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义”所代表的惊人奥秘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洞悉世间的千姿百态、万物万象不过是一种幻现、一份投影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知幻即离,借假修真,还是继续沉缅幻境,认假作真?
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选择。对此惊人真相闻所未闻,或者听闻知悉后仍然视而不见,继续在轮回苦海里孜孜以求、醉生梦死的相信更是大有人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你是一个智者,你一定会知幻即离,勘破放下,从此拒绝在幻境里较真执着,汲汲营营。就象一个人从大梦中醒来,他对于梦境中的人和事自然是会心一笑,一笑了之,绝不会再耿耿于怀,念念萦绕,不弃不离,更不会在清醒片刻后再钻回梦里去,执拗执着、较真认真地继续那中断的梦境了。
而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给众生的教诲是,你不仅应该知幻即离,还应该借假修真。因为幻相虽幻,幻相之上却有真如;幻相是空,真如则实,我们当然应该去空求实,去伪存真;更因为人身难得,而人身是修行的最好载体,借助修行,我们既可以返本归源,获得解脱,还能够成就法身,达致生命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佛陀所洞悉的生命奧秘的另一面:制心一处,持续修行,能够逐步转化色身;以戒资定,由定发慧,静极生觉,那本觉真如将“如期而至“,赫然显现!而只要你亲见这个“本源”,幻境顿显,假相裸露,你的“我执”自然就破局,你將明确地得知:这色身只是一个幻相,那本源才是真有;本源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自在永在,幻现的肉身生死断灭不足为忧……
这时,你就真正从大梦中醒来了。你再也不会为一己之私、色身之欲去颠倒妄想,钻营经营了。绳索已断,结使已破,你获得了大解脫大自在。虽然累世的积习还须逐步剔除,已蒙的尘污尚须时时擦拭,但一个挣脱色身捆缚、冲破幻相罗网、心无挂碍意不执着的全新生命已经诞生,人生将从此翻开新的篇章。在这个新篇章里,那个汲汲营营、戚戚扰扰、念兹在兹的“小我”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无我、无漏、无碍、无限的“大我”——在佛教里,人们把这个正在成长的“大我”称为菩萨——随着“菩萨行”的步步深入,日趋完善,修行的菩萨最终将究竟圆满,三身成就(法身、化身、报身),五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示现为佛。
这,正是佛家修行的果实,也是佛家修行的意义。
佛家的修行,能使人们冲破有相世界的“天花板”,看见究竟透彻的真容实相,洞悉生命的本来面目,从而不再被色身的五欲所绑架,不再被外境的六尘所裹挟,最终达致生命的大解脱大自在。
佛家的修行,能使人们逐步出离这有相世间嘈杂污浊的“相对存在”,朝向无相本源清净坦荡的“绝对存在”,为下一个存在作准备,为最终回归“绝对存在”作积淀。
佛家的修行,还能让人类超越色身的局限,出现超能力,诸神通。如天眼通(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及其运动形式、运行轨迹),天耳通(听到和分辨远近一切声音),他心通(知晓他人的心意思想),宿命通(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前世来世),神足通(变化自在,往来自在,上天入地身随意到,无物可阻),漏尽通(断尽一切烦恼,超越色身欲望)等等,虽然这些神通、超能只是伴随修行而来的副产品,并非修行者刻意追求的。
总之,佛家的修行,本质上是借幻身修真身,借色身修法身。大乘行者只要按照佛陀的教诲,广行六波罗蜜,福智双修,定慧等持,尤其是制心一处,努力精进,持续”止观”,深入禅定,不仅将证入实相,亲见本源,成就最高的觉悟与智慧,还能在长期的修行中逐步转化色身,逐渐脱离有相有漏有障有限的幻身,修成无相无漏无碍无限的真身,即所谓离幻即真,弃色成法,而一旦真身成就,修行者就告别幻相世界起起落落的生死轮回,突破时空,超越三界,不生不灭,自在永在了。
有意思的是,在彻底放弃对色身色境色界、我见我思我作的执取后,人类世代渴求的“长生不死”反而真正实现了!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记取这一点很重要——明白它,实践它,我们的存在顿时有了意义!)
可以这么说,居士们在家修行,是面向“绝对存在”,又兼顾了“相对存在”。因为机会凑巧,因缘使然,他们已有了家室儿女,牵绊记挂,一时无法彻底出离,所以带发修行,兼顾二者。
(当然,所谓“相对存在“是个方便说.它其实是幻身之幻觉,并非实有,故在家居士也应尽最大可能精进修行,以图觉醒,当世超出,否则,错过听闻佛法的此生,可能再入无明,随业流转,被动无助地在生死苦海里漂浮挣扎而难有出期。 )
而沙门辞亲出家,一心修行,是放弃了“相对存在”,专修“绝对存在”。所谓“生死事大,非大丈夫不能为也”。放弃“相对存在”,需要勇气,需要淡泊,更需要智慧和透彻。
( 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出家人,部分貌似出家却孜孜求索世俗利益即幻相世界利益的所谓“出家人”不在此列 )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修行,是佛陀在广转法轮的四十九年里谆谆教导、悉心传授给弟子们的解脱超越之道呢?
佛法有声闻乘(含缘觉)与菩萨道两乘,亦即俗称的大乘小乘。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声闻乘以自我解脱为主,阿罗汉是最高果位,证四果后“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得初果则最多七世往来可以成道;而菩萨道则发心自觉觉他,自度度人,以成佛为最终目标,须历时三大阿僧祗劫、经过诸多阶位的修行方才圆满成就。
但无论大乘小乘,何宗何门,真正的佛家修行都离不开最基础最本质的“闻思修,戒定慧”。
可以说,“闻思修”是佛陀出世以来佛弟子的入门功课。即:
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如法修持。
佛法揭示的是宇宙实相,生命奥秘,想要瞭解宇宙生命实相,迈向解脱之道的行者,自然首先要学习佛经,思维佛法,然后才有可能如法修持。
佛陀住世时,游行八方,广转法轮,对声闻弟子广说四圣谛之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及七觉支,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三十七道品。核心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佛的这些教诲在佛灭度后由迦叶长者主持结集为四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一般称为小乘经典。
而对娑婆和天界中慧根深厚的佛子,佛则广说甚深般若,无上正觉,反复揭示有相皆幻,诸法“如”义之实相:“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一切非如法 ,等住于如中”,“如来藏常住不变……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愚痴有情以迷执故,轮转生死堕于恶趣,行世间法不见真如,尽彼轮回,犹如织网用线辗转复去复来”,明示“相空如’有”(如者,真如、如来藏),破幻显真,破妄显实。核心是“诸法实相”。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大乘经典都在阐述此宇宙生命实相,教导弟子经由六度万行证真破幻,抵达彼岸。佛一生所说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广义的般若经。如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和各单本般若经,具体如前所述。这里,推荐真修真学的佛子由浅入深,从《十善业道经》《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开始,然后次第学习 《佛说法常住经》《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心经》 《金刚经》《佛语经》《大方等如来藏经》 《八大人觉经》 《菩萨道树经》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等,相信学完这些真经,学人对大乘佛法以及佛指示的修行路径,就会有基本的了解,就不会被伪经邪师带偏了(需要经文和辅导讲座的学人可以点击zxxy.org)。
总之, 无论哪一乘的行者,只要遵佛教诲,制心一处,持续如法修行,最终都能抵达彼岸,究竟解脱。因为小乘行者抵达的目的地其实并非终点站而是中转站,到达那里的行者会依据佛的教导回小向大,继续修行,直至圆满成就。而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只是在深邃恢弘的法义上思索理解,推敲演绎,不进入实修实证,也无法最终抵达真常彼岸。特别是,如果起步者以利根自居,只求慧解,放弃实修,仅仅望文生义,仅仅以人智思维推演大乘法义,往往是动念即乖,离题万里,南辕北辙,似是而非,尤其容易陷入口头禅、诡辩术、文字机锋、误读曲解等陷阱。因为不经实证,完全彻解都有难度,何况想要真正解脱,超越升华?正如佛在《解深密经》中宣示的:“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在其他诸经中也一再强调“不经禅定,无有智慧”。只有常行止观,深入三摩地,日积月累,无念无着,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包括备齐福德资粮等),蓦然照见诸法实相,从而结束生死流浪,抵达涅槃彼岸。
就像有些人未经证悟、未达彼岸就将“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等彼岸光景当作此岸的“修行宝典”,而真的不修不证不思不得,不解“生活即修行”“烦恼即菩提”的深层含义,便理直气壮地埋头于五欲炽盛的生活,执着于此起彼伏的烦恼,并到处宣说传播这些口号,以完全违背佛法真实义理的歧见来解释、推行“佛法”,这除了造成歧义、混乱与邪行外,并无助于任何希望了悟般若智慧的努力。这一点,是真正有志于解脱升华的佛弟子应该特别警觉的。
总之,研读经典,体悟佛法,广行六度,潜心实修,日积月累,上上增进,必能逐步备齐福德资粮,逐步开启佛智,直至静极生觉,亲证真如,最终抵达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真常彼岸。
戒,定,慧则是佛弟子的修行必依。
以戒资定,由定发慧,达致解脱。
五戒是佛家最基本的戒律。即:不杀,不淫,不盗,不妄语,不饮酒。
具体到出家的修行者,分别有沙弥及沙弥尼戒; 式叉摩尼戒; 比丘及比丘尼戒; 菩萨戒等。
在家的修行人,则根据皈依、修行情况分别持守五戒, 八关斋戒, 菩萨戒等。
即使是现代人也很容易理解,只有根绝恶行恶习,如杀、淫、盗,如欺诈,酗酒,才有可能走向禅修,进入禅定。不能设想一个恶意满怀、贪欲滾滾的人能够静心修行,能够进入深深的禅定。所以,以戒资定是必须的。
而只有经由坐禅,关闭六根,截断六尘,进入持续的禅定,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得遇真如,开佛知见,到达彼岸。
所以,在修行解脱的道路上,“禅定”是一个关键词,是诸行之要,重中之重。“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佛对此曾明确宣示,一再强调。可惜现在不少学佛人对禅定的重视与坚持明显不够。
禅定含止观二法。“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如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
大乘经论里强调禅定、教导禅定的典籍不少,如《佛说法律三昧经》《达摩多罗禅经》《坐禅三昧经》等,还有史上祖师总结的禅定指要,如《摩诃止观》《六妙法门》等,都是修禅的行者可以倚仗借鉴的。
闻思修,戒定慧是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小乘行者如是,大乘行者亦如是。但因大乘行者发心广大,除了自觉还要觉他,除了自度还愿度人,所以佛以“六波罗蜜”即六度和“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作舟楫,接载大乘行者即菩萨道行者驶出幻境苦海。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与“戒定慧”三学比,新增加的布施对治“贪“之习气,同时有助于行者与众生广结善缘;忍辱对治“嗔”之习气,并有效销报过往业障;精进则对治怠惰松懈,激励行者珍惜人身这个难得的载体,上上增进,大步前行。
大乘行者只要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慈、悲、喜、舍,时时勤修六波罗蜜,世世笃行六波罗蜜,在分获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历经十行、十地等阶位后,便能彻底告别幻相妄境,觉行圆满,成就佛道。彼时,已成就的妙觉菩萨将“放大智光”,“出无量身”,“圆满清净周遍法界,湛然相续尽未来际”,并依大悲心倒驾慈航,循声拔苦,回到我们这个虚幻的有相世界示现成佛,善巧度化仍然深陷幻境罗网的芸芸众生……
洞悉世间的千姿百态、万物万象不过是一种幻现、一份投影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该知幻即离,借假修真,还是继续沉缅幻境,认假作真?
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选择。对此惊人真相闻所未闻,或者听闻知悉后仍然视而不见,继续在轮回苦海里孜孜以求、醉生梦死的相信更是大有人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你是一个智者,你一定会知幻即离,勘破放下,从此拒绝在幻境里较真执着,汲汲营营。就象一个人从大梦中醒来,他对于梦境中的人和事自然是会心一笑,一笑了之,绝不会再耿耿于怀,念念萦绕,不弃不离,更不会在清醒片刻后再钻回梦里去,执拗执着、较真认真地继续那中断的梦境了。
而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给众生的教诲是,你不仅应该知幻即离,还应该借假修真。因为幻相虽幻,幻相之上却有真如;幻相是空,真如则实,我们当然应该去空求实,去伪存真;更因为人身难得,而人身是修行的最好载体,借助修行,我们既可以返本归源,获得解脱,还能够成就法身,达致生命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佛陀所洞悉的生命奧秘的另一面:制心一处,持续修行,能够逐步转化色身;以戒资定,由定发慧,静极生觉,那本觉真如将“如期而至“,赫然显现!而只要你亲见这个“本源”,幻境顿显,假相裸露,你的“我执”自然就破局,你將明确地得知:这色身只是一个幻相,那本源才是真有;本源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自在永在,幻现的肉身生死断灭不足为忧……
这时,你就真正从大梦中醒来了。你再也不会为一己之私、色身之欲去颠倒妄想,钻营经营了。绳索已断,结使已破,你获得了大解脫大自在。虽然累世的积习还须逐步剔除,已蒙的尘污尚须时时擦拭,但一个挣脱色身捆缚、冲破幻相罗网、心无挂碍意不执着的全新生命已经诞生,人生将从此翻开新的篇章。在这个新篇章里,那个汲汲营营、戚戚扰扰、念兹在兹的“小我”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无我、无漏、无碍、无限的“大我”——在佛教里,人们把这个正在成长的“大我”称为菩萨——随着“菩萨行”的步步深入,日趋完善,修行的菩萨最终将究竟圆满,三身成就(法身、化身、报身),五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示现为佛。
这,正是佛家修行的果实,也是佛家修行的意义。
佛家的修行,能使人们冲破有相世界的“天花板”,看见究竟透彻的真容实相,洞悉生命的本来面目,从而不再被色身的五欲所绑架,不再被外境的六尘所裹挟,最终达致生命的大解脱大自在。
佛家的修行,能使人们逐步出离这有相世间嘈杂污浊的“相对存在”,朝向无相本源清净坦荡的“绝对存在”,为下一个存在作准备,为最终回归“绝对存在”作积淀。
佛家的修行,还能让人类超越色身的局限,出现超能力,诸神通。如天眼通(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事物及其运动形式、运行轨迹),天耳通(听到和分辨远近一切声音),他心通(知晓他人的心意思想),宿命通(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前世来世),神足通(变化自在,往来自在,上天入地身随意到,无物可阻),漏尽通(断尽一切烦恼,超越色身欲望)等等,虽然这些神通、超能只是伴随修行而来的副产品,并非修行者刻意追求的。
总之,佛家的修行,本质上是借幻身修真身,借色身修法身。大乘行者只要按照佛陀的教诲,广行六波罗蜜,福智双修,定慧等持,尤其是制心一处,努力精进,持续”止观”,深入禅定,不仅将证入实相,亲见本源,成就最高的觉悟与智慧,还能在长期的修行中逐步转化色身,逐渐脱离有相有漏有障有限的幻身,修成无相无漏无碍无限的真身,即所谓离幻即真,弃色成法,而一旦真身成就,修行者就告别幻相世界起起落落的生死轮回,突破时空,超越三界,不生不灭,自在永在了。
有意思的是,在彻底放弃对色身色境色界、我见我思我作的执取后,人类世代渴求的“长生不死”反而真正实现了!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记取这一点很重要——明白它,实践它,我们的存在顿时有了意义!)
可以这么说,居士们在家修行,是面向“绝对存在”,又兼顾了“相对存在”。因为机会凑巧,因缘使然,他们已有了家室儿女,牵绊记挂,一时无法彻底出离,所以带发修行,兼顾二者。
(当然,所谓“相对存在“是个方便说.它其实是幻身之幻觉,并非实有,故在家居士也应尽最大可能精进修行,以图觉醒,当世超出,否则,错过听闻佛法的此生,可能再入无明,随业流转,被动无助地在生死苦海里漂浮挣扎而难有出期。 )
而沙门辞亲出家,一心修行,是放弃了“相对存在”,专修“绝对存在”。所谓“生死事大,非大丈夫不能为也”。放弃“相对存在”,需要勇气,需要淡泊,更需要智慧和透彻。
( 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出家人,部分貌似出家却孜孜求索世俗利益即幻相世界利益的所谓“出家人”不在此列 )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修行,是佛陀在广转法轮的四十九年里谆谆教导、悉心传授给弟子们的解脱超越之道呢?
佛法有声闻乘(含缘觉)与菩萨道两乘,亦即俗称的大乘小乘。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声闻乘以自我解脱为主,阿罗汉是最高果位,证四果后“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得初果则最多七世往来可以成道;而菩萨道则发心自觉觉他,自度度人,以成佛为最终目标,须历时三大阿僧祗劫、经过诸多阶位的修行方才圆满成就。
但无论大乘小乘,何宗何门,真正的佛家修行都离不开最基础最本质的“闻思修,戒定慧”。
可以说,“闻思修”是佛陀出世以来佛弟子的入门功课。即:
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如法修持。
佛法揭示的是宇宙实相,生命奥秘,想要瞭解宇宙生命实相,迈向解脱之道的行者,自然首先要学习佛经,思维佛法,然后才有可能如法修持。
佛陀住世时,游行八方,广转法轮,对声闻弟子广说四圣谛之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以及七觉支,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三十七道品。核心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佛的这些教诲在佛灭度后由迦叶长者主持结集为四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一般称为小乘经典。
而对娑婆和天界中慧根深厚的佛子,佛则广说甚深般若,无上正觉,反复揭示有相皆幻,诸法“如”义之实相:“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一切非如法 ,等住于如中”,“如来藏常住不变……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愚痴有情以迷执故,轮转生死堕于恶趣,行世间法不见真如,尽彼轮回,犹如织网用线辗转复去复来”,明示“相空如’有”(如者,真如、如来藏),破幻显真,破妄显实。核心是“诸法实相”。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大乘经典都在阐述此宇宙生命实相,教导弟子经由六度万行证真破幻,抵达彼岸。佛一生所说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广义的般若经。如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和各单本般若经,具体如前所述。这里,推荐真修真学的佛子由浅入深,从《十善业道经》《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开始,然后次第学习 《佛说法常住经》《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心经》 《金刚经》《佛语经》《大方等如来藏经》 《八大人觉经》 《菩萨道树经》 《大般若经 十住地品》等,相信学完这些真经,学人对大乘佛法以及佛指示的修行路径,就会有基本的了解,就不会被伪经邪师带偏了(需要经文和辅导讲座的学人可以点击zxxy.org)。
总之, 无论哪一乘的行者,只要遵佛教诲,制心一处,持续如法修行,最终都能抵达彼岸,究竟解脱。因为小乘行者抵达的目的地其实并非终点站而是中转站,到达那里的行者会依据佛的教导回小向大,继续修行,直至圆满成就。而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如果只是在深邃恢弘的法义上思索理解,推敲演绎,不进入实修实证,也无法最终抵达真常彼岸。特别是,如果起步者以利根自居,只求慧解,放弃实修,仅仅望文生义,仅仅以人智思维推演大乘法义,往往是动念即乖,离题万里,南辕北辙,似是而非,尤其容易陷入口头禅、诡辩术、文字机锋、误读曲解等陷阱。因为不经实证,完全彻解都有难度,何况想要真正解脱,超越升华?正如佛在《解深密经》中宣示的:“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在其他诸经中也一再强调“不经禅定,无有智慧”。只有常行止观,深入三摩地,日积月累,无念无着,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包括备齐福德资粮等),蓦然照见诸法实相,从而结束生死流浪,抵达涅槃彼岸。
就像有些人未经证悟、未达彼岸就将“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等彼岸光景当作此岸的“修行宝典”,而真的不修不证不思不得,不解“生活即修行”“烦恼即菩提”的深层含义,便理直气壮地埋头于五欲炽盛的生活,执着于此起彼伏的烦恼,并到处宣说传播这些口号,以完全违背佛法真实义理的歧见来解释、推行“佛法”,这除了造成歧义、混乱与邪行外,并无助于任何希望了悟般若智慧的努力。这一点,是真正有志于解脱升华的佛弟子应该特别警觉的。
总之,研读经典,体悟佛法,广行六度,潜心实修,日积月累,上上增进,必能逐步备齐福德资粮,逐步开启佛智,直至静极生觉,亲证真如,最终抵达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真常彼岸。
戒,定,慧则是佛弟子的修行必依。
以戒资定,由定发慧,达致解脱。
五戒是佛家最基本的戒律。即:不杀,不淫,不盗,不妄语,不饮酒。
具体到出家的修行者,分别有沙弥及沙弥尼戒; 式叉摩尼戒; 比丘及比丘尼戒; 菩萨戒等。
在家的修行人,则根据皈依、修行情况分别持守五戒, 八关斋戒, 菩萨戒等。
即使是现代人也很容易理解,只有根绝恶行恶习,如杀、淫、盗,如欺诈,酗酒,才有可能走向禅修,进入禅定。不能设想一个恶意满怀、贪欲滾滾的人能够静心修行,能够进入深深的禅定。所以,以戒资定是必须的。
而只有经由坐禅,关闭六根,截断六尘,进入持续的禅定,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得遇真如,开佛知见,到达彼岸。
所以,在修行解脱的道路上,“禅定”是一个关键词,是诸行之要,重中之重。“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佛对此曾明确宣示,一再强调。可惜现在不少学佛人对禅定的重视与坚持明显不够。
禅定含止观二法。“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如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
大乘经论里强调禅定、教导禅定的典籍不少,如《佛说法律三昧经》《达摩多罗禅经》《坐禅三昧经》等,还有史上祖师总结的禅定指要,如《摩诃止观》《六妙法门》等,都是修禅的行者可以倚仗借鉴的。
闻思修,戒定慧是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小乘行者如是,大乘行者亦如是。但因大乘行者发心广大,除了自觉还要觉他,除了自度还愿度人,所以佛以“六波罗蜜”即六度和“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作舟楫,接载大乘行者即菩萨道行者驶出幻境苦海。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与“戒定慧”三学比,新增加的布施对治“贪“之习气,同时有助于行者与众生广结善缘;忍辱对治“嗔”之习气,并有效销报过往业障;精进则对治怠惰松懈,激励行者珍惜人身这个难得的载体,上上增进,大步前行。
大乘行者只要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慈、悲、喜、舍,时时勤修六波罗蜜,世世笃行六波罗蜜,在分获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历经十行、十地等阶位后,便能彻底告别幻相妄境,觉行圆满,成就佛道。彼时,已成就的妙觉菩萨将“放大智光”,“出无量身”,“圆满清净周遍法界,湛然相续尽未来际”,并依大悲心倒驾慈航,循声拔苦,回到我们这个虚幻的有相世界示现成佛,善巧度化仍然深陷幻境罗网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