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性

空性这个词在佛教徒的修学活动中几乎是使用最广泛的名相,但是对于它的误解也几乎最多。最常见的误解是望文生义,按字面的意思把空理解成“内里无”,即里面无内容,不含有任何内涵曰“空”。所以,常有人说“证到空性”,意即证到“内里空无一物”之性,也有人常说“空掉它”,既主动地把那个“它”排空。但实际上大乘佛法里的空,并不是汉语里这个词的上述含义。佛说的“空”不是内里无,而是不真,不实,是假有,幻有。假有幻有故曰空。所以,证到空性的准确含义,是真正的存有显现后证伪——色身及其所见原来只是幻相!幻有假有的一切本质当然是空!——此即广义的空,而非证到万物万象里面空无一物之狭义空。在这个意义上,修行时正确的空法应该是“如幻观之”,“如梦观之”,如《金刚经》所教导的。
对于空性的另一个误解是顽空见,即将佛说的空理解为一切皆空,万法皆无,实相亦无。其实佛说的是相空“如”有,即,我们的色身及其所遭遇的内外境都是幻相,是假有幻有,但这个假有幻有是有来历的,就像有树影必定有树,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世间万象都是本觉真如的投影化现,那本觉真如才是真有实有。盖因有那真有的无声无色无相无为的本源,才有我们这个假有的声色俱全的幻身幻境,也才使我们经由修学而离幻即真的觉悟之旅得以成立。

关于“本来面目”

修行人常常会说到彻见“本来面目”,禅宗里用的尤其多。有些人将"本来面目"理解为每个个体的本性,即个体最本真、最独具的气质秉性,这也是很大的误解。佛学里的“本来面目”,说的是那个“坐在秘密地,住在深远处”的真如本觉,那个“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如来智慧德相,那个“人人皆有,个个不无”的佛性,并非指每个个体各自不同的气质本性。当然,要真正了解这一点,须待行者亲证实证(当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本觉真如现前,你便彻见本来面目了),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名相上先澄清误解,以免在修行路上因歧见而误入歧途。

关于“悟在心,岂在坐”

有些人很喜欢用这句话来为自己只闻思佛法,不打坐实修作辩解,他们常用那个“磨砖不能成镜”的公案作论据:
当年怀让禅师看马祖整天坐禅,便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您磨砖做什么呀?”怀让:“我磨砖做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这典故的错误有二,一是忘了佛说“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即人人皆有佛性,故“磨砖不能成镜”里的砖并非砖实是铜(古代的镜是铜制的),故是磨铜而非磨砖,而磨铜当然能够成镜;二是佛明言宣说、各处宣说的是“戒定慧”三学(六度亦含“戒定慧”),“以戒资定,由定发慧”是佛陀经由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殊胜教法,众多经典都一再强调“不经禅定,无有智慧”(这智慧指的是佛智而非人智),因为佛智是无法经由人智寻思、计量、分析、推理出来的,须经由禅定,持续地关闭六根截断六尘,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照见实相。所以,在正见丰厚、福德资粮备齐的前提下,“只管打坐”的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闻思佛法是必须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正见正知的确立与熏习,对于开悟觉醒有极大的助力,但如不佐以孜孜不倦的坐禅实修,即使满腹经论,也不能现量证到实相。
总之,希望当世开悟当世解脱,一定离不开闻思修、戒定慧,离不开六度万行,所以,佛弟子应该依佛教示坐禅修定,而不应以“悟在心,岂在坐”来误导自己。

关于“生活即修行”

和上一个误解一样,如果不在一个大前提下,即在日常生活里时时觉照、处处观心,“生活即修行”就仅仅是一个懈怠的借口、自欺的谎言。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是身处幻境而不觉,随顺五欲,孜孜以求,寻寻觅觅,以满足或高尚或卑劣、或善良或恶毒、或无所谓善无所谓恶的各式欲望为目的的,是在生死长梦里挣扎打斗,浮浮沉沉,根本和觉悟解脱风马牛不相及,以觉悟解脱为目标的佛弟子,怎能将这样的生活与真正的修行等同呢?何况佛早已教导我们,真修行人应行阿兰若,即远离喧嚣,在僻静处如理思维,勤修止观,以戒资定,由定发慧。只有已亲证实相,入“现前地”即第六地的菩萨,才能做到在滚滚红尘里不退转,不染污,游戏人间,自度度人。所以,可以以高度的觉照力在生活里修心,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所谓“在家出家”,但不等于可以将生活与修行划等号,否则普天下就全是修行人了。

关于“烦恼即菩提”

对于迷失在生死长梦里的众生来说,烦恼与生命堪称如影随形,并且永远是此起彼伏,生生不息的。就凡夫而言,烦恼就是烦恼,仅仅是烦恼,绝不是菩提。只有当这个烦恼大到让你痛彻肺腑,烦到让你深深厌恶,从而对激发烦恼的喧嚣尘世、装载烦恼的沉重肉身产生强烈的厌离心,生发出要觉悟要觉醒的坚定菩提心,烦恼才有可能转成菩提。这里还仅仅是可能而已。你必须经由持续的对佛法的学习,修行,直至明心见性,转识成智,成为已经悟道的“登地”菩萨了,烦恼即菩提才算完全成立。因为这时菩萨已经大彻大悟了,深知五蕴皆空,烦恼亦空,同时他又心能转境了,残余的烦恼习气一起,心即觉察,立刻能將它转化为清净菩提。而尚未觉悟的凡夫,仍然执幻为实,认假作真,是不可能将烦恼作菩提解的,更不可能时时处处将烦恼消融于无形。所以,尚未真正觉悟的修行人不应以“烦恼即菩提”来自欺,放纵烦恼,系缚于烦恼,并以此原谅自己在解脱道上的慵懒与懈怠。

关于“一切唯心造”

曾经有洋人质疑这个结论,说既然心能制造一切,那我们坐在桌子前一起使劲地想,让餐桌上自动出现一只烤鸭,这可能吗?回答是:当然不可能。因为“一切唯心造”的真正意思是,一切唯心现,即一切都是心识的显现,而这心识的识,主要是指存储业力的根本识阿赖耶识,也就是说,众生累世积淀的业力在前六识和第七识配合下,显像表达出众生在三界所遭遇的内外境。这就是心识能够显化出影像的真正含义。并且这个化现是有“异熟性”的(异时而熟,就像春种只能秋收一样,不可能即种即收),即需要经由思量、计划、行动、熏习等等过程,将它变为行动—业力—种子(业力落谢后形成的记忆)种进识田里去,并假以相当的时日,等到条件具备因缘成熟,它才能瓜熟蒂落地在你面前化现显形,现出影像来。
所以,如果你遵循这个规则(可参阅上一章的“万法唯识律”一节)去启动业力,且这个“业”要符合现象界的规律,并需要足够的时间,以待业力成熟,这样假以时日,某一天只凭心想,你餐桌上将出现一只烤鸭的奇迹就有可能如期而至。这,或许就是心想事成的本来含义吧。

关于“无修无证”

伟大的佛陀的确多次谈到“无修无证”,但如果有人将此理解为一切顺其自然,不必修也不必证即是无修无证,即是最高境界,那又是一大误解。
无修无证的正确含义有二:
一为不住修而修,不住证而证,就像《金刚经》倡导的不住相布施一样,不执取修行的相而修行,不执取证道的相而证道。因为我等本在幻境中,幻身的修证亦是幻相,不应执取,只有经由修证而达至的一真法界是真实的,所以,以无修无证的态度而行修证谓之无修无证。
二是行者经由修证亲见真如本源、到达智慧彼岸后,自然知道真如法界无修也无证。因为真如法界无相无为无二无别,所以无修无证是修行人已经达致的“果地”境界(而非凡夫所以为的“因地”之不修不证)。在彼岸,只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如不动、虚空一样的一真法界,当然无所谓修也无所谓证了。

关于“无智无得”

常见的误解亦是作顽空解,认为既然修到最后是无智亦无得,空无所有,也就无需徒费工夫闻思修证了。当然这又是莫大的误解。无智无得描绘的仍然是果地境界,即修行人证悟后,于此岸即幻境幻身而言无智无得,因他已见到真相,永离幻觉幻相了,既已离幻,幻界的智或得当然无谓当然乌有;于彼岸的本觉真如而言,也是无智无得,因为这本觉真如既无所谓智无所谓得,也是人人本自具有、无始以来就深藏于自心背后,只是被纷繁的六尘所遮蔽,被颠倒的妄想所覆盖,如今不过是根尘脱落,恢复了本来面目本来智慧而已,并非从外而得。所以,无智无得形容的是行者证悟后的“果地”境界:其智本自具有,其得自如无得。但是,众生如不修行,则永远无法获得这本自具有的般若智慧,就像布满尘垢的镜子,若不细细擦拭,永远无法再现明亮的镜面一样,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末法时代的修证

有一种说法,认为末法时代众生根性差,福薄慧浅,所以现量证果几乎不可能。的确,我们身处末法时代,而末法时代物质高度发达,人心日益复杂,欲望极度膨胀,直觉日渐萎缩,人们普遍只知向外求取物质、名声、权力、美色等等,全然忘了东方民族固有的内省内修、提升自我的传统,所以,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在学佛修佛的道路上的确障碍更多,证果更难。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自释迦牟尼佛时代起就闻法修行的无数佛子们(包括历代大乘小乘的行者),他们是要历经三大阿僧劫才能修成正果的,在他们成道之前,他们可能会一世又一世地投到人间来行六度,来历练修持的,这期间肯定不乏有行者因缘成熟豁然开悟,也肯定会有再来的菩萨上上增进,逐“地”提升的,所以,我们怎么能断言末法时代就不会有证悟的行者,也不会有正在增进提升的菩萨呢?
即使是尚在凡夫位的修行人,由于累世听闻佛法、勤勉修行的业力积淀,此生继续用功,因缘成熟时,也完全可能证悟得道。所以真正志在解脱升华的佛弟子,不应以“末法时代证果难”为由来纵容自己的怠惰,放弃本应自力、亦须自力的修持。我们应该牢记,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是成就佛道的必修法门,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佛弟子们都应遵照佛的教诲,修身修心,广行六度,止观禅定,精进修持——只有这样,我们才是行走在觉悟的大道上,我们才有可能在某一天拨云见日,蓦然照见诸法实相,抵达真常彼岸。

关于“一切法皆是佛法”

《金刚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被广泛误读,多被解为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该干嘛还干嘛,一切照旧。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正解其实就是紧随其后的“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也就是说,这句经文的真正意思是:此岸一切法都是佛性(真如、如来藏)的投影化现,都是幻相都不是真有,但因众生尚在此岸须言说指称,故假名为一切法。
不少人断章取义,将“一切法皆是佛法”单摘出来推而广之,引申为凡夫境界的幻相万法皆是佛法,然后就一切照旧,不需学法也不需修法了。这显然是偷换概念了。这就好比说,太阳照亮了世上的一切,世上的一切就都是太阳一样,从逻辑上就不通,是个低级错误。
但是,为什么这样低级的错误却广为流传大受欢迎呢?因为如果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佛法也无须弘扬,学习,修证了,多么省事啊!炽盛的五欲继续炽盛,奔溢的六尘继续奔溢,无须破无须立,无须修无须证,出家人可以不用持戒坐禅,在家人可以不用带发修行,“菩萨"可以不用广行六度,人人都能随心所欲,人人“皆大欢喜”(实则人人继续沉溺生死苦海!),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态度,如果不是出自魔说,至少也是极其糊涂,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笔者只是希望,学佛人永远记住:伟大的释迦牟尼发现了宇宙生命的惊人真相,并尽其所能将这一真相揭示给世人,为世人指出离幻出假、达致真常的有效途径。这途径貌似清苦,实则比起沉沉浮浮、无常无谓、竹篮打水、永无出期的生死苦海,它是清净,是祥和;是解脱,是喜乐;是超越,是升华;是自在,是永在。
正如中华民族的圣人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端看你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智者,还是自以为是、大笑而去的愚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