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
此土著述·第1579部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经佛立三昧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法华二经。袒持普贤二三昧也。四曰非行非坐。即有依诸经行法。及历善恶无记修观。总名随自意三昧也。若据此经不制专坐。唯行及以相半。亦非纵任三性。于中觉察而令三七日依法诵持。盖随自意中依经行法也。今于本经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修观行。仍以法华三昧补助观想。注于事仪之下。俾其修者免检他文。
一严道场 经云。住于净室悬旛然灯。香华饮食以用供养。百录请观音仪云。当严饰道场。香泥涂地悬诸旛盖。安置佛像南向。观音像别东向。今须安千手眼观音像。或四十手。如无此像。秖于六手四手像前。或但是观音形貌。亦无在更安释迦势至等像无妨。行者十人已还。当西向席地。地若卑湿置低脚床。当日日尽力供养。若不能办初日不可无施。辅行云。虽心口精诚须以福助。日日为者弥为增上。恐力不逮听从初日。必先课已资财以伸倾竭。经云。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于三七日净持斋戒。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据此修者须三七日为一期。必不可减。准法华三昧正修之前。于一七日行方便法。使事仪理观皆悉精熟。仍求加护。令无障碍者也。
二净三业 经云。诵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住于静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制心一处更莫异缘。法华三昧云。初入道场。当以香汤沐浴着净洁衣。若大衣及诸新染服。若无新者。当取已衣中胜者。以为入道场衣。于后若出道场至不净处。当脱净衣着不净衣。所为事竟。当洗浴着本净衣。入道场行法(上皆法华三昧文也)纵一日都不至秽。亦须一浴。终竟一期专莫杂语。及一切接对问讯等。终竟一期依经运想。不得刹那念于世务。若便利饮食亦须秉护。勿令散失。事毕即入道场。不得托事延缓。大要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也。修者须依善师咨禀。知已然可行之。慎勿自任。
三结界 行者于建首日未礼敬前。当齐修行处如法结界。经云。其结界法者。取刀咒二十一遍。画地为界。或取净水咒二十一遍。散着四方为界。或取白芥子咒二十一遍。掷着四方为界。或以想到处为界。或取净灰咒二十一遍为界。或咒五色线二十一遍。围绕四边为界皆得。若能如法受持自肰克果经云。皆得随便行之。
四修供养 行者。依法结界已。至千眼像前。先敷具倚立。当念一切三宝。及法界众生。与我身心无二无别。诸佛已悟众生尚迷。我为众生翻迷障故。礼事三宝。作是念已口当唱言。
一切恭谨。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礼已。烧香散华。首者唱)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至此想云。我此香华遍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阂互庄严。遍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悉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无杂无障阂。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想已云)供养已一切恭谨。
五请三宝诸天(行者运心。普供养已。胡跪烧香。当念三宝。虽离障清净。而已同体慈悲。护念群品。若能三业致请。必不来而来。拔苦与乐。肰须至诚逐位殷勤三请。必有感降唱云)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无量亿劫千光王静住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九十九亿殑伽沙诸佛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过去无量劫正法明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贤劫千佛。三世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奉请。南无广大圆满无阂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唯愿显现受供养。次位亦尔)
一心奉请。南无观音所说诸陀罗尼。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奉请。南无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运想如佛。但改云观世音菩萨亦如是。下去菩萨声闻随位改之)
一心奉请。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总持王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奉请。南无摩诃迦葉。无量无数大声闻僧。
一心奉请。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护世四王。天龙八部童目天女。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风神土神。山神地神。宫殿神等。及守护持咒。一切天龙鬼神各及眷属。
唯愿释迦本师。弥陀慈父千光王静住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移本际平等慈熏。来降道场证我行法。
广大圆满无阂大悲心。总持秘要显现道场。受我供养。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乘本愿力来到我前。神咒加持顿消三障。大势至菩萨总持王等诸大菩萨。摩诃迦葉诸大声闻。同运慈悲俱时来降。
梵释四王诸天八部。随我请来。坚守道场拥护持咒。却诸魔障示现吉祥。令我所修不违本愿。
六赞叹伸诚(本经无赞叹偈。欲取他经。恐与咒体及表报相小有参差。故辄依经略述赞之)
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辨才现生求愿。皆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伸述诚恳。随其智力如实说之。然所求之事。不可增长生死。所运之心。必须利益群品。唯在专谨方有感通。慎勿容易。
七作礼(行者应念三宝。体是无缘慈悲。常欲拔济一切众生。但为无机不能起。应我既再三奉请。纵非目击冥应不虚。故须作已降之想烧众名香。五体投地。礼上所请三宝。唯诸天鬼神不须致礼。若至大悲心咒及观世音菩萨。各须三礼。此之人法是道场主故唱云)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如前请中三宝诸位。皆须五体投地勤重致礼。礼佛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至礼阿弥陀云。即云阿弥陀佛影现中云云。礼法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礼僧准上礼佛。但改为菩萨等。唯礼观音云。为求灭障接足礼。此是忏悔主故)
八发愿持咒 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此愿横深该收权实。非天台教观莫到边涯。今依一家略为标指。俾其行者心有所归。愿有二节前十愿明成就法一往生善。后六愿。明除灭法一往破恶。然准闻咒。获四果十地等益。部在方等显矣此愿合被四教菩萨。旁兼两教二乘。亦有法缘慈悲。随世利物故。今之行者。既显圆顿止观觉意三昧故。立愿起行。须顺法华之意。故荆溪云。散引诸文该乎一代文体。正意唯在醍醐故。十六愿须约开显圆义释也。前十愿皆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者。南无翻归命亦度我。亦信从大悲者。以此菩萨拔苦心重故。称具大悲者施无畏者。此悲体圆即能与乐。观世音具如别行疏释。盖哀悯至深故教众生求我度脱。归心顺我立乎誓愿。令我机感故也。仍须了知大悲观音即我本性。今欲复本故称本立愿。又复此愿即本性之力用故。马鸣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此经云。应当从我发如是愿。今以二义释兹十愿。初约诸经四弘释。次约今家十乘释。夫四弘者依四谛起。四谛者二示世间苦因果。二示出世乐因果。一切菩萨。欲拔此苦欲与此乐。故依之立四誓也。依苦谛立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立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依道谛立云法门无尽誓愿知。依灭谛立云佛道无上誓愿成。但今十愿。拔世间苦因在前。故与四誓次第小异。而皆二二相成。以知法由眼智度众生。须方便船必越海道。能登山舍可栖身故。初二依集谛立。先愿知一切尘劳之法。皆即法界。次愿得是圆净慧眼。以非此慧不能知故。三四依苦谛立。先愿度一切沉沦之众。次愿早得体内方便。非此方便度生不遍故。五六七八依道谛立。道虽万行不出三学。今先求实慧般若即慧学。次愿慧成越于二死苦海。次求出世上上戒定。后愿二学功成入于三德。涅槃三学是道谛之始。越苦证灭显道谛之终也。九十依灭谛立先求无为之法。以宅其心。则惑灭行息。后愿冥乎法性。复本净身。则究竟常寂也纵百千愿亦何出于四弘。况此十耶。又愿不依谛名为狂愿。虽不出四。今以观音智巧悲深故。开四为十。则使行者标心立行。原始要终皆悉显了故也。仍须了知始终等相。体性融即。故荆溪云。初心遍摄观惑法界。即惑成智即生成灭。名圆四誓。又了前二誓。拔性德之苦。后二誓与性德之乐。性之苦乐。何须拔与即。无作之誓也。二约今家十乘释者。圣意多含且作二释。寻经始末以后验前。知是愿成十法乘也。何者以说咒前令发十愿。说咒讫示咒相貌。有九句并咒。体成十法。与今家十乘。更无差忒。后观行中当说言。十乘者。初观不思议境。二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调适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安忍。十离顺道法爱。十愿对此。唯一处前后。彼则依境发心。此则依境修观。各有其意。初知一切法愿。显不思议境。非一念三千。岂收一切。二智慧眼愿。圆止观成佛眼智也。非此眼智不显妙境故。三度一切众愿发分满菩提心也。无缘与拔。初住已上方现前故。四善方便愿。成破遍也。三惑破已。方能任运与拔破遍。即度生方便。菩萨破惑。为度生故。五般若船愿。识通塞如水有船。即塞能通也。六越苦海愿。成道品也。非无作道品莫越二死海故。七戒定道愿。成助道也。以无作心修事戒定。最能治恶故。八登涅槃山愿。知次位也。山须自下升高。虽观即理道不浪阶故。九会无为舍愿。成安忍行也。舍名舍众速证无为故。此行不专。初品上地亦然。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即其例也。十同法性身愿。离法爱也。不滞似解合佛真身。故准文二二相成者。照境由止观。与拔由破惑。先知通塞方修道品。无对治功安有次位。若不安忍。则无似爱可离也。此之观法。修在名字成在五品。似发在六根。真发在分证。究尽在妙觉。今立愿者。愿修之得门成之即世。或于一观或历余心。便入似真以至等妙。又复应知此之十法。虽论修证及以因果。而现前一念本自圆成。全性起修即因成果。今立十愿标心在兹。又复应知此之十法。虽是智者像代宣扬。而并是渐顿诸经之旨。以离此十更无修证之法。法华大车深可例也。后之六愿一往破恶。于中前三破地狱。而初二别破刀火二种。第三破一切地狱。后三破余三趣。应知六愿皆就对治悉檀而立。故地狱云摧折枯竭。饿鬼云饱满。修罗云调伏。畜生云智慧。如六观音对破六道。唯天从便宜以善强故。人兼入理思惟盛故。余四并从对治。以恶多故。皆标我者。虽是行人所称。全是诸有真常我性。一念千法也。前十愿中。一一我字莫不尔也。若者不定之词。随趣对治也。皆云向者训对也。为对治义宛合。即以四趣我性为能对治。四趣三障为所对治。皆云自者。三障本空无明故有。治以圆法。称本虚融更非障阂。故云自摧折等。然能对有自他。所治有三障。人自治有事行理观治。他论神通感应。何者若自起四趣烦恼。造四趣恶业。受四趣苦时。称名诵咒对之。愿此三障即自摧折等。此事行治也。若自用十乘观慧。对于四趣若惑若业若报时。愿得观成障灭即摧折等。此理观治也。若自观行成能破三障。显出我性得大自在。见一切众生为四趣三障所苦。以似解力对之即神通治他也。以分满力对之。即感应治他也。故一言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其义甚深不可卒备。原其所归观音能障三道。神咒及我体。是法界亦名中道。举一全收法法绝待。以强迷故暂分感应。故曰南无。以翻迷故义立对治。故云我向。今顺圆法立上诸愿。名无作誓其功巨量。问圆解圆修者。获益可尔。无此解者。修有何益。答法体本然。圣人称本而示其修此者。纵未圆解。但得机成任运获益。若能解者功不可论。如摩尼珠。愚人得之非全无益。但贸一衣一食而已。若其识者。十事修治四洲雨宝故。经云有慧观方便者。十地果位克获不难。是故行者。当亲善师学兹圆解。立愿之际心口一如。三障即消法身速证(既略知此旨当发是愿首者唱云)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 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 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 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 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经云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行者想身对此佛菩萨前称念尊名唯在哀切。如遭焚溺求于救济。若时促略称七遍。若时稍宽多称无妨)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称念讫云)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辨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乃至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阂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口*耶](一)南无阿[口*梨][口*耶](二)婆卢羯帝烁钵啰[口*耶](三)菩提萨哆婆[口*耶](四)摩诃萨哆婆[口*耶](五)摩诃迦卢尼迦[口*耶](六)唵(七)萨皤啰罚曳(八)数怛那怛写(九)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利[口*耶](十)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十一)南无那啰谨墀(十二)醯唎摩诃皤哆沙咩(十三羊鸣音)萨婆阿他豆输朋(十四)阿逝孕(十五)萨婆萨哆那摩婆伽(十六)摩罚特豆(十七)怛侄他(十八)唵阿婆卢醯(十九)卢迦帝(二十)迦罗帝(二十一)夷醯唎(二十二)摩诃菩提萨埵(二十三)萨婆萨婆(二十四)摩罗摩罗(二十五)摩醯摩醯唎驮孕(二十六)俱卢俱卢羯懞(二十七)度卢度卢罚阇[口*耶]帝(二十八)摩诃罚阇耶帝(二十九)陀罗陀罗(三十)地利尼(三十一)室佛啰耶(三十二)遮罗遮罗(三十三)摩摩罚摩罗(三十四)穆帝囇(三十五)伊醯伊醯(三十六)室那室那(三十七)阿罗嘇佛罗舍利(三十八)罚沙罚嘇(三十九)佛啰舍耶(四十)呼嚧呼嚧摩啰(四十一)呼嚧呼嚧醯利(四十二)娑罗娑罗(四十三)悉利悉利(四十四)苏嚧苏嚧(四十五)菩提夜菩提夜(四十六)菩驮夜菩驮夜(四十七)弥帝利夜(四十八)那罗谨墀(四十九)地唎瑟尼那(五十)波夜摩那(五十一)娑婆诃(五十二)悉陀夜(五十三)娑婆诃(五十四)摩诃悉陀夜(五十五)娑婆诃(五十六)悉陀喻艺(五十七)室皤罗耶(五十八)娑婆诃(五十九)那罗谨墀(六十)娑婆诃(六十一)摩罗那罗(六十二)娑婆诃(六十三)悉罗僧阿穆佉耶(六十四)娑婆诃(六十五)娑婆摩诃悉陀夜(六十六)娑婆诃(六十七)者吉罗阿悉陀夜(六十八)娑婆诃(六十九)波陀摩羯悉哆夜(七十)娑婆诃(七十一)那罗谨墀皤伽罗[口*耶](七十二)娑婆诃(七十三)摩婆利胜羯罗夜(七十四)娑婆诃(七十五)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口*耶](七十六)南无阿唎[口*耶](七十七)婆嚧吉帝(七十八)烁皤啰夜(七十九)娑婆诃(八十)悉殿都(八十一)漫哆罗(八十二)跋陀耶(八十三)莎婆诃(八十四)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九忏悔 行者诵咒毕。当念一切缘障皆由宿因。过去今生与诸有情。何恶不造罪累既积。世世相逢为冤为亲为障为恼。若不忏悔。无由解脱道法不成。故须披陈哀求三宝为我灭除。经云。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亦自忏谢无量劫。种种恶业。法华三昧云。业性虽空果报不失。颠倒因缘起诸重罪。流泪悲泣口宣忏悔。
(应心念言。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由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观音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念已唱云)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唱已。五体投地心复念言。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外加恶友。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业广造众罪。事虽不广恶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唯愿观音。慈悲摄受想讫唱云)
至心忏悔。比丘(某甲)等。与法界一切众生。现前一心本具千法。皆有神力及以智明上等佛心。下同舍识无始闇动。障此静明触事昏迷。举心缚着。平等法中起自他想。爱见为本身口为缘。于诸有中无罪不造。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戒破斋毁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如是等罪无量无边。舍兹形命合堕三涂。备婴万苦复于现世众恼交煎。或恶疾萦缠他缘逼迫。障于道法不得熏修今遇。
大悲圆满神咒。速能灭除如是罪障。故于今日至心诵持。归向。
观世音菩萨及十方大师。发菩提心修真言行。与诸众生发露众罪。求乞忏悔毕竟消除唯愿。
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千手护持千眼照见。令我等内外障缘寂灭。自他行愿圆成。开本见知制诸魔外。三业精进修净土因。至舍此身更无他趣。决定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亲承供养大悲观音。具诸总持广度群品。皆出苦轮同到智地。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起礼一拜)
次当如法旋绕。或三或七(欲旋绕时。先须正立想此道场如法界。十方三宝畟塞虚空。以次回身旋绕法座。十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勿令心散。口唱云)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千光王静住佛 南无广大圆满无阂大悲心大陀罗尼 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总持王菩萨(或三称或七称。旋绕已还至像前。三自归)
自归佛依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阂和南圣众。
十观行 行者礼忏讫应出道场。别于一处身就绳床。依经修观。经说此咒结益才讫。大梵天王请曰。惟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相状。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今辄释其意。经文九心即依境。发菩提心等九法乘也。以初神咒是其理境。难通显说。肰以密谈愈彰深秘。故上根一闻即能入证。或阶四果或登十地。内外凡位通名发心。是则大梵睹于上根闻境得悟。乃为中下请余九乘。故云相貌理境如车体相貌如具度问既称法称机。故观音叹曰。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斯问。故知咒体及以九心十乘意备。又复此经频令行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若非依理岂忘爱见。故初理境即慈悲本。后之八心成悲之法。应知此经正明悲行。又复应知部在方等。此之十法通于四教。而广大圆满无碍大悲。藏通二教有名无体。离断常中岂不广大等耶。别虽有理修在后时。圆教初心尽兹体用。今明观心专依圆妙。仍有二种。谓约行。托事也。初约行者。直就一念观于十界百界千如妙法。虽即一念千法宛肰。全体即空当处即假。仍非二边又即双照不可以一多说安以有无思。若边若中皆莫能拟。故密语示及显了诠。皆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言言。是为于己心观不思议境也。既知己心。若是复思一切众生。念念皆尔。本具九界。既即佛界。仍各具十种因果。即一苦一切苦。我与众生纵贪嗔痴。动身口意随业受报万劫千生。故于自他哀伤哽痛。深起悲心誓拔其苦。本具佛界既即九界。仍各具十种因果。即一乐一切乐。我与众生以凡小心。求人天身及二乘果。得少为足资生囏难。故于自他爱念怜悯。深起慈心誓与其乐。此乃与究竟乐拔一切苦。故名大悲慈心。慈悲虽普散动尚多。须用不二止观安于法性。使寂照均融名平等心。理若未显由三惑覆。当观此惑本空。法性本净无可破立。名无为心。若着此能观则于通起塞。识此通塞名无染心。诸法虽空证由观道。观不调适品次不生。道品相生成空观心。蔽资理惑不显真如。事度助开见生齐佛。名恭敬心。乍息粗心谓为深诣。若知圆位上慢可祛。名卑下心。名利眷属三术离之。三昧可成名无杂乱心。行上九事过内外障。若起法爱则不得前能离此爱方登分果。名无上菩提心。上根观境即入初住。或内外凡中根二至七。下根尽用。二托事者。观音一身有千手眼。手有提拔之力。眼有照明之用。即是一千神通智慧也。一身具千手眼。千手眼不离一身。乃表一念即千通慧。十种通慧不离一念。法称广大圆满。复云无碍大悲非一念千法。焉称此名。肰既密说。人那解之。乃现此相而为表示。非一家观法。安能尽释法名身相。在于彼部领解虽殊。今之行人得法华意。于兹名相终无异涂。况于道场唯瞻此相。不表观法何以用心。故二种观门相须而进。若行立持诵若却坐思惟。不思议观不应暂废。是名依法受持也。故前立十愿今示十乘。即所愿之法。既令依此而修行之。即是初心修相。后文云。有观慧方便者。十地果位克获不难。即分满证相观成似发。准例前后其意必肰。若未深谙一家教观。须近善师咨决解行。方识正邪。故方便五缘四或可阙。善知识缘必须具也。若居异处无师可承。当自寻止观仍须辅行。决通观道方可修之。慎勿师心自立规矩。又复应知如上说者。此就咒体深取经宗。为成观行者也。若论此经力用。何人不摄何善不收。故求声闻人各获果证。求世间事无不从心。而略示四十手功德。欲得富饶欲求官位。除身恶疾求见善友。欲生净土乐趣诸天。莫不果愿。乃至经云。持咒者若风若水沾着其身。不受恶趣常生佛前。若行者未能修观。但当深信断诸疑心。依文诵持。现世当生离苦得脱。故法华忏立有相安乐行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亦能得见上妙色也。故知初心入门多种。妙悟之时理应两舍。唯愿若士若庶若俗若僧。于此总持生决定信起精进心。于相无相尽力修之。现世障恼皆除。净土往生不惑。广论利益具载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