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竹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誓心长者子名私呵昧。与五百弟子俱出王舍大国。欲到竹园中。未至遥见佛经行。身色光明无央数变。非世俗所可闻见。五百弟子自相与语赞叹言。佛端正无比威神乃尔。以何因缘。于世有是。作何等行。积何功德。能得是身。当往问之。五百弟子皆以恭敬意。战栗肃然衣毛起竖。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私呵昧便前白佛言。佛身乃尔非世所见。何因致是。本行何等积何功德。佛问私呵昧言。若见何等。言佛身乃尔非世所见。私呵昧便于佛前。而说偈言。

持想视不可见人中尊经行时

足上下莲花现形端正无可不

空身慧能现法一切地皆震动

丘墟者悉为平地高者则为卑

若举足经行时已经行于地时

其身住地右转其地转无能知

若下足蹈地时于经行便不见

其迹处若如画一切相皆悉见

其相轮无有色然于地悉为现

今所见非世有以是故知甚尊

无有能见其顶亦不左亦不右

亦不前亦不后一切处不可得

当何因知其意当何缘了其智

用是故心所怪愿为我分别说

是慧身何从得其根本云何致

所施行何等法当何作成其实

愿为我断所疑解吾等所可疑

其佛慧云何得令吾等初发意

愿次第分别说菩萨等所当行

可自致成衍事得神足到十方

佛言。善哉善哉。私呵昧。所问甚深甚深。多所忧念。多所安隐。诸天及人愍伤十方欲使度脱。起诸菩萨大士意。皆令精进。佛告私呵昧言。我为汝说之。谛听谛受。私呵昧。即言。受教。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当行六事。未起菩萨意便起求。何等。六一者依佛住。二者入正道不复还。三者内意自晓了。四者得善知识因自依。五者常有大愿。六者无怯弱心不厌智慧。是为六。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人依佛法入正道谛不还

常依附善知识便从是得大愿

其内意以晓了如是入不怯弱

于智慧悉备足如是者能受法

私呵昧白佛言。以起意者。为有几意喜。佛言。以起菩萨意者。有六意喜。何等为六。一者以得喜意不离佛。二者受决语入正道。三者作医王主治人生老病死。四者我作将从生死脱人于五道。五者我作海中大船师主。度脱海流人。六者我在冥中作大明主破坏愚痴。是为六意喜。佛尔时说偈言。

以得意不离佛受决语入正道

作医王愈一切如是行得可意

我于世为尊将欲度脱众厄难

诸生死及老病一切人诸所着

我所见勤苦人展转堕五道中

吾当作大船师至度脱海中人

于冥中作大明有盲者悉与眼

诸谀谄及愚痴一切人与智慧

私呵昧白佛言。以何喜意。为有几功德休息。佛言。以起菩萨意者。有六事身意得休息。何等为六。一者以得从地狱禽兽饿鬼勤苦脱出。身意得休息。二者以得脱于八难处。三者以得脱谛。不复入九十六种道。四者以得度应仪各佛法。五者以得在第一法器不复转。六者以住佛严教不断佛道。是为六功德休息。佛尔时便说偈言。

以度脱诸恶道身远离八离处

诸外道不受名如是辈悉远离

于应仪及各佛一切人诸著者

悉过度起尊意一切法过其上

我今为诸法器一切佛及与法

亦不断佛严教以是故得可意

虚空体常可尽于影响亦可见

不如是勇猛者行无边不可尽

私呵昧白佛言。起菩萨意者。当复行何等法所可作者。佛言。起菩萨意者。当向行六事。何等为六。一者当行布施。二者当持戒。三者当忍辱。四者当精进。五者当一心。六者当行智慧。是为六事行。佛尔时便说偈言。

布施者大施与若作行当护戒

忍辱者及精进以过禅智慧上

即于前受慧语于人中为当雄

是功德其独尊诸菩萨所当行

如是者于一切行特异无有双

所在处为尊雄见持过无数供

私呵昧白佛言。菩萨欲得无所从生法忍。当何以致之。佛言。菩萨有六事行。疾得无所从生法忍。何等为六。一者不计有身。二者不计有人。三者不计有寿。四者不计有形。五者不计无有。六者不计常有。是为六事行。菩萨从是疾得无所从生法忍。佛尔时便说偈言。

吾我人及与寿亦不计有是形

心不念有与无智慧者当远离

口所说因缘法其因缘无所有

一切法无所起以是故得法忍

私呵昧白佛言。菩萨大士。已得无所从生法忍。用几事得一切智。佛言。菩萨大士已得无所从生法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者得身力。二者得口力。三者得意力。四者得神足力。五者得道力。六者得慧力。私呵昧白佛言。何等为身力。佛言。身力者。牢强如金刚无瑕秽。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一切人无能动摇者。是为身力。何等口力。佛言。口力者。有六种声如来口所说声。能遍三千大千日月。是为口力。何等意力佛言。意力者。悉使百千亿魔来不能动摇佛一毛。是为意力。何等为神足力。佛言。神足力者。持一足指能震动三千大千日月。其中人民无有惊怖者。是为神足力。何等为道力。佛言。道力者。十方诸佛为一切人说经法。中无空缺各得其所是为道力。何等为慧力。佛言。慧力者。一切人意所知行所知念可知念。脱知以一时悉合会。弹指顷持智慧。所可知所可见所可学。皆悉知见觉。是为慧力。已得无所从生法忍菩萨大士。以是六事得一切智。佛尔时便说偈言。

身勇猛不可计无有能破坏者

若以火及与刀终不能害是身

一切人及与力若以杖亦骂詈

欲危身不能倾亦不能动其毛

大音声闻梵天常住止无所畏

所说法开三千无能有遏是言

意尊贵难可当诸菩萨性自然

魔一亿欲娆乱终不能动其意

其神足悉以备便能动是天地

已成是神足者便能觉得为尊

若以得成道觉即能觉致尊雄

佛与皆悉具足便从是转法轮

私呵昧白佛言已成一切智。如来无所着正真觉。用几法住。佛言成一切智童孺如来。用六法住。何等为六。一者佛十种力。二者四无所畏。三者佛十八法不共。四者有大哀。五者一切无能见佛顶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是为六法住。佛尔时便说偈言。

十种力是佛力四无畏悉已过

一切度诸法上以是故人中将

以得成无盖哀无有能见佛顶

亦非天及与龙一切人不能见

如是者勇猛相以遍布三十二

是一切皆以成便得为人中上

私呵昧白佛言。已得一切智。如来无所着正真觉。用几法灭度。佛言。已得一切智童孺如来。用六法灭度。何等为六灭度。时童孺如来便留五分灭度。何等为五。一者戒身。二者定身。三者智慧身。四者度脱身。五者度脱示现身。是为留五分不灭。愍伤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以无央数事。赞叹称誉比丘僧功德。令人布施。哀愍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因散身骨。令如芥子。哀伤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为诸菩萨。说我所以索无上正真道者。但用愍伤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用十方人故。因说十二部经。令一切人各得其所。何等十二。一者闻经。二者说经。三者听经。四者分别经。五者现经。六者譬喻经。七者所说经。八者生经。九者方等经。十者无比法经。十一者章句经。十二者行经。是为十二部经。哀护一切人故灭度。时如来因广说四自归。何等为四。一者但取要不取识。二者但取法不取识。三者但取慧不取形。四者但取正不取说。是为四自归。已得一切智童孺如来以是六法灭度。佛尔时便说偈言。

佛尔时将灭度为一切现安隐

为十方留五分悉愍伤人非人

住舍利于世间为一切破碎骨

如芥子深粟分其得者莫不尊

其于是供养者人非人快无极

于天上及人中所生处无勤苦

如见我供养时灭度后及舍利

其有意清净者是二事无差特

佛嘱累比丘僧于尊贵无有上

在其中大施与受福德天与人

留经戒十二部佛住此于十方

诸菩萨所当行今数习起好心

十道地三箧经及普明度无极

哀一切人非人于后世作示现

便广说四自归一切无持诸法

哀世俗说是经佛尔时便灭讫

尔时私呵昧童孺。便于佛前说偈言。

我亦当复取佛善哉快无上慧

何所人闻是法不起生菩萨意

今五百诸弟子皆以来在是间

吾当令悉起意故劝勉菩萨行

譬若如种树者从润泽得生芽

以润泽得长大便与茎及与节

次得枝及与叶从枝叶故得花

以有华便有实然其后便复生

菩萨意亦如是从六法便得生

因是意便能信以能作是法生

是义谛现是经一切佛所可说

次得枝及与叶然其后便复生

如是树得长者菩萨树无有上

若欲得倚是树为一切作安隐

如是法为大树以是故为是佛

悉愍伤一切人所当行菩萨行

私呵昧白佛言。如来灭度后。有几功德非应仪各佛所能及。佛言。童孺如来灭度后。有六功德非应仪各佛所及也。何等为六。一者如来灭讫后。舍利得供养。诸天龙鬼神。质谅神。执乐神。金鸟神。似人形神。胸臆行神。人非人皆来供养舍利。为作礼无有极。二者如来灭讫后。人皆从三界。得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者如来灭讫后。四辈弟子行福供养比丘僧。四者如来灭讫后。十二部经悉遍布阎浮提内。五者如来灭讫后。若边地及诸大国。不解经法无义理处。及诸外道法于其中当兴盛。六者如来灭讫后。若有人闻佛所行佛神足佛变化佛智慧。多起爱。清净恭敬起意。从是因缘。得生天上人中受福。是六功德非应仪各佛所能及。佛尔时便说偈言。

以供养舍利者得为天及与人

若供养比丘僧常拥护诸比丘

住于法行法者以过度于三界

若闻是法要者如其时便当作

若边地及诸国人闻是无上法

若人闻佛功德便即起菩萨意

私呵昧白佛言。云何无上正真道为谛。佛言。有六法为谛。何等为六。一者眼离色是为谛。耳鼻口身意离色是为谛。佛尔时便说偈言。

六非耳声与眼于其中了无色

不相视是为谛其欲学当如是

耳与鼻不相连是身口及与意

莫令心起是事无所念是为谛

无所想如为谛诸色着当远离

诸所有不相连是所谓为正谛

尔时私呵昧。便于佛前说偈言。

快善哉无念法何人闻不愿乐

诸恐惧皆度脱于爱欲无所着

佛尔时便为私呵昧童孺。说偈言。

若无礼于诸佛亦无敬于正法

不亲近于众僧闻是教便不喜

若有人无有信亦于戒甚狭劣

以怯弱无精进于是法便不可

多嗔怒蔽卒暴志迷乱不感分

性轻易无智虑是曹辈便不乐

若魔子与魔使及邪见外道人

坚住疑在罗网闻是言不信受

私呵昧白佛言。是曹辈非法器人。我当为作法器。唯愿佛授吾决。便于佛前说偈言。

譬若坏器之人于大法不能持

当用是过人故我为其作法器

唯愿佛授我决今至意从内发

当亲近善知识求菩萨与同志

其贫者我令富不信者教令信

弊恶者令持戒为人故皆拥护

常为说忍清净开导之使悔过

及普明度无极蠕动类皆度脱

以空法教导人令一切脱生死

授菩萨发快心于法中所当行

分舍利皆悉遍令众生得安隐

留经戒于十方令一切常习行

佛告私呵昧童孺言。过去诸佛皆授若决已。我今亦当复授若决。今现在无央数国土诸佛转法轮者。是诸佛皆复授若决已。私呵昧童孺。从佛闻所授决。便大欢喜。即住虚空。去地百四十丈。从上下来。以头面着佛足。为佛作礼。时五百弟子见大变化。便于佛前说偈言。

傥加教哀吾等唯愿佛授我决

后五浊弊恶世吾等辈当持法

若数谏及骂詈弊恶人加捶杖

尔时世有是人我当教自悔责

尔时世我曹等诸苦恼皆当忍

为一切人非人授吾等以要决

吾等辈悉朽身不贪惜于寿命

但愿乐在空闲于供养无所慕

佛尔时便为五百弟子。说偈言。

是五百诸弟子今悉来在此间

当尔时于后世皆当发菩萨心

犹当更小勤苦于寿命当短少

当是时所在处见供养无央数

我初发菩萨时亦世世忍勤苦

若曹学当如是便自致人中王

法本空无吾我哀一切数说是

我尔时于彼世为若等现形像

诸菩萨皆欢喜赞叹言佛常在

为一切作安隐示现人佛形像

一切刹与十方今现在诸法王

佛为诸菩萨故皆悉放大光明

无胜慈弘大士今现在第四天

数劝乐诸菩萨亦劝勉示深法

尔时世作行者多有人皆发意

如宿命有余殃若意乱应毕罪

志所索无厌极亦不能自饱满

他余事不乐作常求佛菩萨行

诸弟子莫愁忧虽劝苦不能久

于是世寿终后便生上兜术天

当愿生安隐国寿无极法王前

妙药王国土中无怒佛教授处

常当愿到彼生于是世寿终后

便于彼得神足悉供养诸佛前

行六法得自成今佛时悉授决

皆度脱三恶道以远离八难处

诸邪道及大网以裂坏得脱去

无所着缘一觉于其中悉过上

尔时五百弟子。闻佛授与决。皆大欢喜。即住虚空中去地二十丈。从上来下为佛作礼。白佛言。我等私呵昧。云何得封拜。佛尔时便笑。无央数色色各异从佛口出。光照无央数佛国。还绕身三匝于顶上便不见。尔时阿难从坐起正衣服。右膝着地叉手头面着佛足白佛言。佛何因缘笑。既笑当有意。佛尔时便为阿难说偈言。

私呵昧在上头弟子中师第一

皆当共同一劫于人中为尊雄

当于是贤善劫后五浊弊恶世

悉于中毕其罪便从是得神足

然其后神足具便飞到亿刹土

供养已便得佛其佛号莲花上

尔时五百弟子。于佛前赞叹佛说偈言。

今佛说吾等辈得封拜当为佛

教一切作功德无央数不起念

我尔时时法王当住于阎浮提

菩萨者道树经为一切广说法

若有人闻经问便即起菩萨意

吾等辈皆劝佛愿尊雄授与决

今佛者一切父常愍伤人非人

用子故加慈哀大尊将分别说

当尔时于是经然于后起恭敬

便即起菩萨意为人故问其义

大尊雄为具说菩萨意有何德

若黠人闻是法便发起菩萨意

佛尔时五百弟子。说偈言。

若有闻便信者菩萨树无上尊

我一切授与决皆当得人中王

意所愿勇猛大发菩萨便直前

其志意甚清净便得生清净实

于色欲出三界便即起菩萨意

持是意作功德疾得度三界去

一切人所作行皆着于三界中

若其意无所着菩萨者无有上

若菩萨起经意为一切说道树

有功德便教导持是经能示现

菩萨事以具说所当教悉以遍

其余法不可数其法微不可说

无量慧悉具足用是故得为佛

哀愍伤一切人常修习菩萨行

尔时阿难白佛言。是经名为何等。当云何奉行之。佛语阿难。是经名菩萨道树经。若当讽诵持之。阿难白佛言。何因名为菩萨道树经。佛语阿难。譬如种树稍稍生芽后生茎节枝叶花实。如是阿难。于是经初发意菩萨。便得喜。从喜身意得休息。具足六度无极行变谋明德。便得无所从生法忍。具足一切智慧。转于法轮乃至灭度。便分布舍利住后后法用。是故阿难。是名菩萨道树经。

佛说已。私呵昧童孺及五百弟子。诸比丘僧及天人龙鬼资谅神。闻经皆大欢喜。前以头面着地。为佛作礼而去。

经题:
菩萨道是佛法里关于凡夫如何经由听闻佛法,了知色身及其所见皆幻,而发心要醒来要超出幻界,并历经各个步骤、阶位最终成佛的具体路径。本经以种树比喻菩萨行者从发心到最后成佛如同初种、成长、开花、结果之过程,故名菩萨道树经。

译者:
支谦居士。支谦为大月氏人的后裔,其祖先于汉灵帝时归化中国。汉献帝末年,京畿兵乱,他随族人逃避兵火来到江南,从事译经。曾受孙权信任,拜为博士,辅导东宫太子。后太子孫亮登位,居士隐居穹隘山修行。支谦从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因此精通汉文,又从同族学者支亮习得大乘佛教理论,且通梵典。他的翻译「尚文」和「尚质」兼顾,一生译有《大般泥洹经》《法句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正文注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竹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誓心长者子名私呵昧。与五百弟子俱出王舍大国。欲到竹园中。未至遥见佛经行。身色光明无央数变。非世俗所可闻见。五百弟子自相与语赞叹言。佛端正无比威神乃尔。以何因缘。于世有是。作何等行。积何功德。能得是身。当往问之。

注:
【经行】:禅定后往返步行,是一种动中之定。
【无央数变】:无尽、无数的变化。

五百弟子皆以恭敬意。战栗肃然衣毛起竖。前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私呵昧便前白佛言。佛身乃尔非世所见。何因致是。本行何等积何功德。佛问私呵昧言。若见何等。言佛身乃尔非世所见。

注:
【战栗肃然 衣毛起竖】:形容见佛时的感应及敬仰之状。
【何因致是】:何种原因能导致这样。

佛问私呵昧言。若见何等。言佛身乃尔非世所见。私呵昧便于佛前。而说偈言。
持想视不可见 人中尊经行时
足上下莲花现 形端正无可不
空身慧能现法 一切地皆震动
丘墟者悉为平 地高者则为卑
若举足经行时 已经行于地时
其身住地右转 其地转无能知

注:
【空身慧】:关于色身本质是空的智慧
【丘墟者悉为平及以下】:佛经行时,丘陵坎坷之类的会自动降低为平坦之路给佛走,须转身时佛也不用转,地为佛转(这不是神话,唯识原理可证其实)。

若下足蹈地时 于经行便不见
其迹处若如画 一切相皆悉见
其相轮无有色 然于地悉为现
今所见非世有 以是故知甚尊

注:
【蹈】:踩,踏。
【其迹处若如画及以下】:佛足下有千辐轮,足迹过处地面会现出千辐轮的画面。

无有能见其顶 亦不左亦不右
亦不前亦不后 一切处不可得
当何因知其意 当何缘了其智
用是故心所怪 愿为我分别说

注:
【无有能见其顶】:三界内没有任何人、天人、非人等能当面见佛顶(因为一切都是众生业力在意识配合下的显像表达,任何众生都不具备比佛清净的业力和圆满的功德,当然无人能面见佛顶)。

是慧身何从得 其根本云何致
所施行何等法 当何作成其实
愿为我断所疑 解吾等所可疑
其佛慧云何得 令吾等初发意
愿次第分别说 菩萨等所当行
可自致成衍事 得神足到十方

释:
是慧身何从得及以下:
这样的大智慧身从哪里得?其根本是从哪里来的?所施所行是什么法?应该如何做才能成就这样的果实?
令吾等初发意:
让我们也开始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早期常译为发意、起意)。
可自致成衍事:
可以自己修证成就诸事。(衍事:发菩提心后衍生出来的诸事项)。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当行六事。未起菩萨意便起求。何等。六一者依佛住。二者入正道不复还。三者内意自晓了。四者得善知识因自依。五者常有大愿。六者无怯弱心不厌智慧。是为六。

释:
具六条件可发菩提心:
1、依佛住(或依佛法住)
2、有入正道不退转之心。
3、发菩提心的深意自己很明白。
4、有善知识可依止。
5、常有大愿(如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6、不厌舍不惧怕佛法深智(因佛法揭示的是世间的空幻本质,凡夫闻之往往不解且惊怖)。

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人依佛法 入正道谛不还
常依附善知识 便从是得大愿
其内意以晓了 如是入不怯弱
于智慧悉备足 如是者能受法

注:
【谛】:仔细,认真,确定,确认等意
【以】:同已
【如是者能受法】:这样的人就能接受正法、深法。

私呵昧白佛言。以起意者。为有几意喜。佛言。以起菩萨意者。有六意喜。何等为六。一者以得喜意不离佛。二者受决语入正道。三者作医王主治人生老病死。四者我作将从生死脱人于五道。五者我作海中大船师主。度脱海流人。六者我在冥中作大明主破坏愚痴。是为六意喜

注:
【意喜】:法喜。获佛法利益并因之欢喜称法喜。

释:
真发菩提心能获六种利益法喜:
1、得法喜终不离佛。
2、接受根本性的正法,进入正道。
3、能作医王治疗人的生老病死之病(比喻能指导人去除各种人生烦恼、苦厄)。
4、将能把人从五道轮转里度脱出来。
5、将作海中船只的大船主,度脱在海上漂流的人。
6、将成为在黑暗中绽放光明的人,熄灭愚痴暗昧。
(请注意这六种功能是递进关系,即:随着修行菩萨道的地地增进而逐步获得各种功能,并非一开始发心就全具备。)

佛尔时说偈言
以得意不离佛 受决语入正道
作医王愈一切 如是行得可意
我于世为尊将 欲度脱众厄难
诸生死及老病 一切人诸所著
我所见勤苦人 辗转堕五道中
吾当作大船师 至度脱海中人
于冥中作大明 有盲者悉与眼
诸谀谄及愚痴 一切人与智慧

注:
【可意】:心意悦可。
【为尊将】:倒装句,将为尊之意。
【冥】:黑暗。
【与】:给予。

释:
受决语入正道:
领受了确定且正确的法语(佛法真义),步入修学的正道。
一切人诸所著:所有人所执着的。
我所见勤苦人 辗转堕五道中:
我见到所有的人都辛勤劳苦,(一世世地)轮回堕于五道中(将六道中的阿修罗归于天道,故称五道)。
诸谀谄及愚痴 一切人与智慧:
所有谀谄及愚痴的人,我都将给予智慧。

私呵昧白佛言。以何喜意。为有几功德休息。佛言。以起菩萨意者。有六事身意得休息。何等为六。一者以得从地狱禽兽饿鬼勤苦脱出。身意得休息。二者以得脱于八难处。三者以得脱谛。不复入九十六种道。四者以得度应仪各佛法。五者以得在第一法器不复转。六者以住佛严教不断佛道。是为六功德休息。

注:
【休息】:休止停息。
【应仪】:具备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的旧译。此处代指声闻乘人。
【第一法器】:能够理解第一义(即诸法实相)并付之实践修证的行者。
【佛严教】:佛的密严教法。即关于第一义、诸法实相的教法(因为实相难以言传,故称密,又因有严谨的修正系统,故称严)。

释:
真发菩提心(真知道眼前是梦幻泡影,发心要从梦中醒来,自觉觉他)得六功德:
1、不会再入三恶道(因真发心就会真学真修,就不会再造恶业,故转生时不会再入恶道)。
2、转生时不会生八难处(八种生不遇佛、佛法的地方)。
3、已经得到解脱的真理,不会入九十六种外道中(当时印度有九十多种解释生命寻求解脱的外道)。
4、已经得到度脱声闻人的各佛法。
5、已经入于第一义(诸法实相)不退转位。
6、已经住于佛的密严教法,不会断佛道。

佛尔时便说偈言。
以度脱诸恶道 身远离八离处
诸外道不受名 如是辈悉远离
于应仪及各佛 一切人诸著者
悉过度起尊意 一切法过其上
我今为诸法器 一切佛及与法
亦不断佛严教 以是故得可意
虚空体常可尽 于影响亦可见
不如是勇猛者 行无边不可尽

注:
【八离处】:即上述八难处。

私呵昧白佛言。起菩萨意者当复行何等法所可作者。佛言。起菩萨意者。当向行六事。何等为六。一者当行布施。二者当持戒。三者当忍辱。四者当精进。五者当一心。六者当行智慧。是为六事行。

释:
发菩提心者应行六事: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即禅定),智慧。这是行菩萨道必做的六功课。
(后世学人受宗派影响,多偏行一二,甚至发展到只拜忏或只念一声佛号,显然有背佛说,也会因此而障碍真正觉悟并究竟成佛之道。因为只有佛成佛了,只有佛深知如何修行才能成佛。不按佛教导的六度行,如何能醒,如何成道?真佛子应摒弃宗派门户见,回归佛陀正法🙏)

私呵昧白佛言。菩萨欲得无所从生法忍。当何以致之。佛言。菩萨有六事行。疾得无所从生法忍。何等为六。一者不计有身。二者不计有人。三者不计有寿。四者不计有形。五者不计无有。六者不计常有。是为六事行。菩萨从是疾得无所从生法忍。

注:
【不计无有】:不认为一切都不存在,即不持断灭见、顽空见。而应知晓、理解 相空“如”有(如者,真如、如来藏也)。
【不计常有】:不认为有相世界是真常的存在,即知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背后的真如才是真常存有。

释:
无所从生法忍:
即无生法忍。实证到一切都没有真的生起,只是幻生幻灭而已,真正的存有(真如)是不生不灭的,即是得无生法忍。亲证真如才是证得无生法忍。
六不计:
前四计就是《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即我、人、时间、空间。后二计即断见和常见。常行此“六不计”能得无生法忍。

佛尔时便说偈言。
吾我人及与寿 亦不计有是形
心不念有与无 智慧者当远离
口所说因缘法 其因缘无所有
一切法无所起 以是故得法忍

释:
此偈归纳前所述六不计。
口所说因缘法 其因缘无所有:
口里常说的因缘法,其因缘并不是真有(因为是幻化投影)。此处的因缘法,指的是表像缘起,即常人所能理解的缘起性空。
也就是说,表像缘起法只是幻相界的规律之一,它的本质也是空也是幻,“其因缘无所有”,并不是一些学人所理解的表像因缘法即是佛法的核心、根本。请留意。

私呵昧白佛言。菩萨大士。已得无所从生法忍。用几事得一切智。佛言。菩萨大士已得无所从生法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者得身力。二者得口力。三者得意力。四者得神足力。五者得道力。六者得慧力。

释:
私呵昧问:证得无生法后应行哪些才能得一切智(即成佛,因只有佛才具一切智)。佛回答,应行六事:身力,口力,意力,神足力,道力,慧力。

私呵昧白佛言。何等为身力。佛言。身力者。牢强如金刚无瑕秽。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一切人无能动摇者。是为身力。何等口力。佛言。口力者。有六种声如来口所说声。能遍三千大千日月。是为口力。

释:
为何火不能烧。刀不能断?
因佛真身无相(有实无相,即真如、法身),无相的真身当然牢强如金刚亦无瑕秽……

何等意力。佛言。意力者。悉使百千亿魔来不能动摇佛一毛。是为意力。何等为神足力佛言。神足力者。持一足指能震动三千大千日月。其中人民无有惊怖者。是为神足力。何等为道力。佛言。道力者。十方诸佛为一切人说经法。中无空缺各得其所是为道力。

注:
【道力】: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且所说法完备、系统,中间无有空缺。

何等为慧力。佛言。慧力者。一切人 意所知 行所知 念可知 念脱知 以一时悉合会。弹指顷持智慧。所可知所可见所可学。皆悉知见觉。是为慧力。已得无所从生法忍菩萨大士。以是六事得一切智。

注:
【慧力】:知一切人一切念一切事一切物为慧力。
【一时悉合会】:顿时全汇聚、全知道的意思。
【以是六事得一切智】:(菩萨得无生忍后)继续修行此六力,圆满后即成佛。

佛尔时便说偈言。
身勇猛不可计 无有能破坏者
若以火及与刀 终不能害是身
一切人及与力 若以杖亦骂詈
欲危身不能倾 亦不能动其毛
大音声闻梵天 常住止无所畏
所说法开三千 无能有遏是言
意尊贵难可当 诸菩萨性自然
魔一亿欲娆乱 终不能动其意
其神足悉以备 便能动是天地
已成是神足者 便能觉得为尊
若以得成道觉 即能觉致尊雄
佛与皆悉具足 便从是转法轮

注:
【三千】:三千大千世界。

私呵昧白佛言已成一切智。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用几法住。佛言成一切智。童孺。如来用六法住。何等为六。一者佛十种力。二者四无所畏。三者佛十八法不共。四者有大哀。五者一切无能见佛顶者。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是为六法住。

注:
【正真觉】:后多译为 等正觉。
【用几法住】:住于几种道法。
【童孺】:童、孺皆少年,表纯真无染之义。
【十种力】:又称如来十力、十神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四者诸根利钝智力。五者种种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至处道智力。八者宿命智力。九者生死智力。十者漏尽智力(具体详解请读《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四无所畏】:指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即: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有漏法如贪嗔痴等已尽),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八法不共】:即十八不共法(不共者,无与他人同。即除佛之外,没有人具此十八法),具体如下:
身无失。
口无失。
念无失。
无不定心。
无异想心。
无不知舍心。
欲无减(度众生出苦海之欲望无减)。
精进无减。
念无减。
慧无减。
解脱无减。
解脱智见无减。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大哀】:后世多译为大悲。即悲悯还在认假作真、沉溺六道的众生。
【一切无能见佛顶者】:任何众生,包括天人、飞鸟等,都无法当面见佛顶。
【大人】:亦译为大士,菩萨(真菩萨,非后世鼓励性的称呼)。
【三十二大人之相】:佛具三十二殊胜妙相、八十种严好。

佛尔时便说偈言。
十种力是佛力 四无畏悉已过
一切度诸法上 以是故人中将
以得成无盖哀 无有能见佛顶
亦非天及与龙 一切人不能见
如是者勇猛相 以遍布三十二
是一切皆以成 便得为人中上

释:
此偈简要归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其义同前述。

私呵昧白佛言。已得一切智。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用几法灭度。佛言。已得一切智童孺如来。用六法灭度。何等为六灭度。时童孺如来便留五分灭度。何等为五。一者戒身。二者定身。三者智慧身。四者度脱身。五者度脱示现身。是为留五分不灭。愍伤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以无央数事。赞叹称誉比丘僧功德。令人布施。哀愍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因散身骨。令如芥子。哀伤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为诸菩萨。说我所以索无上正真道者。但用愍伤一切人故灭度。时童孺如来用十方人故。因说十二部经。令一切人各得其所。何等十二。一者闻经。二者说经。三者听经。四者分别经。五者现经。六者譬喻经。七者所说经。八者生经。九者方等经。十者无比法经。十一者章句经。十二者行经。是为十二部经。哀护一切人故灭度。时如来因广说四自归。何等为四。一者但取要不取识。二者但取法不取识。三者但取慧不取形。四者但取正不取说。是为四自归。已得一切智童孺如来以是六法灭度。

注:
【灭度】:涅盘。
【留五分灭度】:留下五份后涅盘(此处五分指五身:戒身、定身、智慧身、度脱身、度脱示现身)。
【愍】:同悯。
【愍伤一切人故灭度】:佛示现灭度是为告众生,幻界为生灭法,有生就有死,即使是佛的化身,在幻界也须遵循幻界的规律,也会灭度,从而警示众生应该知幻即离,借假修真,才能脱离生生死死的轮回之海,抵达真常彼岸。
【因散身骨。令如芥子】:佛灭度后留下身骨舍利,如芥子大小。
【索】:求索。
【用】:由于、因为。
【十二部经】:十二种类型的经典,非12部经,亦称十二分教。后多译为: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四自归】:即四依四不依。后多译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以是六法灭度】:意为留下这六法后灭度。

佛尔时便说偈言。
佛尔时将灭度 为一切现安隐
为十方留五分 悉愍伤人非人
住舍利于世间 为一切破碎骨
如芥子深粟分 其得者莫不尊
其于是供养者 人非人快无极
于天上及人中 所生处无勤苦
如见我供养时 灭度后及舍利
其有意清净者 是二事无差特
佛嘱累比丘僧 于尊贵无有上
在其中大施与 受福德天与人
留经戒十二部 佛住此于十方
诸菩萨所当行 今数习起好心
十地道三箧经 及普明度无极
哀一切人非人 于后世作示现
便广说四自归 一切无持诸法
哀世俗说是经 佛尔时便灭讫


【人非人】:人和非人的众生。如天龙八部等。
【无极】:旧译无极即新译的彼岸。
【快无极】:究竟到彼岸之路会快利通畅。
【今数习起好心】:现在开始数数熏习、修习,发起善心善行。即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之意。
【其得者莫不尊】:灭度后能得舍利者无不是尊者(因皆为修行成就者,皆是生前戒定慧熏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
【度无极】:渡过生死幻海到达涅盘彼岸,谓之度无极。

尔时私呵昧童孺。便于佛前说偈言。
我亦当复取佛 善哉快无上慧
何所人闻是法 不起生菩萨意
今五百诸弟子 皆以来在是间
吾当令悉起意 故劝勉菩萨行
譬若如种树者 从润泽得生芽
以润泽得长大 便与茎及与节
次得枝及与叶 从枝叶故得花
以有华便有实 然其后便复生
菩萨意亦如是 从六法便得生
因是意便能信 以能作是法生
是义谛现是经 一切佛所可说
次得枝及与叶 然其后便复生
如是树得长者 菩萨树无有上
若欲得倚是树 为一切作安隐
如是法为大树 以是故为是佛
悉愍伤一切人 所当行菩萨行

注:
【复取佛】:亦当成佛。
【无上慧】:最高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
【皆以】:都已经。
【起意】:早期的译法,即发心,发菩提心。
【如是法为大树 以是故为是佛】:这关于菩萨道的法义就象大树,倚仗它、依它修行就能成佛。

私呵昧白佛言。如来灭度后。有几功德非应仪各佛所能及。佛言。童孺如来灭度后。有六功德非应仪各佛所及也。何等为六。一者如来灭讫后。舍利得供养。诸天龙鬼神。质谅神。执乐神。金鸟神。似人形神。胸臆行神。人非人皆来供养舍利。为作礼无有极。二者如来灭讫后。人皆从三界。得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者如来灭讫后。四辈弟子行福供养比丘僧。四者如来灭讫后。十二部经悉遍布阎浮提内。五者如来灭讫后。若边地及诸大国。不解经法无义理处。及诸外道法于其中当兴盛。六者如来灭讫后。若有人闻佛所行佛神足佛变化佛智慧。多起爱。清净恭敬起意。从是因缘。得生天上人中受福。是六功德非应仪各佛所能及。

注:
【应仪】:具备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之旧译。
【各佛】:此处指辟支佛。
【讫】:完结,终了。
【质谅神】:阿修罗的别称.
【执乐神】:又叫执乐天,即干闼婆。
【金鸟神】:又名迦楼罗、金翅鳥。翅翮金色,故得名。
【似人形神】:又名紧那罗,其形态似人,实则非人。丨
【胸臆行神】:即天龙八部之龙族(有说含蛇族)。
【无有极】:无有终极、终止。
【阎浮提】:又名南瞻部洲、阎浮提洲、南阎浮提。在须弥山之南。《阿含经》称「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系人类所居世界。

释:
人皆从三界。得出欲界色界无色界:
应是 “人皆从三界得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误。此句义后面偈颂中有明确定义,即住于佛法行于佛法者可出三界。
行福供养比丘僧:
供养真僧人是种福田,故曰行福供养。
不解经法无义理处。及诸外道法于其中当兴盛:
不解佛法、不行佛法义理以及行各种外道法的地方,佛法会在其中兴盛。(此处原文应是流通过程中抄写有误)。

佛尔时便说偈言。
以供养舍利者 得为天及与人
若供养比丘僧 常拥护诸比丘
住于法行法者 以过度于三界
若闻是法要者 如其时便当作
若边地及诸国 人闻是无上法
若人闻佛功德 便即起菩萨意

释:
以过度于三界:
已经超出三界。
此偈归纳前面长文所述,尤其明确了前述出三界的条件:住于法行法者。即依照本经所示之佛法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能够超出三界。

私呵昧白佛言。云何无上正真道为谛。佛言。有六法为谛。何等为六。一者眼离色是为谛。耳鼻口身意离色是为谛。佛尔时便说偈言。

六非耳声与眼 于其中了无色
不相视是为谛 其欲学当如是
耳与鼻不相连 是身口及与意
莫令心起是事 无所念是为谛
无所想如为谛 诸色着当远离
诸所有不相连 是所谓为正谛

释:
谛:
此处的谛,字面意义是真实、真理。这是古印度哲学术语,各宗教都使用这个术语指称某种思想、言论及行为是信实可靠、没有虚假的。也有绝对真理之义。
眼离色是为谛。耳鼻口身意离色是为谛:
此句意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不应当真。离和不相视的意思都是不耽着,不较真,不入心。
耳与鼻不相连 :
这也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说听到的和嗅到的一方面是幻相,另一方面这幻相的出现是由业力规定的(深层的因缘),并不是此刻表面上的因缘。即所谓机关木人,背后有抽线的,即业力,故说耳与鼻其实是不相连的。(佛经义深,很多表述都不是字面意思,是留出空间让弟子们去参去悟的,但现在人往往不参,直接抓个名相就跑,就四处斗诤了,还振振有词自认高明。实在不应该。)
是身口及与意:
身口意三者也如是,也是不相连的。
莫令心起是事:
不要让心耽着这些现象(因为是幻相)。
无所念是为谛 无所想如为谛:
无所念无所想才是符合真相的,真如才是实相、真理(因它才是真正存在的,有相的一切都是它的投影)。
诸所有不相连:
同上。表面上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一切所有,本质上都是没有关联的(著名的量子纠缠就是证明:表面上两个事物之间有默契有沟通,其实是一个本源投影在不同的空间所显现的表征而已。)

尔时私呵昧。便于佛前说偈言。
快善哉无念法 何人闻不愿乐
诸恐惧皆度脱 于爱欲无所著

释:
无念法:
于万物万象包括人、我、法等, 皆无所念无所著,即是行无念法。

佛尔时便为私呵昧童孺。说偈言。
若无礼于诸佛 亦无敬于正法
不亲近于众僧 闻是教便不喜
若有人无有信 亦于戒甚狭劣
以怯弱无精进 于是法便不可
多嗔怒蔽卒暴 志迷乱不感分
性轻易无智虑 是曹辈便不乐
若魔子与魔使 及邪见外道人
坚住疑在罗网 闻是言不信受

注:
【亦于戒甚狭劣】:也在持戒方面表现得很低劣。即不守戒或常破戒之意。
【嗔怒蔽卒暴】:好斗易怒为嗔怒,一叶障目谓蔽,凡事仅有三分钟热度谓卒,好走极端且性格暴烈曰暴。
【志迷乱不感分】:神志(思维逻辑等)混乱的,无法感知真相真理的。
【性轻易无智虑】:生性容易变化反复、无有深智远虑的
【是曹辈便不乐】:这类人就不会喜欢佛法。
【坚住疑在罗网】:坚住在怀疑的罗网中。
【闻是言不信受】:听到这些话不会信受。

私呵昧白佛言。是曹辈非法器人。我当为作法器。唯愿佛授吾决。便于佛前说偈言。
譬若坏器之人 于大法不能持
当用是过人故 我为其作法器
唯愿佛授我决 今至意从内发
当亲近善知识 求菩萨与同志
其贫者我令富 不信者教令信
弊恶者令持戒 为人故皆拥护
常为说忍清净 开导之使悔过
及普明度无极 蠕动类皆度脱
以空法教导人 令一切脱生死
授菩萨发快心 于法中所当行
分舍利皆悉遍 令众生得安隐
留经戒于十方 令一切常习行

注:
【是曹辈】:这些人、这等人。
【法器】:比喻能理解、接受、弘扬佛法深义的人。
【当用是过人故】:由于超过这些人的缘故。
【授吾决】:给我授记。
【蠕动类】:如蛇虫之类。此类众生以蠕动为行走方式。
【经戒】:经文和戒律。即经藏、律藏。

释:
其贫者我令富:
于佛法所知甚少的人,我会让他丰富起来。
及普明度无极:
乃至(用佛法的)光明普照十方,度人到彼岸。
以空法教导人 令一切脱生死:
用人空法空的佛法深智教导人,让众生于生死轮回的幻相中解脱出来。
授菩萨发快心:
获授记的菩萨会发起更加精进勇猛畅快之心。
分舍利皆悉遍 令众生得安隐 留经戒于十方 令一切常习行:
这四句偈描述成佛后也会像佛一样留下舍利和经戒等,护佑众生得安稳,教导众生修出离。

佛告私呵昧童孺言。过去诸佛皆授若决已。我今亦当复授若决。今现在无央数国土诸佛转法轮者。是诸佛皆复授若决已。私呵昧童孺。从佛闻所授决。便大欢喜。即住虚空。去地百四十丈。从上下来。以头面着佛足。为佛作礼。

注:
【若】:同汝,你。
【去地】:离地面。

时五百弟子见大变化。便于佛前说偈言。
傥加教哀吾等 唯愿佛授我决
后五浊弊恶世 吾等辈当持法
若数谏及骂詈 弊恶人加捶杖
尔时世有是人 我当教自悔责
尔时世我曹等 诸苦恼皆当忍
为一切人非人 授吾等以要决
吾等辈悉朽身 不贪惜于寿命
但愿乐在空闲 于供养无所慕

注:
【傥】:洒脱正直。此处代指佛。
【若数谏及骂詈】:如果屡次呵责咒骂。
【弊恶人加捶杖】:恶人坏人(对我们)施以捶杖。

释:
吾等辈悉朽身 不贪惜于寿命:
我等色身都是会朽坏会破灭的,所以不贪惜身体寿命(只愿一心修行之意)。
但愿乐在空闲:
只愿意在林间山野等空闲处(修行)。此空闲非现在之义,而是空旷无瞶闹。

佛尔时便为五百弟子。说偈言。
是五百诸弟子 今悉来在此间
当尔时于后世 皆当发菩萨心
犹当更小勤苦 于寿命当短少
当是时所在处 见供养无央数
我初发菩萨时 亦世世忍勤苦
若曹学当如是 便自致人中王
法本空无吾我 哀一切数说是
我尔时于彼世 为若等现形像
诸菩萨皆欢喜 赞叹言佛常在
为一切作安隐 示现人佛形像
一切刹与十方 今现在诸法王
佛为诸菩萨故 皆悉放大光明

释:
犹当更小勤苦:
还会再经受一些小的辛苦。
若曹:尔曹、你们。
若曹学当如是 便自致人中王:
你们应当这样修学,便会成为人中的法王子。
法本空无吾我:
法(万物万象)本质是空的,没有自性( 因为是幻相,有相无实。真正的存有正好反过来:有实无相。但众生身处幻界,无法了解这一点。只有佛和证悟的行者经由修行洞悉了这个实相 )。
哀一切数说是:
哀悯一切人,屡次这样宣说(佛看见众生在幻相里认假作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好不辛苦好不冤枉,深切哀悯,故终其一生,广转法轮宣说真相,呼唤众人从大梦中醒来。但能否信受,端看各人善根慧根了)。
我尔时于彼世 为若等现形像:
到那时在那一世,我会为你们现形象(此言真实不虚。有学人开始禅修第三天,佛就为之显像🙏)

无胜慈弘大士 今现在第四天
数劝乐诸菩萨 亦劝勉示深法
尔时世作行者 多有人皆发意
如宿命有余殃 若意乱应毕罪
志所索无厌极 亦不能自饱满
他余事不乐作 常求佛菩萨行
诸弟子莫愁忧 虽劝苦不能久
于是世寿终后 便生上兜术天
当愿生安隐国 寿无极法王前
妙药王国土中 无怒佛教授处
常当愿到彼生 于是世寿终后
便于彼得神足 悉供养诸佛前
行六法得自成 今佛时悉授决
皆度脱三恶道 以远离八难处
诸邪道及大网 以裂坏得脱去
无所著缘一觉 于其中悉过上

注:
【安隐国】:即西方净土,亦名安乐国、极乐国。
【寿无极法王】:即无量寿佛——阿弥陀佛。
【妙药王】:即东方药师佛。
【无怒佛】:
又名不动佛、阿閦佛,宝幢如来等,是东方妙喜世界的佛陀。

释:
无胜慈弘大士:
即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为一生补处菩萨,当来佛。
今现在第四天:
现在在我们上面的第四重天,即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内院讲法。
尔时世作行者 多有人皆发意:
彼时当世的行者,有不少人都发菩提心。
常求佛菩萨行:
常行菩萨道希望修成佛。
虽劝苦不能久:
疑是 虽勤苦不能久 之误。
便于彼得神足:
便会在彼佛土获得神足通。
{ 此偈简要介绍了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内院,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和无怒佛的东方妙喜世界。告五百弟子当发愿寿终后生彼净土(自选一种)}
行六法得自成:
(到彼土继续)行六度,能够成就(因彼土清净,障碍少)。
今佛时悉授决及以下:
现在佛都给你们授记,你们都能脱离三恶道 ,远离八难处。你们面前的邪道和罗网都已经裂开败坏了,你们将得以解脱。
无所著缘一觉:
一切都无所著,就能缘生出那最高的觉悟。即洞悉第一义所揭示的实相。
于其中悉过上:超过其中所有的。

尔时五百弟子。闻佛授与决。皆大欢喜。即住虚空中去地二十丈。从上来下为佛作礼。白佛言。我等私呵昧。云何得封拜。佛尔时便笑。无央数色色各异从佛口出。光照无央数佛国。还绕身三匝于顶上便不见。尔时阿难从坐起正衣服。右膝着地叉手头面着佛足白佛言。佛何因缘笑。既笑当有意。

释:
即住虚空中 去地二十丈:
倒装句,升到离地二十丈的虚空中并停住于彼。
我等私呵昧。云何得封拜:
我等私呵昧的弟子,为何得到佛的授记?(封拜即授记)。

佛尔时便为阿难说偈言。
私呵昧在上头 弟子中师第一
皆当共同一劫 于人中为尊雄
当于是贤善劫 后五浊弊恶世
悉于中毕其罪 便从是得神足
然其后神足具 便飞到亿刹土
供养已便得佛 其佛号莲花上

注:
【尊雄】:成道的圣者,这里指佛。
【贤善劫】: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
【皆当共同一劫 于人中为尊雄】:皆当在同一劫成佛。
释:
悉于中毕其罪:都会在那时罪业皆销。
便从是得神足:便因此而修成神足通(能飞行变化)。
供养已便得佛:
供养各佛后便成佛(注意,供养含法供养,即修学佛法。而且法供养最重要,缺此无以成佛)。
其佛号莲花上:其佛号是 莲花上佛。

尔时五百弟子。于佛前赞叹佛 说偈言。
今佛说吾等辈 得封拜当为佛
教一切作功德 无央数不起念
我尔时时法王 当住于阎浮提
菩萨者道树经 为一切广说法
若有人闻经问 便即起菩萨意
吾等辈皆劝佛 愿尊雄授与决
今佛者一切父 常愍伤人非人
用子故加慈哀 大尊将分别说
当尔时于是经 然于后起恭敬
便即起菩萨意 为人故问其义
大尊雄为具说 菩萨意有何德
若黠人闻是法 便发起菩萨意

注:
【我尔时时法王】:到那时,我们作为那时的法王子。
【尊雄】:指世尊。
【今佛者一切父】:佛是当世一切人的父亲。
【用子故加慈哀】:因为视一切人为儿子,所以慈悲哀悯。
【大尊】:亦指佛。
【黠人】:有黠慧的人。即悟性好、慧根深厚的人。
【便发起菩萨意】:便发菩提心。

佛尔时五百弟子。说偈言。
若有闻便信者 菩萨树无上尊
我一切授与决 皆当得人中王
意所愿勇猛大 发菩萨便直前
其志意甚清净 便得生清净实
于色欲出三界 便即起菩萨意
持是意作功德 疾得度三界去
一切人所作行 皆着于三界中
若其意无所著 菩萨者无有上
若菩萨起经意 为一切说道树
有功德便教导 持是经能示现
菩萨事以具说 所当教悉以遍
其余法不可数 其法微不可说
无量慧悉具足 用是故得为佛
哀愍伤一切人 常修习菩萨行

释:
佛尔时五百弟子。说偈言:
应为“佛尔时为五百弟子说偈言” 之误。
皆当得人中王:
皆当成为人中的法王子(非人中帝王)。
意所愿勇猛大 发菩萨便直前:
意愿非常强烈勇猛,发菩提心后便勇往直前。
于色欲出三界:
想要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偈子因字数所限,故有所略)。
若其意无所著 菩萨者无有上:
如果他于三界一切皆无所著(执着),这样的菩萨就无人能超过。
为一切说道树:
为一切人说这部菩萨道树经。
菩萨事以具说:
修行菩萨道的各个步骤、法要都已经宣说。
所当教悉以遍:所应该教的,都已经教了。
其余法不可数:其余的法还有无量数。
其法微不可说:
有些法非常深邃微妙,属于不可思议难以言传,须实证方能彻解的(如生命实相,即第一义,无生法忍)。
无量慧悉具足 用是故得为佛:
当根本智和后得智等无量智慧都具足后,就因此成佛了。

尔时阿难白佛言。是经名为何等。当云何奉行之。佛语阿难。是经名菩萨道树经。若当讽诵持之。阿难白佛言。何因名为菩萨道树经。佛语阿难。譬如种树 稍稍生芽后 生茎节枝叶花实。如是阿难。于是经初发意菩萨。便得喜。从喜身意得休息。具足六度无极行变谋明德。便得无所从生法忍。具足一切智慧。转于法轮乃至灭度。便分布舍利住后后法用。是故阿难。是名菩萨道树经。
佛说已。私呵昧童孺及五百弟子。诸比丘僧及天人龙鬼资谅神。闻经皆大欢喜。前以头面着地。为佛作礼而去。

注:
【若当讽诵持之】:你们应当讽诵受持之。
【休息】:即前述的功德休息。
【行变谋明德】:即前述的六不计。
【后后】:后世后后世。
【天人龙鬼资谅神】:天龙八部。

小结:

本经宣示凡夫从发菩提心开始,历经各步骤各阶位最终成佛的具体路径:
1. 发菩提心六前提:
一者依佛住。
二者入正道不复还。
三者内意自晓了。
四者得善知识因自依。
五者常有大愿。
六者无怯弱心不厌智慧。
2、发心后获六法喜六功德:
六法喜:
一者以得喜意不离佛。
二者受决语入正道。
三者作医王主治生老病死。
四者将从生死海度脱人于五道。
五者作海中大船师主,度脱海流人。
六者在冥中作大明主破坏愚痴。
六功德:
一者以得从地狱禽兽饿鬼勤苦脱出。
二者以得脱于八难处。
三者不复入九十六种外道。
四者以得度应仪各佛法。
五者以得在第一法器不复转。
六者以住佛严教不断佛道。
2. 发心后应行六事:
一者当行布施。
二者当持戒。
三者当忍辱。
四者当精进。
五者当一心( 禅定)。
六者当行智慧。
3. 如何证得无生法忍:
一者不计有身。
二者不计有人。
三者不计有寿。
四者不计有形。
五者不计无有。
六者不计常有。
4. 证道后因何而成佛:
一者得身力。
二者得口力。
三者得意力。
四者得神足力。
五者得道力。
六者得慧力。
5. 成佛后住于几法:
一者佛十种力。
二者四无所畏。
三者佛十八法不共。
四者有大哀。
五者一切无能见佛顶者。
六者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6. 佛以几法灭度:
一留五分灭度。
二赞僧令人布施。
三留舍利如芥子。
四说求无上正真道之法。
五留十二部经。
六说四依四不依。
7. 佛灭度后六功德小乘圣者不及:
一者舍利得供养。
二者住法行法者得出三界。
三者弟子行福供养比丘僧。
四者十二部经遍布阎浮提内。
五者边地及诸大国等佛法当兴盛。
六者闻佛智慧清净恭敬 发心修学者,得生天上人中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