水边担水。而阿难从女乞水。女即与水。女随阿难。视所止处。女归告母。母名摩邓。女便于家委卧而啼。母问。何为悲啼。女言。母欲嫁我者。莫与他人。我于水边见一沙门。从我乞水。我问字谁。答字阿难。我得阿难乃可嫁。我母不得者。我不嫁也。母出行问阿难。知阿难承事佛人。母已知还告女言。阿难事佛道人。不肯为汝作夫。女啼不食。母知蛊道。请阿难饭。女便大喜。母语阿难。我女欲为卿作妻。阿难言。我持戒不畜妻。复言。我女不得卿为夫者。便欲自杀。阿难言。我师是佛。不与女人交通。母入语女具述此意。女对母啼言。但为我闭门无令得出。暮自为夫。母便闭门。以蛊道法缚阿难。至于晡时。母为女布席卧处。女便大喜。遂自庄饰。阿难不就。母令中庭地出火。牵阿难衣言。汝不为我女作夫。我掷汝火中。阿难自鄙。为佛作沙门。今反不能得出。佛即持神咒。心知阿难。故救还佛所。具白前事。女见阿难去。于家啼哭不止。续念阿难。女明日自求阿难。复见阿难行乞食。随阿难背后。视阿难足。视阿难面。阿难惭避。女随不止。阿难白佛言。摩邓女。今日复随我后。佛使追呼。佛问女云。汝追逐阿难。何等所索。女言。我闻阿难无妇。我又无夫。欲为作妇也。
佛告女言。阿难无发。汝今有发。汝能剃发。我使阿难为汝作夫。女言。能剃。佛言。归报汝母剃头竟来。女归具白母知。母言。我生汝护汝头发。何为欲得沙门作夫。国中大有豪富。我自嫁汝。女言。我宁生死为阿难作妇。母言。汝辱我种。母为下刀剃头已。女还到佛所言。我已剃发。佛言。汝爱阿难何等。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者。便有恶露。恶露中便生儿子。已有儿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中有何所益。女即思念身中恶露。便自止心。即得罗汉。佛知得道。即告女言。汝起至阿难所。女即惭愧低头长跪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今我心开。如冥中有灯火。如人乘船船坏依岸。如盲人得扶。如老人持杖。今佛与我道。令我心开如是。诸比丘俱问佛。是女人何因得道。佛告诸比丘。是摩邓女。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常相爱敬故。于我法中得道。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如弟。如是佛道何用不为。佛说是经。诸比丘闻已。皆大欢喜。
又出曜经云。昔舍卫城中。有一妇女。抱儿持瓶诣井汲水。有一男子。颜貌端正。坐井右边弹琴自娱。时彼女人。欲意偏多耽著彼人。彼人亦复欲意炽盛。耽著女人。女人欲意迷荒。以索系小儿颈悬于井中。寻还挽出小儿即死。愁忧伤结呼天堕泪(自外云云)又佛在拘睒弥国。国王号曰优填拘留。国有逝心。名摩因提。生女端正华色。世间少双。父睹女容一国希有。名曰无比。邻国诸王。群僚豪姓。靡不婢焉。父答曰。若有君子容与吾女齐。吾将应之。佛时行在其国。逝心睹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色紫金巍巍堂堂。光仪无上。心喜而曰。吾女获匹。正是斯人。归语其妻曰。吾为无比得婿。促庄饰女当将往也。夫妻共服饰之。其女行步摇动华光。珠琦璎珞庄严光国。夫妻俱将至佛所。妻道见佛迹相好之文。光采之色非世所有。知为天尊。谓其夫曰。此人足迹之理乃尔。非世可闻。斯将非凡。必自清净无复淫欲。将不取吾女。无自辱也。夫曰。何以知其然耶。妻自说偈言。
淫人曳踵行 恚者敛指步
愚者足[跳-兆+彔]地 斯迹天人尊
逝心曰。非尔女人所知。汝不乐者便自还归。吾自将女诣佛所。稽首佛足白言。大仁。勤劳教授。身无供养。有是粗女。愿给箕扫。佛言。汝以女为好耶。答曰。生得此女。颜容实好世间无双。诸国王豪姓。多有求者。不以与之。窃见大仁光色巍巍。非世所见。贪得供养故。冒自归耳。佛言。此女之好为著何许。逝心曰。从头至足。周旋观之无不好也。佛言。惑哉肉眼。吾今观之。从头至足无一好也。汝见头上有发。发但是毛。象马之尾亦皆尔也。发下有髑髅。髑髅是骨。屠家猪头骨亦皆同。头中有脑。脑者如泥。臊臭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池。决之纯汁。鼻中有洟。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尔腥[月*參]。肠胃膀胱。但盛屎尿。腐臭难论。腹为韦囊。裹诸不净。四支手足。骨骨相拄筋挛皮缩。但恃气息。以动作之。譬如木人机关作之。作之讫毕解剥其体。节节相离首足狼藉。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双。昔者吾在贝多树下。第六魔天王。庄严三女。颜容华饰天中无比。非徒此伦。欲以坏吾道意。我便为说身中秽恶。即皆化成老田。形坏不复。惭愧而去。今此屎囊欲作何变。急将还去。吾不取也。逝心闻佛所说。忽然惭耻无辞。复白佛曰。若仁不取者。欲以妻优填王可乎。佛不答焉。逝心即送女。与优填王。王获女大喜悦。拜父为太傅。为女兴宫。伎乐千人以给侍之。王正后师事于佛。得须陀洹道。此女赞之于王。王惑其言。以百箭射后。后见矢不惧。都无恚怒。一意念佛慈心。长跪向王。矢皆绕后三匝。还住王前。百矢皆尔。王乃自觉怅然而惧。即驾金车白象。驰诣佛所。未到下车屏从。叉手步进。稽首佛足。长跪自陈曰。吾有重咎。愧在三尊所。以彼淫侄图欲兴邪。于佛圣众有毒恶念。以矢百枚射佛弟子。如事陈之。睹之心惧。惟佛至尊无量之慈。白衣弟子慈力乃尔。岂况无上正真佛乎。我今首过。归命三尊。唯佛弘慈。原赦其咎。佛叹曰。善哉。王觉恶悔过。此明人之行也。吾受王善意。王稽首如是至三。佛亦三受之。王又头脑著地。退就座曰。禀气凶顽。忿戾自恣。无忍辱心。三毒不除。恶行快意。女人妖冶不知其恶。自惟死后必入地狱。愿佛加哀。广说女恶魑魅之态。入其罗网鲜能自拔。我闻其祸。必以自诫。国人巨细得以改操。佛言。用此为问耶。但说余义。王曰。余义异日禀之不晚。女乱惑意凶祸之大。不闻其祸何由远之。愿佛具为我释地狱之变。及女人之秽。佛言。且听。男子有狂愚之恶。却观女妖。王曰。善哉。愿受明教。佛曰。士有四恶。急所当知。世有淫夫。恒想睹女。思闻妖声。远舍正法。疑真信邪。欲网所裹。没在盲冥。为欲所使。如奴畏主。贪乐女色。不计九孔恶露之臭秽。浑沌欲中。如猪处溷不觉其臭。快以为安。不计后世当在无择之狱受痛无极。注心在淫。吮其洟唾。玩其脓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奴之士。斯其一恶态也。又亲之养子。怀妊生育。比得长大。勤苦难论。到子成人。漂家竭财。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为妻。若在异城。寻而追之。不问远近不避勤苦。注意在淫。捐忘亲老。既得为妻。贵之如宝。欲私相娱乐。恶见父母。信其妖言。或致斗讼。不惟身所从来。孤亲无量之恩。斯其二恶态也。又人处世。勤身苦劳。躬致财贿。本有诚信教道之意。尊戴沙门梵志之心。觉世非常。布施为福。娶妻之后情惑淫欲。愚蔽自壅背真向邪。专由女计。若有布施之意。唯欲发言。庄采女色。绝清净行。束成小人。不识佛经之重诫。祸福之所归。苟为淫使。投身罗网。必堕恶道。终而不改。斯其三恶态也。又若为人子不惟养恩。治生致财不以养亲。但以东西广求淫路。怀持宝物招人妇女。或杀六畜淫祀鬼神。饮酒歌舞。合会男女。快乐欢娱。终日弥多。外托祈福。内以招奸。既醉之后。互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奸情。及其获偶喜无以喻。淫结缚著无所复识。当尔之时。唯此为乐。不觉恶露之臭秽地狱之苦痛。一则可笑。二则可哀。譬如狂荒不知其非。斯其四恶态也。男子有是四恶。用堕三涂。当审远此乃免苦耳。又复听说女人之恶。佛便说偈言(略要)。
以为欲可使 放意不能安
习近于非法 将何以为贤
常在三恶道 宛转如车轮
若世时有佛 而已不得闻
女人最为恶 难与为因缘
恩爱一缚著 牵人入罪门
女人有何好 但是诸不净
何不谛计是 为此发狂荒
其内甚臭秽 外为严饰容
加又含毒螫 剧如蛇与龙
亦如鱼食钩 飞蛾入灯火
专心投色欲 不惟后受祸
佛说如是。优填王欢喜。即以头面著地。白佛言。实从生年以来。不闻女人恶态乃尔。男子悖乱随之随恶。但不知故不制心意。从是以后。终身自悔归命三尊。不敢复犯。为佛作礼欢喜而退。
书云。仲尼称。难养小人与女子。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也。是以经言。妖冶女人。有八十四态。大态有八。慧人所恶。一者嫉妒。二者妄嗔。三者骂詈。四者咒咀。五者镇压。六者悭贪。七者好饰。八者含毒。是为八大态。是故女人。多诸妖媚。愿舍谄邪以求正法。早得出家自利利人。
又智度论云。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则令夫心高。若敬待情舍。则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烦恼忧怖。女人云何可近亲好。如说。国王有女。名曰拘牟头。有捕鱼师名术波伽。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想像染著心不暂舍。弥历日月不能饮食。母问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母喻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鸟肉。以遗王女而不取价。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垂慜念赐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后。母还语子。汝愿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敕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天神思惟。此不应尔王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即厌此人令睡不觉。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璎珞直十万两金。遗之而去。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璎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恼。淫火内发自烧而死。以是证知。女人之心。不择贵贱唯欲是从。
又萨婆多论云。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不犯女人。蛇有三事害人。有见而害人。有触而害人。有啮而害人。女人亦有三害。若见女人。心发欲想。灭人善法。若触女人。身犯中罪。灭人善法。若共交会。身犯重罪。灭人善法。复有七害。一者若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为女人所害。害无数身。二者若为毒蛇所害。害报得无记身。若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若为毒蛇所害。害五识身。若为女人所害。害六识身。四者若为毒蛇所害。得入清众。若为女人所害。不与僧同。五者若为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贤圣。若为女人所害。入三恶道。六者若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门果。若为女人所害。于八正道无所成益。七者若为毒蛇所害。人则慈念而救护之。若为女人所害。众共弃舍无心喜乐。以是因缘故。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而触女人。
又增一阿含经云。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云何为五。一色力。二亲族之力。三田业之力。四儿力。五自守力。是谓女人有此五力。便轻慢夫主。夫有一力。尽覆蔽彼女人。所谓富贵力也。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所谓色声香味触。愚痴之人著此五法。不能得度。若圣弟子。成就一无放逸力。不为所系。则能分别生老病死之法。胜魔五力。不堕魔境。至无为处。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云何为五。一生豪贵之家。二嫁适富贵之家。三使我夫主言从语用。四多有儿。五在家独得由己。是谓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又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譬如有大沙聚。将一滴水润此沙聚。可令彻过。如一妇人。以千数丈夫。受欲果报。不可令其知足也。其妇人有三法。不知厌足。一自庄严。二于丈夫边所受欲乐。三哀美言辞。阿难。其妇女有五疽虫户。而丈夫无此。其五疽虫。在阴道中。其一虫户。有八十虫。两头有口。悉如针锋。彼之疽虫。常恼彼女。而食啖之。令其动作。动已复行。以彼令动。是故名恼淫妇女人。此不共法。以业果报发起欲行。贪著丈夫不知厌足。其妇女人。若见丈夫。即作美言。瞻视熟视。视已复视。瞻仰观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视。欲取他面。齿衔下唇。面作青紫。以欲心故。额上汗流。若安坐时即不欲起。若复立时复不欲坐。木枝画地。摇弄两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左右瞻看。或在门颊。颦呻出息。委陀屈曲。左手举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齿牙。草杖摘齿。手搔脑后。宣露脚胫。呜他儿口。平行而蹶。急视诸方。如是等相。当知妇人欲事以发。厌离弃舍。勿令流转生大暗中。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云。有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中者甚多。便问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缘故。一由贪珍宝物衣被欲心多故。二由相嫉妒故。三由多口舌故。四由作姿态淫意多故。以是因缘堕狱多耳。
劝导缘第四
惟此慢心。通于白黑。智愚不免。豪贱共有。但去轻论重。在俗为甚。亦有空言我美。评说贤良。讥毁圣德。一切白衣终日。行之。未曾一日惭愧发露。情求胜道退省己躬。故外书云。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遵释教。策奉修行。贞仁退让。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亦有出家之人。不依圣教。违犯戒律。不学无知。与俗无殊。然道俗形乖。犯有希数。心有明暗。过有轻重。故出家之人。未犯已前。念念入道。善业已熏。福基已厚。虽有微恶。轻愧而造。不能倾动。若小惭愧。便复清白。若论在俗。身居无惭之地。心有无愧之情。畜养妻儿。财色五欲。盈堂满室。熏辛酒肉。随求所得。爱染情深无时暂舍。恶缘同住岂得免之。此则明暗路分。黑白殊隔。故知明能灭暗。暗不灭明。小灯之明已破大暗。出家之人。虽犯微过。前明已。成正。可光不增晖。而本明恒照。如器存炷立。由安业永也。又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疾不同。修犯难易。亦复如是。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
又贤愚经云。出家功德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功德无量非譬为比。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必成佛道。佛在世时。王舍城中有一长者。名曰福增。年过百岁。家中大小莫不厌贱。闻说出家功德无量。即来佛所求欲出家。值佛不在。即便往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见老不度。如是五百大阿罗汉。皆悉不度。即出寺门。住门阃上发声大哭。世尊后至种种慰喻。即告目连令其出家。目连即与出家授戒。复常为诸年少比丘之所激切。便欲投河没水而死。目连观见。以神通力接置岸上。问知因缘。目连念言。此人不以生死怖之。无由得道。即令至心捉师衣角。飞腾虚空到大海边。见一新死。端正女人。见有一虫。从其口出还从鼻入。复从眼出从耳而入。目连观已舍之而去。弟子问言。是何女人。答言。此是舍卫城中。大萨薄妇。容貌端正世间少双。其妇常以三奇木头。擎镜照面。自睹端正便起憍慢。深自爱著。夫甚敬爱将共入海。海恶船破没水而死。漂出在岸。此萨薄妇。由自爱身。死后还生。在故身中作此虫也。舍虫身已。堕大地狱受苦无量。小复前行见一女人。自身负铜镬。拔镬著水。以火然沸。脱衣入镬。肉熟离骨。沸吹骨出。在外风吹。寻还成人。自取肉食。福增问师。是何女人。其师答言。舍卫国中有优婆夷。敬信三宝。请一比丘一夏供养。在于陌头作房安置。自办种种香美饮食。遣婢送之。婢至屏处。选好先食余与比丘。大家觉问。汝不偷食不。婢答言不。比丘食讫。有残与我。我乃食之。若我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缘。先受华报后堕地狱。次小前行见一肉树。多有诸虫围唼其身。无有空处。叫唤啼哭如地狱声。弟子问师。是何树耶。目连答言。是獭利吒营事比丘。以自在故费用僧物。花果饮食送与白衣。以是因缘。受此花报后堕地狱。唼树诸虫。即是尔时得物之人。次复前行见一男子。周匝多有兽头人身诸恶鬼神。手执弓弩三只毒箭。镞皆火然。竞共射之。洞身燋然。福增问师。此何人耶。目连答言。此人前身作大猎师。多害禽兽故受斯苦。于后命终堕大地狱。次复前行。见一大山下安刀剑。见有一人。从上投下刺坏其身。投已复上如前不息。福增问师。此复何人。师复答言。是王舍城王大斗将。以勇猛故。身处前锋伤杀物命。先受此苦后堕地狱。次复前行见一骨山。其山高大七百由旬。能障蔽日使海阴黑。尔时目连。于此骨山一大肋上。往来经行。弟子问师。是何骨山。师答福增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福增闻已。心惊毛竖惶怖汗出。白和上言。闻我今者心未裂顷。愿为时说本末因缘。目连告曰。生死轮转无有边际。造善恶业。终无朽败。必受其报。昔过去时。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曰法增。好喜布施。持戒闻法。慈悲众生不伤物命。正法治国满二十年。其间闲暇。共人博戏。时有一人犯法杀人。臣以白王。值王暮戏脱答之言。随国法治。即依律断。杀人应死。寻即杀之。王戏罢已。问诸臣言。罪人何所。臣答杀竟。王闻是语闷绝躄地。水洒乃苏。垂泪而言。宫人侍女象马七珍。悉皆住此。唯我一人独入地狱。我今杀人。当知便是旃陀罗王。不知世世当何所趣。我今决定不须为王。即舍王位。入山自守。其后命终。生大海中作摩竭鱼。其身长大七百由旬。诸王大臣。自恃势力枉克百姓。杀戮无边。命终多堕摩竭大鱼。多有诸虫。唼食其身。身痒揩山。杀虫污海。血流百里。鱼一眠时经于百岁。饥渴吸水。水流入口如注大河。尔时适有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鱼张口。船疾趣口。贾人恐怖举声大哭。垂入鱼口。一时问声称南无佛。鱼闻佛声。闭口水停。贾人得活。鱼饥命终生王舍城。作汝身也。鱼死之后。夜叉罗刹出置海岸。肉消骨在。作此骨山。法增王者汝身是也。缘杀人故堕海作鱼。福增闻已深畏生死。观见故身解法无常。得阿罗汉果。
又涅槃经云。居家如牢狱。妻子如枷锁。财物如重担。亲戚如怨家。而能一日一夜。受持清禁。六时行道。兼年常三长。月恒六斋。菜蔬节味。检敛身口意不驰外。专崇出俗。高慕佛法。俯仰无亏。坐卧无失。夜系明相。昼思净法。深敬沙门。悲心利俗。若能如是。虽居在家可得度苦。故经云。佛法欲尽白衣护法。修善上生天上。如空中雪堕。比丘违于戒律。堕陷恶道。如雨从天落。当知于苦修福。其福最大。于福作罪。其罪不轻。是以从苦入乐。未足乐中之乐。从乐入苦。方知苦中之苦。斯言可验。幸愿省之。又法句经偈云。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佛说偈已。告诸比丘往昔久远无数世时。有五通比丘。名精进力。在山中树下。闲寂求道。时有四禽兽。依附左右。常得安隐。一者鸰。二者乌。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兽者。昼行求食暮则还宿。四禽兽一夜自相问言。世间之苦。何者为重。乌言。饥渴最苦。饥渴之时。身羸目冥神识不宁。投身罗网不顾锋刃。我等丧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饥渴为苦。鸽言。淫欲最苦。色欲炽盛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毒蛇言。嗔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亲疏。亦能杀人。复亦自杀。鹿言。惊怖最苦。我在林野心恒怵惕。畏惧猎师及诸豺狼。仿佛有声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胆掉悖。以此言之。惊怖为苦。比丘闻之。即答之曰。汝等所论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无过有身。身为苦器。忧畏无量。吾以是故。舍俗学道。灭意断想。不贪四大。欲断苦源。志存泥洹。是故知身为大苦本。故书云。大患莫若于身也。
眷属缘第五
如须摩提长者经云。佛在世时。舍卫城有大长者子。名须摩提。是人命终。父母宗亲及诸知识。一时号哭哀悼躄踊。称怨大唤。闷绝于地。或有唤父母兄弟者。或有呼夫。主大家者。如是种种号叫啼哭。又有把土而自坌者。又有持刀断其发者。譬如有人毒箭入心苦恼无量。或有以衣自覆而悲泣者。譬如大风鼓扇林树枝柯相[牚*支]。又如失水之鱼宛转在地。又如斩截大树崩倒狼藉。以如是楚毒而加其身。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彼诸大众。何故哀号悲泣如是。阿难具以白佛。唯愿世尊。为度一切可往至彼。诸佛世尊。不以无请而有所说。我今为彼诸人。劝请于佛世尊。以大慈悲愿往至彼。
尔时如来。受阿难请即往其家。是时彼诸人等。遥见世尊。各各以手拭面。前来迎佛。既至佛所头面礼足。悲哀鲠塞不能发言。正欲长叹。以敬佛故。不敢出息噎气而住。尔时佛告长者父母等。汝等何故悲泣懊恼。著此幻法。是诸人等同时发言而白佛言。世尊。是城中唯有此人。聪明智慧。端正殊妙。年既盛壮。于诸人中为无有上。又复多饶财宝。库藏盈溢。车马衣服。奴婢使人。如是悉备无所乏短。一旦命终。是故我等悲泣恋慕。不能自胜。善哉世尊。愿为我等。方便说法得离诸恼。从今已后。更不复受如是诸苦。尔时世尊。告长者父母宗亲知识。及诸大众。汝等曾见有生不老病死不。诸人白佛言。未曾见也。佛复告诸大众。汝等欲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者。曾复念是恩爱之缚。标心正见归命三宝。所以者何。于诸世间无过佛者。能导盲冥愚痴之众。佛所说法即是良药。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婆罗门。少年出家学道。至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聚妇为居家。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睹族谏喻。夺尸殡敛。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花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曰。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王所求乞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慜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之处。非是生人所可得到也。当示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四月四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舍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敕守门人引见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是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所求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不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老公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人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手抱。梵志怅然涕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佛所。时佛在舍卫祇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召。反谓语我。为痴騃老公。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合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著。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本根。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梵志闻已。豁然意解。即于坐上得罗汉道。
又大法炬经云。佛言。一切众生。皆悉随其形类而置名字。如鸟雀等。而彼饿鬼众生之中。无有决定差别名字。勿谓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饿鬼定饿鬼也。如一事上有种种名。如一人上有种种名。如一天上乃至饿鬼畜生有种种名。亦复如是。亦有多饿鬼。全无名字于一弹指顷。转变身体作种种形。云何可得呼其名也。彼中恶业因缘未尽故。于一念中种种变身。
又法句喻经云。昔佛在舍卫国。为天人说法。时城中有婆罗门长者。财富无数。为人悭贪不好布施。食常闭门。不喜人客。若其食时辄敕门士。坚闭门户。勿令有人妄入门里乞丐求索。尔时长者欻思美食。便敕其妻令作饭食。教杀肥鸡。姜椒和调煮之令熟。饮食饤饾即时已办。敕外闭门。夫妻二人坐。一小儿著座中央。便共饮食。父母取鸡肉著儿口中。如是数数初不有废。佛知此长者宿福应度。化作沙门。伺其坐食。现出坐前。便咒愿之。且言。多少布施可得大福。长者举头见化沙门。即骂之言。汝为道人而无羞耻。室家坐食。何为唐突。沙门答曰。卿自愚痴不知羞耻。今我乞士何故惭羞。长者问曰。吾及室家自共娱乐。何故惭羞。沙门答曰。卿杀父妻母。供养怨家。不知惭耻。反谓乞士何不惭羞。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所生枝不绝 但用食贪欲
养怨益丘蒙 愚人富汲汲
虽狱有锁鍱 慧人不谓牢
愚见妻子饰 深著爱其牢
慧说爱为狱 深固难得出
是故当断弃 不亲欲能安
长者闻偈惊而问之。道人何故说此。答曰。案上鸡者。是卿先世时父。以悭贪故。常生鸡中为卿所食。此小儿者。往作罗刹。卿作估客大人。乘船入海。舟辄失流。堕罗刹国中。为罗刹所食。如是五百世。寿尽来生为卿作子。以卿余罪。未毕故。来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世时母。以恩爱深固。今还与卿作妇。今卿愚痴不识宿命。杀父为怨。以母为妻。五道生死轮转无际。周旋五道。谁能知者。唯有道人见此睹彼。愚者不知岂不惭耻。于是长者。懎然毛竖。如畏怖状。佛现威神令识宿命。长者见佛即识宿命。寻则忏悔谢过。便受五戒。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又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云。尔时舍卫城。有大富长者。财宝无数。家无亲子。恐终后没官。夫妇祷祠。归命三宝精勤不懈。便得怀躯。妇人黠者有五事应知。一知夫婿意。二知夫婿念不念。三知所因怀躯。四别知男女。五别知善恶。是妇报长者言。我已怀躯。长者欢喜。月满生男。加五乳母。供养抱持。长大索得好妇。其儿夫妇行园林中。有树名曰无忧。华色鲜白。絮弱绯色。妇语夫言。欲得此华。夫便上树。为取此华。树枝细劣。即时摧折。儿便堕死。父母闻之。奔趣抱头。摩抄占视。永绝不苏。父母悲哀。五内摧伤。众客见之亦代哀痛。佛与阿难。因入城见。愍独一子而堕树死。佛告长者。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对至命尽不可避藏。捐去忧念勿复忧戚。佛语长者。此儿本从忉利天上寿尽。来生卿家。卿家寿尽便生龙中。金翅鸟王即取啖之。三处父母。一时共啼哭。为是谁子。佛即说偈言。
天上诸天子 为是卿子乎
为在诸龙中 龙神之子耶
时佛自解言 非是诸天子
亦非为卿子 复非诸龙子
生死诸因缘 无常譬如幻
一切不久立 譬若如过客
佛语长者。死不可离。去不可追。长者白佛。此儿宿命罪福云何。佛言。此儿前世。好喜布施尊敬于人。缘此福德生豪富家。喜猎伤害。令身命短。罪福随人如影随形。长者踊跃。逮得法忍。
离著缘第六
如十住毗婆沙论云。于此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车马等物。增长贪求无有厌足。家是难满如海吞流。家是无足如火焚薪。家是无息觉观相续。家是苦性如怨诈亲。家是障碍能妨圣道。家是斗乱共相违诤。家是多嗔诃责好丑。家是无常虽久失坏。家是众苦驰求守护。家是疑处犹如怨贼。家是颠倒贪著假名。家是伎人种种妄饰。家是变异会必离散。家是假借无有实事。家如眠梦富贵则失。家如朝露须臾变灭。家如蜜滴其味甚小。家如棘丛欲刺伤人。家如铁虫觉观常唼。如是等患不可具述。是故在家菩萨。当如是观知其家过。在家妻子眷属奴婢财物等。不能作救作归。非我善友。是故宜当急离舍之。又无始已来一切众生于六道中。互为父子亲疏何定。故偈云。
无明蔽慧明 数数生死中
往来多所作 更互为父子
贪著世间乐 不知有胜事
怨数为知识 知识数为怨
是故我方便 莫生憎爱心
若起憎爱心 不能通达法
又大菩萨藏经云。舍利子。若有众生。味著男女妻妾诸女色欲。当知即是味著砾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热铁丸。即是味著坐热铁床。即是味著热铁几隥。舍利子。若有味著花鬘香涂。即是味著热铁花鬘亦是味著屎尿涂身。舍利子。若有摄受居处舍宅。当知摄受大热铁瓮。若有摄受奴婢作使。当知摄受地狱恶卒。若有摄受象马驼驴牛羊鸡豕。当知摄受地狱之中黑骏诸狗。又是摄百逾。缮那禁卫之卒。取要言之。若有摄受妻妾男女诸女色欲。当知即是摄受一切众苦忧愁悲恼之聚。舍利子。宁当依附千逾缮那量大热铁床。是床极热遍热。猛焰洞然。于彼父母所给妻妾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爱之心远观其相。何况亲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子。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是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当知妇人如热铁花。散布于地足蹈其上。当知妇人。于诸邪性流布增长。舍利子。何因缘故。名为妇人。所言妇者。名加重担。何以故。能使众生受重担故。能使众生持于重担有所行故。能使众生荷于重担遍周行故。能令众生于此重担心疲苦故。能令众生为于重担所煎迫故。能令众生为于重担所伤害故。舍利子。复以何缘。名之为妇。所言妇者。是诸众生所输委处。是贪爱奴所流没处。是顺妇者。所输税处。是妇媚者。所迷惑处。是妇胜者。所归投处。是屈妇者。所凭仗处。妇自在者。所放逸处。为妇奴者。所疲苦处。随妇转者。所倾仰处。舍利子。以如是等诸因缘故。名是诸处。以之为妇。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种子。何等为三。有随生子。有胜生子。有下生子。何等为随生子。谓子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子亦随学不杀等。是名随生子。何等为胜生子。若父母不受不杀等。子能受不杀等。是名胜生子。云何下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杀等。子亦不能受不杀等。是名下生子。
教诫缘第七
如中阿含经云。时有调马师。名曰只尸。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观世间甚为轻浅。犹如群马。世间唯我堪能调马。狂逸恶马。我作方便。须臾令彼态病悉现。随其态病方便调伏。佛告调马师。聚落主。汝以几种方便调伏于马。马师白佛言。有三种法。调伏恶马。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粗涩。三者柔软粗涩。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种方便调马。犹不调者。当如之何。马师白佛。遂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调马师白佛言。世尊。是无上调御丈夫。为以几种方便调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佛告聚落主。所谓一向柔软者。如汝所说。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报。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报。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为柔软。第二一向粗涩者。如汝所说。是身恶行。是身恶行报。是口意恶行。是口意恶行报。是名地狱。是名畜生。是名饿鬼。是名恶趣。是名堕恶趣。是名如来粗涩教也。
第三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名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调马师白佛言。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调马师白佛言。若杀生者。于世尊法为不清净。世尊法中亦不杀生。而今言杀。其义云何。佛告聚落主。如来法中亦不杀生。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调马师白佛。实尔世尊。不复与语。永不教诫。真为死也。以是之故。我从今日离诸恶不善业也。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又法句喻经云。佛问象师。调象之法有几。答曰。有三。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著其羁靽。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由铁钩钩口故。以制强口。由不与食饮故。以制身犷。由加捶杖故。以伏其心。佛告居士。吾亦有三。用调一切。亦以自调。得至无为。一者以至诚故。制御口患。二者慈贞故。伏身刚强。三者以智慧故。灭意痴盖。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又阎罗王五使经云。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主者持行。白阎罗王。言其过恶。此人不孝。种种诸过。无有福德。不恐畏死。唯王受罚。阎罗王常先安徐然以正语。为现五使者而问言。
第一汝不见。世人始为婴儿。强卧屎尿不能自护。口不知言不知好恶。汝见以不。人答已见。王言。汝自谓不如是。然人神从彼。终即有生。虽尚未见。常当为善自端三业。奈何放心快志造过。罪人答言。愚暗不知。王言。汝自愚痴。纵逸作恶。非是父母师长君天沙门道人等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今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一天使也。
第二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天使次到。汝能觉不。人答不觉。王曰。汝不见世人年老发白齿落。羸瘦偻步低行。起居住杖不能以不。人答有是。王曰。汝谓独免可得不老。凡人已生。法皆老耄。常当为善端身口心奉行经戒。奈何自恣。人答。愚痴故尔。王曰。汝自以愚痴作恶。非是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今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二天使也。
第三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岂不见世间男女。身有疾病。身体苦痛。坐起不安。命近忧促。众医不疗不。人答言有。王曰。汝可得不病耶人生既老。法皆当病。闻身强健。当勉为善奉行经戒端身口意。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尔。王曰。汝自以为愚作恶。非关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今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三天使也。
第四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岂不见世间诸死亡者。或藏其尸。或弃捐之。至于七日肌肉坏败。狐狸百鸟皆就食之。凡人已死。身恶腐烂。汝岂不见。人答言有。王曰。汝谓独免可得不死耶。凡人已生。法皆当死。闻在世间。常为善事。敕身口意奉行经戒。奈何自恣。人答。愚暗故尔。王曰。汝自作恶。非是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罪自由汝。岂得不乐尔当受之。是为阎王现第四天使也。
第五阎王复问。子为人时。岂不见世间弊人恶子。为吏所捕。取案官所。刑法加之。或断手足。或削耳鼻。或烧其形。悬头日炙。或屠割支解。种种毒痛不。人答言有。王曰。汝谓为恶独可脱耶。眼见世间罪福分明。何不守善敕身口意奉行经戒。云何自快人答。愚暗故尔。王曰。汝自用心作不忠正。非是父母君天沙门道人过也。今是殃罪要当自受。是为阎王现第五天使也。佛说经已。诸弟子等。皆受教诫。各前作礼。欢喜奉行。
又大法句经偈云。
虽诵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闻
勤修得益 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得度
虽诵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乐奉修 虽诵千言 我心不灭
不如一句 舍憍放逸 虽诵千言
求名逾著 不如一说 弃执离著
虽诵千言 不欲除罪 不如一文
去离生死 虽诵千言 色情逾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怀 虽诵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 绝离三界
虽诵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听
自他两利 人寿百岁 悭贪逾盛
不如一日 割舍财色 人寿百岁
乐不持戒 不如一日 净心守戒
人寿百岁 多忿不忍 不如一日
含喜不嗔 人寿百岁 怠惰不勤
不如一日 策励身心 人寿百岁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 归心空寂
人寿百岁 昏暗识心 不如一日
洞悟无明 人寿百岁 拙御身心
不如一日 巧便运致 人寿百岁
常怀怯弱 不如一日 勇猛慧力
人寿百岁 不起善愿 不如一日
发行四弘 人寿百岁 不生一智
不如一日 慧性聪利
杂阿含经。诸天说偈云。
士夫生世间 斧在口中生
还自斩其身 斯由其恶言
应毁便称誉 应誉而更毁
其罪口中生 死则堕恶道
颂曰。
建志诫心愚 高慕欣明俦
相与立弘誓 舍俗慕闲丘
萧散人物外 晃朗免绸缪
寂寂求届真 亹亹励心柔
警策修三业 激切澄四流
兴心愿弘誓 救溺运慈舟
嘉期归妙觉 善会涅槃修
存心八正道 立志三祇休
诸经要集卷第七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八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报恩部第十三(此有三缘)
放生部第十四 ·兴福部第十五
·述意缘
·报恩缘
·背恩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三宝重恩。四生慈父。化育十方。等同一子。机无细而不临。智有来而必抚。遂使优填刻像。郁尔浮光。斯匿铸形。起然避席。自兹厥后。灵祥屡应。嘉声远著。靡草从风。念则罪灭福生。敬则善资远代。良由如来长我法身。父母养我生身。恩德既深。昊天难报。况复违背重恩。岂不永沈苦海。是故。妇人鸩毒。夫蒙国赏。樵人害兽。双臂俱落。故智度论云。知恩者大悲之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
报恩缘第二
如正法念经云。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又大般若经(第四百四十三云)若有问言。谁是知恩能报恩者。应正答言。佛是知恩报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间。知恩报恩无过佛故。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知返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离此间百千由旬。犹近我不异。我恒叹誉。若有众生不知返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恩。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披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是故比丘当念返复。莫学无返复。
又舍利弗问经云。佛言。夫受戒随其力办可以为施。不限多少。文殊师利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又中阴经。佛问弥勒。阎浮提儿生堕地。乃至三岁。母之怀抱为饮几乳。弥勒答曰。饮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四分。东弗于逮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一千八百斛。西拘耶尼儿生堕地。乃至三岁。饮乳八百八十斛。北郁单曰儿生堕地。坐著陌头。行人授指[口*束]指。七日成人。彼土无乳。中阴众生饮吸于风(古人用其小升准今唐升一升当旧三升故乳似多)。
又难报经云。左肩持父右肩持母。经历千年便利背上。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又增一阿含经云。孝顺供养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又六度集经云。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常奉三尊慈向众生。观市睹鳖心悼之焉。问价贵贱。鳖主知菩萨有。慈悲之德。答曰百万。菩萨答曰。大善。持鳖归家临水放之。睹其游去悲喜誓曰。众难安全如尔今也。广起弘愿。诸佛赞善。鳖于后夜来啮其门。怪门有声便出见。鳖语菩萨曰。吾受重润身得获全。无以答恩。水居之物知水盈虚。洪水将至必为巨害矣。愿速严舟临时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诣门如事启王。王以菩萨宿有善名。信用其言。迁下处高。时至鳌来洪水至矣。可速下载。寻吾所之可获无患。船寻其后。有蛇趣船。菩萨曰取。鳖云大善。又睹漂狐。曰取。鳖云亦善。又睹漂人。博颊呼天哀济吾命。曰取。鳖曰慎无取也。凡人心伪鲜有终信。背恩追势好为凶逆。菩萨曰虫类尔济。人类吾贱岂是仁哉。吾不忍为也。于是取之。鳖曰悔哉。遂至丰土。鳌辞曰。恩毕请退。答曰。吾获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者。必当相度。鳖曰大善。鳖退蛇狐各去。狐以穴为居。获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斤。喜曰。当以报彼恩矣。狐还白曰。小虫受润获济微命。虫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获金百斤。斯穴非冢非家非劫非盗。吾精诚之致。愿以贡贤。菩萨深惟不取徒捐无益。于贫民可以布施。众生获济不亦善乎。寻而取之。漂人睹焉曰。分吾半矣。菩萨即以十斤惠之。漂人曰。尔掘冢劫金罪应死。奈何不分半分与。吾必告有司。答曰。贫民困者吾欲等施。尔欲专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萨见拘。无所告诉。唯归命三尊。堰过自责。慈愿众生早离八难。莫有怨结。如今吾也。蛇狐会曰。奈何斯事。蛇曰。吾将济之。遂衔良药开关入狱。见菩萨。状颜色。有损怆而心悲。谓菩萨言。以药自随。吾将齰太子指。其毒尤甚莫能济。贤者以药自闻傅即瘳矣。菩萨默然蛇如所云。太子命欲将殒。王令曰。有济兹封之相国。吾与参治。菩萨上闻。傅之即瘳。王喜问其所由。本末自陈。王怅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诛漂人。大赦其国。封为相国。执手入宫。并坐谈论佛法。遂致太平。佛告诸沙门。理家者是吾身。国王者弥勒是。鳖者阿难是。狐者秋露子是。蛇者目连是。漂人者调达是。菩萨慈慧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又新婆沙论云。昔揵驮罗国迦腻色迦王。有一黄门恒监内事。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即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即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伫立宫门。附使启王请入奉现。王令唤入。怪问所由。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转授高官令知外事。
背恩缘第三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疾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时彼国王多将人众寻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人。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往看贼。之创痍杀割处所。是王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妒嫉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信伏。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师子见之。奋噭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师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落师子口。师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勇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率尔敬服。咸皆赞叹。
又诸经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路。时值大雨日暮饥寒。恶虫毒兽欲侵害之。是人入石窟中。有一大熊。见之怖出。熊语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温暖可于中宿。时连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给此人。七日雨止。熊将此人示其道径。熊语人言。我是罪身多人怨家。若有人问者。莫言见我。人答言尔。此人前所见诸猎者问。汝从何来。见有众兽不。答言。见一大熊。于我有恩不得示汝。猎者言。汝是人党。以人类相观。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时复来。汝示我者。我与汝多分。此人心变。即将猎者示熊处所。猎者杀熊。即以多分与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堕。猎者言。汝有何罪。答曰。是熊看我如父视子。我今背恩将是罪报。猎者怨怖不敢食肉。持施众僧上座。是罗汉语诸下座。此是菩萨。未来出世当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时起塔供养。王闻此事敕下国内。背恩之人无令住此(新婆沙论云。时上座观肉。是菩萨肉。共取香薪焚烧其肉。收其余骨起窣堵波。礼拜供养如事佛塔)。又九色鹿经云。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时水中有一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不愍我。鹿闻下水救之。语言。汝可骑我背捉我角。负出上岸。溺人下地。绕鹿三匝。向鹿叩头。乞为大夫作奴给其使。令采取水草。鹿言不用。且各自去。欲报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贪我皮角必来杀我。时国王夫人。夜梦见九色鹿。即诈病不起。王问何以。答曰。我昨梦见非常之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我思欲得其皮作座缛。其角作拂柄。王当为我得之。王若不得。我将死矣。王募国中若有能得。当分国而治。赐其金钵盛满银粟。赐其银钵盛满金粟。溺人闻之。欲取富贵念言。鹿是畜生死活何在。往至王所。言知鹿处。王大欢喜言。汝若能得其皮角来者。报之半国。溺人面上即生癞疮。溺人言。大王此鹿虽是畜生大有威神。王宜多出人兵乃可得耳。王即大出人众径到恒水边。乌在树头。见人兵来即呼鹿言。知识且起。王兵来至。鹿故熟眠卧不觉。乌下啄耳鹿方惊觉。四向顾望无复走地。便往趣王车边。傍臣欲射。王曰莫射。此鹿非常。将是天神。鹿言。大王且莫射我。我前活王国中一人。鹿复长跪问王言。谁道我在此。王便指示车边癞面人是也。鹿即仰头视此人面。眼中泪出不能自胜。此人前溺在水中。我不惜身命。自投水中负此人出。约不相道。人无反复。不如出水中浮木也。王有愧色。汝受其恩。奈何反欲杀之。即下敕于国中。若有驱逐此鹿者。当诛五族。众鹿数千皆来依附。饮食水草不侵禾稼。风雨时节五谷丰熟。人无疾病其世太平。时九色鹿我身是也。乌者阿难是也。国王者今父王悦头檀是也。时王夫人者今孙陀利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我虽有善心向之。故欲害我。难有至意。
又雀王经云。昔者菩萨身为雀王。慈心济众。由护身疮。有虎食兽。骨拄其齿困饥将终。雀王入口啄骨。日日若兹。雀口生疮身为瘦疵。骨出虎活。雀飞登树。说佛经曰。杀为凶虐其恶莫大。虎闻雀诫动声。勃然恚曰。尔始离吾口而敢多言。雀睹其不可化。即速飞去。佛言。雀王者是吾身。虎者是调达身。
又杂宝藏经云。时提婆达多心常怀恶。欲害世尊。乃雇五百善射婆罗门。使持弓箭诣世尊所。挽弓射佛。所射之箭变成诸华。五百婆罗门。见是神变皆大怖畏。即投弓箭礼佛忏悔。佛为说法。皆得须陀洹道。复白佛言。愿听我等出家学道。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体。重为说法得阿罗汉道。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神力甚为希有。提婆达多常欲害佛。然佛恒生大慈。佛言非但今日如是。于过去时。波罗奈国有一商主。名不识恩。共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得宝还返到渊洄处。遇水罗刹。而捉其船不能得前。众商人等极大惊怖。皆共唱言。天神地神日月诸神。谁能慈救济我也。有一大龟背广一里。心生悲愍来向船所。负载众人即得度海。时龟小睡。不识恩者。欲以大石打龟头杀。诸贾人言。我等蒙龟济难活命。杀之不祥不识恩也。不识恩曰。我停饥急。谁能念恩。辄便杀龟而食其肉。即日夜中。有大群象蹋杀众人。尔时大龟我身是也。尔时不识恩者。提婆达多是也。五百贾人者。五百婆罗门。出家得道是也。我于往昔济彼免难。今复拔其生死之患也。
又佛说栴檀树经云。佛告阿难。谛听执受。时维耶离国。有五百人入海采宝。置船步还经历深山。日暮止宿。预严早发。四百九十九人皆引去。一人卧熟失辈。仍遇天雨雪。失去径路。穷厄山中啼哭呼天。有大栴檀香树。树神谓穷人言。可止留此。自相给衣食。到春可去。穷人便留至于三月。启树神言。受恩得全身命。未有微报。顾有二亲今在本土。实思得还。愿乞发遣。树神言善。便自从意以金一饼赐之。去此不远当得还邑。穷人临去。问树神言。此树香洁。世所希有。今当委还。愿知其名。神言不须问也。穷人复言。依阴此树积历三月。若到本国当宣树恩。神便报言。树名栴檀。根茎枝叶治人百病。其香远闻。世之奇异。人所贪求不须道也。穷人还至国中亲族欢喜。后无几间国王病头痛。祷祀天地山水诸神。痛不消差。名医省视。唯得栴檀香。以护病得愈。王即募求民间无有。便宣令国中。得栴檀香者拜为封侯。妻以王女。时穷人闻赏禄重。便诣王所白言。我知栴檀香处。王便令匠臣将穷人往伐取香树。至到树所。使者见树洪直。枝条茂盛华果煌煌。以希见故。心不忍伐。不伐者则违王命。踌躇徘徊不知云何。树神空中言曰。便伐。但置其根。伐已以人血涂之。肝肠覆其上。树自当生还复如故。使者闻神言如此。便令人伐之。穷人住在树边。树枝跢地摽杀穷人。使者便与左右议言。向者树神言。当得人血肝肠以祠树心。不知当以谁赛。此人今死。便以当之。则屠割之取其肝血。如神所敕。树即更生如本无异。车载伐树以还国中。医即进药。王病得愈。举国欢喜。王命国中人民。其有病者皆出香给。病皆得愈。举国欣欣遂致太平。阿难退坐稽首白言。是穷人何无返复。违树神灵誓。佛报曰。乃往昔维卫佛时。有父子三人。其父奉行斋戒。未曾懈怠。大儿常于中庭空中。烧香供养十方诸佛。小弟愚痴不知三尊。辄以衣覆香上。兄谓弟言。此事大重。何以犯之。弟怨恶言誓言。断兄两足。兄复起念当拍杀弟。父言汝二子诤使我头痛。大儿报言。愿破我身为药。令父平复。口不妄言。故世世受罪。弟兴恶意欲断兄足。后果将人往断树身。兄欲拍杀弟。今作树神。果因树为体拍杀弟身。时国王头痛者其父也。奉斋精进故得尊贵。时言使我头痛者。后果头痛。各受其殃。佛言。罪福报应如影随形。颂曰。
盛哉能仁 悲救为先 乘机赴感
鞠养慈怜 狐金蛇赏 阉人形全
知恩报德 幽冥应焉 逆妇鸩夫
天赐命延 贼兽不害 反报遐年
违恩背义 祸害危身 贪香伐树
肝血涂神
放生部第十四(此有四缘)
·述意缘
·兴害缘
·放生缘
·救厄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元元杂类。莫不贪生。蠢蠢迷徒。咸知畏死。所以失林穷虎。乃委命于庐中。锻翮惊禽。遂投身于案侧。至如杨生养雀。宁有意于玉环。孔氏放龟。本无情于金印。而冥期弗爽。雅报斯臻。故知因果业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为端。弘誓之心。济生为本。但五都名族。皆以迾鼎相夸。三辅逸仁。莫不鼓刀成务。群生何罪抂见形残。含识无愆。横逢俎醯。致使怨魂不断苦报相酬。今劝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怖。并存放舍。纵彼飞沈。随其饮啄。当使紫鳞頳尾。并相望于江湖。锦臆翠毛。等逍遥于云汉。或听三归而悟道。何异瞽龙。闻四谛而生天。更同鹦鸟。共立长寿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兴害缘第二
如涅槃经云。有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喂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喂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喂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猎师。十一者劫夺。十二者魁脍。十三者网捕飞鸟。十四者两舌。十五者狱卒。十六者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是名修戒。
又杂阿毗昙心论云。有十二种住不律仪。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师。七作贼。八魁脍。九守狱。十咒龙。十一屠犬。十二伺猎。屠羊者。谓杀羊。以杀心故。若养若卖若杀。悉名屠羊。养鸡养猪亦如是。捕鸟者。若杀鸟自活。捕鱼猎师亦如是。作贼者。常行劫害。魁脍者。主杀人自活。守狱者。以守狱自活。咒龙者。习咒龙蛇戏乐自活。屠犬者。旃陀罗。伺猎者。王家猎主。
又对法论云。不律仪业者。何等名为不律仪者。所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屠羊者。为欲活命。屠养买卖。如是养鸡猪等。随其所应。缚象者。恒处山林调执野象。立坛咒龙者。习咒龙蛇戏乐自活。谗构者。以离间语毁坏他亲。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种姓中。或由受持彼事业者。谓即生彼家若生余家。如其次第所期。现行彼业决定者。谓身语方便为先。决定要期。现行彼业。是名不律仪业。
放生缘第三
如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追福资其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又僧祇律云。一切道俗七众等。并须漉水饮用。若漉得水已。使能见掌中细文者。审悉看之。看时如大象载竹车回顷。知无应用。使可信者教漉。不可信者自漉。得虫还送本取水来处安之。若来处远近有池井。七日不消者。以虫著中。若知水有虫。不得持器绳借人。若池江水有虫。不得唱云此水有虫。若问者。答云。长者自看。若知友同师者。语言此中有虫当漉水用。又十诵律。有二比丘。未曾见佛。从北远道。共往舍卫奉见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虫水。破戒者言。可共饮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虫何可得饮。破戒者言。我若不饮。必当渴死不得见佛。便饮而去。持戒者慎护戒故不饮。遂渴乏死。即生三十三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头面礼足。佛为说法得法眼净。受三归毕还归天上。时饮水者后到佛所。佛为四众说法。即披衣示金色身。汝痴人欲看我肉身。何为不如持戒者。先见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从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里外。无漉水囊犯罪。若自无同意伴有者听去。
又有征行军人。有比丘尼教化行人。人皆弓头安漉囊。持用滤水。官人闻奏国王。王闻嗔之。皆欲杀却。汝小虫尚畏不杀。况见贼肯害之。行人向王分疏云。小虫若于国有害臣皆杀却。既无有怨何故不听滤饮。王闻放之。由行人义慈善根力。及贼皆来投化。
又正法念经云。经宿之水若不细观。恐生细虫。若不漉治不饮不用。是名细持不杀戒。
又智度论云。过去世时。人民多病黄白痿熟。菩萨尔时身为赤鱼。自以其肉施诸病人。以救其疾。又有菩萨。作一鸟身在林中住。见有一人入于深水。非人行处。为水神所罥著不可解。若能至香山。取一药草。著其绢上。绳即烂坏人得脱去。菩萨宿世作如是等。无量本生多有所济。名本生经。
又十诵律云。佛言。过去世时近雪山下。鹿王名曰威德。作五百鹿王。时有猎师安谷施罥。鹿王前行右脚堕毛罥中。鹿王心念。若我现相则诸鹿不敢食谷。须啖谷尽。尔乃现脚相。时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便说偈言。
大王当知 是猎师来 愿勤方便
出是罥去
尔时鹿王以偈答言。
我勤方便 力势已尽 毛罥转急
不能得出
女鹿见猎师到已向说偈言。
汝以利刀 先杀我身 然后愿放
鹿王令去
猎师闻之生怜愍心。以偈答言。
我终不杀汝 亦不杀鹿王
放汝及鹿王 随意之所去
猎师即时解放鹿王。佛言。昔鹿王者今我身是。五百鹿者五百比丘是。时有雁王。猎者得之。有同伴雁欲代舍命。还说偈相报。猎师见愍。二雁并放。后求宝报恩。大意同前。
又智度论云。王闻鹿言。即从座起而说偈言。
我实是畜兽 名曰人头鹿
汝虽是鹿身 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为人
若能有慈悲 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 不食一切肉
我以无畏施 且可安汝意
又善见律云。目连为阿育王演本生经云。大王。往昔有一鹧鸪鸟。为人笼系在地愁怖。便大鸣唤。同类云集为人所杀。鹧鸪问道人云。我有罪不。道人答云。汝鸣声时有杀心不。鹧鸪鸟言。我鸣命伴来无杀心也。道人即答。若无杀心汝无罪心也。而说偈言。
不同业而触 不同心而起
善人摄心住 罪不横加汝
又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香山中有仙人住处。去山不远有一池水。时水中有鳖。出池求食。食已向日张口而眠。时香山中有诸猕猴。入池饮水。已上岸见此鳖张口。而眠时猕猴便作淫法。即以身生。内鳌口中。鳌觉合口藏六甲里。如所说偈言。
愚痴人执相 犹如鳖所啮
失守摩罗捉 非斧则不离
时鳖急捉猕猴。却行欲入水。猕猴急怖。便作是念。若我入水必死无疑。然苦痛力弱。任鳌回转流离牵曳。遇值险处。鳌时仰卧。是时猕猴两手抱鳖。作是念言。谁当为我脱此苦难。猕猴曾知仙人住处。彼当救我。便抱此鳖向彼处去。仙人遥见便作是念。咄哉异事。念是猕猴为作何等欲戏弄耶。猕猴故言。婆罗门。是何等宝物满钵持来得。何等信而来向我。尔时猕猴即说偈言。
我愚痴猕猴 无辜触恼他
救厄者贤士 命急在不久
今日婆罗门 若不救我者
须臾断身生 困厄还山林
尔时仙人以偈答言。
我念汝得脱 还于山林中
恐汝猕猴法 故态还复生
尔时彼仙人 为说往昔事
鳌汝宿命时 曾号字迦叶
猕猴过去世 号字憍陈如
已作淫欲行 今可断因缘
迦叶放憍陈 令还山林去
(鳖闻是语便放猴去)。
救厄缘第四
如出曜经云。南海卒涌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水。自相谓言。我等厄此。及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复碍水舟不得越过。第一鱼者。尽力跳舟得度。次鱼复凭草获过。其第三鱼气力消竭。为猎者得之。佛见而说偈曰。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鱼少水
斯有何乐
又弥勒所问本愿经云。佛言阿难我本求道时。勤苦无数。过去世时有王太子。号曰宝华。端正姝好。从园观出。道见一人身患病癞。见问病人。以何等药疗卿病。癞者答曰。得王身髓血等以涂我身。其病乃愈。太子闻已。即自破身骨髓血等。以与病者。至心施与意无悔恨。其王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升量。我身骨髓血等不可称数。求正觉故。
又大集经云。尔时旷野菩萨现为鬼身。散脂菩萨现为鹿身。慧炬菩萨现猕猴身。离爱菩萨现羯羊身。尽漏菩萨现鹅王身。如是五百诸菩萨等。各各现受种种诸身。其身悉出大香光明。一一菩萨手执灯明。为供养十方诸佛。从七佛已来。与如是佛用为眷属。受持五戒。发菩提心。为欲调伏一切众生。令发菩提故受此身。
又杂宝藏经云。昔者有一罗汉道人。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假归家。至七日头敕使还来。沙弥辞师即便归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欲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寻即入定。以天眼观。知其更无余福德。尔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又治故塔亦得延命又治补伽蓝墙壁罅孔亦得延命)。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过去之世有大商主。为采宝故。将诸商人入于大海。彼所乘船众宝悉满。至海中间其船卒坏。时彼商人心怀怖畏。极生忧恼。其中或有得船板者。或有浮者。有命终者。我于尔时。作商主在彼大海中。用以浮囊安隐而度。时有五人呼商主言。大士商主唯愿惠。施我等无畏。说是语已。尔时商主即告之言。诸丈夫勿生怖畏。我令汝等从此大海安隐得度。阿难。彼时商主身带利剑而作是念。大海之法不居死尸。如其我今自舍身命。此诸商人必能得度大海之难。作是念已即唤商人。置已身上令善捉持。彼诸商人有骑背者。有抱肩者。有捉髀者。尔时商主。为欲施彼无怖畏故。大悲修心起大勇猛。即以利剑断已命根。迎取命终。于时大海漂其死尸置之岸上。时五商人便得度海。安隐受乐。平吉无难还阎浮提。阿难。彼时商主岂异人乎。我身是也。五商人者今五比丘是也。是五比丘。昔于大海而得度脱。今复于此生死大海。而得度脱。安置无畏涅槃彼岸。
又大智度论云。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蹑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佛言我于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踏一岸。令众兽蹈背上而度。皮肉尽坏。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来。气力已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脊折堕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诸弟子是。最后一兔者今须跋陀是。佛世世乐行精进。今犹不息。
又贤愚经云。佛过去久远世时。时世饥俭。如来因地慈救众生。作大鱼身长五百由旬。国人须其肉者。无问人畜皆来取啖。取已还生。经于十二年施其肉血。又受生经云。昔者菩萨。曾为鳖王。生长大海化诸同类。子民群众。皆修仁德。王自奉行慈悲救护。愍于众生如母爱子。其海深长边际难限。而悉周至靡不更历。于时鳖王。出于海外在边卧息。积有日月其背坚燥。犹如陆地。贾人远来因止其上。破薪然火炊煮饭食。系其牛马。车乘载石皆著其上。鳖王欲起入水。畏堕不仁。适欲强忍痛不可胜。便设权计。入浅水处除灭火毒。不危众贾。贾众恐怖。谓湖卒涨悲哀呼嗟。归命诸天唯见救济。鳖王心益愍之。因报贾人曰。慎莫恐怖吾被火焚。故舍入水欲令痛息。今当相安。终不相危。众贾闻之。知有活望。俱时发声言。南无佛。鳖兴大慈还负众贾。移在岸边。众人得脱靡不欢喜。遥称鳖王而叹其德。尊为桥梁多所过度。行为大舟超越三界。设得佛道。当复救脱生死之厄。鳖王报曰。善哉善哉。当如汝言。各自别去。佛言时鳖王者。我身是也。五百贾人者。今五百弟子舍利弗等是也。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见犯法者应受死苦。以财赎命令其得脱。不求恩报。命终生常欢喜天。从天退还得受人身。不遭王难。若有众生持戒。见大火起焚烧众生以水灭。火。救诸众生。命终生行道天。受种种乐。
又如度狗子经说。昔有一国。谷米踊贵人民饥饿。时有沙门入城分卫。周遍门室无所以获。次至长者大豪贵门。得粗恶饭。适欲出城。门中逢一射猎屠儿。抱一狗子持归欲杀。见沙门欢喜前为作礼。沙门咒愿老寿长生。沙门知有狗子疑欲杀之故。问其人。今何所赍。答曰空行无所获持。沙门又问。吾已见之。何为藏匿。杀生之罪甚为不善。愿持我食贸此狗子。令命得济卿福无量。其人答曰。不能相与。我故行求家门共食。卿此少饭何所足乎。沙门殷勤晓喻语之。其人抵突不肯随言。沙门又言。设不肯者。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门。沙门举饭以饲狗子。以手摩抆咒愿泪出。卿罪所致得是犬身。不得自在见杀食啖。使尔世世罪灭福生。离狗子身得生为人。所在遇法三宝自然。狗子得食善心生焉。踊跃欢喜知自归依。人将还家屠杀共食。狗子命过即生豪。贵大长者家。适生堕地便有慈心。时彼沙门分卫次。到长者门里分卫。时长者子见彼沙门。忆识本缘。便前稽首礼沙门足。请前供养百味饮食。前白父母言。今我欲逐此大和尚。奉受经戒。为作弟子。父母爱重不肯听之。我今一门有汝一子。当以续后家门之主。何因便欲弃家而去。小儿啼泣不肯饮食。不欲听我便自就死。父母见然。便听令去。随师学道。除去须发被三法衣。讽诵佛经深解其义。便得三昧立不退转。开化一切发大道意。佛世难值经道难闻。能与相值无不蒙度。畜生尚有得道。岂况于人宁不获果。纵复缺犯还生惭愧。白净已来黑垢自灭。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鸟。名曰罗婆。为鹰所捉飞腾虚空。于空鸣唤言。我不自觉忽遭此难。我坐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故遭此难。如何今日。为他所囚不得自在。鹰语罗婆。汝当何处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罗婆答言。我于田耕垄中。自有境界。足免诸难。是为我家父母境界。鹰于罗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还耕垄中。能得脱不。于是罗婆得脱鹰爪。还到耕垄大块之下。安住止处。然复于块上欲与鹰斗。鹰则大怒。彼是小鸟敢与我斗。嗔恚极盛峻飞直博。于是罗婆入于块下。鹰鸟飞势臆冲坚块。碎身即死。时罗婆鸟深伏块下。仰说偈言。
鹰鸟用力来 罗婆依自块
乘嗔猛盛力 致祸碎其身
我具足通达 依于自境界
伏怨心随善 自观欣其力
纵汝有凶愚 百千龙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观我智胜殊 摧灭于苍鹰
颂曰。
含识皆畏死 有命惧险危
如鱼困池涸 难逢流水希
亲疏皆父母 何得不悲时
但慈救厄苦 福报自然随
兴福部第十五(此有六缘)
·述意缘
·修福缘
·应法缘
·嚫施缘
·洗僧缘
·杂福缘
述意缘第一
昔优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铸金质。皆现写真容。工图妙相。故能流光动瑞避席。施虔爰至。发爪两塔。衣影二台。皆是如来在世。已见成轨。自收迹河边。阇维林外。八王请分。还国起塔。及瓶炭二所。于是十刹兴焉。其生处得道。说法涅槃。发髻顶骨。四牙双迹。钵杖唾[口*壼]。泥洹僧等。皆树塔勒铭。标碣神异。尔后百有余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坏撤诸塔。分取舍利。还值风潮。颇有遗落。故今海族之中。时或遇者是。后八万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诸女。亦次发净心。并镌石镕金。图写神状。至能浮江泛海。影化东川。虽复灵迹潜通。而未彰视听。及蔡愔秦景自西域还至。始传画叠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自兹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洎于梁代。遗光奥盛。但法身无像。因感故形。感见有参差。故形应有殊别。若乃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慊切。则木石开心。故刘殷至孝诚感。釜底为之生铭。丁兰温清竭诚。木母以之变色。鲁阳回戈而日转。杞妇下泪而城崩。斯皆隐恻。入其性情。故使征祥昭乎耳目。是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岂曰虚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则法身应矣。故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譬犹鸟备二翼。倏举万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岂不勤哉。岂不勖哉。
修福缘第二
如佛说福田经云。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净。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道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尔时坐中有一比丘。名曰听聪。闻法欣悦。即白佛言。我自惟念先世之时。生波罗奈国。为长者子。于大道边起立精舍。床卧浆粮供给众僧。行路顿乏亦得止息。缘此功德。命终生天为天帝释。下生世间为转轮王。各三十六返。典领天人九十一劫。足下生毛蹑空而游。食福自然。今值世尊顾临众生。蠲我愚浊。安以静慧。生死栽枯。号曰真人。功报成谛其为然矣。
复有一比丘。名曰波拘卢。即白佛言。忆念我昔。生拘那竭国为长者子。时世无佛。众僧教化大会说法。我往听法。闻法欢喜。将一药果名呵梨勒。奉上众僧。缘此果报命终生天。下生世间恒处尊贵。与众超绝。九十一劫未曾疾病。余福值佛逮得应真。
复有一比丘。名曰须陀耶。即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维耶离国。为小民家子。时世无佛。众僧教化。我时持酪入市欲卖。值众僧大会讲法。过而立听闻法欢喜。即举瓶酪布施众僧。僧得咒愿益怀欣跃。缘此福德命终生天上。下生世间恒处尊贵。九十一劫。末后余愆。下生世间。母妊数月得病命终。埋母冢中月满乃生。冢中七年饮死母乳。用自济活。微福值佛逮得真谛。
复有一比丘。名曰阿难。即白世尊曰。忆念我昔。生罗阅只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差。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疮。亦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欢喜。径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众僧。取其浴汁以用洗疮。寻蒙除愈。缘是功德。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净福。僧德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除。逮得应真。尔时坐中。有一比丘尼。名曰奈女。即白佛言。我念宿命。生波罗奈国为贫女人。时世有佛。名曰迦叶。时与大众围绕说法。我时在坐闻经欢喜。意欲布施。顾无所有。自惟贫贱心用悲感。诣他园囿乞求果菰。当以施佛。乞得一奈大而香好。擎一杅水并奈一枚。奉迦叶佛及诸众僧。佛知至意。咒愿受之。分布水奈一切周普。缘此福祚。命终生天得为天后。下生世间不由胞胎。九十一劫生奈华中。端正鲜洁。常识宿命。今值世尊开示道眼。
尔时天帝即从座起。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自惟念先世之时。生拘留大国为长者子。青衣抱行入城游观。偶值众僧街巷分卫。时见人民施者甚多。即自念言。愿得财宝布施众僧。不亦快乎。即解珠璎布施众僧。同心咒愿欢喜而去。从是因缘。寿终生天得为天帝。九十一劫永离八难。
佛告天帝及诸大众。听我自说宿命所行。昔我前世。于波罗奈国。近大道边安设圊厕。国中人众。得轻安者莫不感义。缘此功德世世清净。累劫行道秽染不污。金色晃昱尘垢不著。食自消化无便利之患。
佛告天帝。九十六种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种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种僧中佛僧最正。所以者何。由如来从阿僧祇劫。发愿诚谛殒命积德。誓为众生。六度四等众善普备。得慧成满。三界天尊无能及者。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珍宝施矣。三十七品。十二部经。分别罪福言皆至诚。开三乘教皆得奉行。闻者欢喜乐作沙门。信佛行法。志尚清高。舍世贪诤。导世间福。天人路通众僧之由矣。是为最尊无上之道。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处(塔是)于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和合圣众者。是谓第三受梵天之福。若佛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是谓第四受梵天之福。尔时有异比丘。白世尊言。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世尊告曰。阎浮里地。众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转从四天上。至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求其福。此是其量也。
应法缘第三
若欲修造。理须如法。造作虽少。得福无量。若不依法。纵多无益。故佛在金棺敬福经云。经像主莫论道。雇经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获福。不可度量。欲说其福。穷劫不尽。受吾约敕。是佛真子。如是精诚。造少福多。问工匠之法。作经像得物。合取直不。佛言。不得取价直。如卖父母取财者。逆过三千。真是天魔。急离吾佛法。非我眷属。饮酒食肉五辛之徒。不依圣教。虽造经像数如尘沙。其福甚少。盖不足言。劫烧之时。不入海龙王宫。劳而少功。不敬之罪。死入地狱。主匠无益。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礼拜。得福无量。如向所列。造多福少。若像师造像。不具相者。五百万世中。诸根不具。第一尽心为上。妙果先升。
又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等。或自舍财。及劝化得物。拟佛受用。经营人将此物。造作鸟兽形像。安佛槃上者。计损满五钱直。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赎香油灯供养者无犯。佛不求利。无人堪消。初献佛时。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献佛竟行与僧食不犯。若不尔者。食佛物故。千亿岁堕阿鼻地狱。檀越不受前教。亦招前报。若生人间。九百万岁堕下贱生。何以故。佛物无人能评价故(述曰。此谓施主决定入佛受用。所以须赎。若如今时斋上每出佛槃饮食。情通彼此不局。执者食讫。还入施主不劳收赎。如七月十五日。献佛及僧。无佛僧可受用。即须赎食以物食依经献佛及僧自恣。佛僧福田道高资益冥道。七世亡亲现存眷属。得离灾难清升乐处。所以俗人田薄不能资导故不通俗也。数见白衣献佛讫将为自食。故别疏记)。
又观佛三昧经云。时优填王恋慕世尊。铸金为像。闻佛当下宝阶。象载金像来迎世尊。尔时金像从象上下。犹如生佛。足步虚空。足下雨华。亦放光明来迎世尊。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向像。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长跪向像。尔时世尊而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空中化佛异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像。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
又外国记云。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见佛。刻牛头栴檀作如来像。置佛座处。佛后还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还坐。吾般涅槃后。可为四部众作诸法式。像即还坐。此像是众像之始。佛移住两边小精舍。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只桓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竞兴供养不绝。台内长明灯。鼠衔灯炷烧诸幡盖。遂及精舍七重都尽。诸国王人民。皆大悲恼。谓檀像已烧。却后四五日。开东边小精舍户。忽见本像移向彼房。众大欢喜。共治精舍。得作两重移像本处。又优填王作佛像形经云。昔佛在世时。拔耆国王。名曰优填来。至佛所头面顶礼。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曰。若当有人作佛形像。功德无量不可称计。世世所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常作紫磨金色。眼目清洁面貌端正。身体手足奇绝妙好。常为众人之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所生之处豪尊富贵。财产珍宝不可称数。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之所爱重。若作帝王。王中特尊。为诸国王之所归仰。乃至得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飞升天上无所不至。若生天上。天中最胜。乃至得作六欲天王。于六天中尊贵第一。若生梵天。作大梵王端正无比。胜诸梵天。常为诸梵之所尊敬。后皆得生无量寿国。作大菩萨最尊第一。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入泥洹道。若当有人作佛形像。获福如是。
又法华经偈云。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造立形像福报经云。佛至拘罗惟国。时国主名优填王。年始十四。闻佛当来。即敕傍臣左右。皆悉迎佛。到以头面礼佛。长跪叉手白佛言。天上人中无能及佛者。光明巍巍乃能如是。恐佛去已后恐不复见。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报。愿佛哀愍为我说之。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王谛听吾说 福地灰上土
福德无过者 作佛形像报
恒生大富家 尊贵无极珍
眷属常恭敬 作佛形像报
常得天眼报 无比绀青色
作佛形像报 父母见欢喜
端正威德重 爱乐终无厌
作佛形像报 金色身焰光
犹妙师子像 众生见欢喜
作佛形像报 阎浮提大姓
刹利婆罗门 福人于中生
作佛形像报 不生边地国
不盲不丑陋 六情常完具
作佛形像报 临终识宿命
见佛在其前 不觉死苦时
作佛形像报 作大名闻王
金轮飞行帝 典主四天下
作佛形像报 作释天名因
神足典第二 三十三天奉
作佛形像报 此过出欲界
作妙梵天王 迦夷众梵恭
作佛形像报 受福正如是
若能刻画作 天地尚可称
此福不可量 是故供养佛
华香香汁涂 供养大士者
得漏尽无为
嚫施缘第四
如轮转五道经云。佛言凡作功德随身之行。烧香燃灯。得福甚多。烧香作福及以转经。不得请人而不嚫愿。如倩人食岂得自饱。烧香洁净。然灯续明。烧香斋会。读经哒嚫。以为常法。布施得福诸天接将。万恶皆却众魔降伏懈怠之人不能精进。一朝疾病又不吉利。便欲烧香方始作福。诸天未降。诸魔在前。竞来娆触。作诸变怪。以是之故。常当精进。罪福随人如影随形。种殖福田。如尼俱类树。本种一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佛言阿难。施一得万倍。言不虚也。佛说偈言。
贤者好布施 天神自扶将
施一得万倍 安乐寿命长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当得佛道 度脱诸十方
洗僧缘第五
如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师。六师不如。投水而死。仍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除常缘也(今腊月八日洗僧唯出此经文)又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云。佛告天下人民。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去家学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得佛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时般泥洹。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为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今是佛生日故。诸天下人民共念佛功德。浴佛形像如佛在时。以示天下人佛言我为菩萨时。三十六反为天王帝释。三十六反作金轮王。三十六反。作飞行皇帝。今日诸贤谁有好心。念释迦佛恩德者。以香华浴佛形像。求第一福者。诸天鬼神所证明知。四月八日浴佛法。时当取三种香。一都梁香二藿香。三艾纳香。合三种草香挼而渍之。此则青色水。若香少者。可以绀黛秦皮权代之。又用郁金香。手挼渍之于水中。挼之以。作赤水。以水清净用灌像讫以白练白绵拭之。断后自占更灌。名曰清净。其福第一也。
又温室经云。佛告只域长者。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谓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隐。二者除风。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清明。是为除七病。得七福者。一者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者所生清净面首端正。三者身体常香衣服净洁。四者肌体濡泽威光德大。五者多饶人从拂拭尘垢。六者口齿香好所说肃用。七者所生之处自然衣服。
又十诵律云。洗浴得五利。一除尘垢。二治身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调。五少病痛。舍利弗。夏盛热时。有一客作人。园中汲水灌树。见舍利弗发小信心。唤舍利弗。脱衣树下以水洗浴。身得清凉。作人后命终。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为功虽少以遇良田获报甚多。即下诣舍利弗所。散华供养。舍利弗因其信心。为说法要得须陀洹果。
又贤愚经云。尔时首陀会天。下阎浮提世尊所。请佛及僧洗浴供养。世尊默然许可。即设饮食。并办洗具。温室暖水调适。酥油浣草皆悉备有于是世尊及诸比丘。纳受其供。其洗浴已。并厚饮食其食甘美世所希有。食竟澡漱各还本座。是时阿难白佛。此天往昔作何功德。形体殊妙威相奇特。光明显赫如大宝山。佛告阿难。乃往过去。毗婆尸佛时。此天彼世为贫家子。恒行佣作以供身口。闻佛说洗僧之德。情中欣然。便勤作务。得少钱谷用设洗具。并设饮食。请佛众僧。而以尽奉。由此福行。寿终之后生首陀会天。有此光相。七佛已来。乃至千佛出世亦皆如是。洗佛及僧。佛授记曰。于未来世两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号曰净身。十号具足。
又杂譬喻经云。昔佛弟难陀。乃往昔维卫佛时人。一洗众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释种。身佩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之福与佛同世。研精道场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犹有弘报。况今檀越能多行者。普等之行必逮尊号。加增欢喜广度一切。
又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罗阅只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差。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疮。便可得愈。又可得福。我即欢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浴具。洗浴众僧。以汁洗疮。寻蒙除愈。从此因缘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净福。庆祐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灭逮得应真。
又十诵律云。外国浴室形圆。犹如圆仓。开户通烟。下作伏渎。出水内施。三擎阁齐。人所及处。以瓨盛水满三重阁。火气上升。上阁水热。中阁水暖。下阁水冷。随宜自取用。无别作汤。故云净水耳。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除风。二病得差。三除去尘垢。四身体轻便。五得肥白。若有四部之众。欲求此五功德者。当求造浴室。
又僧祇律云。若欲浴时。使园民等扫洒令净。办其薪炭。温暖得所。乃打揵椎应知入浴。各以腰带系衣作识。安衣架上。入时不得掉两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与师揩者。当先白已无罪。不得一时举两手。当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余内外已。闭户而坐。令身污出。筹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洗自恣无罪。不听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齐腰腋得用无罪。若坐水中至脐亦得。出已取己衣著。正理而去。
杂福缘第六
如萨婆多论云。若作僧房及以塔像。旷路作井。及作桥梁船。此人功德一切时生。常资施主除三因缘。一前事毁坏。二此人若死。三若起恶邪。无此三因缘者。福德常生。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施不得其福。云何为五。一以刀施人。二以毒施人。三以野牛施人。四以淫女施人。五以造作神祠。是谓有此五施。不得其福。复有五施人天得福。云何为五。一造作园观。二造作林树。三造作桥梁。四造作大船。五与当来过去。造作房舍住处。是谓有此五事。令得其福。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园观施清凉 及作好桥梁
河津度人民 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恒当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又僧祇律。有诸天子以偈问佛。
何等人趣善 何等人生天
何等人昼夜 长养善功德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旷路作好井 种殖园果施
树林施清凉 桥船度人民
布施修净戒 智慧舍悭贪
功德日夜增 常生天人中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施人美水。或覆井泉。恐诸毒蛇堕于井中。行人饮之而致苦恼。命终生三箜篌天。受五欲乐。从此命终。若得人身王所爱重。若见病困咽喉出声。余命未尽。施其浆饮。或施其财以赎彼命。命终生深水天。如帝释快乐。从天命终随业流转。不堕三涂。得受人身。从生至生不遭病苦。无有恼乱。若有众生持戒。见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凉读诵经法。命终生风行天。香气来吹悦乐无比。若有众生。于河津济造立桥船。以善心渡持戒人。兼渡余人。不作众恶。命终生鬘持天。受五欲乐。命尽人中为王典藏。
又譬喻经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于河中以渡百姓。二于都市造立好井以供万民。三于四门各作圊厕给人便利。修是功德。命终之后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贵长寿。所生之处不经三涂。设此微福。尚获果报巍巍无量。何况有人广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诸福业。百千万倍。复胜于此不可计量。故成实论。引经偈云。
若种树园林 造井桥梁等
是人所为福 昼夜常增长
又华手经云。佛告舍利弗。菩萨有四法。终不退转无上菩提。何等为四。一者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治。若块若泥乃至一砖。二者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塔造像。为作念佛善福之缘。塔中画作若转法轮。及出家相。乃至双树入涅槃相。三者若见有比丘僧二部诤讼。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心护法不惜身命。菩萨若成是四法者。世世当作转轮圣王。得大身力如那罗延。舍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随意修四梵行。命终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当作是学。
又放牛经。出增一阿含别品同译。佛告诸比丘。有十一法。放牛儿不知放牛便宜。不晓养牛。何等为十一。一者放牛儿不知色。二者不知相。三者不知摩刷。四者不知护疮。五者不知作烟。六者不知择道行。七者不知处牛。八者不知何道渡水。九者不知逐好水草。十者不知构牛不遗残。十一者不知分别养可用不可用。如是十一事。放牛儿不晓养护其牛者。牛终不滋息。日日有减。此喻比丘。亦有十一种损益。不可具述。佛于是颂曰。
放牛儿审谛 牛主有福德
六头牛六年 成六十不减
放牛儿聪明 知分别诸相
如此放牛儿 先世佛所誉
颂曰。
直影端形 虚岩应响 福滋善运
果由因上 委质圆音 输诚閟奖
惠之阴德 冥资功赏
诸经要集卷第八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择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缘)
思慎部第十七 ·述意缘
·善友缘
·恶友缘
·债负缘
·惩过缘
述意缘第一
夫理之所穷。唯善与恶。顾此二途。倏然易辩。幽则有罪福苦乐。显则有贤愚荣辱。爱荣憎辱。趣乐背苦。含识所必同也。今爱荣而不知慕贤。求福而不知避祸。譬犹播植秕稗。而欲岁取精粮。驱驾驽蹇。而望腾超夐绝。不亦惑哉。如鸟兽虫卉之智。犹知因风假露托迅附高。以成其事。奚况于人。而无托友以就其善乎。故所托善友。则存名而成德。所亲闇蔽。则身悴而名恶也。故玄轨之宗。出于高范。切磋之意。事存我友。又如抟牛之虻。飞极百步。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此岂非其翼工之所托迅也。亦同凡夫溺丧极趣。不越人天。若凭大圣之威。则高升十地。同生净域也。
善友缘第二
如涅槃经云。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佛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又云。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法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行正见。教人行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于乐。见他有过不说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时。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又云。善友当观。是人贪欲嗔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则应为说不净观法。嗔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闻已修行。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从得暖法。乃至渐得罗汉辟支佛果菩萨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无疑滞。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识。法师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识。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论引经偈云。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转成毒
是故要须真实利益众生。先自调伏然后教人。无寡闻失无退行失。无散乱失。无轻慢失。无颠倒失。无贪求失。无嗔恚失。无邪行失。无著我失。无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识。故庄严论偈云。
多闻及见谛 巧说亦精愍
不退此丈夫 菩萨胜依止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世尊又共长老难陀。至于一卖香底。见彼底上有诸香里。见已即告长老难陀。作如是言。难陀。汝来取此底上诸香里物。难陀尔时即依佛教。于彼邸上取诸香里。佛告难陀。汝于漏克一移之顷。捉持香里。然后放地。尔时长老难陀。闻佛如此语已。手执此香。于一克间还放地上。尔时佛告长老难陀。汝今当自嗅于手看。尔时难陀闻佛语已。即嗅自手。佛语难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气。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气微妙无量。佛告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善知识。恒常共居随顺染习。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尔时世尊因此事故。而说偈言。
若有手执沉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须臾执持香自染 亲附善知识复然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亲近恶知识 现世不得好名闻
必以恶友相亲近 当来亦堕阿鼻狱
若人亲近善知识 随顺彼等所业行
虽不现证世间利 未来当得尽苦因
又四分律。亲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应亲附之。又大庄严论佛说偈言。
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又迦罗越六向拜经云。善知识者有四辈。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病瘦县官为共征。讼忧解之。四见人贫贱心不弃捐。当念欲富之。善知识者。复有四辈。一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于后解决之。二有病瘦消损。将归养视之。三知识死亡官殓视之。四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恶友缘第三
如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云。恶知识者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三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见人死亡弃之不视。
又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下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又增一阿含经。世尊说偈云。
莫亲恶知识 亦莫愚从事
当近善知识 人中最胜者
人中无有恶 习近恶知识
后必种恶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虽好沐浴名香涂身。然为色故。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隐睡眠。虽卧床枕覆以锦绮。然故忧苦不舍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虽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违。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亲朋舍离避去。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称誉。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极大财富。彼土富人傥失财物。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往至善处。彼身口意恶。行已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而作怨家。又阿含经云。远恶近善。有四法。当急去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恶友。二恶众。三或多语戏笑。四或嗔或斗。
又善生经云。受戒者。五处不应行。谓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等。有五种业不应作。谓卖毒药。酿皮。摴蒱。围棋陆博。歌舞倡伎。又宝云经云。持戒之人。不听向破戒家乞食。
又金刚仙论云。出家人。不许向屠儿。酒肆。淫女。恶象。恶狗等家乞食。亦不得数往亲近之。
又大方广总持经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实非菩萨假称菩萨。谤真菩萨及所行法。复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此谤法之人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若有愚人。于佛所说而不信受。虽复读诵千部大乘。为人解说获得四禅。以谤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恼。况彼愚人实无所知而自贡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家堕地狱。永不见佛。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罗汉果。与诸尼众。自说往昔所造善恶业行果报。告尼众曰。乃往过去有一长者。其家巨富唯无子息。更取小妇。夫甚爱念。后生一男夫妇敬重观之无厌。大妇心妒。私自念言。此儿若大当摄家业。我唐勤苦聚积何益。不如杀之。即取铁针刺儿[(聰-耳)*頁]上。后遂命终。小妇疑是大妇杀。即便语言。汝杀我子。大妇尔时。谓无罪福反报之殃。即与咒誓。若杀汝子。使我世世夫为蛇螫。所生儿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现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后时命终。缘杀儿故。堕于地狱受无量苦。地狱罪毕得生人中。为梵志女年渐长大。适娶夫家产生一子。后复怀妊月满欲产。夫妇相将向父母舍。至于中路腹痛遂产。夜宿树下。夫时别卧。前所咒誓今悉受之。时有毒蛇螫杀其夫。妇见夫死即便闷绝。后乃得苏。至晓天明。便取大儿著于肩上。小者抱之涕泣进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广。即留大儿著于此岸。先抱小者度著彼岸。还迎大儿。儿见母来入水趣母。水即漂亡。母寻追之力不能救。须臾之间。俄尔没死。还趣小儿。狼来啖讫。但见流血狼藉在地。母时迷绝。良久乃苏。遂前进路。逢一梵志。是父亲友。即向梵志具陈辛苦。梵志怜愍相对啼哭。寻问家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属大小。近日失火一时死尽。闻之懊恼。死而复苏。梵志将归供给如女。后复适娶。妊身欲产。夫外饮酒日暮乃还。妇暗闭门在内独坐。须臾妇产。夫在门外唤。妇产未竟。无人往开。夫破门入。捉妇熟打。妇陈产意。夫嗔怒故。寻取儿杀以苏煮之。逼妇令食。妇食子后心中酸结。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弃逃走到波罗柰。至一园中树下坐息。有长者子。其妇新死。日来冢上追恋啼哭。见此女人树下独坐。即便问之。遂为夫妇经于数日夫忽寿终。时彼国法。若其生时夫妇相爱。夫死之时合妇生埋。时有群贼来开其冢。贼帅见妇面首端正。即纳为妇。经于数旬。夫破他家为主所杀贼伴将尸来付其妇。复共生埋。经于三日狐狼开冢因而得出。自克责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间遭斯祸厄。死而复苏。今何所归得全余命。闻释迦佛在只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于过去施辟支佛食发愿力故。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达知先世杀生之业。所作咒誓堕于地狱。现在辛酸受斯恶报。无相代者。微妙自说。昔大妇者今我身是。虽得罗汉。恒热铁针从顶上入足下而出。昼夜患此。无复堪忍。殃祸如是。终无朽败。又入大乘论。坚意菩萨说偈云。
诽谤大乘法 决定趣恶道
焚烧甚苦痛 业报罪信尔
若从地狱出 后受余恶报
诸根常缺陋 永不闻法音
设使得闻者 复生于谤法
以谤法因缘 还堕于地狱
债负缘第四
如法句喻经云。昔佛在世时。有贾客。名弗迦沙王。入罗阅城分卫。于城门中有新产牸牛。被所抵杀。牛主怖惧。卖牛转与他人。其牵牛欲饮水。牛从后复抵杀其主。其主家人嗔恚。取牛杀之。于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里余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须臾绳断牛头落下。正堕人上。牛角刺人即时命终。一日之中凡杀三人。瓶沙王闻之。怪其如此。即与群臣往诣佛所。具问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内兴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与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去不与。母归不见客。即问比居。皆云已去。老母嗔恚。寻后逐及疲顿索直。三客逆骂。我前已与云何复索。同声共抵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骂咒。我今穷厄何忍欺抵。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抵杀者是也。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又出曜经云。昔罽宾国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家得阿罗汉。弟在家中治修居业。时兄数来教诲。劝弟布施持戒。修善作福。现有名誉死生善处。而弟报曰。兄今出家不虑官私。不念妻子田业财宝。我有此务。而兄数诲。不用兄教。后病命终。生在牛中为人所驱。驮盐入城。兄从城中出遇见之。即为说法。时牛闻已悲哽不乐。牛主见已。语道人曰。汝何道说。而使我牛愁忧不乐。道人报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负君一钱盐债。故堕牛中以偿君力。牛主闻已。语道人曰。君弟昔日与我亲友。是时牛主即语牛曰。吾今放汝不复役使。牛闻感激至心念佛。自投深涧即便命终。得生天上受极快乐。以是因缘。若人负债不可不偿。
又成实论云。若人负债不偿。堕牛羊獐鹿驴马等中。偿其宿债。
又毗婆沙论云。曾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以咒术而问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根。若彼能舍旧怨之心。我亦能舍。尔时女人作是言。我今已舍怨心。鬼观女人虽口言舍而心不放。即断其命。
又杂宝藏经云。目连至恒河边。见五百饿鬼群来趣水。有守水鬼。以铁杖驱逐令不得近。于是诸鬼径诣目连。礼目连足各问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热渴。先闻恒河水清且凉。欢喜趣之沸热坏身。试饮一口五藏燋烂。臭不可当。何因缘故。受如此罪。目连曰。汝先世时曾作相师。相人吉凶少实多虚。或毁或誉。自称审谛以动人心。诈惑欺诳以求财利。迷惑众生失如意事。
复有一鬼言。我常为大狗利牙赤白来啖我肉。唯有骨在。风来吹起肉续复生。狗复来啖。此苦何因。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天祠主。常教众生杀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偿之。
复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粪周遍涂浑。亦复啖之。是罪何因。目连答曰。汝前世时。作婆罗门恶邪不信。道人乞食取钵盛满粪。以饭著上持与道人。道人持还。以手食饭粪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也。
复有一鬼言。我腹极大如瓮。咽喉手脚甚细如针。不得饮食。何因。此苦。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余人夺其饮食。饥困众生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趣溷欲啖食粪。有大群鬼捉杖驱我。不得近厕。口中烂臭。饥困无赖。何因如此。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佛图主。有诸白衣。供养众僧供办食具。汝以粗供设客僧。细者自食。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满生舌。斧来斫舌。断复续生。如此不已。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道人。众僧差作蜜浆石蜜。块大难消以斧斫之。盗心啖一口。以是因缘故。还斫舌也。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热铁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燋烂。出复还入。何因故受此罪。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沙弥。行果菰子到自师所。敬其师故偏心多与。实长七枚。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有二热铁轮。在我两腋下。转身燋烂。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僧作饼。盗心取二番挟两腋底。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瘿丸极大如瓮。行时担著肩上。住则坐上。进止患苦。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市令。常以轻秤小斗与他。重秤大斗自取。常自欲得大利于己。侵克余人。
复有一鬼言。我常两肩有眼。胸有口鼻。常无有头。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恒作魁脍弟子。若杀罪人时。汝常欢喜心。以绳著结挽之。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我常有热铁针入出我身。受苦无赖。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调马师。或作调象师。象马难制。汝以铁针刺脚。又时牛迟亦以针刺。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燃懊恼。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国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爱。常生妒心伺欲危害。值王卧起去。时所爱夫人。眠犹未起著衣。即生恶心。正值作饼有热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烂即死。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风回转我身。不得自在随意东西。心常恼闷。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作卜师。或时实语。或时妄语。迷惑人心不得随意。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块肉。无有脚手眼耳鼻等。恒为虫鸟所食。罪苦难堪。何因缘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与他药堕他儿。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热铁笼。笼络我身燋热懊恼。何因受此。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以罗网掩捕鱼鸟。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笼头。亦常畏人来杀我。心常怖惧不可堪忍。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淫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其夫捉缚打杀。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续。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问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铜瓶满中洋铜。手捉一杓取自灌头。举体燋烂。如是受苦无数无量。有何罪咎。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出家为道。僧典饮食。以一酥瓶私著余处。有客道人来者不与之。去已出酥行与旧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隐虽与不等。由是缘故受此罪也。譬喻经云。昔外国有人。死魂自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身及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
又依无量寿经云。憍梵波提。过去世曾作比丘。于他粟田边擿一茎粟。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偿之。故智度论云。以其习气后得人身。产出牛蹄呞食。佛愍之出家。得阿罗汉果。
惩过缘第五
如维摩经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语。乃可入律。书云闻谏如流。斯言可录。佷戾不信。恶马难调。抚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闻论致序心曲。今欲缄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譬如金山窟。狐兔所不敢停。深渊澄海。蛙黾所不肯宿。故知洁其心而净其意者。则三涂报息。四德常满。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谓金河遗寄属在伊人。玉门化广信于斯矣。既策斯三业。则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谓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经云。众生受胎之时备尽艰难。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十月将满母胎知苦。业风催促头向产门。堕地鞕触如在刀山。风激冷触如似寒冰。当尔之时生为实苦。
又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又出曜经佛说老苦偈云。
少时意盛壮 为老所见逼
形衰极枯槁 气竭凭杖行
又佛说死苦偈云。
气绝神逝 形骸萧索 人物一统
无生不终
又涅槃经云。夫死者。于险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
又无量寿经云。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幽幽冥冥别离长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夫生则喜。亲族欢聚。尽慈爱之心。死则朝亡暮殡。便有恐畏分离之状。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灭无睹。存亡有无变化俄顷。故出曜经。佛重说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熟能致不死
犹如死囚 将诣都市 动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河駃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又华严经。有十种慢业。应当避之。一于尊重福田。和尚阿阇梨。父母沙门。婆罗门所。而不尊重恭敬供养。是为慢业。二有诸法师得胜妙法。于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罗尼成就多闻。具智惠藏善能说法。而不信受恭敬供养。是为慢业。三听受法时。若闻深法。应发离欲心欢喜无量。而不赞法师令众欢喜。是为慢业。四起慢心自高陵彼。不省己实。不调自心。是为慢业。五起计我心。见有功德智慧者。不赞其美。见无德者反说其善。若闻赞他。于彼人所起嫉妒心。是为慢业。六若有法师。知是法是律是实是佛语。以憎嫉故。说言非法非律非实非佛语。欲坏他信心故。是为慢业。七自敷高座。我为法师不应执事。不应恭敬供养余人。诸修梵行尊长有德。悉应恭敬供养于我。是为慢业。八远离频蹙恶眼视彼。常以和颜等观众生。言常柔软无有粗犷。离恚恨心。而于彼法师求其过恶。是为慢业。九以我慢心。于多闻者不往恭敬。起听闻法。留难亦不咨问。何等为善。何等不善。何等应作。何等不应作。何等业。长夜饶益一切众生。作何等行不益众生。作何等行从明入明。作何等行从冥入冥。如是人辈为我心漂没。不能得见出要正道。是为慢业。十起慢心故。不值诸佛难得之法。消尽宿世所种善根。不应说而说。起呵责心更相讥论。住如是法。应入邪道。但菩提心劣故。而不永舍菩萨所行。虽不舍菩萨道。而于无量百千万劫。尚不值佛。何况闻法。是为慢业。
又出曜经偈云。
众生为慢缠 染著于憍慢
为见所迷惑 不免生死际
故知凡夫为恶虽少。后世深苦获无边报。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营生不知顾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寻此危命非朝则夕。俄顷之间凶变无常。徒修田宅爱恋妻儿。
又法句喻经云。佛在舍卫国。时城中有婆罗门。年向八十。财富无数。为人难化。不识道德不计无常。更作好舍。前庌后堂凉台温室。东西两厢。庑数十梁。唯后堂前距阳未讫。时婆罗门。恒自经营指授众事。佛以道眼见此老公。命不终日当就后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缮治。精神无福甚可怜愍。佛将阿难往到其门。慰问老公得无劳倦。今作此舍何所为安。公言前庌待客。后堂自处。东西二厢当安儿息。财物仆使。夏止凉台。冬入温室。佛语老公。久闻宿德思迟谈讲。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赠不审可不。愿小废事共坐论说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语。后日更来。当共善叙。所云要偈便可说之。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有子有财 愚唯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愚曚愚蔽
自谓我智 愚而称智 是谓极愚
婆罗门言。善说此偈。今实遑遽后来更论之。于是世尊伤之而去。老公于后自授屋椽。椽堕打头破。即时命过。室家啼哭惊动四邻。佛去未远便有此变。里头逢诸梵志数十人。问佛从何所来。佛言属到此死老公舍。为公说法。不信佛语不知无常。今者忽然已就后世。具为诸梵志更说前偈义。闻之欣然即得道迹。于是世尊为说偈言。
愚暗近智 如瓢酌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造行
为身招祸 决心作恶 自致重殃
为行不善 退见悔老 致涕流面
报申宿习
时诸梵志。重闻此偈益怀笃信。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见他亲友。互相破坏以怀怨结。能为和合。命终生欲爱天。随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娱。若有众生见人破亡为他抄掠。救令得脱。或于险处教人正道。或疑怖处令他安隐。命终生正行天。天女供养受五欲乐。若生人中。生于正见大长者家。若有人能柔软深心。离一切垢。涅槃解脱犹如在手。软心之人心如白镴。修行善业众人所信。粗矿之人心如金刚。恒常不忘怨结之心。行不调伏。众人所憎不爱不信。尔时孔雀菩萨。以佛经偈。而说颂曰。
善人心柔软 犹如成炼金
斯人内外善 速得脱众苦
若人心器调 一切皆柔软
斯人生善种 犹如良福田
又呵雕阿那含经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惭不欲令人知。五精进不欲令人知。六自观不欲令人知。七得禅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烦扰于人故。颂曰。
瞻卜改蓬心 伊兰变芳树
规轮时有缺 皓丝不常素
三益窃所忻 四隙行当护
勖哉深自勉 诫之诚可慕
思慎部第十七(此有五缘)
·述意缘
·慎过缘
·慎祸缘
·慎境缘
·慎用缘
述意缘第一
夫思慎防过。无患之理。缄口息谤。离恶之原。诫始慎终。是君子之盐梅。敬初护末。是养生之要趣。庶鉴罪福之沉浮。知吉凶之乐苦。譬目暗于自见。借镜以观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镜之力也。发之所以理。玄栉之功也。行之所以芳。善言之益也。果之所以胜。善因之善也。是故身之将败。必不纳正谏之言。命之将终。必不可受之良药也。
慎过缘第二
如大集经济龙品云。尔时众中有一盲龙。名曰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作如是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时暂乐。佛言梨奢。汝过去世。于佛法中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内怀欺诈外现善相。广贪眷属弟子众多。名声四远莫不闻知。我和尚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多得供养独受用之。见持戒人反恶加说。彼人懊恼。如是念言。世世生中。愿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恶业死生龙中。是汝前身。众生愿故食啖汝身。恶业因缘得此盲报。又过去无量劫中。在融赤铜地狱之中。常为诸虫之所食啖。龙闻此语忧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忏悔。愿令此苦速得解脱。彼龙众中二十六亿诸饿龙等。念过去身皆悉雨泪。念过去身。于佛法中虽得出家备造恶业。经无量身在三恶道。以余报故。犹在龙中受极大苦。如青色龙我亦如是。尔时世尊语诸龙言。汝可持水洗如来足。令汝殃罪渐得除灭。时一切龙以手掬水。水皆成火。变作大石。满于手中生大猛焰。弃已复生。如是至七。一切龙众见如是已。惊怖懊恼啼泣雨泪。佛教立大誓愿已。焰火皆灭。乃至八过。以手捧水洗如来足。至心忏悔。佛记诸龙。弥勒佛时。当得人身值佛出家。精进持戒得罗汉果。时诸龙等得宿命心。自念过业。于佛法中。或为俗人亲属因缘。或复听法来去杂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华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说云。我常吃啖四方众僧华果饮食。或有说言。我往寺舍布施众僧。或复礼拜。如是吃啖。或复说言。我从毗婆尸如来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说。我释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亲旧问讯因缘。或复来去听法因缘。往还寺舍。有信心人供养僧故。舍施华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彼业因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恶业未尽生此龙中。常受苦恼。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此五逆业其罪如半。汝等今当尽受三归一心修善。以此缘故。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时诸龙等闻是语已。皆悉至心。尽其形寿各受三归时彼众中有盲龙女。口中膀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乃至秽恶。犹若妇人根中不净臊臭难看。种种啖食。脓血流出。一切身分。常为蚊虻诸恶毒蝇之所唼食。身体臭处不可见闻。尔时世尊以大悲心。见彼龙妇眼盲困苦如是。问言妹何缘故。得此恶身。于过去世曾为何业。龙妇答言。世尊。我今此身众苦逼迫无暂时得停。设复欲言而不能说。我念过去。三十六亿于百千年。生恶龙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刹那不停。为我往昔九十一劫。于毗婆尸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过于醉人。虽复出家不能如法。于伽蓝内犯于法律。恒受三恶道受诸烧煮说此语已。愿救济我身。尔事世尊说实语已。即以少水泻龙口中。火及虫脓悉皆灭尽。龙口清凉。作如是言。大圣如来。我忆过去。迦叶佛时。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来从我乞求五十钱。我时报言。听待谷熟当与汝食。比丘复言。若当五十不可得者。愿乞十文。我于尔时。嗔彼比丘而语之言。乃至十文亦不相与。时彼比丘心生懊恼。又于余时。往寺舍中入树林中。辄便盗取现在僧物十庵罗果。而私食之。彼业因缘地狱受苦。恶业未尽。生野泽中作饿龙身。常为种种诸虫食啖。脓血流溢饥渴苦恼。又彼比丘。以嗔忿心恶业缘故。死便即作小毒龙身。生我腋下[口*束]于我血。热气触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热脓血满。龙白佛言。大悲世尊。唯愿慈哀救济于我。令我脱彼怨家毒龙。尔时世尊以手抄水。发诚实语作如是言。我曾往昔于饥馑世。尔时愿作大身众生。长广无量。以神通力。于虚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泽中有大身虫。名曰不嗔。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为饮食。可得不饥。时彼世中人非人等。闻此声已。一切悉往竞取食之。说是真实谛信语时。彼龙腋下小龙即出。时此二龙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离此龙身解脱殃罪。佛告龙言。此业大重次五无间。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或华果树园。饮食资生。床褥敷具。疾病汤药。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出外。乞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所受果报。是故汝等可受三归。归三宝已。乃可得往于冷水中。如是三称三受。身即安隐得入水中。尔时世尊即为诸龙。而说偈言。
宁以利刀自割身 支节身分肌肤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实为难
宁吞大赤热铁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众僧饮食具 不应于外私自用
宁以大火若须弥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在家诸俗人 不应辄食施僧食
宁以利刀自屠脍 身体皮膜而自啖
其有在家诸俗人 不应受取僧杂食
宁以自身投于彼 满室大火猛焰中
其有在家俗人辈 不应坐卧僧床席
宁以大热炎铁锥 拳手握持便燋烂
其有在家俗人等 不应私用于僧物
宁以胜利好刀砧 而自脔切其身肉
勿于出家清净人 发起一念嗔恚心
宁以自手挑两眼 捐弃投之掷于地
其有习行善法者 不应怀忿嗔心视
宁以热铁鍱其身 东西起动行坐卧
不应嗔忿心妒嫉 而著众僧净施衣
宁饮灰汁醎卤水 热沸烁口犹如火
不应怀贪恚恶心 服食众僧净施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一万四千诸龙众。皆悉受三归。所有过去现在业服。诸苦恼中而得解脱。深信三宝其心不退。复有八十亿诸龙众等。亦于三宝起归敬心。
又大集经云。或作比丘。所得种种资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众生或自食啖。或与他人。或共众人。盗窃隐藏私处自用。如是业故堕三恶道。久受勤苦。复有众生。贫穷下贱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饶解脱安乐。既出家已。懈怠懒堕不读诵经。禅慧精勤舍而不习。乐知僧事。复有比丘。昼夜精勤乐修善法。读诵经典。坐禅习慧不舍须臾。以是因缘。感诸四辈种种供养。时知事人。得利养已或自私食。或复盗与亲旧俗人。以是等缘久处恶道。出已还入。如是愚瞑。不惧当来果报轻重。我今戒敕沙门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称我是沙门。真法行人。倚众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饼或菜或果或华。但是众僧所食之物。不得辄与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别众而食。又亦不得以众僧物贮积兴生种种贩卖云有利益。招世讥嫌。又亦不得出贵收贱与世争利。又亦不得为于饮食及僧因缘。使诸众生堕三恶道。应须劝引安善法中令比丘众真信三宝。摄诸众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隐置三解脱。
又十轮经云。若有四方僧物资生杂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与之。以是因缘。命终已后。皆堕阿鼻地狱。
慎祸缘第三
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一国五谷熟成。人民安宁无有疾病。昼夜伎乐人无忧恼。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何类。答曰臣亦不见。王便使一臣。至于邻国求觅祸之神则化作一人。于市中卖之。状类如猪。持铁锁系缚卖之。臣问此名何等。答曰祸母。臣曰卖不。答曰卖。问曰索几钱。答曰千万。问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针一升。既买得已。臣使家家发求觅针。如是人民两两三三。相逢求针。使诸郡县处处扰乱。百姓所在之处患毒无聊。臣白王曰。虽得祸母致使民乱。男女失业。欲杀弃之。未审许不。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将杀。刺便不入。斫则不伤。割而不死。积薪烧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过里烧里。过市烧市。入城烧城。入国烧国。扰乱人民。饥饿困苦。坐由厌乐买祸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烧。男子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缘第四
如正法念经。孔雀菩萨告诸天众。若有比丘。畏于恶名则离诸过。所谓不入女人戏笑之处。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与共语。不近嗜酒人。亦不与语。不近贼人。不近先作大恶之人。不近好斗之人。不近阴恶怀毒人。不近无恒数舍道人。不近博戏人。不近伎乐人。不近小儿。不近系缚女色人。不近轻躁人。不近不护口人。不近贪人。不近贩卖欺诳人。不近巧伪市道世所恶贱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黄门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调象人。不近魁脍人。不近调马人。不近断见人。不近无戒人。如是恶人不应亲近。近如是人必与同行。是故比丘当畏恶名。不应与此不净业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而说颂曰。
若人近不善 则为不善人
是故应离恶 莫行不善业
随近何等人 数数相亲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当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乐 善则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恶增尤甚
功德及恶相 今如是略说
若近于善人 则得善名称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轻贱
常应亲善人 远离于恶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诸恶业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减。如是比丘。从本已来不闭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勤觉悟修习善法。当知是辈。终日捐减不增善法。如彼木杵。又自爱经云。佛言夫人处世。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业。斯三出于心身口。唱成其恶以加众生。众生被毒即结怨恨。誓心欲报。或现世获。或身终后魄灵升天即下报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贼。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说偈言。
心为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非愚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竭。不自致有食之池。时有大鹤集住其边。鳖从求哀。乞相济度。鹤啄衔之飞过都邑。鳖不默声。问此何等。如是不止。鹤便应之。口开鳖堕人得屠食。夫人愚顽不谨口舌。其譬如是又法句喻经云。佛告婆罗门。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贫。何谓为四。一者年盛力壮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进不贪淫侄。三者有财珍宝常念布施。四者就师学问听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谓之有常。不计成败。一旦离散。譬如老鹤守此空池。永无所得。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昼夜慢堕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贱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贵
老如白鹤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污秽褴缕 命疾脱至
不用后悔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昔迦尸国王名为恶受。极作非法。苦恼百姓。残贼无道四远贾客。珍奇胜物皆税夺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国中宝物遂至大贵。诸人称传恶名流布。尔时有鹦鹉王。在于林中。闻行路人说王之恶。即自思念。我虽是鸟尚知其非。今当诣彼为说善道。彼王若闻我语。必作是言。彼鸟之王犹有善言。奈何人王为彼讥责。傥能改修。寻即高飞至王园中。回翔下降在一树上。值王夫人入园游观。于时鹦鹉。鼓翼嘤鸣而语之言。王今暴虐无道之甚。残害万民毒及鸟兽含识嗷嗷。人畜愤结。呼嗟之音周闻天下。夫人荷克与王无异。民之父母岂应如是。夫人闻已。嗔恚炽盛。此何小鸟骂我溢口。遣人伺捕。尔时鹦鹉不惊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与王。王语鹦鹉。何以骂我。鹦鹉答言。说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骂王。时王问言。有何非法。答言。王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问言。何等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乱不恤国事。三者贪著棋博不修礼敬。四者游猎杀生都无慈心。五者好出恶言初不善语。六者赋役谪罚倍加常则。七者不以义理劫夺民财。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倾败王国。王复问言。何谓三事。答言。一者亲近邪佞谄恶之人。二者不附贤胜。不受善言。三者好伐他国不养人民。此三不除。倾败之期非旦则夕。夫为王者率土归仰。王当如桥济度万民。王当如秤亲疏皆平。王当如足不违圣踪。王者如日善照世间。王者如月与物清凉。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盖一切。王者如地载养万物。王者如火。为诸万民烧除恶患。王者如水润泽四方。应如过去转轮圣王。乃以十善道教化众生。王闻其言。深自惭愧。鹦鹉之言至诚至款。我为人王所行无道。诚遵其教奉以为师受修正行。尔时国内。风教既行恶名消灭。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无不欢喜。尔时鹦鹉者。我身是也。尔时迦尸国王恶受者。今辅相是也。尔时夫人者。今辅相夫人是也。
慎用缘第五
又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时有一婆罗门。于旷野中造立义井。为放牧行者。皆就井饮并及洗浴。时日向暮。有群野干来趣井饮地残水。有野干主不饮地水。便内头灌中饮水。饮已戴灌高举。扑破瓦灌。灌口犹贯其项。诸野干辈语野干主。若湿树叶可用者常当护之。况复此灌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乐。但当快心。那知他事。时有行人语婆罗门。汝灌已破。复更著之犹如前法。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诸野干辈数数谏之。犹不受语。时婆罗门便自念言。是谁破灌。当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难。便作木灌坚固难破。令头易入难出之者。亦著井边。然捉杖屏处伺之。行人饮讫。野干主如前入饮。饮讫扑地不能令破。时婆罗门捉杖打杀。空中有天说此偈言。
知识慈心语 佷[仁-二+戾]不受谏
守顽招此祸 自丧其身命
是故痴野干 遭斯木灌苦
佛告诸比丘。尔时野干主者。今提婆达多是。时群野干者。今诸比丘谏提婆达多者是。当知于过去时。已曾不受知识软语。自丧身命。今复不受诸比丘谏。当堕恶道长受苦痛。颂曰。
思慎始终 务存正己 口无二言
心无妄起 少欲知足 妄怀彼此
战战兢兢 诫勖忧喜
诸经要集卷第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十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为六篇)
布施第一(施别七缘)
·述意缘
·悭伪缘
·财施缘
·法施缘
·择施缘
·福田缘
·相对缘
述意缘第一
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既标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所以给孤独食。散黄金而不吝。须达拏王。施白象而无惜。尚能济其厄难。忘己形躯。故萨埵投身。以救饥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鹰鹯之餐。岂况国城妻子。何足经怀。宝货仓储。宁容在意。俗书尚云。解衣推食。摩头至踵。车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轻财重义。爱贤好士。且自财物无常。何关人事。苦心积聚。竟复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诤夺。何有智人。而当宝玩。比见凡愚。吝惜家财。靡有舍心。而丧躯命。但为贪生。恒忧不活。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由悭因悭缘悭法悭业。乖菩萨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损恼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悭贪为本也。
悭伪缘第二
如菩萨处胎经。佛说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悭不布施
积财千万亿 称言是我有
临欲寿终时 眼见恶鬼神
刀风解其体 无复出入息
贪识随善恶 受报甚苦辛
将至受罪处 变悔乞何及
又萨遮尼揵子经偈云。
贪人多积聚 得不生厌足
无明颠倒心 常念侵损他
现在多怨憎 舍身堕恶道
是故有智者 应当念知足
惜财不布施 藏举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饿鬼中受苦
饥渴寒热等 忧悲常煎煮
知者不积聚 为破悭贪故
又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力龙
又菩萨本行经云。若见乞者面目颦蹙。当知是人开饿鬼门。
又大集经云。有四法障碍大乘。何等为四。一不乐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观过。四不念苦施心。复有四法。一为欲而施。二为嗔而施。三为痴而施。四为怖畏而施。复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现见施。四轻慢施。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复离五法。一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施时不说善恶。三施时不择种姓。四施时不轻求者。五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见受者过。二施时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赞叹。五说无后乃与之。六施已恶口骂詈。七施已求还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遇诸佛贤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
若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优婆塞戒经云。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极贫之人。谁当赤露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一针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现贫穷无其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执役扫洒。亦得福报。故成实论云。扫一阎浮僧地。不如扫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弥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饶财珍富有大威力。随意所欲周给人物。仓中有孔大如车轴。谷米自出。妇以八升米作饭。饲四部兵及四方来者。食故不尽。其儿以千两金。与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随意施犹不尽。儿妇以一里香。涂四部兵并四方来乞者。随意令足。香故不尽。奴以一犁田耕七垄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谷。与四部兵人马。食之不尽。家内良贱共诤。各是我福力。琝荼诣佛请问。是谁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织师。织师有妇。又有一儿。儿又有妇。有一奴一婢。一时共食。有辟支佛来就舍乞食。各欲当分舍与。辟支佛言。各减少许。于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从之。辟支食已。于虚空中现诸神变方去。织师眷属舍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转七反。余福此生果报齐等。又净业障经云。若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嗔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财施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地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二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具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具足。趣菩提座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菩萨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贞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陀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法施缘第四
述曰。此明财法相对校量优劣。故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闲。法施唯局智人。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经云。施宝虽多。不如至心诵持一偈。法施最妙胜过饮食。
又未曾有经云。天帝问野干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又大丈夫论云。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爱多者施与。财宝愚痴多者施与。其法财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法施者为得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施者能与天道涅槃之乐。如偈曰。
佛智处虚空 大悲为密云
法施如甘雨 充满阴界池
四摄为方便 安乐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福德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又菩萨地持论云。菩萨知彼邪见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与经卷。若性贪财卖经卷者。亦不施与法。若得经卷隐藏不现。亦不施与法。若非彼人所知义者。亦不施与。若是彼所知义。于此经卷已自知义。则便持经随所乐与。若未知义自须修学。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经。示语其处。若更书与。菩萨当自观心。少有法悭者当持经与。为法施故。我宁以法施现世痴哑。为除烦恼犹尚应施。况作将来智慧方便。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嗔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宝。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法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离诸放逸。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除嗔痴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信心无碍。以是因缘。未来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问既知法施胜过财施。今时众生。但学法施不行财施。未知得不。答为不解财施迷心而施。苟求色声人天乐报。恐坠三涂不成出世。所以圣人殷勤叹法。令其悟解三事体空。而行财施。速成菩提涅槃胜果。自余戒忍六度万行。皆藉智慧开导成胜。
又智度论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开导。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闻法施过于舍财。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舍施一钱。胜过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以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解无行。如人有目无足不能远涉。若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见道。又唯解无行。譬同狂华不结子实。若唯行无解譬同子实不依华发。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缘第五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复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著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著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又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弘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涕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嗔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嗔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抂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槃荼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嗔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忧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彼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来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曰。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被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诸苦器
又增壹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给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时供送。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福田缘第六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得如愿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已。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
若据敬法重人。职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也。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叠。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垒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缘第七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有四。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叠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得福鲜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空心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然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财施得富恒多乐舍。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如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痴之人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如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亦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如智度论云。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且偏解一句。余类可解。何等二俱清净者。如佛自供养佛故。是为二俱清净。如东方宝积佛功德力所生华。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萨。送此华来上散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为二俱清净(余句可解)。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拒。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谁有一日不食三抟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乏人。谁有赤体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生。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功德。等无差别。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施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法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乃至获得阿罗汉果。犹不能遮断饥渴等。若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虽富有天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若施主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果。能离一切烦恼结缚。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
又大丈夫论云。若悭心多者。虽复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虽施金玉轻于草木。若悭心多者。丧失财宝心大忧恼。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设有美食。若不施与而食啖者。不以为美。设有恶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欢悦以为极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乐如得涅槃。无信心者谁信是语。设有粗食。有饥者在前。尚不能施与。况余胜物而能与人。若人于大水边。尚不能以少水施与众生。况余好财。是人于世间粪土。易得于水。悭贪之人。闻乞粪土犹怀吝惜。况复财物。
如有二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求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若菩萨但有悲愍心已为具足。况与少物。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有悲心者。见贫苦众生无财可与。悲苦叹息无可为喻。救众生者。见众生受苦悲泣堕泪。以堕泪故知其心受。菩萨泪有三时。一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修大施时悲喜踊跃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菩萨闻乞者声为之堕泪。乞者见菩萨雨泪。虽不言与。当知必得。菩萨见乞者来时极生悲苦。乞者得财物时。心生欢喜得灭悲苦。菩萨闻乞言时。悲泣堕泪不能自止。乞者言足。尔时菩萨。修行施已众生满足。便入山林修行禅定。灭除三毒。财物倍多无乞可施。我今出家断诸结使。
持戒篇第二(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窃闻。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宝所资。四生同润。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是以持戒为德。显自大经。性善可崇。明乎大论。或复方之日月。譬若宝珠。义等涂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号曰牢船。生长善牙。又称平地。是以菩萨禀受。微尘不缺。罗汉护持。纤芥无犯。宁当抱渴而死。不饮水虫。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书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代。言行忠信。战战兢兢。岂可放纵心马。不加辔勒。驰骋情猴。都无制锁。浮囊既毁。前路何期。德瓶已破。胜缘长绝。或复要聚恶人。朋结凶党。更相扇动。备造愆瑕。无惭无愧。不羞不耻。日更增甚。转复沉浮。似若葶苈艾蒿。枝叶皆苦。诃梨果树。遍体尤甘。从明入闇。无复出期。劫数既遥。痛伤难忍。于是镬汤奔沸。猛气冲天。炉炭赫曦。爆声裂地。镕铜灌口。则腹烂肝销。铜柱逼身。则骨肉俱尽。宛转呜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毁戒也。
劝持缘第二
如大庄严论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殁命得现果报。我昔闻。难提跋提城有优婆塞。兄弟二人并持五戒。其弟尔时。卒患胁痛气将欲绝。时医语之。食新杀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向言。其狗肉者。为可于市买索食之。饮酒之事愿舍身命终。不犯戒而服于酒。其弟极困急。兄赍酒语弟。舍戒服酒以疗其疾。弟白兄言。我虽病急。愿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饮此酒。即说偈言。
怪哉临命终 破我戒璎珞
以戒庄严身 不用殡葬具
人身既难得 遭值戒复难
愿舍百千命 不毁破禁戒
无量百千劫 时乃值遇戒
阎浮世间中 人身极难得
虽复得人身 值正法倍难
时复值法宝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别者 此事亦复难
戒宝入我手 云何复欲夺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亲
兄闻是已。答其弟言。我以亲故不为沮坏。弟白兄言。非为亲爱乃是殁败。即说偈言。
我欲向胜处 毁戒令堕坠
舍戒乃如是 云何名亲爱
我勤习戒根 乃欲见劫夺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为重
今欲强毁我 不时名为亲
兄问弟言。云何以酒为戒根本耶。弟即说偈。以答兄言。
若于禁戒中 不尽心护持
便为违大悲 草头有酒滴
尚不敢尝触 以是故我知
酒是恶道因 在家修多罗
说酒之恶报 唯佛能分别
谁有能测量 佛说身口意
三业之恶行 唯酒为根本
复堕恶行中 往者优婆塞
以酒因缘故 遂毁余四戒
是名恶行数 酒为放逸报
不饮闭恶道 能获信乐心
去悭能舍财 首罗闻佛说
能获无量益 我都无异意
而欲毁犯者 略说而言之
宁舍百千命 不毁犯佛教
宁使身干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百千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命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作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得消除
又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诸比丘。与诸估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惧。恐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尔时年少即便思惟。如来世尊实有斯语。诸有利乐应先与上座。复作是念。我若以板用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于今者命将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为忧。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作是念已。便说偈言。
我为自全济 为随佛语胜
无量功德聚 名称遍十方
躯命极鄙贱 云何违圣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坚持
为顺佛语故 奉板遗身命
若不为难事 终不获难果
若舍佛所教 失于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无上第一乐
既说偈已。即输板与上座。既舍板已。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罝于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归依坚持戒者。汝今遭是危难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说偈报曰。
汝真是比丘 实是苦行者
号尔为沙门 汝实称斯名
我今当云何 而不加拥护
见谛能持戒 斯事不为难
凡夫不毁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处安隐 清净自谨慎
舍已所爱令 护持佛禁戒
难为而能为 此最为希有
又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贫急。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杀鹅取珠。当设何计得免斯患。即说偈言。
我今护他命 身分受苦恼
更无余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复不可
设自得无过 不应作妄语
我今舍身命 为此鹅命故
故缘我护戒 因用成解脱
尔时珠师。虽闻斯偈。语比丘言。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即向四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尔时比丘。即自敛身端正衣服。彼人语比丘言。汝今与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诸使斗。又说偈言。
我舍身命时 堕地如干薪
当使人称美 为鹅能舍身
时珠师。即加打棒。以两手并头。并皆被缚。四向顾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又说偈言。
舍此危脆身 以取解脱命
我著粪扫衣 乞食以为业
住止于树下 以何因缘故
乃当作偷贼 汝宜善观察
尔时珠师。语比丘言。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以绳急绞。耳眼鼻口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食血。珠师嗔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涕泣不乐。即向鹅说偈言。
我忍诸苦恼 望使此鹅活
今我命未绝 鹅在我前死
我望护汝命 受是极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报不成
珠师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是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所以不乐。珠师问言。欲作何愿。比丘以偈答言。
菩萨往昔时 舍身以贸鸽
我亦作是意 舍命欲代鹅
欲令此鹅命 久住常安乐
由汝杀鹅故 心愿不满足
尔时比丘。更具说已。珠师即开鹅腹而还得珠。既见珠已。便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痴故 烧然数百身
汝于佛标相 极为甚相称
我以愚痴故 不能善观察
为痴火所烧 愿当暂留住
少听我忏悔 犹如脚跌者
按地还得起 南无清净行
南无坚持戒 遭是极苦难
能持禁戒者 为鹅身受苦
不犯于禁戒 此事实难有
又大庄严论云。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时此群贼。惧诸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害。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言。今者何为尽欲杀害。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今者以草系诸比丘。彼畏伤故。终不能得四向驰告。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既被草缚。恐犯禁戒不得挽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被缚至于日夕。转到日没晦冥大暗。夜行禽兽交横驰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语诸年少。说偈诫言。
若有智慧者 能坚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称意而获得
伊罗钵龙王 以其毁禁戒
损伤树叶故 命终堕龙中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转动。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即说偈言。
我曾往昔来 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 窃盗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 如是亦难计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 终不中毁犯
假使遇恶兽 攫裂我身手
终不敢毁犯 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 不愿犯戒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田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谓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闻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说偈言。
青草用系手 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 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 牦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 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 草系不动摇
汝等岂不知 身自有力耶
为咒所迷惑 为是苦行耶
为自厌患身 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诸禁戒故 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违 是以不能绝
如似咒场中 为蛇画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画界 我等不敢越
得圣之桥津 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 欲坏戒德瓶
尔时国王闻说偈已。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 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 护法不毁犯
我今亦归命 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 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 我今亦归命
忍辱篇第三(此别三缘)
·述意缘
·劝忍缘
·忍益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残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嗔。且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恻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心安乐。岂容微有触恼大生嗔恨。乃至角眼相看。恶声厉色。遂加杖木。结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损害。朋友眷属。反更侵伤。恶逆甚于鸱鸮。含毒逾于蜂虿。所以历劫怨仇。生生不绝也。
劝忍缘第二
如成实论云。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嗔。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又摄论云。由观五义以除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问于我者恩。二观一切众生但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嗔。
又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心。
又成实论云。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
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又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经云。布施不望彼报。若得人惠毫发已上。皆当咒愿惭愧奉受。
又书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经云。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又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知内外之教其本均同。虽形有黑白。然立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无明暗惑。犹若良医随疾授药。是名内教又书云。天道无亲。唯仁是与。是名外教。又若出家之人。能观苦空无常无我。远离生死。志求出世。是为依内。若乖斯行翻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厌舍俗情。欣慕高志。专崇三宝。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义礼智。贞和爱敬。能行斯行翻同为内。若违斯旨还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随内教。便悟真理。心常会道。渐进胜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须自卑推德与他。如拭尘巾。揽垢向己。持净与人。故经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书云。君子让而得之为义。故常须进胜他人。恒须克责已躬也。
忍益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种姓。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嗔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
又私呵三昧经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又比丘避女人恶名经偈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言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怖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语 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已 诸天亦复知
又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共结亲友。后时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济理。可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著大水处。衔木之时慎不可语。即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皆言。雁衔龟去。雁衔龟去。龟即嗔言。何预汝事。即便失木堕地而死。尔时世尊。因此说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 应誉反毁
自受其殃 终无复乐
佛言。龟者调达是也。昔以嗔语致有死苦。今复嗔骂如来堕大地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佛告罗云曰。澡槃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讫已。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此水本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故不可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纵弃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净故。汝亦如是。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槃自跳数返。汝惜之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虽惜不殷。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多所伤众。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贤圣不惜。亦如汝言。罗云闻之。惭愧怖悸。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柔软。怀忍如地。即得阿罗汉道(略用)。
又罗云忍辱经云。尔时罗云。向一不信婆罗门家乞食。吝惜不与。罗云被打头破血出。复撮沙钵中。罗云含忍心不加报。即持钵至河。洗头钵已自说云。
我自行分卫。无事横忓我。我痛斯须间。奈汝长苦何。犹利剑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饲彼痴溷猪。溷猪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训世凶愚凶愚不思。岂不然乎。还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终当入无择地狱。狱鬼加痛毒无不至。经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更受蟒身。毒还自害。复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嗔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钵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为人。母怀之时当有重病。家中日耗。儿生钝顽都无手足。其亲惊怪。皆曰。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著四衢路。来往愕然。竞以瓦石刀杖。击头陷脑。穷苦旬日乃死。死已魂灵即复更生。钝顽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生为人常患头痛。所生之处不值佛世。常在三涂。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游戏林间。经久疲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进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诸姊生厌。王寤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嗔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言。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嗔故。便言修忍。我今试之。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嗔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时王复令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问答。皆如前说。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嗔忿。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今释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忆念过去世事。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精进篇第四(此别三缘)
·述意缘
·怠惰缘
·策修缘
述意缘第一
夫忍行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显。所以策惰。令心不懈。是故经曰。汝等比丘。当勤精进。十力慧日既已潜没。汝等当为无明所覆。又言。阐提之人尸卧终日。当言成道。无有是处。释论云。在家懈怠失于俗利。出家懒惰丧于法宝。是以斯那勇猛。诸佛称扬。迦叶精奇。如来述证。书云。夙兴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称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进劬劳无时不可。岂得恣其愚怀纵情憍荡。致使善根种子不复开敷。道树枝条弥加枯萃。况复命属死。王名系幽府。奄归长夜顿罢资粮。冥曹拷问将何酬答。当于此时悔情何及。是故今者。劝诸行人。闻身余力预备资粮。常须检校三业。勿令违于六时。每于昼夜。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刹那。检校三业。几心行善。几心行恶。几心行孝。几心行逆。几心行厌离财色心。几心行贪著财色心。几心行人天善根业。几心行三涂不善业。几心厌离名闻著我心。几心贪求名闻著我心。几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几心轻慢三乘深乐世间心。如是善恶日夜相违。行者常须检校。勿令放逸堕于邪网。恒省三业。递相诫勖心口相训。心语口言。汝常说善莫说非法。口还语。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复语身。汝勤精进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劳他控。横起怨憎。故经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定生恶趣。又如快马顾影驰走。不同驽畜加诸杖捶。若不自诫。要假他呵。反憎触恼。益罪尤深也。
懈惰缘第二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是时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 不惜其躯命
弃身如粪土 解了无吾我
虽用财宝施 此事不为难
勇猛如是者 精进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成佛。是故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又譬喻经云。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从释迦出家。得阿罗汉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国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诣象。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昔与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语。即识宿命已前因缘。愁忧不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王问象子。先无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无他异人。唯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王即遗人觅得沙门。问言至象边何所道耶。沙门答曰。我语象云。我与汝俱有罪耳。沙门白王具说如上。王意便悟。即放沙门。
又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云。佛告诸比丘。马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解羁缰时便掣车欲走。二态者。车驾跳踉欲啮其人。三态者。便举前两脚掣车而走。四态者。便蹋车軨。五态者。便人立持轭摩身抄车却行。六态者。便傍行邪走。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值浊泥止住不行。八态者。悬兜喂之熟视不食。其主牵去欲驾之时。遽含噏噬。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闻说佛经便走不欲乐听。如马解羁缰掣车。走时。二态者。闻说经意不解不知语所趣向。便嗔跳踉不欲乐闻。如马驾车跳踉欲啮人时。三态者。闻说经便逆不受。如马举前两脚掣车走时。四态者。闻说经便骂。如马蹋车軨时。五态者。闻说经便起去。如马人立持轭摩身抄车却行时。六态者。闻说经不肯听。伭头邪视耳语。如马傍行邪走时。七态者。闻说经便欲穷难。问之不能相应答。便死抵妄语。如马得浊泥便止不复行。八态者。闻说经不肯听。反念淫侄多求不欲听受。死入恶道时。乃遽欲学问行道。亦不能复得行道。如马悬兜喂之熟视不肯食。其主牵去欲驾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说马有八态恶。人亦有八恶态如是。比丘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策修缘第三
如譬喻经云。罗阅只国沙门。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终不起。欲睡眠。作锥长八寸刺两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俱罗经云。薄俱罗称言。我从出家以来。八十年中。未曾偃卧胁一著床背有所倚。
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又智度论云。身精进为少。心精进为大。外精进为少。内精进为大。复次佛说。意业力大故。如仙人嗔时。能令大国磨灭。复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报一劫在阿鼻地狱。受意业力。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亦在十方佛国。寿命无量。以是故。身口精进为少。意精进为大。如是诸经广叹精进。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须多闻。又毗婆沙论云。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先有所至。信解脱人。勤行精进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经云。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三勤于乐说。四勤于正行。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辩。二名德乐止。共听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当勤精进。如何睡眠。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复住睡眠不能自定。诣泉侧坐。欲思惟定。复生睡眠。时辩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趣其眼。如欲蜇之。时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时蜂飞入腋下蜇其胸腹。止惊心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止端坐视之。畏来不敢复睡。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时止便向蜂说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隐
不当复持归 遍及其妻子
如何堕泥中 自污其身体
如是为黠慧 毁其甘露味
又如此华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没花还合 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 尔乃复得出
长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时蜂王。向止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 听闻无厌足
不当有懈怠 无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堕污泥
爱欲所缠裹 无智为甚迷
日出众花开 譬佛之色身
日入华还合 世尊般涅槃
值见如来世 当勤精进受
除去睡阴盖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缘
其现有著者 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 有益不唐举
而现此变化 亦以一切故
时德乐止。闻其所说。即得不起法忍。逮得陀罗尼。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德乐止者。弥勒是也。我于尔时俱与弥勒共听法故。弥勒睡眠独无所得。我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外国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时有沙门。与共亲友逮得神通。生死已尽。时清信士。得困疾痛医药加治。不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婿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捐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时妇洟涕鼻虫便堕地。妇即惭愧。欲以脚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难及。何缘寿终堕此虫中。道人答曰。因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因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应生天上在诸佛前。但坐恩爱堕此虫中。亦可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更自克责。即时寿终。便得上生。是以省己为人。不得懈怠自损来报。
禅定篇第五(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故经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缘。是三昧相。书亦有言。当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屈于富贵。不陨获于贫贱。栖神冥漠之内。遗形尘埃之表。故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所以昙光释子。降猛虎于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于顶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又能观察此身。从头至足。三十六物。八万户虫。不净无常苦空非我。但众生心性。譬若狝猴。戏跳攀缘欢娱奔逸。不能冥目束体端心勤意。刚强难化[怡-台+龍]戾不调。习近五尘流转三界。黏外道之黐。贯天魔之杖。于是永沦苦海。长坠险狱。皆由放散情虑扰乱心神。似风里之灯。譬波中之月。摇漾轻动。浮游泛滥。影既不现。照岂得明。所以众恶赖此而兴。福善由斯并废。良由不修断惑常起贪嗔。未服无知偏多乐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诤来。妨静之缘交加竞集。五盖覆心禅门已闭。六尘在念乱想常驰。类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得树。故须念念策心。新新集起。岂前念皆恶。遂克苦而静尘。后念起善。便纵意而扬恶。所以论美四时。经叹一虑。然后方能正想革绝凡怀。若违此理。圣亦不可。今万境森罗不能自触。要须因倚诸根。内想感发。何以知然。今有心感于内。事发于外。或缘于外起染于内心。故知内外相资。表里递用。君臣心识。不可备舍。故经云。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识意昏沉。则其主不明。今悔六臣。当各惭愧。制驭六根。不令驰散也。
定相缘第二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又大宝积经云。菩萨修定。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修定不味不著。舍离染心。不求己乐。三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修定能与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萨。乐于头陀乞食。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慠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智度论云。三昧有二种。一佛三昧。二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但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于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诸佛要集经中说云。尔时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从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而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人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菩提意。是女因弃诸盖菩萨。初发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弃诸盖菩萨。于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经文。叹修定法。自外具明坐禅。大小乘观法仪式。备存十卷观门内。学者别寻。非此明了。
智慧篇第六(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三品次第。智曰无愚。故经言。五度无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释论又言。佛是众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故外书云。睿哲钦明。乃称放勋之德。仁义礼智。方曰宣尼之道。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能排巨暗。譬满月之照三途。巧遣众毒。似摩柢之除万恶。岂可任其恒没守此长迷。取相交缠。我心萦结。常多有爱。恒富无明。未达因缘。不修对治。所以郁郁慢山殆高嵩华。滔滔爱水遂广沧溟。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神黄神白。我见我知。一脚恒翅。五边长炙。食草学牛。啖粪如犬。或盛谈下谛。宁识中道之宗或封执四违。岂悟大乘之旨。或谓冥初生觉。其外不知。世间定常唯此为贵。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槃。计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戆昏瞢。庸昧顽疏。看指求月。守株求兔。薰莸未辩。宁分菽麦。虽知欢笑。将[學-子+禺][學-子+禺]而不殊。徒识语言。与狌狌而不异。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见。五住烦恼未减一毫。百八使缠森然尚在。是故大士。为求八字。不惜躯命。恐在缘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缘第二
如华严经云。菩萨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不惜身命。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小火坑。而得闻法。
又集一切功德三昧经云。释迦过去久远。作五通仙人。名曰最胜。又依智度论云。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进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暴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涅槃经云。菩萨为法因缘[剜-夗+死]身为灯。叠缠皮肉。酥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分犹未及一。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自深知。我定当得阿耨菩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经云。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一偈因缘舍于身命。虽于无量恒河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闻菩提之事心生欢喜。于正法所乐闻乐说。常为诸佛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间所有经典书论。悉能通达。
又大方便报恩经云。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践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菩萨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况十二部经。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余财物闻法利益故。身得安乐。深生信心。直心正见。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为众生故。至心听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
又华严经云。菩萨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宝无贵惜者。于此物中不生难想。若得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世界满中珍宝。得闻一偈。胜得转轮圣王释提桓因梵天王位处。菩萨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设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上从梵天而自投下。何况小火。我尚尽受一切诸地狱苦。犹应求法。何况人中诸小苦恼。为求法故发如是心。如所闻法心常喜乐。悉能正观。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不成就六法。则不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何等为六。一不乐闻法。二虽闻法不摄耳听。三不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护。六不成就顺忍。反此六种。则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又未曾有经云。昔毗摩国徙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一丘野井。已经三日开心分死。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恨不贻师子
奈何死厄身 贪命无功死
无功已可恨 复污人中水
忏悔十方佛 愿垂照我心
前代诸恶业 现偿皆令尽
从是值明师 修行尽作佛
帝释闻之。与八万诸天。到其井侧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无训。不识时宜。法师在下自处其上。初不。修敬而问法要。帝释于是以天衣接取。叩头忏悔。忆念我昔曾见世人。先敷高座后请法师。诸天即各脱宝衣。积为高座。野干升座曰。有二大因缘。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报无量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德应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贪生。有人乐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后更生。违远佛法。不值明师。贪生畏死死堕地狱。有智慧人。奉事三宝。遭遇明师。改恶修善。如斯之入恶生乐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诲。全命无功。志愿闻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者。济一世之厄。增益生死。说法教化者。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得三乘果。免三恶道。受人天乐。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天帝曰。师今此形。为是业报。为是应化。答曰。是罪非应。天帝曰。我谓是圣。方闻罪报。未知其故。愿闻因缘。答曰。昔生波罗柰国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刹利之种。幼怀聪朗。特好学习。至年十二逐师于山。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靡所不达。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难报。由先学慧自识宿命。由受王位。奢淫著乐。报尽命终。生地狱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时帝释与八万诸天。从受十善。今还天宫。和尚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野干曰。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欲生。彼天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七日命尽生兜率王宫。后识宿命。行十善道。又贤愚经云。佛在波罗柰国。于林泽中。为诸天人四辈之类。显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雁群闻佛音声。深心爱乐。回翔欲下。猎师张罗。雁堕其中为猎师所杀。生忉利天。处父母膝上。若八岁儿。端严无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识宿命爱法果报。即共持华下阎浮提。至世尊所。礼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愿重开示。佛说四谛。得须陀洹果。即还天上(此略出叹法功德。若广明求法方轨。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也)。
颂曰。
川路舟航 彼岸津济 欲超生死
先资福慧 镜彻三轮 珠清六蔽
在驭成勒 为金则砺 抗迹流水
齐鏕草系 五忍必阶 四勤无替
心波洞洁 情尘卷翳 业途既坦
道场斯诣
诸经要集卷第十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业因部第十九(此有五缘)
·述意缘
·发业缘
·罪行缘
·福行缘
·杂业缘
述意缘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弃三车而弗御。漂沦苦海。任燋烂而不疲。若螥蝇之乐臭尸。似飞蛾之投火聚。良由迷因谬果不识善恶。所以乐造苦因。随缘起业。备历艰辛。具受涂炭。迄今烧煮莫知休息。如来大悲不忍永弃。示其苦乐。令其欣厌也。
发业缘第二
问曰。云何名业道义。答曰。身口七业。即自体相为名业道。余三者意相应心。又即彼业能作道果。名为业道。问曰。若即业名道。皆能趣地狱等者。何故余三非是业道。答曰。如彼七业。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应故。不能如彼业。故不名业道如对法论云。复次有四种诸业差别。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者。谓不善业。由染污故。不可爱异熟故。白白异熟业者。谓三界善业。不染污故。可爱异熟故。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欲界杂业。善不善杂故。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于方便无间道中。诸无漏业。以方便道无间道是彼诸业对治故。非黑者。离烦恼垢故。白者。一向清净故。无异熟者。生死相违故。能尽诸业者。由无漏业。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业与异熟习气故。又优婆塞戒经云。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
又阿毗昙杂心业品偈云。
业能庄饰世 趣趣各处处
是以当思业 求离世解脱
身口意集业 在于有有中
彼业为诸行 严饰种种身
身业当知二 谓作及无作
口业亦如是 意业当知思
又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此十不善业道。一切恶法。皆从贪嗔痴起。如依三毒起杀生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为皮肉钱财故。断生命等。是名依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以嗔心杀害怨家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杀蛇蝎等。以生众生苦恼故。虽杀无罪。或言。波罗斯等。言杀却老父母及重病者。则无罪报。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偷盗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为自身。或为他身。或为饮食等。是名依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于嗔人边。及嗔人所爱。偷盗彼物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如有婆罗门言。一切大地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国王先施我故。以我无力故。为余姓夺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盗。是名依痴心起。
如依三毒起邪淫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于众生起贪染心。不如实修行等。是名依贪起。若依嗔心起者。或依他守护资生。依嗔心故起。或淫怨家妻妾。或淫怨家所爱之人等。是名依嗔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花熟果。饮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淫无罪。或如波罗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妄语者(此三可解)如是两舌恶口绮语(皆亦如是)依贪心起者。依贪结生。次第二心现前。如是名为依贪起。依嗔结生者。名为依嗔起。依痴结生者。名为依痴结起。如贪嗔与邪见。皆亦如是应知。
问曰。于业道中何者是前眷属。何者是后眷属。答曰。若起杀生方便。如屠儿牧羊。或以物买将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断。所有恶业。名前眷属。随下何刀。断其命根。即彼念时。所有作业及无作业。是等皆名根本业道。次后所作身行作业。是名杀生后眷属业。乃至绮语皆亦如是。应知自余贪嗔邪见业中。无前眷属以初起心即时成就根本业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业道。一切皆有前后眷属。此义云何。如人起心。欲断此众生命。因复更断余众生命。如欲祭天杀害众生。即夺他物。欲杀彼人复淫其妻。生如是心。还使彼妻自杀夫主。复以种种斗乱言说。破彼亲属。无时非实。于彼物中生于贪心。即于彼人复生嗔心。为杀彼人故。生如是邪见。增长邪见以断彼命。复欲杀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种不善业道。如是等业。名前眷属。一切十不善业道。皆亦如是应知。
又离善道非方便。修行善业道是方便。以远离根本故。及远离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弥。欲受大戒。将诣戒场。礼众僧足。即请和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时。如是悉皆名前眷属。从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业及彼念起无作业。是等皆名根本业道。次说四依。乃至不舍所受善行。身口作业及无作业。如是等悉皆名后眷属。
述曰。上来虽引经论明业因多种。至时断罪未明轻重。故别引优婆塞戒经。辨业不同。别有四例。一将物对意有四。二轻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复八。四依萨婆多论。有心无心不同复八。临时判罪并皆摄尽。故经第一云。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第一有物重意轻者。如无恶心杀于父母者是。第二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极恶心杀所生父母者是。第四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恶业。复有八种轻重不同。何等为八。一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轻。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轻。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轻。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轻。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轻。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轻。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如十善业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著。是名根本。十善既尔。十恶亦然。
第三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绮互作八准前可知)。
第四依萨婆多论。方便根本成已。有心无心作(绮互作八准前可知)自下依三界六道。发业多少有异。第一就地狱明起不善。依毗昙论云。有五业道。一恶口。二绮语。三贪。四嗔。五邪见。于中恶口绮语及嗔。彼受苦时。三种现行。恶骂狱卒故。恶口现行。即此恶口语不应时。违法非正。即落绮语。尔时忿怒。即是嗔恚。此三不善。地狱现行。若论贪业及与邪见。成就在心而不现行。以彼粗凡未断烦恼。故贪邪见成就在心。彼处男女各恒受苦。无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无此贪心现行。以常受苦心识暗钝。不能推求因果有无。是故亦无邪见现行。自余杀盗妄语两舌。彼处不行一向是无。问若地狱不有现行贪及邪见业道者。云何说彼成就。此二若烦恼心法未断已来。虽不现行。性恒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业。是粗作法。发动方成。无造作处则不说成。故杂心论云。地狱之中。无相杀故无杀业道。无受财故无盗业道。无执受女人故。无邪淫业道。异想说故名妄语。彼无异想故无妄语。常乐离故无两舌。为苦所逼故有恶口。不时说故。故有绮语。贪及邪见。成就不行。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恶具有。而无身口七支恶律仪也。问今畜生中不知。言者。虽有音声成口业不。答彼起嗔时。发声则别。虽非言辩亦成口业。故成实论云。畜生音声是口业不。答虽无言说之别。从心起故。亦名为业。亦可言具十者。多是龙王。辩人意志故。具十业道。自余痴钝畜生。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种。余四不具。以口不解语故。若据劫初畜生解人语者。此亦可具十恶。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阎东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恶多故皆具十恶。然东西则轻。南方最重。以有受恶律仪故。若就北单以论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业。一绮语。二贪。三嗔。四邪见。由有歌咏故有绮语。贪嗔邪见成而不行。问北方有行欲事。云何言无邪淫业道。答彼方无夫妻共相配匹。虽有淫事无相陵夺。故。无邪淫。问既有行淫。即贪欲现行。云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淫贪。非俗能裁。虽数现行。圣说无罪。但此贪心所起之淫。尚非罪业。不牵苦报。何况内心能起之贪。如世夫妻。贪爱非制。问北方之人。既有歌咏等。此不应法。即是妄语。云何不说有妄语业。答彼人淳直不行奸伪。无诳他心。故非妄语。彼定千岁故无杀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树有宝衣。自然而出。无有守掌。故无偷盗。彼人和柔。故无两舌恶口等业。故杂心论云。郁单有四不善业道。寿命定故无杀生。无爱财故无盗。无杂爱女人故无邪淫。无欺他故无妄语。常和合故无两舌。以柔软故无粗言。有歌叹故有绮语。若论意业道。虽成就而不现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杀盗等。于中虽有十不善业。而无身口七种恶律仪。故杂心论云。欲界六天。有十业道。离不律仪。虽不害天。而害余趣。如害修罗。亦有截手足断而复还生。若斩首则死。展转相夺。乃至十业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诸天。乏少资缘。更相揽窃。故有盗业。或有诸天。自薄所受淫他美天。故有邪淫。自余七业。文显可知。
依十善分别者。如毗昙论说。于彼地狱趣中。唯有意地三善业道。然但成就而不现行。北方亦同。自余一切皆具十善。文显可知。
若论色无色天。依阿毗昙则无不善。据理而言。亦有轻微三业不善。谓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业过。如初禅中。婆伽梵王。语诸梵众。汝得住此。我能令汝尽老死边。汝等不须诣瞿昙所。黑齿比丘往彼问言。初禅三昧。依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梵王答言。我是诸梵中尊者。黑齿比丘言。我不问梵王尊卑。但问。初禅三昧。依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彼不能答。即捉尊者。牵出众外。语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禅三昧。从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汝何忍在梵中损辱我也。此是谄诈不善烦恼。言佛不能令汝解脱。即是谤佛绮语恶口。上界唯有此谄诈。发动身口微不善业。然不于他人起粗违损。以生上者曾修得定。尽离欲界粗贪嗔等。故得彼报。还能修定。虽有烦恼。唯是痴心。以迷道故。起爱慢等。乐修善行法。望得胜他。此等烦恼为定所坏。故不损物。不相违害。若依毗昙。上界烦恼非是不善。说为无记。此细贪等能污净心。虽是无记体是染污。不同报生色心苦乐及威仪等。白净无记故。论说为秽污无记。是污秽故。润业受生。若此烦恼不润业者。业种则燋永不牵报。上界众生不应更生。由能润业故得更生。问上界烦恼。既能润业润生得报。何故非记。答上界烦恼虽复润业。唯得总报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感乐果。亦不招苦。故是无记。不同下界不善烦恼感得总报及别报苦。
若依成实论。上二界中所起邪见。皆名不善。如彼论说。人在色无色界谓是涅槃。临命尽时。见欲色中阴即生邪见谓无涅槃。谤无上法。当知彼中有不善业。又论说。彼上界邪见是苦因缘。道理上界据其位判。众生心细。所起惑微。多不成业。故名无记。若据通论。不妨于中有起粗邪。成不善者。毗昙所说义当前判。成实所论义当后通。又据望理。彼细烦恼。皆违理起。悉是不善。准依成实。不善恶业三界通起。唯有多少增微为异。
述曰。向来就凡。明诸罪障依身口发业竟。若论圣人。如须陀洹等。出观失念。容有起意轻微不善。生恶愿等。具欲结者。贪嗔虽强。片似余凡。唯可直起。贪欲嗔慢。不更思审。起邪见心。亦不起杀盗等心。如依毗昙。得有眷属。加拳等事轻不善业。若依成论有意不善。设动身口不成业报。如滴水热鏊。虽湿还干。
罪行缘第三
述曰。此明圣者。就后福行。说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见境染。执定我人。取著违顺。便令自他皆成恶业。是以经云。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强见起染。如梦见境起诸贪嗔。称彼梦者谓实不虚。理实无境唯情妄见。故智度论说。如梦中无善事而善。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复如是。无明眠故。不应嗔而嗔等。故知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妄见起染。心外虽无地狱等相。恶业成时妄见受苦。如正法念经云。阎魔罗人非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焰然铁钳。彼地狱人。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何以故。以彼非是众生数故。如油炷尽则无有灯。业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阎浮提日光既现则无暗冥。恶业尽时。阎罗狱卒亦复如是。恶眼恶口。如众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灭。如破画壁画亦随灭。恶业画壁亦复如是。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证。众生恶业应受苦者。自然无中妄见地狱问曰。见地狱者。所见狱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见。彼地狱处。阎罗在中判诸罪人。则有此境。云何言无。答曰。彼见狱主亦是妄见。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地狱阎罗在中。故唯识论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是夜时。此是昼时。我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山压。以此文证。善恶熏心令心异见。实无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地狱。恶业成时强自妄见。问曰。此苦业报既非善事。宁不直尔说善令习。何须称情说苦业耶。答曰。善恶因果。法须相对。若不说其贪等是过。何由得显施等是善。若不宣说三涂是苦。无由得显人天等乐。是故须说凡夫罪行。令人识知厌离归善。若钝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世乐。因此转心修诸福业。若利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解脱。因此转心能修道观。便于惑中得起出世因。故经说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是故须说。若不说此恶业罪行。众生不识。常行不断。虽称情见说诸过恶。然实心外无别业苦。唯识无境心体恒净。故经说言。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贪者。虽说嗔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嗔者。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不痴无碍。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证知罪行因果唯心无外。凡愚不解。称情方便。须说业苦向来两门。就其实教说罪体真无别可破。以愚未解须定说罪。此是别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须定说罪行意也。
福行缘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对前罪行说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乱心修诸事福。而生下界。名欲界业。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狱述者。依毗昙说。地狱之人。亦有三善业。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现行。以是难处多不闻法思量趣道。故无现行。若论生得善根。地狱亦有。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甘露国。故知现行。若依成论。亦说地狱有善现行。虽无力励方便起善修获圣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谓诸众生无始已来。曾修世间信进念等。未起邪见谤无因果。此善不灭。生便得之。名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业感缘强者。大圣现化令苦止息。为说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龙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经。佛说义时。无量鸟兽发菩提心。生于天上。若依毗昙。鬼畜十善非律仪摄。以其身口七善律仪。普于一切众生处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萨婆多论。畜生以痴钝故。不发律仪。若依成论。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单越人。唯成意地。三善业道而不现行。不断善故。至劫尽时人皆修禅。彼独不能离欲非分。自余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论。即无出家别解脱戒。但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论云。如天帝释多受八戒。龙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论色界诸天。以论依毗昙。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业。以其界地因果断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断。此据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论。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业。如诸梵天。见佛礼拜。发言赞叹。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业。若依毗昙毗婆沙论等。梵天礼赞非欲界善。是其初禅威仪心起。据此所依无记非善。据外身口。是上色业。此明欲界乱善福业依身起处竟。
第二明色界四禅定业。依身起处。若鬼畜中。值圣强缘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无漏依禅起故。纵无根本深定正体。必有粗浅未来禅心。此未来禅是色界业。依此未来断欲结时。此业则招初禅梵果。若就人天以论。修色界业。除北单越无修禅者。自余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谓得禅者。意地有三所。谓无贪无嗔正见。若论身口七善业者。谓依定心发得禅戒。禅戒则是身口七善。故得禅时有色十善。若就无色诸天以论。依毗昙。无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业。生上舍下界地断故。若依成论。凡生无色。亦得起下色界中业。此明色界禅定福业十善业道依身起处。若论无色四空定业依身起处。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来明诸福行依身起处竟。若论圣人起福。非关凡夫希故不述。
杂业缘第五
述曰。此行名圣说不定。所谓罪行。诸经或说名黑黑业及不善业。凡夫福行。诸经或说名黑白业及以善业。名虽种种行体无殊。行体云何。如智论说。杀害等是不善业。布施等是善业。此则是说罪福二行。言杀等者。等取十恶齐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业。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禅定者。望欲界乱善。名不动行。若望出世理观智慧。此缘事住。则名福行。如说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禅定。通亦名福。但诸罪福人行不同。或专修福。或唯造罪。或复有人。罪福俱行。专修福者。所谓净心。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谓无慈润。动身口意皆为损他。罪福俱者。谓修福时内心不净。或兼损物。此则是其欲界杂业。非纯净故。亦名不净。若论罪行。粗显可知。若论杂业。与净福行有同有异。稍隐难知。谓诸修福据其外相。事中信乐所作皆同。若据内心。为自为他所求各别。精粗不等。以诸修福外同内异故。有纯杂二业不同。若能调心慈悲愍物。随所施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视相修福。内粗外细。唯成杂业。称彼愚情虽谓过世理实违道。亦非净福。以修福时不观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业与倒相应。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著心多求世报。又多求名。故非净福。以此纯杂世俗多迷。今略偏论令人识行。先论杂业后明净福。但诸杂业自有粗细。粗者为恶兼损他人。细者自为唯求世报。先论粗杂。若就施论。或有非法取财施者。如盗他物以用布施。此感来报还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优婆塞经云。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财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或有为施兼损他者。谓若施时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当堕恶道。虽得福报畜中别受。不感人天。故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此非慈悲为济贫苦。犹如市易。非纯净业。是以经中名不净施。如百论说。为报施者。是名不净施。如市易故。报有二种。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名不净施。譬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以此证知。无实慈愍自求名称。或为来报。纵虽广施皆非净业。业非净故得报不精。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或复求名闻酬恩。及望报恐怖故行施。获果不清净。所受多粗涩。施行既尔。戒等诸善不净同此。故百论云。不净持戒者自求乐报。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富贵受五欲乐。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作亲善。是名不净。此外细心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开心专为益他。得福则多。又于施境有贫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须。若施令彼得益长善。所施有宜获福则多。故贤愚经云。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远去者。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此施有宜现获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又随喜他施者。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是其细罪。亦得名善。若望离欲及专为他。此之杂业则是其罪。故智度论云。粗人有粗罪。细人有细罪。故此杂业罪福俱行。望心非纯。是不净业。上来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若论净业。翻前可知。故百论云。净施者。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 无财可布施
见他修施时 而生随喜心
随喜之福报 与施等无异
又大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论云。譬如蝇无处不著。唯不著火焰。众生爱著亦复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以此证知。无善恶性常轮五道。即当无佛性众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经论竟。
又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愍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举宫爱敬。女答父言。我自有业。不因父王。王闻嗔忿而语之言。今当试汝有自业力。即遣左右。觅一最下贫穷乞人。以女付之。王语女言。汝自有业不假我者。从今可验。女犹答言。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妇言。我父母先此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父母居家都已死尽。无所依怙。是以穷乞。妇复问言。汝今颇知故宅处不。答言知处。但宅毁坏遂有空地。夫妇相将往至故舍。周历安行。随其行处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宫宅悉成。宫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称计。王卒忆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请于王。王即受请。见其家内宫宅庄严。叹未曾有。王往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槃头王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王大夫人。见即便以天冠拂饰。著像顶上。以天冠中如意宝珠。著塔枨头。因发愿言。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莫堕三恶八难之处。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后于过去迦叶佛时。复以肴膳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请。我今已请使得充足。夫还听妇。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其妇时后还贫贱。以是因缘。善恶之业逐身受报。未曾违失。
又杂宝藏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时于眠中闻二内官共诤道理。一人说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业。不依王也。王闻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即遣直人。语夫人言。我今当使一人往者。重与财物。寻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饮酒送与夫人。此人出户。鼻中血出不得前进。寻即倩彼依业者送。夫人见已。重赐钱财衣服璎珞。来到王前。王见深怪。即便唤彼依王活者。而问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闻叹言。佛语真实。自作其业还自受报。不可夺也。由是观善恶报应自业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与。要须自作自得。起于正见。言业果报。近获人天。远招佛果。若违圣教具受前苦。颂曰。
寻因途乃异 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 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 皆由封著情
若断有漏业 常见法身宁
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欲盖部第二十(此有三缘)
四生部第二十一 ·述意缘
·五欲缘
·五盖缘
述意缘第一
窃寻经论。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学断。无由证圣。欲知根本。略述三种。一自内五根。二外诸五尘。三所生五识。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恶象心未调顺。有人乘之不随意去。远离城邑至空旷处。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亦复如是。将人远离涅槃城邑。至于生死旷野之处。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恶。五根佞臣亦复如是。常教众生造无量恶。譬如恶子。不受师长父母教敕。则无恶不造。不调五根。亦复如是。不受师长善言教敕。无恶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又遗教经云。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也。夫论盖者。是荫覆义。谓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沉。定慧不明。隐没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为盖。故对法论云。此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得转。故名盖义。前之五欲从外五尘而生。此之五盖从内五根而发也。
五欲缘第二(此别三缘)
第一欲系苦者。夫论五欲者既有其根。便发五欲。系缚众生不得解脱。故涅槃经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擒捕猕猴担负归家。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声香味触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须为义。贪著五尘名为欲也。并意识触缘之境。名曰法尘。此之六尘非直名为魔所行处。复得恶贼之名。故涅槃经云。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大六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第二欲障苦者。夫论欲过者。谓五欲弊魔。六尘恶贼。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经云。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邪倒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取著于色。乃至著识。以著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又云。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著。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嗔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犹尚易开。女锁系人。染著根深无可得脱。众病最重。如佛偈言。
宁以热铁 婉转眼中 不以染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盻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所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不应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色过既尔。自余香味触等例皆如然。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永沉生死。不能出离者。寔由女色系缚难脱。盲无慧眼。见生死坑致之陷坠。今惟道俗不观欲患。向之驰走。何日返之得免斯过。心恒被染不能暂舍。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观哉。故涅槃经偈云。
作恶不即悔 如乳即成酪
犹灰覆火上 愚者轻蹈之
第三呵欲苦者。如智度论云。行者当呵五欲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将坠大坑。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此之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其五欲者。名为色声香味触。此之五事禅家正障。若欲修定皆应弃之(上来三门总观五欲自下五门别呵五欲)。
第一呵色欲过。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过失。
第二呵声欲过者。如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失诸功德。后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染著。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过失。故论云。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以诸法实相赞佛。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坐上作舞。不能自安。天鬘菩萨问大迦叶。汝最大耆年。行于头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自心。大迦叶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譬如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若劫尽时。毗岚风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如阿修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智因缘故。
第三呵香欲过者。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断。一时坏之。如有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与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至时。与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饮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即作恶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迳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将诸众僧。就池观之。如是因缘由著香过。复有一比丘。在于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著。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下禅静坐处。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诸结卧者皆起。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藉而去。池神默无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香。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如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叠鲜净而有异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以黑点黑人所不见。谁问之者。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过失。
第四呵味欲过者。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罪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食。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罗汉。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复有一国王。名曰月分王。有太子爱著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诤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其非常。即送与王。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夺得果将送。日日如是。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令似前者。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呵味欲过失。
第五呵触欲过者。此触是结使之因。是缚心之本。何以故。余四情各当分。此则遍身染著。以其难舍常作重罪。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本生因缘。过去久远世时。波罗柰国山中有一仙人。以仲秋之月。于澡槃中小便。见麚鹿合会。淫心即动。精流槃中。麚鹿饮之。即时有娠。月满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时见此鹿子。自念本缘。知是己儿。取已养育。及其年大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军持。又伤其足。便大嗔恚。以军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不雨故。五谷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无复生路。波罗柰王忧愁懊恼。命诸大官集议雨事。明者议言。传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伤足。嗔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堕。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王即开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属我为民者。当分国半治。是国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巨富。来应王募。女问诸人。此是人非。众人言。是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坏之。作是语已。即取金槃盛好宝物。语王言。我当骑此仙人项来。淫女即时。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皆以众药草和之。以彩画令似杂果。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树皮衣行林树间。以像仙人。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遂行见之。诸女皆出迎逆。好花妙香供养仙人。仙人大喜。诸女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褥。与好净酒以为净水。与欢喜丸以为果菰。食饮饱已。语诸女言。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好水好果。仙人问诸女言。汝以何故。肤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故肥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间住。答曰。我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便与诸女更互相洗。欲心转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欢乐饮食。七日以后酒食皆尽。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尽。今当共行。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言随意。即便共出。去城不远。女便在道中卧言。我极不能复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担汝。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观我智能。王敕严驾出而观之。问言。何由得尔。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无所复能。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足吾所欲。拜为大臣。住城少日身转羸瘦。念禅定心乐厌世欲。王问仙人。汝何不乐。身转羸瘦。仙人答王。我虽得五欲。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能强违其志为苦。苦极则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当复何缘强夺其志。即发遣之。既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佛告诸比丘。其一角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触欲过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盖也。
五盖缘第三
问曰。云何名为五盖。答曰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
第一贪欲盖者。谓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妄念相续。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论。术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延及天祠。况生欲毒炽。而不烧诸善法。心若著欲无由近道。故论偈云。
入道惭愧人 持钵摄众生
云何纵欲尘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多热恼 一切无乐处
诸患如是已 云何能舍之
得福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第二嗔恚盖者。嗔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若修道时思惟。此人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图度过去未来。亦复如是。是为九恼处故生嗔。嗔念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如智度论释提婆以偈问佛云。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说偈答云。
杀嗔即安隐 杀嗔即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悲。以忍除灭令心清净。观声空假不应起嗔。故智度论云。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嗔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观声本无。唯是风声。从缘而有。何须可嗔。故论云。如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起。是名语。如偈言。
风名优陀那 触脐而上出
是风七处触 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 是中语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嗔痴
又优婆塞经云。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生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嗔。故智度论云。菩萨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
第三睡眠盖者。谓内心昏愦。名之为眠。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垂熟。名之为睡。此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如此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余盖情觉可除。眠如死人无所觉触。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智度论云。菩萨教诫睡眠弟子。说偈云。
汝等勿抱死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云何而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盖者。有三。一口掉者。谓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俗言语等。名为口掉。二身掉者。谓好喜骑乘。驰骋放逸。捔力相扑扼腕指掌等。名为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伎。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心。故智度论偈云。
汝已剃头著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所言悔者。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犹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此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毒箭入心。坚不可拔。如智度论偈云。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盖者。谓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如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种疑。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诸根暗钝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发。若欲学法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于皮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于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论偈云。
如人在岐道 疑惑无所取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其有法 法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妙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问曰。不善法无量无边。何故但舍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虽似狭义该三毒。亦通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第一贪欲盖。即是贪毒。第二嗔恚盖。即是嗔毒。第三睡眠盖。疑盖。即是痴毒。其掉悔一盖。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是故若能除此五盖。即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之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尔。除此五盖其心清净。譬如日月以五事覆。谓烟云尘雾修罗手障。则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颂曰。
五欲昏神识 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 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 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 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 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 何能远升陟
齐[車*犬]届宝城 共睹能仁德
四生部第二十一(此有六缘)
·述意缘
·会名缘
·相摄缘
·五生缘
·中阴缘
·受胎缘
述意缘第一
夫行善感乐。近趣人天。远成佛果。作恶招苦。近获三涂。远乖圣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有四生躯别。六趣形分。明暗异途。升沉殊路。业缘之理皎然。因果之报恒式也。
会名缘第二
如般若经云。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云。有四种生。一腹生者。谓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热和合生者。谓虫蛾蚤虱(湿生者是)三化生者。谓天及地狱。四卵生者。谓飞鸟鱼鳖。
又正法念经云。畜生无量。略说三处。一者水行。所谓鱼等。二者陆行。所谓象等。三者空行。所谓鸟等。或以天眼见诸畜生。有四种生。何等为四。一者胎生。所谓象马牛羊之类。二者卵生。所谓蛇蚖鹅鸭鸡雉众鸟。三者湿生。所谓蚤虱。虮子之类。四者化生。如长面龙等。故经曰。生者新诸根起。死者诸受根灭。
又善见论云。一者色生。二者无色生。色生可坏。无色生不可坏。无色之生。依于色生。色心相依共成假者。名之为生。使前不感后。后不赴前。名之为死。
又涅槃经云。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聲-耳+卵]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曰湿。欻然而现曰化。众生所摄。不过此四也。
相摄缘第三
如婆沙论说云。此欲界之中。具摄六趣。色无色界。各摄六趣少分。所以别者。以欲界是乱地故。众生杂恶起业不纯。或善或恶。以不同故。随业受报。有多差别。上之二界唯是定地。众生沉静。起业亦纯。是故无有多趣差别。问曰。四生六趣相摄云何。答曰。如毗昙中说。天及地狱。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谓胎及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论问云。为生摄于趣。为趣摄于生。即自答云。
生摄一切趣 非趣摄于生
谓生中阴增 当知非趣摄
故知生宽趣狭。以化生宽故。全摄二趣及三趣少分。地狱趣中一向化生。问曰。六欲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无有胎生。答曰。欲受虽同。行事不等。故楼炭正法念经等云。四天忉利此二地居。行欲之时男女形交。同人无异。而无泄精与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异。炎摩天行欲。意喜相抱。或但执手而为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嬉语笑即为究竟。不待相抱。化乐天中。共相瞻视即为究竟。不待语笑。他化天中。但闻语声。或闻香气。即为究竟。不待瞻视。故异于人。以天化生故。从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隐。如彼净观者说。谓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为鬼精著。身生五百鬼子。又俱舍论云。有鬼告目连云。我昼生五子。夜亦生五子。随生而食啖。竟无有饱时。此为胎生鬼也。阿修罗趣。亦具胎化二生。以有匹配故有胎生。修罗劫初从天而出。即是化生。又依观佛三昧经说。根本女修罗。元从大海泥卵湿润中出。通彼胎化。亦具四生也。人具四生者。胎生现见可知。卵如涅槃经说。如毗舍佉母。生一肉卵。于中出其三十二卵。如鞞婆沙论云。问云何知人中有卵生。答曰。如佛所说。阎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宝。得二鹤。随意所化失一一在。与共游戏。寝卧一室。共彼合会。遂生二卵。卵渐湿熟。便生二童。后大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一名尸婆罗。二名优钵尸婆。问曰。云何知人中有湿生。答曰。如经所说。有顶生王。尊者遮罗。尊者优婆遮罗。梨女及柰女等。即其事也。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如劫初人是也。得圣法者。不复卵生湿生。问曰。何故不复卵生湿生耶。答曰。卵生湿生是畜生趣所摄也。畜具四生者。胎卵湿生。此三目睹可知。其化生者。依楼炭经云。如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化生食四。胎生食三(除化)卵生食二(除化及胎)湿生还食湿生一(除三可知)。
又起世经云。大海之北为诸龙王。及一切金翅鸟王。故生一大树。名曰居吒奢摩离(隋言鹿聚)其树根本周七由旬。入地二十由旬。身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树东面有卵生龙及卵生金翅鸟。树南面有胎生龙及胎生金翅鸟。树西面有湿生龙及湿生金翅鸟。树北面有化生龙及化生金翅鸟。此四处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妙香远熏。诸鸟和鸣。又彼卵生金翅鸟王。若欲搏取卵生龙时。便即飞往居吒奢摩离大树东枝之上。观大海水已。乃更飞下。以两翅扇大海。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即于其中衔卵生龙。将出海外。随意而食。卵生金翅鸟王。唯能取得卵生龙等。则不能取胎湿化生龙等。若胎生鸟。欲取卵生龙者。还向树东海中取之。又胎生鸟。欲取胎生龙者。即向树南海中取之。水开四百由旬。此胎生鸟王。唯能取卵胎二生龙。不能取湿化二生龙也。
又湿生金翅鸟王。欲取卵生龙。还向树东海中取食。又湿生鸟王。欲取胎生龙。即向树南海中取食。水开四百由旬。又湿生鸟王。欲取湿生龙者。即向树西海中取之。水开八百由旬。湿生鸟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湿生龙等。不能取化生龙也。
又化生金翅鸟王。欲取卵生龙。即向树东海中取之。若欲取胎生龙者。即向树南海中取之。若欲取湿生龙者。即向树西海中取之。若欲取化生龙者。即向树北海中取之。水开一千六百由旬。彼诸龙等。皆为此金翅鸟王之所食啖。
又观佛三昧经云。佛言。阎浮提中及四天下有金翅鸟。名伽楼罗王。于诸鸟中快得自在。此鸟业报应食诸龙。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第二日于弗婆提。第三日于瞿耶尼。第四日于郁单越。各食如前。周而复始。经八千岁。此鸟尔时死相已现。诸龙吐毒无由得食。彼鸟饥逼。周慞求食了不能得。游巡诸山永不得安。至金刚山。然后暂住。从金刚山直下至大水际。从大水际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至金刚山。如是七返然后命终。其命终已。以其毒故。令十宝山同时火起。尔时难陀龙王。惧烧此山。即大降雨澍如车轴。鸟肉散尽唯有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返。然后还住金刚山顶。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以为明珠。转轮王得以为如意珠。
又楼炭经云。天下诸龙。以三热见烧。阿耨达龙王。不以三热见烧。一余龙王热沙雨身上。烧炙其痛。二余龙王起淫相。向热风来吹其身上燋。即失颜色。得此蛇身。便恐不喜。三余龙王被金翅鸟食。悉皆恐怖。天下余龙悉见毒热。唯阿耨达龙王。独不见热。
又善见律云。佛言。龙有五事。不得离龙身。何者为五。一行淫时。若与龙共行淫。得复龙身。若与人共行淫。不得复龙身。二受生不离龙身。三脱皮时。四眠时。五死时。是为五事。不得离龙身。
问四食相摄云何。答如毗昙中说。总而言之。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宽狭不同。如地狱中。得有段食者。如有铁丸及洋铜汁。虽复增苦。以怀饥渴故名段食。又如轻系狱中。得具冷暖。二风更互触身。亦名段食。唯上二界无有段食。以彼身轻妙故。论偈云。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段食彼则无
问曰。未知六趣中何食增耶。答曰。如毗昙中说。于六趣中。谓鬼全趣及于卵生。并前三无色。皆思偏增。何以然者。以彼饿鬼趣中意行多故。卵生众生在卵[聲-耳+卵]时。以思念母故。卵得不坏。前三无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是故皆悉思食增也。又此人趣及与六欲天中。皆段食偏增。何以然者。以此二处要假食持身命故。又彼地狱全趣。及与非想。皆识食偏增。何以然者。以地狱中识持名色故。非想地中以识持名故。又彼色界及与湿生。皆悉触食偏增。何以然者。以色界中受修禅乐触持身故。湿生之中以因湿触持身活故。
五生缘第四
如地持论云。菩萨生有五种。住一切行。安乐一切众生。一息苦生。二随类生。三胜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
菩萨以愿力故。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世为大医王。救治众病。于刀兵世为大力王。救息战诤。以法化邪及诸恶行。如是无量皆悉往生。是名息苦生。菩萨以愿自在力故。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等递相恼乱。及诸外道起诸邪见。悉生其中为其导首。引令入正广为宣说。是名随类生。菩萨以性受生。胜于世间寿色等报。是名胜生。菩萨从净心住。乃至最上菩萨住于阎浮提。自在受生。一切受生处。于中奇特。是名增上生。
最上菩萨住受生调伏业菩提众具增上满足。生刹利婆罗门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后生。三世菩萨皆此五种受生。余无上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论云。诸菩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一切菩萨受无罪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何等为五。一者除灾生。二者随类生。三者大势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后生。菩萨于诸饥馑作大鱼等。并给一切皆令饱满。或有疫病。作大良医息除疫疾。或有争战以大威力善巧息除。或有恶王非理治罚。以愿力哀愍一切。或起邪见能除邪恶。是名略说除灾横生。或有菩萨。以大愿力生趣异类。方便化导令彼行善。是名略说随类受生。或有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最为殊胜。所作事业自他兼利。是名略说大势生。或有菩萨。住于十地。作十王报。最为殊胜。已得成满。即由此业增上所感。是名略说随增上生。或有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大贵国王家。能现等觉广作佛事。是名略说。最后生。若诸菩萨。于去来今清净仁贤妙善生处。皆此五生所摄。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唯除凡地菩萨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知菩萨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诸菩萨疾证菩提。
中阴缘第五
如新婆沙论云。中有多名。或名中有。或名健达缚。或名求有。或名意成。问何名中有。答居死有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间有自体起。问何故中有名健达缚。答以彼食香而存济。此名唯属欲界中有。问何故中有名求有耶。答于六处门求生有故。问何故中有复名意成。答从意生故。谓诸有情。或从意生。或从业生。或从异熟生(旧名果报)或从淫欲生。从意生者。谓劫初人。及诸中有。色无色界。并变化身。从业生者谓诸地狱。如契经说。地狱有情。业所系缚不能免离。由业而生。不由意乐。从异熟生者。谓诸飞鸟及鬼神等。由彼异熟势轻健故。能飞行空。或壁障无碍。从淫欲生者。谓六欲天及诸人等。诸中有身。从意生者。故乘意行。故名为意成(旧名中阴)。
次依婆沙论。问中有诸根具不具者。答一切中有皆具诸根。初受异熟必圆妙故。有说不具者。如印印物像现。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时。有根不具。此中初说于理为善。谓中有位。于六处门遍求生处。根必无缺。此说眼等非男女根。色界中有无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当受卵胎二类生者。住中有位。有男女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尔者。应无受卵胎生义。问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狱中有。头下足上而趣地狱。故伽他言。
颠坠于地狱 足上头归下
由毁谤诸仙 乐寂修苦行
此诸天中有。足下头上。如人以箭仰射虚空。上升而行往于六趣。余趣中有皆悉傍行。如鸟飞空行所至处。又如壁上画作飞仙。举身傍行求当生处。问中有行相。皆如是耶。答不必皆尔。且依人中命终者说。若地狱死还生地狱。不必头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还生天趣。不必足下头上而行。若地狱死生于人趣。应首上升。若天中死生于人趣。应头归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随所住处如应当知。
次依论问。中有生时。为有衣不。论答。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惭愧增故。惭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胜衣服。生身亦尔。故彼中有常与衣俱。欲界中有多分无衣。以欲界中分无惭愧。唯除菩萨及白净苾刍尼。所受中有。恒有上妙衣服。有余师说菩萨中有亦无有衣。唯白净尼等所受中有。常与衣俱。问何缘菩萨中有无衣。而白净尼有衣。答白净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问若尔菩萨于过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净尼等所施衣服。碎为微尘。犹未为比。如何菩萨中有无衣。而彼有衣服。答由彼愿力异菩萨故。谓白净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发愿言。愿我生生常著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愿力所引发故。所生之处常丰衣服。彼最后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位。乃至出时。衣不离体。如如彼身渐次增长。后出家受具戒已。辄成五衣。勤修正行。不久便证阿罗汉果。乃至后涅槃时。即以此衣缠身火葬。菩萨过去三无数劫。所修种种殊胜善行。皆为回向无上菩提。利益安乐诸有情故。由斯行愿。虽见相好而无有衣。愿力有殊。不应为难。次依论问。在中有位资段食不。答色界中有不资段食。欲界中有必资段食。问欲界中有。段食云何。有作是说。欲界中有。至有食处。便食彼食。至有水处。便饮彼水。由彼饮食以自存济。此说非理。所以者何。中有极多难周济故。谓契经说。如从袋等泻粳米等。置食镬中。数极稠密。五趣有情。所受中有。散在处处。数量过彼。若彼受用诸饮食者。一切世间所有饮食。唯供狗犬。一类中有尚不周济。况余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既极微轻妙。受粗重食身应散坏。应作是说。中有食香。非食粗质。故无前过。谓有福者。歆飨清净花果食等。轻妙香气以自存活。若无福者。歆飨粪秽臭烂食等。轻细香气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气极少。中有虽多而得周济。
次依论引世尊经中。作如是说。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调适无病。是时及健达缚正现在前。此健达缚。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此中三事和合者。一者父母交爱和合。二者母身是时调适。三者健达缚是时正现在前时。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谓父母俱起淫贪。而共合会。母身调适是时者。谓母起贪。身心悦豫。名身调适。持律者说。由母起贪。身心浑浊。如春夏水浑浊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浑浊。母腹清净无风热痰。互增逼切。故名无病。由此九月或十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损坏。言是时者。谓诸母邑有秽恶事。日月恒有血水流出。此若过多。由稀湿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干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湿。方得成胎。名为是时。是中有者入胎时故。谓母血水于最后时。余有二滴。父精最后余有一滴。展转和合方得成胎。及健达缚正现在前者。谓即中有。此处现在前。非于余处。非前非后。此健达缚。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者。谓健达缚将入胎时。于父于母爱恚二心展转现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将入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恚。
次依论问。中有何处入于母胎。有作是说。中有无碍。随所乐处而便入胎。问若中有身无能障碍。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业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业力。不可思议。无障碍物令有障碍。是故于此不应为难。应作是说。中有入胎必从生门。是所爱故。由此理趣诸双生者。后生为长。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后出故。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复有说者。从生门入。诸卵胎生法应尔故。问轮王独觉先中有位。何处入胎。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复有说者。从生门入。诸卵胎生法应尔故。有余师说。菩萨福智极增上故。将入胎时。无颠倒想不起淫爱。轮王独觉。虽有福慧非极增上。将入胎时。虽无倒想亦起淫爱。故入胎位。必从生门入也。
次依论引施设论说。若彼父母。福业增上。子福业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业劣薄。子福业胜。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问若富贵丈夫与贫贱女合。或富贵女人与贫贱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贵男子与贫贱女人合时。必于自身起下劣想。于彼女人生尊胜想。富贵女人与贫贱男子合时。必于自身生下劣想。于彼男子起尊胜想。贫贱男子与富贵女人合时。必于自身生尊胜想。于彼女人起下劣想。贫贱女人与富贵男子合时。必于自身起尊胜想。于彼男子生下劣想。子于父母。将入胎位。应知亦然。故入胎时皆有等义。
次依论问。中有微细。一切墙壁山崖树木皆不能碍。此彼中有为相碍耶。有作是说。此彼中有亦不相碍。以极微细相触身时不觉知故。复有说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碍。以相遇时此彼展转有语言故。问若尔宁说中有无碍。答于余无碍。非谓中有。问此彼中有皆相碍耶。答自类相碍。非于余类。谓地狱中有。但碍地狱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碍天中有。有作是说。劣碍于胜。以粗重故。胜不碍劣。以细轻故。谓地狱中有碍五中有。傍生中有碍四中有。鬼界中有碍三中有。人中有碍二中有。天中有唯碍天中有。
又正法念经云。有十七种中阴有法。汝当系念行寂灭道。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终不畏于阎罗使者之所加害。何等十七中阴有耶。
第一若人中死生于天上。则见乐相中阴。犹如白叠垂欲堕地。细软白净。见园林华池。闻诸歌舞戏笑。次闻诸香。一切爱乐。无量种物。和合细触。即生天上。以善业故现得天乐。含笑怡悦颜色清净。亲族兄弟悲啼号泣。以善相故不闻不见。心亦不念。于临终时初生乐处。天身相似。如印文成。见天胜处。即生爱境故受天身。是则名曰初生中阴有也。
第二中阴有者若阎浮提人。命终生郁单越。则见细软赤叠可爱之色。即生贪心。以手捉持举手揽之。如揽虚空。亲族谓之两手摸空。复有风吹。若此病人冬寒之时。暖风来吹除其寒苦。若暑热时。凉风来吹除其郁蒸。令心喜乐。以心缘故。不闻哀泣悲啼之声。若其业动其心亦动。闻其悲声。吹生异处。是故亲族临终悲哭甚为障碍。若不妨碍生郁单越。中间次第有善相出。见青莲花池。鹅鸭鸳鸯充满池中。即走往趣入中游戏。欲入母胎。从华池出行于陆地。见于父母欲染和合。因于不净。以颠倒见。见其父身。乃是雄鹅。母为雌鹅。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作雄鹅身。若女人生。自见其身作雌鹅身。若男子生。于父生碍于母生爱。若女人生。于父生。爱于母生碍。是名生郁单越第二中阴有也。
第三中阴有者。若阎浮提中死。生瞿耶尼。则有相现。若临终时。见有屋宅尽作黄色。犹如金色遍覆如云。见虚空中有黄叠相。举手揽之。亲族兄弟说言病人两手揽空。是人尔时善有将尽。见身如牛。见诸牛群。如梦所见。若男子受生。见其父母和合而行不净。自见人身。多有宅舍。见其父相。犹如特牛。除去其父与母和合。若女人生。自见其身犹如乳牛。作如是念。何故特牛与彼和合。不与我对。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生瞿耶尼第三中阴有也。
第四中阴有者。若阎浮提人。命终生于弗婆提界。则有相现。见青叠相。一切皆青遍覆虚空。见其屋宅悉如虚空。恐青叠隐以手遮之。亲族说言遮空命终。见中阴身。犹如马形。自见其父。犹如[馬*父]马。母如草马。父母交会爱染和合。若男子生作如是念。我当与此草马和合。若女人生。自见己身如草马形。作如是念。如是[馬*父]马。何故不与我合。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生弗婆提第四中阴有也。
第五中阴有者。若郁单越人临命终时。见上行相。若大业心。自在生天。以手揽空。如梦中所见。好华上妙之香。第一妙色香气在手。见华生贪。今见此树。我当升之。作是念已即上大树。乃是升于须弥。见天世界花果庄严。我当游行。是名郁单越人下品受生第五中阴有也。
第六中阴有者。若郁单越人以中业故。临命终时欲生天上。则有相现。见莲华池甚可爱乐。众蜂庄严一切皆香。升此莲华。须臾乘空而飞。犹如梦中生于天上。作如是念。我今当至胜莲华池。是名郁单越人中品受生第六中阴有也。
第七中阴有者。郁单越人。以业胜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临命终时。见胜妙堂庄严殊妙。其人尔时即升胜堂。生此殿中以为天子。是名郁单越人生于天上受上品生第七中阴有也。
第八中阴有者。若郁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见于园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其心不浊。以清净心即升空殿。见诸天众游空而行。犹如梦中。三十三天胜妙可爱。一切五欲皆悉具足。从郁单越死。生此天中。是名郁单越人生此天处熏习游戏及死时相第八中阴有也。
第九中阴有者。若瞿耶尼人命终生天。有二种业。何等为二。一者余业。二者生业。生于天上。其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以善业故。垂舍命时。气不咽浊。脉不断坏。诸根清净。见大池水。其水调适洋洋而流。浮至彼岸。既至彼岸。见诸天女第一端正。种种庄严戏笑歌舞。其人见已欲心亲近。前抱女人。即时生天受天快乐。如梦中阴即灭。是名第九中阴有也(瞿耶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业同一光明等一中阴一切相似不同郁单人三种受生差别相也)。
第十中阴有者。若弗婆提人。临命终时。见于死相。见于自业。或见他业。或见殿堂殊胜庄严。心生欢喜。欲近受生。于殿堂外见众婇女。与诸丈夫歌颂娱乐。于中阴有。作如是念。欲得同戏。即入戏众。犹如睡觉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中阴有也。
第十一中阴有者。诸饿鬼等恶业既尽。受余善业。本于余道所作善业。犹如父母。欲生天中则有相现若饿鬼中死。欲生天上。于饿鬼中饥渴烧身。常贪欲食。常念浆水。欲命终时不复起念。本念皆灭。一切恶业皆悉不近。虽见饮食。唯以目视。如人梦中见食不饮。见天可爱即走往趣。至于彼处。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一中阴有也。
第十二中阴有者。以愚痴故受畜生身。无量种类。受百千亿生死之身。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轮转世间不可穷尽。以余善业畜生中死。生二天处。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于畜生恶道。苦报欲尽。将得脱身。则有相现。临命终时。见光明现以余善业痴心薄少。或见乐处即走往趣。如梦所见走往趣之。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二中阴有也。
第十三中阴有者。地狱众生。希有难得生于天上。余善因缘。如业成熟。是地狱人以业尽故。将欲得脱。从此地狱临命终时则有相现。命欲终时。若诸狱卒掷置镬中。犹如水沫灭已不生。若以棒打。随打即死不复更生。若置铁函。置已即死。不复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复更生。若铁棒打。随打即死灭已不生。若诸铁鸟食已不生。若诸恶兽啖已不生。是地狱人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油炷尽则无灯发。地狱中阴有相不现。忽于虚空中见有第一歌舞戏笑。香风触身受第一乐。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是名第十三中阴有也。
第十四中阴有者若人中死还生人中。则有相现。于临终时见如是相见大石山。犹如影相。在其身上。尔时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当堕我身上。是故动手欲遮此山。亲里见之。谓为触于虚空。既见此已。又见此山。犹如白[疊*毛]。即升此[疊*毛]。乃见赤[疊*毛]。次第临终复见光明。见其父母爱欲和合。而起颠倒。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与母交会。谓父妨碍。若女人生。自见其身与父交会。谓母妨碍。当于尔时。中阴即坏生阴次起。如印所印。印坏文成。是名人中命终还生人中。是名第十四中阴有也。
第十五中阴有者。天中命终还生天上。则无苦恼。如余天子。命终之时爱别离苦。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庄严之具。亦无余天坐其本处。坐于胜天。若四天处。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可爱胜相。是名第十五中阴有相续道也。
第十六中阴有道相续者。若从上天还生下天。见众莲华园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见此已。饥渴苦恼。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虽同生天二种中阴有二种相生。是名第十六中阴有相续道也。
第十七中阴有相续道者。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此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复有何相。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临命终时见黑闇窟。于此窟中有赤电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见之。以手揽捉。现阴即灭。以手接幡。次第缘幡。入此窟中。受中阴身。近于生阴。见受生法。亦如前说。或见二牛。或见二马。爱染交会。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阴。是名第十七中阴有也。
受胎缘第六
如善见论云。女人将欲受胎。月华水出时者。此是血名。欲怀胎时。于儿胞处生一血聚。七日自破。从此而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故血尽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又女人有七事受胎。一相触。二取衣。三下精。四手摩。五见色。六闻声。七嗅香。问何谓相触受胎。答有女人月水生时喜乐男子。若男子以身触其身分。即生贪著而便怀胎。问何谓取衣受胎。答如优陀夷共妇出家。欲爱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取舐之。复取内根。即便怀胎。问何谓下精受胎。答如鹿母吃道士精。欲心而饮。遂便怀胎。生鹿子道士。问何谓手摩受胎。答如睒子菩萨父母俱盲。帝释逆知。下来其所为夫妇。既悉出家为道。不合阴阳。以手摩脐下。即便怀胎而生睒子。问何谓见色受胎。答有一女人。月华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极盛。唯视男子。如宫女人。亦复如是。即便怀胎。问何谓闻声受胎。答如白鹭鸟。悉雌无雄。到春节时。阳气始布。雷鸣初发。雌鹭一心闻声。便即怀胎。鸡亦有闻雄鸡声亦得怀胎。问何谓嗅香受胎。答如[牛*秦]牛母。但嗅犊气而亦怀子。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处受胎。一母有欲。有父母共集一处。然外识未应来趣。便不受胎。若识来趣。父母不集则不成胎。二若复母人无欲。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则非成胎。三若父母共集一处。母欲炽盛。父不大殷勤则非成胎。复有三种。一若父母共集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非成胎。二若母有风病。父有冷病。则非成胎。三若父身。水气偏多。母无此患。则非成胎。复有三种。一若父母共集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二若母相有子。父相无子。则不成胎。三若父母俱相无子。则非成胎。复有三种。一若复有时。识神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二若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母远行不在。则不成胎。三父母俱集不行。此则受胎。复有三种。一若有时父母应来集一处。然父身遇重患。有时识神来趣。则非受胎。二若母身得重患。则非成胎。三若父母身俱得病。则非成胎。若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父母俱相有儿。则成有胎。
又瑜伽论云。复次此胎藏八位差别。何等为八。谓羯罗蓝位。遏部昙位。闭尸位。键南位。钵罗赊佉位。发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结凝箭内稀。名羯罗蓝。若表里如酪未生肉位。名遏部昙。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名闭尸。若已坚厚稍堪摩触。名为键南。即此肉抟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赊佉。从此以后发毛爪现。即名此位。从此以后。眼等根生。名为根位。从此以后。彼所依处。分明显现。名为形位。
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发变异生者。谓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恶不善业。及由其母多习灰盐等味。若饮若食。令此胎藏发毛希鲜。色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习近烟热现在缘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习近极寒室等。令彼胎藏极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热食。令彼胎藏极赤色生。皮变异生者。谓由宿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淫欲现在缘故。令彼胎藏或癣疥癞等恶皮而生。支分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驰走跳踯威仪。及不避不平等现在缘故。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又彼胎藏若当为女。于母右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左胁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
颂曰。
业理信多绪 生途非一门
安危诚异辙 清浊岂同源
坠质空遗貌 寻香有去魂
幽衢下寮落 皓路上飞翻
凝阴凄复紧 声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 怿虑入花园
伉俪情多乱 贪嗔坐自昏
遍知称至觉 挑手独为尊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受报部第二十二(此有九缘)
·述意缘
·报类缘
·现报缘
·生报缘
·后报缘
·定报缘
·不定缘
·善报缘
·恶报缘
述意缘第一
夫善恶之业用。寔三报之征祥。犹形影之相须。譬六趣之明验。其三报者。以悦天后之耳目。翻九色之深恩。孤投禽王之全命。交受五兀之切酷。斯为现报也。群徒潜沦于幽壑。神陟轮飘而不改。身酸历代之殃衅。不晓王子之丧目。斯生报也。外道纵祸于非想。迷法永惑于始终。为著翅之暴狸。飞沈受困而难计。斯为后报也。玄鉴三代溺丧之流。深蛇来变坏形之累。使悟四谛三明之室。令出三报五苦之闇也。
报类缘第二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今身作极善恶业即身受之是名现报)二者生报(今身造业次后身受是名生报)三者后报(今身造业次后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后报)四者无报(犹无他等业是)此无报业。复有四种。一时定报不定(此于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由业力定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不定)三时报俱定(由业定故感时亦定)四时报俱不定(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亦不定)众生作业有具不具。若先念后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不具足者。谓作业已定。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业已定当得报。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果报虽定时节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见。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毁戒邪见。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悔。如恶既尔。善亦如是。
现报缘第三
如佛说行七行现报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种人。可所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云何七种人。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舍。五者行空。六者行无相。七者行无愿。其有众生行此七法。于现法中获其果报。阿难白佛言。何故不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乃说此七事乎。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与须陀洹乃至佛等。其事不同。虽供养须陀洹等。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人者。于现世得报。是故阿难。当勤勇猛成办七法。
又杂宝藏经云。昔乾陀卫国。有一屠儿。将五百头小牛。尽欲刑犍。时有内官以金钱赎牛。作群放去。以是因缘。现身即得男报具足。还到王家。遣人通白。某甲在外。王言。是我家人自恣而去。本曾通白。今何故尔。王时即唤问其所以。答王言曰。向见屠儿将五百头小牛而欲刑治。臣即赎放。以是因缘。身体得具。故不敢入。王闻喜愕。深于佛法生信敬心。夫以华报所感如此。况其果报岂可量也。
又新婆沙论云。昔有屠贩牛人。驱牛涉路。人多粮尽。饥渴热乏。息而议曰。此等群牛终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济饥虚。即时以盐涂诸牛口。牛贪咸味。出舌舐之。即用利刀一时截取。以火煨炙而共食之。食已相与临水澡漱。俱嚼杨枝。揩齿既了。擘以割舌。恶业力故。诸人舌根犹如烂果。一时俱落(此皆现报以业重故)。
生报缘第四
如涅槃经云。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转。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如日垂没。山陵埠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闇灭灯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亦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和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
又修行道地经云。人行不纯。或善或恶。当至人道。父母合会。精不失时。子来应生。其母胎通无所拘碍。心怀欢喜而无邪念。则为柔软堪任受子。其精不清不浊。中适不强。亦无腐败。亦不赤黑。不为风寒众毒杂错。与小便别。应来生者。精神便起。设是男子。不与女人共俱合者。五欲与通。男子敬念欲向女人。父时精下。其神欣喜。谓是吾许。尔时即失中止五阴。便入胞胎。父母精合。既在胞胎。倍用欢跃。是为色阴。欢喜之时。为痛乐阴。念于精时。是为想阴。因本罪福缘得入胎。是为行阴。神处胎中。则为识阴。如是和合。名曰五阴。若在胎时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至七日住中而不增减。又至二七日其胎稍转。譬如薄酪。至三七日似如生酪。至四七日精凝如熟酪。至五七日胎精遂变。犹如生酥。至六七日变如息肉。至七七日转如段肉。至八七日其坚如坏。至九七日变为五胞。两肘两髀及头颈从中出也。至十七日复有五胞。二手腕二脚腕。及生其头。至十一七日。续生十四胞。五手指五足指及眼耳鼻口。此从中出。至十二七日。是诸胞相转渐成就。至十三七日。则现腹相。至十四七日。则生肝肺心及其脾肾。至十五七日。则生大肠。至十六七日。则生小肠。至十七七日。则有胃处。至十八七日。生藏熟藏起此二处。至十九七日。则生髀。及[跳-兆+專]肠骨。手掌足趺。臂节筋连。至二十七日。生阴脐乳颐颈形相。至二十一七日。体骨各分。随其所应。两骨在头。三十二骨著口七骨著颈。两骨著髀。两骨著肘。四骨著臂。十二骨著胸。十八骨著背。两骨著臗。四骨著膝。四十骨著足。复有微骨。总有一百八。与体肉合。具十八骨。著在两胁。二骨著肩。如是身骨凡有三百而相连结。其骨柔软如初生瓠。至二十二七日。其骨稍坚如未熟瓠。至二十三七日。其骨转坚。譬如胡桃。此三百骨各相连缀。足骨著足。膝骨著膝。如是[跳-兆+專]骨髀骨。臗骨脊骨。胸骨胁骨。肩骨项骨。颐骨臂腕手足诸骨等。各自转相连著。如是聚骨。犹如幻化。随风所由牵引举动。至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连著其身。至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脉尚未具成。至二十六七日。诸脉悉彻具足成就。如莲根孔。至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皆成。至二十八七日。其肌始生。至二十九七日肌肉稍厚。至三十七日。才有皮像。至三十一七日。皮转厚坚。至三十二七日。皮革转成。至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诸膝节成。至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万毛发孔。犹尚未成。至三十五七日。毛孔具成。至三十六七日。爪甲始成。至三十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干风起。开儿目耳鼻口。或有风起。染其发毛。或端正或丑陋。又有风起。成体颜色。或白赤黑。有好有丑。皆由宿行。在此七日中。生风寒热。大小便通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柔软无假正其骨节。令其端正。莫不爱敬。本行恶者。则起臭风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节。令瘘邪曲。使不端正。又不能男。人所不喜。是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满四日。其儿身体骨节则成为人。其小儿体而有二分。一分从父。一分从母。身诸发毛。颊眼舌喉。心肝脾肾。肠血软者从母生也。自余爪齿骨节。髓脑筋脉坚者从父生也。其小儿在母腹中。处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若是男儿。背外而面向内在其左胁也。若是女子。背母而面向外处在右胁也。居苦痛臭处污露不净。一切骨节缩不得伸。捐在革囊。腹网缠裹。藏血涂染。所处逼迮。依因屎尿处溺瑕秽。若斯其于九月。此余四日。宿有善行。初日后日。发心念言。吾在园观。亦在天上。其行恶者。谓在泥犁世间之狱至三日即中愁不乐。到四日时。母腹风起。或上或下。转其儿身。而令倒悬头向产门。其有福者。时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戏。如堕高床花香之处也。其无福者。自发念言。吾从山堕投于树岸沟坑溷中。或如地狱罗网蕀上。旷野石间剑戟之中。愁忧不乐。善恶之报不同若此。其小儿生既堕地。外风所吹。人之手触。暖水洗之。逼迫毒痛。犹如疮病也。以是苦恼。恐畏死亡。便有痴惑。是故迷愦不识来去。生在地血恶露臭处。鬼魅来娆。痫邪所中。死尸所触。蛊道颠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堕肉段地。乌鸱雕狼各来诤之。诸邪妖鬼。欲得儿便。周匝围绕。亦复如是。若宿行善德。邪不得其便。儿已长大。团哺养身。适得谷气。其体即生八十种虫。两种在发根。一名舌蝭。二名重蝭。三种在头。名曰坚固伤损毁害。一种在脑。两种在脑表。一名蜇蛛。二名耗扰。三名愦乱。两种在额。一名甲下。二名朽腐。两种在眼。一名舌蝭。二名重蝭。两种在耳。一名识味。二名现味莫。两种在耳根。一名赤。二名复赤。两种在鼻。一名肥。二名复肥。两种在口。一名摇。二名动摇。两种在齿中。一名恶弊。二名凶暴。三种在齿根。名曰喘息休止捽灭。一种在舌。名曰甘美。一种在舌根。名曰柔软。一种在上断。名曰往来。一种在咽。名为嗽喉。两种在瞳子。一名生。二名不熟。两种在肩。一名垂。二名复垂。一种在臂。名为住立。一种在手。名为周旋。两种在胸。一名额坑。二名广普。一种在心。名为班驳。一种在乳。名曰[豸*重]现。一种在脐。名为围绕。两种在胁。一名为月。二名月面。两种在脊。一名月行。二名月貌。一种在背骨间。名为安丰。一种在皮里。名为虎爪。两种在肉。一名消肤。二名烧树。四种在骨。一名为甚毒。二名习毒。三名细骨。四名杂毒五种在髓。一名杀害。二名无杀。三名破坏。四名杂骸。五名白骨。两种在肠。一名螳螂。二螳螂嘴。两种在细肠。一名儿子。二名肠子。一种在肝。名为银喍。一种在生藏。名曰枝牧。一种在熟藏。名为太息。一种在谷道。名为重身。三种在粪中。一名筋。二名目结。三名目编发。两种在尻。一名流下。二名重流。五种在胞。一名肉姓。二名恶族。三名卧寤。四名而寤。五名护计。一种在髀。名为挝枝。一种在膝。名为现伤。一种在[跳-兆+專]。名为铁嘴。一种在足指。名为烧然。一称在足心。名为食皮。是为八十种虫。处在一身昼夜食体。
其人身中因风起病。有百一种。寒热共合。各有百一。凡合计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木生火还自烧然。病亦如是。如木因体兴。反来危人。如身中虫。扰动不安。三十六物。假名为人。以伪盖之诳惑凡愚。妄起爱念共相亲附。智者视虚安可近之。譬如陶器终有破坏。此身虚伪会有夭寿。贵贱同迷。至死不知。譬如大城四门失火位次烧之。乃到东门皆令灰烬。生老病死亦复如是。
又瑜伽论云。又于胎中。经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故法华经偈云。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又三昧经云。说身内火界渐增。水界渐微。是故伽罗逻稠渐坚。乃至肉团。众生由此薄福。从小至大皆受其苦。又禅秘要经云。人身三分。脐为中原。头为殿堂。额为天门。
又处胎经云。人受胎时。初七日有四大。二七日展转风吹向胁。乃至三十八七日。风名花令向产门。
又譬喻经云。风[牚*支]水。水[牚*支]地。地[牚*支]火。强者为男。弱者为女。风水相[牚*支]为男。地水相[牚*支]为女。
又解脱道论云。人身地界。碎之为尘。一斛二升。
又增一经云。一人身中。骨有三百二十。毛孔有九万九千。筋脉各有五百。身虫有八十户。
又五道受生经云。儿生三岁。凡饮一百八十斛乳。除其胎中食亦分之。东弗于逮人。饮一千八百斛乳。西拘耶尼人。饮一万八百斛乳。北郁单越人。七日成身。初生之日置百路道行人授指与[口*束]。所以不饮乳也(此之斛斗是古小斗三斗当今一斗旧人身形姝大不同今小儿恐怪乳多故别疏记)。
后报缘第五
如婆沙论云。有一屠儿。七生已来常屠。不落三涂。然生人天往来。此由七生已前曾施辟支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堕恶道。然此人七生已来。所作屠罪之业。过七生已次第受之。无有得脱。善恶俱尔(此是后报也)。
又智度论云。舍利弗虽复聪明。然非一切智。于佛智中譬如婴儿。如阿婆檀那经中。佛在只桓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栗如故。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佛语舍利弗。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三昧。观见乃至八万大劫。亦未免鸽身。过是已往不复能知。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愿值佛。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得作佛时。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缘。我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
定报缘第六
如佛说义足经云。佛告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无脱者。何等为五。一当耗减法。二当亡弃法。三当病瘦法。四当老朽法。五当死去法。此之五法。欲使不耗减。是不可得。
又佛说四不可得经云。佛与比丘及诸菩萨。明旦持钵入舍卫城分卫。四辈皆从。诸天龙神。各赍花香伎乐。追从于上。时佛道眼。睹见兄弟同产四人。远家弃业。山处闲居。得五神通。皆号仙人。宿对来至自知寿尽。悉欲避终。各各思议。吾等神足。飞腾自恣。在所至到无所挂碍。今反当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当造方便免斯患难。不可就也。于是一人则踊在空中。而自藏形。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一人则入市中人闹之处。广大无量。在中避命。无常之对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则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底。上不至表。处于其中间。无常之对何所求耶。一人则计。窃至大山无人之处。擘山两解。入中还合。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于时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脱。藏在空中者。便自堕地。犹果熟落。其在山中者。于彼丧已。禽兽所啖。在大海中者。则时夭命。鱼鳖所食。入市中者。在于众人而自终没。于是世尊。睹之如斯。谓此四人暗昧不达。欲舍宿对。三毒不除。不至三达无极之慧。古今以来谁脱此患。佛则颂曰。
虽欲藏在空 善处大海中
假使入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获定
是故精进学 无身乃为宁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获致。何等为四。一曰。年幼颜色炜烨。发黑齿白。形貌光泽。气力坚强。行步举止。出入自游。上车乘马。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面皱皮缓。体重拄杖。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二谓身体强健。骨髓实盛。行步无双。饮食自恣。庄饰头首。谓为无比。张弓捻矢。把执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骂詈冲口。谓为豪强。自计吾我无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床。不能动摇。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闻声香美味细滑。坐起须人。污露自出。身卧其上。众患难喻。假使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
三谓欲求长寿在世无极。得于病死。命既甚短。怀万岁虑。寿少忧多。不察非常。五欲自恣。放心逸意。杀盗淫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嫉邪见。不孝父母。不顺师友。轻身尊长。反逆无道悕望豪富。谓可永存。讥谤圣道。以邪无双。嘘天独步。慕于世荣。不识天地表里所由。不别四大因缘合成。犹如幻师。不了古今所兴之世。不受倡导。不知生所从来死之所归。心存天地谓是吾许。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命忽然终。不得自在。欲使不尔终不可得也。
四谓父母兄弟。室家亲族。朋友知识。恩爱荣乐。财物富贵。官爵俸禄。骑乘游观。妻妾子息。以自娇恣。饮食快意。儿郎仆使。趋行绮视。顾影而步。轻蔑众人。计己无双。奴客庸马。兽类畜生。出入自在。无有期度。不察前后。谓其眷属从使之众意可常得。宿对卒至如汤消雪。心乃怀惧请求济患。安得如愿。呼噏命断魂神独逝。父母兄弟。妻子亲族。朋友知识。恩爱眷属。皆自独留。官爵财物。仆从各散。驰走如星。欲求不死终不可得也。佛告比丘。古今已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
不定缘第七
如十住毗婆沙论云。善知不定法者。诸法未生未可分别。如佛分别业经中说。佛告阿难。有人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是人命终而堕地狱。有人身行恶业。口行恶业。意行恶业。是人命终而生天上。阿难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先世罪福因缘已熟。今世罪福因缘未熟。或临命终。正见邪见。善恶心起。垂终之心其力大故。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云何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一人。生卑贱家衣食不充。然无邪见。以知昔日施德之报。感得富贵之家。不作施德恒值贫贱无有衣食。便向忏悔改往所作。所有遗余与人等分。若生人中。多财饶宝无所乏短。是谓此人先苦后乐。何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生豪族家衣食充足。然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后生地狱中。若得作人。在贫穷家无有衣食。是谓此人先乐后苦。何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生贫贱家衣食不充。然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后生地狱。若生人中。极为贫贱衣食不充。是谓先苦而后苦。何等人先乐而后乐。或有人先生富贵家多财饶宝。敬重三尊恒行惠施。后生人天。恒受富贵多饶财宝。是谓此人先乐而后乐。
尔时佛告比丘曰。或有众生先苦后乐。或有先乐后苦。或有先苦后亦苦。或有先乐后亦乐。若人寿百岁正可十十耳。或百岁之中作诸功德。或百岁之中造诸恶业。彼于异时。或冬受乐夏受苦。或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复少时作罪长时作福。后生之时。少时受罪长时受乐。或先长时作罪后复长作罪。彼人后生之时。先苦后亦苦。若复少时作福长复作福。彼于后生之时。先乐后亦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有人身心俱乐。或有人身心俱不乐。何等人身乐心不乐。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短。但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乐心不乐。何等人心乐身不乐。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于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但免三恶道苦。是谓心乐身不乐。何等人身心俱不乐。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养。复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不乐。何等人身心俱乐。所谓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乏短。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乐。
善报缘第八
如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问云何布施果。答曰。略说布施。有一种果。所谓受用果。受用果复有二种果。所谓现在受用果。未来受用果。复有三种果。即此二种。复加般若。复有四种果。何谓四种。一有果而无用。二有用而无果。三有果亦有用。四无果亦无用。初有果而无用者。谓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轻心布施。彼如是施。虽得无量种种果报。而不能受用。如舍卫天主。虽得无量种种珍宝。而不能受用。二有用而无果者。谓自不施。见他行施。起随喜心。以是义故。虽得受用。而自无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虽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无果。又如转轮圣王四兵。虽得衣食而不得果。三有果亦有用者。谓至心施。不轻心施。如树提伽诸长者等是。四无果亦无用者。谓布施已因即灭尽。或为出世圣道障故。犹如远离烦恼圣人。复有五种果。谓得命色力乐辩等。因食得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缘。后得长命。如是施色施力施乐施辩才等。皆亦如是。
复有五种胜果。所谓施与父母病人法师菩萨。得胜果报。父母恩养。生长身命。是故施者得胜果报。又病人者。孤独可愍。以是义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胜果报。又说法者。能生法身。增长法身。永达善恶。平正非平正。颠倒非颠倒。是故施者得胜果报。又诸菩萨。悉能摄取。利益众生。起慈悲心。以摄取三宝。不断绝因。以是义故。施菩萨者得胜果报。以菩萨发心勇猛悲愿力大。不同余福。其心狭劣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四梵之福。云何为四。一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第二补治故寺。第三和合圣众。第四若多萨阿竭。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是谓四种受梵之福。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世尊告曰。阎浮里地。其中众生所有功德。正与一轮王功德等。阎浮地人。及一轮王之德。与瞿耶尼一人功德等。其阎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其三方人福。不如郁单曰一人之福。其四天下人福。不如四天王之福。乃至四天下人福。及六欲天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人者。得生帝释处。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粗言两舌
调伏悭吝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此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又杂宝藏经偈云。
福业如果熟 不以神祀得
人乘持戒车 后得至天上
定知如灯灭 得至于无为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为
恶报缘第九
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未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然矣。幸愿深信。不猜来肖。轻重苦报。具依下述。如身行杀生。或剥切脔截。炮熬甜蛎。飞鹰走狗。射猎众生者。则堕屠裂釿割地狱中。蒸煮烧炙众生者。则堕镬汤炉炭地狱中。以此杀生故。于地狱中。穷年极劫。具受剧苦。受苦既毕。复堕畜生。作诸牛马猪羊。驴骡骆驼。鸡狗鱼鸟。车熬蛤蟍。为人所杀。螺蚬之类。不得寿终。还以身肉供充肴菹。在山禽兽。无量生死。若无微善永无免期。脱有片福劣复人身。或于胞胎堕落。出生丧亡。或十二十未有所知。从冥入冥。人所矜念。当知短命皆缘杀生也。
又地持论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如是十恶。一一皆备五种果报。一者杀生何故受地狱苦。以其杀生。苦众生故。所以身坏命终。地狱众苦皆来切己。二者杀生何故出为畜生。以杀生无有慈恻行。乖人伦故。地狱罪毕受畜生身。三者杀生何故复为饿鬼。以其杀生必缘悭心。贪著滋味。复为饿鬼。四者杀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寿。以其杀生残害物命。故得短寿。五者杀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杀生违适。众患竞集。故得多病。当知杀生是大苦也。
又杂宝藏经云。时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两肩有眼胸有口鼻。常无有头。何因缘故。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恒作魁脍弟子。若杀人时。汝常有欢喜心。以绳著髻挽之。以是因缘故。受如此罪。此是恶行花报。地狱苦果。方在后也。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身常如块肉。无有手脚眼耳鼻等。恒为虫鸟所食。罪苦难堪。何因缘故尔。答言。汝前世时。常与他药。堕他儿胎。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报。地狱苦果。方在后身。又缘其杀生。贪害滋多。以滋多故。便无义让而行劫盗。今身偷盗不与而取。死即当堕铁窟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身常负重。驱蹴捶打。无有余息。所食之味唯以水草。处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恒为仆隶。驱策走使不得自在。偿债未毕。不得闻法。缘此受苦轮回无穷。当知此苦皆缘偷盗。今身隐蔽光明。不以光明供养三宝。反取三宝光明。以用自照。死即当堕黑耳黑绳黑暗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虮虱中不耐光明。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形容黡黑。垢腻不净。臭处秽恶。人所厌远。双眼盲瞎不睹天地。当知隐蔽光明。亦缘偷盗故。
故地持经云。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劫盗何故堕于地狱。以其劫盗剥夺偷窃人财。苦众生故。身死即入寒冰地狱。备受诸苦。劫盗何故出为畜生。以其不行人道故。受畜生报。身常负重。以肉供人偿其宿债。何故复堕饿鬼。缘以悭贪便行劫盗。是以畜生罪毕。复为饿鬼。何故为人贫穷。缘其劫夺使物空乏。所以贫穷。何故共财不得自在。缘其劫盗偷夺没官。若有财钱。则为五家所共。不得自在。当知劫盗二大苦也。
又杂宝藏经说。时有一鬼。白目连言。大德我腹极大如瓮。咽喉手足甚细如针。不得饮食。何因缘故受如此苦。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余人。夺其饮食。饥困众生。由是因缘受如此罪。此是花报。地狱苦果。方在后也。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常有二热铁轮。在我两腋下。转身体燋烂。何因缘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僧作饼。盗取二番。挟两腋底。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报。后方受地狱苦果。
又缘以盗故心不贞正。恣情淫佚。今身淫佚。现世凶危。常自惊恐。或为夫主边人所知。临时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离。乃至失命。死入地狱。卧之铁床。或抱铜柱。狱鬼然火。以烧其身。地狱罪毕。当受畜生。鸡鸭鸟雀犬豕飞蛾。如是无量生死。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闺门淫乱。妻妾不贞。若有宠爱。为人所夺。常怀恐怖。多危少安。当知危苦皆缘邪淫生也。
故地持论云。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邪淫何故堕于地狱。以其邪淫干犯非分侵物为苦。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邪淫出为畜生。以其邪淫不顺人理。所以出狱受畜生身。何故邪淫复为饿鬼。以其淫佚皆因悭爱。悭爱罪故。复为饿鬼。何故邪淫妇不贞洁缘犯他妻故。所得妇常不贞正。何故邪淫不得随意眷属。以其邪淫夺人所宠故。其眷属不得随意。所以复为人之所夺。当知邪淫三大苦也。
如杂宝藏经说。昔有一鬼。白目连言。我以物自蒙笼头。亦常畏人来杀我。心常怖惧。不可堪忍。何因缘故尔。答言汝前世时。淫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其夫主捉缚打杀。或畏官法戮之都市。常怀恐怖。恐怖相续。故受如此罪。此是恶行花报。后方受地狱苦果。又缘其邪淫故。发言皆妄。今身若妄。苦恼众生。死则当堕啼哭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饿鬼中。在此苦恼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多诸疾病。尪羸虚弱。顿乏楚痛。自婴苦毒。人不爱念。当知此苦皆缘妄语生也。
故地持论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何故妄语堕于地狱。缘其妄语不实。使人虚尔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狱苦。何故妄语出为畜生。以其欺妄乖人诚信。所以出狱受畜生报。何故妄语复为饿鬼。缘其妄语皆因悭欺悭欺罪故。复为饿鬼。何故为人多被诽谤。以其妄语不诚实故。何故妄语为人所诳。以其妄语欺诱人故。当知妄语四大苦也。又缘其妄语。便致两舌。今身言无慈爱。谗谤毁辱。恶口杂乱。死即当堕拔舌烊铜犁耕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即毕堕畜生中。啖食粪秽。如鹈鹕鸟。无有舌根。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舌根不具。口气臭恶。喑哑謇涩。齿不齐白。滋历疏少。脱有善言人不信用。当知谗乱皆缘两舌生也。
故地持论云。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何故两舌堕于地狱。缘其两舌离人亲爱。爱离苦故。受地狱苦。何故两舌出为畜生。缘其两舌斗乱事同野干。受畜生身。何故两舌复为饿鬼。以其两舌亦缘悭嫉。悭嫉罪故。复为饿鬼。何故两舌为人得弊恶眷属。缘以两舌。使人朋俦皆生恶故。何故两舌得不和眷属。缘以两舌离人亲好使不和合故。当知两舌五大苦也。
又缘其两舌言辄粗恶。今身缘以恶口故。斗乱残害。更相侵伐。杀诸众生。死即当堕刀兵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拔脚卖膀。输肶丧脾。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四支不具。阉刖黥劓。形骸残毁。鬼神不卫。人所轻弃。当知残害众生。皆缘恶口生也。
故地持论云。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何故恶口堕于地狱。以其恶口皆欲害人。人闻为苦。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恶口出为畜生。以其恶口骂人以为畜生。所以出狱即为畜生。何故恶口复为饿鬼。缘其悭吝。干触恶骂。所以畜生苦毕复为饿鬼。何故恶口为人常闻恶音。以其发言粗鄙。所闻常恶。何故恶口所可言说。恒有诤讼。以其恶口违逆众德听有所说言。常致诤讼。当知恶口六大苦也。
又缘其恶口言辄净绮都无义益。无义益故。今身则生憍慢。死即当堕束缚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唯念水草。不识父母恩养。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生在边地。不知忠孝仁义。不见三宝。若在中国。矬陋踒偻。人所陵蔑。当知憍慢。皆缘无义调戏不节生也。
故地持论云。无义语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有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说不能明了。何故无义语堕于地狱。语既非义。事成损彼。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无义语出为畜生。缘语无义。人伦理乖。所以出地狱受畜生身。何故无义语复为饿鬼。语无义故。悭惑所障。因悭惑故。复为饿鬼。何故无义语罪出生为人。有所言语人不信受。缘语无义非可承受。何故无义语。有所言说不能明了。语既无义。皆缘暗昧。暗昧报故不能明了。当知无义语七大苦也。
又缘无义语故。不能谦让。使贪欲无厌。今身悭贪不布施。死即当堕沸屎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饿鬼中无有衣食。资仰于人所啖粪秽不与不得。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饥寒裸露。困乏常无。人既不与。求亦不得。纵有纤毫。辄遇剥夺。守苦无方。亡身丧命。当知不布施。皆缘贪欲生也。
故地持论云。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何故贪欲堕于地狱。缘其贪欲作动身口。而苦于物。所以身死受地狱苦。何故贪欲出为畜生。缘此贪欲动乖人伦。是故出狱即为畜生。何故贪欲复为饿鬼。缘此贪欲得必贪惜。贪惜罪故。复为饿鬼。何故贪欲而复多欲。缘此贪欲所欲弥多。何故贪欲无有厌足。缘此贪欲贪求无厌。当知贪欲八大苦也。
又缘贪欲不适意故。则有愤怒而起嗔恚。今身若多嗔恚者。死即当堕泥犁地狱。于历劫中具受众苦。受苦既毕堕畜生中。作毒蛇蚖蝮虎豹豺狼。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复多嗔恚。面貌丑恶。人所憎恶。非唯不与亲友。实亦眼不喜见。当知忿恚皆缘嗔恼生也。
故地持论云。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何故嗔恼堕于地狱缘此嗔恼恚害苦物故。受地狱苦。何故嗔恼出为畜生。缘此嗔恼不能仁恕。所以出狱受畜生身。何故嗔恼复为饿鬼。缘此嗔恼从悭心起。悭心罪故。复为饿鬼。何故嗔恼。常为一切求其长短。缘此嗔恼不能含容故。为一切求其长短。何故嗔恼。常为众人之所恼害。缘此嗔恼恼害于人。人亦恼害。当知嗔恼九大苦也。
又缘其嗔恼而怀邪僻。不信正道。今身邪见。遮人听法诵经。自不餐采。死即当堕聋痴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闻三宝四谛之声。不知是善。杀害鞭打之声。不知是恶。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生在人中。聋瞽不闻石壁不异。美言善响绝不觉知。当知阻碍听法。皆缘邪见生也。
故地持论云。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何故邪见堕于地狱。缘以邪见唯向邪道。及以神俗谤佛法僧。不崇三宝。既不崇信。断人正路致令遭苦。所以命终入阿鼻狱。何故邪见复为畜生。缘以邪见不识正理。所以出狱受畜生报。何故邪见复为饿鬼。缘此邪见悭心坚著。乖僻不舍。不舍悭著。复为饿鬼。何故邪见生邪见家。缘此邪见僻习缠心。所以为人生邪见家。何故邪见其心谄曲。缘此邪见不中正故。所以为人心常谄曲。当知邪见十大苦也。
如是一一微细。众恶罪业。无量无边。皆入地狱。备受诸苦。非可算数而知。且略言耳。若能反恶为善。即是我师。
又八师经云。佛为梵志说八师之法。佛言一谓凶暴。残害物命。或为怨家所见刑戮。或为王法所见诛治。灭及门族。死入地狱。烧煮拷掠。万毒皆更。求死不得。罪竟乃出。或为饿鬼。当为畜生。屠割剥裂。死辄更刃。魂神展转。更相残害。吾见杀者其罪如此。不敢复杀。是吾一师。佛于是说偈言。
凶者心不仁 强弱相伤残
杀生当过生 结积累劫怨
受罪短命死 惊怛遭暴患
吾用畏是故 慈心伏魔官
二谓盗窃。强劫人财。或为财主。刀杖加刑应时瓦解。或为王法收系著狱。拷掠搒笞五毒皆至。戮之都市。门族灰灭。死入地狱。以手捧火。烊铜灌口。求死不得。罪竟乃出。当为饿鬼。意欲饮水水化为脓。所饮食物。物化为炭。身常负重。众恼自随。或为畜生。死辄更刃。以肉供人偿其宿债。吾见盗者其罪如此。不敢复盗。是吾二师。佛于是说偈言。
盗者不与取 劫窃人财宝
亡者无多少 忿恚愁毒恼
死受六畜形 偿其宿债负
吾用畏是故 弃国施财宝
三谓邪淫。犯人妇女。或为夫主边人所知。临时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离。祸及门族。或为王法。收捕著狱。酷毒掠治。身自当辜。死入地狱。卧之铁床。或抱铜拄。狱鬼然火以烧其身。地狱罪毕。当受畜生。若后为人。阖门淫乱。远佛违法。不亲贤众。常怀恐怖。多危少安。吾见是故。不敢复淫。是吾三师。佛于是说偈言。
淫为不净行 迷惑失正道
形消魂魄惊 伤命而早夭
受罪顽痴荒 死复堕恶道
故吾妻子施 建志乐山薮
四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谮人无罪。谤毁三尊。舌致捶杖。亦致灭门。死入地狱。狱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铜灌口。求死不得。罪毕乃出。当为畜生。常食草蕀。若后为人。言不见信。口中恒臭。多被诽谤骂詈之声。卧辄恶梦。有口不得食。佛经之至味。吾见是故。不敢恶口。是吾四师。佛于是说偈言。
欺者有四过 谗佞伤贤良
受身痴聋盲 謇吃口臭腥
颠狂不能信 死堕拔舌囹
吾修四净口 自致八音声
五谓嗜酒。酒为毒气。主成诸恶。王道毁仁泽灭。臣慢上忠敬朽。父礼亡母失慈。子凶虐孝道败。夫失信妇奢淫。九族诤财产耗。亡国危身无不由之。酒之乱道三十有五。吾见是故。绝酒不饮。是吾五师。佛于是说偈言。
醉者为不孝 怨祸从内生
迷惑清高士 乱德败淑贞
故吾不饮酒 慈心济群民
净慧度八难 自致觉道圆
六谓年老。夫老之为苦。头白齿落。目视冥冥。耳听不聪。盛去衰至。皮缓面皱。百节疲痛。行步苦极。坐起呻吟。忧悲心恼。识神转灭。便旋即忘。命日促尽。言之流涕。吾见无常灾变如此。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六师。佛于是说偈言。
吾念世无常 人生要当老
盛去日衰羸 形枯而白首
忧劳百病生 坐起愁痛恼
吾用畏是故 弃国行求道
七谓病瘦。肉尽骨立。百节皆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焦。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音。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哀。今观世人。年盛力壮。华色炜晔。福尽罪至。无常百变。吾睹此患。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七师。佛于是说偈言。
念人衰老时 百病同时生
水消而火起 刀风解其形
骨体筋脉离 大命要当倾
吾用畏是故 求道愿不生
八谓人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失。身体侹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膀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还食其肉。筋脉烂尽。骨节能散。髑髅脾胫。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无免此患。吾见斯变。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八师。佛于是说偈言。
惟念老病死 三界之大患
福尽而命终 弃之于黄泉
身烂还归土 魂魄随因缘
吾用畏是故 学道求泥洹
梵志于是心即开解。遂得道迹。长跪受戒为清信士。不杀不盗。不淫不欺。奉孝不醉。欢喜为佛作礼而去。故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大怒伤阴。大喜败阳。丽色伐性之斧。美味腐身之毒。能悟此旨。斯为大师也。
颂曰。
心境相乘 业结牵缠 七识起发
八识成因 三界受报 六趣迁延
随处起业 触处拘连 五阴劳倦
九恼邅迍 自非慈圣 何慧爽神
含情普洽 机悟玄津 舒则利物
卷则收恩
诸经要集卷第十三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四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十恶部第二十三(此有十缘)
·杀生缘
·偷盗缘
·邪淫缘
·妄语缘
·恶口缘
·两舌缘
·绮语缘
·悭贪缘
·嗔恚缘
·邪见缘
杀生缘第一
夫禀形六趣。莫不恋恋而贪生。受质二仪。并皆区区而畏死。虽复升沈万品。愚智千端。至于避苦求安。此情何异。所以惊禽投案。犹请命于魏君。穷兽入庐。乃祈生于区氏。汉王去饵。遂感明珠之酬。杨宝施华。便致白环之报。乃至沙弥救蚁。现寿长生。流水济鱼。天降珍宝。如此之类。宁可具陈。岂容纵此无厌供斯有待。断他气命绝彼阴身。遂令抱苦就终衔悲向尽。大地虽广无处逃藏。昊天既高靡从启诉。是以经云。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但凡俗颠倒。邪见无明。或为吉凶公私祭祀瞻待宾客。营理庖厨。烹宰杂类之身。供拟众人之膳。或复年移岁晚。事隙时闲。天惨惨以降霜。野炎炎而逼烧。于是驾追风之快马。捧奔电之良鹰。剑则巨阙干将。弓则乌号繁弱。遂倾诸薮薄。罄彼林丛。颠覆巢居。剖破窟宅。置罗亘野。[罩-卓+浮]网弥山。或前路微遮。左邀右截。埃尘涨日烟火冲天。遂使鸟失侣而惊飞。兽离群而奔透。雁闻弦而竞落。猿抱树而哀吟。莫不临险谷而悲号。对高林而绝叫。于是箭非苟发。弓不虚弹。达腋洞胸。解头陷脑。或复垂纶浊渚。散饵清潭。学钓鲤于河津。同射鲋于井谷。朱鳞已挂。无复待信之能。素质既悬。长罢跃舟之瑞。霏脍形躯。有拈盘而雨散。或复猃狁孔炽。宜申薄伐。边境逆命。事资神武。虽复贤良帝主尚动干戈。哲后明君。犹须征伐。所以升陑之役。乃著高名。牧野之师。方称盛德。其中或有拥百万而横行。提五千而深进。碎曹公于赤壁。扑项帝于乌江。悬莽首于高台。横卓尸于都市。并皆英雄。一旦威武。当时如此之流。弗可为记。莫不积骨成山。流血漂杵。今者王师雷动。扫殄妖逆。扬兵拥节。候境觇边。既预前驱。叨居后劲。云旗之下。宁敢自安。霜刃之间。信哉多险。故刀下叩头。槊下乞命。如斯之罪不可具陈。凡是众生有相侵害。为怨为隙。负命负身。或作短寿之因。便招多病之果。愿从今日。永断相续。尽未来际。为菩提眷属。不坏良缘法城等侣矣。
又正法念经云。何不杀。若稻谷黍麦生微细虫。不捣不磨。知其有虫。护此虫命。不转与人。复不杀生。若牛马驼驴。担负背脊。疮中生虫。若以浆水洗此疮时。不以草药断此虫命。以鸟毛羽洗拭取虫。置余臭烂败肉之中。令其全命。兼护此驴牛。恐害其命。复护虫命乃至蚁子。若昼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杀。若见众生欲食其虫。以其所食而贸易之。令其得脱。
又鼻柰耶律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有一婆罗门。常供养迦留陀夷罗汉比丘。婆罗门唯一子。长为取妇。时婆罗门。临终敕子。吾死之后。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莫使有乏。父母亡后。子奉父母教。还复供养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无有异。后于异时。婆罗门子。出行不在。嘱妇供养。是日便有五百群贼。中有一贼面首端正。妇遥见之遣使唤来。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数往其家。妇恐沙门漏泄此事。后共此贼方便杀之。波斯匿王。闻于尊者迦留陀夷为贼所杀。王忆尊者嗔恚懊恼。即时便诛婆罗门家。并杀左右十八余家。捕五百贼。斩截首足。掷著堑中。比丘见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恶。为婆罗门妇所杀耶。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过去。作大天祀主。有五百人。牵其一羊截于四足。将诣天祀而共乞愿。祀主得已即便杀之。由杀羊故。堕于地狱受无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虽得罗汉。余殃不尽今得此报。尔时羊者。今妇是也。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为王截其手足五百贼是。佛告比丘。若人杀害。所受果报。终不朽败。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黎耆弥。有七头儿皆以婚娶。最小儿妇字毗舍离。甚有贤智无事不知。时黎耆弥。以其家业悉皆付之。由其贤智。波斯匿王敬礼为妹有时怀妊。月满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儿。颜貌端正勇健非凡。一人之力敌于千夫。长为纳妇。皆是国中豪贤之女。时毗舍离。请佛及僧于舍供养。佛为说法。合家悉得须陀洹果。唯最小儿。未得道迹。乘象出游。逢辅相子乘车桥上。便捉掷著桥下堑中。伤破身体。来告其父。辅相语子。彼人力壮又是国亲。难与诤胜。当思密报。即以七宝作马鞭三十二枚。纯刚作刀。著马鞭中。人赠一枚。诸人爱之欢喜纳受。恒捉在手。出入见王。国法见王。礼不带刀。辅相见受。便白王谗。毗舍离儿。年盛力壮一人当千。今怀异计谋欲杀王。各作利刀置马鞭中。事审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谓实皆悉杀之。杀竟便以三十二头。盛著一函封闭印之。送与其妹。当日毗舍离。请佛及僧就舍供养。见王送函谓王助供。即欲开看。佛止不听。待僧食竟。饭食讫已佛为说法无常苦等。时毗舍离。得阿那含果。佛去之后。开函见儿三十二头。由断欲爱不至懊恼。但作是言。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长久。驱驰五道何苦乃尔。三十二儿妇家亲族。闻此事理懊恼唱言。大王无道枉杀善人。共集兵马欲往报仇。王时恐怖走向佛所。诸人引军围绕只桓。阿难见王杀毗舍离三十二子。妇家亲族。欲为报仇。合掌问佛。有何因缘。三十二儿为王所杀。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三十二人。盗他一牛。共牵将到一老母舍。欲共杀之。老母欢喜为办杀具。临下刀时牛跪乞命。诸人意盛遂尔杀之。牛死誓言。汝今杀我。我将来世终不放汝。死已共食。老母食饱。欢喜之言。由来安客。未如今日。佛告阿难。尔时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盗牛人者。今毗舍离三十二子是。时老母者今毗舍离是。由杀牛故。五百世中。常为所杀。老母欢喜。五百世中常为作母。儿被杀时极怀懊恼。今值我故得阿那含果。妇家亲族。闻佛所说恚心便息。各作是言。此人自种今受其报。由杀一牛今尚如是。何况多也。波斯匿王是我之王。云何怀怨而欲杀害。即投王前求哀忏悔。王亦释然不问其罪。阿难白佛。复修何福豪贵勇健值佛得道。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一老母。合集众香以油和之。欲往涂塔。路中逢值三十二人。因而劝之共往涂塔。涂竟发愿。生生之处尊荣豪贵。恒为母子。值佛得道。从是以来五百世中。生恒尊贵常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迹。
正报颂曰。
戏笑杀他命 悲号入地狱
臭秽与洋铜 灌注连相续
奔刀赴火焰 擘裂碎楚毒
亿载苦万端 伤心不可录
习报颂曰。
杀生入四趣 受苦三涂毕
得生人道中 短命多忧疾
疫病婴艰苦 寿短常沉没
若有智情人 杀心宁放逸
偷盗缘第二
夫禀形六趣。莫不贪欲为原。受质二仪。并皆恋财为本。虽复人畜两殊。然悭惜无二。故临财苟得非谓哲人。见利忘义匪成君子。且钱财玉帛是外所依。幡花僧物。是内供养。理应省己贫窘随喜他富。岂以自贫贪夺他财。所以调达取花遂便退落。憍梵损粟反受牛身。迦叶乞饼被俗讥呵。比丘嗅香池神雅责。是知偷盗之愆宁非大罪。所以朝餐无寄夜寝无衣。鸟栖鹿宿赤露挛卷。傍路安眠循廛求食。遂使母逐鹧鸪而南去。子随胡马而北归。夫类日影而西奔。妇似川流而东逝。莫不望故乡而肠断。念生处而号啼。泪交駃而散血。心郁怏而聚眉。如斯之苦。皆由前身不施劫盗中来。故经曰。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是故劝诸行者。常须诫勖勿起盗心。乃至遗落不贪。何况故偷他物也(此下有五种盗缘)。
第一盗佛物者。如涅槃经云。造立佛寺。用珠华鬘供养。不问辄取。若知不知皆得方便盗罪。又鼻柰耶论云。若盗佛塔声闻塔中幡花。皆望施主结重罪。为断彼福故。又十诵律云。若盗佛图物精舍中供养具。若有守护主。计主犯重罪。如十诵偷佛舍利。萨婆多论。盗佛像。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罪(此谓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若依摩德勒伽论云。为转卖活命故。盗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其法物者准佛可知。故四分律下文云。时有人盗他经卷。佛言。佛语无价。准纸墨计满五钱。犯重罪。自外可知)第二盗僧物者。如五分律云。贷僧物不还。计直犯重。又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又宝梁经云。宁啖身肉终不得用三宝物。又依方等经云。花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经济龙品云。时有诸龙。得宿命心自念过业。涕泣雨泪。来至佛前各如是言。我忆往昔。于佛法中。或为俗人。亲属因缘。或复听法因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花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说言。我曾[口*敷]啖四方众僧花果饮食。或有说言。我往寺舍布施众僧或复礼拜。如是[口*敷]啖。乃至七佛已来。曾作俗人有信心人。为供养故。施诸花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由彼业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比五逆业其罪如半。然此罪报难可得脱。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述曰。何故盗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随盗一物。即望十方凡圣。上至诸佛下及凡僧。随境无边还结无边等罪。微尘尚可知数。此人罪报不可测量。所以者何。为其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供十方出家凡圣。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鸣钟一响。遐迩同餐。凡圣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惟斯福利功齐法界。招善既多获罪宁少。今见愚迷众生。不简贵贱。不信三宝。苟贪福物将用资身。或食啖僧食。受用花果。或骑僧杂畜。将僧奴逐。或借贷僧物经久不还。见僧屡索反加凌毁。或倚官形势伺求僧过。如是等损具列难尽。静思此咎岂不痛心。今惜不与者。非是悭惜不惠。为慈愍白衣虑受来苦。若当与者。非直损俗。亦罪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经云。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恶能烧人善根。二从恶更生恶。三为圣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恶道。既知不易。诚为大诫。后时取受。省己用之。
第三盗互用物者。如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人修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烂坏。不得货贸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也。又十诵律云。佛听僧坊佛图畜使人及象马牛羊等。各有所属。不得互用。又僧祇律云。供养佛物花多。听转卖买香灯。犹故多者转卖无尽财中。又五百问事口决云。佛幡多者。欲作余佛事用者得。若施主不许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见论云。佛前献佛饭食。侍佛比丘得食。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决疑经云。初献佛时。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献佛竟行与僧食不犯。若不尔者。食佛物故。千亿岁堕阿鼻地狱。檀越不受师教。亦招前报。若生人间。九百万岁堕下贱处。何以故。佛物无人能评价故(若泛尔斋家及在僧寺。二时常食。献佛圣僧食。不局入佛僧者。不须收赎。唱余食后一切得食。若情标施食定入佛僧。不通白衣者。应赎已取食也)或施主本拟作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本拟大众回入别人。本拟众僧回入白衣。皆违反施主。计钱多少。满五成重。减五得轻。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乃与彼处。皆犯罪也(断罪轻重者仍量前施意)准此之文。检校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别故。不得互用。乃可作余庄严具。还将供养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铺佛像。任意庄严。种种道俗凡圣形像。诸杂供养。名花草木。山池鸟兽。不局佛像者。通作无罪。故五百问事云。用佛彩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为供养故不犯(数闻边方道俗不闲戒律。虽有好心经营三宝。任己凡情。互用三宝物。乃至斋上圣钱。或将自入。或入常住僧。或作佛像。或画壁上迦叶阿难等形。并不合用。得罪。具如上受请篇说。问曰。今时斋上有佛钱。未审此钱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定入造像。还如前互用文。只得造佛不得别用。若如今时斋家。泛僧食后。通出佛僧钱。如施主不别摽局者。任将买香沽油。造幡营造佛堂。种种供佛。受用并得。但不得入经僧别人用。上来略述。并依经律文断。不是人情。若不依法。反结无知不学之罪。自外不尽者。具如僧尼十卷律钞广说。故知检校三宝。事重不轻。自非明解戒律。深信因果。谨慎用心。怖怕业道。常勤作意。不护人情。如是之人。始堪作网维知事。自外不合作也)又宝梁经云。佛告迦叶。我听二种比丘得营众事。何等为二。一能净持戒。二畏于后世。喻如金刚。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识知业报。二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阿罗汉。二能修八背舍者。如是二种比丘。我听营事。自无疮疣。能护他人。意以此事难故语迦叶。于佛法中。种种出家。种种姓。种种心。种种解脱。种种断结。或有阿兰若。或有乞食。或有乐住山林。或有乐近聚落清净持戒。或有能离四扼。或有勤修多闻。或有辩说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毗尼仪式。或有游诸城邑聚落为人说法。有如是等诸比丘僧营事比丘。善取如是诸人心想。故经云。彼营事比丘。应当分别。常住僧物。不得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与常住僧(此二种物不得互用)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应与佛物共杂(佛物亦不得与二物共杂)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须者。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僧和合者。应以常住僧物分与招提僧。若如来塔或有所须。若欲败坏者。若常住僧。若招提僧物多者。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坏。今有所须。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营事比丘。应劝化在家人。求索财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与常住招提僧。何以故。于此物中应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线。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诸天世人。于此物中生佛塔想。而况宝物。若于佛塔中。宁令风吹雨烂破尽。不应以此衣贸易宝物。何以故。如来塔物。无人能与作价者。又佛无所须故。如是营事人者。三宝之物。不应令杂。以自杂用。得大苦报。若受一劫若过一劫。以侵三宝物故。
又宝梁经云。佛言。营事比丘。若生嗔心。于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驰令役使。故堕地狱。若得为人作奴仆为主苦人所鞭打。又营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过僧常限。谪罚比丘。非时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堕于多钉小地狱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钉。钉挓其身。其身炽然如大火聚。又营事比丘。于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怖之。以嗔心语故。生地狱中。其所得舌长五百由旬。以百千钉而钉其舌。一一钉中出大火焰。又营事比丘。数得僧物。悭惜藏举。或非时与僧。或复难与。或因苦与。或少与或不与。或有与者。或不与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秽恶饿鬼常食粪丸。此人命终当生其中。于百千岁常不得食或时食变为粪屎。或作脓血。是故迦叶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第四盗凡物者如善见论云。为他别人乃至三宝。守护财物。若谨慎掌护坚锁藏户。而贼从孔中屋中窃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结罪。皆不合征。若主掌懈慢。不勤守护为贼所偷者。掌物人偿之。以望守护主结罪故。十诵律云。远处受他寄物。在道损破。若好心捉破者。不应偿。恶心捉破者须偿。若借他物。不问好心恶心。若破一切须偿。又十诵律云。贼偷物来。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怖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从贼乞。自与者得取。已染坏色著。有主识认者应还。又摩德勒伽论云。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亲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与者不得取。又十诵律云。若取他虎残肉者犯小罪。由不断望故。若取师子残者不犯。由断望故。又萨婆多论云。盗一切鸟兽残者得小罪(今时俭世多有俗人毁他鼠窟取其贮栗胡桃杂果子等准此犯罪)四分律云。若与想取。己有想取。粪扫想取。暂用想取。亲友意想取等。皆不犯。其亲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人作贼。偷盗他物为主所执。缚送付王治其盗罪。王即遣人。闭著牢狱。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剥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悬。或时锯解。或以火炙。或时汤煮。或以生革转络其头。或复洋铜而灌其身。或以长橛而刺其臗。或使恶象而以蹈杀。或开其腹抽腹伫草。或时反缚。打恶声鼓。将诣市所标下斩首。或复节节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时箭射。如是种种苦切杀之。以此偷盗恶业因缘。命终之后生地狱中。猛火烧身融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灰粪屎磨磨碓捣。受如是等种种诸苦。酸楚毒害痛不能称计。百千万岁脱出无期。地狱罪毕。生畜生中。象马牛羊驼驴犬等。经百千岁。以偿他力。畜生罪毕生饿鬼中。饥渴苦恼不可具言。初不闻有浆水之名。经百千岁受如是苦。恶道罪毕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贫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二者常为王贼火水及以恶贼劫夺。
又正法念经云。何名盗。若人思惟。欲令种种谷麦我独成就。令世间人五谷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复于异时。众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恶人。见世饥馑心生欢喜。如我所念。于市粜卖。曲心巧伪。量诸谷麦诳惑于人。究竟成业。若心思惟名为思业。若作诳时名为诳业。作诳业已名究竟业。
第五盗遗物者。如正法念经云。若见道边遗落之物。若金若银及余财宝。取已唱令。此是谁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当问其相。实者当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无主认。以此宝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长。若王大臣州郡令长。见福德人不取此物。后当护持佛法众僧。是名不盗。又僧祇律云。若见遗衣物者。当唱令人认之。无主认者。悬著高显处令人见。若言是我物。应问言。汝物何处失。答相应者与。若无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贵价物者。谓金银璎珞。不得露现唱令。得宝人应审谛数看有何相貌。然后举之。来认时相应者与。对众多人与问。不得屏处还。教受三归。语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无人来认者。停至三年如前处。当界用之。若治塔得宝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佛在世时。给孤长者。是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盗。又僧祇律云。入聚落中。有遗落物。不得取。与比丘者即是施主。聚落中风吹衣。不得作粪扫想取。若旷路无人处得取。又五分律云。若举衣经十二年不还者。集僧评价。作四方僧用。若彼后还。以僧物偿。不受者善正报颂曰。
劫盗供他用 泥犁独自沈
玃鸟金刚嘴 啄脑劈其心
灌口以铜汁 碎身铁棒砧
怕惧周慞走 还投刀剑林
习报颂曰。
劫盗所获果 地狱被销融
罪毕生人道 饥贫心自终
共财被他制 何殊下贱中
寄言怀操者 当须思困穷
邪淫缘第三
夫淫声败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圣人之所皆离。是以周幽丧国。信褒姒之愆。晋献亡家。实丽姬之罪。独角山上不悟骑颈之羞。期在庙堂。宁悟焚身之痛。皆为欲界众生不修观解。系地烦恼不能断伏。且地水火风。谁为宰主。身受心法本性皆空。薄皮厚皮周旋不净。生藏熟藏。秽恶难论。常欲牵人堕三恶道。是以菩萨大士。恒修观行。臭处流溢遍身皆满。六尘怨贼每相触恼。五阴旃陀难可亲近。凡夫颠倒纵此贪迷。妄见妖姿封著华态。皓齿丹唇长眉高髻。弄影逶迤增妍美艳。所以洛川解佩。能税驾于陈王。汉曲弄珠。遂留情于交甫。巫山台上。托云雨以去来。舒姑水侧。寄泉流而还往。遂使然香之气。迥袭韩寿之衣。弹琴之曲。悬领相如之意。或因廌枕而成亲。或藉挂冠而为密。岂知形如聚沫质似浮云。内外俱空须臾散灭。举身不净遍体无常。方弃沟渠以充蝼蚁。凡是众生有此邪行。乖梵天道。障菩提业。为四趣因。感三涂果。是知三有之本寔由淫业。六趣之报特因爱染。以润业偏重故。圣制不为也(此下有四种缘)。
第一呵欲多苦者。如涅槃经偈云。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
眠则滋多 贪淫嗜酒 亦复如是
又正法念经偈云。
如火益干薪 增长火炽然
如是爱乐者 爱火转增长
薪火虽炽然 人皆能舍离
爱火烧世间 缠绵不可舍
又智度论偈云。
世人愚惑 贪著五欲 至死不舍
为之后世 受无量苦 譬如愚人
贪著好果 上树食之 不肯时下
人伐其树 树倾乃堕 身手毁坏
痛苦而死 得时乐少 失时苦多
如蜜涂刀 舐者贪甜 不知伤舌
后受大苦
又成实论偈云。
贪欲实苦 凡夫颠倒 妄生乐想
智者见苦 见苦则断 受欲无厌
如饮碱水 转增其渴 以增渴故
何得有乐 譬如狗咬 血涂枯骨
增涎唾合 想谓有美 贪欲亦尔
于无味中 邪倒力故 谓为受味
故知色欲 苦实乐虚 要无贪求
方名真乐
第二观女不净者。但惟诸女。外假容仪内怀臭秽。迷人著相不觉虚诳。唯大智者。能知可恶也。
又禅秘要经云。长老目连得罗汉道。本妇将从。盛服庄严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不净内充满 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宜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恶厌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庄严 花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人以为好
汝胁肋著脊 如椽依梁栋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贪宝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始终不可著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
又增一阿含经云。宁以火烧铁锥而铄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又正法念经云。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缘。女人死后多生饿鬼趣中。虽有美言心如毒害。强知虚诈。能惑世间。
第三女人难亲可厌者。如优填王经偈云。
女人最为恶 难与为因缘
恩爱一缚著 牵人入罪门
非直牵人 入于恶道 天中退落
亦由女惑
又正法念经偈云。
天中大系缚 无过于女色
女人缚诸天 将至三恶道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电。礔礰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嗔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故佛说偈云。
宁以赤铁 宛转眼中 不以散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嗔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投身
坐卧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心碎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毒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又增一经偈云。
莫与女交通 亦莫共言语
有能远离者 则离于八难
又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说偈云。
自妻不生足 好淫他妇女
是人无惭愧 受苦常无乐
现在未来世 受苦及打缚
舍身生地狱 受苦常无乐
又杂譬喻经云。佛在世时。有一婆罗门。生两头女。女皆端正。乃故悬金。九十日内。募索有能诃我女丑者。便当与金。竟无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言。此女实好而佛言恶。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口亦尔。身不著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今观此女。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佛告奈女。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名声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怀异多疑。四死入地狱。五地狱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灭心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隐。四死生天上。五从意清净得泥洹道。
第四女人奸伪者。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语父母言。有女似此者儿乃当取。时他国有女。貌亦端正。亦作金色。金女白父母言。有男似此乃当嫁之。父母各闻便远娉合。时国王。举镜自照。谓群臣曰。天下人颜。有如我不。诸臣答曰。臣闻彼国有男。端正无比。则遣使请之。使至。告之。王欲见贤者。则严车进去。已自念。王以我明达故来相呼。则还取书。而见妇与奴为奸。怅然怀憾。为之结气。颜色衰丑。臣见如此。谓行道消瘦。马厩安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大夫人与马厩下人私通。心乃自悟。王大夫人。尚当如此。何况我妇。意解心悦颜色如故。则与王相见。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有忘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奴为奸。意忿颜色衰变。故住厩中三日。昨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人。意解颜色复故。王言。我妇尚尔。何况凡女。两人俱舍。便入山中。剃发作沙门。思惟女人不可从事。精进不懈。俱得辟支佛道。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妇人。生一女。端正无比。年始三岁。国王取视。呼道人相。后堪为夫人不。道人报王。此女有夫。王后得之。王言。我当牢藏。岂可后得。便呼鹤来。汝处在何。鹤白王言。我止大山。半腹有树。人畜不历。下有洄水。船所不行。王言。我以此女寄汝将养。便撮持去。日日从王。取饭与女。如是久后。上有一聚。卒为水[漂*寸]去。有一树奇。逐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树。堕洄水中不得去回。有蒱桃树踊出。住倚山傍。男子寻之得上鹤树。与女私通。女便藏之。鹤觉女身重。左右求得男子。举撮弃之。如事白王。王曰。前道人善巧相人也。师曰。人有宿对非力所制。逢对则可。畜生亦尔。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护持女急。正夫人语太子曰。我为汝母生汝。不见国中。欲一回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则听可。太子自为御车。群臣于路奉迎设拜。夫人出手开帐。令人得见。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曰。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当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舍去。入山游观。时道边有树。下有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入水池浴。出已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与屏处室。梵志将卧。女人复吐一壶。壶中有男复与共卧。卧已吞壶。须臾之顷。梵志起已。复内妇著壶中。吞已杖持而去。太子归国白王。请梵志及诸臣下。作三人食。持著一边。梵志既至。言我独自。太子曰。梵志。汝当出妇共食。梵志不得已出妇。太子语妇。汝当出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已出男共食。食已便去。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观国。我为御车。母开帐出手。令人见之。我念女人能多乐欲。便诈腹痛。还入山中见梵志。藏妇腹中。如是女人奸不可绝。愿大王放赦宫中。自在行来。王敕后宫。其欲行者任从志也。师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是也。
又旧譬喻经云。昔有四姓。藏妇不使人见。妇使青衣人作地突。与琢银儿私通。夫后觉妇。妇言。我今生不邪行。卿莫妄语。夫言。吾不信汝。当将汝至神树所立誓。妇言。甚佳。夫持斋七日。始入斋室。妇密语琢银儿。汝诈作狂乱头于市。逢人抱持牵引弄之。夫斋竟便将妇出。妇言。我不见市。卿将我过市。琢银儿便来抱持诈狂卧地。妇便哮呼其夫。何为使人抱持我耶。夫言。此是狂人。何须记录。夫妇俱到神所。叩头言。我生来不作恶。但为狂人所抱。妇便得活。夫默然而惭。佛言。当知一切女人。奸诈如是。不可信也。
又十诵律云。佛在舍卫国。有一婆罗门生女。面貌端正颜色清净。名曰妙光。相师占曰。是女后当与五百男共通。诸人闻已。女年十二无有求者。时婆罗门有邻比估客。常入海采宝。是估客。于楼上遥见是女即生欲心。问余人言。是谁女耶。答是某甲婆罗门女。有取者耶。答言无。有求者耶。答言未也。问何故无人求耶。答曰。此女有一过罪。相师占曰。是女后当与五百男子共通。所以无求者。时估客念言。除沙门释子。无入我舍者。即往求取。女到未久。估客结伴欲入海中。唤守门者语言。我欲入海。莫听男子强入我舍。除沙门释子。此是无过。答言尔。去后沙门于舍乞食。是女见已语言。共我行欲。诸比丘不知白佛。佛言。此舍必有非梵行。汝不应往。此女后得病。于夜命终。其家人以庄严具。合弃死处。时有五百群贼。于此处行。见死女即生欲心。便就行欲。是女先语沙门婆罗门。共我行欲。以此因缘故堕恶道。在彼国北方。生作淫龙。名毗摩达多。
正报颂曰。
邪淫入地狱 登彼刀叶林
热铁钉其口 洋铜灌入心
毒龙碎骨髓 金刚鼠食阴
铜柱缘上下 铁床卧隐深
习报颂曰。
昏淫乱情色 受苦无表里
余业得人身 自妻恒背己
彼此怀猜忌 孰肯顺情旨
稍有性灵人 宁得无惭耻
妄语缘第四
惟夫禀形人世。逢斯秽浊之时。受质伪身。恒在虚诈之境。所以妄想虚构。惑倒交怀。违心背理。出语皆虚。诳惑前人。令他妄解。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种虚妄之因感得轻贱之报。地狱重苦更加汤炭。迷法乱真。寔由妄语也。
如正法念经偈言。
妄语言说者 恼一切众生
彼常如黑暗 有命亦同死
语刀自割舌 云何舌不堕
若妄语言说 则失实功德
若人妄说语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焰火口中然
口中毒是毒 蛇上毒非毒
口毒割众生 命终堕地狱
若人妄说语 自口中出脓
舌则是泥浊 舌亦如炽火
若人妄谗语 彼人速轻贱
为善人舍离 天则不摄护
常憎嫉他人 与诸众生恶
方便恼乱他 因是入地狱
又优婆塞戒经偈云。
若复有人 乐于妄语 是人现得
恶口恶色 所言虽实 人不信受
众皆增恶 不喜见之 是名现世
恶业之报 舍此身已 入于地狱
受大苦楚 饥渴热恼 是名后世
恶业之报 若得人身 口不具足
所说虽实 人不信受 见者不乐
虽说正法 人不乐闻 是一恶人
因缘力故 一切外物 资生减少
以此证知。妄语之人三世受苦。
又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而假伪作恶。实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贪利养故。自言坐禅。如是比丘。犯偷兰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一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是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自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诸天龙鬼神等。此恶人辈是魔波旬种。为妄语故。自说言我得不净观乃至顶法。此妄语人。命终之后。疾于电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身恒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身。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癃残百病。以为衣服。如是经苦不可具说。
又正法念经偈云。
甘露及毒药 皆在人舌中
甘露谓实语 妄语则为毒
若人须甘露 彼人住实语
若人须毒者 彼人妄语说
毒不决定死 妄语则决定
若人妄语说 彼得言死人
妄语不自利 亦不益他人
若自他不乐 云何妄语说
若人恶分别 喜乐妄说语
飞堕火刀上 得如是苦恼
毒害虽甚恶 唯能杀一身
妄语恶业者 百千身被坏
又佛说须赖经云。佛言。夫妄言者。为自欺身亦欺他人。妄言者。令人身臭。心口无信。令其心恼。妄言者。令其口臭。令其身色大神所弃。妄言者。亡失一切诸善本。于己愚冥迷失善路。妄言者。一切恶本。断绝善行闲居之本。
又正法念经。阎罗王。责疏罪人。说偈言。
实语得安乐 实语得涅槃
妄语生苦果 今来在此受
若不舍妄语 则得一切苦
实语不须买 易得而不难
实非异国来 非从异人求
何故舍实语 喜乐妄语说
妄语言说者 是地狱因缘
因缘前已作 唱唤何所益
妄语第一火 尚能烧大海
况烧妄语人 犹如烧草木
若人舍实语 而作妄言说
如是痴恶人 弃宝而取石
若人不自爱 而爱于地狱
自身妄语火 此处自烧身
实语甚易得 庄严一切人
舍实语妄说 痴故到此处
又智度论说偈云。
实语第一戒 实语升天梯
实语小如大 妄语入地狱
又萨婆多论云。不妄语者。若说法议论传语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又十诵律云。若语高姓人。云是下贱。若语两眼人。云是一眼。并得妄语。又语一眼人汝是瞎眼人。并得轻恼他罪。
正报颂曰。
妄语诳人巧 地狱受罪拙
焰锯解其形 热铁耕其舌
灌之以洋铜 [厭/石]之以刚铁
悲痛碎骨髓 呻吟常呜咽
习报颂曰。
妄语入三涂 三涂罪已决
余业生人道 被谤常忧结
还为他所诳 恨心如火热
智者勿尤人 验果因须灭
恶口缘第五
凡夫毒炽恚火常然。逢缘起障触境生嗔。所以发言一怒。冲口烧心。损害前人。痛于刀割。乖菩萨之善心。违如来之慈训。故业报差别经偈云。
粗言触恼人 好发他阴私
刚强难调伏 生焰口饿鬼
又智度论云。或有饿鬼。先世恶口。好以粗语加彼众生。众生增恶。见之如仇。以此罪故堕饿鬼中。又法句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中伤。众所不爱。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佛贤圣所不爱惜。假令众生。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故论云。时有一鬼。头似猪头。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身持净戒故身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
又增一阿含经云。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又护口经云。过去迦叶如来出现于世。敷说法教。教化已周。于无余泥洹界而般涅槃后。时有三藏比丘。名曰黄头。众僧告敕。一切杂使不命卿涉。但与诸后学者说诸妙法。时三藏比丘。内心轻蔑。不免僧命。便与后学。敷演经义。唤受义曰。速前象头。次唤第二者曰马头。复唤骆驼头。猪头。羊头。师子头。虎头。如是唤众兽之类不可称数。虽授经义不免其罪。身坏命终入地狱中。经历数千万劫。受苦无量。余罪未毕。从地狱出生大海中。受水性形。一身百头形体极大。异类见之皆悉驰走。
又出曜经云。昔佛在世时。尊者满足。诣饿鬼界。见一饿鬼形状丑陋。见者毛竖莫不畏惧。身出炽焰如大火聚。口出疽虫。脓血流溢臭气叵近。或口出火长数十丈。或眼耳鼻身体支节。放诸火焰长数十丈。唇口垂倒像如野猪。身体纵广一由旬也。手自抓掴。举声[口*睪]哭。驰走东西。满足见问。汝作何罪今受此苦。饿鬼报曰。吾昔出家。恋著房舍悭贪不舍。自恃豪族出言臭恶。若见持戒精进比丘。辄复骂辱。戾口戾眼或戾是非。故受此苦。宁以利刀自割其舌积劫受苦。不以一日骂谤精进持戒比丘。尊者若还阎浮提地时。以我形状诫诸比丘。善护口过勿妄出言。见持戒者。念宣其德。自我受此饿鬼形来。数千万岁。常受此苦。却后命终当入地狱。说此语已[口*睪]哭投地。如太山崩。天翻地覆。斯由口过故使然矣。
又百缘经云。有长者妇怀妊。身体臭秽都不可近。年满生儿。连骸骨立。羸瘦憔悴。不可目视。又多粪屎涂身而生。年渐长大。不欲在家。贪嗜粪秽不肯舍离。父母诸亲恶不欲见。驱令远舍使不得近。即便在外常食粪秽。诸人见已。因为立字名啖婆罗。值佛出家得阿罗汉果。由过去世时。有佛出世名拘留孙。出家为寺主。有诸檀越。洗浴众僧讫复以香油涂身。有一罗汉。寺主见已嗔恚骂詈。汝出家人。香油涂身。如似人粪涂汝身上。罗汉愍之为现神通。寺主见已忏悔辞谢愿除罪咎。缘是恶骂。五百世中身常臭秽。不可附近。由昔出家向彼悔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是故众生应护口业。莫相骂辱。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向毗舍离。到梨越河。见人捕鱼。网得一鱼身有百头。有五百人挽不出水。是时河边有五百人。而共放牛即借挽之。千人并力方得出水。见而怪之。众人竞看。佛与比丘往到鱼所。而问鱼言。汝是迦毗[黍-禾+利]不。鱼答言是。复问鱼言。教匠汝者今在何处。鱼答佛言。堕阿毗狱。阿难见已问其因缘。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婆罗门。生一男儿。字迦毗梨。聪明博达多闻第一。父死之后。其母问儿。汝今高明。世间颇有更胜汝不。儿答母言。沙门殊胜。我有所疑往问沙门。为我解说令我开解。彼若问我。我不能答。母即语言。汝今何不学习其法。儿答母言。若欲习者。当作沙门。我是白衣。何缘得学。母语儿言。汝今且可伪作沙门。学达还家。儿受母教。即作比丘经少时间。学通三藏还来归家。母复问儿。今得胜未。儿答母言。由未胜也。母语儿言。自今已往。若共谈论。傥不如时便可骂辱。汝当得胜。儿受母教。后论不如即便骂言。汝等沙门愚騃无识。头如兽头。百兽之头无不比之。缘是骂故今受鱼身。一身百头驼驴牛马猪羊犬等众兽之头无不备有。阿难问佛。何时当得脱此鱼身。佛告阿难。此贤劫中。千佛过去犹故不脱此鱼身。以是因缘。身口意业不可不慎。
又王玄策行传云。佛在世时。毗耶梨城观一切众生有苦恼者。即欲救拔。乃观见此国。有鸡越吒二众。总五百人。于婆(去音)罗俱末底河。网得摩梨大鱼。十有八首。三十六眼。其头多兽(自外同前)佛为说法。鱼闻法已便即命终。得生天上而为天子。却观本身。身是大鱼。蒙佛说法遂得生天。乃持诸种香花璎珞宝珠。从天而下至佛供养。于时二众并发心悔过。即于俱末底河北一百余步。烧焚鱼网。铜瓶盛灰埋之。向说法处于上起塔。尊像俨然至今现在。雕饰如法睹者生善。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妇末利夫人。产生一女字曰金刚。面貌极丑。身体粗涩犹如蛇皮。头发粗强犹如马尾。王见不喜。敕闭深宫不令出外。年渐长大任当嫁娶。便遣一臣。推觅一人本是豪族今贫乏者。卿可将来。臣受敕已。觅得付王。王将屏处。密私语言。闻卿豪族今者贫穷。我有一女面貌极丑。卿幸纳受当相供给。时此贫人。跪白王曰。正使大王以狗见赐。亦不敢违。岂况王女末利所生。王即妻之。为造宅舍门户七重。王嘱女夫。自捉户钩出入牢闭。勿使人见。王出财物供给女婿。无所乏少。拜为大臣。后与豪贵共为邑会。聚会之契令妇共赴。自余诸人。各将妇来。唯此大臣独不将赴。众人疑怪。彼人妇者。或能端正。或可极丑。不能显现。是以不来。复于后会密共劝酒令使醉卧。解取门钩。遣其五人造家往看。至家开门。妇疑非夫。内自克责懊恼而言。我宿何罪。为夫幽闭不睹日月。即便至心遥礼世尊。愿佛慈悲来到我前。暂救苦厄。佛知其意。即于女前地中踊出。绀发相现。其女举头。见佛发相。敬心欢喜。女发自然如绀青色。佛渐现面。女心倍喜。面复端正。更令粗皮自然化灭。佛悉现身令女尽见。更增欢喜。身体端正犹如天女。佛便为说种种法要。得须陀洹果。时佛去后。五人入见端正少双。观看已竟还闭门户。系钩本处。其人还家见妇端正。欣然问言。汝是何人。妇答夫言。我是汝妇。夫即语言。汝前极丑。何缘端正乃尔。妇便白夫。具说上事。妇复向夫。我欲见王。汝当为我通白消息。夫往白王。女郎今者欲来相见。王答女夫。莫道此事。急当牢闭慎勿令出。女夫白王。女郎今者蒙佛威神。便得端正天女无异。王闻是已。即遣往迎。见女端正欢喜无量。将诣佛所而白佛言。不审此女宿种何福。乃生豪贵而复丑陋。佛告王言。乃往过去。波罗柰国有一长者。恒常供养一辟支佛。身体丑陋。时长者家有一小女。见辟支佛恶心骂言。面貌丑陋身皮粗恶。何期可憎。时辟支佛。欲入涅槃便现神力。作十八变。其女见已。即时自责求哀忏悔。缘于过去骂辟支故。生常丑陋。由还忏悔今得端正。以供养故。所生之处。豪尊富贵快乐无极。
又兴起行经云。释迦过去以恶语道迦叶秃头沙门何有佛道。故今六年。受日食一麻一米大豆。苦行如是。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口痴而心刚 不柔无善言
常怀恶两舌 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 藏恶在于心
如灰覆炭火 设蹑烧人足
共语常柔和 顺从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 心身不伤人
譬如好花树 成实亦甘美
佛尊解脱是 心口之谋相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王舍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足满十月。便欲产子。然不肯出。寻重有身。足满十月。复产一子。先怀者住在右胁。如是次第怀妊九子。各满十月而产。唯先一子故在胎中。不肯出外。其母极患。设诸汤药以自疗治。病无降损。嘱及家中。我腹中子。故活不死。今若设终。必开我腹取子养育。其母于时不免所患即便命终。时诸眷属载其尸骸诣于冢间。请大医耆婆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形状故小。头须皓白俯膢而行。四向顾视。语诸亲言。汝等当知。我由先身恶口骂辱众僧故。处此熟藏中。经六十年。受是苦恼。难可叵当。诸亲闻已号啼悲哭。不能答之。尔时世尊。遥知此儿善根已熟。将诸大众。往到尸所。告小儿言。汝是长老比丘不。答言。实是。第二第三亦如是问。故言道是。时诸大众。见此小儿与佛答对。各怀疑惑。前白佛言。今此老儿宿造何业。在腹发白俯膢而行。复与如来共相答问。尔时世尊告诸大众。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曰迦叶。有诸比丘夏坐安居。众僧和合。差一比丘年在老耄为僧维那。共立制限于此夏坐。要得道者听共自恣。若未得者不听自恣。今此维那独不得道。僧皆不听布萨自恣。心怀懊恼而作是言。我独为尔营理僧事。令汝等辈安隐行道。今复还返更不听自恣布萨羯磨。即便嗔恚骂辱众僧。僧寻即牵捉闭著室中。作是唱言。使汝等辈常处暗冥不见光明。如我今者处此暗室。作是语已自戮命终。堕地狱中。受大苦恼。今始得脱。故在胎中受是苦恼。众僧闻已。各护三业厌离生死。得四沙门果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时诸亲属。还将老儿诣家养育。年渐长大放令出家。得阿罗汉果。佛告比丘。缘于往昔供养众僧及作维那营理僧事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正报颂曰。
恶口如毒箭 著物则破伤
地狱开门待 投之以镬汤
割舌令自啖 楚毒难思量
若与身无益 慎口也何妨
习报颂曰。
恶口多触忤 地狱被烧然
人中有余报 还闻刀剑言
设令有谈论 诤讼被他怨
往报甘心受 改恶善自鲜
诸经要集卷第十四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五(十恶部之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两舌缘第六
夫生老病死。无自出之期。菩提涅槃。有修入之路。诸佛所以得道。由行四摄。故凡圣归依。菩萨所以成圣。由行六度。故黑白钦仰。今见流俗之徒。乃专构屏辞。恶传彼此。令他眷属分离。朋友分散。乐种不和之业。感得生离之苦。纵使善心教离恶人。亦是破坏。有益无罪。故成实论云。若善心教化。虽为别离而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则是两舌。得罪最深。谓堕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被他诽谤。唯得弊恶破坏眷属。当如上说妄语过中。为乖彼此而妄语者。据此义边即是两舌。若说此罪三世招苦。如上已说不须重述。
如四分律云。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听。古昔有两恶兽为伴。一名善牙师子。二名善搏虎。昼夜伺捕众鹿。时有一野干逐彼二兽后。食其残肉以自全命。时彼野干。窃自生念。我今不能久与相逐。当以何方便斗乱彼二兽令不复相随。时野干即往善牙师子所。如是语善牙。善搏虎有如是语言。我生处胜。种姓胜。形色胜汝。力势胜汝。何以故。我日日得好美食。善牙师子逐我后。食我残肉以自全命。即说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复胜
善牙不能善 善搏如是说
善牙问野干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兽共集一处。相见自知。尔时野干。窃语善牙已。便往语善搏虎言。汝知不。善牙有如是语。而我今日种姓生处。悉皆胜汝。力势亦胜。何以故。我常食好肉。善搏虎食我残肉而自活命。尔时即说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复胜
善搏不能善 善牙如是说
善搏问言。汝以何事得知。答言。汝等二兽共集一处。相见自知。后二兽共集一处嗔眼相视。善牙师子。便作是念。我不应不问。便先下手打彼。尔时善牙师子。向善搏虎。而说偈言。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复胜
善牙不如我 善搏说是耶
彼自念言。必是野干斗乱我等。善搏虎说偈答善牙师子言。
善搏不说是 形色及所生
大力而复胜 善牙不能善
若受无利言 信他彼此语
亲厚自破坏 便成于怨家
若以知真实 当灭除嗔恼
今可至诚说 令身得利益
今当善降伏 除灭恶知识
可杀此野干 斗乱我等者
即打野干杀
尔时佛告诸比丘。此二兽为彼所破。共集一处相见不悦。况复于人。为人所破心能不恼。
又正法念经。阎罗王责疏罪人说偈云。
太喜多言语 增贪令他畏
口过自夸诞 两舌第一处
又华手经佛说偈言。
恶口而两舌 好出他人过
如是不善人 无恶而不造
又智度论云。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多闻。但修实语。得无量福。
又报恩经。佛说偈言。
佛告阿难 人生世间 祸从口出
当护于口 甚于猛火 猛火炽然
烧世间财 恶口炽然 烧七圣财
一切众生 祸从口出 凿身之斧
灭身之祸
正报颂曰。
两舌斗乱人 地狱被分裂
狱卒擘其口 焰刀割其舌
苦痛既如此 加之以饥渴
恶业不自由 还饮身中血
习报颂曰。
谗毁害人深 同受三涂苦
设使得人身 余报仍依怙
眷属多弊恶 违逆恣嗔怒
但令恶不忘 地狱无今古
绮语缘第七
夫忠言所以显理。绮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虚妄。虚妄故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说。说若虚假。终为乖理。谓言不正皆名绮语。但诸绮语。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长诸不善。此落三涂。后生人时。所说正语人亦不信。凡所言说言不辩了。亦名绮语。故成实论云。语虽是实非时而说。亦落绮语也。如智度论说偈言。
有堕饿鬼中 火焰从口出
四向发大声 是为口过报
虽复多闻见 在大众说法
以不成信业 人皆不信受
若欲广名闻 为人所信受
是故当至诚 不应作绮语
又萨婆多论云。口中四过。互历各作四句。一或有两舌。非妄语非恶口。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当实说故非妄语。软语说故非恶口。以分离心故名两舌。第二或有两舌。是妄语非恶口。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语。以软语说故非恶口。第三或有两舌。是恶口非妄语。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粗语故是恶口。当实说故非妄语。第四或有两舌。是妄语是恶口。如有一人。传向彼人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语。以恶声说故是恶口。自外妄语恶口。各作四句亦如是。绮语一种各不相离。故不别说。故成实论云。余口三业。或合或离。绮语一种必不相离。
正报颂曰。
绮语无义理 令人心惑乱
为丧他善根 烊铜擘口灌
焰铁烧其舌 腹藏皆燋烂
此痛不可忍 悲号常叫唤
习报颂曰。
浮言翳真理 为此沉恶趣
去彼暂归人 出言无晓喻
生无信仰心 恒被他笑具
为人觉羞耻 何不出典句
悭贪缘第八
夫群生惑病。著我为端。凡品邪迷。悭贪为本。所以善轻毫发。恶重丘山。福少春冰。贫多秋雨。六情之网。未易能超。三毒之津。无由可度。身重常没。譬等河里之鱼。鼓翅欲飞。难同天上之鸟。致使贫贫相次竞加侵逼。苦苦连绵争来损害。似飞蛾拂焰自取。烧燃。如蚕作茧非他缠缚。良由悭惜贪障受罪饥寒。施是富因。常招丰乐也。
如分别业报经偈言。
常乐修智慧 而不行布施
所生常聪哲 贫窭无财产
唯乐行布施 而不修智慧
所生得大财 愚暗无知见
施慧二俱修 所生具财智
二俱不修者 长夜处贫暗
又摄论云。悭惜是多财障。嫉妒是尊贵障。又众生起贪。无过色财。第一爱色多过。如前已述。不同意者。今更略论。如涅槃经说。譬如有人以罗刹女而为妇妾。是罗刹女。随所生子生已便啖。子既尽已后啖其夫。爱罗刹女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生善根子。随生随食。善子既尽复啖众生。令堕地狱畜生饿鬼。又如有人性爱好华。不见华茎毒蛇过患。即便前捉。捉已蛇螫。螫已命终。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贪五欲华。不见是爱毒蛇过患。而便受取。即为爱毒之所蜇螫。命终之后堕三恶道。
又智度论云。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若持戒禅定智慧种种善法。是涅槃因缘。以是故。财物尚应自弃。何况好福田中而不布施。譬如有兄弟二人。各担十斤金行。道中更无余伴。兄作是念。我何以不杀弟取金。此旷路中人无知者。弟复生念。欲杀兄取金。兄弟各有恶心。语言视瞻皆异。兄弟即复自悟还生悔心。我等非人与禽兽何异。同产兄弟。而为少金故而生恶心。兄弟共至泉水边。兄以金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弟复弃金水中。兄言。善哉善哉。兄弟更互相问。何以故言善哉。各相答言。我以此金故。生不善心欲相危害。今得弃之故言善哉。二辞各尔。以是因缘常应自舍。
又大庄严论云。我曾闻。舍卫国中。佛与阿难。旷野中行于一田畔见有伏藏。佛告阿难。是大毒蛇。阿难白佛。是恶毒蛇。尔时田中有一耕人。闻佛阿难说有毒蛇。作是念言。我当视之。沙门以何为恶毒蛇。即往其所见真金聚。而作是言。沙门所言。是毒蛇者乃是好金。即取此金还置家中。其人先贫衣食不供。以得金故转得富饶。衣食自恣。王家禁司怪其卒富。而纠举之系在狱中。先所得金。既已用尽犹不得免。将加刑戮。其人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傍人闻之以状白王。王唤彼人而问之曰。何故唱言毒蛇阿难恶毒蛇世尊。其人白王。我于往日在田耕种。闻佛阿难说言毒蛇恶毒蛇。我于今者方乃悟解。王闻此说遂放去之。
又增一阿含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婆提。居家巨富财产无量。金银不可称计。其家虽富。悭吝守护不著不啖。服饰饮食极为粗鄙。亦不施与妻子眷属。奴婢仆从朋友知识。及诸沙门婆罗门等。复起邪见断于善根。然无子息。命终之后。所有财宝尽没入官。波斯匿王自往收敛。收摄已讫回诣佛所。而白佛言。婆提长者。今日命终之后。为生何处。佛告王曰。婆提长者。故福已尽新业不造。由起邪见断于善根。命终生在啼哭地狱。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涕泣流泪。而白佛言。婆提长者。昔作何业生在富家。复作何恶然不得食此极富之乐。佛告王曰。过去久远有迦叶佛。入涅槃后。时此长者。生舍卫国作此田家子。有辟支佛。来诣其家而从乞食。时此长者便持食施辟支。得食飞空而去。长者见已。作是誓愿。持此善根。使我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涂常多财宝。布施已后复生悔心。我向者食应与奴仆。不应与此秃头沙门。佛告王曰。婆提长者。由于过去施辟支佛食发愿功德。所生之处。常多财宝无所乏少。缘其施后生变悔心。在所生处。虽处富贵不得食此极富之乐。悭惜守护不自衣食。复不施与妻子眷属。亦不布施朋友知识。及诸沙门婆罗门等。是故智者闻此因缘。若有财物。应当布施勿生悭吝。施时至心自手奉与。施已欢喜莫生悔心。能如此施得大果报无量无边。
又出曜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有一长者。名曰难陀。巨富多财。金银珍宝。象马车乘。奴婢仆使。服饰田业。不可限量。一国之富无有过者。虽处豪富而无信心。悭贪嫉妒。门阁七重。敕守门人。有人来乞一不得入。中庭空上安铁疏笼。恐有飞鸟食啖谷米。四壁墙下以白噤泥。恐鼠穿穴伤损财物。唯有一子名栴檀香。临终敕子。吾患必死。若吾死后。所有财宝勿费损耗。莫与沙门及婆罗门。若有乞儿莫施一钱。此诸财物足供七世。敕已命终。还生舍卫旃陀罗家盲母腹中。后生出胎生盲无目。盲母念言。若生男者吾今目冥。须见扶侍。闻儿生盲倍增愁忧。悲泣说偈曰。
子盲吾亦盲 二俱无两目
遇此衰耗物 益我愁忧苦
是时盲母养儿已大。年八九岁堪能行来。与杖一枚食器一具。而告子曰。汝自乞活不须住此。吾亦无目。复当乞求以济余命。此盲小儿家家乞求。遂后渐至栴檀香家。在门外立。唱盲儿乞。时守门人。嗔恚捉手掷著深坑。伤折左臂复打头破。所乞得食尽弃在地。有人临见甚怜愍伤。往语盲母。盲母闻已匍匐拄杖。到盲儿所抱著膝上。而语儿言。汝有何愆遭此苦厄。子报母曰。我向者至栴檀香家门外而乞。便遇恶人打掷如是。佛时知已。告阿难言。祸灾祸灾。难陀长者命终。与彼旃陀罗家盲妇作子。生无两目。昔所居业豪富无量。象马七珍不可称计。而今复得亲用不耶。然由悭贪受此盲报。从此命终入阿鼻狱。佛于过中与比丘众国城人民围绕。往到栴檀香门盲小儿所。时栴檀香闻佛在外。出门礼拜在一面立。佛知众集。复见栴檀。广为众说悭贪嫉妒受罪无量。加说惠施受福无穷。欲使离有趣无为道。尔时世尊。欲与栴檀香拔地狱苦。告小儿曰。汝是难陀长者非耶。小儿报曰。实是难陀。如是至三。大众闻此愕然而言。难陀长者乃受此形。时栴檀香。闻见此事。悲泣堕泪不能自止。礼佛求救。愿拔罪根。即请佛僧明日舍食。佛明日食竟为说妙法。时栴檀香得须陀洹果。佛告阿难。若人积财。不自衣食复不布施。愚中之愚。是故智者。应当行施求离生死。莫生悭吝受无边苦。
又十诵律云。佛在舍卫国时。有长老迦留陀夷。得阿罗汉道。持钵入城乞食。到一婆罗门舍。主人不在。妇闭门作煎饼。迦留陀夷比丘。即入禅定起神通。从外地没涌出中庭。乃以指弹。妇即回顾作是念言。此沙门从何处入。此必贪饼故来。我终不与。即语夷言。纵使眼脱我亦不与。而以神力即两眼脱出。复念。纵出眼如碗我亦不与。即变眼如碗。复念。纵若倒立我前。我亦不与。即于前倒立。复念。纵汝若死我亦不与。即入灭受想定。心想皆无所觉知。时婆罗门妇牵挽不动。即大惊怖念。是沙门常游波斯匿王宫。是末利夫人之师。若闻在我家死者。我等大衰。即语比丘言。汝若活者我求与一饼。迦留陀夷便出于定。妇即看饼。先煎饼好者意惜不与。更刮盆边得。一小面。煎之转胜。以先者与。适举一饼。余皆相著。迦留语言。姊与我几许。举四饼欲持与之。迦留语言。我不须是饼。可与只桓中僧。是妇先世已种善根。即自思惟。是比丘实不贪饼。但愍我故而来乞耳。即持饼筐诣只桓中施众僧竟。在迦留前坐。迦留陀夷观其因缘。为说妙法。即于坐上得法眼净。作优婆夷。返舍报夫。夫闻即诣迦留陀夷所。迦留陀夷为说妙法。得法眼净。作优婆塞。当尽财力供养阇梨。乃至身死犹命子供养。令后不断。
又百缘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目连。在一树下。见一饿鬼身如燋柱。腹大如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诸支节间皆悉火然。渴乏欲死。唇口干燋。欲趣河泉变为涸竭。假令天降甘雨。堕其身上皆变为火目连即问业缘。饿鬼答言。我渴乏不能答汝。你自问佛。目连即诣佛所具述前事。向佛广说。宿造何业受是苦恼。尔时世尊告目连言。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有一沙门。涉路而行。极患热渴。时有女人。名曰恶见。井傍汲水。僧从乞水。女报之曰。使汝渴死我终不与。令我水减不可持去。于时沙门既不得水。服道而去。时彼女人。遂复悭贪。有来乞者终不施与。其后命终堕饿鬼中。以是业缘受如是苦。佛告目连。施知彼时女人不施水者。今此饿鬼是。佛说是恶见缘时。诸比丘等。舍悭贪业。得四沙门果者。或有发无上菩提心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付法藏经云。时有僧伽耶舍罗汉。有大智慧言辞清辩。昔虽出家未证道迹。游行大海边见一宫殿。七宝庄严光明殊胜。僧伽耶舍。食时以到。即往彼宫。说偈乞食云。
饥为第一病 行为第一苦
如是知法者 可得涅槃道
是时舍主即出奉迎。敷置茵蓐请入就坐。耶舍见其家内。有二饿鬼。裸形黑瘦饥虚羸乏。锁其身首各著一床。复有一钵满中香饭。以瓶盛水安置其侧。尔时舍主。即取此食奉施比丘。语言。大德。慎勿以食与此饿鬼。尔时比丘见其饥困。即以少饭而施与之。鬼得食已。即吐脓血。遍流在地。污其宫殿。尔时比丘怪而问之。此鬼何缘受斯罪报。舍主答曰。斯鬼前世。一是吾息。一是儿妇。我昔布施作诸功德。而彼夫妻恒怀恚惜。我数数教诲都不纳受。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获恶报。若受罪时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斯苦恼。小复前行。至一住处。堂阁严饰种种奇妙。满中众僧经行禅思。日时以到。鸣椎集食。食将欲讫。尔时肴膳变成脓血。便以钵器共相打掷。头面破坏血污流身。而作是言。何为惜食今受此苦。耶舍前问其意答言。长老。我等先世迦叶佛时。同止一处。客比丘来。咸共嗔恚。藏惜饮食而不共分。以此缘故。今受此苦。
正报颂曰。
贪欣诈道德 刻削为伎业
巧诳怀万端 求利心千匝
受罪地狱中 习气犹行劫
交刀割肉尽 白骨连相接
习报颂曰。
为兹贪恣故 恶道转沉沦
罪毕生人道 余风尚袭身
恒抱豺狼志 谁人喜见怜
终身不悟此 可笑顽愚人
嗔恚缘第九
夫四蛇躁动。三毒奔驰。六贼相侵。百忧总萃。或宿熏相嫌。伺求长短。素怀结忿。专加相害。了无仁义。顿失慈悲。杀法杀缘。教死赞死。或复潜行毒药密遣祝邪。遂使含毒俯藏鸩裂肝心。令其衔悲长夜抱痛幽泉。宛转何辞。烦怨谁诉。故经曰。长者宅中多生毒树。罗刹海上屡乞浮囊。亦如干薪万束片火能焚。暗室百年一灯便破。故知嗔心甚于猛火。行者应自防护。劫功德贼无过斯害。若起一念恚火。便烧众善功德。是以恶性之人人畜皆畏。不简善人语则成毒。好坏他心令他厌恶。人无爱者。众所畏弃如避狼虎。现被轻贱。死堕地狱。是故智者见此等过。以忍灭之不畏众苦也。
如正法念经云。若起嗔恚自烧其身。其心噤毒颜色变异。他人所弃皆悉惊避。众人不爱轻毁鄙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嗔恚故无恶不作。是故智者舍嗔如火。知嗔过故能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譬如大火焚烧屋宅。有勇健者以水灭之。智慧之水能灭恚火。亦复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愁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难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众人观之犹如父母。是忍辱人众人亲近。是故嗔怒。犹如毒蛇。亦如刀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嗔恚。是名为忍。若有善女人。能修行善。应作是念。忍者如实应善护之。但诸众生。善恶现别。愚人凌骂过他为胜。智人下默以为第一。愚人因起小诤遂成大怨。若己得胜他怨转深。若自理屈反加忧苦。若能慎言不说人短。纵他骂我皆是往业。非为横报。
又六度集经云。昔者菩萨身为象王。其心弘远。照知有佛法僧。常三自归。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从五百象。时有两妻。象王于水中得一莲花。厥色甚妙。以惠适妻。适妻得华。欣怿曰。冰寒尤甚何缘有斯华乎。小妻贪嫉。而誓曰。会以重毒鸩杀汝矣。结气而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颜华绝人。智意流通博识古今。仰观天文明时盛衰。王闻若兹。娉为夫人。至即陈化治国之政。义合忠臣。王悦而敬之。每言辄从。夫人曰。吾梦睹六牙之象。心欲其牙以为佩几。王不致之吾即死矣。王曰。无妖言。人闻见笑。尔时夫人心生忧结。王请议臣四人。自云己梦。曰古今有斯象乎。一臣对曰。无有之也。一臣曰。王不梦也。一臣曰。当闻有之所在弥远。一臣曰若能致之帝释。今详于兹矣。四臣即召四方射师问之。南方师曰。吾亡父常云有之。然远难致。臣上闻云。斯人知之。王即现之。夫人曰。汝直南行三千里入山。行二日许。即至象所。道边作坑。除汝须发著沙门服。于坑中射之。截取其牙将二寸来。象师如命。行之象处。先射象脚。著法衣服持钵。于坑中止住。象王见沙门。即低头言。和南道士。将以何事杀吾躯命。答曰。欲得汝牙。象曰。吾痛难忍。疾取牙去。无乱吾心令恶念生也。志念恶者。死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夫怀忍行慈。恶来善往。菩萨之上行也。人即截牙。象曰。道士汝当却行。无令群象寻足迹也。象遣人去远。甚痛难忍。躄地大呼。奄然而死。即生天上。群象四来。咸曰。何人杀吾王者。行索不得。还守王尸。悲痛哀号。师以牙还。王睹象牙心即恸怖。夫人以牙著手中适欲视之。雷电礔礰椎之吐血。死入地狱。佛告诸沙门。尔时象王者我身是也。大妇者裘夷是。猎师者调达是。夫人者好首是。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又智度论释提问佛云。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答曰。
杀嗔则安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又杂宝藏经偈言。
得胜增长怨 负则益忧苦
不诤胜负者 其乐最第一
若行忍者。则五德。一无恨。二无诃。三众人所爱。四有好名闻。五生善道。此之五德名平和事。又长阿含经偈云。
愚骂而智默 则为住胜彼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嗔复生嗔
能于嗔不嗔 为战中最上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有诤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不谓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阻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其口言柔软 而心怀毒害
视人甚欢喜 相随如可观
口言而柔顺 其心内含毒
如树华色鲜 其实苦若毒
又赤嘴乌喻经云。昔有乌名曰拘耆(梁言赤嘴乌)游在丛林树产孺。诸子在树上。时有拘耆。与一猕猴共为亲厚。时丛树间有一毒蛇。伺行不在。啖拘耆子无复遗余。拘耆失子。悲鸣啼呼不知所在。熟自思惟知蛇所啖。猕猴归见。问之何为。答曰。蛇啖我子了尽无余。猕猴曰。我当报之。时毒蛇行。猕猴前娆之。蛇怒缠猕猴。猕猴捉得头曳至石上。磨破而死弃掷而还。拘耆踊跃。畜生尚有相报。何况于人。
又杂譬喻经云。昔有一蛇。头尾自诤。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应为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可为大。汝无此术。云何为大。尾曰。我令汝去故得去耳。若我不去。以身绕木三匝三日不已。不得求食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可放我。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复语尾曰。汝既为大。听汝前行。尾在前行。未经数步。堕大深坑而死。喻众生无智。强为人我。终堕三涂。
又僧祇律云。过去世时。有一群鸡。依榛林住有狸侵食。唯余一雌。乌来覆之共生一子。子作声时。乌说偈言。
此儿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儿子 非乌复非鸡
若欲学翁声 复是鸡所生
若欲学母鸣 其父复是乌
学乌似鸡鸣 学鸡作乌声
乌鸡若兼学 是二俱不成
此喻道人虽持禁戒杂染不纯。相中似善口出恶言。欲唤是善口复出恶。欲唤非善相复出家。
又伐毒树经云。昔舍卫国有官园生一毒树。人游树下。皆悉头痛欲裂。或患腰疼。伐已还生。树中之妙众人见喜。不知谛者皆来遭死。有智语之。当尽其根。适欲掘根。复恐死定。进退思惟。出家学道亦复如是。佛说偈曰。
伐树不尽根 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 数数复生苦
心悟克责。即得初果。
又孛经说偈云。
恶从心生 反以自贼 如铁生垢
消毁其形 树繁花果 还折其枝
蚖蛇含毒 反害其躯
又善见论说偈云。
若人起嗔心 譬如车奔逸
车工能制之 不足以为难
人能制嗔心 此事最为难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其有从嗔心 怨害向他人
后生堕蛇蚖 或作残贼兽
譬如竹树劈 芭蕉骡怀妊
还害亦如是 故当发慈心
又百缘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贤面。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多诸谄曲。悭贪嫉妒终无施心。乃至飞鸟驱不近舍。有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乞丐从其乞者。恶口骂之其后命终受毒蛇身。还守本财。有近之者。嗔目猛盛怒眼视之。能令使死。频婆娑罗王。闻已心怀惊怪。今此毒蛇见人则害。唯佛能调。作是念已。即将群臣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具白前事。唯愿世尊。降伏此蛇莫使害人。佛唱许可。于其后日著衣持钵。往诣蛇所。蛇见佛来嗔恚炽盛。欲螫如来。佛以慈力。于五指端放五色光明。照彼蛇身即得清凉。热毒消除心怀喜悦。举头四顾。是何福人能放此光。照我身体使得清凉。快不可言。尔时世尊。见蛇调伏。而告本缘。蛇闻佛语深自克责。盖障云除自忆宿命。作长者时。所作恶业。今得是报。方于佛前深生信敬。佛告之言。汝于前身不顺我语受此蛇形。今宜调顺受我教敕。蛇答佛言。随佛见授不敢违敕。佛告蛇言。汝若调顺入我钵中。佛语已竟寻入钵中。将诣林中。王及群臣。闻世尊调化毒蛇盛钵中来。合国人民皆往共看。蛇见众人深生惭愧。厌此蛇身。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即自念言。我造何福得来生天。即自观察。见在世间受毒蛇身。由见佛故。生信敬心厌恶蛇身。得来生此受天快乐。今当还报佛世尊恩。赍持香华光明照曜。来诣佛所前礼佛足。供养讫已却坐一面。听佛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即于佛前说偈赞佛。
巍巍大圣尊 功德悉满足
能开诸盲冥 寻得于道果
除去烦恼垢 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 得闭三恶道
尔时天子赞叹佛已。绕佛三匝还诣天宫。时频婆娑罗王。闻佛说悭贪缘。时会诸人。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欢喜奉行又百缘经云。佛在骄萨罗国。将诸比丘。欲诣勒那树下。至一泽中。有五百水牛甚大凶恶。复有五百放牛之人。遥见佛来将诸比丘从此道中行。高声叫唤。唯愿世尊。莫此道行。此牛群中有大恶牛。抵突伤人。难可得过。尔时佛告放牛羊人言。汝等今者莫大忧怖。彼水牛者设来抵我吾自知时。语言之顷恶牛卒来。翘尾低角。刨地唤吼。跳踯直前。尔时如来。于五指端。化五师子在佛左右。四面周匝有大火坑。时彼恶牛甚大惶怖。四向驰走无有去处。唯佛足前有少许地。宴然清凉。驰奔趣向。心意泰然无复怖畏。长跪伏首舐世尊足。复便仰头视佛如来。喜不自胜。尔时世尊。知彼恶牛心以调伏。即便为牛而说偈言。
盛心兴恶意 欲来伤害我
归诚望得胜 返来舐我足
时彼水牛。闻佛世尊说此偈已。深生惭愧欻然悟解。盖障云除知在先身在人道中所作恶业。倍生惭愧不食水草。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忽然长大如八岁儿。便自念言。我修何福生此天上。寻观察知。在世间时受水牛身。蒙佛化度得来生天。我今当还报佛之恩。作是念已。赍持香华来诣佛所。光明赫奕照佛世尊。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其说四谛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绕佛三匝还于天宫。时诸五百放牛人。于其晨朝来诣佛所。为说妙法心开意解。各获道迹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而白佛言。今此水牛及五百放牛人。宿造何业生水牛中。复修何福值佛世尊。佛告诸比丘。汝等欲知宿业所造诸恶业缘。今当为汝等说偈言。
宿造善恶业 五劫而不朽
善业因缘故 今获如是报
于贤劫中波罗柰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三藏比丘。将五百弟子游行他国。在大众中而共论议。有难问者不能通达。便生嗔恚反更恶骂。汝等今者。无所晓知。强难问我。状似水牛抵突人来。时诸弟子咸皆然可。各自散去。以是恶口业因缘故。五百世中生水牛中。及放牛人共相随逐。乃至今者故未得脱。佛告诸比丘。欲知彼三藏比丘者。今此群中恶水牛是。彼时弟子者。今五百放牛人是。佛说是水牛因缘时。各各自护身口意业。厌恶生死。得四沙门果。有发无上菩提心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正报颂曰。
愚人嗔恚重 地狱被烧然
豺狼诤围绕 蚖毒竞来前
[齒*(崖-山)]齰怒目食 背胁纵横穿
自作还自受 恚火竞相煎
习报颂曰。
怒心多毒害 沉没苦恶道
出彼得人身 余报他还恼
见者求其过 增嫌如毒草
此既无宜利 愚嗔何所宝
邪见缘第十
夫创入佛法。要须信心为首。譬如有人至于宝山。若无信手空无所获。故经说。愚痴之人不识因果。妄起邪见谤无三宝四谛。无祸无福乃至无善无恶。亦无善恶业报。亦无今代后代众生受生。如是之人。破善恶法。名断善根。决定当堕阿鼻地狱也。
如大品经云。若人不信。谤大乘般若经。直堕阿鼻地狱。无量百千万亿岁中。受极苦痛。从一地狱至一地狱。若此劫尽。生于他方大地狱中。他方劫尽。复生此方大地狱中。如是展转。遍十方界。他方劫尽。还生此间大地狱中。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罪毕来生人中无佛法处。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常痴狂騃无所别知。虽非愚畜纵是聪人。妄生异执者。亦名邪见。故成实论云。痴有差别。所以者何。非一切痴尽是不善。若痴增上转成邪见。则名不善业道。是故从痴增长邪见。则成重罪。必堕阿鼻地狱。直就邪见自有轻重。轻者可转。重不可转。故菩萨地经云。邪见有二种。一者可转。二者不可转。诽谤因果言无圣人。名不可转。非因见因。非果见果。是名可转。是故恶业名为邪见。善业者。名为正见。不谤四谛。迷圣道者。不知理道从自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脱。如犬逐块不知寻本。故大庄严论云。譬如师子人打射时。而彼师子寻逐人来。譬如痴犬有人打掷。便逐瓦石不知寻本。言师子者。喻智慧人解求其本而灭烦恼。言痴犬者。即是外道。五热炙身。不识心本(四面安火上有日炙身处其中以求道)但诸凡愚多迷真道。不知观身心无我。但学苦行以为道者。即同外道妄行邪法。谬执乖真唯成恶法。故智度论云。邪见罪重故虽持戒等。身口业好皆随邪见。恶心不善。如佛自说譬喻。如种苦种。虽复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见之人。此亦如是。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不如不执少行惠施。无执易化。有执难度。非直自坏亦损他人。故成实论云。宁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于恶趣。
又正法念经。阎罗王说偈。责疏罪人云。
汝邪见愚痴 痴罥所缚人
今堕此地狱 在于大苦海
恶见烧福尽 人中最凡鄙
汝畏地狱缚 此是汝舍宅
若属邪见者 彼人非黠慧
一切地狱行 怨家心所诳
心是第一怨 此怨最为恶
此怨能缚人 送引阎罗处
尔时世尊而说偈云。
痴心弥泥鱼 住于爱舍宅
作业时喜笑 受苦时号哭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其口有愚痴 人心怀闇冥
都不能念恶 亦无念善心
[夢-夕+登]瞢常昏昏 万事不能为
如暴中炊煮 无所能成熟
多习愚痴者 诸根不完具
生于牛羊中 然后堕地狱
月光童子经。亦名佛说申日经。云时有长者。名曰申日。取外道六师计。欲请佛僧。令长者中门外凿作五丈六尺深坑。以炭火过半。细铁为椽土薄覆上。设众饮食以毒著中。火坑不禁毒饭足害。以此图之何忧不死。如教作之外道皆喜。于是申日便诣佛所。殷勤请佛及诸圣众。是时世尊。愍其狂愚欲济脱之。默然受请。申日内喜果如其计。须弥之毒火。劫烧千刹土。刀剑锋刃中。不能动佛一毛之力。今以火坑毒饭。欲毁于佛。譬如蚊虻欲坠太山。蝇蠓之翅欲障日月。徒自毁坏。不如早悔。尔时长者罪盖所覆。心不开解。世尊心念。今受长者申日之请。不与常同。广现威神。震动十方。百千圣众。兼诸龙神。空飞地行。不可算计。一时到家为作利益。佛以神德。即变火坑。成七宝池八味具足。饮饭天甘食者充悦。六师惶怖各以逃窜。长者归伏稽首于地呜呼佛足。长跪自陈。今知觉悟从佛得度。诸来会者皆乐法音。得福获度。不可称计。
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世尊告父王言。舍卫城中须达长者。有一老母。名毗低罗。谨勤家业。长者敕使手执库籥。出内取与一切委之。须达请佛及僧。供给所须。时病比丘多所求索。老母悭贪。嗔嫌佛法及与众僧。而作是言。我长者愚痴迷惑。受沙门术。是诸乞士。多求无厌。何道之有。作是语已复发恶愿。何时当得不闻佛名不闻僧名。如是恶声。展转遍舍卫城。末利夫人。闻此语已。而作是言。须达长者。如好莲华人所乐见。云何复有毒蛇护之。唤须达妇而语之言。汝家老婢。恶口诽谤何不摈出。时须达妇。跪白夫人央掘魔等弊恶之人。佛尚能伏何况老婢。末利闻之。欢喜语言。我明请佛。汝遣婢来到明食时。长者遣婢。持满瓶金助王供养。末利见来而作是言。此邪见人。佛若化度我必获利。佛于尔时从正门入。难陀侍左。阿难侍右。罗睺罗佛后。老婢见佛。心惊毛竖。言此恶人随我后至。即时退走从狗窦出。狗窦即闭。四门皆塞。唯正门开。婢即覆面以扇自障。佛在其前令扇如镜。无所障碍。回头东视东方有佛。南西北方亦皆如是。举头仰看。上方有佛。低头伏地地化为佛。以手覆面。手十指头皆化为佛。老婢闭目心眼即开。见虚空化佛满十方界。当时城中。有二十五旃陀罗女。复有五十婆罗门女。及诸杂类。并及末利夫人。宫中合五百女。不信佛者。见佛如来足步虚空。为于老婢现无数身。皆破邪见。头顶礼佛称南无佛。称已寻见化佛如林。即发菩提。老婢邪见仍未生信。由见佛故。除却八十万亿劫中生死之罪。得见佛已。疾走归家。白长者言。我于今日遇大恶对。见于瞿昙在王宫门。作诸幻化。身如金山。目逾青莲。放胜光明。作此语已入木笼中。以百张皮。覆木笼上。白[疊*毛]缠头却卧黑处。佛还只桓。末利白佛。愿化邪女。莫还精舍。佛告末利。此婢罪重于佛无缘。于罗睺罗有大因缘。佛既还已。遣罗睺罗诣须达家。度彼老婢。罗睺罗变作转轮圣王。时千二百五十比丘。化为千子。到须达家。以彼老婢为玉女宝。尔时。圣王。即便以如意珠照曜女面。令女自见如玉女宝。倍大欢喜而作是言。诸沙门等高谈大语。自言有道无一效验。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弊如玉女宝。作是语己。五体投地礼于圣王。时典藏臣宣王十善。女闻十善。心大欢喜。圣王所说义无不善。为王作礼。悔过自责。心既调伏。时罗睺罗及诸比丘。还复本形。老婢见已即作是言。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即受五戒。成须陀洹。将诣佛所。为佛作礼忏悔前罪。求佛出家得阿罗汉。于虚空中作十八变。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具白佛言。此婢前世有何罪咎生为婢使。复有何福值佛得道。佛告王曰。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名一宝盖灯王。入涅槃后于像法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子名快见。出家学道。自恃王子常怀憍慢。和上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经大空大义。王子闻已。谬解邪说。师灭度后。即作是言。我大和上。空无智慧但赞空义。愿我后生不乐见之。我阿阇梨智慧辩才。愿于生生为善知识。作是语已。教诸徒众。皆行邪见。虽持禁戒。由谤般若谬解邪说。命终之后堕阿鼻狱。八十亿劫受苦无量。罪毕出狱。为贫贱人。五百身中聋痴无目。千二百身恒为人婢。佛告大王。时和上者。今我身是。阿阇梨者。今罗睺罗是。王子比丘者老婢是。徒众弟子者。今邪见女等发菩提心者是。
又萨遮尼乾子经云。昔佛在世时。郁阇延城。有严炽王。问萨遮尼乾子言。若有恶人。不信三宝。焚烧塔寺经书形像。恶言毁呰。言造作者无有福德。其供养者。虚损现在无益未来。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妨是处所。破坏除灭。送置余处。或破沙门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园林田宅象马车乘。奴婢六畜衣服卧具。一切珍宝。或捉沙门策役驱使。责其发调罢令还俗。或时轻心种种戏弄。或时毁呰骂詈诽谤。或以杖木自手鞭打。或以种种伤害其身。如是恶人。摄在何等众生分中。答言。大王。摄在恶逆众生分中。大王应当上品治罪。所以然者。以作根本极重罪故。有五种罪名为根本。何等为五。一破坏塔寺焚烧经像。取三宝物。自作教人。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二谤三乘法。毁呰留难隐蔽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三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被袈裟。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诸发调。或脱袈裟逼令还俗。或断其命。是名第三根本重罪。四于五逆中若作一逆。是名第四根本重罪。五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坚住不舍。是名第五根本重罪。若犯如是根本重罪。而不自悔。决定烧灭一切善根。趣大地狱。受无间苦。永无出期。若国内有如是恶人。毁灭三宝。一切罗汉。诸佛圣人。出国而去。诸天悲泣善神不护。各自相杀四方贼起。龙王隐伏水旱不调。风雨失时。五谷不熟。人民饥饿递相食啖。白骨满野。多饶瘦病死亡无数。人民不知自思是过。反怨诸天及善神祇。
又观佛三昧经云。有七种重罪。一一罪能令众生堕阿鼻地狱。经八万四千大劫。一不信因果。二毁无十方佛。三断学般若。四犯四重虚食信施。五用僧祇物。六逼掠净行比丘尼。七六亲所行不净行。
又小五浊经云。五逆罪人。别有五逆罪。第一慢二亲而事鬼神。第二嫉妒国君。第三后生轻薄。第四贱其身命而贵其财。第五去福就祸。
又中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凡愚人。作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命终之后。生于恶趣泥犁之中。受极苦痛一向无乐。如有人犯盗。付王治其盗罪。王即遣人。于晨朝时。以一百戟而以刺之。彼命故存。至于日中。王复敕以二百戟刺。彼命故存。至于晡时。王复敕以三百戟刺。彼人身分皆悉破尽。其命故存。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此人被戟为苦不耶。比丘答佛。一戟刺时犹尚苦痛。况三百戟。佛即以手取小沙石如豆等许。告诸比丘。我手中石。比雪山石。何者为多。比丘答佛。雪山石多。不可为喻。佛告比丘。三百戟苦。比泥梨苦如小沙石。泥犁之苦如雪山石。百千万倍不可为喻。泥犁中苦其事云何。若有众生堕泥犁中。狱卒以斧烧令极然。斫身八楞。及以四方。经百千岁极令苦痛。而不命终。要令恶尽。复坐铁床。以铁钳口吞热铁丸。经百千岁。复坐铁床。洋铜灌口。经百千岁。复卧铁地。以热铁钉钉其身首。经百千岁。复出其舌使舐铁地。以钉钉之如张牛皮。经百千岁。复挽项筋缚著车上。经百千岁。复烧铁地令在上行。经百千岁。复烧火山令下足著上。血肉即消。举足还生。经百千岁。复镬煮之。经百千岁极令苦痛。而不命终。要令罪尽乃得出耳。是为泥犁地狱中苦。地狱罪毕。生于种种畜生之中。常处暗冥共相啖食。受苦无量不可具说。畜生罪毕或生人中。若从畜生为人甚难。犹如盲龟遇浮木孔。设生人中贫穷下贱。为他役使形貌丑陋。或根残缺或复短命。若作恶业身死还生。在泥犁中轮转无穷。不可具说。佛告比丘。凡夫愚人。作身口意三恶行者。获罪如是。佛告比丘。若智慧人。作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终生于善处天上一向受乐。如转轮王与七宝俱人间四妙。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此为乐不。比丘答佛。一宝一妙。犹为极乐。何况七宝四妙居也。佛还以手取小沙石如豆等许。告诸比丘。我手中石比雪山石。何者为多。比丘答佛。雪山石多不可为喻。佛告比丘。转轮王乐。比天上乐如小沙石。天上之乐如雪山石。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天上之乐其事云何。若生天上。所受六尘无不随意。受极快乐不可具说。若从天上来生人间。生帝王家或生大姓。大富大贵饶财多宝。名称远闻。端正殊妙众人所爱。佛告比丘。若智慧人。作身口意三善行者。获福如是。佛告比丘。此是世间有漏之乐。若修善根回向菩提。于生死中所受果报。乃至涅槃终无有尽。
正报颂曰。
六贼奸邪伪 七识乱乖真
谤毁玄正理 妄语复贪嗔
恶业纵横作 忠言不喜闻
一入无间狱 万苦竞缠身
习报颂曰。
邪见习痴业 阿鼻受楚毒
劫尽人中生 复与邪相续
邪正既相违 自然成谄曲
此心若不改 连环未绝狱
诸经要集卷第十五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六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诈伪部第二十四(此有六缘)
堕慢部第二十五 ·述意缘
·诈亲缘
·诈毒缘
·诈贵缘
·诈怖缘
·诈畜缘
述意缘第一
夫至道无隔。贵在忠言。故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咫尺如聋。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良由人怀邪正故。法有真假。名利既侵则我人逾盛。现亲尚无附之。况元来疏薄。故难交友。故经曰。直心是道场。不虚假故也。
诈亲缘第二
如杂宝藏经云。一切奸滑谄伪诈惑。外状似直内怀奸私。是故智者应察真伪。如往昔有婆罗门。其年既老。耽娶少妇。妇嫌夫老傍淫不已。劝夫设会请诸少壮婆罗门等。夫疑有邪不肯延致。前妇之子堕于火中。尔时少妇眼看不捉。婆罗门言。儿今堕火何故不捉。妇即答言。我自少来。唯近己夫不近余男。云何令我捉此男子。老夫闻已。谓如其言。便设大会。集婆罗门。尔时少妇便共交通。老夫见已心怀忿恨。即取宝物弃妇而去。于其路中见一婆罗门。便共为伴。至暮共宿明旦前行。语老婆罗门言。于昨宿处。有一草叶著我衣裳。我自少来无侵世物。欲还草叶归彼主人。尔且停住待我往还。老婆罗门。深信其言倍生爱敬。许当住待。诈捉草叶入沟偃卧。良久乃还。云叶归了老婆罗门。因便利故。即以宝物而用寄之。此人寻后赍宝便走。老婆罗门。见偷己物惋彼不已。小复前行憩一树下。见一鹳雀口中衔草。语诸鸟言。我等共相怜愍。集会一处而共住止。尔时诸鸟皆信其言而来聚集。时此鹳雀。趣鸟飞后。就他巢啄卵而食。诸鸟将至更复衔草。诸鸟知谄悉舍而去。于此树下更经少时。见一外道出家之人。身被纳衣安行徐步。口云去去众生。老婆罗门而问之言。何以并行口唱去去。外道答言。我出家人。怜愍一切。畏伤虫蚁。是故尔耳。时婆罗门。见其此语深生笃信。寻至其家于其暮宿。但闻歌舞之声。便出看之。乃见出家外道住室。有一地孔。内出妇女。与共交欢。弹琴舞戏。老婆罗门。见已思惟。天下万物无一可信。故说偈言。
不捉他男子 以草还主人
鹳雀诈衔草 外道畏虫伤
口言唱去去 如是诈谄伪
都无可信者 来苦实难当
故涅槃经云。佛言。如我昔日所说偈言。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丛林
必名树木 一切女人 必有谄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乐
诈毒缘第三
如杂宝藏经云。时提婆达多。作种种因缘。欲得杀佛。然不能得。时南天竺国。有婆罗门来。善知咒术和合毒药。提婆即合毒药以散佛上。风吹此药反堕己头上。即便闷绝躄地欲死。医不能治。阿难白佛言。世尊。提婆达多。被毒欲死。佛怜愍故。为说实语。我从菩萨成佛已来。于提婆达多。常生慈悲无有恶心者。毒当自灭。作是语已。毒即消灭。诸比丘言。希有世尊。提婆达多。恒起恶心于如来。如来云何。犹故活之。佛言。非但今日恶心向我。过去亦尔。即问佛言。恶心于佛其事云何。佛言。过去之世。迦尸国中。有波罗柰城。有二辅相。一名斯那。二名恶意斯那常顺法行。恶意恒作恶行。好为谗构。而语王言。斯那欲作恶逆。王即收闭。诸天善神。于虚空中出声而言。如此贤人实无过罪。云何拘缚。第二恶意。劫王库藏反著斯那。王亦不信。王言捉此恶意。付与斯那。仰使断之。斯那即教恶意。向王忏悔。恶意自知有罪。便走向毗提醯王所。作一宝箧盛二恶蛇。见毒具足。令毗提醯王遣使。送与彼国王。并及斯那。二人共看。莫示余人。王见宝箧极以严饰。心大欢喜。即唤斯那欲共发看。斯那答言。远来之物不得自看。远来果食不得即食。何以故。彼有恶人。或能以恶来见中伤。王言。我必欲看。殷勤三谏王不用语。复白王言。不用臣语王自看之。臣不能看。王即发看。两眼盲冥不见于物。斯那忧苦愁悴欲死。遣人四出。遍历诸国远觅良药。既得好药。以治王眼平复如故。尔时王者舍利弗是。尔时斯那者我身是。尔时恶意者提婆达多是也。
诈贵缘第四
如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时有弗卢醯大学婆罗门。为国王师。常教学五百弟子。时婆罗门家生一奴。名迦罗呵。常使供给诸童子等。是奴利根。闻说法言尽能忆持。此奴一时。共诸童子小有嫌恨。便走他国。诈自称言。我是弗卢醯婆罗门子。字耶若达多。语此国师言。我是波罗柰国王师弗卢醯子。故来至此。欲从大师学婆罗门。法师答言。可尔。是奴聪明。本已曾闻今复重闻。闻悉能持。其师大喜。即令教授五百门徒。汝代我教。我当往来王家。是师无有男儿唯有一女。即告之曰。耶若达。当用我语。汝莫还国。我今以女妻汝。答言。从教。共作生活家渐丰乐。耶若达多。为人难可。妇为作食。恒嗔生熟不能适口。妇常念言。脱有行人从波罗奈国来者。当从彼受饮食法用。然后供养夫主。彼弗卢醯婆罗门。具闻是事便作是念。我奴迦罗呵逃在他国。当往捉来或可得直。便诣彼国。时奴与诸门徒诣园游戏。在于中路遥见本主。即便惊怖。密语门徒。汝等还去各自诵习。门徒去已。便到主前。头面礼足白其主言。我来此国。称道大家是我之父。便投此国师大学经典。与女为妇。愿尊今日勿彰我事。当与奴直奉上大家。主婆罗门。善解世事。即答言。汝实我儿。但早发遣。奴即将至妇家。告家中言。我所亲来。其妇欢喜。为办种种饮食。奉食讫已。伺小空闲。密礼婆罗门足。而问之曰。我奉事夫。饮食供养常不可意。愿尊指授。本在家时何所食啖。当如先法为作饮食。客婆罗门便即嗔恚。而作是念。如是如是困苦他女。汝但速发遣。我临去时。教汝一偈使夫无言。女闻欢喜。辞出而退。即语夫言。尊婆罗门。故从远来宜早发遣。夫即念言。如妇所说。宜应早遣莫令久住。恐言漏失损我不少。便大与财物。教妇作食自行供之。夫为曹主求伴不在。妇奉食讫。礼足辞别请求先偈。即教偈言。
无亲游他方 欺诳天下人
粗食是常食 细食复何嫌
今与汝此偈。若彼嗔恚。嫌食恶时。便在其边。背面微诵令其得闻。作是教已便还本国。是奴送主去已。每至食时。还复嗔恚。妇于夫边试诵其偈。夫闻是偈心即不喜。便作是念。咄是老物发我臭秽。从是已后。常作软语求妇不嗔。恐妇向人说其阴私。佛告诸比丘。时本主弗卢醯婆罗门者。即我身是。时奴迦罗呵者。今阐陀比丘是。彼于尔时。已曾恃我凌他。今复如是。恃我势力凌易他人也。
诈怖缘第五
如智度论云。一切诸法皆是虚诳。众生愚痴不识亲疏。嗔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故堕三涂受无量苦。譬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是诸道人皆舍房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空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为。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此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为。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闇打门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门。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识已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众生亦如是。五阴皆虚。无我无人。取相斗诤横加毒害。若披解在地。但有骨肉。无人无我。是故菩萨语众生言。汝等莫于根本空中斗诤。人身尚不可得。何况值佛。
诈畜缘第六
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妇人。富有金银。与男子交通。尽取金银衣物。相逐俱去。到一急水河边。男子语言。汝持财物来。我先度之当还迎汝。男子度已。便走不还。妇人独住水边忧苦。无人可救。唯见一野狐。捕得一雁。复见河鱼。舍雁取鱼。鱼既不得。复失本雁。妇语狐曰。汝何太痴。贪捕其两不得其一。狐言。我痴尚可。汝痴剧我也。又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非时连雨七日不止。诸放牧者七日不出。时有饿狼。饥行求食。遍历七村都无所得。便自克责。我何薄相。经历七村都无所得。不如守斋住还山林。自于窟穴咒愿言。使一切众生皆得安隐。然后摄身安坐闭目。帝释至斋日月。乘伊罗白龙象观察世间持戒破戒。到彼山窟。见狼闭目思惟。便作是念咄哉狼兽甚为奇特。人尚无此心。况此狼兽而能如是。便欲试之知其虚实。帝释即变身化为一羊。在窟前住。高声命群。狼时见羊便作是念。奇哉斋福。报应忽至。我游七村求食不获。今暂守斋。肴膳自来厨供已致。但当食已然后守斋。即便出穴往趣羊所。羊见狼来便惊[馬*奔]走。狼便寻逐羊去不住。追之既远。羊化为狗。方口耽耳。反来逐狼。急声唤之。狼见狗来。惊怖还走。狗急追之劣乃得免。还至窟中。便作是念。我欲食彼返欲啖我。尔时帝释。便于狼前。作跛脚羊。鸣唤而住。狼作是念。前者是狗。我饥闷眼华。谓为是羊。今所见者此真是羊。复更谛观。看耳角尾真实是羊。便出往趣。羊复惊走。奔逐垂得复化作狗。返还逐狼亦复如前。我欲食彼返欲见啖。时天帝释。即于狼前。化为羔子鸣群唤母。狼便嗔言。汝作肉段我尚不出。况为羔子而欲见欺。还更守斋静心思惟。时天帝释。知狼心念还斋。犹作羊羔于狼前住。狼便说偈言。
若真实为羊 犹故不能出
况复作虚妄 如前恐怖我
见我还斋已 汝复来见试
假使为肉段 犹尚不可信
况作羊羔子 而诈唤咩咩
于是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出家人 持戒心轻漂
不能舍利养 犹如狼守斋
又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乃往古昔。有一摩纳。在山窟中诵刹利书。有一野狐住其左右。专听诵书心有所解。作是念言。我解此书语。足堪作诸兽中王。作是念已。便起游行。逢羸瘦野狐。便欲杀之。彼言。何故杀我。答言。我是兽王。汝不伏我是以相杀。彼言。愿莫杀我。我当随从。于是二狐便共游行。复逢一狐。又欲杀之。问答如上。亦言随从。如是展转伏一切狐。便以群狐伏一切象。复以众象伏一切虎。复以众虎伏一切师子。遂权得为王。既作王已。复作是念。我今为兽中王不应以兽为妇。便乘白象。率诸群兽不可称数。围迦夷城数千匝。王遣使问。汝诸群兽。何故如是。野狐答言。我是兽王。应娶汝女。与我者善。若不与我当灭汝国。还白如此。王集群臣共议唯除一臣。皆云应与。所以者何。国之所恃。唯赖象马。我有象马。彼有师子。象马闻气惶怖伏地。战必不如为兽所灭。何惜一女而丧一国。时一大臣聪睿远略。而白王言。臣观古今。未曾闻见人王之女与下贱兽。臣虽闇昧。要杀此狐。使诸群兽各各散走。王即问言。计将焉出。大臣答言。王但克期战日。先当从彼求索一愿。愿令师子先战后吼。彼谓吾畏。必令师子先吼后战。王至战日。当敕城内人畜皆令塞耳。王用其语。还使克期并求上愿。至于战日复遣信求。然后出军。军锋欲交。野狐果令师子先吼。野狐闻之心破七分。便于象上坠落于地。于是群兽一时散走。佛以是事。而说偈言。
野狐憍慢盛 欲求其眷属
行到迦夷城 自称是兽王
人憍亦如是 规统于徒众
在摩竭之国 法主以自号
尔时迦夷王者我身是。聪睿大臣者舍利弗是。野狐王者调达是。告诸比丘。调达往昔诈得眷属。今亦如是。故佛说偈云。
善人共会易 恶人善会难
恶人共会易 善人共会难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有一河名波利耶多(隋言彼节)时彼河岸有一人。是结华鬘师。其人有园在彼河侧。而彼河内。时有一龟。从水而出。至华园中求食而行。处处经历。蹋坏其华。时彼园主。见龟坏华。园主即。捉置于一筐箧中。将欲杀食。彼龟作念。云何得脱此难。作何方便诳此园主。即向园主。而说偈言。
我从水出身有泥 汝且置华洗我体
我身既有泥不净 恐畏污汝箧及华
时彼园主。作如是念。善哉此龟。善言教我。今不得不取其言。我洗其身。勿令泥污我之华箧。作是念已。即手执龟。将向水所欲洗龟身。是时彼人。即提龟出置于石上。抄水欲洗。是时彼龟。出大筋力忽投没水。时华鬘师。见龟没水作如是言。奇哉是龟。乃能如是诳逗于我。我今还可诱诳是龟使令出水。时华鬘师。即向彼龟。而说偈言。
贤龟谛听我作意 汝今新旧甚众多
我作华鬘系汝咽 恣汝归家作喜乐
尔时彼龟。作如是念。此华鬘师妄语诳我。彼母患著床。其妇采华造鬘。欲卖以用活。命今作是言。定是诳我欲食我。故诱我出耳。是时彼龟。向华鬘师。而说偈言。
汝家造酒欲会亲 广作种种诸味食
汝至家内作是说 龟肉煮已脂糁头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欲知彼时入水龟者。我身是也。华鬘师者。魔波旬是。其于尔时。欲诳惑于我。而不能著。今复欲诳。何由可得。又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于大海中。有一大虬。其虬有妇身正怀妊。忽然思欲猕猴心食。以是因缘。其身羸瘦痿黄。宛转战剽不安。时彼特虬。见妇身体。如是羸瘦无有颜色。见已问言。贤善仁者。汝何所患。欲思何食。我不闻汝从我索食。何故如是。时其[牛*孛]虬默然不报。其夫复问。汝今何故不向我道。妇报夫言。汝若能与我。随心所愿。我当说之。若不能者。我何假说。夫复答言。汝但说看若可得理。我当方便会觅令得。妇即语言。我今意思猕猴心食。汝能得不。夫即报言。汝所须者。此事甚难。所以者何。我居大海。猴在山树。何由可得。妇言奈何。若不得是物此胎必堕。我身不久恐取命终。是时其夫。复语妇言。贤善仁者。汝且容忍。我今求去。若成此事。深不可言。则我与汝。并皆庆快。尔时彼虬。即从海出至于岸上。去岸不远。有一大树。名优昙婆罗(隋言水愿)时彼树上有一大猕猴。在于树头取果子食。是时彼虬。既见猕猴在树上坐食于树子。见已渐到于树下。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语言。问讯猕猴。善哉善哉。婆私师吒。在此树上作于何事。不甚辛勤受苦恼耶。求食易得无疲倦不。猕猴报言。如是仁者。我今不大受于苦恼。虬复重更语猕猴言。汝在此处。何所食啖。猕猴报言。我在优昙婆罗树上食啖其子。是时虬复语猕猴言。我今见汝。甚大欢喜。遍满身体。不能自胜。我欲将汝作于善友。共相爱敬汝取我语。何须住此。又复此树子少无多。云何乃能此处愿乐。汝可下来随逐于我。我当将汝渡海。彼岸别有大林。种种诸树华果丰饶。猕猴问言。我云何得至彼处。海水深广。甚难越。渡云何堪渡。是时彼虬。报猕猴言。我背负汝。将渡彼岸。汝今但当从树下来骑我背上。尔时猕猴心无定故。狭劣愚痴。心生欢喜。从树而下。上虬背上欲随虬去。其虬内心生如是念。善哉善哉。我愿已成。即欲相将至自居处。及猕猴俱没于水。猴问虬言。善友何故忽没于水。虬即报言。我妇怀妊。彼如是思。欲食汝心。以是因缘我将汝来。尔时猕猴。作如是念。呜呼我今甚不吉利。自取磨灭。作何方便。而得免此急速厄难不失身命。复如是念。我须诳虬。作是念已。而语虬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优昙婆罗树上。寄著不持将行。仁于当时。云何不依实语。我知尔须我心。我于当时即将相随。善友还回放我。取心得已还来。尔时彼虬。闻猕猴语已。二俱还出。猕猴见虬欲出水岸。是时猕猴。努力奋迅。捷疾跳踯。出大筋力。从虬背上跳下。上彼优昙大树之上。其虬在下。少时停待。见猴淹迟不下。而语之言。亲密善友。汝速下来。共汝相随至于我家。猕猴默然不肯下树。虬见猕猴经久不下。而说偈言。
善友猕猴得心已 愿从树上速下来
我当送汝至彼林 多饶种种诸果处
尔时猕猴作是思惟。此虬无智。即说偈言。
汝虬计校虽能宽 而心智虑甚狭劣
汝但审谛自思忖 一切众类谁无心
彼林虽复子丰饶 及诸庵罗等妙果
我今意实不在彼 宁自食此优昙婆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当知彼时大猕猴者。我身是也。彼虬者。魔波旬是。彼时犹尚诳惑于我。而不能得。今复欲将世间五欲之事。而来诱我。岂能动我此之坐处。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乌枭共相怨憎。乌待昼日。知枭无见。踏杀群枭散食其肉。枭便于夜。知乌眼闇。复啄群乌。开啄其腹亦复散食。畏昼畏夜无有竟已。有一智乌语众乌言。已为怨憎不可求解。终相诛灭势不两全。宜作方便。弥覆诸枭。然后我等可得欢乐。若其不尔终为所败。众乌答言。当作何方得灭仇贼。智乌答言。尔等众乌。拔我毛羽啄破我头。我当设计要令弥覆。即如其言。燋悴形容。向枭穴外而自悲鸣。闻其声已便言。今尔何故破伤来至我所。乌语枭言。众乌仇我。不得生活。故来相投以避怨恶。时枭怜愍。遂便养给。恒与残肉。日月转久毛羽平复。乌作微计。衔干树枝并诸草木。著枭穴中。似如报恩。枭语乌言。何用是为。乌即答言。孔穴之中。纯是冷石。用此草木。以御风寒。枭以为尔默然不答。而乌于是即求守穴孔。诈给使令用报恩养。时会暴雪。寒风猛盛。众枭率尔来集孔中。乌得其便寻生欢喜。衔牧人火用烧枭孔。众枭一时于孔焚灭。尔时诸天。说偈言曰。
诸有宿嫌处 不应生体信
如乌诈托善 焚灭兔枭身
又六度集经云。昔者菩萨。为孔雀王。从妻五百。弃其旧匹。欲娶青雀为妻。其青雀唯食甘露好果。孔雀为妻日行取之。其国王夫人有疾。梦睹孔雀。云其肉可为药。寤已启闻。王令猎士疾行索之。夫人曰。有能得之者。娉以季女。赐金千斤。国诸猎士。分布行索。睹孔雀王。从一青雀。在常食处。即以蜜麨。每处涂树。孔雀辄取。以供其妻。射师以蜜麨涂身。踞坐而候。孔雀取麨。人应获之焉。孔雀曰。子之勤身。必为利也。吾示子金山。可为无尽之宝。子原吾命矣。腊者又曰。大王赐吾千斤金。妻以季女。岂信汝言乎。克以送献汝矣。孔雀曰。大王怀仁润无不周。愿纳微言。乞得少水吾以慈咒。服之疾疗矣。若其无效受罪不晚。王顺其意。夫人服之。众疾皆疗华色炜晔宫人皆然。举国叹王弘慈活孔雀之命。获延一国之寿。孔雀曰。愿得投身于彼大湖。并咒其水。率土黎民众疾可疗。若有疑望。愿以杖捶吾足。王曰许可。孔雀如之。国人饮水。并皆得力。聋听盲视。哑语癖申。众疾皆然。夫人疾除。国人并得无病兼无害。孔雀之心。孔雀具知。向王陈曰。受王生润之恩。吾报济一国之命。报毕乞退。王曰。可尔。雀即翔飞升树重曰。天下有三痴。王曰。何谓三耶。一者吾痴。二者猎士痴。三者大王痴。王曰。愿释之也。雀曰。诸佛重戒以色为火。烧身危命。贪色之由也。吾舍五百供养之妻。而贪青雀。索食供之有如仆使。为狂网所得。殆危身命。斯吾痴也。猎者之痴。吾至诚之言。舍一山之金。弃无穷之宝。信夫人邪伪之欺。望季女之妻。睹世狂愚皆斯类矣。损佛真诚之戒。信鬼魅之欺。酒药淫乱。或受破门之祸。或死入太山其苦无数。思还为人。犹无羽之鸟欲飞升天。岂不难哉。淫妇之妖蛊喻彼魑魅。靡不由之亡国危身。而愚夫尊之万言无一诚也。而射师信之。斯谓猎者愚矣。王得天医除一国疾。诸毒都灭颜如盛华。巨细欣赖。而王放之。斯谓王愚矣。佛告舍利弗。孔雀王者。自是之后周旋八方。辄以神药。慈心布施愈众生病。孔雀王者。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是。猎师者。调达是也。夫人者。调达妇是。菩萨慈慧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乃往过去时。有莲华池。多有水鸟在中而住。时有鹳雀。在于池中。徐步举脚。诸鸟皆言。此鸟善行威仪徐序。不恼水性。时有白鹅。而说偈言。
举脚而徐步 音声极柔软
欺诳于世间 谁不知谄诈
鹳雀语言。何为作此语。来共作亲善。白鹅答言。我知汝谄诈。终不亲善。汝欲知尔时鹅王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鹳雀者。今提婆达多是也。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于过去世。雪山之侧。有山鸡王。多将鸡众而随从之。鸡冠极赤身体甚白。语诸鸡言。汝等远离城邑聚落。莫与人民之所啖食。我等。多诸怨嫉好自慎护。时聚落中。有一猫子。闻彼有鸡。便往趣之在于树下。徐行低视而语鸡言。我为汝妇。汝为我夫。而汝身形端正。可爱。头上冠赤身体俱白。我相承事。安隐快乐。鸡即说偈言。
猫子黄眼愚小物 触事怀害欲啖食
不见有畜如此妇 而得寿命安隐者
尔时鸡者。我身是也。昔时猫者。提婆达多是也。昔于过去。欲诱诳我。今日亦复欲诱诳我。索我徒众。
颂曰。
奸情诈痴 令信匪疑 伪现依附
妄纳相依 外亲内损 夙夜侵移
久共同住 方觉渐衰
堕慢部第二十五(此有三缘)
·述意缘
·引证缘
·立志缘
述意缘第一
夫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堕。心神所以昏堕。由于外物扰之者多。其事略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脂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脂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支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故。求道无从可得。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劳弥薄。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是以思之测之。寔由勤功。而悟道。堕之慢之。良因贪声色。而障圣。所以释氏。震法鼓于鹿苑。夫子扬德音于鄹鲁。尚耳目所不闻。岂心识之能契也。
引证缘第二
如萨婆多论云。波罗提木叉之戒。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余四不得。如天道。以著乐深重不能得戒。如昔一时大目连。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于路侧立待。一切诸天。无顾看者。唯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呵责。耆婆答目连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尔时目连。劝诫释提桓因。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咨受正法。帝释欲解目连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来。返覆三唤犹故不来。后不应已而来。帝白目连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乐。以自娱乐。以染欲情深。虽复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来。况作天王。种种宫观无数天女。须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视东忘西。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以染乐缠缚。不得自在。知复如何三涂苦难。无缘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郁单越。无有佛法。不得戒。以福报障并愚痴故。不受圣法。
又善见律云。时有六郡比丘。自身在下。请法人在高。而为说法。以慢法故。佛呵责之。佛语比丘。往昔波罗柰国。有一居士。名曰车波加。其妇怀妊思庵罗果。语其婿言。我思庵罗果君为我觅。其夫答言。此非果时我云何得。妇语夫言。君若不得我必当死。夫闻妇语。心自念言。唯王园中有非时果。我当往偷。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园。取果未得明相已出。不得出园。于是树上藏住。时王与婆罗门入园。欲食庵婆罗果。婆罗门在下。王在高座。婆罗门为王说法。偷果人。树上自念言。我偷果事应合死。因王听婆罗门说法故。我今得脱。我今无法。王亦无法。婆罗门亦无法。何以故。我为妇故而偷王果。王由憍慢故师在下座。自在高座而听说法。婆罗门为贪利养故。自在下座为王说法。我今三人。相与无法。我今得脱。即便下树往至王前。而说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见法
教者不依法 听者不解法
为是饮食故 我言是无法
为以名利故 毁碎汝家法
王闻此偈。恕偷果人罪。我为凡时尚见非法。况今成佛。汝诸弟子为下人说法。时偷果人者。我是也。又智度论云。如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信。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术。令王白象病不能食耶。答曰。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果。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
又百喻经云。昔外国节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又百喻经云。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于是长者。正欲欬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具答所由。故唾欲出。举脚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立志缘第三
如杂譬喻经云。昔有人名萨薄。闻于外国更有异宝。欲往治生。而二国中间有罗刹难。不可得过。萨薄游行。见市西门。有一道人空床上坐。云卖五戒。萨薄问言。五戒云何。答曰无形。直口授心持后得生天。现世能却罗刹鬼难。萨薄欲买。问索几钱。答金钱一千。即就受竟。语言。卿向外国到界畔上。罗刹若来。卿但语言。我是释迦五戒弟子。萨薄少时到二国中间。见有罗刹。身长一丈三尺。头似黄蓑。眼如赤丁。举体鳞甲。更互开口如鱼鼓鳃。仰接飞燕。蹈地没膝。口热血流。群众数千。直捉萨薄。语言。我是释迦五戒弟子。罗刹闻此永不肯放。萨薄聊以两卷叉之。拳入鳞甲。拔不得出。又以脚蹋头冲拔复不出。五体没鳞甲中。唯背得动。罗刹以偈。语言。
汝身及手足 一切悉被羁
但当去就死 跳踉复何为
萨薄志意犹固。以偈语罗刹曰。
我身及手足 一时虽被系
摄心如金石 终不为汝躄
罗刹又语萨薄曰。
吾是鬼中王 为人多力旅
从来食汝辈 不可得称数
但当去就死 何为自宽语
萨薄更欲骂怒。自念此身轮回三界未曾乞人我今当以乞此罗刹作一顿饱食即说偈曰。
我此腥臊身 久欲相去离
罗刹得我便 悉持以布施
志求摩诃乘 果成一切智
罗刹聪明解萨薄语。便生愧心。放萨薄去。长跪合掌。向其谢曰。
君是度人师 三界之希有
志求摩诃乘 成佛当不久
是故自归命 头面礼稽首
罗刹悔过竟。送萨薄至外国。大得珍宝。又送还家。大修功德遂成道迹。故知戒力不可思议。劝诸行者。坚持禁戒。还如此人。立志勇猛。
又智度论云。有大力毒龙。以眼视人弱者即死。以气嘘人强者亦死。时龙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龙法眠时形状如蛇。七宝杂色。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船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案其头刀剥其皮。龙自念言。我力能倾国土。此一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自忍闭目不视闭气不喘。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婉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后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终。即生忉利天上。畜生尚能坚持禁戒。至死不犯。况复于人。宁容故犯。又五分律云。佛言。乃往过去。有一黑蛇。螫一犊子。还入穴中。有一咒师。以羖羊咒咒令出穴。不能令出。咒师便于犊子前。然火咒之化成火蜂。入蛇穴中烧蛇。蛇不堪痛。然后出穴。羖羊以角抄。著咒师前。咒师语言。汝还蚳毒。不尔投此火中。黑蛇即说偈言。
我既吐此毒 终不还收之
若有死事至 毕命不复回
于是遂不收毒。自投火中。佛言。尔时黑蛇者。今舍利弗是。昔受如此死苦犹不收毒。况今更取所弃之药。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过去世时。亦复曾游加尸国。毗提醯国。二国中间有大旷野。有恶鬼。名沙吒卢。断绝道路。一切人民。无得过者。有一商主名曰师子。将五百商人欲过此路。诸人恐怖畏不可过。商主语言。慎莫怖畏但从我后。于是前行到于鬼所。而语鬼言。汝不闻我名也。答言。我闻汝名故来欲战。问言。汝何所能。即捉弓箭。而射是鬼。五百发箭皆没鬼腹。弓刀器杖。亦入鬼腹。直前拳打。拳复入去。以右手托右手亦著。以右脚蹋右脚亦著。以左脚蹋左脚亦著。又以头打头亦复著。鬼作偈言。
汝以手脚及与头 一切诸物悉以著
余人何物而不著
商主以偈答言。
我今手足及与头 一切财钱及刀杖
此诸杂物虽入没 唯有精进不著汝
精进若当不休息 与汝斗诤终不废
我今精进不休息 终不于汝生怖畏
时鬼答言。今为汝等故。五百贾客。尽皆放去。
又杂婆沙论云。魔王遂见菩萨坐菩提树。端身不动誓取菩提。速出自宫。往菩萨所。谓菩萨曰。刹帝利子可起此座。今浊恶时众生刚强。定不能证无上菩提。且应现受转轮王位。我以七宝当相奉献。菩萨告曰。汝今所言如诱童子。日月辰星。可令堕落。山林大地可升虚空。欲令我今不取大觉。起此座者。定无是处。后魔将三十六俱胝魔军。各现种种可畏形。执持战具色类无边。遍三十六逾缮那量。俱时奔趣菩提树下。恼乱菩萨皆不能得。菩萨身心不动。逾于苏迷山也。
又僧伽罗刹经云。昔者菩萨。现为鹦鹉常处于树。风吹彼树更相切磨。便有火出。火渐炽盛遂焚一山。鹦鹉思惟。犹如飞鸟。躯止大树。故当反复起报恩心。何况于我长夜处之。而不灭火。即往诣海。以其两翅取大海水。至彼火上而洒于火。或以口洒。东西驰奔。时有善神。感其勤苦寻为灭火。
又智度论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来入水以水洒林。往反疲乏不以为苦。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曰。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居日久。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悉依仰。我有身力云何不救。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天帝言。谁为汝证。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愿火即自灭。是时净居天。知雉弘誓即为灭火。始终常茂。不为火烧(故经云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斯言验矣)。
颂曰。
惰学迷三教 问者不知一
合萼不结核 敷华何得实
徒生高慢心 凌他非好毕
坠落幽闇道 开闭牢深密
一入百千年 万亿苦逼切
对苦悔无知 方由堕慢媟
至人善取譬 立志须明律
英雄慢法时 焉知悔今日
诸经要集卷第十六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十七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酒肉部第二十六(此有三缘)
占相部第二十七 ·述意缘
·饮酒缘
·食肉缘
述意缘第一
夫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远酣肆离酒缘。弃醉朋近法友。出昏门入惺境。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去腥臊净身口。啖蔬菜惩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俗礼记云。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斯亦不杀之义也。若使啖食酒肉之者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食啖诸亲及仇怨报。历劫长夜无有穷已。如婆沙论说。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儿。狼儿亦五百世害其子。又有女人。五百世断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断其命根。故知经历六道备受怨报。或经为师长。或是父母。或是兄弟。或是姊妹。或是儿孙。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无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食不自觉知。啖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嗔恨还成怨仇。骨肉至亲反变成怨。如是之事。岂可不思。暂争舌端一时少味。永与怨亲长为怨对。可为痛心。难以言说。是故涅槃经云。一切肉者悉断。及自死者犹断。何况不自死者。又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堕叫呼狱。何谓以利网肉。陆设罝罘水设网罟。此是以利网肉。何谓以财网肉。若于屠杀人。间以钱买肉。此是以财网肉。若今此人。不以财网肉者。习恶律仪。捕害众生。此人为当专自供口。亦复别有所拟。若别有所拟。向食肉者。岂无杀分。何得云我不杀生。此是灼然违背经文。断大慈种障不见佛也。
饮酒缘第二
述曰。此之一教。有权有实。权则渐诱之训。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若约实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据权说者。故未曾有经云。尔时国王太子。名曰祇陀。闻佛所说十善道法果报无穷。长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还舍。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难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祇陀白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如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胜十善报也。
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心欢喜时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饮酒时心则欢喜。欢喜心故不起烦恼。无烦恼故不行恼害。不害物故三业清净。清净之道即无漏业。世尊。忆念我昔。游行腊戏。忘将厨宰。于深山中。觉饥饮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时。不被命敕令将厨宰。即时无食。我闻是语。走马还宫。教令索食。王家厨监名修迦罗。修迦罗言。即无现食今方当作。我时饥逼。忿不思惟。敕臣斩杀厨监。臣被王教。即共议言。简括国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杀者。更无有能为王监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王教敕杀修迦罗。情甚爱惜。知王饥乏。即令办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往至我所。我见夫人。装束严丽。将从妓女好酒肉来。嗔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断酒不饮。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黄门辄传我命。令语外臣莫杀厨监。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责。愁忧不食。颜色燋悴。夫人问我。何故忧愁。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为饥火所逼。嗔恚心故杀修迦罗。自计国中。更无有人堪监我厨如修迦罗者。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我重问曰。为实如是。为戏言耶。答言实在非戏言也。我令左右唤厨监来。使者往召。须臾将来。我大欢喜忧愁即除。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终身五戒。已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王白佛言。如世尊说。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伐。两家并是国亲。非可执录。纷纭斗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时。共大臣提韦罗相忿。情实不分。意欲除灭。因太后与酒。饮已情和。思惟是已。即敕大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又使宣令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大乐。王敕忠臣。办琉璃碗。碗受三升。诸宝碗中盛满好酒。我于众前先[口*軗](去激反)一碗王曰。今论。国事想。无异心今。当人人办此一碗甘露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作唱大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亡失仇恨。因酒息诤。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窃见世间穷贫小人。奴客婢使夷蛮之人。或因节日。或于酒店。聚会饮酒。欢乐心故。不须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时都无是事。是故当知人因饮酒则致欢乐。心欢乐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猕猴得酒尚能起舞。况于世人。如世尊说。施善善报。施恶恶报。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报。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斋。六斋之日。不好庄严。香华服饰。作唱伎乐。又复不听附近夫婿。爱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云其功岂非苦也。佛告王曰。大王所难。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时。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当有今日之德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斯之功。复归谁也(此之已上略明权教)述曰。此下第二约其实说轻重。不犯真名持戒。故大圣知时。量机通塞。通则开禁随时。量前损益。如匿王欲杀厨监。太子欲害其父。此并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轻脱重不受累殃。然非无饮酒之咎。来报之罪。不得见有前开。遂即雷同总犯。各须量其教意。复省己身行德优劣。得预圣人斯匿末利开禁以不。既不同此。即须依经纤毫勿犯最为殊胜。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头滴酒入口。何况多饮。是故咽咽结提。
又成实论问云。饮酒是实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饮酒不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殖众果必有墙障。故知酒过如果无园。
又优婆塞经云。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世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因缘力故。令一切外物资生悉皆具烂。
又长阿含经云。其饮酒者。有六种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又智度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惺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傥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痴。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
又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又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饮酒多放逸 现世常愚痴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来世常闇钝 多失诸功德
是故点慧人 离诸饮酒失
又十住婆沙论问曰。若有人舍施酒。未知得罪以不。答曰。施者得福受者不得饮。故论云。是菩萨或时乐舍一切。须食与食须饮与饮。若以酒施。应生是念。今是行檀时随所须与。后当方便教使离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罗蜜法悉满人愿。在家菩萨。以酒施者是则无罪。
又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
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在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是处有恶龙。名奄罗婆提陀。凶暴害人。无人得到其处。象马无能近者。乃至诸鸟不得过上。秋谷熟时并皆破灭。时有长老莎伽陀罗汉比丘。游行支提国。渐到跋陀罗婆提邑。过是夜已。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凶暴害人。鸟兽及破灭秋谷。闻已乞食。到庵婆提罗龙住处。众鸟树下敷座具大坐。龙闻衣气即发嗔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雹作释俱饼髓饼等。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变作种种欢喜丸。龙复雨弓箭刀槊。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等。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璎珞。瞻卜华璎珞等。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皆不能胜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龙力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已。心即大惊怖毛竖。合掌向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佛。龙答言。我从今归依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不伤。名声流布。诸国皆知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因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争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得莎伽陀。是女为办苏乳糜食之。女人念思惟。是沙门啖是苏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取。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酒势便发。近寺门边不觉倒地。僧伽梨衣。漉水囊。钵杖等。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知佛与阿难。行到是处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座办水集僧。阿难受教。敷座办水集僧。已白佛言。众僧已集。佛自知时。佛即洗足。问诸比丘。汝等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乃至鸟兽无能到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鸟兽得到泉上下。是中有见闻者言闻。佛语诸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凡夫。如是过罪皆由饮酒。今从自后。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依律因此比丘便制不饮酒戒。问曰。未审天上有酒味不。答曰。无实麴米所造之酒。但有业化所作酒也。故正法念经云。彼夜摩天男。共天女众。入池游戏同饮天酒。离于醉过。现乐功德。味触色香。皆悉具足其中。诸天有以珠器而饮酒者。受用苏陀之食。色触香味皆悉具足。彼如是念此水为酒。令我得饮。即于念时皆是天酒。离于醉过。天既饮之增长胜乐。善业力故心生欢喜。然彼诸天。自业力故如是受乐。有鸟名为常乐。见彼诸天在欢喜河。而饮酒故。为说偈言。
没入放逸海 贪著诸境界
此酒能迷心 何用复饮酒
为境界火烧 不知作不作
园林生贪心 何用复饮酒
彼常乐鸟。见乐饮酒天在河饮酒。为调伏故。如是说偈。
又正法念经阎罗王责疏罪人说偈云。
酒能乱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无异
若欲常不死 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 恒常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 黑闇所在处
饮酒到地狱 亦到饿鬼处
行于畜生业 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 地狱中地狱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说
若人饮酒者 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嗔 无因缘作恶
于佛所生痴 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 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 正行于法戒
彼到第一处 无死无生处
问曰。无病饮酒得罪。有病开饮不答曰。依四分律。实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
问曰。开服几许。答曰。依文殊师利问经云。若合药。医师所说。多药相和。少酒多药得用。
又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说遮道法不得饮酒。如葶苈子。是名破戒开放逸门。云何迦兰陀竹园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经年危笃将死。时优波离问言。汝须何药我为汝觅天上人间。乃至十方。是所应用我皆为取答曰。我所须药。是违毗尼。故我不觅以至于此。宁尽身命无容犯律。优波离言。汝药是何。答曰。师言须酒五升。优波离曰。若为病开如来所许。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殷勤悔过。佛为说法闻已欢喜。得罗汉道。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述曰。不得见前文开笼通总饮。必须实病重困临终。先用余药治皆不差。要须酒和得差者。依前方开。比见无识之人。身力强壮。日别驰走。不依众仪。少有微患。便长情贪。不护道业。妄引经律云。佛开种种汤药。名衣上服。施佛及僧。因公傍私。诡诳道俗。是故智人。守戒如命。不敢犯之。
是故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酒为放逸根 不饮闭恶道
宁舍百千身 不毁犯法教
宁使身干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满百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磨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使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即消息
当知众生所有病者。皆由贪嗔我慢为因。从因有果。得此苦报。非由不得药酒病不得差。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四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病-丙+習][病-丙+習]。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腹背胀满。颠狂干消。鬼魅所著。如是种种身心诸病。若识病本。断恶修善。三世苦报永除不受。若不观理。纵用天下药酒所治。其病转增难可得差。
又毗尼母经云。尊者弥沙塞说曰。莎提比丘。小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不差者听用酒洗身。若复不差。听用酒和面作饼食之。若复不差。听酒中自渍。
又新婆沙论云。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于憍萨罗国。住一林中。时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邻近尊者。去林不远。诸村邑中。有时广设四月节会。时彼外道。巡诸村邑。饱食猪肉。恣情饮酒。窃持残者。还至林中。见舍利子坐一树下。酒所昏故起轻蔑心。我今与彼虽俱出家。我独富乐。而彼贫苦。寻趣尊者。作是颂曰。
我已饱酒肉 复窃持余来
地上草木山 皆视如金聚
时舍利子。闻已念言。此死外道。都无惭愧。乃能无赖说此伽陀。我今亦应对彼说颂。作是念已。即说颂言。
我常饱无相 恒住空定门
地上草木山 皆视如唾处
今此颂中。尊者舍利子。作师子吼。说三解脱门。谓于初句。说无相解脱门。于第二句。说空解脱门。于后二句。说无愿解脱门。
食肉缘第三
述曰。此之一教。亦有权实。言权教者。据毗尼律中。世尊初成道时。为度粗恶凡夫。未堪说细。且于渐教之中。说三种净肉。离见闻疑。不为己杀。鸟残自死者。开听食之。先粗后细。渐令离过。是别时之意。不了之说。若据实教。始从得道。至涅槃夜。大圣殷勤。始终不开。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闻其肉气皆悉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但诸众生有执见者。不解如来方便说意。便即偏执毗尼局教。言佛听食三种净肉。亦谤我言。如来自食。彼愚痴人成大罪障。长夜堕于无利益处。亦不得见现在未来贤圣弟子。况当得见诸佛如来。大慧。诸声闻人等常所应食。米面油蜜等能生净命。非法贮畜非法受取。我说不净。尚不听食。何况听食肉血不净耶。非直食肉坏善障道。乃至邪命谄曲以求自活。亦是障道。
又文殊师利问经云。若为己杀不得啖。若肉如林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若欲啖肉者。当说此咒。
多侄咃(此言如是)阿捺摩阿捺摩(此言无我无我)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言无寿命无寿命)那舍那舍(此言失失)陀呵陀呵(此言烧烧)婆弗婆弗(此言破破)僧柯栗多弭(此言有为)莎呵(此言除杀去)
此咒三说乃得啖肉。饭亦不食。何以故。若思惟饭不应食。何况当啖肉。佛告文殊师利。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为此因缘故断食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一切众生故。无有过罪。
述曰。此亦初教渐制已前。故除为己杀者不得啖食。若自死腐烂如草木想。且开食之等。欲食者令诵咒生惭愧心。然后开食。若制断已后。一切杂肉无问自死鸟残。皆不得食。如未曾有经开饮酒。文殊问经开食肉等。计此经等。并是如来初成道时。量众生机不可顿断顿制。所以渐开渐制。后知众生根熟。便则永断永制纤毫不许。若不抄出根元。时有愚人偏读此经。即便纵犯。不解开遮通塞有异。所以总录渐顿之文。知其本末之意。庶令永断开显梵行也。
问曰。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饥之膳。古今同味。今独何见鄙而不食。若使佛教清禁居丧礼制。即如对于严君。敕赐俗食。岂关僧过拒而不食耶。答曰。贪财喜色贞夫所鄙。好膳嗜美廉士所恶。割情从道前贤所叹。抑欲崇德往哲同嗟。况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纵逢上抑终须严断。虽违君命还顺佛心。
问曰。肉由害命断之且然。酒不损生何为顿制。若使无损计罪无过言非。饮浆食饭亦应得罪。而实不尔。酒何偏断。答曰。结戒随事。得罪据心。肉体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损。过由蔽神余处生过。过生由酒断酒即除。所以遮制不同。非谓酒体是罪。
问曰。罪有遮性。酒体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饮不醉。又不蔽神亦不生罪。此人饮酒应不得罪。斯则能饮无过不能招咎。何关断酒以成戒善。可谓能饮耐酒常名持戒。少饮即醉是大罪人。答曰。制戒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止善身口无违。缘中止息遮性两断。乃名戒善。今耐酒之人。既不乱神未破余戒。实理非罪。正以饮生罪因。外违遮教缘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饮。犹非持戒。
第一据实有损者。依经食肉之人有十种过失。第一明一切众生无始已来。皆是己亲不合食肉。故入楞伽经云。我观众生轮回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递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啖肉无非亲者。由食肉味递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佛说是时。诸恶罗刹闻佛所说。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菩萨之心。护众生命亦自护身。离一切诸肉不食。悲泣流泪白言。世尊。我闻佛说谛观六道。我所啖肉皆是我亲。乃知食肉众生是我大怨。断大慈种长不善业。是大苦本。我从今日断不食肉。及我眷属亦不听食。如来弟子有不食者。我当昼夜亲近拥护。若食肉者。我当与作大不饶益。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发慈心舍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
第二明食肉众生见者皆悉惊怖故不应食。如彼经说食肉之人众生闻气。悉皆惊怖逃走远离。是故菩萨修如实行。为化众生不应食肉。譬如旃陀罗。腊师。屠儿。捕鱼鸟人。一切行处众生遥见作如是念。我今定死。而此来者是大恶人。不识罪福断众生命。求现前利。今来至此为觅我等。今我等身悉皆有肉。是故今来。我等定死。大慧。由人食肉。能令众生见者皆生如是惊怖。大慧。一切虚空地中众生。见食肉者。皆生恐怖而起疑念。我于今者为死为活。如是恶人不修慈心。亦如豺狼游行世间常觅肉食。如牛啖草。蜣螂逐粪不知饱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应逢见。即舍逃走离之远去。如人畏惧罗刹无异。
第三明食肉之人坏他信心。是故不应食肉也。如彼经云。若食肉者。众生即失一切信心。便言世间无可信者。断于信报。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一切诸肉悉不应食。何以故。世间有人见食肉故。谤毁三宝作如是言。于佛法中。何处当有真实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舍于圣人本所应食。食于众生犹如罗刹。断我法轮绝灭圣种。一切皆由食肉者过。是故大慧。我弟子者。为护恶人毁谤三宝。乃至不应生念肉想。何况食啖也。
第四明慈心少欲行人不应食肉。如彼经说。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应当专念慈悲之行少欲知足。厌世间苦速求解脱。若舍愦闹就于空闲。住尸陀林阿兰若处。冢间树下独坐思惟。观诸世间无一可乐。妻子眷属如枷锁想。宫殿台观如牢狱想。观诸珍宝如粪聚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想。处得存命系念圣道。不为贪味。酒肉葱韭蒜薤臭味。悉舍不食。若如是者。是真修行。堪受一切人天供养。若于世间不生厌离。贪著诸味。酒肉薰辛皆便啖食。不应受于世间信施也。
第五明食肉之人皆是过去曾作恶罗刹。由习气故今故贪肉。是故不应食肉也。如彼经说。有诸众生。过去曾修无量因缘。有微善根得闻我法。信心出家在我法中。过去曾作罗刹眷属。虎狼师子猫狸中生。虽在我法食肉余习。见食肉者欢喜亲近。入诸城邑聚落塔寺。饮酒啖肉以为欢乐。诸天人观如罗刹争啖死尸。等无有异。而不自知。已失我众成罗刹眷属。虽服袈裟剃除须发。有命看见心生恐怖。如畏罗刹。此明食肉皆是过去曾作罗刹。师子虎狼猫狸中来。故应裁断也。
第六明食肉之人。学世咒术尚不得成。况出世法何由可证。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世间邪见诸咒术师。若其食肉咒术不成。为成邪术尚不食肉。况我弟子。为求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修大慈悲精勤苦行。犹恐不得。何处当有如是解脱。为彼痴人食肉而得其报。是故大慧。我诸弟子。为求出世解脱乐故。不应食肉也。
第七明众生皆爱身命与己无别。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食肉能起色力贪味人多贪著。应当谛观一切世间有身命者。各自宝重畏于死苦。护惜己身人畜无别。宁当乐存。疥野干身。不能舍命受诸天乐。何以故。畏死苦故。以是观察死为大苦。是可畏法。自身畏死。云何当杀而食他肉。是故大慧。欲食肉者。先自念身。次观众生。不应食肉也。
第八明食肉之人诸天贤圣皆悉远离恶神恐怖。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夫食肉者。诸天远离何况圣人。是故菩萨为见圣人。当修慈悲不应食肉。大慧。食肉之人。睡眠亦苦。起时亦苦。若于梦中见种种恶。惊怖毛竖心常不安。无慈心故乏诸善力。若其独在空闲之处。多为非人而伺其便。虎狼师子亦来伺求欲食其肉。心常惊怖不得安隐也。
第九明食肉之人。净者尚不应贪。况不净肉。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我说凡夫为求净命啖于净食。尚应生心如子肉想。何况听食非圣人食。圣人虽著。以肉能生无量诸过失故。于出世一切功德。云何言我听诸弟子食诸肉血不净等味。言我听者。是则谤我。故内律云。食生肉血等。得偷兰遮罪。
第十明食肉之人死则还生恶罗刹等中。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食肉众生。依于过去食肉熏故。多生罗刹师子虎狼豺犳猫狸鸱枭雕鹫鹰鹞等中。有命之类各自护身。不令得便受饥饿苦。常生恶心念食他肉。命终复堕恶道受生。人身难得。何况当有得涅槃道。当知食肉有如是等无量诸过。是故行者不食。即是无量功德之聚也。
又央掘摩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佛告文殊。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为应受不。不为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以从展转。离杀因缘故也。
又此经说。众生身内有八十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断八十万户虫命。若炙若煮若淹若暴。皆有小虫。飞蛾蝇蛆而附近之。如是展转傍杀无量生命。虽不自手而杀。然屠者不敢自食。皆为食肉之人杀之。故知食肉之人。即兼有杀业之罪。或有出家僧尼。躬在伽蓝。共诸白衣公然聚会。饮酒食肉熏辛杂秽。污染伽蓝不愧尊颜。如斯浑杂岂胜外道。又尼罗浮陀地狱经云。身如段肉无有识知。此是何人。皆由饮酒出家僧尼。岂不深信经教心生重愧。自弃正法同于外道。若啖众生父肉。众生亦啖父肉。若啖众生母肉。众生亦啖母肉。如是姊兄弟妹男女六亲。并有相对。怨怨相仇未可得脱。
又沙弥尼戒经云。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如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经人畜喘息之类。手亦不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恶。意亦不念。哀念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是等无差别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又贤愚经云。佛告波斯匿王曰。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王。将四种兵入山腊戏。王到泽上驰逐禽兽。单只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休。尔时林中有牸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淫意转盛思欲从王。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兽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畏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来到。王与人众即还宫城。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儿。形尽似人唯足斑兰。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担来著于王前。王亦思忆如是己儿。收取养之。以足斑驳字为斑足。养之渐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斑足继治。时斑足王有二夫人。一是王种。二是婆罗门种。斑足出游。劝二夫人。随我后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后者吾不见之。王去之后。其二夫人极自庄饰。严驾俱往到于道中。见于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礼已后到。王从本言而不前之。于是夫人嗔怨天神。由礼汝故使王见薄。若有天力何不护我。后坏天祠令平如地。守天祠神悲恼至宫。欲伤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止山中。王恒供养。日日食时飞来入宫。不食肴馔粗食粗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坐于常处不肯就食。欲得鱼肉。即如语办食已还去。明旧仙来为设肉食。仙人嗔王王言。大仙。先日敕作今何不食。仙人语言。昨日有患一日不来。是谁语汝。但相轻试。令王。是后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作是语竟飞还山中。是后厨监忘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求肉。见死小儿肥白在地。念且称急。即却头足担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王得食之觉美倍常。即问厨监。由来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监惶怖腹拍王前。若王原罪。乃敢实说。王答之言。但实说之。不问汝罪。厨监白王具述前报。王言。此肉甚美。自今已后如是求办。厨监白王。前者偶值死儿更求叵得。王又语言。汝但密取。设令有觉断处由我。厨监受教。夜恒密取得便杀之。日日供王。于时城中人民之类。各各行哭云亡小儿。展转相问何由乃尔。诸臣聚议。当试微伺。即于街里处处安人。见王厨监抄他小儿。伺捕得之缚将诣王。具以前事白。王言。是我所教。诸臣怀恨各自外议。王便是贼食我等子。啖人之王云何共治。当共除之去此祸害。一切同心咸共齐谋。一时同合即围其王。当取杀之。王见兵集惊怖问言。汝等何故而围逼我。诸臣答言。夫为王者。养民为事。方驱子厨杀人为食。不任苦酷。故欲杀王。王语诸臣。自今已后更不复为。唯见恕放当自改励。诸臣语曰。终不相放不须多云。时王闻已自知必死。即语诸臣。虽当杀我小缓须臾。听我一言。即自立誓。我身由来所修善行。为王正治。供养仙人合集众德。回令今日我得变成飞行罗刹。其语已讫。寻语而成即飞虚空。告诸臣曰。汝等合力欲强杀我。赖我大幸复能自拔。自今已后汝等好忍。所爱妻儿我次第食。语讫飞去。止山林间飞行搏人。担以为食。人民之类恐怖藏避。如是之后杀啖多人。诸罗刹辈附为翼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白斑足王。我等奉事为王。愿为一会。王即许之。当取诸王令满五百。与汝为会。许之已讫。一一往取闭著深山。已得四百九十九王。残少一人。后捕得须陀素弥。大有高德。从罗刹王乞得七日假。假满还来。须陀素弥广为说法。分别杀罪及其恶报。复说慈心不杀之福。斑足欢喜敬戴为礼。承用其教无复害心。即放诸王各还本国。须陀素弥。即使兵众还将斑足安置本国。前仙人立誓十二年满。自是已后更不啖人。遂还霸王治民如旧。尔时须陀素弥王者。今我身是。斑足王者。今央掘摩罗是。时诸人十二年中。为斑足王所食啖者。今此诸人央崛摩罗所杀者是。此诸人等。世世常为央掘所杀。我亦世世降之以善。央掘摩者。指鬘比丘。是时波斯匿王复白佛言。指鬘比丘。杀此人多食已得道。当受报不。佛告。大王。行必有报。今此比丘在于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酸切叵言。佛敕一比丘。汝持户排往指鬘房刺户孔中。比丘即往奉教为之。排入户内寻自融消。比丘惊愕还来白佛。佛告比丘。行报如是。王及众会莫不信解。
颂曰。
财色与酒 名为三惑 臣耽丧家
君重亡国 肉障大慈 幸遮净德
怀道君子 斯秽不欲
占相部第二十七(此有三缘)
·述意缘
·观相缘
·归信缘
述意缘第一
夫大教无私。至德同感。凡情业行。造化殊方。心境相乖。苦乐报异。如蜡印泥。印成文现。业相既分。睹报可测。故使在人畜以别响处。胡汉以分形。贵贱有尊卑之别。圣凡有善恶之异也。
观相缘第二
如正见经云。时佛会中。有一比丘。名曰正见。虽入法服有疑念言。佛说有后世生。至于人死皆无相报。何以知乎。此问未发佛已预知。佛告诸弟子。譬如树本。以一核种四大包毓。自致巨盛牙叶茎节。展转变易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佛告诸弟子。欲踧集华实茎节更还作核。可得以不。诸弟子言。不可得也。彼已转变日就朽败。核种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此。本由痴出展转合成。十二因缘识神转易。随行而使更有父母。更受形体不复识故。不得还报。譬如治家洋石作铁。铸铁为器。成器可还使作石乎。正见答言。实不可成铁为石。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成铁。转受他体如铁成器。形消体易不得复还。故识禀受人身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闭。一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堕所受身胞内。三初生迫痛妄故识想。四生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已生便著食念故识念断。六从生日长大习所新无复宿识。佛言。诸弟子。识神堕作善恶。临死随行所见非故。身不可复还识故。面相答报也。未有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何得相报也。譬如月晦夜阴。以五色物著冥暗中。千万亿人不能视物。若人把炬照之皆别五色。如愚痴人。暗蔽恶道未得慧眼。往来相报如月晦夜。欲视五色终不得见。若修经戒守摄其意。如持炬火别色。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暗夜贯针。水中求火。终不可得。汝诸弟子。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得净结除所疑自解。正见闻已欢喜奉行。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云。六道各有其相。
第一地狱相者。
夫人根元 流浪生死 漂滞驰骋
堕于五趣 彼终生此 皆有因缘
人根相貌 今为汝说 行步颠蹶
不自觉知 视瞻眩惑 恒喜多忘
举动轻飘 浮游旷野 此人乃从
活地狱来 支节烦痛 睡眠惊觉
梦悟凶恶 黑绳狱来 粗发戾眼
长齿喜嗔 声浊暴疾 合会狱来
语声高大 不知惭愧 喜斗唤声
不别真伪 眠卧呻吟 梦数惊唤
当知此人 啼哭狱来 恒喜悲泣
登高望远 好斗家人 无有亲疏
言便致恚 经宿不食 此人本从
大啼哭来 身大脚细 筋力薄少
言语咽塞 声如破瓮 神识不定
心无孝顺 当知此人 阿鼻狱来
身体粗丑 长苦寒战 好热喜渴
悭贪嫉妒 见人施惠 自生烦恼
此人乃从 热地狱来 见火惊恐
复喜暖热 行步轻便 不避时宜
所作寻悔 复欲更施 此人复从
大热狱来 小眼喜嗔 所受多忘
所造短狭 无广大心 见大而惧
视小欢娱 此人乃从 优钵狱来
赤眼丑形 常喜斗讼 诽谤贤圣
诸得道者 昼夜伺人 非法之行
当知此人 钵头狱来 眼规三角
不孝二亲 生便短命 拘牟狱来
好带刀釰 强辽人斗 必为人杀
邠持狱来 身生疮痍 口气臭处
与人无亲 旷地狱来 形体长大
行步劣弱 少发薄皮 恒多病痛
见人则嗔 贪餮无厌 当知此人
从焰狱来 体白眼青 语便流沫
言无端绪 好弄尘土 见深淤泥
身卧其上 此人乃从 灰地狱来
卷头黄目 人所恶见 临事惶怖
剑树狱来 手恒执刀 闻斗便喜
为刃所害 从刀狱来 体黑咽塞
喜止冥室 口出恶言 热灰狱来
薄力少气 不得自在 得失之宜
一不由己 设见屠杀 不离其侧
当知此人 从剥狱来 嗔喜无常
寻知变悔 时能辞谢 不经日夜
恳责其心 如被刑罚 此人乃从
鞠地狱来 喜宿臭处 好食粗弊
所著丑陋 从屎狱来 颜色丑恶
口气粗矿 好谗斗人 善香狱来
当观此貌 所从来处 知之远离
如避劫烧 地狱之相 略说如是
第二畜生相者。
次说畜生 受形殊异 专心思察
无造彼缘 语言舒迟 不起嗔恚
谦效尊长 从象中来 身大臭秽
堪忍寒热 健嗔难解 从骆驼来
远行健食 不避险难 忆事识真
从马中来 恩和宽仁 堪履寒热
所行无记 从牛中来 高声无愧
多所爱念 不别是非 从驴中来
长幼无畏 恒贪肉食 众事不难
从师子来 身长眼圆 游于旷野
憎嫉妻子 从虎中来 毛长眼小
少于嗔恚 不乐一处 从禽中来
性无反覆 喜杀害蛊 独乐丘冢
从狐中来 少声无健 无有淫欲
不爱妻子 从狼中来 不好妙服
伺捕奸非 少眠多怒 从狗中来
身短毛长 饶食睡眠 不喜净处
从猪中来 毛黄卒暴 独乐山陵
贪食花果 从猕猴来 多妄强颜
无所畏难 行知反复 从乌中来
情多色欲 少于分义 心无有记
从鸽中来 所行返戾 强辩耐辱
不孝父母 鸬鸠中来 亦不知法
复不知非 昼夜愚惑 从羊中来
好妄喜谈 数亲豪族 众人所爱
鹦鹉中来 所行卒暴 乐人众中
言语多烦 鸜鹆中来 行步舒缓
意有所规 多害生类 从鹤中来
体小好淫 意不专定 见色心惑
从雀中来 眼赤齿短 语便吐沫
卧则缠身 从蚖中来 语则嗔恚
不察来义 口出火毒 从鸩中来
独处贪食 声响暗呃 夜则少睡
从猫中来 穿墙窃盗 贪财健恐
亦无亲疏 从鼠中来 深观相貌
从畜生来
第三饿鬼相者。
身长多惧 以发缠身 衣裳垢圿
从饿鬼来 淫泆悭贪 嫉彼所得
不好惠施 从饿鬼来 不孝父母
家室大小 动则诤讼 从饿鬼来
不信至诚 所行趣为 薄力少知
从饿鬼来 声坏响塞 卒兴嗔恚
食便好热 从饿鬼来 恒乏财货
空贫匮陋 智者所嗤 从饿鬼来
门不事佛 不好闻法 永绝天路
从饿鬼来 不教妻子 兄弟姊妹
人所憎嫉 从饿鬼来 生则孤裸
无人瞻视 终归未受 不离宿缘
意志褊狭 不好荣饰 所行丑陋
从饿鬼来 所为不获 所作事烦
人所驱逐 从饿鬼来 惑事喜败
不审根原 不受人谏 从饿鬼来
不乐静处 喜居厕溷 颜貌臭秽
从风神来 身大喜好 喜贪食肉
独乐神祠 从阅叉来 健嗔合斗
见物贪著 无有患忘 从阅叉来
见者毛竖 直前熟视 如似所失
从罗刹来 体狭皮薄 颜色和悦
闻乐喜欣 干沓和来 意好轻飘
香熏自涂 多诸伎术 干沓和来
恒喜歌舞 男女所传 先语后笑
甄陀中来 情性柔耎 晓了时节
能断漏结 真陀罗来 此饿鬼相
阅叉罗刹
第四修罗相者。
圆眼面方 黄体金发 尽备伎术
阿须伦来 直前视地 无有疑难
见怨辄击 阿须伦来 此是须伦
略说其相
第五人相者。
知趣所生 所执不忘 晓了事业
从人道来 解诸幻伪 己不为之
所作平等 从人道来 善恶之言
初不忘失 不信奸伪 从人道来
贪淫悭嫉 执心难舍 尽解方俗
从人道来 信意惠施 解法非法
心不偏彼 从人道来 不失时节
亦不懈怠 恭敬贤圣 从人道来
设见沙门 持戒多闻 至心承事
从人道来 供事诸佛 正法众僧
随时闻法 从人道来 闻法能知
闻恶不为 速还泥洹 从人道来
此是人相 粗说其貌
第六天相者。
依须弥山 有五种天 本所造缘
其相不同 腰细脚粗 恒喜含笑
智者当察 从曲天来 意好微妙
少于资财 见斗则惧 从尸天来
身长体白 颜色端正 不好火光
从婆天来 常怀悦豫 闻恶不懅
不从彼受 从乐天来 思惟忍苦
好分别义 慈孝父母 毗沙天来
宿不乐家 喜游林薮 志念女色
从三天来 财宝虽多 生卑贱家
心乐清净 从三天来 任己自行
所为不克 望断愿达 从炎天来
意喜他淫 不守己妻 为鬼所使
他化天来 承事父母 恒法则义
己短彼受 兜率天来 非道求道
心无吝想 不乐在家 从梵天来
意愿性质 恒贪睡眠 亦不解法
无想天来 六趣众生 各有元本
性行不同 志操殊异
归信缘第三
如那先比丘问佛经云。时有弥兰王。问罗汉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生天。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众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亦不信是也。那先比丘问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也。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何不信耶。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言。如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国。此二人远近虽异。死则一时俱到。如有一双飞鸟。一于高树上止。一于卑树上止。两鸟一时俱飞其影俱到地耳。那先比丘言。如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譬如烧铁在地。一人知为烧铁。一人不知。两人俱取。然不知者手烂大。知者小坏。作恶亦尔。愚者不能自悔故。其殃得大。智者作恶。知不当为日自悔过故。其殃少耳。
又四品学经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或胜于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狱。罪毕始为饿鬼。饿鬼罪毕转为畜生。畜生罪毕乃还为人。以畜生中毕罪。便得为人。是故当勤作善。奉三尊之教。长离三恶道受天人福。后长解脱。
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又杂譬喻经云。有十八事于世甚难。一值佛世难。二正使值佛得为人难。三正使成人在中国生难。四正使在中国生种姓家难。五正使在种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难。六正使四支六情完具。得财产难。七正使得财产值善知识难。八正使值善知识具智慧难。九正使得智慧具善心难。十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难。十一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正使得贤善值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正使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正使得宜适。得受听说难。十五正使听说。得正解智慧难。十六正使得解能受深经难。十七正使能受深经。得如说修行难。十八正使能受深经。得如说修行。得证圣果难。是为十八事难。
又罪业报应经偈云。
水流不常满 火盛不久然
日出须臾没 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 无常复过是
故知。人身难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须生著。当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牵猪羊诣于屠所。故涅槃经云。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如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雾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
又摩耶经偈言。
譬如旃陀罗 驱牛就屠所
步步近死地 人命疾过是
又叔迦经中说。叔迦婆罗门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于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则胜出家(为判而言出家之人明解法多故胜在家希故故说不如出家人也)又三千威仪云。出家人所作业务者。一者坐禅。二者诵经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燥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间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念妻子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颂曰。
善恶相异 圣凡道合 五阴虽同
六道乖法 占候观色 各知先业
苦乐殊形 孰能止遏
诸经要集卷第十七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八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地狱部第二十八(此有八部)
·述意缘
·会名缘
·受报缘
·时量缘
·典主缘
·王都缘
·业因缘
·诫勖缘
述意缘第一
夫拥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何者。源出于水。源未杜而水不穷。火沸于汤。火未扑而汤讵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拥流而自干。扑火之宾。不扬汤而自止。类斯而谈。可得详矣。如厌其果者。未若挹其因。怖其苦者。岂若惩其恶。因资于果。因未绝而果不穷。恶生于苦。恶未惩而苦讵息。故使绝因之士。不厌果而自亡。惩恶之贤。不怖苦而自离。凡百君子。书其诫欤。
会名缘第二
问曰。云何名地狱耶。答曰。依立世阿毗昙论云。梵名泥黎耶以无戏乐故又无喜乐故。又无行出故。又无福德故。又因不除离恶业故。于中生。复说。此道于欲界中最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故说地狱名泥黎耶。如婆沙论中。名不自在。谓彼罪人。为狱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故名地狱。亦名不可爱乐。故名地狱。又地者底也。谓下底。万物之中地最在下。故名为底也。狱其局也。局谓拘局不得自在。故名地狱。又名泥犁者梵音。此名无有。谓彼狱中无有义利。名无有也。
问曰。地狱多种或在地下。或处地上。或居虚空。何故并名地狱。答曰。旧翻地狱。名狭处局不摄地空。今依新翻经论。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此总摄人。处苦集故名捺落迦。又新婆沙论云。问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彼诸有情。无悦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名那落迦。或有说者。由彼先时造作增长。增上暴恶身语意恶行。往彼令彼相续故名捺落迦。有说彼趣以颠坠故名捺落迦。如有颂言。
颠坠于地狱 足上头归下
由毁谤诸佛 乐寂修苦行
有说捺落名人。迦名为恶。恶人生彼处故。名捺落迦。问何故。最下大者。名无间耶。答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问余地狱中。岂有歌舞饮食。受喜乐异熟故。不名无间耶。答余地狱中。虽无异熟喜乐。而有等流喜乐。如于施设论说。等活地狱中。有时凉风所吹血肉还生。有时出声唱等活。彼诸有情欻然还活。唯于如是血肉生时。及还活时。暂生喜乐间苦受。故不名无间也。
受报缘第三
如新婆沙论云。问曰。地狱在何处。答曰。多分在此赡部洲下。云何安立。有说。从此洲下四万逾缮那。至无间地狱底。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逾缮那。次上一万九千逾缮那中。安立余七地狱。谓次上有极热地狱。次上有热地狱。次上有大[口*睪]叫地狱。次上有[口*睪]叫地狱。次上有众合地狱。次上有黑绳地狱。次上有等活地狱。此七地狱。一一纵广万逾缮那。次上余有一千逾缮那。五百逾缮那是白墡。五百逾缮那是泥。有说。从此泥下。有无间地狱在于中央。余七地狱周回围绕。如今聚落围绕大城。问曰。若尔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赡部洲。周围六千逾缮那。三逾缮那半。一一地狱其量广大。云何于此洲下得相容受。答曰。此赡部洲上尖下阔。犹如谷聚故得容受。由此经中说四大海渐入渐深。又一一大地狱。有十六增。谓各有四门。一一门外各有四增。一煻煨增。谓此增内煻煨没膝。二尸粪增。谓此增内尸粪泥满。三锋刃增。谓此增内复有三种。一刀刃路。谓于此中。仰布刀刃以为道路。二剑叶林。谓此林上纯以锯利剑刃为叶。三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林同。故此增摄四烈大河。谓此增内。有四。大河热碱水。并本地狱。以为十七。如是八大地狱并诸眷属。便有一百三十六所。是故经说有一百三十六捺落迦。故长阿含经云。大地狱其数总八。其八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如四天下外。有八万天下而围绕。八万天下外复有大海。海外复有大金刚山。山外复有山。亦名金刚(楼炭经云大铁围山)二山中间。日月神天威光并不照。八大地狱者。一想。二黑绳。三堆压。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烧炙。七大烧灸。八无间(楼炭反余经名有不同者由翻有讹正大意并同)第一想地狱十六者。其中众生。手生铁爪递相嗔忿。以爪相攫应手肉堕。想以为死。故名其想。复次其中众生怀毒害想。手执刀剑递相斫刺。[利-禾+皮]剥脔割身碎在地。想谓为死。冷风来吹复活起。彼自想言。我今已活。久受罪已出想地狱。慞惶求赦。不觉忽到黑沙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沙。来著其身烧皮彻骨。身中焰起回旋周还。身烧燋烂。其罪未毕。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黑沙地狱。到沸屎地狱。有沸屎铁丸自然满前。驱迫罪人使抱铁丸。烧其身手足。复使撮著口中。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有铁嘴虫唼肉达髓。苦毒无量。受罪未毕复不肯死。久受苦已。出沸屎狱。到铁钉地狱。狱卒扑之偃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钉钉手足。周遍身体尽五百钉。苦毒号吟。犹不复死。久受苦已。出铁钉地狱。到饥饿地狱。即扑热铁上销铜灌口。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燋烂。余罪未尽犹复不死。久受苦已出饥地狱。到渴地狱。即扑热铁上。以铁丸著其口中烧其唇口。通彻下过无不燋烂苦毒啼哭。久受苦已出渴地狱。到一铜鍑地狱。狱卒怒目。捉罪人足倒捉鍑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身坏烂熟万苦并至。故令犹不死。久受苦已出一铜鍑狱。至多铜鍑地狱。捉罪人足倒捉鍑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举身烂坏。以铁钩取置余鍑中。悲叫苦毒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多铜鍑狱。至石磨地狱。捉彼罪人。扑热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转揩磨骨肉糜碎。苦毒切痛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石磨狱。至脓血地狱。脓血沸涌。罪人于中东西驰走。汤其身体头面烂坏。又取脓血食之。通彻下过苦毒难忍。故令不死。久受苦已乃出脓血狱。至量火地狱。有大火聚。其火焰炽驱迫罪人。手把热铁升以量火聚。遍烧身体。苦毒热痛吟呻号哭。故令不死。久受苦已出量火狱。到灰河地狱。纵广深浅各五百由旬。灰汤涌沸恶气蓬潡。回波相博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横。其河岸上有剑树林。枝叶华实皆是刀剑。罪人入河。随波上下回覆沉没。铁刺刺身内外通彻。脓血流出苦痛万端。故令不死。乃出灰河至彼岸上。到剑割刺身体伤坏。复有豺狼。来啮罪人生食其肉。走上剑树剑刃下向。下剑树时剑刀上向。手攀手绝。足踏足断。皮肉堕落唯有白骨。筋脉相连。时剑树上。有铁嘴乌啄头食脑。苦毒号叫故使不死。还入灰河随波沉没。铁刺刺身苦毒万端。皮肉烂坏脓血流出。唯有白骨浮漂于外。冷风来吹寻便起立。宿对所牵。不觉忽至铁丸地狱。有热铁丸狱鬼驱捉走。手足烂坏举身火然。万毒并至故令不死。久受苦已乃出铁丸狱。至斤斧地狱。捉此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斤斧。斫其手足耳鼻身体。苦毒号叫。犹复不死久受罪已出斤斧狱。至豺狼地狱。有群豺狼竞来跻啮。肉堕骨伤脓血流出。苦痛万端故令不死。久受苦已乃出豺狼狱。至剑树地狱。入彼剑林有暴风起。吹剑树叶堕其身上。头面身体无不伤坏。有铁嘴乌啄其两目。苦痛悲号故使不死。久受苦已乃出剑树狱。至寒冰狱。有大寒风吹其身上。举体冻伤皮肉堕落。苦毒叫唤。然后命终。身为不善口意亦然。斯堕想地狱。怀惧毛竖。
第二黑绳大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黑绳。其诸狱卒捉彼罪人。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热铁绳拼之使直。热铁斧逐绳道。斫罪人作百千段。复次以铁绳拼锯解之。复次悬热铁绳交横无数。驱迫罪人使行。绳间恶风暴起。吹诸铁绳历络其身。烧皮彻肉樵骨沸髓。苦毒万端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黑绳。久受苦已乃出黑绳。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然后命终。不可具述。余十六地狱受苦痛事。准前同法。然受苦加重。由恶意向父母佛及声闻。即堕黑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
第三堆压大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堆压。有大石山两两相对。人入此中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山还故处。苦毒万端故使不死。复有大铁象。举身火然哮呼而来。蹴踏罪人婉转其上。身体糜碎脓血流出。号啕悲叫故使不死。复捉罪人卧大石上以大石压。复取罪人卧地。铁杵捣之从足至头。皮肉糜碎脓血流出。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令不死故名堆压。久受苦已乃出堆压地狱。到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然后命终。但造三恶业。不修三善行。即堕堆压地狱。苦痛不可称计。
第四叫唤大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各纵广五百由旬。何故名叫唤地狱。狱卒捉罪人掷大镬中。又置大铁鍑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号啕叫唤苦痛辛酸。又取彼罪人掷大鏊上反覆煎熬。久受苦已乃出叫唤。至黑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由嗔恚怀毒造诸行恶。故堕叫唤地狱。
第五大叫唤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大小同前)何故名大叫唤地狱。取彼罪人著大铁釜中。又置铁镬中。热汤涌沸煮彼罪人。又掷大铁鏊上。反覆煎熬。号啕大叫苦痛辛酸。余罪未毕故使不死。名大叫唤。久受苦已出大叫唤。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由习众邪见。为爱网所牵。造卑陋行。堕大叫唤地狱。
第六烧炙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大小同前)何故名烧炙。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著铁楼上。其楼火然内外俱赤。又掷著大铁陶中。其陶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故名烧炙。久受苦已出烧炙地狱。乃至寒冰地狱。然后命终。为烧炙众生。故堕烧炙地狱。长夜受此烧炙苦痛。
第七大烧炙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大小同前)何故名大烧炙地狱。谓将诸罪人置铁城中。其城火然内外俱赤。烧炙罪人皮肉燋烂。万毒并至。有大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有大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竖著火中。熏大烧炙皮肉燋烂。余罪未毕故使不死。久受苦已出大烧炙。乃至寒冰。尔乃命终。由舍善业为众恶行。故堕大烧炙地狱。
第八无间地狱。亦有十六小地狱围绕(大小同前)云何名阿鼻地狱。此云无间地狱。何名无间。狱卒捉彼罪人剥取其皮从足至顶。即以其皮缠罪人身。著火车轮碾热铁地。周行往返。身体碎烂皮肉堕落。万毒并至故使不死又有铁城四面火起。东焰至西。西焰至东。南北上下亦复如是。焰炽回遑间无空处。东西驰走烧炙其身。皮肉燋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罪人在中久乃开门。其诸罪人奔走往趣。身诸支节皆火焰出。走欲至门门自然闭。余罪未毕故使不死。又其中罪人。举目所见但见恶色。耳闻恶声。鼻闻臭气。身触苦痛。意念恶法。弹指之顷无不苦时。故名无间地狱。久受苦已。从无间出乃至寒冰地狱。尔乃命终。为重罪行生恶趣业。故堕无间地狱。受罪不可称计。名八大地狱。各历十六受罪如前。
又观佛三昧海经云。阿鼻地狱者。纵广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铁城。七层铁网。有十八隔周匝七重。皆是刀林。复有七重剑树四角。有四大铜狗。广长四十由旬。眼如掣电。牙如剑树。齿如刀山。舌如铁刺。一切身毛皆然猛火。其烟恶臭。有十八狱卒。口如夜叉。六十四眼。散迸铁丸狗牙上出高四由旬。牙端火流烧前铁车。轮辋出火锋刃剑戟。烧阿鼻城赤如融铜。狱卒八头六十角。角头火然。火变成钢。复成刀轮。轮轮相次在火焰间。满阿鼻城。城内有七铁幢。火涌如沸。铁流融迸涌出四门。上有十八釜。沸铜涌漫满于城中。一一隔门。有八万四千铁蟒大蛇。吐毒火中身满城内。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铁丸。五百夜叉。五百亿虫。八万四千嘴。头上火流如雨而下。满阿鼻城。此虫若下猛火大炽。照八万四千由旬狱。上冲大海水沃燋山。下贯大海底形如车轴。若有杀父害母骂辱六亲。命终之时。铜狗化十八车。状如宝盖。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喜欲往。风刀解时寒急作声。宁得好火安车上。然火自暴。即便命终。坐金车上瞻玉女者。皆捉铁斧斩截其身。屈申臂顷直落阿鼻。从上隔下如旋火轮。至于下隔身遍隔内。铜狗大吼啮骨唼髓。狱卒罗刹捉大铁叉。叉头令起。遍体火焰满阿鼻狱。阎罗王大声告敕曰。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狱。如是展转经历大苦。说不可尽。地狱一日一夜受罪。如阎浮提六十小劫。如是一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劫。复有众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淫侄无道。逼掠净戒。尼姊妹亲戚。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此等罪人。经八万四千大劫。复入东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复如是。身满阿鼻狱。四支复满。十八隔中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小地狱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五百亿剑林地狱。五百亿刺林地狱。五百亿铜柱地狱。五百亿铁机地狱。五百亿铁网地狱。十八铁窟地狱。十八铁丸地狱。十八尖石地狱。十八饮铜地狱。如是阿鼻大地狱中。有此十八地狱。一一狱中。别有十八隔小地狱。始从寒泳乃至饮铜。总有一百四十二隔地狱。各有造业不同。然共历此狱受苦皆遍。又起世经云。佛告诸比丘。阿毗至大地狱中。亦有十六诸小地狱。而为眷属以自围绕。各广五百由旬。所有众生。有生者出者住者。恶业果故自然出生。诸守狱卒。各以两手执彼众生身。扑置炽然热铁地上。火焰直上一向猛盛。覆面于地。便持利刀。从脚踝上破出其筋。手捉挽之乃至项筋。皆相连引贯彻心髓。痛苦难论。如是挽已。令驾铁车驰奔而走。其车甚热光焰炽然。所行之处纯是洞然。热铁险道去已复去。随狱卒意无暂时停。欲向何方称意即去。随所去处狱卒挽之。未曾舍离。随所经历销铄罪人。身诸肉血无复遗余。往昔人非人时。所作业者一切悉受。以不善报故。从于东方有大火聚。忽尔出生。炽然赤色。极大猛焰一向焰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各各如是。诸大火聚之所围绕。渐渐逼近受诸苦痛。从于东壁出大火焰。直射西壁到已而住。从于西壁出大火光焰。直射北壁。从于北壁出大火光焰。直射南壁。从下射上。自上射下。纵横相接上下交射。热光赫奕腾焰相冲。尔时狱卒。以诸罪人掷置六种大火聚内。乃至受于极严切苦。命亦未终。彼不善业未毕未尽。于其中间具足而受。此阿毗至大地狱中。诸众生等。以诸不善业果报故。经无量时长远道中。受诸苦已。地狱四门还复更开。于门开时诸众生等。闻声见开向门而走。作如是念。我等今者必应得脱。彼人如是大驰走时。其身转复炽。然猛烈。譬如壮夫执干草炬。逆风而走。彼炬既然转复炽盛。彼诸众生走已复走。彼人身分转更炽然。欲举足时肉血俱散。欲下足时肉血还生。乃到狱门其门还闭。既不得出。其心闷乱覆面倒地。遍烧身皮。次烧其肉。复烧其骨。乃至彻髓烟焰洞然。其烟蓬勃。其焰炎赫烟焰相杂热恼复倍。彼人于中受极严苦。恶业未灭一切悉受。此阿毗至大地狱中。于一切时。无有须臾暂受安乐。如弹指顷。如是次第具受此苦。
世尊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应当知彼世中间。别有十地狱。何等为十。一頞浮陀地狱。二泥罗浮陀地狱。三阿呼地狱。四呼呼婆地狱。五阿吒吒地狱。六搔揵提迦地狱。七优钵罗地狱。八波头摩地狱。九奔茶梨地狱。十拘牟陀地狱。
何因何缘。名頞浮陀地狱耶。此诸众生所有身形。犹如泡沫。是故名为頞浮陀地狱。
复何因缘。名泥罗浮陀地狱。此诸众生所有身形。譬如肉段。是故名泥罗浮陀地狱。
复何因缘。名阿呼地狱。此诸众生。受严切苦逼迫之时。叫唤而言阿呼阿呼。甚大苦也。是故名为阿呼地狱。
复何因缘。名呼呼婆地狱。此诸众生。为彼地狱极苦逼时。叫唤而言呼呼婆呼呼婆。是故名为呼呼婆地狱。
复何因缘。名阿吒吒地狱。此诸众生。以极苦恼逼切其身。但得唱言阿吒吒阿吒吒。然其舌声不能出口。是故名为阿吒吒地狱。
复何因缘。名搔揵提迦地狱。此诸众生。地狱之中猛火焰色。如搔揵提迦华。是故名为搔揵提迦地狱。
复何因缘。名优钵罗地狱。此诸众生。地狱之中猛火焰色。如优钵罗华。是故名为优钵罗地狱。
复何因缘。名拘牟陀地狱。此诸众生。地狱之中猛火焰色。如拘牟陀华。是故名为拘牟陀地狱。
复何因缘。名奔荼梨地狱。此诸众生。地狱之中猛火焰色。如奔茶梨迦华。是故名为奔荼梨迦地狱。
复何因缘。名波头摩地狱。此诸众生。地狱之中猛火焰色。如波头摩华。是故名波头摩地狱。
又立世阿毗昙论云。世尊说。有大地狱。名曰黑闇。各各世界外边悉有。皆无覆盖。此中众生。自举手眼不能见。虽复日月具大威神所有光明。不照彼色。诸佛出世大光遍照。因此光明互得相见。住在两两世界铁轮外边。名曰界外。是寒冰地狱。于两山间。有十名。一名頞浮陀。乃至第十名波头摩。彼中众生。傍行作向上想。犹如守宫。铁轮外边恒作傍行。是其身量如頞多大。因冷风触其身坼破。譬如熟瓜。如竹[竺-二+韋]林。致大火烧。爆声吒吒。如是众生被寒风触。骨破爆声吒吒远彻。因是声故互得相知。成往来相触故。互得相知。有诸众生此中受生。若有众生。于此间死多往生此。寒冰地狱在铁轮外。若余世界有众生死。应生寒冰地狱。多彼世界铁轮外生。两界中间。其最狭处八万由旬。在下无底。向上无覆其最广处十六万由旬。
时量缘第四
如起世经云。佛言。如憍萨罗国斛量胡麻。满二十斛。高盛不概。有一丈夫。满百年已取一胡麻。如是次第满百年已。复取一粒掷置余处。掷满二十斛胡麻尽已。尔所时节我说其寿。犹未毕尽。且以此数略而计之。名一頞浮陀寿。如是二十頞浮陀寿。为一泥罗浮陀寿。二十泥罗浮陀寿。为一阿呼寿。二十阿呼寿。为一呼呼婆寿。二十呼呼婆寿。为一阿吒吒寿。二十阿吒吒寿。为一搔揵提迦寿。二十搔揵提迦寿。为一优钵罗寿。二十优钵罗寿为一拘牟陀寿。二十拘牟陀寿。为一荼荼梨迦寿。二十奔荼梨迦寿。为一波头摩寿。二十波头摩寿。为一中劫。又那先比丘问佛经云。如世间火。不如泥犁中火热。如持小石著世间火中。至暮不消。取大石著泥犁火中即消。亦如有人作恶。死在泥犁中。数千万岁其人不死。亦如大蟒蛟龙等。以沙石为食即消。如人怀胎。腹中有子不消。此并由善恶业力。致使消与不消。如人所作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字在。火至后成。今世所作行。后世成之。
又如钵头摩地狱中火焰炽盛。罪人去此火一百由旬。火已烧炙。若去六十由旬。罪人两耳已聋无所闻知。若去火五十由旬。其罪人两目已盲。无所复见。如瞿波利比丘已怀恶心谤舍利弗。目揵连身坏命终。堕此钵头摩地狱中。
又如起世经云。波头摩地狱所住之处。若诸众生离其处所。一百由旬。便为彼狱火焰所及。若离五十由旬。所住众生为彼火熏。皆盲无眼。若离二十五由旬。所住众生身之肉血。燋然破散。谓于梵行出家人边。生垢浊心故。损恼心故。毒恶心故。不利益心故。无慈心故。无净心故。自受斯殃。是故于一切梵行人所起慈。身口意业常受安乐。
典主缘第五
如问地狱经及净度三昧经云。总括地狱。有一百三十四界。先述狱主名字处所。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经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对。同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问地狱经云。十八王者。即主领十八地狱。一迦典泥犁。二屈遵典刀山。三沸进寿典沸沙。四沸典沸屎。五迦世典黑耳。六[山*盍]傞典火车。七汤谓典镬汤。八镬迦然典铁床。九恶生典[嶬-我+皿]山。十寒冰(经阙王名)十一毗迦典剥皮。十二遥头典畜生。十三提薄典刀兵。十四夷火典铁磨。十五悦头典冰地狱。十六铁[竺-二+丹](经阙王名)十七身典蛆虫。十八观身典洋铜又净度三昧经云。复有三十地狱各。有主典不烦具录。但列五官名字知。一者鲜官禁杀。二者水官禁盗。三者铁官禁淫。四者土官禁两舌。五者天官禁酒。
王都缘第六
如起世经云。当阎浮洲南。二铁围山外。有阎摩王宫殿住处。纵广正等六十由旬。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铃网其外七重多罗行树。周匝围绕杂色可观。七宝所成。于其四方各有诸门。一一诸门皆有却敌楼橹台殿园苑华池。有种种树美果弥满香风远熏众鸟和鸣。王以恶业不善果故。于夜三时及昼三时。自然有赤融铜汁。在前出生。其王宫殿即变为铁。五欲功德皆没不现。王见此已。怖畏不安诸毛皆竖。即便出外。若在宫外。即走入内时。守狱者取阎摩王。高举扑之置热铁地上。其地炽然。极大猛盛光焰炎赫。扑令卧已。即以铁钳开张其口。以融铜汁写置口中。时阎摩王被烧唇口。次烧其舌。后烧咽喉。复烧大肠及小肠等。次第燋然从下而出。尔时彼王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以于往昔身作恶行。口作恶行。意作恶行。并余众生同作业者。皆受此苦。愿我从今舍此身已。更得身时。俱于人间相逢受生。于如来法中。当得信解。剃除鬓发。著袈裟衣。得正信解。从家出家。既出家已自得通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应作者皆已作讫。更不复于后世受生。发如是等熏习善念。即于所住宫殿还成七宝。犹如诸天。五欲功德。现前具足。以三业善便得快乐(如长阿含经王亦三时受苦大意亦同此经也)。
又新婆沙论问诸地狱卒。为是有情数。为是非有情数耶。答若以铁锁系缚初生地狱有情往琰摩王所者是有情数若以种种苦具于地狱中害有情者是非有情数。赡部洲下有大地狱。赡部洲上。亦有边地狱及独地狱。或在谷中。或在山上。或在旷野。或在空中。于余三洲唯有边地狱独地狱。无大地狱。所以者何。唯赡部洲人造善猛利。彼作恶亦复猛利。非余洲故。有说北拘卢洲。亦无边地狱等。是受纯净业果处故。问若余洲无大地狱者。彼诸有情。造无间业断善根等。当于何处受异熟耶。答即于此赡部洲下大地狱受。问地狱有情其形云何。答其形如人。问语言云何。答彼初生时。皆作圣语。后受苦时。虽出种种受苦痛声。乃至无有一言可了。唯有斫刺破烈之声。
业因缘第七
如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云。尔时信相菩萨。为诸众生而作发起白佛言。世尊。今有受罪众生。为诸狱卒。剉碓斩身从头至足。乃至其顶斩之已讫。巧风吹活而复斩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儿魁脍斩截众生。故获斯罪。
第二复有众生。身体顽痹眉须堕落。举身烘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沾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斫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巧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
第三复有众生。身体长大。聋騃无足宛转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为诸小虫之所唼食。常受此苦不可堪处。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语。不孝父母。反戾时君。若为帝王大臣。四镇方伯州郡令长。官禁督护。恃其威势侵夺民物。无有道理。使苦燋悴呼嗟而行。故获斯罪。
第四复有众生。两目盲瞎都无所见。或抵树木。或堕沟坑。于时死已更复受身。亦复如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罪福。障佛光明。缝鹰眼合。笼系众生。皮囊盛头不得所见。故获斯罪。
第五复有众生。蹇吃喑哑口不能言。若有所说。闭目举手口不言了。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诽谤三尊。轻毁圣道。论他好丑。求人长短。强诬良善。憎嫉贤人。故获斯罪。
第六复有众生。腹大项细不能下食。若有所食变为脓血。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偷盗僧食。或为大会福食屏处偷啖。吝惜己物但贪他财。常行恶心与人毒药。气息不通。故获斯罪。
第七复有众生。常为狱卒热烧铁钉。钉入百节骨头钉之已讫。自然火生焚烧身体。悉皆燋烂。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针灸医师。针人身体不能差病。诳他取财。徒忧苦痛令他苦恼。故获斯罪。
第八复有众生。常在镬汤中。为牛头阿搒。以三股铁叉。叉人内著镬汤中。煮之令烂。还复吹活而复煮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信邪倒见。祠祀鬼神。屠杀众生。汤灌灭毛。镬汤煮煎。不可限量。故获斯罪。
第九复有众生。常在火城中煻煨脐心。四门俱开。若欲趣门门即闭之。东西驰走不能自免。为火烧尽。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焚烧山泽。火煨鸡子。烧煮众生。身烂皮剥。故获斯罪。
第十复有众生。常在雪山中寒风所吹。皮肉剥裂求死不得。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横道作贼。剥脱人衣。使冬月之日令他冻死。生[利-禾+皮]牛羊痛不可堪。故获斯罪。
第十一复有众生。常在刀山剑树之上。若有所捉即便割伤。枝节断坏。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屠杀为业。烹害众生屠割剥裂。骨肉分离头脚星散。悬于高格称量而卖。或复生悬众生苦痛难处。故受斯罪。
第十二复有众生。五根不具。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飞鹰走狗弹射禽兽。或断其头。或断其足。生灭鸟翼。故获斯罪。
第十三复有众生。挛躄背偻腰臗不随。脚跛手拘不能采涉。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野田行道安枪。或安射窠施张弶阱。陷坠众生头破脚折。伤损非一。故获斯罪。
第十四复有众生。常为狱卒桎梏其身。不得免脱。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网捕众生。笼系人畜饥穷困苦。或为宰主令长。贪取财钱。枉系良善。怨酷昊天。不得纵意。故获斯罪。
第十五复有众生。或颠或狂。或痴或騃。不别好丑。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饮酒醉乱犯三十六失。复得痴身如似醉人。不识尊卑不别好丑。故获斯罪。
第十六复有众生。其形甚小阴藏甚大。挽之身皮皆复进引。行立坐卧以之为妨。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持生贩卖。自誉己物。毁呰他财。嚣升弄斗蹑秤前后欺诳于人。故获斯罪。
第十七复有众生。男根不具而为黄门。身不妻娶。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揵象马牛羊猪狗。死而复苏。故获斯罪。
第十八复有众生。从生至老无有儿子。孤立独存。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人暴恶不信罪福。百鸟产乳之时。赍持瓶器。循大水渚。求拾鸿鹤鹦鹉鹅雁。诸鸟卵[穀-禾+卵]。担归煮啖。诸鸟失子。悲鸣叫裂眼中血出。故获斯罪。
第十九复有众生。少小孤寒。无有父母兄弟。为他作使辛苦活命。长大成人横罗殃祸。悬官所缚系闭牢狱。无人追饷饥穷困苦。无所告及。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喜捕拾。雕鹫鹰鹞。熊罴虎豹。枷锁而畜。孤此众生。父母兄弟常恒忧悲。悲鸣叫裂哀感人心。不能供养常苦饥饿。骨立皮连求死不得。故获斯罪。
第二十复有众生。其形甚丑。身黑如漆面目复青。鞫颊俱堆。疱面平鼻。两眼黄赤。牙齿疏缺。口气腥臭。矬短拥肿。大腹亚髋。脚复缭戾。偻脊匡肋。费衣健食。恶疮脓血。水肿干痟。疥癞痈疽。种种诸恶集在其身。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他作罪横罗其殃。永不见佛。永不闻法。永不识僧。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子不孝父母。为臣不忠其君。为君不敬其下。朋友不赏其信。乡党不以其齿。朝廷不以其爵。妄为趋作。心意颠倒无有其度。不信三尊。杀君害师。伐国掠民。攻城破坞。偷寒过盗恶业非一。美己恶人。侵陵孤老。诬谤贤圣。轻慢尊长。欺诳下贱。一切罪业悉具犯之。众恶集报。故获斯罪。
尔时一切诸受罪众生。闻佛作如是说。悲号动地。泪下如雨。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久住说法。令我等辈而得解脱。佛言。若我久住。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谓我常在。不念无常。善男子譬如孩儿母常在侧。不生难遭之想。若母去者。便生渴仰思恋之心。母方还来乃至欢喜。善男子。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善恶业缘受报好丑。故般涅槃。尔时世尊。即为此诸受罪众生。而说偈言。
水流不常满 火盛不久然
日出须臾没 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 无常复过是
念当勤精进 顶礼无上尊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六人为伴。造罪俱堕地狱。同在一釜中。皆欲说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罗。佛见之笑。目连问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为伴。俱堕地狱。共在一釜中。各欲说本罪。热汤沸涌不能再语。各一语便回下。一人言沙者。世间六十亿万岁。在泥犁中。始为一日。何时当竟。第二人言那者。无有出期。亦不知何时当得脱。第三人言特者。咄咄我当用作生。不能自制意。夺五家分。供养三尊。愚贪无足。今悔何益。第四人言涉者。言我治生亦不至诚。财产属他。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谁当保我。从地罪出。便不犯道禁。得生天乐者。第六人言陀罗者。是事上头本不为心计。譬如御车失道入邪。折轴车怀。悔无所及。
又十轮经云。有五逆罪。为最极恶。何者为五。谓故心杀父母阿罗汉。破坏声闻和合僧事。乃至恶心出佛身血。诸如是等。名为五逆。若人于五逆中。作一一逆者不得出家。受具足戒。若听出家。则犯重罪。应殡令出。若已有出家诸威仪者。不应加其鞭杖。及诸系闭。复有四种大罪。同于四逆。犯根本罪。何者为四。杀辟支佛。淫阿罗汉比丘尼。若人舍财与佛法僧。主掌此物而辄用之。若人到见。破坏比丘僧。若人于此四根本罪中。犯一一罪。悉不听佛法出家。设使出家。不得听受具足戒。若受具者应驱令出。以有出家威仪法故。不应鞭杖系闭夺其生命。如是皆犯根本罪。非逆罪也有是根本罪亦是逆罪。若人出家受具足戒。得见谛道。断其命根。是名亦逆亦根本罪。如是众生。于我戒律中。应驱令出。有是根本罪非逆罪。若人出家凡夫众生。故害其命。是名犯根本。非逆罪也。若有四方僧物。饮食敷具。悉不应与同共利养也。有是非根本非逆罪。若有众生。于佛法僧而生疑心。此中出家。乃至见他读诵。而作留难乃至一偈。此非根本罪。亦非逆罪。是名甚恶。近于逆罪。若不忏悔除其罪根。终不听使佛法出家。设使出家受具足戒。不悔过者亦驱令出。何以故。不信正法。毁谤三乘。坏正法眼。欲灭法灯。断三宝种。减损人天而无利益。堕于恶道。此二种人名谤正法。毁呰贤圣。地狱劫寿。增长恶法。是名根本大重罪也。何者。是不威仪根本法罪。若比丘故淫。故杀凡人。不与而取。犯故妄语。于此四中。若犯一一罪。悉不听取四方僧物。饮食卧具。皆悉不得共同受用。然帝王大臣不应加其鞭杖。系闭刑罚乃至夺命。何故名为根本重罪。若人作如是行。身坏命终堕于恶趣。是恶道根本。是故名为根本罪也。譬如铁丸。虽掷空中。终不暂住。速疾投地。如是五逆犯四重禁。及二种众生。毁坏正法。诽谤贤圣。如是等十一种罪中。若人犯一一罪者。身坏命终。皆堕阿鼻地狱。
又如正法念经说。阿鼻地狱中苦。千倍过前。七大地狱寿经一劫。其身长大五百由旬。造四逆人四百由旬。造三逆人三百由旬。造二逆人二百由旬。造一逆人一百由旬。彼五逆业人临欲死时。唱唤失粪。咽喉抒气。如是死灭中有色生不见。其对其身。犹如八岁小儿。阎罗王然焰铁罥。系缚其咽。及束两手。头面在下足在于上。经二千年皆向下行。多烧焰鬘先烧其头。次烧其身。彼六欲天。闻彼阿鼻地狱中气。即皆消尽。何以故。以阿鼻狱人极大臭故。
又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挥霍之间。譬如壮士屈申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隔乃至上隔。经历八万四千隔中。攒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乃尔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比此阎浮提日月岁数。经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复有众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淫侄无道。逼略净戒诸比丘尼姊妹亲戚。不知惭愧。毁辱所亲。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刀风解身。俄尔之间身如铁花。满十八隔中。一一花八万四千叶。一一叶头身手支节。各在一隔间。地狱不大。此身不小。遍满如此大地狱中。经历八万四千大劫。此泥犁灭。复入东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此阿鼻狱南西北方。各经十八隔。谤方等经。具五逆罪。破坏僧祇。污比丘比丘尼。断诸善根如此罪人具众罪者。身满阿鼻狱。四支复满十八隔中。此阿鼻狱但烧如此。狱种众生劫欲尽时。东门即开。见东门外。清泉流水华果林树。一切俱现。是诸罪人从下隔见。眼火暂歇。从下隔起婉转腹行。踊身上走到上隔中。手攀刀轮。时虚空中雨热铁丸。走趣东门。既至门阃。狱卒罗刹。手捉铁叉逆刺其眼。铁狗啮心闷绝而死。死已复生。见南门开如前不异。如是西门北门亦复如此。如此时间经历半劫。阿鼻狱死生寒冰中。寒冰狱死生黑暗处。八千万岁目无所见。受大虫身婉转腹行。诸情暗塞无所解知。百千狐狼牵掣食之。命终之后生畜生中。五千万身受鸟兽形。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疥癞痈疽。贫穷下贱。一切诸衰以为严饰。受此贱形经五百身。后复还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遇善知识诸大菩萨。呵责其言。汝于前身无量世时。作无根罪。诽谤不信。如此罪人具众罪者。身满阿鼻狱。四支复满十八隔中。此堕阿鼻狱。受诸苦恼不可且说。汝今应当发慈悲心。时诸饿鬼闻是语已。称南无佛。称佛恩力。寻即命终生四天处。生彼天已悔过自责。发菩提心。诸佛心光不舍是等。摄受是辈如罗睺罗。教避地狱如爱眼目。故起世经。世尊说偈言。
若人身口意造业 作已入于恶道中
如是当生活地狱 最为可畏毛竖处
经历无数千亿岁 死已须臾还复活
怨仇各各相报对 由此众生更相杀
若于父母起恶心 或佛菩萨声闻众
此等皆堕黑绳狱 其处受苦极严炽
教他正行令邪曲 见人有善必破坏
此等亦堕黑绳狱 两舌恶口多妄语
乐作三种重恶业 不修三种善根牙
此等痴人必当入 合大地狱久受苦
或杀羊马及诸牛 种种杂兽鸡猪等
并杀诸余虫蚁类 彼人当堕合地狱
世间怖畏相多种 以此逼迫恼众生
当堕硙山地狱中 受于推压舂捣苦
贪欲毒痴结使故 回转正理令别异
判是作非乖法律 彼为刀剑轮所伤
倚恃强势劫夺他 有力无力皆悉取
若作如是诸逼恼 当为铁象所蹴踏
若乐杀害诸众生 身手血涂心严恶
常行如是不净业 彼等当生叫唤处
种种触恼众生故 于叫唤狱被烧煮
其中复有大叫唤 此由谄曲奸猾心
诸见稠林所覆蔽 爱网弥密所沉沦
常行如是最下业 彼则堕于大叫唤
若至如是大叫唤 炽然铁城毛竖处
其中铁堂及铁屋 诸来入者悉烧然
若作世间诸事业 恒多恼乱诸众生
彼等当生热恼处 于无量时受热恼
世间沙门婆罗门 父母尊长诸耆旧
若恒触恼令不喜 彼等皆堕热恼狱
生天净业不乐修 所爱至亲常远离
喜作如是诸事者 彼人当入热恼狱
恶向沙门婆罗门 并诸善人父母等
或复害于余尊者 彼堕热恼常炽然
恒多造作诸恶业 不曾发起一善心
是人直趣阿毗狱 当受无量众苦恼
若说正法为非法 说诸非法为正法
既无增益于善事 彼人当入阿毗狱
活及黑绳此两狱 合会叫唤等为五
热恼大热共成七 阿毗地狱为第八
此八名为大地狱 严炽苦切难忍受
恶业之人所作故 其中小狱有十六
诫勖缘第八
如起世经云。佛告诸比丘。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一老。二病。三死。有人放逸三业恶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守狱者。应时即来。驱彼众生。至阎王前白言。大王。此等众生。昔在人间。纵逸自在不善三业。今来生此。唯愿大王善教示之。王问罪人。汝昔人间。第一天使善教示汝。善呵责汝。岂得不见出现生耶。答言大天。我实不见。王重告言。汝岂不见。为人身时。或作妇女。或作丈夫。衰老相现。齿落发白。皮肤缓皱。黑黡遍体。状若胡麻。膊伛背曲。行步跛蹇。足不依身。左右倾侧。颈细皮宽。两边垂缓。犹若牛胡。唇口干枯。喉舌燥涩。身体屈弱。气力绵微。喘息出声。犹如挽锯。向前欲倒。恃杖而行。盛年衰损骨肉消竭。羸瘦尪弱。趣来世路。举动沉滞无复壮形。乃至身心恒常战掉。一切支节疲懈难摄。汝见之不。答言。大天。我实见之。时王告言。汝愚痴人无有智慧。昔日既见如是相貌。云何不作如是思惟。我今具有如是老法。未得远离。可作善业。使我长夜利益安乐。彼人复答言。大天。我实不作如是思惟。以心纵荡行放逸故。王又告言。汝愚痴人不修善业。当具足受放逸之罪。此之苦报非他人作。是汝自业今还聚集受此报也。
尔时阎摩王。第二诃之告。言。诸人岂不见第二天使世间出耶。答言。大天。我实不见。王复告言。汝岂不见。昔在世间作人身时。若妇女身。若丈夫身。四大和合。忽尔乖违病苦所侵。缠绵困笃。或卧小大床上。粪尿污秽。宛转其中不得自在。眠卧起坐仰人扶侍。洗拭抱持。与饮与食。一切须人。汝见之不。彼人答言。大天。我实见之。王复告言。痴人汝见如是。云何不思。我今亦有如是之法。未离患法。可作善业。令我当来长夜得大利益大安乐事。彼人答言。不也。我实不作如是思惟。以懈怠心行放逸故。王告。痴人。汝既懒堕不作善业。受此恶报。非他人造。还自受报。
尔时阎摩王。第三诃之语言。汝愚痴人。汝昔人时。岂可不见第三天使世间出耶。答言。大天。我实不见。王复告言。汝人间时。岂复不见妇女身。若丈夫身。随时命终置于床上。以杂色衣而蒙覆之。将出聚落。升帐轩盖种种庄严。眷属围绕。举手散发。灰土坌头。极大悲恼。号啕哭泣举声大叫。椎胸哀恸酸哽楚切。汝悉见不。答言。大天。我实见之。时王告言。痴人汝昔既见如此。何不思惟。我亦有死。未得免离。今当作善。为我长夜得大利益。彼人答言。大天。我实不作如是思惟。何以故。以放逸故。时王告言。汝既放逸不作善业。自造此恶非他人造。得此果报汝还自受。以此三使教示诃责已。敕令将去。时守狱者。即执罪人两足两臂。以头向下。以足向上。遥掷置于诸地狱中。
颂曰。
生来死还送 日往复月旋
弱丧昏风动 流浪逐物迁
愚戆失正路 漂没入重渊
一坠幽闇处 万劫履锋辛
六道旋寰苦 三业未曾全
坠流无人救 凄伤还自怜
归诚观像物 方知虚妄筌
苦海深河趣 思登般若船
诸经要集卷第十八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十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送终部第二十九(此有九缘)
·述意缘
·瞻病缘
·医疗缘
·安置缘
·敛念缘
·舍命缘
·遣送缘
·受生缘
·祭祠缘
述意缘第一
夫三界遐旷。六道繁兴。莫不皆依四大相资。五根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之理既难。所以调和之。乖为易忽。一大不调。四大俱损。如地大增。则形体[黑*敢]黑。肌肉青淤。症瘕结聚。如铁如石。若地大[虛*予]。则四支尪弱。多失半体。偏枯残戾。毁明失听。若水大增。则肤肉虚满。体无华色。举身痿黄。神颜惨怛。长脚洪肿。膀光胀急。若水大损。则瘦削骨立。筋现脉沈。唇舌干燥。耳鼻燋闭。五藏内煎。津液外竭。六府消耗。不能自立。若火大增。则举体烦镬。燋热如烧。痈疖疽肿。疮痍溃烂。脓血流溢。臭秽竞充。若火大损。则四体羸瘠府藏冰冷。焦隔凝寒。口若含霜。夏暑重裘。未尝温慰。食不消化。恒常欧逆。若风大增。则气满胸塞。府胃否隔。手足缓弱。四体疼痹。若风大损。则身形羸瘠。气裁如线。动转疲乏。引息如抽。咳嗽噫哕。咽舌难急。腹厌背偻。心内若冰。颈筋喉脉。奋作鼓胀。如是种种。皆是四大。乍增乍损。致有病疾。既一大婴羸。则三大皆苦。展转皆病。俱生前恼。四大交反。六府难调。良由宿积恶因。今遭苦报。无愧无耻。无恩无义。常随四时。资给所须。昼夜将养。未曾荷恩。片失供承。便招病苦。既知无恩。徒劳养育。纵加美食华服。终成粪秽。但趣得支身。以除饥渴。终不为汝。踵前蓄积。以劳我心。废求修道。寔由身伪苦器。阴是坏瓶。易损难持。剧同泡沫。四大浮虚。极相乖反。五阴缘假。多生恼患。所以禀形人世。逢此秽浊之时。受质为身。居斯怖畏之境。幽冥无量神鬼恒沙种族尤多。草筹未辩。或依房依庙。附岳附丘。凡有含灵。并皆只响。致使神爽冥昧。识虑昏茫。至于寤寐。多有恐怖。庶得临危摄念。无俟三称。在险逢安。宁劳千遍。愿增益神道。加足威光。以善利生。无相恼害。诚言可录。信验有征矣。
瞻病缘第二
惟居凡位。谁之无病。以有报身常加疾疹。或有舍俗出家孤游独宿。或有贫病老弱无人侍卫。若不互看命将安寄。故四分律。佛言。自今以去。应看病人。应作赡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乃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佛制七众。皆令住看。若舍而不看。皆结有罪故。诸佛心者。以大慈悲为体。随顺我语即是佛心也。
如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众病人。即应觅车乘驮载。令如法供养。乃至死时。亦应阇维殡埋。不得舍弃病人。有九法成就。必当横死。一知非饶益食而贪食。二不知筹量。三内食未消而食。四食未消而擿吐出。五已消应出而强持六食不随病。七随病食而不筹量。八懈怠。九无慧(如药师经亦有九横大意可知)。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缛。云何为五。一瞻病之人不别良药。二懈怠无勇猛心。三常喜嗔恚。亦好睡眠。四但贪衣食故瞻视病人。五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人语谈往反。是谓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翻前五法病得速差)。
又生经世尊以偈赞曰。
人当瞻疾病 问讯诸危厄
善恶有报应 如种果获实
世尊则为父 经法以为母
同学者兄弟 因是而得度
又法句喻经云。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到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浆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帝释取其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豁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病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言。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人。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暑。若欲鞭者赍其价。数得物者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谋。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枉。愿小垂恕。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拷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余世。罪毕为人。常婴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时贤者今吾身是。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人。虽更生死不可得免。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 妄才无罪 其殃十倍
灾迅无赦 生受酷痛 形体毁折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轻笑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克心自责。所患除愈。得阿罗汉道。贤提国王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又善生经云。瞻病人不应生厌。若自无物出外求之。若不得物贷三宝物。看差已十倍还之。
又五百问事云。看病人将病人物。为病人供给所须。不问病者。或问起嫌并不得用。若已取者应偿。不还犯重罪。
又四分律云。看病得五功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便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故看。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病若命终。五能为病人说法欢喜。己身善法增长。
医疗缘第三
夫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畅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人人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惴。竭而为焦。故良医导之以针石。救之以药济。圣人和之以王德。益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病。天地有可消之灾也。
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一风为大患。二痰为大患。三冷为大患。然有三良药治。若风患者。苏为良药。及苏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饮食。是谓三大患。有此三药治。如是比丘。亦有三大患。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然有三良药治。一若贪欲起时。以不净法治。及思惟不净道。二若嗔恚大患者。以慈心法治。及思惟慈心道。三若愚痴大患者。以智慧法治。及因缘所起道。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有此三药治。
又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此之八万四千。皆从四病起。一贪二嗔三痴四毒等分此之四病。各分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二万一千烦恼。以慈悲观。除嗔恚二万一千烦恼。以因缘观。除愚痴二万一千烦恼。总用上药。除等分病二万一千烦恼。譬如宝珠能除黑闇。般若波罗蜜。亦能除三毒烦恼病。
安置缘第四
盖闻三界之宅。寔四大之器。六尘之境。是五阴所居。良由妄想虚构。惑倒交兴。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今既报熟。命临风烛。然众生贪著。至死不觉。恐在旧所。恋爱资财。染著眷属。佛教移处。令生厌离。知无常将至。使兴心正念也。
如僧祇律云。若是大德病者。应在露现处上好房中。拟道俗问讯生善。瞻病人每须烧香燃灯。香汁涂地供待人客。
依西域只桓寺图云。寺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号无常。多生厌背去者极众还唯一二。其堂内安置一立像金色涂者。面向东方。当置病人在像前坐。若无力者。令病人卧。面向西方观佛相好。其像手中。系一五色彩幡。令病人手执幡脚。作往生净土之意。坐处虽有便利。世尊不以为恶。原其此土本是杂秽之处。犹降灵俯接下类群生。况今将命投。佛宁相弃舍。随病人所乐何境。或作弥陀弥勒阿閦观音等形。如前安置。烧香散花供养不绝。生病者善心。
敛念缘第五
夫三界非有。五阴皆无。四倒十缠。共相和合。一切如电。挥万劫于俄顷。丘井易沦。括百年于抵掌。迷途遂远。弱丧亡归。区区七尺莫知其假。耳目之外。终自空谈。靡依靡救。不信不受。生灵一谢。再返无期。所以抚心自测。临危修念也。
如十诵律云。看病人应随病者。先所习学而赞叹之。不得毁呰。退本善心。
又四分律云。为病人说法。令其欢喜。
又毗尼母论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语。看病人违病者意并得罪。又花严经。临终为病人说偈云。
又放光明名见佛 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 命终之后生佛前
令彼临终劝念善 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 因是得成见佛光
述曰如前教已。复将经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告语示之。使开目睹见。令其惺悟。兼请有德智人。读诵大乘。助扬赞呗。幡花乱坠宛转目前。香气氛氲常注鼻根。恒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訹。使心心相续刹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意。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又维摩经云。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戒之人。于破戒病人不求恩慧。心不疲厌供养病人。命终生普观天五欲纵逸不知厌足。
又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为五。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五者回向。
又随愿往生经云。佛告普广菩萨。若四辈男子女人。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刹土者。当先洗浴身体。著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幡盖。歌赞三宝。读诵尊经。为病者说因缘譬喻。善巧言词。微妙经义。苦空非实。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鲜当归坏败。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心所愿无不获果。
舍命缘第六
惟四大毒器。有秽斯充。六贼狂主。是境皆著。无复逆流之期。唯有循环之势。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则吝而弗为。撤一餐以续余粮。则惜而不与。沦滞生死。封执有为。诸佛为其敛眉。菩萨于兹泣血。窃见俗徒贵胜。父母丧亡多造葬仪。广杀生命。聚集亲族。供待人客。苟求现胜。不避业因。或畏外讥。不修内典所以父亡于斯重苦。母终偏增汤炭。是以宛转三界。绵历六道。四趣易归。万劫难启。痛慈母之幽灵。愍逆子之酬毒。但亢阳如久。必思甘雨之泽。灾励若多。克待良医之药。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无恶业。罪因不灭业报难排。若不凭诸胜福。乐果何容得证。庶使临终发愿。令入尸陀葬具资财并修功德。冀济飞走之饥。得免将来之债也。
如十二品生死经云。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著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狐独苦也。十曰缚著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灼死者。谓地狱也。十二曰饥渴死者。谓饿鬼也。比丘当晓知。是勿为放逸也。
又净土三昧经云。若人造善恶。生天堕地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应生天上者。天人持衣伎乐来迎。应生他方者。眼见尊人为说妙言。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围绕之。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天无枉滥平直无二。随其所作天网治之。
又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见中阴相。若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杖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伎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胜事。
又法句喻经云。昔佛在只桓精舍。为天人说法。有一长者。居在路侧。财富无数。正有一子。其年二十。新为娶妻未满七日。夫妇相敬欲至后园上春三月看戏园中。有一柰树高大好花。妇欲得花。无人取与。夫为上树乃至细枝。枝折堕地死。居家大小奔走儿所。呼天嗥哭。断绝复苏。闻者莫不伤心。棺[僉*殳]送还家。啼不止。世尊愍伤其愚。往问讯之。长者室家大小见佛。悲感作礼具陈辛苦。佛语长者。止息听法。万物无常不可久保。生则有死罪福相追。此儿三处。为其哭泣懊恼断绝。亦复难胜。竟为谁子。何者为亲。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命如华果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 可望入胞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作命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 从痴爱长久
自从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长者闻得。意解忘忧。长跪白佛。此儿宿命作何罪衅。盛美之寿而便中夭。唯愿说本所行罪。佛告长者。乃往昔时有一小儿。持弓箭入神树中戏。边有三人。亦在中看。树上有雀。小儿欲射。三人劝言。若能中雀。世间健儿。小儿美言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欢喜而各自去。经历生死数劫之中。所在相会受罪。三人中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为化生龙王。一人今日长者身是。小儿者前生天上。为天作子。而终堕树命终。即生海中。为龙王作子。即以生日。金翅鸟王而取食之。今日三处懊恼涕泣。宁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受报如此。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三处
阴行而默至 所生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
佛说偈已。长者意解。大小欢喜。皆得须陀洹道。
又四分律云。尔时世尊为利益众生命终。说偈云。
一切要归尽 高者会当堕
生者无不死 有命皆无常
众生堕有数 一切皆有为
一切诸世间 无有不老死
众生是常法 生生皆归死
随其所造业 罪福有果报
恶业堕地狱 善业生天上
高行生善道 得无漏涅槃
遣送缘第七
述曰。生死连环。不离俗谛。虽复出家志求胜道。分段难舍。变易未除。仍依三界。随俗迁流。至于存亡。皆依内外。临终之日。安置得所。葬送威仪。具存下说。且论亡尸。安置南北。魂魄不同。今此略述。礼记礼运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死者北首。生者南向。
郊特生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左传昭二年。子产对赵景子曰。人生死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乎。
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魂曰以无有形乎。魂曰有形也。若也无有。何而问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问曰。既知魂与魄别。今时俗亡。何故以衣唤魂。不云唤魄答曰。魂是灵魄是尸。故礼以初亡之时。以己所著之衣。将向尸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将衣唤魂。魂识己衣。寻衣归魄若魂归于魄。则尸口纩动。若魂不归于魄。则口纩不动。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唤魄。故萧丧服要记曰。鲁哀公葬其父。孔子问曰。宁设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伯桃。伯桃荆山之下。道逢寒死友人羊角。哀往迎其尸。愍魂神之寒。故改作魂衣。吾父生服锦绣。死于衣被。何用衣为。问曰。何须幡上书其姓名。答曰。幡招魂置其干地。以魂识其名。寻名入于闇室。亦投之于魄。或入于重(直龙反)室。重者重(徒用反)也。以重之内。具安祭食。以存亡各别。明闇不同。故鬼神闇食。生人明食。故重用蘧蒢。裹其食具。以安重内。置其神地也。
依如西域。葬法有四。一水漂。二火焚。三土埋。四施林。五分律云。若火烧时安在石上。不得草土上。恐伤虫故。四分律云。如来轮王二人悉火葬。余人通前五分律云。尸应埋之(此谓王法不许施身复恐夏烧杀虫故令埋之自外无难水林亦得)依四分律及五百问事云。若见如来塔庙。及见五众出家人冢塔。大于已者。皆须展转依生时年腊而设礼。若一切白衣。见出家人冢塔不简大小。皆须敬礼。
述曰既知此诸道俗等。若见师僧父母亡柩。外人吊来。小于亡者。至其尸所。如常设礼已。先至孝子所。默慰吊之。后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吊而拜之。亦见愚痴白衣。妄行法教。展转教他。不听礼父母叔伯尊亲亡灵。口云我既受戒。彼为鬼神。故不合礼。恐破戒故。此不会圣意。反招无知之罪。伏惟师僧等。长养我法身。父母叔伯等。长养我生身。依斯乳哺长大成人。思此恩德昊天难报。历劫酬恩岂一生能谢。不存敬恩。反起慢堕。继踵鄙夫。何成孝子。故世尊极圣。尚自躬扶亡父尸送。况下凡愚辄生怠慢。故涅槃经云。知恩者大悲之本。不知恩者甚于畜生。
又净饭王泥洹经云。白净王在舍夷国。病笃将终。思见世尊及难陀等。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去此悬远五十由旬。世尊在灵鹫山。天耳遥闻父思忆声。即共阿难等乘空而至。以手摩王额上。慰劳王已。为王说摩诃波罗本生经。王闻得阿那含果。王捉佛手捧置心上。佛又说法。得阿罗汉果。无常对至。命尽气绝。忽就后世。至阇维时。佛共难陀等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在丧足后。阿难陀长跪白佛言。唯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言。唯愿听我担祖王棺。世尊慰言。当来世人。皆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众生。设其化法。故如来躬欲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众山颇俄涌没。如水上船。尔时一切诸天龙神。皆来赴丧。举声啼哭。四天王将鬼神亿百千众。皆共舆丧。白佛言。佛为当来诸不孝父母者故。以大慈悲亲欲自身担父王棺。四王俱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得须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佛听四王担父王棺。即变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躬自手执香炉。在前行诣于墓所。令千罗汉往大海渚上。取牛头旃檀种种香木。以火焚之。佛言。苦空无常。犹如幻化水月镜像。烧身既竟。尔时诸王各持五百瓶乳。以用灭火。灭火之后。竞共收骨。盛置金刚函。即于其上便共起塔。悬缯幡盖供养塔庙。佛告众会。父王净饭是清净人。生净居天。
又佛母泥洹经云。大爱道比丘尼。即是佛姨母。不忍见佛后当灭度。欲先灭度。与除馑女五百人(即是比丘尼也康僧会注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饿夫贪饭不知厌足令圣人断贪除六情饥馑故号出家尼为除馑也)以手摩佛足。绕佛三匝稽首而去。现神足德。于自座没从东方来。在虚空中作十八变。八方上下亦复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诸冥。上曜诸天。五百除馑变化俱然。同前泥洹。佛劝理家。作五百舆床麻油香华。种种梓材。事各五百。真伎正音。当以供养。一切凡圣。睹之莫不哀泣。阇维毕捧舍利诣佛所。于是四方各二百五十应真神足飞来。稽首佛足。至舍利所。千比丘俱皆就坐。佛告阿难。取舍利盛之以钵。著吾手中。阿难如命。佛告诸比丘。斯舍利本是秽身。凶愚恶暴。嫉妒阴谋。败道坏德。今母能拔。与丈夫行。获应真道。迁灵卒无。何其健哉。敕令兴庙供养。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阿难陀罗云。汝等舆大爱道身。我当亲自供养。尔时释提桓因四天王等。前白佛言。唯愿勿自劳神。我等自当供养。佛言止止。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长养恩重。乳哺怀抱。要当报恩。不得不报。过去未来诸佛母。先取灭度。诸佛皆自供养阇维舍利也。时毗沙门天王。使诸鬼神往栴檀林。取旃檀薪至旷野之间。佛躬自举床一脚。难陀举一脚。罗云举一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往至冢间。尔时佛自取栴檀木。著大爱道身上。佛言。有四人应起塔供养。一者佛。二者辟支佛。三者漏尽阿罗汉。四者转轮圣王。皆以十善化物。尔时人民即取舍利。各起塔供养。
依杂阿含经。爱道姨母。即是难陀亲母也。又增一阿含经云。四部弟子中。略取前后者。且列八人。比丘中最初得道者。如拘邻比丘。善能劝化不失威仪。最后得道者。如须跋陀罗。临得道日入般涅槃。比丘尼中最初得道者。如大爱道尼。最后得道者。如陀罗俱夷国尼。优婆塞中最初得道者。如商客男。最后得道者。如俱夷那摩罗。优婆夷中初得道者。难婆女。最后得道者。如蓝优婆夷。
受生缘第八
夫生则八识扶持。死则四大离散。迅矣百龄终归磨灭。循环三界回转靡停。故经曰。有始必终。既生则灭。圣教不虚。目睹交臂。所以于此缘中。略述六门。
第一门中。临命终时。捡身冷热。验其善恶。具知来报。故瑜伽论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为命者大小皆同。死通渐顿。诸师相传。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已上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若造恶者。与此相违。从上至腰热后尽者。生于鬼趣。从腰至膝热气尽者。生于畜生。从膝已下乃至脚尽。生地狱中。无学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暖。或在顶也。然瑜伽论云。羯罗蓝义。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生。即从此处最后舍命。释云依瑜伽论。由造善生上故。从下渐舍。至肉心后方说上舍。由造恶生下故。先从上舍。至肉心后从下舍也。
依俱舍论云。若人正死。于何身分中意识断灭。若一时身死。根共意识一时俱灭。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
次第死脚齐 于心意识断
下人天不生
论中释曰。若人必往恶道受生。及人道。如此人等次第。于阿罗汉。此人于心意识断绝。有余部说于头上。何以故。身根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故。若人正死此身根如热石水。渐渐缩减。于脚等处次第而灭。释云俱舍论。述小乘义故云。身死于此等处。与意识俱灭。若依大乘。身根于此等处与本识俱灭也。
第二受生方法者。依俱舍论云。为行至应生道处故。起此中阴。众生由宿业势力。所生眼根。虽住最远处。能见应生处于中见父母变异事。若变成男。于母即起男人欲心。若变成女。于父即起女人欲心倒。此心起嗔。此中有众生由二起颠倒心。故求欲戏往至生处是即乐得属己。是时不净已至胎处。即生欢喜。仍托彼生。从此刹那。是众生五阴和合坚实。中有五阴即灭。如此方说受生。若胎是男。依母左胁。面向母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右胁面向母胁而住。若胎非男非女。随欲类托生。住亦如此。无有中有异。于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男或女。托生而住。后时在胎中增长。或作黄门。若托生胎卵二生。道理如此。若众生欲受湿生。爱乐香故至生处。此香或净或不净。随宿业故。若是化生。爱乐处所故至生处。如是若尔地狱众生。云何生乐处所。由心颠倒故。此众生见寒风冷雨触恼身。见地狱火猛炽盛可爱。欲得暖触故往入彼。复见身为热风光。及火焰等所炙。若痛难忍。见寒冷地狱清凉。爱乐冷触故往入彼。胎卵二生。于父母变异事生处。湿化二生。不由托赤白为身。故无此变。湿生但爱著香故。至所生处。随业善恶。所爱之香自有净秽。化生但爱所依之处。地狱虽是苦处。然罪人乐。亦得爱处于中受生。何以故。非爱不受生故。论云。如往昔造作能感如此生。乐见身是如此位。见彼众生亦尔。是故往彼。先旧诸师作如此说。若众生年三十时。行杀生业。网捕众生。行此事时。必有伴类。此业能感地狱生。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年三十行网捕时。故言位。又见昔伴与昔不差。见地狱时。如昔见江湖诸伴。类等相牵共入其中。缘此起变。即于中受生。后解昔所造业虽多。必以一业牵地狱生。或于年二十时作此业。或三十时作此业。后于中阴中见自身。如昔作业少老。见地狱众生。并如己年时。年时既相似。于此众生起变。即往就彼。由此爱故受生。依经部师作如此释。
又瑜伽论云。若居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见。
又俱舍论云。若人临终起邪见心。是人以先不善为因。邪见为缘。故堕地狱。有论师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狱因。此不善之余。生畜生饿鬼中。又往业盛故。堕畜生中。如淫欲盛故。生于鸽雀鸳鸯之中。嗔恚盛故。生于蚖蝮蛇蝎中。愚痴盛故。生猪羊蚌蛤中。憍慢盛故。生于师子虎狼中。掉戏盛故。生猕猴中。悭嫉盛故。生饿狗中。若有少分施善余福。虽生畜生于中微乐。身口二业虽由心为主。然其口业受报者多。如骂人轻躁。喻如猕猴。即生猴中。若言贪悷如鸟。语如狗吠。騃如猪羊。声如驴鸣。行如骆驼。自高如象。恶如逸牛。淫如鸟雀。怯如猫狸。谄如野狐。如是诸恶。随口受报。然由三毒为本。三毒之中贪爱为重。如捉布一头。余则尽随故。智度论云。若不断爱爱则同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如说多欲生鸟雀中。多贪味故厕中受生。又爱欲故卵生胎生。贪香味故受湿生。随其所爱故起殷重业。则受化生。若殷重心乐行罪业。死时妄见地狱。受其化生。若殷重受福上界化生。故成论云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贪根不拔苦树常在。
又瑜伽论云。云何生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俱舍论云。此中有具足五根。金刚等所不能碍。须弥山下金刚中。有虾蟆于中受生。中有细色金刚不能碍之。有天眼者能见此事。更举所闻事。证曾闻人说。烧铁令热。破之见虫。
第三寿量长短者。俱舍论云。若不定生处于余处。此道中皆得受生。譬如牛于夏时欲事偏多。狗于秋时。熊于冬时。马于春时。野干等欲事无时。是时此众生应生牛中。若非夏时则生野牛中。若应生狗中。非时则生野干中。又俱舍小乘师。有四释不同。一说促时死已即受阴生。二说得住七七日满已处中有。不限时节。三说得住四十九日。生缘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时节。四说随受生缘。乃至经劫住不命终。第五依瑜伽论云。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死而复生。乃至七七日受死生。自此已后。决得生缘。此与前四皆不同也。
第四通力迟速者。俱舍论云。此中阴游空而去。如人舍命。应至无量世界外受生。俄顷即到。二乘通力未出一世界。中阴已至无量世界外。纵佛神力。亦不得能遮。令不往生。得住余道。以业力定故。论通胜者。据胜凡夫二乘神通。婆沙论云。神足胜者。据佛神通速也。
第五互见不同者。依俱舍论云。若同生道中阴。定互相见。若人有天眼最清净。是一道慧类。此人亦得见彼生。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以最细。故如萨婆多部云。若同于人道中受生。同是人道中阴。互得相见。此义为定。不能见余道中阴。若人修得天眼。此天眼则是道类。能见中阴色。若报得天眼。则不能见中阴色。中阴色细余色故。依正量部云。天道中阴。备能见五道中阴色。人道中阴。能见四道。除天道中阴。非其所能见。如是次第除前。乃至地狱道中阴。除前四道中阴。非其所见。唯见地狱道中阴。
第六身量大小者。俱舍论云。身量如六七岁小儿。而识解聪利。菩萨在中阴。如圆满少病人。具大小相。是故虽在中阴。正欲入胎。而能遍照万俱胝剡浮洲。
祭祠缘第九
窃闻金玉异珍。在人共宝。玄儒别义。遐迩同遵。岂必死生自国。便欲师之。佛处远邦。有心捐弃。不胜事切。辄陈愚见是非之理。不敢自专。昔孔丘辞逝庙。千载之规模。释迦言往寺。万代之灵塔。欲使见形克念。面像归心。敬师忠主。其义一也。至如丁兰束带。孝事木母之形。无尽解璎。奉承多宝佛塔。眇寻旷古。邈想清尘。既踵成林。于理不越。又案礼经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卿士各有阶级。故天曰神。祭天于圆丘。地曰只。祭地于方泽。人曰鬼。祭之于宗庙。龙鬼降雨之劳。牛畜挽犁之效。由或立形村市树像城门。岂况天上天下三界大师。此方他方四生慈父。威德为万亿所遵。风化为百灵之范。故善人回向。若群流之归溟壑。大光摄受。如两曜之伴众星。自月支遗影。那竭灰身。舍利遍流。只桓遂造。乃圣乃贤。凭兹景福。或尊或贵。冀此获安者矣。
如长阿含经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街巷道陌屠脍市肆。及诸山冢。皆有鬼神。无有空处。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若人初生。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人欲死鬼收精气。行十恶人若百若千。共一神护。行十善者。犹如国王以百千人而侍卫之。又十方譬喻经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寿命罪福。当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狂乱之。语其祸福。令人向欲得设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欲求现福难可得力也)。
又普曜经。于时迦叶以偈报佛。
自念祠祀来 已历八十年
奉风水火神 日月诸山川
夙夜不懈废 心中无他念
至竟无所获 值佛乃安宁
又杂宝藏经云。昔日有一婆罗门。事庙室天。昼夜奉事。天即问言。汝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问最前行者。即如天语。往问彼牛。汝今何似为苦为乐。牛即答言。极为大苦。刺刺两[月*勒]柴戾脊破。驾挽载重无休息时。复问言。汝以何缘受是牛形。牛答之言。我是天祀主。自恣极意用天祀物。命终作牛受是苦恼。闻是语已即还天所。天即问言。汝今欲得作天主不。婆罗门言。我观此事。实不敢作。天言。人行善恶自得其报。婆罗门悔过。即修诸善改往前恶。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语诸子言。令我家业所以谐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时诸子等承父教敕。寻即杀羊祷赛此树。即于下立天祀舍。其父后时寿尽命终。行业所追。还生己家羊群之中。时值诸子欲祀神树。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羊便[嘌-示+土][嘌-示+土]笑而言曰。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遇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察。乃知其父。心怀懊恼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受诸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劝作福德(正法念经大意亦同)若有祠祀谁是受者。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祠祀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栴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祠者。当用香华乳酪苏果。为亡追福则有三时。春时正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
若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住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
若出家人效在家人。岁节之日弃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
又婆沙论云。为饿鬼作福。鬼得饮食。亦增益身。臭者得香。恶色得好色。又经云。如诸鬼等所食不同。或脓或粪。得是施已。一切变成上妙色味。若鬼异处受生。亲为施时。彼鬼业力遥知生喜。若还在家受苦报者。亲为施者。鬼自亲见生喜。
又婆沙论云。有人不如法求财。及其得时以悭惜故。于己眷属尚无心与。况复余人。以无施心故。身坏命终堕饿鬼中。若在本舍边。不净粪秽厕溷中住。诸亲里等生苦恼心。作如是念。彼积聚财自不受用。又不施人。以苦恼故欲施其食。请诸眷属亲友知识沙门婆罗门。施其饮食。尔时饿鬼亲自见之。于眷属财物生己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财物我所积聚。今施与人。心大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若生余道多不得力。纵令亡人不得此福。故为修善自得大利。如似起慈自常获福。
又智度论云。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若不乐施。纵生天得圣。还乏衣食。故优婆塞戒经云。持戒虽得罗汉不遮饥苦。若乐行施。虽堕鬼畜常饱无乏。
又未曾有经云有王白佛言。我父先王奉事外道。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如斯功德生何天耶。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亦无失也。后罪毕时方当受福。当知修福不与罪合。先帝大王。有五种恶业生地狱中。一者慠慢姤弊。事无粗细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爱宝货。断者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五者破戒。以此文证故知。事邪修福善恶恒别。苦乐两报不相杂乱。何况利根多闻正信三宝。而招苦报。又惟无三昧经云。佛告阿难。善男子人求道安禅。先当断念。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
又中阿含经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饿鬼中者得食。除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亲族不生中者。但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物常随。以持戒故。虽得人身必须余福助报。
又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造者。
又灌顶经云。阿难问佛言。若人命终送著山野。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以不。佛言亦在亦不在。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间豪姓之家。到处自然随意所生。又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然祷祀邪道。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堕在饿鬼畜生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或不在者。或是五谷之谷骨未朽烂时。故有微灵。骨若糜烂此灵即灭。无有气势。亦不能为人作诸祸福。灵未灭时。或是乡亲命终之人。在世无福。又行邪谄应堕鬼神。或为树木杂物之精。无天福可受。地狱不摄。纵舍世间浮游人村。既其无食。恐动于人作诸变怪。扇动人心。或有[魅-未+夭]魅邪师以倚为福。觅诸福祐。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又若人命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生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应堕八难。以幡灯功德必得解脱。若有善愿。应生父母在于异方。不得疾生。以幡灯功德。皆得疾生无复留难。若得生已。当为人作福德之子。不为邪鬼之所得便。种族豪强。是故应修福善幡灯功德。又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命过。是其亡日。造作黄幡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微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灯四十九照诸幽冥。若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皆得休息。又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录。五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复随。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校人民立行善恶。地狱王亦遣辅臣小王。同时俱出。有罪即记。前斋八王日犯过。福强有救。安隐无他。用福原赦。到后斋日。重犯罪数多者。减寿条名。克死岁月日时。关下地狱地狱承文书。即遣狱鬼持名录名。狱鬼无慈。死日未到。强催作恶令命促尽。福多者增寿益算。天遣善神营护其身。移下地狱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后生天上。
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旷野鬼神白佛言。我恒啖人今者不杀。当食何物。佛敕鬼王。汝但不杀。我敕弟子常施汝食。乃至法灭。以我力故令汝饱满。鬼王闻喜受佛五戒。故涅槃经云。制诸声闻弟子。出众生食济野鬼神。又智度论云。鬼神得人少许饮食。即能变使多。令得充足。
又譬喻经云。佛与阿难到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行。复见数百好人啼哭而过。阿难问佛。鬼何以歌舞。人何以啼哭。佛答阿难。饿鬼家儿子亲属为其作福行得解脱。是以歌舞。好人家儿子亲属唯为杀害。无有与作福之者。后大火逼之。是以啼哭也。
又宿愿果报经云。昔有婆罗门夫妇二人。无有儿子。财富无数。临寿终时自相谓言。各当吞钱以为资粮。其国俗法死者不埋。但著树下。各吞五十金钱。身烂钱出。国中有一贤者。行见愍之泫然流泪。伤其悭贪取为设福。请佛及僧。尽用供办擎饭佛前。称名咒愿。时悭夫妇受饿鬼苦。即生天上为请四辈。时生天上者。即得天眼知为作福。从天下来化作年少。佐助檀越。佛言此厨间年少是真檀越。佛为说法即得道迹。贤者亦得道迹。众僧欢喜皆得生天。
又百喻经云。昔有贾客欲入大海。要须导师。即共求觅得一导师。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寺。当须人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尽亲。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颂曰。
高堂信逆旅 怀业理常牵
玉匣方委观 金台不复延
挽声随径远 萝影带松悬
讵能留十念 唯应逐四缘
幻工作同异 变弄巧多身
愚俗诤人我 谁复非谓真
谬者疑久固 达者知幻宾
升沈苦乐异 徒祭哭仓天
诸经要集卷第十九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诸经要集卷第二十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杂要部第三十(此有十三缘)
·述意缘
·怨苦缘
·八苦缘
·虫寓缘
·五辛缘
·啑气缘
·便利缘
·护净缘
·鸣钟缘
·入众缘
·衰相缘
·眠梦缘
·杂行缘
述意缘第一
夫神理无声。因言词以写意。言词无迹。缘文字以圆音。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繁翰墨而理契乎神。但以经论浩博。具录难周。记传纷纶。事有广略。所以导达群方。开示后学。设教缘迹焕然备悉。训俗事源郁尔咸在。搜检条章。计撮枢要。缉缀翰墨。具列前篇。其余杂务。汲引济俗。现可行者。疏之于后。冀令昏昧渐除。法灯遐照也。
怨苦缘第二
如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于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以数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依父母。筹数已尽。其诸父母数犹不尽。诸比丘。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佛告诸比丘。汝等轮转生死。饮其母乳。多于恒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或生象中。饮其母乳无量无数。或生驼马牛驴诸禽兽类。饮其母乳其数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塳间。脓血流出亦复如是。或堕地狱畜生饿鬼。髓血流出亦复如是。
佛告诸比丘。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出身血甚多无数。过于恒水及四大海。汝于长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头尾四足。其血无量。或受马驼驴牛禽兽类等。断截耳鼻头足四体。其血无量。或身坏命终弃于冢间。脓血流出其数无量。或堕地狱畜生饿鬼。身坏命终。其流血出亦复如是。或长夜轮转生死。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六亲知识。或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过四大海水。
佛告诸比丘。汝等见诸众生安隐诸乐。当作是念。我等长夜轮转生死。亦曾受斯乐其趣无量。或见诸众生受诸苦恼。当作是念。我昔长夜轮转生死以来。亦曾受如是之苦。其数无量。或见诸众生而生恐怖。衣毛为竖。当作是念。我等过去必曾杀生。为伤害者。为恶知识。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或见诸众生爱念欢喜者。当作是念。如是过去世时。必为我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属师友知识。如是长夜生死轮转。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精勤方便。断除诸本莫令增长。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一人一劫中 积聚其身骨
常积不腐坏 如毗富罗山
若诸圣弟子 正智见真谛
此苦及苦因 离苦得寂灭
修习八道迹 正向般涅槃
极至于七有 天人来往生
尽一切诸结 究竟于苦边
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无有一处不生不死者。如是长夜无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际。亦无有一处。无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宗亲师长者。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灭。如是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普天大雨洪澍。东西南北无断绝处。如是四方无量国土。劫成劫坏。如天大雨普雨天下无断绝处。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掷杖空中。或头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
又正法念经云。尔时夜摩天王。为诸天众以要言之。于天人中有十六苦。何等十六。天人之中善通所摄。一者中阴苦。二者住胎苦。三者出胎苦。四者悕求食苦。五者怨憎会苦。六者爱别离苦。七者寒热等苦。八者病苦。九者他给使苦。十者追求营作苦。十一者近恶知识苦。十二者妻子亲里衰恼苦。十三者饥渴苦。十四者为他轻毁苦。十五者老苦。十六者死苦。如是十六人中大苦。于人世间。乃至命终及余众苦。于生死中不可堪忍。于有为中无有少乐。一切无常一切败坏。尔时夜摩天王。以偈颂曰。
于人世界中 有阴皆是苦
有生必归死 有死必有生
若住于中阴 自业受苦恼
长夜远行苦 此苦不可说
没于屎尿中 热气之所烧
如是住胎苦 不可得具说
常贪于食味 其心常希望
于味变大苦 此苦不可说
心小常希望 于欲不知足
所受诸苦恼 此苦不可说
怨憎不爱会 犹如大火毒
所生诸苦恼 此苦不可说
于恩爱别离 众生起大苦
大恶难堪忍 此苦不可说
寒热大苦畏 生无量种苦
生无量种恶 此苦不可说
病苦害人命 病为死王使
众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说
为他所策使 常无有自在
众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说
爱毒烧众生 追求受大苦
次第乃至死 此苦不可说
若近恶知识 众苦常不断
常受恶道苦 此苦不可说
妻子得衰恼 见则生大苦
出过于地狱 此苦不可说
饥渴自烧身 犹如猛炎火
能坏于身心 此苦不可说
常为轻贱他 亲里及知识
生于忧悲苦 此苦不可说
人为老所压 身羸心意劣
伛偻拄杖行 此苦不可说
人为死所执 从此至他世
是死为大苦 不可得宣说
八苦缘第三
如五王经云。佛为五王说法云。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今粗为汝等略说八苦。何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爱别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会苦。八忧悲苦。是为八苦也。何谓生苦。人死之时。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处。普受中阴之形。至其三七日中父母和合。便来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苏。四七日如肉团。五七日肉疱成就。巧风入腹吹其身体。六情开张。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身。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峡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此是苦不。诸人咸言。此是大苦。
何谓老苦。谓父母养育至年长大。自用强健。担轻负重不自裁量。寒热失度。年老头白齿落。目视瞍[梳-木+目]。耳听不聪。盛去衰至。皮缓面皱。百节疼痛。行步苦极。坐起呻吟。忧悲心恼。识神转灭。便旋即忘。命日促尽。言之流涕。坐起须人。此是苦不。答曰大苦。
何谓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膀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燋。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音。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趣悲哀。六亲在侧昼夜看视。初不休息。肴膳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死苦。人死之时。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欲死之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白汗流出两手摸空。室家内外在其左右。忧悲涕泣痛彻骨髓。不能自胜。死者去之。风逝气绝。火灭身冷。风光失次。魂灵去矣。身体侹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膀胀烂臭甚不可近。弃之旷野众鸟啖食。肉尽骨干髑髅异处。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何谓恩爱别苦。谓室家内外兄弟妻子。共相恋慕。一朝破亡为人抄劫。各自分张。父东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处。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肉断绝。窈窈冥冥无有相见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所求不得苦。家内钱财。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贵。勤苦求之不止会遇。得之而作边境令长。未经几时。贪取民物。为人告言。一朝有事槛车立待。欲杀之时。忧苦无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怨憎会苦。世人薄俗共居爱欲之中。争不急之事。更相杀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隐藏无地。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畏相见。会遇狭道相逢。张弓澍箭两刃相向。不知胜负是谁。当尔之时怖畏无量。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忧悲苦恼。谓人生在世。长命者乃至百岁。短命者胞胎伤堕。长命之者。与其百岁。夜消其半。余年五十。在其酒醉疾病。不知作人减少五岁。小时愚痴。至年十五未知礼义。年过八十。志钝无智。耳聋目冥。无有法则。复减二十。年已九十。年过余有。十岁之中多诸忧愁。天下欲乱时亦愁。天下旱时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家室内外多诸疾病亦愁。持家财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调未输亦愁。家人遭官系闭牢狱。未知出期亦愁。兄弟远行未归亦愁。居家穷寒无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办亦愁。室家死亡。无有财物殡葬亦愁。至春种作无有犁牛亦愁。如是种种忧悲。无有乐时。至其节日共相集聚。应当欢乐。方共悲啼相向。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又金色王经云。有一天女。向金色王而说偈言。
何法名为苦 所谓贫穷是
何苦最为重 所谓贫穷苦
死苦与贫穷 二苦等无异
宁当受死苦 不用贫穷生
虫寓缘第四
如禅秘要经云。复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禅定时。欲觉起贪淫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头然。当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观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从于子藏。犹如树根。布散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节似芭蕉叶。八十户虫围绕周匝。一百四脉。及以子藏。犹如马肠。直至产门如臂钏形。团圆大小。上圆下尖。状如贝齿。九十九重。一一重间有四百四虫。一一虫有十二头十二口。人饮水时水精入脉。布散诸虫。入毗罗虫顶。直至产门。半月半月出不净水。诸虫各吐犹如败脓入九十虫口中。从十二虫六窍中出。如败绛汁。复有诸虫细于秋毫。游戏其中。诸男子等宿恶罪故。四百四脉。从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诸肠。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脾肾脉。于其两边。各有六十四虫。各十二头。亦十二口。婉绻相著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堪。至藏阴处分为三支。二九在上如芭蕉叶。有十千二百脉。一一脉中生于风虫。细若秋毫。似毗兰多鸟嘴。诸虫中生筋色虫(此虫形体似筋连持子藏能动诸脉吸精出入男虫青白女虫红赤)七万八千共相缠裹。状如蠡环。似瞿师罗鸟眼。九十八脉。上冲于心乃至顶髻。诸男子等。眼触于色。风动心相。四百四脉为风所使。动转不停。八十户虫一时张口。眼出诸脓流注诸脉。乃至虫顶诸虫崩动。狂无所知触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诸虫泪。女精黄赤是诸虫脓。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十户虫。地水火风之所动作。佛告舍利弗。若有四众著惭愧衣。服惭愧药。欲求解脱度世苦者。当学此法如饮甘露。学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诸虫。张口竖牙嗔目吐脓。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数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观之。复以手反之。用覆头上。令此诸虫众不净物先适两眼。耳鼻及口无处不至。见此事已。于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视之如见癞人。那利疮虫。如地狱箭半多罗鬼神状。如阿鼻地狱猛火热焰。应当谛观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众生身分不净。皆悉如是。舍利弗。汝今知不。众生身根根本种子。悉不清净不可具说。但当数息一心观之。若服此药。是大丈夫天人之师调御人主。免欲淤泥。不为欲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淫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娆害。当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洁如优波罗。人中香象龙王力士。摩醯首罗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佛告舍利弗。汝好受持为四众说。慎勿忘失。时舍利弗及阿难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正法念经云。比丘修行者。如实见身。从头至足循身观察。彼以闻慧或以天眼。髑髅内自有虫行。名曰脑行。游行骨内生于脑中。或行或住。当食此脑。复有诸虫住髑髅中。若行若食。还食髑髅。复有发虫。住于骨外食于发根。以虫嗔故令发堕落。复有耳虫。住在耳中食耳中肉。以虫嗔故令人耳痛。或令耳聋。复有鼻虫。住在鼻中食鼻中肉。以虫嗔故。能令其人饮食不美。脑涎流下。以虫食脑涎。是故令人饮食不美。复有脂虫生在脂中。住于脂中常食人脂。以虫嗔故令人头痛。复有续虫生于节间。有名身虫住入人牙。以虫嗔故令人脉痛。犹如针刺。复有诸虫名曰食涎。住舌根中。以虫嗔故令人口燥。复有诸虫名曰牙根虫。住于牙根。以虫嗔故令人牙疼。复有诸虫名欧吐虫。以食违故多生欧吐。是名内修行者循身观。是十种虫住于头中。或以闻慧。或以天眼。初观咽喉有虫名曰食涎。龃嚼食时。犹如欧吐。涎唾和杂。欲咽之时与脑涎合。喉中涎虫共食此食。以自活命。若虫增长令人嗽病。若多食腻。或多食垢。或食熏食。或食醋食。或食冷食。虫则增长。令人咽喉生于病疾。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消唾虫住咽喉中。若人不食如上腻等。虫则安隐能消于唾。于十脉中流出美味。安隐受乐。若人多唾虫则得病。以虫病故则吐冷沫。故胸中成病。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吐虫住人身中。住于十脉流注之处。若人食时如是之虫。从下脉中踊身上行。至咽喉中即令人吐。生于五种欧吐。一风吐。二癊吐。三唾吐。四杂吐。五蝇吐。若虫安隐。则于胃口顺入腹中。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蝇食不净故。蝇入咽喉中令吐虫。动则便大吐。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醉味虫行于舌端。乃至令脉于其中间。或行或住。微细无足。若食美食。虫则昏醉增长。若食不美虫则痿弱。若我不食。醉虫则病不得安隐。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放逸虫住于顶上。若至脑门令人疾病。若至顶上令人生疮。若至咽喉。犹如蚁子满咽喉中。若住本处病则不生。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六味虫所食嗜味者我亦贪嗜。随此味虫。所不嗜者我亦不便。若得热病。虫亦先得如是热病。以是过故。令于病人所食不美。无有食味。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抒气虫。以嗔恚故食脑作孔。或咽喉痛。或咽喉塞。生于死苦。此抒气虫。共咽喉中一切诸虫。皆悉撩乱生诸痛恼。此抒气虫常为唾覆。其虫短小有面有足。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憎味虫。住于头下咽喉根中。云何此虫为我病恼。或作安隐。彼见此虫。憎疾诸味唯嗜一味。或嗜甜味憎于余味。或嗜醋味憎于余味。随所憎味我亦憎之。随虫所嗜我亦嗜之。舌端有脉。随顺于味令舌干燥。以虫嗔故。令舌[病-丙+習][病-丙+習]而重。或令咽喉即得微病。若不嗔恚。咽喉则无如上诸病。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嗜睡虫。其形微细伏如牖尘。住一切脉流行趣味。住骨髓内。或住肉内。或髑髅内。或在颊内。或齿骨内。或咽骨中。或在耳中。或在眼中。或在鼻中。或在鬓发。此嗜睡虫风吹流转。若此虫病。若虫疲极。住于心中。心如莲华昼则开张。无日光故夜则还合。心亦如是。虫住其中。多取境界诸根疲极。虫则睡眠人亦睡眠。一切众生悉有睡眠。若此睡虫。昼日疲极人亦睡眠。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肿虫。行于身中其身微细。随虫饮血处。则有肿起[病-丙+習][病-丙+習]而疼。或在面上。或在顶上。或在咽喉。或在脑门。或在余处。所在之处能令生肿。若住筋中则无病苦。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至于肝肺人则得病。何等为十。一名食毛虫。二名孔穴行虫。三名禅都摩罗虫。四名赤虫。五名食汁虫。六名毛灯虫。七名嗔血虫。八名食肉虫。九名[病-丙+習][病-丙+習]虫。十名醋虫。此诸虫等。其形微细无足无目。行于血中痛痒为相。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食毛虫。若起嗔恚。能啖须眉皆令堕落。令人癞病。若孔穴行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令身粗涩头痹无知。若禅都摩罗虫。流行血中。或在鼻中。或在口中。令人口鼻皆悉臭恶。若其赤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能令其人咽喉生疮。若食汁虫。而起嗔恚行于血中。令人身体作青痶瘦。或黑或黄。痶瘦之病。若毛灯虫起于嗔恚。血中流行则生病苦。疮癣热黄。疥癞破裂。若嗔血虫。以嗔恚故血中流行。或作赤病。女人赤下。身体搔痒疥疮脓烂。若食血虫嗔而生病恼。头旋回转于咽喉中。口中生疮。下门生疮。若[病-丙+習][病-丙+習]虫。血中流行则生病疾。疲顿困极不欲饮食。若醋虫嗔恚。亦令其人得如是病。
复观十种虫行于阴中。何等为十。一名生疮虫。二名刺虫。三名闭筋虫。四名动脉虫。五名食皮虫。六名动脂虫。七名和集虫。八名臭虫。九名湿生虫。十名热虫。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疮虫。随有疮处诸虫围绕。啖食此疮。或于咽喉而生疮病。或见刺虫。若生嗔恚令人下痢。犹如火烧。口中干燥饮食不消。若人愁恼虫则欢喜。啮人血脉以为衰恼。或下赤血。或不消下痢。或见闭筋虫行于粗筋。或行细筋。若觉虫行筋则疼痛。若不觉行筋则不疼。一切骨肉皆亦消瘦。筋中疼痛。若虫嗔恚人不能食。若住筋中而饮人血。令人无力。若食人肉令人羸瘦。或见动脉虫。是虫遍行一切脉中。其身微细行无障碍。若虫住入食脉之中。则有病过。令身干燥不喜饮食。若虫住水脉之中。则有病生。令口干燥。若在汗脉。令人一切毛孔无汗。若在尿脉令人淋病。或令精坏。或令痛苦。若虫嗔恚行下门中。令人大便闭塞不通。苦恼垂死。或见食皮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色丑恶。或生恶疱。或痒或赤或黄或破。或复令其须爪堕落。令人恶病。或皮断坏。或肉烂坏。或见动脂虫。住在身中脂脉之内。若食有过。若多睡眠。此虫则嗔不消饮食。或生疥[癈-(弓*殳)+虫]。或生恶肿毛根螵病。或得瘿病。或脉胀。或干消。或身臭病。或食时流汗。或见和集虫。集二种身。一者觉身。二者不觉身。皮肉血等是名觉身。发爪齿等是名不觉身。以食过故。虫则无力人亦无力。不能速疾行来往返。睡眠[夢-夕+登]瞢。或多燋渴。皮肉骨血髓精损减。或见臭虫。住在肉中屎尿之中。以食过故虫则嗔恚。身肉屎尿唾涕皆臭。鼻中烂脓。或眼泪烂臭。随虫行处皆悉臭秽。若衣若敷若食。住在齿中。以虫臭故食亦随臭。衣敷尽臭。舌上多有血垢臭秽。身垢亦臭。或见湿行虫行背肉中。知食消已入腰三孔。取人粪秽汁则成尿。滓则为粪。令人下门。
复次修行观者。内身循身观。观十种虫行于身中。一切人身皆从中出。何等为十。一名[病-丙+習][病-丙+習]虫。二名惙惙虫。三名苗华虫。四名火焰虫。五名黑虫。六名大食虫。七名暖行虫。八名作热虫。九名火虫。十名大火虫。此诸虫等住阴黄中。
复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病-丙+習][病-丙+習]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食人眼睫。令人眼痒多出眵泪。此微细虫。若行眼中眼则多病。或令目坏。若入睛中眼生白[目*壹]。其虫赤色。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惙惙虫。住在人身。行于阴中阴黄覆身。若入骨中令人蒸热。若行皮中。昼夜常热手足皆热。若入皮里身则污出。或见苗华虫。行住阴中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不欲食饮。随所行处则大热烂。身肉增长其身蒸热。若虫顺行则无此疾。或见火焰虫。住在身中行黄阴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从顶至足行无障碍。能令身中一切热血生于热疮。若血若阴。从于口中耳中流出。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黑虫。住在身内行于黄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皱。或生多厌。或黑或黄或赤。或令身臭。或令雀目。或口中生疮。或大小便处生疮。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大食虫。以食过故则生嗔恚。住阴黄中随食消化。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暖行虫。常爱暖食憎于冷食。若我食冷虫则嗔恚。口多出水。或窳或睡。或心阴[夢-夕+登]瞢。或身疼强。或复多唾。或咽喉病。若虫不嗔则无此病。或见热虫住人身中。以食过故病垢增长。妨出入身。令身粗大。或咽喉塞。令大小便悉皆白色。不爱寒冷。不受淡食。或见食火虫。住在身内行住阴中。此虫寒时则便欢喜。热时痿弱。寒欢喜故人则忆食。热时火憎不欲饮食。于冬寒时阴则清凉。热则阴发。或见大火虫。若人性不便。而强食之。以食过故虫则嗔恚。啖身内虫令人肠痛。或脚手疼。随食虫处则皆疼痛。若虫不嗔则无如上。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骨中有十种虫。何等为十。一名蚳骨虫。二名啮骨虫。三名割节虫。四名赤口臭虫。五名烂虫。六名赤口虫。七名头头摩虫。八名食皮虫。九名风刀虫。十名刀口虫。如此十虫行于骨中。违情损身不可具述。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尿中。何等为十。一名生虫。二名针口虫。三名节虫。四名无足虫。五名散汁虫。六名三燋虫。七名破肠虫。八名闭塞虫。九名善色虫。十名秽门疮虫。其毛可恶住粪秽中。此十种虫。若违性嗔故亦损人身。备在经文。不可具述。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髓中。有行精虫。何等为十。一名毛虫。二名黑口虫。三名无力虫。四名大痛虫。五名烦闷虫。六名火虫。七名滑虫。八名下流虫。九名起身根虫。十名忆念欢喜虫。此之十虫。若违性嗔故亦损人身。具如经说。不可具述。
五辛缘第五
如楞伽经云。佛言。大慧。如是一切葱韭蒜。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
又涅槃经云。乃至食葱韭蒜薤。亦皆如是。当生苦处。秽污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人天净处。何况诸佛净土果报。酒亦如是。能障圣道。能损善业。能生诸过。
又杂阿含经云。不应食五辛。何等为五。一者木葱。二者革葱。三者蒜。四者兴渠。五者兰葱。又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不得食。
又五辛报应经云。七众等不得食肉熏辛。读诵经论得罪。有病开在伽蓝外白衣家。服已满四十九日。香汤澡浴竟。然后许读诵经论不犯。
又僧祇十诵五分律等。更无余治。开病比丘服蒜。听七日在一边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众大小便处。讲堂处皆不得到。又不得受请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礼拜。得在下风处遥礼。七日满已澡浴熏衣。方得入众。若有患疮。医教须香治者。佛令先供养佛已。然后许涂身。还在屏处。一同前法(出家性洁尚令作法如是况秽俗凡夫辄开食耶)。
啑气缘第六
如僧祇律云。若在禅坊中。啑者不得放恣大啑。若啑来时。当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应手遮鼻而啑。勿令涕唾污比座。若上座啑者。应言和南。下座啑默然。
又四分律云。时世尊啑。诸比丘咒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啑。及礼拜比丘。佛令比丘咒愿言长寿。
又僧祇律云。佛言。若急下风来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不得在前纵气。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
又毗尼母经云。气有二种。一者上气。二者下气。上气欲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张口令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令出。然后来入众。莫使众讥嫌污贱。入塔时不应放下气。安塔树下大众中。背不得令出气。师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风出声。若肠中有病急者应出外去。莫令人生污贱心。
便利缘第七
如优钵只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身堕拔波地狱。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掊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
又毗尼母经云。诸比丘住处房前闲处。小便污地臭气皆不可行。佛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不听诸比丘僧伽蓝处处小行。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若木筒。埋地中小行已。以物盖头莫令有臭气。若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不得厕板梁杙上拭。不得用石。不得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搩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著净筹中。是名上厕用筹法。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厕户前著净瓶水。复应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当自用。若无瓶者。用厕边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厕用水法。
塔前众僧前。和上阿阇梨前。不得张口大洟唾著地。若欲洟唾者。当屏猥处莫令人恶贱。是洟唾法。
又三千威仪云。若不洗大小便比丘。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净僧座具上坐。及礼三宝。设礼无福德。又至舍后上厕。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当行时。不得道上为上座作礼。二亦莫受人礼。三往时当直低头视地。四往当三弹指。五已有人弹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弹指乃踞身。七正踞中坐。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不得视阴。十六不得以手持阴。十七不得草画地。十八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费。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不得使前手著后手。二十二用土当三过。二十三当用澡豆。二十四得三过用水。二十五设见水草土尽。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
又僧祇律云。大小行已不用水洗。而受用僧座具床缛得罪。
又十诵律云。不洗大行处。不得坐卧僧卧具上得罪。
又摩德勒伽论云。不洗大小行处。不得礼拜。除无水处。若为非人所嗔。水神所嗔。或为服药等开不犯。
又杂譬喻经云。有一比丘。不弹指来大小便濽。污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杀。沙门持戒。魔鬼随逐伺觅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事上厕必须謦咳)。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贫人名曰尼提。极贫下贱。常客除粪。佛知应度。即将阿难往到其所。正值尼提。担粪出城而欲弃之。瓶破污身。遥见世尊深生惭愧。不忍见佛。佛到其所广为说法。即生信心欲得出家。佛使阿难将至河中。与水洗讫将诣祇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寻即出家得阿罗汉果。国人及王。闻其出家皆生怨恨。云何佛听此人出家。波斯匿王。即往佛所欲破此事。正值尼提在祇洹门。大石上坐缝补故衣。七百诸天香华供养。王见欢喜。请通白佛。尼提比丘。身没石中出入自在。通白已竟。王到佛所先问此事。向者比丘姓字何等。佛告王曰。是王国中下贱之人。除粪尼提。王闻佛语谤心即除。到尼提所执足作礼。忏悔辞谢。王白佛言。尼提比丘。宿作何业受此贱身。佛告王曰。昔迦叶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出家自在秉捉僧事。身暂有患懒起出入。便利器中。使一弟子担往弃之。然其弟子是须陀洹。以是因缘。流浪生死恒为下贱。五百世中为人除粪。由昔出家持戒功德。今得值佛出家得道(以是义故。不得房内便利具招前罪。数见俗人。懈怠不能自运。置秽器在房便利。令他日别将弃。未来定堕地狱。纵得出狱犹作猪狗蜣螂厕中秽粪虫也)。
又佛说除灾患经云。佛告阿难。乃前世过去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佛事终竟。复舍寿命。尔时有王名曰善颈。供养舍利。起七宝塔高一由延。一切众生然灯烧香。香华缯彩供养礼事。时有众女欲供养塔。便共相率扫除塔地。时有狗粪污秽塔地。时有一女人手撮除弃。复有一人。见其以手除地狗粪。便唾笑之曰。汝手已污不可复近。彼女逆骂。汝弊淫物。水洗我手便可复净。佛天人师敬意无已。手除不净已便澡手。绕塔求愿。令扫塔地污秽得除。令我世世劳垢消灭清净无秽。时诸女人扫塔地者。今此会中诸女人是。尔时扫地。愿灭尘劳服甘露味。尔时以手除狗粪女者。今柰女是。尔时发愿不与污秽会所生清净。以是福报。不因胞胎臭秽之处。每因华生以其尔时。发一恶声骂言淫女。故今受是淫女之名。值佛闻法得须陀洹。
又杂宝藏经云。南天竺法家有一童女。必使早起清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旋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感佛重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
又新婆沙论云。昔怛叉尸罗国。有一女人。至月光王舍千头处。礼无忧王所起灵庙。见有狗粪在佛座前。寻作是思。此处清净如何狗粪秽污其中。以手捧除。香泥涂饰。善业力故。令此女人遍体生香。如栴檀树。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若诸众生由不护净故。因内烦恼感诸外秽。故论颂言。
世间诸秽草 能秽污良田
如是诸贪秽 秽污诸含识
世间诸秽草 能秽污良田
如是诸嗔秽 秽污诸含识
又贤愚经云。佛在世时。罗阅城边有一汪水。污泥不净多诸粪秽。国中人民以屎尿投。中有一大虫。其形像蛇加有四足。于其汪水东西驰走。或没或出经历年载。常处其中受苦无量。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至彼坑所问诸比丘。汝识此虫宿缘行不。诸比丘咸皆不知。
佛告比丘。毗婆尸佛时。有众贾客入海取宝。大获珍宝平安还到。选宝上者用施众僧。顾俟僧食。僧受其宝。付授摩摩帝。于后僧食向尽。从其求索不与。众僧苦索。摩摩帝嗔恚而语之言。汝曹啖屎。此宝属我。何缘乃索。由其欺僧恶口骂故。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身常宛转沸屎之中。九十一劫。乃从狱出今堕此中。自从七佛已来。皆作其虫。至贤劫千佛。各各皆尔。
又百缘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设欲食时。先观地狱畜生饿鬼。然后方食。目连见一饿鬼。身如燋柱。腹如太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诸支节间皆悉火出。呻吟大唤四向驰走。求索屎尿以为饮食。疲苦终日而不能得。即问鬼言。汝造何业受如是苦。饿鬼答言。有日之处不烦灯烛。如来世尊今现在世。汝可自问。我今饥渴不能答汝。尔时目连寻往佛所。具问如来所造业行。受如是苦。具以上问。尔时世尊告目连曰。汝今善听吾为汝说。此贤劫中。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常令仆使压甘蔗汁。以输大家。有辟支佛甚患渴病。良医处药。教服甘蔗汁。病乃可差。时辟支佛往长者家。乞甘蔗汁。时彼长者见来欢喜。寻敕其妇富那奇。我有急缘定欲出去。汝今在后。取甘蔗汁施辟支佛。时妇答言。汝但出去我后自与。时夫出已。取辟支佛钵。于其屏处小便钵中。以甘蔗汁盖覆钵上。与辟支佛。辟支受已寻知非是。投弃于地空钵还归。其后命终堕饿鬼中。常为饥渴所见逼切。以是业缘受如是苦。佛告目连。欲知尔时彼长者妇。今富那奇饿鬼是。佛说是时。诸比丘等。舍悭贪缘厌恶生死。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护净缘第八
如十诵律云。云何漱口。佛言。以水著口中。三回转之。是名净口法。
又僧祇律云。尔时世尊大会说法。有比丘口臭。在下风而住。佛知而故问。是比丘何故独坐。答言。世尊制戒不听嚼木。所以口臭。恐熏污人故在下风。佛言。听用嚼木。极长十六指。极短四指以上。嚼时。当在屏处先净洗手。嚼已水洗弃之。嚼时不得咽之。若医言为老病须咽者听。若无齿者。当用灰虏土砖姜石草末。洗口已食。若食上欲行水。当净水先洗手器。然后行水。若手污者。当以叶承取。若口饮时。不得没唇使器著额。当拄唇而饮。饮时不得尽饮。当留少许。洮荡已从口处弃之。行水当好护净器。若见没唇著额者。当放置一处。以草作识。令人知不净。若作非时浆。饮亦如前法。
又僧祇律云。比丘晨起应净洗手。不得粗洗。五指复不得齐至腋。当齐手腕以前令净。不得粗鲁。洗不得揩令血出。当以巨摩草末。若灰土(澡豆皂荚)洗手揩令作声。净洗手已更相揩者。便名不净。应更洗手。比丘食前当护手。若摩头捉衣等更须洗(比丘尚尔白衣亦然)读经受食等准用行之。手净尚尔。何况手杀生命。饮血啖肉以污身口。纵欲传法。心亦不净。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屋内臭。佛言。应洒扫。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复臭。应屋四角悬香。
又十诵律云。时有比丘。不嚼杨枝口中气臭白佛。佛言。听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癊。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口味。四能食。五眼明。
又四分律云。不嚼杨枝有五过失。一口气臭。二不善别味。三热癊病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又五分律云。嚼已应洗弃之。以恐虫食死故。
又三千威仪云。用杨枝有五事。一断当如度。二破当如法。三嚼头不得过三分。四梳齿当中三齿。五当汁澡自用。刮舌有五事。一不得过三反。二舌上血出当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弃杨枝莫当人道。五当著屏处。
鸣钟缘第九
如付法藏经云。时有国王名曰罽昵吒。贪虐无道。数出征伐劳役人民。不知厌足。欲王四海戍备边境。亲戚分离。若斯之苦何时宁息。宜可同心共屏除之。然后我等乃当快乐。因王病虐。以被镇之人坐其上。须臾气绝。由听马鸣比丘说法缘故。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续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满大海。时有罗汉为僧维那。王即白言。今此剑轮。闻犍稚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间苦痛小息。唯愿大德垂哀矜愍。若鸣犍稚延令长久。罗汉愍念为长打之。过七日已受苦便毕。而此寺上因彼王故。次第相传长打犍稚。至于今日犹故如本。述曰。既知经意。鸣钟济苦。兼以集众。即须维那将欲打钟。敛容合掌。发愿利生之意因钟念善。便共受苦毕。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打钟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偈赞。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
降伏魔力怨 除结尽无余
露地击犍稚 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 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 善当来集此
又杂经说偈云。
闻钟卧不起 护塔善神嗔
现在缘果薄 来报受蛇身
所在闻钟声 卧者必须起
合掌发善心 贤圣皆欢喜
洪钟震响觉群生 声遍十方无量土
含识群生普闻知 拔除众生长夜苦
六识常昏终夜苦 无明被覆久迷情
昼夜问钟开觉悟 怡神净刹得神通
入众缘第十
如四分律云。凡欲入众当具五法。一应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应知坐起法。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四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谈世俗事。若自说若请他说。五若见僧中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住之。故智度论云。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默(今见斋会之处。后生前到已得上妙之处若见上座老师来都不起迎逆逊让坐处污法之深寔由年少复见向他贵胜之家。或经新丧重孝。或为考妣远忌在会道俗放情欢笑喧乱大众岂免俗讥高僧之类矣)。
又三千威仪经云。凡欲上床当具七法。一庠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床有声。四不得大拂床有声。五不得大吒叹息思惟世事。六不得狗群卧。七应以时节早起又地持论云。若见众生当慰问。欢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赞叹者不唱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故。梁摄论云。菩萨若见众生。当欢笑先言然后共语。故五分律云。不忍辱人。有五过失。一凶恶不忍。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衰相缘第十一
如分别缘起初法门经云。世尊告曰。老有五种衰损。一者须发衰损。以彼须发色变坏故。二者身相衰损。形色肤力皆衰损故。三者作业衰损。发言气上喘息逾急。身战掉故。住便偻曲。以其腰脊皆无力故。坐即低屈。身羸弱故。行必按杖。身虚劣故。凡所思惟智识愚钝。念惛乱故。四者受用衰损。于现资具受用劣故。於戏乐具。一切不能现受用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能速疾明利而行。或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损。寿量将尽邻近死故。遇少死缘不堪忍故。
又阿含经云。头白有四因缘。一者火多。二者忧多。三者病多。四者种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缘。一少食。二有忧。三多愁。四有病未调。有四事先不语人。一头白二老三病四死。是四事亦不可避。亦不可却。一切味不过八种。一苦二涩三辛四醎五淡六甜七醋。八不了了味。
眠梦缘第十二
如善见律云。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二先见梦。三天人梦。四想梦。云何四大不和梦。若眠时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此是四大不和梦虚而不实。云何先见梦。答或昼日见。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夜克梦见。是名先见梦。此亦不实。云何天人梦。若善知识天人。为现善梦令人得善。若恶知识者为现恶梦。此即真实。云何想梦者。答此人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障。若福德者现善梦。罪者现恶梦。如菩萨母。初欲入母胎时。梦见白象从忉利天下。入其右胁。此是想梦也。若梦礼佛诵经。持戒布施种种功德。此亦想梦。问梦为善不善无记耶。答亦善不善无记。若梦见礼佛听法说法。此是善功德。若梦见杀盗淫。此是不善梦。若梦见青黄赤白色等。此是无记梦也。问曰。若尔者。应受果报。答曰。不受果报。何以故。以心业羸弱故不感报。是故律云。除梦中不犯。
又迦延论云。云何一切睡眠相应耶。答曰。或睡不眠相应。如未眠时。身不软心不软。身重心重。身瞪瞢心瞪瞢。身愦心愦。身睡心睡。为睡所缠。是谓睡不眠相应。云何眠不睡相应。答曰。不染污心眠梦。是谓眠不睡相应。云何睡眠相应。答曰。染污心眠梦。是谓睡眠相应。云何不睡不眠。答曰。除上尔所事。问眠当言善不善无记耶。答曰。眠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为善。答曰。善心眠梦。云何不善。答曰。不善心眠梦。云何无记。答曰。除上尔所事。如梦中施与作福。持戒守斋。如善心眠时所作福。当言余福回是名善。云何眠时所作不福。当言回耶。答曰。如梦中杀盗等。如不善心眠余不福心回。是名不善。云何眠时所作福不福。不当言回。答曰。如眠时非福。心非不福心回。如无记心眠时。所作福非福。不当言回。是名无记。问梦名何等法。答曰。是五盖中无明盖也。
又十诵律云。有比丘众中睡。佛言。听水洗头。犹睡不可。信令比丘以五法用水洗他。一者怜愍。二者不恼他。三者睡眠。四者头倚墙壁。五者舒脚坐。犹睡不止。听以手[打-丁+棠]。若故睡不止。佛听以鞠掷。若故睡不止。佛听用禅杖。若取禅杖时。应生敬心。以两手捉杖放戴顶上。若坐睡不止。应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筑。筑已还坐。若无睡者。还以禅杖著本处已坐。若故睡不止。佛听用禅镇。安孔作之。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纽。挂耳上去额前四指。著禅镇时禅镇堕地。佛言。禅镇堕者。应起庠行如鹅行法。
杂行缘第十三
如四分律云。跋难陀比丘。在道行持大圆盖。诸居士遥见。谓是王若大臣。恐怖避道。谛视乃知。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持盖在道行。亦不应悬为天雨时。在寺内树皮若叶若竹作盖。亦不许捉王大扇。若行患热。听以树叶杂物作扇。时诸比丘。患虫草尘露堕身上。佛言。听作拂。若以草树皮叶。或以缕线裁碎缯帛作。时有比丘得尾拂。佛言。听畜。时有年少比丘。不解时事数相涉。听用算子记数。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贝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又佛言。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又萨婆多论云。凡出家人市买之法。不得下价索他物。得突吉罗罪。众僧衣未三唱得益价。三唱已不应益。众僧亦不应与。衣已属他故。比丘三唱得衣不应悔。设悔莫还众僧。亦莫还直。
又新婆沙论问。异生圣者。谁有怖耶。有作是说。异生有怖(异生旧名凡夫)圣者无怖。所以者何。圣者已离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怯众畏。四命终畏。五恶趣畏。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此如意珠。是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有第一力。耐使一切被毒之人。见悉消灭。又见光触身亦复消毒。第二力者。热病之人见则除愈。光触其身亦复得差。第三力者。人有无量百千怨家。捉此珠者。悉得亲善。诸天一爪甲价直。一阎浮提人物。
又四分律云。时诸比丘患蛇入屋。未离欲比丘恐怖。佛言听惊。若以筒盛弃之。若以绳系置地解放。有鼠入屋。作槛盛出弃之。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若以弊物。若泥团扫帚。盛裹弃之。在外解放。若房舍夜患蝙蝠。昼患燕鸟入。佛言。听织作笼疏障。若作向棂子遮。时有老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应尔。听以器盛。若绵拾著中。若虱走出应作筒盛。若虱出筒应作盖塞(随其寒暑加以腻食将养之)。
又四分律云。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咒。枝节咒。刹利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佛言。不应尔。彼教他彼以活命。佛言。皆不应尔。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时诸离奢。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来。欲见世尊。彼留刀杖在寺外。入内问讯世尊。时诸白衣持刀剑来。寄诸比丘藏。畏慎不敢受。佛言。为檀越牢坚固藏。举者听。
又五百问事云。不得口吹经上尘。像尘准之。虽非正经然须慎之。亦不得烧故经。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轻。
又僧祇律云。然火向有七事无利益。一坏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坏。五卧具坏。六生犯戒缘。七增世俗话。
又月上女经云。维摩诘妻。名曰无垢。其妻九月生女。名为月上。
又佛说离垢施女经云。波斯匿王有女。名曰维摩罗达。晋言离垢施。厥年十二端正殊妙。极有聪慧。
又转女身经云。须达长者妻。名曰净日。有女名无垢光。
颂曰。
杂务简要 舍兹烦染 万行贞固
六尘方掩 烈烈霜心 昭昭玉捡
如彼琼林 皎无瑕点
诸经要集卷第二十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