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台湾的大乘佛子改修小乘后慨叹:这才是真的修行!真的能经由修行得大利益!原来,他之前学大乘,既未修心也未修定,只是吃素放生,持咒念佛,数年下来,身心未见什么改变。后来改宗小乘,修四念处、戒定慧。每天持戒摄心,止观禅定。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虽尚未证道,但定力明显增长,身心与日俱安——贪嗔痴减少,心平气和;色身也逐步转换,病痛消失,身体日健……

那么,真的只有小乘佛法里才有观心坐禅一类的实修吗?

当然不是。

释迦文佛所教示的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的共法。在此大前提下,若说有所区别,则小乘戒定慧,大乘行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能够导人达致真常彼岸的波罗蜜,显然包含着戒定慧。

可以说,无论大乘小乘,任何实修都离不开戒定慧。以戒资定,由定发慧是必须的。因为,佛陀所洞悉的生命奧秘的另一面是:制心一处,持续禅修,能逐步转化色身;以戒资定,由定发慧,静极生觉,本觉真如将“如期而至”,赫然显现!而只有真如现前,亲见“本源”,幻境顿显,假相裸露,众生的“我执、法执”才能自然破局,人类才能从已经作了无数无数劫的沉沉大梦中醒来……

所以,那些认为大乘无须观心摄心,无须坐禅修定,只需看空观空、空亦空掉即是觉悟即是究意,或者主张一声佛号念到底,只依佛力即得度,以及用吃素放生、持咒拜佛代替五戒十善、六度万行的所谓大乘功课,实在是错会佛意偏离佛法,从古至今一路流变下来导致的岔路歧途。

(总会有人站在宗派门户立场,为导致种种错误流变的宗门祖师辩护,而忘了学佛是学佛教示,学佛智慧,而不是学各路“大师”。因为,只有佛才是真正成佛的,真正成佛才真正具有佛之深智,才有资格指示觉悟之道成佛路径。)

必须承认,在一些宗门的倡导下,现在流行的大乘修行功课,的确更多的是念佛拜忏,吃素放生一类。但是,应该厘清的是,流行不等于正确,宗门不等于佛门。当宗门祖师提倡的与佛陀教导一致时,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宗门提倡的与佛之教示有出入,甚至是背道而驰时,我们当然应该依佛说而不是依师说。因为,很简单,我们是佛弟子。

除非你认定自己只是宗门弟子,而非佛弟子。

那什么是佛陀教导的修行呢?

几乎所有的佛说真经,除了从各种角度、以各式譬喻揭示宇宙实相生命奥秘外,都在宣示阐明如何借假修真,解脱超越。

前面说过, 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的共法,亦即,它是所有佛弟子,无论修解脱道还是行菩萨道都必修的,是佛陀教示的自觉证道之法,也是佛弟子的基本功。

如《增一阿含经》等经典所示,三十七道品有七科:

一,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欲神足(欲得见道),勤神足(精勤习禅),心神足(心神专一),观神足(正确观想)。

四,五根: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精进根(勤勉修法,无间无杂),念根(系念正法,念念不忘),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慧根(于诸法观照明了,解佛深智)。

五,五力: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惑),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念力(正念增长,能破邪念,成就出世功德),定力(定念增长,破诸乱想,发诸禅定),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支:择法觉支(能拣择正法,摒弃邪法),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而不忘失),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七,八正道: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正念(系念正道而无邪念),正定(能所双亡,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三十七道品是佛门行者的基本功,在此大小乘共法的基础上,《菩萨道树经》明示了修行菩萨道的五个阶段:

一 发菩提心。即,知道身处幻境,发心要觉悟、要从梦幻中醒来。

二 行六度。发心后广行六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三 证无生法忍。常行六不计以克证无生:不计有身,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形,不计无有,不计常有。

四 修六力以成佛。一身力,二口力,三意力,四神足力,五道力,六慧力。

五 成佛后住于六法。一者十力,二者四无所畏,三者十八不共法,四者大悲,五者一切无能见佛顶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华严经》则详列了成佛路上的各个阶位:

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

尤其“十地品”对菩萨登地后的每一地修行都有明确详尽的阐述。

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等经典亦可谓修行宝典。佛子们依之精进实修,累世用功,可步步增进,地地提升,直至最终圆满成就佛道。

总之,佛以自身及诸菩萨的成功实践,归纳总结并具体详细地揭示了从无明凡夫到觉悟成佛的具体路径,为后人留下了完备的修证系统。后世学人只要能会能解、肯学肯修,就能沿着佛陀铺就的这条坚实之路,走上弃幻即真、超越升华的光明归途。

这里,我们根据相关实践,提请有缘同修在如法修行时特别注意几个关键节点。

一是积累福德资粮。

这是必备的基础。也就是五戒十善业要修得好。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而是只有在福德资粮备齐的前提下,禅定时才有可能静极生觉,证入实相。

修到起心动念皆是善了,证道的福德资粮就差不多备齐了。

二是勤于观心,善能摄心。

随时观照觉知自己的内心,监测它的动向,看它或悲或喜,或忧或恼,或波澜不惊或涟漪乍起……总之妄心一动,立刻觉照,并回溯前因。这时你会发现,相关情绪在你观照时即刻中止,不会再发展成连天大火甚至失控了。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随时做观心觉照的训练,久而久之,你将能掌控情绪,安处定境,不会再作妄心妄念的俘虏。

三是高度重视禅定。

“以戒资定,由定发慧”,“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佛的这些教诲都是经验之谈,不应抛诸脑后。须知只有禅定能够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证入实相,而且也只有长期的禅定能够逐步转化色身(无论实证前还是实证后)。有条件时可在一定时间段里闭关修定,或者定期参加禅七。平时则坚持每天早晚坐禅止观,这既是行者应有的日课,也能确保静心强身,增长定力和智慧,且至少可以避免老来病痛,寿尽时得以无疾而终,如愿往生。

在幻有三界,虚幻的存在也可分为有相、无相两种。有相存在如欲界、色界众生,有形体有身相;无相存在如无色界众生,没有身相只有灵识(或称神识)。而成就的诸佛是真正的存在。若从被动受形的幻界众生角度看,诸佛亦可称为第三种存在——他们已超出幻有三界,达致真常彼岸,既无色身形相也无个体意识,只有不生不灭、无相无别、万千同体的灵觉,但需要时又能主动显形,化现度生,如至今仍在灵鹫山说法的报身佛,如两千多年前入娑婆度生的化身佛。

释迦文佛曾在《四不可得经》里明确宣示:“ 心计吾我,五阴所缚六衰所惑,欲不老病,规拔此恶分离之患,志于常存终不可得。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又在《法句经》里殷殷告诫:“若人寿百岁,不見生灭法,不如生一日,得見生灭法。若人寿百岁,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佛法早就明确揭示了生命奥秘、宇宙实相,也完满铺就了抵达实相、自在永在的修行之路,端看人们有无慧根福报,能否信解践行了。

《什么是佛教导的修行?》 点击下载音频(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