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师兄要我讲《心经》,以深邃佛智为疫期众生之倚护,自然欣然受命。唯愿尚未接触佛法的网友也能借此静心,了 解佛陀揭示的生命奥秘,从此告别生命中的各种忧悲苦痛,逐步走向自如与解脱。
非常时期,本次学习拟打破常规,从重点说起,然后渐次展开,全面学习 。
欢迎同修参与,一起修学,回向给受苦众生🙏

学习次第安排如下:
一, 从度一切苦厄说起
二, 怎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三, 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误读
四, 为何“诸法空相”
五, 为何空中无色……乃至无一切
六, 什么是无智亦无得
七, 何为颠倒梦想,何为究竟涅磐
八, 努力证真,抵达彼岸

八个专题间会穿插相关名词解释。欢迎讨论。

一 .从“度一切苦厄”说起

《心经》起首即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为何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这得从佛揭示的生命奥秘说起。
几乎所有的大乘真经都在揭示、阐示这个奥秘: 深藏于色身背后的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它是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色身只是它的投影幻化,色身是幻相,色身所见也全是幻相;生死是假象,真如是不死永在的……
当修行人亲证真如,瞬间洞悉色身是幻相,色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质是空时,幻相即刻破局,幻相里的苦厄当然也就破局了,故经云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知道都是假的,苦厄困顿自然冰释……
恰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真正存在的是无形无相、无生无灭、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有相的都是幻相,虚妄不实。就像代码投影出 3D 影像,影像这边只是投影,这边的生生死死是假的,代码那边是没有影像及其生死病痛的。亲证这个,你就不怕生死病痛了,你会抛弃虚幻去求真修真。
这也是历代修行人都在做的事儿。
需要注意的是,身相是假有,身相背后的真如是真有(并非顽空见者认为的一切皆无,万般皆空)。明白这一点,你会越来越在总体上藐视色身的悲喜得失,生死苦痛,越来越能摆脱色身的欲望强加给你的系缚,并努力通过修真证真而达致解脱与超越。
当然在你尚未经由修行超出幻界时,健康是修行的基础,你将不再为生老病死焦虑痛苦,但你也会自然放松地为了修行保持健康。同时,修行与健康又是互为因果的,往往越修行越健康。修行的重要一环 禅定,就能助人打通经络祛除百病。
打坐入静对于强身、提高免疫力极为有效,这是西方医学也证实了的。
而五戒十善业即善念善行对健康长寿的效果人所皆知。

二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是形象表达,真正含义是证入实相,也就是通常说的证道。证道时真如现前,行者因而从幻相里大梦初醒,顿时获悉生命真谛:色身是幻相,五蕴皆为空,色身之外另有高明——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自在永在,它才是真正的存有。
那怎样才能证入实相呢?
经云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本意是智慧,在佛法里指大觉智,即照破宇宙生命实相的佛智。波罗蜜多意为 “度”, “到彼岸”,亦即渡过生死幻海到达真常彼岸。
行深度的 “大觉到彼岸”,指的是深入的禅定。因为佛从来讲的、一再强调的都是“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以戒资定, 由定发慧”。
为何这个智慧必须由定才能发出呢?
因为此智非人智,而是佛智。再高的智商再大的天才也无法依靠思维演绎思索推敲抵达,必须经由禅定发出,亦即必须“能所双亡”,完全停止八识的执取演绎,无念无着无系无缚,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福德资粮等备齐的前提下),“静极生觉”,真如现前,蓦然照见诸法实相,获得此“证真破幻”的无上智慧。
所以,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条件,即在深度的禅定中由定发慧。二是间接条件,即福德资粮备齐。而备齐福德资粮,则需要在五戒十善业的基础上修好六度的前四度。
佛教大家修菩萨道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光修禅定,德行不好,肯定无法由定发慧。必须前四度也修得好,积累足够的福德资粮,才有可能在禅定时静极生觉, 证入实相。
同样,光是五戒十善业,福德资粮足,不修禅定,也无法证得实相。 《心经》阐述的是般若经的核心要义,只有两百多字,不可能展开宣示如何照见五蕴皆空,但是其他如《菩萨道树经》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等大乘经典都非常具体详尽地讲述了证道的方法与途径。我们以上所述都是从这些经典里归纳出来的。建议有心修学的同修进一步研读相关经典。

三.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误读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的是色和空没有差异,空和色也没有差异。为何?因为色(物质,包括众生的身体)其实是幻相,或者说是表现为“物质”的影像,它貌似有,其实本质是空无。就像夜里做梦,见到某人某事某物,梦中觉得千真万确具体可感,醒来方知原来不过黄梁一梦,梦中的一切并没有真正发生,真正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说,色就是空,因为本质是空(无相);空就是色,因为在幻界,这个无相的本质又表现(幻化投影)为色(有相的 “物质”),虽然表现为色,但本质还是空(无相)。
这四句经文常常被误读,请特别留意。不少人,包括一些大咖,常常望文生义解为 色是空,空也是色,空有不二,所以一切照旧,该干嘛还干嘛,认假作真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佛说的空有不二,说的是在此岸,说空说有本质都是空;在彼岸,并无空有之分别,只有如如不动、无相无别的本觉,或称一真法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空有不二,而非有人误解的有是空,空也是有,所以该贪照贪,该嗔照嗔,一切照旧。
这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有不二,揭示的是生命实相,即:有相的其实是假有,本质是空(无相),无相的本质(真如)才是有相事物背后真正的存有。人们应该破幻即真,借假修真,而不应该沉迷在幻相中不能自拔,并因而导致永无休止的轮回,一世世地受尽生老病死的苦痛,甚至很大概率会因无明作恶而陷入下三道的可怕境遇。
只有经由修行破幻即真,才能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是彻底脱离现象界(幻界),回到一真法界。这也就是佛法常说的“解脱”二字的真正含义。

四.为何诸法空相?

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里的空有两解,一是空无,二是无相。

先按第一解。
诸法空相说的是此岸有相的万事万物是假是空。即:所有生生灭灭、此起彼伏的万象,其实是幻相,它并没有真的生起和灭去,增加或减少。所有的生灭起伏只是假象,如水中月镜中像,其本质为空。
同时,这里的“空”也是“无相真如”之义。事实上,它接下来也的确是在揭示无相真如的“性状”。因为真如无相,故无法直接描述,只能遮诠,即,说它不是什么,没有什么……故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些不不不说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即投影出现象界的本源——真如,它是没有生灭、垢净、增减的,它只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如如不动,自在永在……
而在其他经典里,我们也会看到很多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的句式,它们都是在揭示彼岸真如的性状:真如实相没有此岸幻界的诸多对立对待,二元分别。
这段经文容易误读的地方,在于世人往往不知“不生不灭”等指的是幻相背后的本源、本质,而以现象界(幻相)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来质疑、乱解,从而导致各种疑惑和误读。
须知: 彼岸的真如(本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岸的幻相(现象)生生灭灭垢垢净净增增减减。虽然此岸活色声香死去活来起伏不定,但因它只是彼岸真如的投影幻化,故本质仍与彼岸同,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这就是为何诸法空相。
以下我们引《四十二章经》来帮助理解: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四十二章经》·十九章
非常者,非真非常。天地、世界,都是非真非常的 ,因为它只是幻相只是投影。
而为何 “观灵觉,即菩提”? 因为彼岸真如就是灵觉(不同的译师翻译时用的名相不同),灵觉才是真正的存有! 色身只是它的影像而已,而且这影像还是幻相!
被箍在色身里的众生很难用理智去推导、理解这个,须实证才能真正洞悉,真正抵达。
当然有缘佛子经由佛陀正法累世教诲、熏习,也能或深或浅程度不一地理解领受。
所以,读经听经(当然前提是听到正确的导读)以及广行六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经由这些步骤累世修行,才能越来越深入理解佛法,越来越接近生命真相,直至有一天亲证真如,恍然大悟。

五. 为何空中无色,无一切……

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如上述,本经的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空无、无有,另一层是无相之存有。此处的空是后者,即无相之存有,也就是真如,或称灵觉、本觉、妙明真心、如来藏、一真法界等。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现象界其实是本质的投影,现象界形形色色此起彼伏生生不息,但这些其实都是幻相,就本质而言,或者说在本质那边,即彼岸,既沒有真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既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等十八界。亦即:没有众生的色身及其意识。而没有众生就没有众生的无明,没有无明, 也就没有无明的结束,乃至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结束等。
有人读到这里往往非常困惑,明明有众生有五蕴十八界,有生老病死等等,为何说空中无色乃至无一切呢?
我们只需明白,所有的色相,即所有有相的事物,都不是真有,而是假有、是投影幻相,恰如水中月镜中像,而真正的存有,即投影出有相事物的本源,真如,是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二无别,无起无作的,它只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如如不动,自在永在。
这也是《道德经》说的 “无生有”之无。
换句话说,能缘生出有相事物的无,是无相,而非真的空无——敬请谨记:是无相,而非空无!
总之,五蕴十八界、众生及众生的无明、色身的生老病死等都是虚幻假相,在究竟的意义上说,并不真的存在这一切。
真正存在的只是这一切背后的本源: 真如(亦称一真法界)。
此岸的一切,包括无明与生死都是幻相,或者说只是灵识作的立体大梦,是它的一连串幻觉而已,无论它多么活色生香,具体可感,其本质都是空,都是子虚乌有。
当然,除非曾经累世信佛,听佛教诲,慧根深厚,或者其他宗教的修行人,如全盘接受佛法的全真派道家弟子,一般人是很难信解这个的,因为,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什么是无智亦无得

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这里用苦集灭道即四圣谛指代佛法,智与得也是指修行后所获得的智慧、成果等。
经文意为:
在真正的存有 即一真法界里,既无物质、众生、十八界等,也无佛法和修行后的智慧和成果。
同时,众生修行所获得的也是本来就有的(灵觉,即佛性、真如人人本有),只是无始以来被厚厚的尘垢覆盖住了,现在经由修行亲证后发显出来而已,故曰无得——无须从外获得。
须注意这说的都是证道后的光景,非未证即可无取无舍,无修无证。 此处也常常被误读,不少人望文生义,解成一切皆空,既无佛法,也无智无得,彻底看空不用修不用学就是最高智慧。
其实经文的含义是,既使是佛法,也仅仅存在此岸。此岸需要它来破无明渡生死苦海,而一旦抵达彼岸,你就会知道,那里没有、也不需要苦集灭道,不需要 、也无所谓智与得。
“无智无得”以及其他经典里“无修无证”“无缚无解”等表述多被误解为不用修证,彻底看空即是高明(这也是少数僧人敢破戒作恶的原因——堕顽空见),其实无缚无解、无取无舍等说的都是彼岸真如的性状,即在本质那边,既无色身也无意识(只有灵觉),当然无所谓缚解,取舍,智得,但在未修出之前,我们尚在现象界,有幻身幻识,仍在缚在系,不但需要修证,且需趁有人身精进修行,以期克证实相。
只有亲证真如,洞穿实相,才是真正到达彼岸,获悉彼岸原来无相无别无识无智无缚无解,也无所谓此岸彼岸,才能真超三界不再轮回。
若只看空,未亲证,并未真解脱,仍在生死幻海中。
若堕顽空见,有意无意地谤正法乱作为,破戒作恶,伤人慧命,此生终了,将随业力下坠,前路遥遥,难有出期……

七.什么是颠倒梦想,什么是究竟涅槃

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证真破幻获得大觉智,自然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有恐怖,不再颠倒梦想了。
何为颠倒梦想? 世间人除了亲证实相、幻相破局者(证悟的觉者),以及听佛教诲后明白实相、知空知幻并致力于修行超出者(理悟的行者 ),其余多数都不知不信此身是幻此间是幻,都是始终认假作真颠倒梦想的。就象大家玩的电子游戏,游戏里的角色根本不知自己是虚拟的、是假的,也像电影里的角色,完全不察自己只是被拍摄出来的影像而已,还以为自我以及自身的境遇千真万确。人们既不知色身是假,色身背后的真如才是真的,也不知真如是不死永在的,生生死死只是幻相,所以非常较真非常努力地在为此身此生的名利权势熙熙攘攘,孜孜以求,挣扎经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方才“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已经晚了。
颠倒者,认假作真也。梦想者,幻中求幻也。
而一旦真如现前,幻相即刻破局,沉沉大梦骤醒,菩萨行者就抵达彼岸,究竟涅槃了。
究竟即彻底之义,涅槃在大乘佛法里是灭苦。
亲证实相 不再无明就没有苦了,也就是涅槃。即使色身还在幻界的生死海中,也已灭苦。因为不会再为幻界的利害得失所奴役所逼恼了,故曰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之义如上述,但却常常被误解为无需经由修行证真破幻,生死本身就是涅槃。所以贪嗔痴继续合理。颠倒梦想照样推进。
这显然是谬误。不可不察。

八.努力证真,抵达彼岸。

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 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的意译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证得菩提。

两百多字的《心经》概括了全部般若经的核心要义,般若波罗蜜多咒又提炼了《心经》的精髓。
这精髓昭示众生到彼岸去。因为此岸是幻相,是假是空,若沉缅幻相,则永远生生死死,空受轮回。而彼岸无相无别,无生无灭,自在永在。
证真破幻即可觉醒即达彼岸即得解脱。
如何才能达成目标呢?
本经因为阐述的是般若经的核心要义,不可能展开细说,但是其他大量的经典都详尽地指示了修行、抵达的路径。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大乘真经,除了从各种角度、以各式譬喻揭示宇宙生命实相外,都在宣示阐明如何借假修真,成就佛道。
约略说之,即:小乘修三学(戒定慧),大乘行六度。
详细阐述,则有三脱门,四摄法,五根五力,六波罗蜜,七觉支,八正道,九住心,菩萨十力等内容。
《菩萨道树经》更明示了修行的五个阶段:
一 发菩提心。即发心要觉悟、要从梦幻中醒来。
二 行六度。发心后广行六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三 证无生法忍:常行六不计以克证无生(实证到没有真的生也没有真的死,生死只是幻相)。不计有身。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形。不计无有。不计常有。
四 修六力以成佛:一身力。二口力。三意力。四神足力。五道力。六慧力。
五 成佛后住于六法。一者十力。二者四无所畏。三者十八不共法。四者大悲。五者一切无能见佛顶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华严经》则昭示了成佛路上的各个阶位: 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
尤其 “十地品”中对菩萨登地后的每一地修行都有明确详尽的阐述,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海意菩萨所问 净印法门经》等经典亦可谓修行宝典。佛子们依之精进实修,累世用功,即可步步增进,地地提升,直至最终圆满成佛。
这里,提请有缘同修在如法修习时特别注意几个关键节点。
一是积累福德资粮,这是必备的基础。也就是五戒十善业要修得好。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而是只有在福德资 粮备齐的前提下,禅定时才有可能静极生觉,证入实相。
修到起心动念皆是善了,福德资粮就差不多备齐了。
二是三轮体空行六度。不应着相,也不应偏行一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一度都应修都应行。只观空,只调心,或只念佛,只持咒都不完整。既不符合佛说,也不容易证得。
三是应高度重视禅定。“以戒资定,由定发慧”, “不经禅定,无有智慧”,佛的这些教诲都是经验之谈,不应抛诸脑后。须知只有禅定能够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证入实相,而且也只有长期的禅定能够逐步转化色身(无论实证前还是实证后)。有条件在一定时间段里闭关修定最好,没有的话,在六度万行的同时,坚持每天早晚坐禅,既是行者应有的日课,也能确保静心强身,增长定力和智慧,且可避免老来病痛,寿尽时得以无疾而终,如愿往生相应净土。
“若人寿百岁,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佛法早已明确揭示了生命实相、宇宙奥秘,也完满铺就了抵达彼岸、自在永在的修行之路,端看人们有无慧根福报,能否信解践行了。
阿弥陀佛🙏

《心经》名词注释 点击查看(PDF)

从“度一切苦厄”说起 点击下载音频(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