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貌似坚固具体其实是个大幻境,就好像我们常看的电影,电影里的一切无论多么逼真多么合理也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合力创造并统合了环境、布景、道具等等后显现出来的(虽然电影里的角色也认为他置身于真实的世界),因此,我们所谓的相对存在严格说都不是相对存在,究其实只是一个假有的存在。但是,即使是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洞悉了一般人未察未知的规律,并给出了极为清晰的揭示。

首先,因果轮回律。

佛陀所揭示的因果,不仅仅是一世因果,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还有三世因果,即过去世,现在世,将来世三世之间的因果循环。今生造恶,来生堕恶道,今生行善,来生为天、人,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众生就这样一世又一世、一生又一生地依所作善恶业力,不停地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六道里循环轮回,永无止歇。故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善人生上三道,恶人堕三恶道,这是不变的铁律,除非他得知真相并经由修行超出三界,脱离幻境,否则这个依业力因果循环的规律,将永远劫持他支配他。

其次,缘起性空律。

佛揭示的缘起性空有两层含义,一是众生所看到、所感知的这个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有情众生,乃至微尘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且刹那刹那都在生灭(一刹那为七十五分之一秒),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宰或曰自性,所谓“因缘和合,虚幻有生,因缘离散,虚幻有灭”,“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相由缘现,缘散相消。现象界的一切现象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因为因缘和合而有,无有自性,更因不停地变化生灭,无有常性,因此本质是“空”。
第二层含义指向的是“甚深缘起”。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所谓“器世间”并非真的器世间,而是真如本体投影幻现出众生后众生的八识(尤其是储存业力的根本识阿赖耶识)解读、执持、演绎、而呈现的。既然是幻身里的幻识解读、执持、演绎而呈现,当然没有自性,本质是空。就好像我们夜里作梦,梦是因那没有完全休息的部分意识而起,梦中的一切,或情人敌人或金戈铁马都是乌有,空洞无依,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也。又像一场电影,缘起于“平面的“文字剧本,拍摄完成后播放出来的是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但那立体影像即其中的人、事、物、景,都是虚拟虚构虚现,并非实有。再如电子游戏,是经由程序员所编写的程序投影到显示器而实现的,显示器这端所显示的声音、影像、人物、情节虽然立体虽然逼真,却都虚幻,并非真有(真正有的是那一端的程序代码)。是故,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端,即此岸的空,是由“甚深缘起”决定的——因为是缘起而非自生,是投影而非实际,所以貌似有毕竟无,彼岸有此岸空。为何彼岸有?因为所依在彼岸; 为何称甚深?因为那“所依”即真如隐匿极深,唯圣者能见,未证的凡夫不能察耳。
因着这双重“缘起”,世间万物万象无有自性,所以毕竟空,决定空。

第三,宇宙全息律。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即了知万千众生同一道体,“法法同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三千大千世界攝於一微尘,一微尘中現三千大千世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在佛教经论中,类似的宇宙全息论随处可见。
《华严经》以因佗罗网比喻这种全息关系:因佗罗网的每個网结當中都有一颗宝珠,宝珠互相映照,一颗宝珠里面有一切宝珠的映像,这颗宝珠也映照在所有其他宝珠里,如此光光互照,重重无尽。整個宇宙就象因佗罗网一样,呈现着一种全息式的存在,一个事物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他们之间有无穷无尽的联系,每个个体都含有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挑出一个,即是全体。所以佛家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就是“同体大悲”,众多菩萨修行成就后,皆不舍众生,不自涅槃,而是倒驾慈航,返回三界救渡有情。发大悲心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就是此一精神的典型代表。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代科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研究并建立起宇宙全息论,并满含惊讶地重新打量人类和人类所处的这个世界。

第四,万法唯识律。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宇宙的惊人实相,存在的隐秘规律。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虽有少数智者对此有所觉察,如《奥义书》所记载的,但直到释迦牟尼成道并创立了蔚为大观的佛法体系,这一实相、规律才被透彻揭示,广为弘显。
万法唯识,完整说是“万法依识行”。此岸的“幻有”万法在显现时均依“识”而行,即依根本识阿赖耶识(即沉淀积蓄之业力),并在前六识和第七识的配合下,而显像而演绎,故曰万法依识行。这是从微观上或具体的角度说的。说的是真如幻化出众生后(即甚深缘起),众生的业力在意识配合下,表达、执持、演绎、发挥出眼前的万象万法来。
换言之,彼岸的"真如本觉“或曰“灵觉”(《四十二章经》语)投射到此岸,化现出我们的色身及其灵识。这色身则以“灵隐识行”的状态,即“灵觉”深深隐去,只依“八识”而有规则地生成、演绎:依识而显,依识而行,依识而变,依识而长,依识而灭,总之,依识而演化出虚幻的万有万法。
(觉悟之旅,就是逐渐停止八识的幻化演绎,直至有一天,幻相尽隐,“灵觉”显露!)
两千多年前,佛陀洞悉了这一惊人实相,并将它尽可能透彻地宣示弘显。由于彼岸的真如本体难以言说,非亲证亲见不能彻解,所以尽管佛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里对此已经反复揭示宣说,但能真正了悟、准确领会的只有少量已亲证此“离言自性”的六地以上菩萨,众多凡夫仍然无法真正理解三界唯心之“妙明真心”的真实含义、真实性状(这也是广泛发生的误解如来真实义的唯一原因)。但此岸的“万法唯识”,则因为揭示的是阿赖耶识在此岸的现行演绎行状,故相对来说容易言说也容易理解一些。
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的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知,作颠倒解。”“慈氏当知,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这个世界的“万有”,貌似客观存在,其实都是众生的阿赖耶识,即沉淀积蓄的业力势能在前六识和第七识配合下的显像表达。阿赖耶识是每个有情无始以来身口意三业落谢后形成的业力(唯识学称之为“种子”)的总称。阿赖耶识在灵觉的统摄下,不管投生哪一道,都同时生起正报根身和依报器世间,包括山河大地和昆虫蚂蚁等等,也就是说,是阿赖耶识,即众生沉淀积蓄之业力势能的显像表达,在刹那刹那相续地生起整个幻有的三界,而不是外在的造物主创造了三界,或者是三界自己天然客观地屹立在那里。此即常说的“唯识所现”,离开这个显像幻化,我们面前实无一物。
那么,这个幻现是如何发生的?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唯识学告诉我们,众生“识田”里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种子库”,里面储藏着无始以来所造之善恶业落谢后形成的种子。这些种子在因缘俱足时即生起现行,刹那刹那地生起外境万像,而前七识再根据这第八识所现行表达之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妄上加妄)。新的妄想形成,再根据这妄想幻识行动造业,业行落谢又形成新的种子存进“仓库”,这样不断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在经由阿赖耶识生起三界时,每个有情感知到的都是自己种子生起的现行,就如一室千灯,灯灯都是光照满室,互不妨碍。每个有情虽然不能感知其他有情,但当自己的种子生起现行时,却会受到其它有情也在生起的现行的影响,所以每一刹那我们自己的种子生起现行的状况,都反映了其它有情同时生起的现行的状况,此即'所谓“共业显现”。所以同在人道的众生所现大外境即“自然界”大抵相同,而畜生道的众生所现则大不同于人道:人所见的滔滔江河,在天人看来,却是晶莹的琉璃,鬼趣众生见之,是秽浊的浓血,傍生界的鱼虾见之,是其安身立命的水晶宫。由这“一境应四心”的现象,可知所谓客观外界,都是六道众生各自沉淀蓄积之业力的显像表达,并非真的客观存在。而每个有情依自己的独特业力所显则是“別业显现”,每个别业显现时,亦能同时接受或收集其他有情显现的状况,所以有情之间能够互相产生影响。
和农作物的种子一样,阿赖耶识的种子也具有"异熟性",恰如我们耕种播下种子后,须假以时日,等待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才能成熟,收获。有的种子成熟期短,有的种子成熟期长,其异时而熟的时间有所不同,故众生的阿赖耶识种子,在依善恶业力.现行获报时有一世因果和三世因果之差别。有的现世报即当世现行,有的来世报即来世现行,有的则三世甚至多世才现行获报。种子变现亦有重业先报、轻业后报的规律,即无论善恶,重大的业力因其力量大,会先成熟现行,获报在前。
种子的成熟与聚合亦有相应规则。当下这一刹那现行的生起,是无量因缘成熟的种子聚合齐备的结果,也是所有种子依据规则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成熟种子的聚合内容是从不重复的,因为每一刹那都有无量成熟的种子因转为现行而灭掉,每一刹那也都有现行熏成的无量新种子加入进去,所以阿赖耶识是一个永远处于吐故纳新过程中的种子流变体。当一个现行生起的前一刹那,生起现行所需要的种子已经有99%点多互相取得了“联系”,只差个别种子在下一刹那就可以“联系”上,当下一刹那到来时,这达到100%齐备的成熟了的种子并不在种子状态里聚合,而是直接生起为现行。当这个现行生起的同时,又熏习成了相应的种子,此即所谓的“三法同时”:旧种子齐备、生起现行、熏成新的种子三法都在同一刹那发生。
种子的成熟与聚合遵循因果律与和合律,即依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无论善报还是恶报,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有其相应的放大与变异,而且是,善因感召乐果,恶因感召苦果(重点是受报时或苦或乐的强烈感受,而不仅仅是所报之或贫或富、或贱或贵的表面相状),并等待因缘和合、时空成熟才于刹那间现行显像。所以,“因”虽不能改,“缘”却可增损,因为,种子虽在,“缘缺不生“。虽然无始劫来我们可能造过各种恶业,但只要今生我们觉醒修行,不再起惑造业,或者虽未觉醒但从此断恶修善,自净其意,那么前世、前前世乃至无始以来造下的恶业种子就会因为助缘的缺席而继续沉睡,无法被激活生起现行,产生恶报。这就是为什么善念善业可改运,恶念恶业会折福了。再高明的算命先生一般也不给出家人测算,原因正在于此,因为出家人前世造的因虽不能变,但此生真出家真修行就彻底改了现世的缘,所以算命先生无法根据出家人前世的因来测算他此生的果报。而世间人的“行善种福田”“不舍不得”等思想,基础也正是此唯识学所显明之因果和合律。
起心动念,言说戏论,行动造业均可在落谢后熏进识田里,形成新的种子,种子在因缘成熟、时空俱具时便会现行显像,如约而至。了解种子这一熏习、成长、现行的规律后,我们一方面应“畏因“,不造恶不种恶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方面也可运用此规律,大量闻思正法深义,习诵了义经典,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把菩提心的种子不断种进识田里,时常观想,数数薰习,这样假以时日,照见诸法实相、抵达智慧彼岸的那一天必然会如期而至。这也是为什么慈悲的佛陀在“三学” ”六度”之外也教导众生抄经诵经,思惟佛智,而近代西方人大倡 “潜能学”、“念力学”、“吸引力法则”等等,亦是有此唯识学所显明之“心法”的根据的。
总之,万法唯识,离识无境。所谓“物不自物,因心故物”,我们现前身心世界,全是阿頼耶识,即无始以来沉淀积蓄之业力势能在前六识和第七识配合下的显像表达,恰如镜中像,水中月,全是浮光幻影,前尘影像。我们若能体认此实相,不再颠倒不再执着,则离觉悟解脱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