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摄大乘论二译五卷

大乘论·第1177部 摄大乘论二译五卷 无著菩萨造陈三藏真谛元魏沙门佛陀扇多译

摄大乘论序

陈沙门慧愷撰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唐虞之前。图谍简少。姬周以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而未睹。故迹隐葱岭以西。教秘沧海之外。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镳。同澜比泒。而深浅竞驰。照晦相杂。自兹以降。笃好逾广。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慧恺志惭负槖。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路。有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杰。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外典。洽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极。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居建邺。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未至九江。返游五领。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敷说不少。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泣璧。良由妙旨之典难辩。盈尺之珍罕别。法师游方既久。欲旋返旧国。经涂所亘。遂达番禺。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规。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之礼。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蔽。伏膺未久。便致暌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衡州刺史阳山公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钦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法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赡。触途必举。匡济不穷。轮奂靡息。征南长史袁敬。德履冲明。志托夷远。徽献清简。冰桂齐质。弼谐蕃政。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旅姑洗。神纪句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以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窍。释义若竟。方乃著文。然翻译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某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旨。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来灭后。将千一百余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已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该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至理。故制造斯论。唯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雪-雨)/粉/大]伦。舟航有识。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法师次弟婆薮槃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性。风格峻峙。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玄。理趣难晓。将恐后学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以后。迄于像季。方等圆教乃盛宣通。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修路。庶累毫成仞。聚爝为明。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

摄大乘论卷上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依止胜相品第一中初众名品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义菩萨摩诃萨。欲显大乘有胜功德。依大乘教说如是言。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十胜相者。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六于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相。由此十义胜相。如来所说过于余教。如此释修多罗文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说。复次云何此中略释。能显大乘胜于余教。今此略释显斯十义。唯大乘有小乘中无。何者为十。谓阿黎耶识说名应知依止相。三种自性。一依他性。二分别性。三真实性。说名应知相。唯识教说名应知入相。六波罗蜜说名入因果相。菩萨十地说名入因果修差别相。菩萨所受持守护禁戒说名于修差别戒学相。首楞伽摩虚空器等定说名心学相。无分别智说名慧学相。无住处涅槃说名学果寂灭相。三种佛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此三说名无分别智果相。如此十种处唯大乘中有。异于小乘故说第一。佛世尊但为菩萨说此十义故。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复次云何此十胜相。所说无等能显大乘。是如来正说遮小乘决非大乘。于小乘中未曾见此十义随释一义。但见大乘中释。复次此十义能引出无上菩提。成就随顺不相违。为诸众生得一切智智。而说偈言。

  应知依及相  入因果修异
  三学及果灭  智无上乘摄
  十义余处无  见此菩提因
  故大乘佛言  由说十义胜

  云何十义如此次第说。菩萨初学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由此观故。于十二缘生应生聪慧。次后于缘生法应了别其体相。由智能离增益损减二边过失。如此正修应通达所缘如实诸相。次后从诸障应解脱。次心已通达应知实相。是先所行六波罗蜜。应更成就令清净无复退失。由依意内清净故。次内清净所摄诸波罗蜜。依十地差别应修随一三阿僧祇劫。次菩萨三学应令圆满。圆满已是学果涅槃及无上菩提。次后应得修十义次第如此。此次第说中一切大乘皆得圆满。此初说应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识。世尊于何处说此识。及说此识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毗达磨略本偈中说。

  此界无始时  一切法依止
  若有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阿毗达磨中。复说偈云。

  诸法依藏住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黎耶  我为胜人说

  此阿含两偈证识体及名。云何佛说此识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识。阿含云。如解节经所说偈。

  执持识深细  法种子恒流
  于凡我不说  彼物执为我

  云何此识或说为阿陀那识。能执持一切有色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何以故。有色诸根此识所执持不坏不失。及至相续后际。又正受生时由能生取阴故。故六道身皆如是取。是取事用识所执持故。说名阿陀那。或说名心。如佛世尊言心意识。意有二种。一能与彼生次第缘依故。先灭识为意。又以识生依止为意。二有染污意。与四烦恼恒相应。一身见。二我慢。三我爱。四无明。此识是余烦恼识依止。此烦恼识由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由缘尘及次第能分别故。此二名意。云何得知有染污心。若无此心独行无明则不可说有。与五识相似此法应无。何以故。此五识共一时有自依止。谓眼等诸根。复次意名应无有义。复次无想定灭心定应无有异。何以故。无想定有染污心。所显灭心定不尔。若不尔此二定应不异。复次于无想天一期。应成无流无失无染污故。于中若无我见及我慢等。复次一切时中起我执遍善恶无记心中。若不如此。但恶心与我执等相应故。我及我所此或得行。于善无记中则不得行。若立二心同时生。无此过失。若立与第六识相应行。有此过失。

  无独行无明  及相似五识
  二定无差别  意名无有义
  无想无我执  一期生无流
  善恶无记中  我执不应起
  离污心不有  二与三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得生
  证见真实义  或障令不起
  恒行一切处  名独行无明

  此心染污故无记性摄。恒与四惑相应。譬如色无色界惑。是有覆无记。此二界烦恼奢摩他所藏故。此心恒生不废寻。第三体离阿黎耶识不可得。是故阿黎耶识成就为意。依此以为种子余识得生。云何此意复说为心。多种熏习种子所聚故。云何于声闻乘不说此心相及说阿黎耶。阿陀那名微细。境界所摄故。何以故。声闻人无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是故于声闻人离此说。由成就智令本愿圆满。故不为说。诸菩萨应有胜位为得一切智智。故佛为说。何以故。若离此智得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复次此识于声闻乘由别名如来曾显。如增一阿含经言。于世间喜乐阿梨耶爱阿黎耶习阿黎耶着阿黎耶为灭阿黎耶。如来说正法。世间乐听故。属耳作意欲知生起正勤。方得灭尽阿黎耶。乃至受行如来正法及似法。由如来出世。是第一希有不可思议法。于世间显现如本识。此如来出世四种功德经。由别义于声闻乘此识已显现。复次摩诃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识别名此识显现。譬如树依根。弥沙塞部亦以别名说此识。谓穷生死阴。何以故。或色及心有时见相续断。此心中彼种子无有断绝。是应知依止阿陀那阿黎耶质多根本识穷生死阴等。由此名小乘中是阿黎耶识已成王路。复有余师。执心意识此三但名异义同。是义不然。意及识已见义异。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余师。执是如来说世间喜乐阿黎耶如前所说。此中有五取阴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乐受与欲相应说名阿黎耶。复有余师。执身见说名阿黎耶。如此等诸师迷阿黎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是执。由随小乘教及行。是师所立义不中道理。若有人不迷阿黎耶识。约小乘名成立此识其义最胜。云何最胜。若执取阴名阿黎耶。于恶趣随一道中一向苦受处于彼受生。此取阴最可恶逆。是取阴中一向非可爱。众生喜乐不应道理。何以故。彼中众生恒愿取阴断绝不生。若是乐受与欲相应。从第四定乃至上界皆无此受。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则生厌恶。是故众生于中喜乐不称道理。若是身见正法内人。信乐无我非其所爱。于中不生喜乐。此阿黎耶识众生心执为自内我。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愿苦阴永灭不起。阿黎耶识我爱所缚故。不曾愿乐灭除自我。从第四定以上受生众生。虽复不乐有欲乐受。于阿黎耶识中是自我爱随逐不离。复次正法内人。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于阿黎耶识中亦有自我爱。以阿黎耶名安立。此识则为最胜。是名成立阿黎耶别名。

依止胜相品中二相品

  复次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此相略说有三种。一立自相。二立因相。三立果相。立自相者。依一切不净品法习气。为彼得生摄持种子依器。是名自相。立因相者。此一切种子识。为生不净品法恒起为因。是名因相。立果相者。此识因种种不净品法无始习气方乃得生。是名果相。何法名习气。此习气名欲显何义。此法与彼相应共生共灭。后变为彼生因。此即所显之义。譬如于麻以华熏习。麻与花同时生灭。彼数数生为麻香生因。若人有欲等行。有欲等习气。是心与欲等同生同灭。彼数数生为心变异生因。若多闻人有多闻习气。数思所闻共心生灭。彼数数生为心明了生因。由此熏习得坚住故。故说此人为能持法。于阿黎耶识应知如此道理。此染污种子与阿黎耶识同异云何。不由别物体故异如此和合虽难分别而非不异。阿黍耶识如此而生。熏习生时有功能胜异。说名一切种子。

  云何阿黎耶识与染污一时更互为因。譬如灯光与灯炷。生及烧燃一时更互为因。又如芦束一时相依持故得住立。应知本识与能熏习更互为因。其义亦尔。如识为染污法因。染污法为识因。何以故。离此二法异因不可得故。

  云何熏习不异不多种。而能为有异多种诸法作生因。譬如多缕结衣衣无多色。若入染器后于衣上种种相貌方得显现。如此阿黎耶识种种诸法所熏熏时一性无有多种。若生果染器现前。则有不可数种类相貌。于阿黎耶识显现此缘生。于大乘最微细甚深。若略说有二种缘生。一分别自性。二分别爱非爱。依止阿黎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生。由分别种种法因缘自性故。复有十二分缘生。是名分别爱非爱。于善恶道分别爱非爱。生种种异因故。若人于阿黎耶识迷第一缘生。或执自性是生死因。或执宿作。或执自在变化。或执八自在我。或执无因。若迷第二缘生。执我作者受者。譬如众多生盲人不曾见象。有人示之令彼触证。有诸盲人。或触其鼻。或触其牙。或触其耳。或触其脚。或触其尾。或触其脊等。有人问之象为何相。盲人答云。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说如山石。若人不了二种缘生。无明生盲或说自性为因。或说宿作。或说自在变化。或说八自在我。或说无因。或说作者受者。由不了阿黎耶识体相及因果相。如彼生盲不识象体相作种种异说。若略说阿黎耶识体相。是果报识。是一切种子。由此识摄一切三界身一切六道四生。皆尽为显此义故。说偈言。

  外内不明了  于二但假名
  及真实一切  种子有六种
  念念灭俱有  随逐至治际
  决定观因缘  如引显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若异不可熏  说是熏体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余生例应尔
  此外内种子  能生及引因
  枯丧犹相续  然后方灭尽
  譬如外种子  内种子不尔

  此义以二偈显之。

  于外无熏习  种子内不然
  闻等无熏习  果生非道理
  已作及未作  失得并相违
  由内外得成  是故内有熏

  所余识异阿黎耶识。谓生起识。一切生处及道应知。是名受用识。如中边论偈说。

  一说名缘识  二说名受识
  了受名分别  起行等心法

  此二识更互为因。如大乘阿毗达磨偈说。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此二互为因  亦恒互为果

  若于第一缘生中。诸法与识更互为因缘。于第二缘生中。诸法是何缘。是增上缘。复次几缘能生六识。有三缘。谓增上缘所缘缘。次第缘。如此三缘生。一穷生死缘生。二爱憎道缘生。三受用缘生。具足四缘。

依止胜相品中三引证品

  此阿黎耶识已成立。由众名及体相。云何得知阿黎耶识。以如是等众名故。如来说体相亦尔。不说生起识。若离此名相所立阿黎耶识不净品净品等皆不成就。烦恼不净品。业不净品。生不净品。世间净品。出世净品等。皆不成就。云何烦恼不净品不成就。根本烦恼及少分烦恼所作熏习种子。于六识不得成就。何以故。眼识与欲等大小二惑俱起俱灭。此眼识是惑所熏成立种子。余识不尔。是眼识已灭。或余识间起。熏习及熏习依止皆不可得。眼识前时已谢现无有体。或余识所间从已灭无法。有欲俱生不得成就。譬如从过去已灭尽业果报不得生。复次眼识与欲等或俱时生起熏习不成。何以故。此种子不得住于欲中。以欲依止识故。又欲相续不坚住故。此欲于余识亦无熏习。依止别异故所余诸识无俱起俱灭故。同类与同类不得相熏。以无一时共生灭故。是故眼识不为欲等大小诸惑所熏。亦不为同类识所熏。如此思量眼识。所余诸识亦应如此思量。复次若众生从无想天已上退堕。受下界生大小惑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何以故。此惑熏习与依止。并已过去灭无余故。复次或对治识已生。所余世间诸识皆已灭尽。若无阿黎耶识。此对治识共小大惑种子俱在。此义不成。何以故。自性解脱故。无流心与惑不得俱起俱灭故。复次后时出观正起世间心。诸惑熏习久已谢灭。有流意识无有种子生应得成。是故离阿黎耶识。烦恼染污则不得成。复次业染污云何不得成。缘行生识分无得成义。若无此义缘取生有亦无成义。故业染污不成。复次云何生染污此义不成。结生不成故。若人于不静地退堕。心正在中阴起染污意识方得受生。此有染污识于中阴中灭。是识托柯罗逻。于母胎中变合受生。若但意识变成柯罗逻等依止。此意识于母胎中有别意识起。无如此义。于母胎中二种意识一时俱起。无此义故。已变异意识不可成立。为意识依止不清净故。长时缘境故。所缘境不可知故。若此意识已变异。是时意识成柯罗逻。为此识是一切法种子为依止。此识生余识。为一切法种子。若汝执已变异识名一切种子识。即是阿黎耶识。汝自以别名成立谓为意识。若汝执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故此识由依止成他因。此所依止识。若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止。名一切种子识。是义不成。是故此识托生变异成柯罗逻。非是意识。但是果报。亦是一切种子。此义得成。复次若众生已托生。能执持所余色根。离果报识则不可得。何以故。所余诸识定别有依止不久坚住。若此色根无执持识。亦不得成。复次此识及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俱起。此识不成。复次若离果报识。一切求生已生众生识食不成。何以故若离果报识。眼识等中随有一识。于三界中受生众生。为作食事不见有能故。若人从此生舍命生上静地。由散动染污意识。于彼受生是染污散动识。于静地中离果报识有余种子。此义不成。复次若众生生无色界。离一切种子果报识。若生染污心及善心则无种子。并依止染污及善二识皆不得成。于无色界若起无流心。所余世间心已灭尽。便应弃于此道。若众生生非想非非想中。起不用处心及无流心。即舍二处。何以故。无流心是出世心故。非想非非想道非其依止。不用处道亦非依止。直趣涅槃亦非依止。复次若人已作善业及以恶业。正舍寿命离阿黎耶识。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触不应得成。是故生染污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不可得立。云何世间净品不成。若众生未离欲欲界。未得色界心先起欲界善心。求离欲欲界。修行观心。此欲界加行心与色界心。不俱起俱灭故非所熏。是故欲界善心。非是色界善心种子。过去色界心无量余生及别心所隔。后时不可立为静识种子。已无有故。是故此义得成谓色界静心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立为因缘。此加行善心立为增上缘。如此于一切离欲地中。是义应知。如此世间清净品义。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则不可立。云何出世净品离阿黎耶识不可得立。佛世尊说。从闻他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闻他音及正思惟。不能熏耳识及意识。或耳意二识何以故。若人如闻而解及正思惟法。尔时耳识不得生。意识亦不得生。以余散动分别识所闻故。若与正思惟相应生。此意识久已谢灭。闻所熏共熏习已无。云何后时以前识为种子后识得生。复次世间心与正思惟相应。出世净心与正见相应。无时得共生共灭。是故此世心非关净心所熏。既无熏习。不应得成出世种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出世净心亦不得成。何以故。此中闻思熏习无有义能摄出世熏习种子。云何一切种子果报识成不净品因。若能作染浊对治出世净心因。此出世心昔来未曾生。习是故定无熏习若无熏习。此出世心从何因生。汝今应答。最清净法界所流正闻熏习为种子故。出世心得生此闻慧熏习为与阿黎耶识同性为不同性。若是阿黎耶识性。云何能成此识对治种子。若不同性。此闻慧种子以何法为依止至诸佛无上菩提位是闻慧熏习生随在一依止处。此中共果报识俱生。譬如水乳。此闻熏习即非本识。已成此识对治种子。故此中依下品熏习中品熏习生。依中品熏习上品熏习生。何以故。数数加行闻思修故。是闻熏习若下中上品应知是法身种子。由对治阿黎耶识生。是故不入阿黎耶性摄。出世最清净法界流出故。虽复世间法成出世心。何以故。此种子出世净心未起时一切上心。惑对治一切恶道生。对治一切恶行朽坏。对治能引相续令生。是处随顺逢事诸佛菩萨。此闻熏习虽是世间法初修观菩萨所得。应知此法属法身摄。若声闻独觉所得属解脱身摄。此闻熏习非阿黎耶识。属法身及解脱身摄。如是如是从下中上次第渐增。如是如是果报识次第渐减。依止即转若依止一向转。是有种子果报识即无种子一切皆尽。若本识与非本识共起共灭。犹如水乳和合。云何本识灭非本识不灭。譬如于水鹅所饮乳犹如世间离欲时。不静地熏习灭。静地熏习增世间转依义得成。出世转依亦尔。若人入灭心定。由说识不离身。是故果报识于定中应成不离身。何以故。灭心定非此识对治故。云何知然。若从此定出识不应更生。何以故。此果报识相续已断。若离托生时不复得生。若人说灭心定有心。此人所说则不成心。何以故定义不成故。解相及境不可得故。与善根相应过故。与恶及无记不相应故。想及受生起过故。于三和合必有触故。于余定有功能故。但灭想是过患故。作意信等善根生起过故。拔除能依离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如非一切行。一切行不如是故。若有人执色心次第生是诸法种子。此执不然何以故。已有前过复有别失。别失者。若人从无想天退及出灭心定。此中所执不成。阿罗汉最后心亦不得成。若离次第缘此执不成。如此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净不净品皆不得成。是故此心有义成就。应当信知依前所说相。今更作偈。

  菩萨于善识  则离余五识
  无余心转依  以何方便作
  若对治转依  非灭故不成
  因果无差别  于灭则有过
  无种子无法  若许为转依
  于无二无故  转依义不成

依止胜相品中四差别品

  此阿黎耶识差别云何。若略说或三种或四种差别。三种者。由三种熏习异故。谓言说我见有分熏习差别。四种者。谓引生果报缘相相貌差别。引生差别者。是熏习新生。若无此缘行生识缘取生有。是义不成。果报差别者。依行于六道中此法成熟。若无此后时受生所有诸法生起此义不成。缘相差别者。于此心中有相能起我执。若无此于余心中执我相境。此义不成。相貌差别者。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种子。不共相者。是各别内入种子。复次共相者。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者。是有受生种子。若对治起时不共所对治灭。于共种子识他分别所持正见清净。譬如修观行人。于一类物种种愿乐种种观察随心成立。此中说偈。

  难灭及难解  说名为共结
  观行人心异  由相大成外
  清净人未灭  此中见清净
  成就净佛土  由佛见清净

  复有别偈。

  种种愿及见  观行人能成
  于一类物中  随彼意成故
  种种见成故  所取唯有识

  是不共本识差别。有觉受生种子。若无此众生世界生缘不成。是共阿黎耶识无受生种子。若无此器世界生缘不成。复次粗重相识。细轻相识。粗重相识者。谓大小二惑种子。细轻相识者。谓一切有流善法种子。若无此由前业果有胜能。无胜能依止差别不得成。

  复次有受不受相二种本识。有受相者。果报已熟善恶种子识。不受相者。名言熏习种子无量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若无此识有作不作善恶二业因与果报故。受用尽义不成始生。名言熏习生起亦不得成。复次有譬喻相。识如幻事鹿渴梦想翳闇等譬。第一识似如此事。若无此虚妄分别种子故。此识不成颠倒因缘。复有具不具相。若具缚众生有具相。若得世间离欲有损害相。若有学声闻及诸菩萨有一分灭离相。若阿罗汉独觉如来有具分灭离相。何以故。阿罗汉独觉单灭惑障。如来双灭惑智二障。若无此烦恼次第灭尽则不得成。何因缘善恶二法果报。唯是无覆无记。此无记性与善恶二法俱生不相违。善恶二法自互相违。若果报成善恶性。无方便得解脱烦恼。又无方便得起善及烦恼故。无解脱及系缚。无此二义故。是故果报识定是无覆无记性。

应知胜相品第二之一

  如此已说应知依止。胜相云何应知。应知胜相此应知相略说有三种。一依他性相。二分别性相。三真实性相。依他性相者。本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差别。何者为差别。谓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如此等识因言说熏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因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因有分熏习种子生。由如此等识一切界道烦恼所摄依他性为相。虚妄分别即得显现。如此等识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体。非有虚妄尘显现依止。是名依他性相。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是名分别性相。真实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尘相永无所有。此实不无。是名真实性相。由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知摄眼等六内界。以应受识应知摄色等六外界。以正受识应知摄眼等六识界。由如此等识为本其余诸识。是此识差别。如此众识唯识。以无尘等故。譬如梦等于梦中。离诸外尘一向唯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诸尘如实显现此中无一尘是实有。由如此譬一切处应知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觉人所见尘一切处唯有识。譬如梦尘。如人梦觉了别梦尘但唯有识。于觉时何故不尔。不无此义。若人已得真如智觉不无此觉。譬如人正在梦中未觉此觉不生。若人已觉方有此觉。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亦无此觉。若已得真如智觉必有此觉。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云何得起比智。由圣教及真理可得比度。圣教者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识。又如解节经中说。是时弥勒菩萨摩诃萨问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缘境。为与心异。与心不异。佛世尊言。弥勒。与心不异。何以故。我说唯有识。此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弥勒菩萨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与定心不异。云何此识取此识为境。佛世尊言。弥勒。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如此变生显现如尘。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定心亦尔显现似尘。谓异定心。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识义显现。云何如此。是时观行人心正在观中。若见青黄等遍入色相。即见自心不见余境青黄等色。由此道理一切识中。菩萨于唯识应作如此比知。于青黄等识非忆持识。以见境在现前故。于闻思两位忆持意识。此识缘过去境。似过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识义。由此比知菩萨若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义得生比知。是种种识前已说。譬如幻事梦等。于中眼识等识唯识义可成。眼色等识有色。唯识义云何可见。此等识由阿含及道理如前应知。若色是识云何显现似色。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由颠倒等烦恼依止故。若不尔于非义义颠倒不得成。若无义颠倒惑障及智障二种烦恼则不得成。若无二障清净品亦不得成。是故诸识如此生起可信是实。此中说偈。

  乱因及乱体  色识无色识
  若前识不有  后识不得生

  云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生处更互密合生。具足受生所显故。云何世识等如前说有种种差别生。无始生死相续不断绝故。无量众生界所摄故。无量器世界所摄故。无量作事更互显示所摄故。无量摄及受用差别所摄故。无量受用爱憎业果报所摄故。无量生及死证得差别所摄故。云何正辨如此等识令成唯识义。若略说有三相。诸识则成唯识。唯有识量外尘无所有故唯有二。谓相及见。识所摄故。由种种生相所摄故。此义云何。此一切识无尘故。成唯识有相有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故。眼等诸识以诸识为见故。意识以一切眼识乃至法识为相故。意识以意识为见故。云何如此意识能分别故。似一切识尘分生故。此中说偈。

  入唯量唯二  种种观人说
  通达唯识时  及伏离识位

  诸师说。此意识随种种依止生起得种种名。譬如作意业得身口等业名。此识于一切依止生种种相貌。似二种法显现。一似尘显现。二似分别显现。一切处似触显现。若在有色界意识依身故生。譬如有色诸根依止身生。此中说偈。

  远行及独行  无身住空窟
  调伏难调伏  则解脱魔缚

  如经言。此眼等五根所缘境界。一一境界意识能取。分别意识为彼生因。复有别说分别说。十二入中是六识聚说名意入。是处安立本识为义识此中一切识说名相识。意识及依止识应知名见识。何以故。此相识由是见生因显现似尘故。作见生依止事。如此诸识成立唯识。云何诸尘现前显现知其非有。如佛世尊说。若菩萨与四法相应。能寻能入一切识无尘。何者为四。一知相违识相。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二由见无境界识。譬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尘中。三由知离功用无颠倒应成。譬如实有尘中缘尘起识。不成颠倒不由功用。如实知故。四由知义随顺三慧。云何如此一切圣人入观得心自在。由愿乐自在故。如愿乐尘种种显现故。若观行人已得奢摩他修法观加行。随唯思惟义显现故。若人得无分别智未出无分别观。一切尘不显现故。由境界等义随顺三慧。由前引证成就唯识义故。知唯识无尘。此中有六偈重显前义。此偈后依智学中。当广分别说。谓饿鬼畜生人。如是等。

摄大乘论卷中

应知胜相品第二之二

  若唯识似尘显现依止。说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故。系属因缘不得自在。若生无有功能过一刹那得自住故。说名依他。若分别性依他实无所有似尘显现。云何成分别。何因缘说名分别。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有自相唯见分别故。说名分别。若真实性分别性永无所有为相。云何成真实。何因缘说名真实。由如无不如故成真实。由成就清净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胜。于胜义成就故说名真实。复次若有分别及所分别。分别性成。此中何法名分别。何法所分别。何法名分别性。意识是分别。具三种分别故。何以故。此识自言熏习为种子。及一切识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此生。由无边分别。一切处分别但名分别。说名分别。此依他但是所分别。是因能成依他性为所分别。此中名分别性。云何分别能计度。此依他性。但如万物相。缘何境界。执何相貌。云何观见。云何缘起。云何言说。云何增益。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由执着相。由决判起见。由觉观言说缘起。由见等四种言说实无有尘计实有为增益。由此因故能分别。此三种性云何。与他为异为不异。非异非不异。应如此说。有别义依他性名依他。有别义此成分别。有别义此成真实。何者别义说此名依他。从熏习种子系属他故。复有何义此成分别。此依他性为分别因。是所分别故成分别。复有何义此成真实。此依他性或成真实。如所分别实不如是有故。复有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本识识所余生起识种种相貌故。复因此相貌生故。依他性有几种。若略说有二种。一系属熏习种子。二系属净品不净品性不成就。是故由此二种系属说名依他。分别性亦有二种。一由分别自性。二由分别差别真实性。亦有二种一自性成就。二清净成就。复有分别更成四种。一分别自性。二分别差别。三有觉。四无觉。有觉者。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无觉者。不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复次分别有五种。一依名分别义自性。譬如此名目此义。二依义分别名自性。譬如此义属此名。三依名分别名自性。譬如分别未识义名。四依义分别义自性。譬如分别未识名义。五依二分别二自性。譬如此名此义。何义何名若摄一切分别。复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本识。二相分别。谓色等识。三依显示分别。谓有依止眼等识识。四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苦乐等受。欲等惑及枉。时节等变异。地狱等欲界等变异。五依显示变异分别。谓如前所说变异起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正法外人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内人闻正法类分别。九决判执分别。谓不如理思惟种类身见为根本。与六十二见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菩萨十种分别。无有相散动。有相散动。增益散动。损减散动。一执散动。异执散动。通散动。别散动。如名起义散动。如义起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分别故。于一切般若波罗蜜教中佛世尊说。无分别智能对治此十种散动。应知具足般若波罗蜜经义。如般若波罗蜜经言。云何菩萨行于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行。不见不行。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何以故。色由自性空。不由空空见色空。非色无色异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谓色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对假立名分别诸法。由假立客名随说诸法如如。随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如此一切名菩萨不见。若不见不生执着。如观色乃至识亦应作如此观。由此般若波罗蜜经文句。应随顺思惟十种分别义。若由此别意依他性成有三性。是三性云何。性有三异。不成相杂无相杂义。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不由此成分别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别。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实。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别性显现似法。不与分别性同体。未得名前于义不应生智故。法体与名一则此义相违。由名多故。若名与义一。名既多义应成多。此义体相违。由名不定体相杂此义相违。此中说偈。

  于名前无智  多名及不定
  义成由同体  多杂体相违
  法无显似有  无染而有净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虚空

  云何如此显现而实非有。依他性一切种非不有。若无依他性真实性亦无。一切无不成。若无依他性及真实性。则有无染污及清净品过失。此二品可知非无是故非一切皆无。此中说偈。

  若无依他性  真实性亦无
  则恒无二品  谓染污清净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鞞佛略经。此经中说。云何应知分别性。由说无有品类此性应知。云何应知依他性。由说幻事鹿渴梦相影光谷向水月变化如此等譬应知其性。云何应知真实性。由说四种清净法应知。此性四种清净法者。一此法本来自性清净。谓如如空实际无相真实法界。二无垢清净。谓此法出离一切客尘障垢。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及诸波罗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何以故。此说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清净法界流故非依他。由此四种清净法。摄一切清净法皆尽。此中说偈。

  幻等显依他  说无显分别
  若说四清净  此说属真实
  清净由本性  无垢道缘缘
  一切清净法  四皆摄品类

  何因何缘是依他性。如经所说。幻事等譬所显。于依他性中为除他虚妄疑惑。云何他于依他性中生虚妄疑惑。诸说。于依他性中有如此虚妄疑心。若实无有物。云何成境界。为决此疑故说幻事譬。若无境界。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鹿渴譬。若实无尘。爱非爱受用云何得成。为决此疑故说梦相譬。若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智生。为决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言说起。为决此疑故说谷响譬。若实无法。云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为决此疑故说水月譬。若实无法。云何诸菩萨故作心无颠倒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为决此疑故说变化譬。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此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依分别性及依真实性。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槃。阿毗达磨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于此义中以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土。若以火烧炼土则不现金相自现。此地界土显现时由虚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识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虚妄分别性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现。不由虚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复次有处世尊说一切法常住。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非常非无常。依何义说常。此依他性由真实性分常住。由分别性分无常。由二性分非常非无常。如依此义说常无常无二。如此说苦乐无二。善恶无二。空不空无二。有我无我无二。静不静无二。有性无性无二。有生无生无二。有灭无灭无二。本来寂静不寂静无二。本来涅槃非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由如此等差别。诸佛如来依义密语。由此三性应随决了。常无常等正说如前解释。此中说偈。

  如法实不有  如彼种种现
  由此法非法  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说言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不有  是故说永无
  如显现实有  是故说非无
  由自体非有  自体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三性成无性
  由无性故成  前为后依止
  无生灭本静  及自性涅槃

  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久已成佛。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三别义意。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数诸佛。于大乘法义得生觉了。四众生乐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呰。如施戒及余修亦尔。是名四种意。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说人法二种通别二相所摄俗谛。二相依。譬如随所说法相中必有三性。三对治依。此中八万四千众生烦恼行对治显现。四翻依。此中由说别义言词以显别义譬。如偈言。

  阿娑离娑罗摩多耶  毗跋耶斯者修絺多
  离施那者僧柯履多  罗槃底菩提物多摩

  若人欲广解释大乘法。略说由三相。应当如此解释。一广解缘生体相。二广解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三广解成立所说诸义。广解缘生体相者。如偈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如此果报识及生起识。由更互因生。广解释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者。诸法者。谓生起识为相。有相及见识为自性。复次诸法依止为相。分别为相。法尔为相由此言说于三性中诸法体相则得显现。如偈言。

  从有相有见  应知法三相

  云何得解说此法相。分别性。于依他性实无所有。真实性于中实有。由此二不有有故。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如一时自然成。于依他性中分别性无故。真实性有故。若见彼不见此。若不见彼即见此。如偈言。

  依他中分别  无但真实有
  故不得及得  于中二平等

  广解成立所说诸义者。譬如初所说文句。由所余诸句显示分别。或由功德依止。或因事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广说佛世尊功德。最清净慧无二行。无相法为胜依。意行住于佛住。至得诸佛平等行无碍行。不可破无对转法。不可变异境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至三世平等。于一切世界现身。于一切法智慧无碍。一切行与智慧相应。于法智无疑。不可分别身。一切菩萨所受智慧。至无二佛住波罗蜜。至无差别如来解脱。智究竟已得无边佛地。平等法界为胜虚空界。为后边最清净慧。如此初句由所余句。次第应知分别解释。若如此正说法义得成最清净慧者。诸佛如来智慧。于一切法清净无不了别。如此本义应知由二十一佛功德所摄。于所知一切无障行起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净令入功德。不由功用不舍如来事佛住功德。于法身依止及意事无差别功德。修习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于世间非世间法所染污功德。安立正法功德。四种善巧答他问功德。于一切世界中显现应化身功德。能决他疑功德。由种种行能令他入功德。于未来世法生智功德。随众生乐显现功德。能行无量依止众生正教化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随众生意显现纯净佛土功德。是三种佛身无离无别处功德。穷生死际能生一切众生利益安乐功德。由无尽功德。因事义依止者。如经言。若菩萨与三十二法相应说名菩萨。于一切众生与利益安乐意相应。令入一切智智意。我今于何处中当相应如此智。舍高慢心坚固善意。非假作怜愍。意不贪报恩。于亲非亲所平等意永作善友意。乃至无余涅槃称量谈说欢笑先言于诸众生慈悲无异于所作事无退弱心无厌倦心闻义无足。于自作罪能显其过。于他作罪不怪诃责。于一切威仪中恒持菩提心。不求果报而行布施。不着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碍。为引摄一切善法行于精进。修三摩提灭离无色定。与方便相应智。四摄相应方便于持戒破戒中。善友无二。事善知识恭敬心。听法恭敬心乐住阿兰若处。于世间希有不生安乐心。于下品乘不生喜乐心。于大乘教观实功德。远离恶友敬事善友。恒治四种梵住。治无量心清净。恒游戏五神通。恒依智慧行。于住正行不住正行众生。无舍离心引摄大众。一向决定言说恭敬实事先恭敬行。菩萨心与如此等法相应说名菩萨。由如此文句前说初句应知。解说初句者。谓于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此利益安乐意文句别有十六文句所显业应知。解说十六业者。一傅傅行业。二无倒业。三不由他事自行业。四不可坏业。五无求欲业。有三句解释应知。不贪报恩。有恩无恩众生不生爱憎心。随顺行乃至余生随处相应言说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有苦有乐无二众生平等业。无下劣业。不可令退转业。摄方便业。厌恶所对治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无间思量业。行进胜位业。有七句解释应知。正修加行六波罗蜜。恭敬行四摄成就方便业。有六句解释应知。事善知识听闻正法。住阿兰若处。远离邪觉观。正思惟功德。有二句。显事善友功德。有二句。显成就业。有三句解释应知。治无量心清净得威德。证得功德安立他业。有四句解释应知。引摄大众无有疑心。立正教学处。法财二摄无染污心。如此等句。应知解释初说文句。此中说偈。

  取如前说句  随德句差别
  取如前说句  由义别句别

应知入胜相品第三

  如此已说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应知入胜相。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黎耶识所摄。如阿黎耶识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及义显相所生。似所取种类有见意言分别。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承事。无量出世诸佛。已入决定信乐正位。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诸菩萨于何处入唯识观。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于愿乐行地入。谓随闻信乐故。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一切法实唯有识。如说随闻信乐故。如理通达故。能对治一切障故。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练磨心故。由灭除四处障故。缘法义为境。无间修。恭敬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无放逸故。十方世界无数量故。不可数量在人道众生。刹那刹那证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一练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诸波罗蜜必得生长。是我信乐已得坚住。由此正意我修习施等波罗蜜。进得圆满则为不难。是名第二练磨心。若人与众善法相应。后舍命时于一切受生中。可爱富乐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碍善此义尚应成。云何我得圆满善及无碍善。一切如意可爱富乐而当不成。是名第三练磨心。此中说偈。

  人道中众生  念念证菩提
  处所过数量  故无下劣心
  善心人信乐  能生施等度
  胜人得此意  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时  即得胜富乐
  灭位圆净善  此义云何无

  由灭除四处障故。由舍离声闻独觉思惟故。邪思惟灭于大乘中生信心及决了心故。灭一切邪意及疑。是所闻思诸法中。舍离我及我所邪执故。是故灭除法执。安立现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别。是故能灭除分别。此中说偈。

  现住及安立  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别  故得无上觉

  缘法及义为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闻熏习种类正思惟所摄。显现似法及义。有见意言分别故。由四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

  由四种如实智。谓名义自性差别。如实智四种不可得故。若菩萨已入已解如此等义。则修加行为入唯识观。于此观中意言分别似字言及义显现。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别得如此通达。此义依名言唯意言分别。亦如此通达此名义自性差别。唯假说为量。亦如此通达。次于此位中但证得唯意言分别。是观行人不见名及义。不见自性差别假说。由实相不得有自性差别义。已由四种寻思及四种如实智。于意言分别显现似名及义。得入唯识观。于唯识观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但入唯量相见二法。种种相貌名义。自性差别假说自性差别义。六种相无义故。由此能取所取非有为义故。一时显现似种种相貌及生故。譬如闇中藤显现似蛇。犹如于藤中蛇即是虚实不有故。若人已了别此藤义。先时蛇乱智不缘境起。即便谢灭唯藤智在。此藤智由微细分析虚空无实境。何以故。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若心缘此境。藤智亦应可灭。若如此见已伏灭。六相显现。似名及义。意言分别尘智不生。譬如蛇智。于伏灭六相义中。是唯识智亦应可伏灭。譬如藤智。由依真如智故。如此菩萨由入似义显现意言分别相故。得入分别性由入唯识义故。得入依他性。及云何得入真实性。若舍唯识想已。是时意言分别。先所闻法熏习种类。菩萨已了别伏灭尘想。似一切义显现。无复生缘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识意言分别亦不得生。由此义故。菩萨唯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由无分别智。得证得住真如法界。是时菩萨平等平等能缘所缘无分别智生。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此中说偈。

  法人及法义  性略及广名
  不净净究竟  十名差别境

  如此菩萨由入唯识观故。得入应知胜相。由入此相得入初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十方诸佛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萨心平等。得一切诸佛如来心平等。此观名菩萨见道。

  复次何故菩萨入唯识观。由缘极通法为境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由无分别智后所得种种相识为相智故。为灭除共本阿黎耶识中一切有因诸法种子。为生长能触法身诸法种子。为转依。为得一切如来正法。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识观。无分别智后所得智者。于本识及所生一切识识及相识相中由观似幻化等譬自性无颠倒。由此义故。菩萨如幻师于一切幻事自了无倒。于一切相因缘及果中。若正说时常无偏倒。

  是时正入唯识观位中。有四种三摩提。是四种通达分善根依止菩萨云何应见。由四种寻思。于下品无尘观忍光得三摩提。是暖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最上品无尘观忍光增三摩提。是顶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四种如实智。菩萨已入唯识观了别无尘故。正入真义一分通行三摩提。是随非安立谛忍。依止此三摩提最后刹那。了伏唯识想。转名无间三摩提。应知是世第一法依止四种三摩提。是菩萨入非安立谛观前方便。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云何菩萨修习观行入于修道。如佛广说。所安立法相。于菩萨十地。由摄一切如来所说大乘十二部经故得现前。由治所说通别二境。由生起缘极通境出世无分别智。及无分别智后所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智。由无量无数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数数修习。由昔及今所得转依。为得三种佛身更修加行。是声闻见道。是菩萨见道。此二见道差别云何。声闻菩萨见道应知有十一种差别。何者为十一。一由境界差别。谓缘大乘法为境。二由依止差别。谓依大福德智慧资粮为依止。三由通达差别。谓通达人法二无我。四由涅槃差别。谓摄无住处涅槃以为住处。五由地差别。谓依十地为出离。六七由清净差别。谓灭烦恼习气。及治净土为清净。八由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差别。谓为成熟众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九由受生差别。谓生如来家为生故。十由显现差别。谓于佛子大集论中常能显现为摄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别。谓十力无畏不共如来法。及无量功德生为果故。此中说两偈。

  名义互为客  菩萨应寻思
  应观二唯量  及彼二假说
  从此生实智  离尘分别三
  若见其非有  得入三无性

  又正教两偈。如分别观论说。

  菩萨在静位  观心唯是影
  舍离外尘相  唯定观自想
  菩萨住于内  入所取非有
  次观能取空  后触二无得

  复有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五偈。为显此道。

  菩萨生长福及慧  二种资粮无量际
  于法思惟心决故  能了义类分别因
  已知义类但分别  得住似义唯识中
  故观行人证法界  能离二相及无二
  若离于心知无余  由此即见心非有
  智人见此二不有  得住无二真法界
  由无分别智慧人  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衣稠密过聚性  遣灭如药能除毒
  佛说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于法界
  已知忆念唯分别  功德海岸智人至

入因果胜相品第四

  如此已说入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胜相。由六波罗蜜。谓陀那尸罗羼提毗梨耶持诃那般罗若波罗蜜。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成入唯识果。此正法内有诸菩萨。不着富乐心。于戒无犯过心。于苦无坏心。于善修无懒堕心。于此散乱因中不住着故。常行一心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观。由依止六波罗蜜。菩萨已入唯识地。次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是故于此中间设离六波罗蜜。加行功用。由信乐正说爱重随喜愿得思惟故。恒无休息行。故修习六波罗蜜究竟圆满。此中说偈。

  修习圆白法  能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说
  觉唯分别故  得无著智故
  是乐信清净  名清净意地
  菩萨在法流  前后见诸佛
  已知菩提近  无难易得故

  何故波罗蜜唯有六数为安立。能对治六种惑障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为对治不发行心因故。立施戒二波罗蜜。不发行心因者。贪着财物及以室家。若已发修行心。为对治退弱心因故。立忍精进二波罗蜜。退弱心因者。谓生死众生违逆。若事长时助善法加行疲怠。若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为对治坏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罗蜜。坏失心因者。谓散乱邪智。是故为对治六种惑障。立波罗蜜有六数。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者。前四波罗蜜是不散乱因。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由依止此不散乱故。能如实觉了诸法真理。一切如来正法皆得生起。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立波罗蜜有六数。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由戒波罗蜜不损恼众生。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辱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灭彼恶根。由此利益因一切众生皆得调伏。次彼心未得寂静为令寂静。已得寂静为令解脱。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由此六度菩萨善教众生。故得成熟。是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立波罗蜜有六数。由如此义。是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

  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六波罗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无等。谓依止无上菩提心起。二由品类无等。谓一一波罗蜜略说皆有三品。菩萨皆具修行。三由行事无等。谓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菩萨所行诸度皆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无等。谓无分别智菩萨所行诸度。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五由回向无等。谓回向无上菩提菩萨所行诸度。决定转趣一切智果故。六由清净无等。谓惑智二障永灭无余。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尽故。施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罗蜜。有是波罗蜜非施。有是施是波罗蜜。有非施非波罗蜜。如施中四句应知余度亦有四句。

  云何说六波罗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罗蜜随顺次生后后波罗蜜故。复次前前波罗蜜。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

  依何义立六度名。此义云何可见。于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中。最胜无等故。以能到彼岸故。是故通称波罗蜜。能破灭吝惜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复得为大富主。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能寂静邪戒及恶道故名尸。复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称罗。能灭除嗔恚及忿恨心故名羼。复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称提。能灭除懒惰及诸恶法名毗梨。复行不放逸生长无量善法故称耶。能灭除散乱故名持诃。及能引心令住内境故称那。能灭一切见行。能除邪智故名般罗。能缘真相随其品类知一切法故称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修习。若略说应知修习有五种。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乐。三修思惟。四修方便胜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应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诸佛无功用心。不舍如来事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位中。更修诸波罗蜜。

  复次思惟修习者。爱重随喜愿得思惟六意摄所修六意者。一广大意。二长时意。三欢喜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广大意者。若菩萨若干阿僧祇劫能得无上菩提。以如此时为一刹那刹那。菩萨于此时中刹那刹那常舍身命。及等恒伽沙数世界满中七宝奉施供养如来。从初发心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是菩萨施意犹不满足。如此多时刹那刹那满三千大千世界炽火。菩萨于中行住坐卧。为四威仪离一切生生之具。戒忍精进三摩提般若心菩萨恒现前修。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菩萨戒忍等意亦不满足。是无厌足心。是名菩萨广大意。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不舍无厌足心。是名菩萨长时意。若菩萨由六波罗蜜所作利益他事。常生无等欢喜。众生得益其心欢喜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若菩萨行六波罗蜜利益众生已。见众生于我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若菩萨从六波罗蜜所生功德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以无著心回向。为令彼得可爱重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若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由此六意所摄爱重思惟菩萨修习。若菩萨随喜无量菩萨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萨六意所摄随喜思惟。若菩萨愿一切众生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修习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萨六意所摄愿得思惟。若人得闻六意所摄菩萨思惟修习。生一念信心。是人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之聚。诸恶业障坏灭无余。若人但闻尚得无量无边福德。何况菩萨尽能修行。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差别。由各有三品知其差别。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守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利众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毁辱忍。二安受苦忍。三观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勤勇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定三品者。一安乐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随利他定。般若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般若。二无分别般若。三无分别后得般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摄义。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罗蜜摄以为彼性故。彼是六波罗蜜所流果故。一切善法所随成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所对治。摄一切惑以为彼性故。为彼生因故。为彼所流果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功德。若菩萨轮转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摄。大生所摄。大眷属徒众所摄。大资生业事成就所摄。无疾恼少欲等所摄。一切工巧明处聪慧所摄。如意无失富乐利益众生为正事故。菩萨修行六度功德。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恒在不异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世尊或以施名说诸波罗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进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说诸波罗蜜。如来以何意作如此说。于波罗蜜修行方便中。一切余波罗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来说意。此中说郁陀那偈。

  位数相次第  名修差别摄
  对治及功德  互显诸度义

摄大乘论卷下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第五

  如此已说入因果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修差别。由十种菩萨地。何者为十。一欢喜地。二无垢地。三明焰地。四烧然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云何应知以此义成立诸地为十。为对治地障十种无明故。于十相所显法界有十种无明犹在为障。何者能显法界十相。于初地由一切遍满义。应知法界。于二地由最胜义。于三地由胜流义。于四地由无摄义。于五地由相续不异义。于六地由无染净义。于七地由种种法无别义。于八地由不增减义。于九地由定自在依止义。由土自在依止义。由智自在依止义。于十地由业自在依止义。由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应知法界。此中说偈。

  遍满最胜义  胜流及无摄
  无异无染净  种种法无别
  不增减四种  自在依止义
  业自在依止  总持三摩提

  如此二偈依中边分别论。应当了知。复次此无明应知。于二乘非染污。于菩萨是染污。云何初地名欢喜。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云何二地名无垢。此地远离犯菩萨戒垢故。云何三地名明焰。由无退三摩提及三摩跋提依止故。大法光明依止故。云何四地名烧然。由助菩提法能焚灭一切障故。云何五地名难胜。真俗二智更互相违能合难合令相应故。云何六地名现前。由十二缘生智依止故。能令般若波罗蜜现前住故。云何七地名远行。由至有功用行最后边故。云何八地名不动。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动故。云何九地名善慧。由最胜无碍辩智依止故。云何十地名法云。由缘通境知一切法一切陀罗尼及三摩提门为藏故。譬云能覆如虚空粗障故。能圆满法身故。

  云何应知得诸地相。由四种相。一由已得信乐相。于一一地决定生信乐故。二由已得行相。得与地相应十种法正行故。三由已得通达相。先于初地通达真如法界时。皆能通达一切地故。四由已得成就相。此十地皆已至究竟修行故。云何应知修诸地相诸菩萨。先于地地中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各有五相修习得成。何者为五。一集总修。二无相修。三无功用修。四炽盛修。五不知足修。应知于诸地皆有此五修。此五修生五法为果。何者为五。一刹那刹那能坏一切粗重依法。二能得出离种种乱想法乐。三能见一切处无量无分别相善法光明。四如所分别法相转得清净分恒相续生。为圆满成就法身。五于上品中转增为最上上品因缘聚集。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随次第成。于前六地有六波罗蜜如次第说。于后四地有四波罗蜜。一沤和拘舍罗波罗蜜。六波罗蜜所生长善根功德。施与一切众生悉令平等。为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二波尼他那波罗蜜。此度能引摄种种愿。于未来世感六度生缘故。三婆罗波罗蜜。由思择修习力伏诸波罗蜜对治故。能引六波罗蜜相续生无有间缺。四若那波罗蜜。此度是能成立前六度智。能令菩萨于大集中受法乐。及成熟众生。后四波罗蜜应知是无分别后智。摄一切波罗蜜。于一切地中不同时修习。从波罗蜜藏藏经。应知此法门广显诸义。于几时中修习十地。正行得圆满。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何者为五人。行愿行地人满一阿僧祇劫。行清净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无相行人。于六地乃至七地满第二阿僧祇劫。从此后无功用行人。乃至十地满第三阿僧祇劫。复次云何七阿僧祇劫。地前有三地。中有四地。前三者。一不定阿僧祇。二定阿僧祇。三授记阿僧祇。地中有四者。一依实谛阿僧祇。二依舍阿僧祇。三依寂静阿僧祇。四依智慧阿僧祇。复次云何三十三阿僧祇。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信行阿僧祇。二精进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祇。于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谓入住出。如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圆满。

  有善根愿力  心坚进增上
  三种阿僧祇  说正行成就

依戒学胜相品第六

  如此已说入因果修差别。云何应知依戒学差别。应知如于菩萨地正受菩萨戒品中说。若略说由四种差别。应知菩萨戒有差别。何者为四。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学处差别。三广大差别。四甚深差别。品类差别者。有三种。一摄正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利益戒。此中摄正护戒应知是二戒依止。摄善法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摄众生利益戒是成熟众生依止。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性罪戒。不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制罪所立戒。此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菩萨有治身口意三品为戒。声闻但有治身口为戒。是故菩萨有心地犯罪。声闻则无此事。若略说所有身口意业事。能生众生利益无有过失。此业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共戒差别。广大差别者。应知有四种。由四种广大故。一种种无量学处广大。二能摄无量福德广大。三摄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广大。四无上菩提依止广大。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由此四种差别。应知是略说菩萨受持戒差别。复次由此四种差别。更有差别不可数量菩萨戒差别。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经中说。

依心学胜相品第七

  如此已说依戒学差别。云何应知依心学差别。略说由六种差别应知。何者为六。一境差别二众类差别。三对治差别。四随用差别。五随引差别。六由事差别。境差别者。由缘大乘法为境起故。众类差别者。大乘光三摩提。集福德王三摩提。贤护三摩提。首楞伽摩三摩提等。摄种种三摩提品类故。对治差别者。由缘一切法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于本识中拔出一切粗重障故。随用差别者。于现世久安住三摩提乐中。如意能于胜处受生。随引差别者。能引无碍神通于一切世界。由事差别者。令动放光遍满显示转变往还。促远为近转粗为细变细为粗。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类入大集中。或显或隐。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或施他辩才及忆念喜乐。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难行正行。以能摄十种难修正行故。何者为十。一自受难修。自受菩提善愿故。二不可回难修。由生死众苦不令退转故。三不背难修。由众生作恶一向对彼故。四现前难修。于有怨众生现前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无染难修。菩萨生于世间不为世法之所染故。六信乐难修。行于无底大乘。能信乐广大甚深义故。七通达难修。能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八随觉难修。诸佛如来甚深不了义经能如理判故。九不离不染难修。不舍生死不为生死染污故。十加行难修。诸佛如来于一切障解脱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众生利益事。乃至穷生死后际乐修如此加行故。于随觉难修诸佛如来说不了义经。其义云何。菩萨应随理觉察。如经言。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云何菩萨乐行布施。若菩萨不乐行一切施。云何菩萨行信施心。若菩萨不行诸佛如来信心。云何菩萨发行布施。若菩萨于布施中不策自身。云何菩萨恒游戏布施。若菩萨无布施时。云何菩萨能大行施。若菩萨于施离娑罗想。云何菩萨于施清净。若菩萨郁波提贪吝。云何菩萨能住于施。若菩萨不住究竟后际。云何菩萨于施自在。若菩萨于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萨于施无尽。若菩萨不住无尽中如施经。于戒乃至般若如理应知。复有经言。云何菩萨行杀生。若菩萨有命众生断其相续。云何菩萨夺非他所与。若菩萨自夺非他所与众生。云何菩萨行邪淫。若菩萨于欲尘起邪意等。云何菩萨能说妄语。若菩萨是妄能说为妄。云何菩萨行两舌。若菩萨恒住最极空寂处。云何菩萨能住波留师。若菩萨住所知彼岸。云何菩萨能说不相应语。若菩萨能分破诸法随类解释。云何菩萨行阿毗持诃娄。若菩萨数数令自身得无上诸定。云何菩萨起憎害心。若菩萨于自他心地能害诸惑。云何菩萨起邪见。若菩萨一切处遍行邪性如理观察。复有经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论中自广分别。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断为性。由一切障皆断尽故。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一切佛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嗔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一切佛法无染着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染着。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是故说佛法甚深。为修行波罗蜜。为成熟众生为清净佛土。为引摄一切佛法故。菩萨三摩提业差别应知。

依慧学胜相品第八

  如此已说依定学差别。云何应知依慧学差别。由无分别智自性依止缘起境界相貌立救难摄持伴类。果报等流出离。究竟行善加行无分别智后得智功德。无差别加行。无分别后得智。譬威德无功用作事甚深义故。应知依慧学差别。由依慧学差别。应知无分别智差别。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五相者。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是五相所离智。此中应知是无分别智。于此中如所说。无分别智性中故说偈言。

  诸菩萨自性  五种相所离
  无分别智性  于真无分别
  诸菩萨依止  非心非非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疾类故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如理正思惟
  诸菩萨境界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二无我真如
  诸菩萨相貌  于真如境中
  是无分别智  无相无差别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他
  字字相续故  由相应义成
  离言说智慧  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诸菩萨摄持  是无分别智
  此后得行持  为生长究竟
  诸菩萨伴类  说是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度之品类
  诸菩萨果报  于佛二圆聚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至得
  菩萨等流果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由展转增胜
  诸菩萨出离  得成相应故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诸菩萨究竟  由得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  至胜自在故
  不染如虚空  此无分别智
  种种重恶业  由唯信乐故
  清净如虚空  此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  由得及成就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若出现于世  非世法所染
  如哑求受尘  如哑正受尘
  如非哑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尘  如愚正受尘
  如非愚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尘  如五正受尘
  如非五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未识求解  如读正受法
  如解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
  如人正闭目  无分别亦尔
  如人正开目  后得智亦尔
  如空无分别  无染碍异边
  如空中色现  后得智亦尔
  譬摩尼天鼓  无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别  种种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  非智非非智
  与境无差别  智名无分别
  佛说一切法  自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彼无无分别

  此中无分别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二无分别智。三无分别后智。加行无分别有三种谓因缘引通数习力生起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无分别后智有五种。谓通达忆持成立相杂如意。显示差别故。为成立无分别智。复说别偈。

  饿鬼畜生人  诸天等如应
  一境心异故  许彼境界成
  于过去未来  于梦二影中
  智缘非有境  此无转为境
  若尘成为境  无无分别智
  若此无佛果  应得无是处
  得自在菩萨  由愿乐力故
  如意地等成  得定人亦尔
  成就简择人  有智得定人
  于内思诸法  如义显现故
  无分别修时  诸义不显故
  应知无有尘  由此故无识

  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名异义同。如经言。若菩萨住般若波罗蜜。由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何者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谓离五种处。一离外道我执处。二离未见真实菩萨分别处。三离生死涅槃二边处。四离唯灭惑障知足行处。五离不观利益众生事住无余涅槃处。声闻智慧与菩萨智慧差别云何。应知由无分别差别不分别阴等诸法门故。由非一分差别通达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众生利益事故。由无住差别住无住处涅槃故。由恒差别于无余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由无上差别实无异乘胜此故。此中说偈。

  由智五胜异  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乐  说此不为远

  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若菩萨如此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无等胜能。云何于世间中见有众生遭重苦难。由菩萨见彼众生有业能感苦报障胜乐果故。由菩萨见如此若施彼乐具则障其生善。由菩萨见彼无乐具能现前厌恶生死。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生长一切恶法因缘。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逼害余无量众生因缘。是故菩萨不无如此能。世间亦有如此众生显现。此中说偈。

  见业障碍善  厌现及恶增
  害他彼众生  不感菩萨施

学果寂灭胜相品第九

  如此已说依慧学差别。云何应知寂灭差别。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此相云何。舍离惑与不舍离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净品一分为体。涅槃是依他性。净品一分为体本依者是具净不净品二分依他性。转依者对治起时此依他性。由不净品分永改本性。由净品分永成本性。此转依若略说有六种转。一益力损能转。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故。由烦恼有羞行惭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登地诸菩萨。由真实虚妄显现为能故。此转从初地至六地。三修习转。由未离障人是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依故。此转从七地至十地。四果圆满转。由已离障人一切相不显现清净真如显现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转。由声闻通达人无我故。由一向背生死为永舍离生死故。六广大转。由菩萨通达法无我故。于中观寂静功德故。为舍不舍故。若菩萨在下劣转位有何过失。不观众生利益事故。远离菩萨法。与下乘人同得解脱此为过失。诸菩萨若在广大转位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由自转依为依故。得诸自在于一切道中能现一切身。于世间富乐及于三乘。由种种教化方便胜能能安立彼于正教。是广大转功德。此中说偈。

  于凡夫覆真  于彼显虚妄
  于菩萨一向  舍虚显真实
  不显现显现  虚妄及真实
  是菩萨转依  解脱如意故
  于生死涅槃  若智起等等
  生死即涅槃  二无此彼故
  是故于生死  非舍非非舍
  于涅槃亦尔  无得无不得

智差别胜相品第十

  如此已说寂灭差别。云何应知智差别。由佛三身。应知智差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诸如来法身。于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诸佛种种土。及大人集轮依止所显现。此以法身为依止。诸佛土清净。大乘法受乐受用因故。变化身者。以法身为依止。从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学受欲尘。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无上菩提转法轮。大般涅槃等事所显现故。诸佛如来所有法身其相云何。若略说其相应知有五种。此中说郁陀那偈。

  相证得自在  依止及摄持
  差别德甚深  念业明佛身

  五相者。一法身转依为相。一切障及不净品分。依他性灭已解脱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在。为能清净性分依他性转依为相故。二白净法为相。由六度圆满。于法身至得十种自在胜能为相故。何者为十。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物自在。此三由施度圆满得成。四业自在。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圆满得成。六欲乐自在。由忍度圆满得成。七愿自在。由精进度圆满得成。八通慧自在。此五通所摄。由定度圆满得成。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此二由般若波罗蜜圆满得成。三无二为相。由无有无二相故。一切法无所有空相不无为相故。复次有为无为无二为相。非惑业集所生故。由得自在能显有为相故。复次一异无二为相。诸佛如来依止不异故。由无量依止能证此故。此中说偈。

  我执不有故  于中无依别
  如前多依证  假名说不一
  性行异非虚  圆满无初故
  不一无异故  不多依真如

  四常住为相。真如清净相故。昔愿引通最为极故。应作正事未究竟故。五不可思议为相。是真如清净自证智所知故。无譬喻故。非觉观行处故。

  复次此法身证得云何。是触从初所得。由缘相杂大乘法为境。无分别智无分别后所得智五相修成熟修习。于一切地善集资粮。能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譬三摩提。即此三摩提后灭离一切障故。是时由依止转成证得。应知此法身有几自在于中得自在。若略说有五自在于中得自在。一净土显示自身相好无边音不可见顶自在。由转色阴依故。二无失无量大安乐住自在。由转受阴依故。三具足一切名字文句聚等中正说自在。由转想阴执相差别依故。四变化改易引摄大集牵白净品自在。由转行阴依故。五显了平等回观作事智自在。由转识阴依故。

  此法身应知为几法依止。若略说唯三。诸佛如来种种住处依止故。此中说偈。

  诸佛如来受五喜  皆因证得自界故
  二乘无喜由不证  求喜要须证佛界
  由能无量作事立  由法美味欲得成
  得喜最胜无有失  诸佛恒见四无尽

  种种受用身依止。为成熟诸菩萨善根故。种种化身依止。为多成熟声闻独觉善根故。有几种佛法应知摄此法身。若略说有六种。一清净类法。由转阿黎耶识依故。由证得法身故。二果报类法。由转有色根依故。由证得果报胜智故三住类法。由转受行欲尘依故。由无量智慧住故。四自在类法。由转种种业等摄自在依故。由于一切十方世界无阂六通智自在故。五言说类法。由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依故。由能饱满一切众生心正说智自在故。六拔济类法。由转一切灾横过失拔济意依故。由一切众生灾横过失拔济智自在故。如此六种类法所摄诸佛如来法身。应知诸佛法身为可说有差别。为无差别。由依止意用业无异故。应知无差别。由无量正觉等事故。应知有差别。如法身受用身亦尔。由依止业不异故。应知无差别。不由依止差别故无差别。无量依止转依故。变化身应知如受用身。此法身应知与几种功德相应与最清净四无量相应。与八解脱八制入十一切入。无诤三摩提愿智四无阂解六通慧。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小相。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四无护三念处。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最胜智等诸法相应。此中说偈。

  于众生大悲  离诸结缚意
  不离众生意  利乐意顶礼
  解脱一切障  降伏世智者
  应知智遍满  心解脱顶礼
  诸众生无余  能灭一切惑
  害惑有染污  常怜愍顶礼
  无功用无著  无碍恒寂静
  一切众生难  能释我顶礼
  于依及能依  应说言及智
  于能说无碍  说者我顶礼
  故随彼类音  行往还出离
  证知诸众生  正教我顶礼
  诸众生见尊  信敬调胜士
  由他见能生  净心我顶礼
  摄受住及舍  变化及改性
  得定智自在  世尊我顶礼
  方便归依净  于中障众生
  于大乘出离  摧魔我顶礼
  智灭及出离  障事能显说
  于自他两利  降邪我顶礼
  无制无过失  无染浊无住
  于诸法无动  无戏论顶礼
  于众伏他说  二惑所远离
  无护无忘失  摄众我顶礼
  于利益他事  尊不过待时
  所作恒无虚  无迷我顶礼
  于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遍知一切世  实体我顶礼
  日夜六时观  一切界众生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我礼
  由行及由得  由智及由事
  于一切二乘  无等我顶礼
  由三身尊至  具相无上觉
  一切法他疑  能除我顶礼
  无系无过失  无粗浊无住
  于诸法无动  无戏论顶礼

  诸佛法身不但恒与如此等功德相应。复与余功德相应。谓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有无上功德。此中说偈。

  尊成就真如  修诸地出离
  至他无等位  解脱诸众生
  无尽等功德  相应现于世
  于三轮易现  难见人天等

  复次如来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见此中说偈。

  佛无生为生  以无住为住
  作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不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事
  最坚不坚业  无上应三身
  无一法能觉  一切无不觉
  一一念无量  有不有所显
  无欲无离欲  依欲得出离
  已知欲无欲  故入欲法如
  诸佛过五阴  于五阴中住
  与阴非一异  不舍阴涅槃
  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正应作  他事无是思
  由失尊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或现得正觉  或涅槃如火
  此二实不有  诸佛常住故
  如来于恶事  人道及恶道
  于非梵行法  住第一住我
  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生现  非六根境界
  诸惑已灭伏  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尽  佛证一切智
  诸惑成觉分  生死为涅槃
  得成大方便  故佛难思议

  由此义故十二种甚深应知。谓生不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正觉甚深。离欲甚深。阴灭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菩提般涅槃显现甚深。住甚深。显自体甚深。灭惑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诸菩萨缘法身忆念佛。此念缘几相。若略说诸菩萨依法身修习念佛有七种相。何等为七。一诸佛于一切法至无等自在。如此修习念佛。于一切世界至得无碍无边六通智。故此中说偈。

  被障因不具  一切众生界
  住二种定中  诸佛无自在

  二如来身常住。由真如无间解脱一切垢故。三如来最无失。一切惑障及智障永相离故。四一切如来事无功用成。不由功用恒起正事永不舍故。五如来大富乐位。一切佛土最微妙清净为富乐故。六如来最无染着。出现世间非一切世法所染。如尘不能染空故。

  七如来于世间有大事用。由现成无上菩提及大般涅槃。未成熟众生令成熟。已成熟众生令解脱故。此中说偈。

  随属如来心  圆德常无失
  无功用能施  众生大法乐
  遍行无有碍  平等利多人
  一切一切佛  智人缘此念

  复次诸佛如来净土清净其相云何应知。如言百千经菩萨藏缘起中说。佛世尊在周遍光明七宝庄严处。能放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无量妙饰界处。各各成立大城。边际不可度量。出过三界行处。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最清净自在唯识为相。如来所镇菩萨安乐住处。无量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行。大法味喜乐所持。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为用。一切烦恼灾横所离。非一切魔所行处。胜一切庄严。如来庄严所依处。大念慧行出离大奢摩他毗钵舍那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入处。无量功德聚所庄严。大莲花王为依止。大宝重阁如来于此中住。如此净土清净显色相圆净形貌量处。因果主助眷属持业利益无怖畏住处路乘门依止圆净。由前文句如此等圆净皆得显现。复次受用如此净土清净。一向净一向乐。一向无失一向自在。

  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见有五业。一救济灾横为业。由唯现盲聋狂等疾恼灾横能灭除故。二救济恶道为业。从恶处引拔安立于善处故。三救济行非方便为业。诸外道等加行非方便。降伏安立于佛正教故。四救济行身见为业。为过度三界能显导圣道方便故。五救济乘为业。诸菩萨欲偏行别乘。未定根性声闻能安立彼为修行大乘故。于如此五业应知诸佛如来共同此业。此中说偈。

  因依事意及诸行  异故世间许业异
  此五种异于佛无  是故世将同一业

  若尔声闻独觉非所共得如此众德相应诸佛法身。诸佛以何意故。说彼俱趣一乘与佛乘同。此中说偈。

  未定性声闻  及诸余菩萨
  于大乘引摄  定性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  究竟说一乘

  三世诸佛若共一法身。云何世数于佛不同。此中说偈。

  于一界中无二故  同时因成不可量
  次第成佛非理故  一时多佛此义成

  云何应知诸佛法身非一向涅槃。非非一向涅槃。此中说偈。

  由离一切障  应作未竟故
  佛一向涅槃  不一向涅槃

  云何受用身不成自性身。由六种因故。一由色身及行身显现故。二由无量大集处差别显现故。三随彼欲乐见显现自性不同故。四别异别异见自性变动显现故。五菩萨声闻天等种种大集相杂和合时。相杂显现故。六阿黎耶识及生起识见。转依非道理故。是故受用身无道理成自性身。云何变化身不是自性身。由八种因故。一诸菩萨从久远来。得无退三摩提。于兜率陀天道及人道中受生。不应道理。二诸菩萨从久远来恒忆宿住。方书算计数量印相工巧等论。行欲尘及受用欲尘中菩萨无知不应道理。三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识别邪正法教。往外道所事彼为师。不应道理。四诸菩萨从久远来。已通达三乘圣道正理。为求道故修虚苦行。不应道理。五诸菩萨舍百拘胝阎浮提。于一处得无上菩提及转法轮。不应道理。六若离显无上菩提方便。但以化身于他方作佛事。若尔则应于兜率陀天上成正觉。七若不尔。云何佛不于一切阎浮提中平等出现。若不于他方出现。无阿含及道理可证此义八二如来于一世界俱现此不相违。若许化身成多。由四天下摄一世界。如转轮王。于一世界或一主或别主俱生。不应道理。诸佛亦尔。此中说偈。

  佛微细化身  多入胎平等
  为显具相觉  于世间示现

  有六种因。诸佛世尊于化身中不得永住。一正事究竟故。由已解脱成熟众生故。二若已得解脱求般涅槃。为令彼舍般涅槃意。欲求得常住佛身故。三为除彼于佛所有轻慢心故。为令彼通达甚深真如法及正说法故。四为令众生于佛身起渴仰心数见无厌足故。五为令彼向自身起极精进。由知正说者不可得故。六为令彼速得至成熟位向自身不舍荷负极精进故。此中说偈。

  由正事究竟  为除乐涅槃
  令舍轻慢佛  发起渴仰心
  令向身精进  及为速成熟
  诸佛于化身  许非一向住

  为度一切众生。由发愿及修行寻求无上菩提。一向般涅槃。此事不应道理。本愿及修行相违无果故。

  复次受用身及变化身无常故。云何诸佛以常住法为身。由应身及化身恒依止法身故。由应身无舍离故。由化身数起现故。如恒受乐。如恒施食。二身常住应如此知。若法身无始时。无差别无数量。为得法身不应不作功用。此中说偈。

  诸佛证得等无量  是因众生若舍勤
  证得恒时不成因  断除正因不应理

  阿毗达磨大乘藏经中名摄大乘。此正说究竟。

摄大乘论卷上

无著菩萨造

元魏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大乘阿毗昙经中。对如来前为欲显发大乘义故。善住菩萨说。所谓依大乘经。明诸佛如来有十种胜妙胜语。何等为十。一者智依胜妙胜语。二者智相胜妙胜语。三者入智相胜妙胜语。四者入彼因果胜妙胜语。五者入彼修因果胜妙胜语。六者还彼行中差别增上戒胜妙胜语。七者增上心胜妙胜语。八者增上慧胜妙胜语。九者灭除胜妙胜语。十者智胜妙胜语。如是此修多罗句显发。说大乘是佛语。云何显发。如是此说中小乘经不说此十种句。唯大乘中明。所谓阿犁耶识。智依事所说有三种性。一者他性。二者妄分别性。三者成就性。以智相事故。唯记说入智相事者。谓六波罗蜜。入彼因果事者。谓十菩萨地还彼修彼。差别事中受菩萨戒谓增上戒。首楞严虚。空等诸三昧增上心事。说无分别智。谓增上心事说不住涅槃。灭彼果事有三种佛身。一者真身。二者报身。三者应身。彼果智事。说如是此十种句。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显胜说及胜上故。是故如来依为诸菩萨说。以是义故。依大乘教故。诸佛如来说有十种胜妙胜语应知。云何复此十种相胜妙如来胜语。明显大乘是佛语。及遮小乘是非大乘。是以此十句小乘经所不说。而大乘有说。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许不相违。为得一切智智故是。中说偈。

  彼依智相依  彼因及彼果
  彼三界差别  彼果及除灭
  智及上妙乘  至于胜进修
  彼说余处所无有  此见胜因上菩提
  佛语说于大乘中  十句胜说于此经

  有何义故。此诸十句如是渐次说。是以菩萨从初学已。先应诸法因果依已。应于因缘善巧成。而有于诸缘生法中应相善巧成舍离。横安谤遍善巧故。菩萨如是善学故。于彼善取相中应令证学。是故令诸障中心得解脱。于后入智相行已前修行中令修得六波罗蜜。已深净身心故。是以净心所摄。六波罗蜜故。于诸十地中分别修行三阿僧祇劫。于后令满三种菩萨戒。满已令彼果涅槃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诸十句渐次说。然此说中一切大乘略尽。是中初说智依胜妙胜语。如来经中说。谓阿犁耶识。以阿犁耶识语故。作阿犁耶识语说。如来于大乘阿毗昙经偈中说。

  无始已来性  一切法所依
  有彼诸道差  及令得涅槃

  还彼经所说。

  一切诸法家  彼识一切种
  故说为家识  聪明者乘此

  此是经证。然复彼何故名阿犁耶识。有生法者。依彼一切诸染法作果。于彼彼亦依诸识作因故。说为阿犁耶识。或复众生依彼为我故。名阿犁耶识。彼亦名阿陀那识。此中有何证如相续解脱经中说。

  阿陀那识最微深  喻如水波于诸子
  我不为凡言说此  莫执取以之为我

  彼以何义故名阿陀那识。依一切色相故。及取一切依身事故。如是彼依诸色等根不坏者。乃至命不尽。随顺故。未来取身彼能生取身。是故彼名阿陀那识。彼亦名心。如佛所说心意识尔。是中意有二种依。近作缘事故。近灭识依。与意识作生因。第二意杂四种烦恼。常共同身见我慢爱身及无明。彼是依识所染生。若以一身所生识第二是染境界识义故。取近义故。及不分别义故明二意。是中有偈。

  杂染障无明  同法及诸五
  三昧或胜事  说中应诚患
  无想而起我  生顺行无穷
  近顺起我相  一切是不成
  离染无心事  二三是相违
  彼无一切处  执成我等义
  心顺正义故  常顺不相违
  一切是同行  说无明不离

  心及身第三离阿犁耶识更余处无。以是义故。释成阿犁耶识是心事随种子行。彼意及意识。以何义故。说为心种种法。种子习熏聚义故。佛以何义故。小乘经中彼心不说为阿犁耶识及阿陀那识。摄甚微细智义故。彼诸声闻不修学行一切智人智故。是故彼中间释说智。复说释成解脱故不说。诸菩萨者修行一切智人智故。为彼说此识。若不说者离彼识不得解行一切智人智。然复异名。小乘经说彼识。如增一阿含中说。喜乐阿犁耶世间。及着阿犁耶。阿犁耶所成。并求阿犁耶。灭阿犁耶故。说法时亲近正听起随顺心。许取法及次法。如来出世间时。世间说此希有法故如来出思益经中说。以此义故。小乘经亦异名。说此阿犁耶识。大僧祇增一阿含经中亦说彼为根本。如树依根住故。弥沙塞僧中亦说言。乃至世间阴不断。如是异名亦说彼识。或有时节中色及心断时。非阿犁耶识有断义。彼是种子。是故所有彼智所依阿陀那识事。心事。阿犁耶事。根本识事。乃至世间阴事。说彼阿犁耶识。此阿犁耶识转明胜。如王大道。余者复作是言。心意识是一义唯文异。然彼义不成。意及识中义有见异故。是放逸心亦应有异义成。复有余者言。如来阿含中所说。喜乐阿犁耶世间。如是等句者。谓五阴是阿犁耶。余者复言。同贪等乐受是阿犁耶识。或复言。身见是阿犁耶。然彼于阿犁耶识迷痴故。或从闻及解释故。作如是说。依小乘经教分别安故。然彼者此分别安事不成。彼愚痴故。如是分别已。阿犁耶识转胜。成如是差别说故。云何转胜明。如是彼五阴。于恶道生处一向受苦时厌成。彼既是一向厌故不成。有厌乐事。如是彼常求厌离同贪乐受者。从四禅已上无复成厌离。如是彼众生中依止事不成。身见亦同。此法中信无我者厌离成。是故此亦彼者依止不成。然阿犁耶识至内身许事受一向苦道处生者。及苦阴并求解脱者。阿犁耶识中皆自身相彼解脱。不应有从第四禅以上生者。虽有同贪乐厌离。阿犁耶识起我相爱等。如是此诸同法信无我者。虽有厌离身见。而阿犁耶识作爱自身相。如是分别阿犁耶识已。转胜明智是阿犁耶。说傍名及异名。分别安事。然复此相分别事云何得知。彼略有三种。一自相差别处。二因事差别相。三果差别相。是中阿犁耶识自相义者。依一切染等法习故。彼有生因相种子摄取义故。是中因事差别义者。还彼染等诸法中。彼阿犁耶识如是一切种子。一切时作因事现成。是中果差别者。阿犁耶识中所有。彼诸染法依。无始以来习生事。何者是习而以习名。说此有何义。依彼法同生灭故。所有彼生相事此是说。所谓如华薰胡麻。同生灭胡麻故生。彼香因事故生。或多贪欲者有贪习。贪等同生灭。有彼心故。彼因相似生。或复多闻者有多闻习。彼闻忆念已同生灭心中。彼说因相事生故。是以有此习义故。说为法器。亦名持法。如是阿犁耶识中亦如是。何者复彼阿犁耶识中染等诸法种子。为当分别住。为不分别。彼非如物分别。彼处住非不分别。然如是生彼阿犁耶识。彼生胜力故。说为一切种子。云何彼阿犁耶识及诸染法。同时见迭互作因事。所谓如灯焰及炷生烧因同时迭互作因。及如苇束迭互人捉故同时不堕地中。此亦如是。迭互作因事。应知亦如阿犁耶识诸染法作因。诸染法与阿犁耶识。如是因缘差别事。不见有余因缘。云何无分别种种习而与有分别种种诸法因成。所谓如种种色染衣已不见种种色。若彼衣浸在器中。尔时彼诸色种种差别见。非一器中故。如是阿犁耶识种种习薰习薰时虽非种种。能生果时向色器已。无量种种相现诸法种种事。此是大乘中甚微最细因缘。有二种。一者性差别二者爱不爱果差别。是中所有依此阿犁耶识生诸法者。此是性差别种种性分别现缘故。是中迷初因缘者。于阿犁耶识中或言性因事。或言本作因事。或言自在应化因事。或言自身我因相事。或言无因无缘事。第二因缘迷者。复自身计为作者食者。譬如众生盲人彼未曾见象。为彼盲人将示象。诸生盲者或捉象鼻或牙或耳或足或尾或背。彼示已问象何相或说言如犁辕。或言如杵。或言如簸箕。或言如碓臼。或言如苕帚。或言如石山。如是不通达。不知此二种因缘故无明障故如生盲。或计为性或本因或自在或自身或无因或作者。或计为食者。阿犁耶识如象。性相自体不知故。略说阿犁耶识因事及果事报识一切种子性已。是故三界中摄一切身及一切道。是故说五偈。

  内外不分明  而说相顺事
  彼一切真实  说为六种子
  空及同诸大  彼亦说随顺
  定而忘诸缘  及自果将来
  彼见而无记  或顺彼无余
  薰彼非余处  然彼是习相
  六无有顺义  二别相违故
  诸念无同故  生余随顺故
  内外诸种子  彼说为生因
  不续取尽故  自然坏遍故

  所有余六转顺识。彼一切身道处受果报。应知如中边分别论说。

  一是作缘识  第二受果报
  分别受报者  同发诸心尔

  彼诸识迭互作缘故。大乘阿毗昙修多罗有偈。

  一切诸法依  如是彼诸识
  迭互作果事  一切及因事

  若此诸识迭互作因缘果者。初因缘及彼第二因缘有何缘。谓增上缘。然此六识有几缘所生。增上念次第等缘生。是此余三种因缘。世间者至爱不爱道。及受果报者四缘成。以分别明此阿犁耶识。傍名及相复云何得知。唯是阿犁耶识如是傍名说及如是相。而非是六种转顺识尔。如是中间差别安阿犁耶识已。是故不成染净事烦恼事及业事生染事不成。世间出世间净事不成。云何烦恼染事不成。是以六识身中烦恼染习种子作事不成如是。彼眼识贪烦恼使等同生灭彼。是彼者薰有子。及非与眼识灭已。余识中间以非习。及不见习所依。既无眼识前灭。眼境中间同贪等生无故。是故过去者不成。如过业果报生。然彼眼识贪等同生故习不成。彼贪所依故。及贪不坚。非余诸识别体故。诸识同时生灭无故非自性。余性可有同生灭。如是故。非眼识贪等烦恼及使薰成。非彼识及识所薰。如眼识。如是余六转顺识等如顺释。应知所有非想以上灭已。此处生烦恼染。彼初生识彼亦无种子生同依止。彼习过无故。以生烦恼对治识。彼余一切世间识灭已。中间阿犁耶识烦恼及使种子。彼对治识中。不成于诸烦恼性解脱故。及同生灭无故。后复更生世间识故久灭无已同依彼习应离种子生中间阿犁耶识。是故中间阿犁耶识烦恼染事不成。云何业染不成。行缘识不顺义故。彼无取缘有。亦不顺故。云何生染不成。取后身身不顺义故。不入定地中灭已在中阴。念杂染意识取后身。然彼杂染意识中阴中灭已。彼以歌啰啰故。母腹中托。若唯意识托者。托已彼依力故。母腹中应有依识行。是以二种意识从母胎应有。同有故而非彼所托意识。意识事成。上以杂染身故。及随顺意识念。虽有彼意识托既休托意识。彼为一切种子。为当随彼身依行者。若随彼所托彼是一切种子者。是故唯阿犁耶识。是傍名差别安成依识尔。然若依彼故。一切种子者。彼以何依事作因识者。彼非一切种子。若所依作果事者。彼一切种子此义不成。是故此释成。所有彼托识彼非意识。是报识。彼一切种子故。以取后身以认取余色根。何者报识而认不可见上意。意识及不坚牢固。彼诸余识取色根。无非色可成。是识及灭色迭互相依。如苇束顺义故。行彼亦不成中间报识。食事义故。不成诸大。众生非报识。中间诸六识随所三界中生诸大。众生作食所见从此灭已。虽入生定。以杂染不入定。意识取后身。然彼不入定心。彼地中杂中间报识以种子不成。然生在无色界中。中间一切种子报识杂染善根觉者。无有种子。无所可依。得杂染善根心。还彼处现出世间心。诸余世间心谢已。彼行应得回生非有想非无想生者。现不用处出世间心时应得回彼二道。彼出世间识非有想非无想。至所依非有用处行所依。涅槃道所依成。欲舍身时。或造善不善。若上若下渐次依迹。灭毒得清凉。不应成中间有阿犁耶识。是故生染中间一切种子报识中不成。云何世间净事不成。如是离诸欲者。未得色界心。唯得欲界善心。于欲生厌离。然是欲界中心。后用行色界心不共同生灭。彼不薰此种子者不成。非彼色界心。过去无量生所隔。彼入定心作种子不成。既无彼已释成此所有。彼入定色界心一切种子报识久时转转来。后因缘故。是彼善行习故。彼心增上缘。如是一切厌离地行中随顺如义应知。如是世间净事中间一切种子报识不成。云何出世间净事不成。如佛所说。外闻他声音以内寂静思量。因彼事故得生正见。以闻彼声响音念故。或薰耳识。或薰意识或薰彼二。是中彼诸法寂静思惟忆念故。耳识尔时不行。意识亦余识所隔杂故。若寂静思惟行生时。彼久灭无常意识闻习所薰同习既无。何处复彼种子心。后时寂静思惟行而生所有。彼寂静思惟修行世间心。彼正见同顺出世间心。或时同生灭。是故彼不薰。以不薰故彼种子不成。是故出世间净中间一切种子报识不成。是中间习者。彼种子摄不顺故。复云何一切种子与报识作染因成。彼对治出世间心种子事不成。出世间心是未曾有。是故彼习本无。既无彼习已有何种子生。彼应说善净法界尽唯以闻习种子生彼所有彼闻习彼为是阿犁耶识性为不。若是阿犁耶识性者。是中云何彼对治种子成。若是非如是性者。是以彼闻习种子有何依身可见。诸佛得菩提已。所有彼闻习随心身现彼共同事。报识中行亦如乳水。然非彼阿犁耶识。彼对治种子故。是中依微习故生中习依中习故上习生。多以闻思修顺义故。然彼闻思修种子虽微中上。然是法身种子应知阿犁耶识相违。非阿犁耶识所摄。出世间善净法界因气事故。世间及出世间心作种子。然彼未得出世间心时。现气烦恼对治。随恶道对治。消灭作一切恶对治。随顺亲近诸佛菩萨。世间亦诸新学者法身所摄。应知诸菩萨解脱身所摄。声闻缘觉彼阿犁耶识法解脱身所摄。随所随所微中上渐次增长。如是如是。报识亦微劣身亦转明。一切时身亦转明。一切时转身已。彼报识一切种子离种子成。及一切时灭已。彼复云何。阿犁耶识如乳水。若尔非阿犁耶识。同事而行。一切时坏如鹅水中饮乳。或入世间厌。或入定习灭故。入定习增长。如转身及入诸灭尽定。虽不着识故彼中唯执不离。成非灭尽定。彼对治可取生。非彼起已更复生。报识已断。非余处可取顺成。若复计言。灭尽定有心。彼亦是心善不善。彼无记事故。不生成彼亦不成。若复言色心后生者。诸法种子事分别前未生。亦不生色无色。灭已及从灭尽定起。彼不成。及阿罗汉后心亦不成。除唯次第缘事可成。如是一切种子报识中间无染无净成。是故释成彼无及随所相说。是中说偈。

  菩萨净心  离诸五识  离余转事
  心云何作  对治回转  无量不成
  因果分别  彼灭应顺  离子非事
  若取转事  彼事二无  转事不成

  何者。复此阿犁耶识差别事略有三种。及四种应知。是中三种者。以三种习差别故。一言说习差别。二身见习差别。三因缘习差别。四种习差别。一取时差别。二报差别。三念事差别。四相差别。是中取时差别者。所有诸习生彼无故。行缘识及取缘有不成。是中报差别者。所有行有缘故。诸道受报彼无故。无子后生。诸法生事不成。念事差别者。所有彼意我相念事。彼意无己身念取事不成。是中相差别者。所有彼同相不同相。离受生种子相同。受生种子相同。所有器世间。种子不同者。所有内入种子。所有同者。彼离受生种子对治生。不同者。障灭。及同者。他所妄想分别取见净。诸行人一事中种种信如种见得。是中偈。

  难灭证缚  说为同事  行人乱心
  自念外坏  净不相违  真实见净
  佛戒清净  诸佛见净

  所有不同彼同受生种子。彼无故。器世间众生世间顺胜事不成。复粗涩相安相。粗涩相者。所有烦恼及使种子。安相者。有漏善法种子。彼无故报作不作胜身中不成。复受不受相。受相者。所有熟报善不善种子。不受相者。所有言道习种子。无量分别顺种子故。彼无者作不作善恶业得时不受用义不成。新语言习生事不成。复喻相幻焰梦患目等。彼阿犁耶识彼时无故。虚妄分别种子故。相事不成。彼复同相别相具有缚者同相世间。离欲者坏相。学者声闻及诸菩萨一义一处除相。阿罗汉辟支佛诸如来烦恼障具除相。烦恼障智障及具除相。如顺彼无渐次。烦恼灭事。以何义故。善不善诸法报中不定无记报。如是无记善不善不相违。善不善事迭互相违善不善事烦恼转事不成。是故唯不定无记是报识。已说智依。智相复云何知。彼略有三种。一他性相。二妄想分别相三成就相。是中何者他性相。所有阿犁耶识种子中。虚妄分别所摄识。彼复何等身与受用识。彼所受用识。受用识。时识。数识。方处差别假意识。自他分别善道恶道生灭识。是中所有身与受用识及彼所用识。及受识所有时数分别假识者。彼语言习种子因生故。所有自他分别识。彼身见习种子因故。所有善道恶道生死者。彼为因缘习种子因故。此诸识一切尘一切道烦恼所摄。说他性相者。虚妄分别现见成。此别现见成。此诸识中所有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事非有妄取义依见。此是他性相。是中何者妄分别相。若非有尘唯彼识作尘现取故。是中何者成就相若还彼他性相中微尘相永无有事。是中身与受用识等六内眼等尘应知。彼所受用识者。六外尘色等应知。彼能受用识者。六种眼识等尘应知。此诸识余识差别应知。复此诸识唯识无义故。余处有何见。梦等见应知。所谓梦中离尘唯识。如是种种色声香味触屋宅林地风诸山尘现相事故见。然彼处无尘义如是见者一切唯识。随义通达应知。言等者幻焰鹿渴患目等应知。然彼如梦觉者一切亦如是识。何以故。如梦中唯识意生。如是彼处亦不行。行真实知觉已故行真实。未觉者唯识事云何得知。从阿含及解释顺义中。是中阿含如佛十地经所说。三界唯心作。相续解脱经中弥勒菩萨问佛言。世尊。所有彼三昧境界中见像。彼为于心异为不异。佛言。弥勒不异。何以故。彼念唯识所明识我说。世尊。若是彼三昧境界形像心中不异者。云何以彼心而取彼心。佛言。弥勒。无有法而能取法。然彼心如是生。以如是生故如是见。譬如缘像故唯见像而言我见像。以是义中间不离彼像。中间像相似见。如是生彼心。如是中间而言见。如是此阿含将证成。如是入定心时随所青等知所有。见像还见彼心离尘青等。如是顺释已。菩萨于一切识中如是测量取。唯识中无彼青等忆念持识。前已彼念所见闻思修。亦随所忆事识。彼亦念过去故。彼现相唯识。得以此喻证故。菩萨虽真智未觉已应思量唯觉事随此如梦说种种诸识。彼识顺成唯识。眼识等诸识。眼等诸识复有诸色云何得知。唯识事彼亦有。阿含及顺释如前说。若是唯彼诸识者。何故色事及现见相事久住体。行颠倒等烦恼染处因故。余时非尘为尘妄不成。既无彼事烦恼障智障染事不成。彼既无净事不成。是故如是彼顺义成。是中有偈。

  妄念及妄想  说为诸色识
  及无非色识  有彼非余者

  何故时等种种如说者行无时。世间流不绝故。无量众生界因故。无量佛世界因故。无量所作事迭互假名分别因故。无量摄取受用差别因故。无量爱不爱业果报受用差别因故。无量受生死差别因故。云何复此诸识唯识作事成。略说有三种相。一者但彼无义因故。二事同念见识因故。种种事画师所生因故。如是彼一切诸识无尘故。唯如是同见相。眼识等色等念故。及彼识见乃至身识见唯意识。一切眼等法尽识同念意识。识同见分别故。于意识及一切识生现相故。是中有偈。

  唯彼二种事  行者入意识
  唯入彼心已  彼力所成此

  唯彼意识种种行故。得彼名。亦如身口等。余者行一切身中如画师。二种现相行。唯彼尘现相故。及分别现相故。一切处触现相故。行色尘身依故。彼意识彼余色相身依故。是中有偈。

  远至独行故  无身窟所依
  能调不调心  我说为净行

  如说此诸五根。意识境界缘受成。然是彼者意是依止尔。复如说十二入。经中六种识种识是意入尔。若有阿犁耶识。识尘识分别安是中。诸余一切识。彼念想识唯意识识同身彼见应知。彼如是唯念想诸识彼见生因故。如尘现相见彼生同依作事成。如是此诸识唯识住事成。云何有见尘而说无有义成。如佛所说。菩萨成就四法。一切诸识解通无义事。相违识相智故。亦如饿鬼畜生人及诸天等同事中见既别。不念见觉识故。亦如过去未来梦现相念故。加意中间颠倒同顺智故。所谓有尘念。彼念识不颠倒。应得不加真智及随顺三种智知故。如是诸菩萨及得禅定者。得心自在忆持力故。现如是事。及得舍摩他。诸行人观法顺故。唯忆念现见故。及得无分别智。彼处住已现一切义。如是此三种智随顺义故。彼义本四诸相释成无有义。若是唯识义现见依者。他性相云何。他性以何义故说为他性。自习种子生故。缘他性生已刹那后自不住。有力故说他性。彼是妄想分别非性非所依。未曾有尘见故。彼云何妄分别。以何义故彼名为妄分别。无量相妄分别颠倒相生故。妄分别者。无自相唯妄见故。说为妄想。若是成就相者。彼永无自性相彼云何成就。以何义故说为成就。不以义故说为成就。缘净念一切善根妙义因故。亦是上义故名为成就。复有分别及无分别说分别性。是中何者分别。何等分别。何等分别性。意识分别以能分别。然彼自语言习种子及一切识。语言习种子故。是无量诸相分别故。行一切处分别妄想分别故。说为分别。复他性妄想念随所有性。他性妄想者。是彼处妄想自性。以何相以何义故先已释。云何复妄分别以何分别。以何念以何念取。以何慢。以何假名。以何安义名。以念故他性中彼念取见彼慢分别起口业。见等四种世间行故。非有义而言有安故分别妄想。此诸三性为同行为别行为别不别。应说傍义故。他性相他性傍义故。彼亦是妄分别傍义故。彼亦是成就有何傍名义。是以他性他性习种子。生他性因故。有何傍名义。以是彼如是妄分别。及妄分别及诸分别因故。有何义故。随彼如是妄分别。如所分别如是彼永无义故。有几种他相。略有二种。一薰种子他相。二染净性不成他相。如是此二种他相故。说为他相。妄分别性亦有二种一者性分别。二者胜分别故。以为分别。成就性亦有二种。一者性成就故。二者净成就故。分别复有四种。一者性分别。二胜分别。三觉分别四不觉分别。觉分别者解义事善巧故。不觉分别者。不解义事不善巧故。复有五种。一名所依义分别。所谓此名有是义尔。二义所依名性分别。所谓此义有此名尔。三名依名性分别者。所谓不决定义名分别故。四所依义性分别者。未决定名义分别故。彼二依彼分别。所谓此义如是。身如是名尔。摄一切义故。复有十种分别。一根本分别。所谓阿犁耶识二相分别。所谓色等识。三念现相分别。所谓同依眼识等识。四念异分别。所谓老等。乐受贪等。他所恼时转变等。趣及欲界等异故。五念现相异事分别。所谓所说如是等异相。彼异相他所将分别。所谓不闻正法。及闻正法者所有分别。六不寂静思惟。所谓不闻正法者。谓诸外道。七寂静思惟。所谓闻正法同法者。八妒分别。所谓不正意思量。身见等六十二见。同顺彼分别散分别。谓诸菩萨有十种分别。非事相散故。事相散故。正安散故。毁谤散故。一向事散故。异事散故。性散故。随名义散故。及随义名散故。此诸十句散事中对治故说无分别智。一切诸般若波罗蜜中说如是彼障及对治。具足般若波罗蜜应知。若是傍名义他性相三种性成。云何三种性无差别不成。随彼傍义他性者。非彼妄分别。非成就随彼傍义妄分别者。非彼他性。非成就。随彼傍名成就者。如是非彼他性。非妄想。云何复知。如他性相。妄分别性事现故。非如是体性尔。本名离慧故。及自灭因故。多名故。多身相违因故。不定名秽身相违因故。是中有偈。

  本名无慧故  多及不定故
  成彼自多身  秽身相违故
  觉见诸法事  及见染净等
  如幻应当知  及如虚空等

  复以何义故。有如是所说事他性相一切事不成。彼无已成就性及无故。如是一切事不成。他性及成就性无故。染净无事患应见染净。是故非一切无。是中有偈。

  他性既无  成就一切  无事常时
  于诸染净

  所有此诸佛如来大乘方广中说。彼说中云何妄分别性应知。无傍名义说可知。他性相云何知。幻焰梦镜像光明响水中月应化等诸喻应知。成就性云何知有四种净法。说中知四种净法者。性净故。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真实义及法界。是离垢净所谓如是彼离一切障垢。彼得行净。所谓一切菩提分法及波罗蜜等。彼生因念净。所谓说大乘法。如是彼净因故非妄想。净法界因气故非他性如是此诸四法摄成一切诸净法。于中有偈。

  幻等说故生  妄计无有说
  于诸四净中  说为真实净

  净性离垢行念故。彼净诸摄四种义故。复以何相故。他性相如所说幻等喻中明。余者于他性相中。回妄颠倒取意故。云何复余者于他性相中颠倒疑意成。如是余者作是意。云何无此义。现境界成。为彼除疑回义故说为如幻。云何无义诸心心数顺义成。回疑义说如焰喻。云何无此无义而受爱不爱事。回彼疑义故说如梦。云何无此义而有净不净业爱不爱果顺不顺事。回彼疑故说如镜像。云何无义而有种种识顺事。回彼疑义故说如光。云何无此义而有种种假名语言顺事。回彼疑义故说如响。云何无此义实能取三昧境界顺事。回彼疑意义故说如水中月。云何无此义而诸菩萨故取意不颠倒。作众生益义故受生。回彼疑意义故如应化事。有何义故。如梵王经中说。我不见世间不证涅槃。他相性中妄分别。及成就性因故。说世间及涅槃事。无异事故。如是彼他性相妄分别分故说为世间。成就分故说为涅槃。如佛阿毗昙中说。有三法。是染分净分。彼二分有何义故说。他性中妄想性是烦恼分。成就性是净分。还彼他性彼二分。以此义故说。此义中何者说金藏土示现。所谓如金藏土中有三事可见。一地尘二土三金。是中有地尘故见土及见有金。若入火时不见土唯见金。地尘者见土时非正见。见金时非如实见。是故地尘有二分。如是此无分别智火触彼识已。彼识虚妄分别性事见成就性事故不见。无分别智火触彼识已彼识实成就性事故见。妄分别性事故不见。是故所有妄分别识他性相二分成。如金藏泥地尘尔。如来或说一切法常或说一切法无常。或说非常非无常以何意故说常。他性相成就分别故说常。妄分别故非常。彼二分故非常非无常。以是意故说如。常无常不二。如是苦乐不二。净不净不二。空不空不二。有我无我不二。定不定不二。有性无性不二。有生不生不二。灭不灭不二。永定不永定不二。性灭不性灭不二。世间涅槃不二。如是等句差别诸佛一切密语。以此三种性句随顺应知。如常等诸句中说。于中有偈。

  如诸法所无  及如见非一
  如是法非法  不二义所说
  彼一分事故  亦说名为事
  二分不名事  非事真实说
  如见非如有  是故说为见
  如是彼亦见  是故说为无
  自体自无故  自事中不住
  取者本亦无  故说为无性
  无性义故成  上上依义故
  无生亦不灭  永寂性灭故

  然有四种意趣故。及有四种密语渐次。一切佛语随顺解释应知。一者法同意趣故。所谓我是无量无边时。号曰毗婆尸正真正觉。二者时节意趣。所谓若称多宝如来名者。即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愿取无量寿世界即生尔。三者义中间意趣。如经所说。供养若干如许恒沙等。供养亲近已得解大乘义尔。四者顺众生心意趣。所谓或有众生赞行布施彼者复谤毁。说如是布施如是持戒。及余者说修事。是以故说四种意趣。四种密语渐次。一者劝发渐次。所谓或声闻乘。或大乘中众生法性胜故。顺世谛理所说。二者相渐次。随所法相说中示现。三者对治渐次。随所说八万四千众生行。四者发愿渐次。随所异义言音声字义余说随所。有偈。

  非实而作实  颠倒中善住
  烦恼善染故  得无上菩提

  欲解释大乘经者。彼应以三种相差别故。略作解释。一者因缘说。二者因缘所生诸法相说。三者以说闻义故说。是中因缘集说者。如说言习所生法。彼如是还彼报识顺识中迭互缘故生。彼复顺识相诸法。同念见识性。然彼忆持相分别相及法体相。是以此示现三种性相成。如说同念见者。彼知三相尔。云何复彼相解释分别相者。他性中无。成就性中有。彼二有无。有觉无觉有见无见。真实同时。彼他性中依非众生分别众生成就者。行彼觉故彼不觉。如说分别他性中成就。彼处有不觉及觉故。略说彼二边所说义解释。所谓先已说句余句示现彼分别。或功德增上故。或义增故。功德增者。所谓说佛功德善觉慧。不二行无相法究竟佛行行故。得一切佛法。到无障道。不退转法无障境界。不思住达三世遍一切世界身。一切法无疑。知一切成就慧无疑。诸法知无分别知。一切菩萨正受智。不二佛行得最究竟。不离如来。解脱智尽。至无边中佛地。通达法界最虚空界尽尔。善觉佛者。此句余句所解释应知。如是善说法体成。善觉慧者。此善觉慧诸佛如来十九种诸佛功德摄成应知。智中一向无障无分别功德。事非事二相真如最净说自然佛所作不休息行功德。法身中身心业无分别功德。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世间生世间法不能染功德。法住功德。受记功德。一切世界中示现报身应身功德。决疑功德。种种行入功德。未来生法智功德随信示现功德。无量身化众生行功德。同法成波罗蜜功德。异佛世界随信示功德。三种佛身说法不断功德。乃至世间际一切众生助成一切乐及无量功德。因此说故。义增上者。复如经所说。菩萨成就三十二法故名为菩萨。助益乐深心故。于一切众生令入一切智智。称己智灭慢故。淳厚深心故。不作恩爱怨及非怨等心故。永亲故。尽至涅槃美言悦目先应故。不断彼心故。所许之事不休息不疲倦意故。闻义无厌足故。自过见患故。见他作过不说故。一切威仪行菩萨心业故。布施中不求报故一切有道处不着修戒故。不嗔一切众生忍故。聚集一切善根法以精进故。离无色界禅故。顺方便智故。四摄法所摄方便故。破戒持戒不二心故。勤劬闻妙法故。乐住阿兰若故。不乐世间种种事故。不希乐小乘故。于大乘见大利益故。远离恶知识故。亲近善知识故。净四梵行故。五神通游戏故。依智故。住有行不住有行众生不舍故。一向定言故。重实语故。菩萨心为首故。如是等句初句中差别应知。助乐深心故。于一切众生此助乐深心故。有十六种作事差别应知。是中十六种作事者。转转行作。不退作。他所不劝而自行作。不嗔作。不望报作。三句不望报故。有益无益不嗔喜。乃至后生随逐故。彼相似口业故。有二句苦乐中不二等作事。不怯弱作事。不退转作事方便摄作事。除障作事。二句相续不断念彼心作事。胜至作事。七句六波罗蜜正修行。及摄取行正事。成就行作正事。六句亲近知识。听闻正法。乐兰若。舍恶觉心。正念功德。二句大乘功德。二句成就作事。三句无量清净得益力得证功德。彼令住作事四。将众功德除疑。教受财法摄取心故。不杂心故。如是等句与初句解释差别应知。如经说。依于初句故句别有功德。依于初句故句别义别尔。如是智相释已。

摄大乘论卷下

  入智相云何。多闻薰身故。非阿犁耶识所摄。如阿犁耶识种子成。寂静思惟所摄。诸法义现相所生可取事处有见者意言处。是中谁入智相。大乘所薰多闻相续身。无量诸亲近得故。信欲一向故。善集善根故善助功德。智行菩萨何处入还。彼现见法义现相意语处。因大乘法生故。信解地中见道行修道行。及尽至一切法唯记尔。随顺闻信因故。如是彼分别证因故。一切障对治及离障故。从何处入。善根力持故。三种相心转明。种种庄处灭故。念法义定慧一切时正行。及不放逸故。诸世界无量众生类。无量念念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转心者。随所心布施等波罗蜜助集行。彼心我已得。是故我不加用诸波罗蜜。修道能满成。第二转明者。诸禅法成就已。死后寻得随所须一切身事。得有障善根者。况我善修善根得无障善根。寻即一切诸势不成。第三转明者。是中有偈。

  人类得菩提  于念念中间
  众生无量故  至时应舍行
  随心所行施  清净无垢心
  彼得心止事  勇健布施成
  善者灭身已  自势随所心
  善者灭身已  彼势云何不

  舍声闻缘觉心灭念故。于大乘中一切有疑无疑故灭疑或。闻思诸法除我相我我所相执故。灭法慢者。前所住及安一切相。不念不分别故。及灭分别者。是中有偈。

  在前随所除  相念自住处
  智尽不分别  得上菩提尔

  以何云何入彼闻习业。寂静思惟所摄法义。现见意言四种求。名义性胜安。求等四种如实知故。名事性胜安性胜。如实知彼不觉见故。如是彼菩萨唯入记故顺修。彼名义现见意言。彼名意言唯正观。彼名所依义唯意言正观。然彼名性胜安唯观。于后唯意言不觉已有名彼义有性胜安有性胜义相不见已。此四种求及四种观。见知已彼名义现相意言中唯记入。彼记事中入已。为当唯入。彼有相见二事及种种事入。名义性胜义。六种相无义故。彼可取能取事现处故。不断种种相义。现相所生故。闇中如见绳谓蛇现相故。所谓如绳蛇不实。非众生故。如是觉义者非有。回蛇意唯住绳意。彼亦微思量色香味触相故。是中依慧绳慧亦回成。如是此诸六种相名现相。意言中如绳慧。六种相实义实处唯记慧。亦思量成就性慧故。如是此菩萨意言现相义相事入。分别性入。成唯主记入故。他性云何成就性入。回唯记想。彼者是诸意言。闻法习者。彼尔时分别义相。菩萨一切义现相生无有余成。是故唯记现相亦不生。是故一切义无分别事名住。已于法界如现见随住。尔时彼菩萨同等念已。生无分别念智。是故此菩萨名为入成就性。于中有偈。

  法众生法义  同别有性义
  不净净尽至  分别名境界

  如是此菩萨智及相唯记入故。名为入成。彼入已名为住欢喜地。善达法界。及生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平等心。得一切菩萨等心。是彼菩萨见道行。佛以何义故。入彼唯记处离法念。彼出世间定慧智。藉得种种相记智同相。一切阿梨耶识因种子灭故。法触种子增长已转身。一切佛法集故。入一切智智。藉彼所得智。一切阿犁耶识相处如幻等见故。性不颠倒行。是故彼菩萨如幻师所作。义处相同因果唯有说一切时不颠倒成。彼以记入中四种禅定所依。四种攒相法云何知。四种求故非不身无义无忍中得光明三昧。暖相依增忍中光明增长三昧。上依四种中如实观知入唯记中。以无义决定心。真实中入一切三昧依顺谛忍。自此后唯记相思量彼。是次第三昧。依世间上法见故。此诸三昧近入地应知。如是入地得见谛道。菩萨唯入记云何行修道。随所分别说十地。摄一切修多罗现事住故。以杂念出世间。及藉彼得定慧智故。无量百千亿习故。如是身转已。为得三种佛身。为得故修行。所有诸声闻证道法。及此诸菩萨此二有何差别。胜声闻证入中。菩萨证入有十。一种胜事应知。一者念胜。念大乘法故。二者淳至胜。大功德助集淳至故三者证胜。众生法无我证故。四者涅槃胜。摄取不住涅槃故。五者地胜。十地尽至故。六者净胜。烦恼习灭佛世界令清净故。七者一切众生同得记心胜。化众生行不断绝故。八者生胜。生如来家故。九者取生胜。佛世界会中一切时取生故。十者果胜。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成就故。是中有偈。

  迭互作客事  于事名所求
  唯求彼诸事  分别二所安
  如实知见故  离义分别三
  见彼是非事  彼无二所执
  喻若顺分别  复有教授偈
  镜像意于后  菩萨在诸定
  回彼义想已  忆持自想事
  住心如是内  知无所可取
  于后无能取  无分别知尔

  更复有证道偈。所谓大綖庄严论中说。

  助集无边行  功德智菩萨
  法思善决定  语言达义尽
  彼知正义已  说住彼定心
  法界现意故  是以离二相
  离心无有余  善知心亦无
  知二既是无  正住于法界
  不分知力故  同时常同行
  彼身窟聚患  如象灭诸毒
  牟尼说善法  善住意思量
  根本法界处  念至知意故
  唯分别正取  速得功德处

  如是说入智相已。彼因果说云何知。六种波罗蜜故。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故。云何此诸六波罗蜜唯记入成。云何彼入果六波罗蜜成。是中菩萨于施不着。于戒不毁。于苦不嗔。于修不懈怠。如是此诸乱因不行故。因不行故。一向已寂静思惟诸法。入唯记已依六波罗蜜。及入唯记故。菩萨净深心所摄故。得六波罗蜜。是以中间六波罗蜜行顺说信故。乐求随喜故。得利润离忍。菩萨自大乘中说甚深大。唯分别正觉得无分别智。

  欲信净心明  本彼觉法流
  十地近菩提  不假自然得

  有何义故唯说六波罗蜜。障对治差别安故。一切佛法集句处故。及随顺化一切众生故。不动相对治故。说檀波罗蜜及尸罗波罗蜜。不动相。谓世不着及家不着。动者。回相对治故说。谓羼提波罗蜜及毗离耶波罗蜜。回因相者。世间众生作恶行长受苦。及于修善行法中生疲倦。以发不回失相对治故。谓阇那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失相者。乱心及无智。如是障对治数差别故。四波罗蜜不散相。一波罗蜜不散相成。以散依故。如实法正觉集诸佛法。如是集一切佛法。句处故数差别。以檀波罗蜜益众生。尸罗波罗蜜不作恶。能忍毗离耶波罗蜜作事尽至故。如是益相化众生。化以故调伏。于后不入定心为令入定心。已入定心为得解脱故。数劝故得解脱。如是化一切众生。句处故数差别。应知。然此诸波罗蜜相云何知。以六波罗蜜身最依菩萨心故。彼以最故。遍行不断增上意一切众生助乐故。方便善巧最故。所有无分别知摄取故。发愿最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愿故净最烦恼智障。修集无障故。所有布施彼亦名波罗蜜。所言波罗蜜。布施非波罗蜜。如是四句如布施中。如是诸余波罗蜜中皆有四句。如顺应知。此诸波罗蜜以此何义故有此渐次说。前波罗蜜后波罗蜜。随顺生故。彼复释。云何知一切世间声闻缘觉布施等。善根中增上到彼岸故。波罗蜜者。妒吝贫穷破除故。令得大势功德故。布施持戒灭恶道令得善道。三昧戒嗔恨灭除故。他者仿佯住忍。懈怠及诸恶不善法令远离故。增长无量善法出故精进破乱想。内心住将来故。禅定一切见无。智灭除真故。及相别故。知诸法故名智。云何此诸波罗蜜有修事可。知略有五种修事应知。习行因行修事。信欲修事。心正念修事。方便善巧修事。所作事忆持修事。是中四种事如前所作。忆持事修事者。所有诸佛自然作佛事。不断不休息。修诸波罗蜜令满满已。心念修喜乐随喜忆念等心。六种心所摄故。修广心不断心喜心作益心大心及真心。所有菩萨随所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时念念中。舍一切自身及恒河沙等世界七宝。令满已施。诸佛如来乃至未坐道场。而菩萨行布施心无厌足。如是等时念念中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火时。现四种威仪。虽少一切资用而现作。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乃至坐道场。如是菩萨不厌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心。此是菩萨广心。所有彼菩萨此无厌足心。乃至坐道场不断及不舍。是名此身。若彼菩萨喜心故。彼六波罗蜜所作众生益。非彼众生以得此益故。此是菩萨喜心。若彼菩萨作益众生。于六波罗蜜作益摄取。见如己身自身见如众生。此是菩萨作益心。若彼菩萨彼如是六波罗蜜所集善根。回发愿令一切众生得爱果报。此是菩萨大心。若彼菩萨彼如是六波罗蜜修集善根。与一切众生同发愿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萨真心。如是六种心所摄故。修乐喜心。若彼菩萨六种修心行行者。彼余无量诸菩萨彼善根令随喜。如是菩萨六心所摄随喜心令修。若彼菩萨一切众生六种心所摄。六波罗蜜修事希求如记。六心所摄。六波罗蜜修不离者。乃至坐道场。如是菩萨六种心所摄希求意行修。若此六种心所摄菩萨心修故。闻已发一好心。彼功德量等功德。及一切恶作障消灭。何况菩萨。云何此诸波罗蜜有差别。以三种相应知。法施财施及无畏施。止戒。摄善法戒。作众生益戒。作恶忍羼提忍苦羼提。法思惟忍苦羼提。勇猛精进。行精进。不怯弱不嗔恨喜精进行。现相作忆持。无分别方便行。无分别及有分别。及藉彼得智。云何此诸波罗蜜摄事。应知此诸波罗蜜摄一切善根。彼相彼随顺及彼因气故。云何此诸波罗蜜诸障。一切烦恼摄事知。彼相彼因及彼果。云何此诸波罗蜜有益事可知。世间行时势力所摄同生所摄。眷属所摄大作事行成吉所摄。不恼少尘所摄。一切工巧诸论咒术处细意所摄。增长是无恶。乃至坐道场。一众生现一切义作事。是名菩萨益。云何此诸波罗蜜迭共决定分别事知。或有处一切六波罗蜜布施声说。或有持戒声。或有忍辱声。或有精进声。或有禅定声。或有智慧声说。是中有何意趣。一切波罗蜜行中。彼一切同助至故。是意如是说入因相果已。云何彼修差别事知。谓十菩萨地。何等欢喜离垢明作焰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及法云。云何此诸地十事差别。应知十种无明障对治故。如是十种相智中。及法界十种障住故。云何十种相智法界。一切处义故。初地中上义故。第二地中因上义故。第三地中无所取义故。第四地中身心无差别义故。第五地中无烦恼净义故。第六地中种种法无差别义故。第七地中无胜无劣义故。第八地中相自在身义故。及世界自在依义故。第九地中依智自在义故。第十地中依业自在义故。依陀罗尼三昧门自在义故。是中有偈。

  上义及因上义故  不摄义及身相续
  无烦恼染净义故

  乃至不异义  不胜无劣义
  依第四自在  法界中无明
  二种及以十  十地有障故
  对治说诸地

  然此无明诸声闻不杂。诸菩萨中杂。何故初地名为欢喜。彼初故自益他益。堪能成德义故。何故第二地名为离垢。破戒垢令远作故。何故第三地名为明。作不动三昧三摩拔提依故大法光依故。何故第四地名为焰。菩提分法烧一切障故。何故第五地名为难胜地。超菩提分故。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第六地名为现前。因缘智依般若波罗蜜行现作故。何故第七地名为远行。有功用行尽至故。何故第八地名为不动。一切相不动故。何故第九地名为善慧。得上辩才智故。何故第十地名为法云。杂念一切法智一切陀罗尼三昧门藏故。如云如虚空。上烦恼障灭故。法身满故。云何此诸地得智。有四种相。得信地信地行得顺地。十种法行得故。证得初地中证法界证一切地故。成就得此诸地修尽至故。云何此诸地修事知。此菩萨地地中修舍摩他毗婆舍那已。有五种相修。何等五种所谓杂修。无相修。无功用修转明修。转转修。如是此菩萨此五种修已得五种果。所谓除一切恶。身种种想离得乐法意。一切处无量不作畔在相。法光明现相。知净分别相。彼诸分别念同行。为满法身及成就故。上中上因作摄故。名以十地中十波罗蜜修事成。六中六随所说。有四方便波罗蜜。六波罗蜜所集善根。彼一切众生共故。发愿愿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愿故。愿波罗蜜者。未来种种愿现相故。波罗蜜缘牵将故。力波罗蜜者。能修力等六波罗蜜。不断同行故。智波罗蜜者。六波罗蜜差别智。法同受报化众生故。然此四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无分别智藉得智所摄。然复一切诸地。一切波罗蜜。非不修成波罗蜜藏所摄。此法门几时此诸地修事满成。有五种众生。三阿僧祇劫信行人。初阿僧祇净深心行无相行及有相行。有六地及七地。第二阿僧祇还彼不现相人。自此以上乃至十地。第三阿僧祇修道满足成。是中有偈。

  胜上力故  坚心胜智  菩萨三祇
  发行尽至

  如是说因果修差别已。是中云何增上戒胜事知。如菩萨地持中说。受菩萨戒品中略复有四种胜故。胜事应知。差别胜。同不同戒胜。上胜。及甚深胜。是中差别胜者。谓受戒摄善法戒。作众生益戒故。是中上戒者。二种戒住义故。知摄善法戒集佛法住义故。作众生益戒者。教化众生住义故。知声闻同戒。诸菩萨性重不同。行不同戒者。制重同行故。彼戒中随所声闻犯。于中菩萨不犯戒。随所菩萨犯戒。是中声闻不犯戒。菩萨防身口心戒。声闻唯防身口。是故菩萨起心犯戒。非诸声闻。略说所有一切众生恶。而有益身口意业。彼一切菩萨应行。及彼中学如是共不共胜。应知上胜复有四种。上故种种无量戒。上故摄取无量功德。上故一切众生助益乐心眷属。上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上故及得无量功德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中甚深。若菩萨如是方便善巧故。杀生等十种业修行。是以不恶。成得无量功德。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应化身业口业。是甚深戒应知。是以作国王治国。计种种示众生恼事。是以化众生安置善处。示种种生恼。余众生示余益。余者令心以发。发已先化。化已心回。此是菩萨戒甚深胜事。如是四种胜事。略说菩萨上戒胜事应知。如是分别。复有菩萨戒差别无量。亦如比尼响方广修多罗中。如是说增上戒胜已。增上心胜事复云何知。略有六种差别应知。念差别。种种差别。业作事差别。现气差别。业差别。念大乘法故。大乘光明一切功德积聚三昧。三昧王现护首楞严等三昧无量种种故。一切法杂念智显顺故。阿犁耶识一切障诸恶使令除故。禅定乐行已随所生故。处生故。一切世界无障神通现故。动放光遍视异事作。来往略广。一切色身入同行。往上下作自在隐蔽他。神现念与乐。放光现大神通故。摄一切苦行。现十种苦行故。十种苦者。所谓受许苦行。菩提愿许故。不退苦行。世间诸苦不退故。不背向苦行。一切众生恶行苦行中彼现现事故。现苦行。作恶众生中。作一切利益义现故。不染苦行。世间生以世间法不染故。信苦行。于大乘虽无解一切甚大事信故。证苦行。众生法无我证故。顺觉知苦行。诸如来甚深密语所说顺觉知故。不寂静不染苦行。不舍世间彼不染故。行苦行。住一切障解脱诸佛如来乃至世间众生际。自然作一切众生一切义行故可者。复顺觉知苦行。所有诸佛密语说若随彼所觉。所谓云何菩萨布施成。若使无所布施。而彼无量十方世界作布施成云何布施喜心成。若一切布施不喜乐。云何布施信成。若使诸如来信不去。云何布施与意成。若使自身令与布施。云何乐布施成。若使一切时无所布施。云何布施大事成。若于布施起不坚相。云何布施增长成。若使起妒心。云何布施尽意成。若使不住于尽法时。云何布施自在成。云何布施无量成若不住无尽故。如布施如是持戒等乃至般若波罗蜜随顺应知云何杀生成。若使众生世间害。云何偷盗成若使余者未与众生而自取之云何邪淫成若使淫邪而行。云何妄语成。若使如妄语作妄语说。云何绮语成。若使常以空门行而行。云何恶口成若使到智彼岸。云何两舌成若使善知诸法而能诠说云何贪成。若使常与无常禅定法令得故修行。云何嗔心成。若使一切烦恼心中取行。云何邪见成。若使一切处到一切事如实邪见经明甚深佛法。何等法而说甚深。是中有此说。常法佛法。依法身常故。断见法佛法。灭一切障故。生法佛法者。能生应身故。有觉法佛法者。八万四千众生行有对治故。有贪法佛法者。有贪众生取如己故。如是有嗔法佛法。有痴法佛法。见有凡夫法佛法。无染法佛法。真如成就已一切障不能染故。离染法佛法者。生世间而世间法不能染故。以是义故名为甚深佛法。修诸波罗蜜化众生。令佛国清净。现一切佛法故诸菩萨三昧作事差别应知。如是说增上胜心已。增上胜慧复云何知。无分别智中性处身处因处念处相处持处伴处报处因气处出处尽至处。藉彼无分别功用行。等处差别处藉无分别得处。余处持自然作事处甚深处意。无分别智增上慧胜知。是中离五种相。无分别性智故。意离念故。果离有觉有观地故。离想受灭定舍离色性故。真实处舍种种相故。彼无分别智离如是五种相。应知此如所说。无分别智性差别安立中。说偈。

  诸菩萨真实  远离五种相
  无分别智处  真中种种名
  诸菩萨身者  善心正是心
  无分别智中  义心真实说
  诸菩萨因者  同言闻习故
  无分别智中  意行同思惟
  诸菩萨念者  诸法无诠事
  无分别智中  无我及真如
  诸菩萨相者  于彼正念处
  无分别智中  智处无诸相
  随顺真实义  分别无有异
  迭共随顺故  彼义顺和成
  离智无言说  说中有所行
  以说相违故  彼说无有言
  诸菩萨持者  彼智无分别
  藉彼得彼行  彼到增长处
  诸菩萨伴者  说为二种行
  无分别智中  五波罗蜜性
  诸菩萨报者  诸佛二界中
  无分别智处  以得顺行故
  诸菩萨因者  上上诸生处
  无分别智中  胜到故正说
  诸菩萨出事  为得顺义故
  无分别智中  解知诸十地
  诸菩萨尽至  因三净身得
  无分别智中  得上神通故
  如空无有染  彼智无分别
  众恶种种上  唯信欲为正
  如空无所染  彼智无分别
  远离一切障  得顺成就故
  如空无有染  彼智无分别
  常行世间故  而世法不染
  哑义随顺故  如哑所觉义
  非如不哑用  说为三种智
  如痴所用受  如痴所觉知
  非如痴所用  说为三种智
  解通五种义  如达五种事
  如意识所知  说为三种智
  不通论修论  如通法义解
  如是渐次知  知为行创首
  如人蔽诸目  彼智无分别
  彼后得开目  彼智藉所得
  如空智亦尔  彼智无分别
  彼处色现相  彼智藉所得
  如珠伎乐等  作事无分别
  如是离住故  诸佛业庄严
  非彼及余处  有智及无智
  彼智无差别  是智无分别
  体性无分别  明识一切法
  众生中分别  彼智无分别

  是中无分别功用行有三种。因现相取生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少欲知足不颠倒。无分别无谤故。藉彼得智亦有五种。证得忆念差别离成就时现分别故。释成无分别智义故。复说余偈。

  饿鬼畜生人  诸天如罗汉
  等同意差别  得成诸尘义
  过去如梦等  无差亦有二
  非有而作念  彼念顺义故
  义及成就义  彼智无分别
  彼无即无佛  得事即不成
  菩萨得神通  彼以信力故
  地等如是无  随善者觉见
  成就此智慧  勇健得禅定
  一切法正依  及见如是义
  智行分别中  及现一切义
  应知无义事  彼记永所无

  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智及无优劣。如大品经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以不住故能满修行。彼云何以不住故能满诸波罗蜜。舍无种处故。舍离外道我见处见故。舍离未得正诸菩萨妄念分别处故。舍离世间涅槃二边处故。舍离唯灭烦恼障处喜故。舍离众生益舍离无余涅槃界处。声闻乘及菩萨乘中有何胜。差别有五种。相胜故。无分别胜故。唯阴等法无分别故。非有方胜证正一切相知及依一切众生方故。不住胜因不住涅槃故。永胜无余涅槃界中住到无量故。及上胜果。此经无乘有上胜故。是中有偈。

  五种胜义故  慈悲以为身
  世间出世势  不久当得现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功德。得自在于众生益处。何故复有诸众生。而复有苦缚者。示彼众生。有彼众生业障对故。诸善法受彼助得势。示现于彼生善起障故。示现开现故。示现还受彼受用势时。现彼不善法益因事故。助受彼势时还彼余众多众生。示现有障因故。而见众生众生众事有缚。是中说偈。

  现烦恼障故  患目不正视
  诸众生菩萨  不得诸势义

  如是说增上慧胜事已。灭胜事复云何。菩萨灭者。诸不着不住涅槃。彼相者舍同诸烦恼染。不舍世间。偈中转身。是中世间是他相性。是烦恼染分。涅槃彼亦是净分。身者彼是二分。他相性者。转身还彼他相性中得对治。所染分中转净分中护。然彼回略有六种。作微弱益回以信力故。住闻习故。依有惭愧烦恼行不行故。得证回入地诸菩萨现正不正现处故。乃至六地修转不现。有障念相现。善净正意故。乃至十地中满果回现无障。一切相念得一切相念。自在微小回小乘已。证众生无我故。一向背世间故。一向舍世间。上回诸菩萨已。证法无我故。还彼处见寂静灭诸烦恼使等。而不舍彼故。诸菩萨于微小回中有何患。舍众生益果。菩萨法离已。共诸小乘等同解脱是患。菩萨上回中有何利益。世间法中自身及他身得自在故。一切道一切众生视己身故。多以三乘中种种善巧方便。化众生令住故。是中说偈。

  正覆迷凡夫  不正一切现
  诸菩萨常正  不假自然行
  不说而说知  非义正义故
  彼身有转事  正说为解脱
  世间及涅槃  若生现智者
  尔时彼世间  即说为涅槃
  不舍非不舍  善知世间故
  无利无有衰  善知涅槃故

  如是说灭胜已。智胜云何知。以三种佛身故说智胜事。一真身。二报身。三应身。是中诸佛真身者。谓法身依一切法得自在故。报身若以种种诸佛众会中显明法身。所依佛世界清净依。受大乘法乐故。所有依法身者。从兜率天中托身生受欲出家。亲近外道。苦行成道。转法轮。示大涅槃。是中说偈。

  得相自在事  以摄受身故
  分别甚深德  诸佛作念事

  诸佛如来法身有何相。略有五种应知。一转身相一切烦恼障分。他相性回转中。一切障得解脱。现法自在处净分依转。回他相性故。白法体相能满十波罗蜜。得十自在故。是中命自在心自在及资用自在者。为满檀波罗蜜故。业自在及生自在者。为满尸罗波罗蜜故。信自在者。为满羼提波罗蜜故。愿自在者。为满毗离耶波罗蜜故。五通所摄。如意通者。为满禅波罗蜜故。智自在及法自在者。为满般若波罗蜜故。不二相事非事二相故。依一切法非事故。有为无为不二相。业烦恼无为有现相。时现得自在故。别不别是一不一相。是中一切诸佛不异身故。无量身心故。示现成佛。于中说偈。

  自称无我故  离别无有身
  是彼本顺故  分别得立名
  性差别无异  具足及无始
  不分别一佛  或多依久处

  常相依真如净相。本愿力取作事不尽故。不思议相彼真如净中唯内所证知。世间余未曾有。及非测量境界。云何复此法身。见觉观故。彼初得暂念大乘无分别。藉彼得智。五种相善修故。一切诸地中善集助道行。微小难坏障能令坏故。如金刚三昧。彼三昧中间坏一切障故。依彼身转故。得复有几种。自在故法身得名为自在。略说五种。世界身相好无分别无边声响音不可观顶自在故。转色阴上妙无量最乐行自在。转回受阴故。说一切名身句身字身自在。转回想阴故。应身愿显引众摄取白法自在事。转回行阴故。如镜观见作事忆持智自在事。转回识阴故。有几处意身法身。应知略说三种身。种种佛身行依故。是中说偈。

  得五种爱身  诸佛得自己
  利爱彼所得  是彼义求得
  所作无能障  法微义通得
  得无非最爱  佛常不尽见

  受种种报。依身化诸菩萨故。种种应身依故。多以化声闻。法身有几种。佛法所摄应知。一者净转阿犁耶识得法身故。报者转色根得报智故。行者转行欲得无量智行故。自在者。转种种业所摄自在。得一切世界无障碍神通智自在故。假用者。一切见闻解知。转假名得悦一切众生。智说自在故。去遣者。转一切诸难遣得一切众生一切难。去遣智故。如是六种佛法故。诸佛法身所摄应知。所有此诸佛法身。彼为杂为不杂。身心业差别故不杂。视无量处成正觉故杂。如法身报身亦尔。心业差别故不杂。非身差别。以转无量身故。应身者亦如报身应知。法身具几种功德。应知善净四种无量解脱。及诸有退遍净处。无诤愿知四无碍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种一切相净。十力四无所畏。三不护四念处灭习不忘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及一切相具智故。是中说偈。

  愍念诸众生  顺利及诸心
  不利世乐心  归命彼益事
  得离一切障  牟尼退世间
  智所知遍处  归命心解脱
  无余一切众  灭一切烦恼
  不杂灭烦恼  归命有高处
  自然无有障  不退常入定
  一切诸难中  归命能释者
  身及所依处  言智及说者
  心常无有退  归命善说者
  往知彼语言  来往知他心
  众生无实中  归命善教诲
  赞取丈夫法  一切生见圣
  见已即生敬  归命分别者
  取处及诸势  应身并愿中
  三昧智自在  归命得彼岸
  方便归依净  令利诸众生
  大乘出世利  归命魔降伏
  智灭及出事  作障并演说
  自他及外道  归命不可退
  诸众善能说  远离二种染
  无护不可忘  归命将诸众
  修行一切行  无有圣不知
  一切时悉知  归命真实义
  众生所作中  圣视不相违
  作事无暂停  归命不妄者
  一日一夜中  六时观众生
  成就大慈悲  归命益心者
  行至及与得  智慧并诸业
  诸声闻缘觉  归命最上者
  三身大菩提  具得一切相
  遍处一切众  归命决疑者

  诸佛法身成就如是诸功德。复有余性因果业顺行功德。是故诸佛如来法身名为无上功德应知。是中说偈。

  成就诸真实  超过一切地
  到一切众上  度脱一切众
  具无量无边  世间见功德
  世界不可见  一切诸人天

  然复甚深最甚深。诸佛法身彼甚深事云何知。是中说偈。

  无生生诸佛  不住而善住
  一切自然事  食为四种食
  不破及无量  无量同一业
  不见及见业  诸佛三身成
  无有成正觉  非一切非佛
  念念不可量  事非事所显
  不染及至染  并染有所依
  非染非染已  入真正法体
  诸佛过诸阴  住于正阴中
  彼非余非即  彼舍中善灭
  一切是杂业  唯离大海水
  作事竟复作  益他无有念
  不见众生过  如破器中月
  遍一切世间  彼法光如日
  或时成正觉  或涅槃如火
  无时而彼无  诸佛常住身
  诸佛非正法  诸人趣恶道
  非梵行法中  真实身处行
  彼一切处行  及以无处行
  见一切身中  一切根无境
  除灭诸烦恼  如咒禁毒药
  烦恼到及尽  诸佛一切智
  烦恼到道处  世间寂灭处
  是故大方便  诸佛不思议

  然此甚深有十二种应知。所谓生成业住甚深。差别算数业甚深。成正觉甚深。厌离甚深。灭阴甚深。教化甚深。时现甚深。成正觉示现涅槃甚深。行甚深。示现己身甚深。灭烦恼甚深。不思议甚深。义法身诸菩萨忆念诸佛时有何等念所念。略说菩萨以七种相。随念诸佛一切诸佛是得。时法自在故。修念诸佛得一切世界无障碍神通。是中说偈。

  障中阙少因  众生界中遍
  诸佛无自在  定二随顺者

  诸如来常身者。真如无间垢解脱故。诸佛如来最微恶者。远离一切烦恼智障故。诸佛自然者。自然作一切佛事无休息故。诸佛大势者。佛世界清净受大势乐故。诸佛无染者。世间生而一切世间法不能染故。诸佛如来大义者。示现成正觉及涅槃。未化众生令化。已化者为得解脱故。是中说偈。

  唯在于己心  常势净所显
  不为而大法  报身故所得
  不急而能行  现彼复多生
  一切一切佛  智者彼应忆

  诸佛世界清净事复云何。如佛十万偈修多罗菩萨藏序分中说。如来最光明七宝庄严。遍无量世界放大光明。无量善分别住处中间住故。不可差别界过三界境界。过出世间上善根所生善净自在识相处。如来加持处。大菩萨住处。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行处。大法味爱乐所润处。现一切众生作一切事处离一切烦恼所恼处离一切魔处。过一切庄严如来庄严加持处。过大念意至处。大奢摩他毗婆舍那乘处。入大空无相无愿处。无量劫庄严大莲华王处。大妙堂中住处尔。是此佛世界清净中明色世状势量。施处施因施果势。诸势伴势眷属势益势业作势润势无畏势住处势行势乘势持势门势及说家势。然彼佛世界清净中色势。一向清净一向乐一向不恶一向自在。然复彼诸佛法界一切时作五种作事应知。防护众生诸难事。见者离聋盲喑哑颠狂等诸难作事故。救济防护诸恶道作事。于不善处劝令安住善处故。无方便防难作事。诸外道无方便行解脱处。毁令住佛法故。亲同见防难作事。过三界助道行故乘防难作事。诸菩萨住异乘。及不定诸声闻令修行住大乘故。此诸五种作事中。一切诸佛等作事应知。是中说偈。

  因身作事差别故  及说诸行差别事
  彼差力故诸世间  非彼无故诸如来

  若是不共声闻缘觉。同诸佛法身成就如是功德势者。彼以何意故说为一乘。是中说偈。

  别取有余者  及持有余故
  为不定者说  诸佛一乘理
  信于法无我  等有性差别
  深心应化故  尽处唯一乘

  以何义故。一切诸佛如来等同法身。而说多佛事故。于中说偈。

  一界无有二  常同有作事
  次行不顺故  释成多佛事

  法身诸佛。云何不永涅槃。非不永涅槃。应知是中说偈。

  远离一切障  及作事不尽
  诸佛永已灭  亦是不名灭

  何故报身不名具真身成。有六种相故。示现色身故。及无量佛世界中分别现故。随信现故。不定见真实异种种见故。现同生事。菩萨声闻天等种种众杂见故。及阿犁耶识等转身现故。唯成报身不名真身有何义故。唯是应身不名真身。有八相故。诸菩萨远时得不动三昧。兜率天中人中生事不成。宿命知者书数算印工巧论。受欲行余事中无知不成。不善说及善说法中知已。往亲近外道处不成。善知三乘行故。苦行不成。舍百亿阎浮提一阎浮地中成正觉转轮不成。中间成正觉示方便。余处应化身作佛事。彼唯兜率天中成正觉。何故不一切阎浮提中同时成正觉事。知此知中无阿含证。复无余义可解释成。复无二佛同时一世界中现。有相违故。彼多化故。摄取四方世间。及如无二转轮圣王同时生故。是中说偈。

  诸佛未应化  同至多藏故
  一切相成觉  见故而能行

  一切众生利益事。万行修集大菩提。永入涅槃不成愿行。徒修无报故。报身应身无常故。云何诸佛常身。依常法身故。于诸因身应身报不定故。复应身者。视现功德如常受乐及如常势故。常事应知。诸佛法身虽无量无边时诸佛义处。无有假用作事。于中说偈。

  诸佛德胜无异无量  众生因弱彼不失者
  得已得彼一切无因  有断彼此不应顺成

Copyright 佛经在线.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