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诸尊弟子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七万三千人,诸释、梵不可复计,十方飞来无央数——皆神通妙达——复有他方恒边沙诸天人及诸菩萨,如是等百亿千恒沙皆来会,在佛前坐。
时舍利弗、须菩提等诸尊菩萨皆有疑,心念言:“何因缘诸上人皆来在是间会?有何异要之瑞应?”尔时,诸弟子起疑心念,为佛作礼长跪,欲问佛。
佛时已放无数光从口出,若千亿亿,稍稍引大遍虚空明,远照恒边沙刹土,地复震动。于是尽明,即不复见佛身相,大众愕然,共议:“佛三昧为何所之趣?”各自思之,即便还坐三昧求佛至处。座前有菩萨名慧相,便报言:“善哉,善哉!当尔贤者思惟,了不知所至处。”
须臾,罗阅王、后宫、太子、皇女及婇女夫人三万二千人,皆从共来诣山中,到不见佛。复有不想菩萨问王:“将从何多?”王名辩通,答言:“见佛光明故来耳。”
王女名利行,便问菩萨:“佛今所在?为到何方?”
答曰:“向已求佛,了不知处。”
女答曰:“卿是佛第一神通者,应当知处。”
菩萨答曰:“且坐。”须臾顷,地即震动。从地中出,坐自然大宝莲华上,众坐上人愕然。
王女利行起,为佛作礼讫,住佛前说偈问佛:
“向见大光明,疑佛有异要,故来将大众,欲问心狐疑,
反更不见佛,意甚有怪惊,愿得具为说,当令大众解。
各发一三昧,推求佛身相,了言不知处,各共坐作议:
‘更起何三昧,毕欲求佛意。’
女来问众等:‘佛今为所在?’
纯行有至心,必欲有所问,愿见世尊授,令意解狐疑,
具为现众等,分别解说之,向所三昧处,所名在何所?”
佛语女利行:“所问甚深,当为汝分别说。向所三昧,名法华。譬如大国中有一树,有一华覆三千大千刹土,其香熏恒边沙佛国;若有人得闻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三昧;若诸病痛者得闻是三昧,应时自解,人根众病消尽。”
女利行问佛:“何谓华之威德乃有是慧?”
佛语女利行:“华者,一树之色,人见莫不爱乐。欲得之者,法华三昧是。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人不知、不闻、不信是三昧,不奉行之,未应菩萨不见慧。失人之本,反随沫流,终已不见明。”
女利行复问佛:“今欲得是三昧,行何法?有几事行得人中?愿佛弘慈恩润,广开行议,令一切闻解皆入三昧中。”
佛言:“善哉,善哉!多所度脱,永度无极。有二事。何谓为二?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淫、怒、痴无根无形。”
佛尔时说偈言:
“法身有一切,化幻现沉浮;婬、怒、痴无形,如水现泡沫。
观察人身物,如灭无形住,离散合自成,分别计皆空。”
佛语女利行:“复有四事,别如行三昧者。何谓为四?一者、行戒,无色想;二者、行檀,无受者;三者、不厌,无乱者;四者、行智,无愚者。是为四。”
佛尔时说偈言:
“不犯戒无毁、行檀不入智、不厌无痴乱、不愚无智慧,不说无行者,有行不言向。
三昧可得入,无处无中边。”
佛语女利行:“复有三十六事,是为三昧所见事。何谓三十六事?不见生、不见死、不减、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内、无住、无止、无水色、无火色、无风色、无地色、无痛、无痒、无思、无想、无生、无死、无识、无贪、无淫、无瞋、无恚、无愚、无痴、无悭、无施、无恶、无善、无心、无意、无识行、不起上若干事、不灭上若干事,如一无形像。是为三十六事、法华所见事。”
佛尔时说偈言:
“不想念无念,不行色想要,无行法华淨,空寂无吾我。
不处有入中,没灭无形像;不观善以恶,俱皆空自然。”
佛告女利行:“法华三昧所见,譬亦如是。”
佛说是三十六事品时,无数天人及世间大众,人及王所侍从,大小合有四十亿万,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女利行及后宫人三万二千婇女、夫人,逮得无所从生法乐。
于中立女见众人皆发道意,心甚欢喜,起为佛作礼。绕佛三匝,住佛前说偈言:
“世尊实神妙,演知三世事,断世婬怒垢,开化沫流人,
皆到无为城,快乐乃安宁,如是天人中,地为大动倾。
今日合大众,亿亿百万千,当来及过去、现在得自然。
愿得大普恩,法华威神力,三界一切人,皆得是三昧。
令我值在世,常行法华事,使世无老死,快乐无忧患。
三苦自然除,皆如为三昧,空想于愿识,自然现相好。
教授沫流人,得意慈普行,光光威仪好,等为身如来。
合聚于沫生,三昧豫生行,便使于空中,得慧如上首。”
女利行说偈已,作是念:“今欲教授人,不见法则,何事开解人?”
佛即知女心中念,便语女:“欲持何法教何人?法复何所在?人复何所止?”
立女白佛言:“如是所说,无法、无教、无人。”
佛语女:“无法有八事行,无教有六事除,无人有七事散。”
女问佛:“何谓八事行、六事除、七事散?”
佛言:“一者、直见不邪,二者、直闻不听,三者、直治不曲,四者、直说不烦,五者、直行不迷,六者、直念不思,七者、直意不动,八者、直受不寻。是为八事行无法。
“何谓无教六事除?一者、不念有见无见无,二者、不念有声无声无,三者、不念有味无味无,四者、不念有香无香无,五者、不念有触无触无,六者、不念有意无意无。是为六事除。
“何谓无人七事散?无水色、无风色、无火色、无地色、无心色、无识色、无行色。是为七事散。无人可教,当作此解。”
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解法华,三昧要句品,当念勤精进,晓解得正言。
七八六已足,计本无形迹,不受自可欲,去想安寂然。
说法无言教,不见有寿命,人本空无寂,不解沫言有。
不除不断欲,出入无住处,无痛无思想,不生不死灭。
有念为劳苦,不复著因缘,示现有色欲,已反爱灰尘。
观见有病痛,常意与本并,慧见不空念,寂寂安空空。
法华三昧现,不出不入住,无见不见空,是为疾得如。
便能行施法,以慧为布施,说慧等如是,诸佛皆称歎。”
女闻说是时,倍复踊跃欢喜,起为佛作礼,踊在空中去地七尺,还坐金刚莲华上。
时坐中有比丘心念言:“是为真是女?为幻人?”自起为佛作礼,长跪叉手,说偈问佛言:
“本自生愚痴,不识道慧义。
不知女利行,为是真男女?审是一定人,用法何复问?
真是女子身,所问何以深?
生来侍佛法,未见如是人,所见非凡及,智慧何以尔?
本从何方来,而生于王家?宿命行何法,逮及几佛来?
精进健乃尔,所问如来报。
戒具真有行,能问如有说,能忍有柔意,但能口说行。
休心意何如?实欲往试之。
可应几法住,往对不起意?若实有智慧,我欲从解要。
省视所说法,咏广入道俗。
有何异心意,独得是智慧?”
佛便语比丘言:“自若干因缘。”即说偈报言:
“女利行本心,立德识本处,在世来千岁,常习于三昧。
心解众色要,寂然与禅同,真是女子身,不为化来现。
本从无色世,今来在世界,续复如本行,已行便立正。
无身现说心,普念众慈行,念法空为本,不起因缘相。
比丘自不解,何怪是女身?不见无有本,反自受缚著。
禅思欲去色,更反为色乱,远苦避三毒,已入三毒苦。
汝自不解身,自谓得常安,万物如幻化,入出无形住。
四色本虚空,自然受形著,爱习自拘限,坏本起末欲。”
尔时,比丘八万四千人闻说偈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天人散华名香,皆来供养佛。
时舍利弗心念:“女子乃有是辩,何不去女作男?”
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汝自问女。”
舍利弗即问:“唯,女利行!所说非常事,如与如来共对语。何不去女作男?”
女利行答言:“唯,舍利弗!道德之要以慧善见,不视于四色——是地、水、火、风——五情合、六入为衰。心意识如幻如化,出入无形。痴意不尽,故与三流对,更出浮沉。何足珍?虽漏尽结解,有不净想,无色如为恶,苦住反为乐。”
舍利弗问:“学佛之法,应有谤毁言不?”
女问:“贤者舍利弗!云何为谤毁?”
答言:“一好、一恶,是为谤毁。”
女报言:“未晓、未了。大人所说,不以小为小、大为大,好恶无二,等无异。谤身,身是色;谤意,意无形。四色法空,无形、无造,何所受谤毁者?”
舍利弗答曰:“卿所说是菩萨大人所行,卿未应菩萨,何缘乃说此事?”
女报言:“大人为以何立?”
报言:“普等为言。何谓为普?教授十方人,远苦得道,是为普。唯贤者所说,不说普,说生死勤苦耳。”
女语舍利弗:“谓为普者,不见有人、无人,有教、无教,有法、无法所念,是曰为普。不为见生死苦,欲教之,令得道,是为普。”
舍利弗无有辩才析答此言。女尔时说偈叹曰:

“人用三尘乱,辄为六衰著,五恶十贼对,三厄堕困穷。
十二连相续,四色拘没三,不解名颠倒,坐受空聚藏。
无故没三婬,自网投深渊,坚藏畏二三,自灭更受生。
宛为空所缚,恒怀不淨想,自呼是常安,为得真自然。
是辈满阎浮,亿亿百万千,所行遍十方,不益一切人。
当有随受行,皆共堕海流,可作大法行,入海勉欲根。
决海令灭尽,平故无还流,返原尽欲室,令人归故乡。
故乡名无为,号字清淨堂,快乐多紫金,入出杨光明。
恒边沙劫佛,莫不称歎说,以法空无戏,无相不愿识。
渊流以海水,皆复不足说,广意开化人,自然常自安。
惟念诸贤者,乃自反不解,无故自受缚,幻化受报应。”
尔时,四万二千罗汉皆正意第七住;八万五千释梵皆逮无所行从生。
六万四千贤女起为佛作礼,住佛前说偈言:
“今日女利行,为我众等说,闻说佛深法,令我心开解。
实欲知道德,皆从何所来?聚合众一切,有何神妙德?
而致与大众,莫不惊愕心,伏意往乐从,随教之所行。
愿欲求天尊,愍发起濯众,至心受大慧,如来神化现。
应时诸女身,倒愿去色欲,便欲作沙门,佛之知我情。
毕觉诸审谛,使身如菩萨,宣佛神道教,当复转化人。
诸贤大众女,俱起在佛前,头面稽首礼,愿得如佛像。”
佛语诸女:
“所说实至心。今欲求所愿,先当报父母,次当复由王,得听可去耳。”
于是,诸女说偈报白言:
“欲愿作沙门,先当报父母,次当复由王,得听可作道。
为道不苦晚,但当勤开心,晓解心意本,一切与同等。
便有决大意,心解乃至道,道从解心起,不住于缚著。
化达观众见,如复心出生,从本知本空,知皆非常苦。
心乱便随流,所见必有对,不生善恶想,尔乃作沙门。”
诸贤女起往至父母所,长跪白父母及大王:“今日受王恩德,来诣佛所。为尊女利行问佛深妙法,欲求无为道、现身及一切。佛为女说本末、生死、苦痛,但为色欲著,不知道德本。缘是无常至,当就三苦勤。愿欲作沙门,愿父母听我作沙门,当得道还度父母。”
父母语诸女:“求自然道,各自见便利,随意所习行。汝曹尚去,我亦随汝去。汝自白语王,得听便自去,用问我为?”
诸女稽首大王前,泪出而言:“人在三界中,苦欲坐色想,不得自在,无常卒至,无有代者。实欲作沙门,并与诸女俱,无为得道者,当还度父母,王愿从本意。”
王语女利行等:“早欲使汝去,随行作沙门,以汝三事未足,是以不遣汝耳。一者、未尽学识诸礼教,二者、常乐未有见苦,三者、口食恣味未有足者。以是故,不欲遣汝耳。若有至意者,便去勿疑。吾亦欲作沙门。”
王即起至佛所,作礼白佛言:“闻说智慧,意甚愿乐。国付太子,身归三尊,给侍左右,并受法教。欲作沙门,求道如佛。”
佛即放光若干种色,其明照十方,地为六反震动。诸天作乐覆满于虚空,散华名宝覆三千大千刹土。天下丘墟皆平,其有大山化为黄金,枯木更生。
中有不端正者,皆得愿。树木枯者,皆生条叶,自然风吹,皆歌叹佛功德;生华者,即自堕落,各气到佛所,罗住空中,各说偈赞佛功德:
“今蒙圣神力,得救死复生,光色还本然,复实滋道成。
生死婬乱色,譬于枯木时,值佛说音声,还来合本并。
六色沉著瞑,四色合五欲,分别法空然,解道成法行。
为得真定智,快乐得安宁,一切皆欢喜,稽首礼佛足。”
尔时,诸六通及罗汉见华有是说。女利行即化为男子,复为菩萨。一女子作是二化变,众坐莫不欢喜。时一佛刹中无有女人,诸六通道者十万五千人、三万须陀洹皆得阿惟越致;八万六千人及阿那含皆得柔顺法忍;不可计罗汉更发无上正真道意,其有辟支佛行,即如弥勒辈。
王即以国付太子。太子名辩积,拜跪白大王:“王为欲施子孙,之殃与色身,之福施子孙;当以法财之利,持诛灭之怨大罪与子孙。大国之治世世漏没,人根不知大慧、灭善之路,与子孙,当奈何?父王有教,不得不从。”辄便礼拜,辞王而去。还国宫殿,坐领国,普告:“若不到佛所求无为道、作善孝者,罪与三逆等。”
太子于殿上精进勇慧,广开大道意。心甚过本无量,即灭一城之恶,地即为六反震动。时人民皆言:“愿太子便得作佛,我曹大众皆当承弟,亦当作佛。”
佛时笑,五色光出,照于十方佛刹。人民皆发愿:“令我得道如佛,天下饮食自然在前,如忉利天上;其国菩萨皆如阿弥陀国中。”
太子辩积得功德,在宫七日,出诣佛所,从大众群臣、大小人民无央数。至佛所,为作礼,住佛前,说亿亿万千偈赞曰:
“佛作三昧决,功德甚巍巍,光相威神照,感动三千刹。
施人无上慧,德普入众心,感发开童蒙,莫不受福成。
演咏法华事,改世濯群异,降伏犷强者,和更受柔顺。
等寻道场光,世人受业长,去老逮空寂,不死而复生。
除病远秽辱,色想没灭劳,阴盖即以除,清淨无欲尘。
思想受欲定,流布还无为,空定常寂然,不住不然行。
不行无法识,示现光相成,本法无增减,常安寂空空。
如来现神化,一切得真道,愚痴寂然定,心与无生同。
我今听说法,演出法华慧,心解得发愿,一切得如佛。
今欲城国土,愿便说法华,以何法行得?当有几事解?疾得是法华,依义说其慧。
皆令分别知,一切心得解,晓了诸法事,当从中外得。
得之为远近,便可立得佛,复更于劫数,久从几佛受?
解慧而有要,须臾变化成,愿以具演说,皆令大众知。”
太子及众人,作礼还复坐。
佛语女利行:“欲知法华之开解所示现也,当来、过去、现在诸佛皆从是散身譬喻品得道知谛。”尔时,有亿百千天及诸梵、不可计人民、四十八万菩萨逮得无所从生;其有声闻皆更发意。
时不想菩萨白佛言:“今日大众听闻法华三昧解说事要,都未受诀?”
佛告菩萨:“今日说法华三昧者,皆以授诀。有劫数、各各自有国土处所,是故不复说耳。若汝不解,自往皆问之。”
时太子及女利行即白菩萨心中所欲问,即各说偈答报言:
“惟贤上智慧,何以不解要?其有求想报,皆为不受慧。
当说有处所,则非法华事,要当须口说,欲听真高声。
不解其本末,语亦俱不知,指示道径法,犹若如盲人。
师子之大音,尚复呼小声,受诀已得佛,不知礼正道。
受诀有国土,譬亦如幻化,有对便出应,不复预思想。
见附住教授,弥及去来今,神通无不知,不须有言说。
受诀在空无,寂然安无为,常定不动转,私细人不知。
开演于未然,寂静无所为,是为所乐国,清淨为证正。
不念有思想,是为快法安;相好示光明,是为勤苦现;
弟子有人民,是为入欲浊,不苦不勤念,都尽不起灭。”
如是说十八万亿偈报。菩萨即欢喜,说偈赞曰:
“我自生愚痴,不解上人语,不知其音法,反呼未受决。
如今所说偈,甚深难具陈,愿发本时意,与神共参论。”
时太子白佛言:“今诸贤皆尚不解要,以善权方便开解。”
佛即笑,五色光从心、口出,十方皆明。阿难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愿闻其说。”
佛语阿难:“汝见大众不?”
阿难答言:“见。”
“今是如来问皆具答,各各在十方教化度恒沙等天人民,皆使作佛。”尔时,自然雨香华七宝覆三千大千刹土,而周匝遍无有空处。
佛语太子:“此法华所解人身之事如是。”尔时,不可计恒沙百千人民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逮无所从生心;无数千声闻皆逮阿惟越致地。
阿难长跪白佛言:“此名何经?云何奉行?”
佛语阿难:“名‘法华三昧——女利行所问解人身散情经要集’。若有男女书写、讽诵、读,胜行檀八十劫;若供养对跪拜者,胜菩萨行慈三千亿万劫;若当晓解展转相教,胜供养恒边沙佛;若有一闻是经者,不复更生死勤苦。不信谤者,此人以随末流,未复还本。”
佛语阿难:“嘱累汝法华三昧事,千劫尚不能尽。粗说要谛,受、书、持、奉行,勿得减一字,正书句逗相得。”
太子所从大众开解,各得道慧,皆如上首,起为佛作礼而去。

经题:
本经记述了佛陀为罗阅王之女利行及众人宣说大乘佛法要旨即生命实相,并以华(花)比喻法之精要,故称法华三昧经。

译者:
智严。智严法师二十岁出家,以精勤著名。曾西行到罽宾国,入摩天陀罗精舍,跟从著名禅师佛大先学习,接受禅法,后邀请证道的圣者佛陀跋陀罗法师一起东归,到东土传法。他们历经三年跋涉,方到中国,至后秦长安。可惜不久佛陀跋陀罗法师为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所排挤,离长安南下。智严也离开关中,住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精勤修持,并译出本经和《普曜经》、《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佛说四天王经》等。

正文注释: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诸尊弟子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七万三千人。诸释梵不可复计。十方飞来无央数。皆神通妙达。复有他方恒边沙诸天人及诸菩萨。如是等百亿千恒沙。皆来会在佛前坐。时舍利弗须菩提等诸尊菩萨。皆有疑心念言。何因缘诸上人。皆来在是间会。有何异要之瑞应。尔时诸弟子。起疑心念。为佛作礼长跪欲问佛。佛时已放无数光从口出。若千亿亿稍稍引大遍虚空明。远照恒边沙刹土。地复震动。于是尽明。即不复见佛身相。大众愕然。共议佛三昧为何所之趣。各自思之。即便还坐三昧。求佛至处座前有菩萨名慧相。便报言。善哉善哉。当尔贤者。思惟了不知所至处。须臾罗阅王后宫太子皇女及婇女夫人。三万二千人。皆从共来诣山中到不见佛。复有不想菩萨。问王将从何多。王名辩通。答言。见佛光明故来耳。王女名利行。便问菩萨。佛今所在为到何方。答曰。向已求佛。了不知。处女答曰。卿是佛第一神通者。应当知处。菩萨答曰。且坐。须臾顷。地即震动。从地中出。坐自然大宝莲华上。众坐上人愕然。王女利行。起为佛作礼讫。住佛前说偈问佛。
向见大光明  疑佛有异要
故来将大众  欲问心狐疑
反更不见佛  意甚有怪惊
愿得具为说  当令大众解
各发一三昧  推求佛身相
了言不知处  各共坐作议
更起何三昧  毕欲求佛意
女来问众等  佛今为所在
纯行有至心  必欲有所问
愿见世尊授  令意解狐疑
具为现众等  分别解说之
向所三昧处  所名在何所

注:
【罗阅祇】:王舍城的音译。
【耆阇崛山】:灵鹫山的音译。
【释梵】:帝释和梵天。即欲界帝释天王和色界诸天王。
【三昧】:即是正定三摩提的另译,又有要领、真谛之义。
【将从】:将是率领、带领。将从即率领随从。
【华】:通花。

佛语女利行。所问甚深。当为汝分别说。向所三昧。名法华。譬如大国中有一树。有一华覆三千大千刹土。其香熏恒边沙佛国。若有人。得闻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是三昧。若诸病痛者。得闻是三昧。应时自解。人根众病消尽。女利行问佛。何谓华之威德。乃有是慧。佛语女利行。华者一树之色。人见莫不爱乐。欲得之者。法华三昧是。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人不知不闻。不信是三昧。不奉行之。未应菩萨不见慧。失人之本。反随沫流。终已不见明。女利行复问佛。今欲得是三昧。行何法。有几事。行得人中。愿佛弘慈恩润。广开行议。令一切闻解。皆入三昧中。佛言。善哉善哉。多所度脱。永度无极。有二事。何谓为二。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淫怒痴无根无形。佛尔时说偈言。
法身有一切  化幻现沉浮
淫怒痴无形  如水现泡沫
观察人身物  如灭无形住
离散合自成  分别计皆空

注:
【行得人中】:“人”应是“入”之误。行得入中意为依之修行得入于法华三昧。
【未应菩萨】:未与生命实相相应(即未知晓实相也未修行无为法)的大乘行者。
【无极】:本意是无有边际,无有限碍。佛道两家用以指称无相无为无生无灭自在永在的真如法界。

释:
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
生死幻海中的有相万物,都是因为光照才显出形象。意为此形不真,合和方显。
未应菩萨不见慧。失人之本。反随沫流。终已不见明:
未与法华三昧(即生命实相)相应的大乘行者未得大觉智,不知人的本际(真正来历),反而追随像泡沫一样的不实逆流,直至命终也破不了无明。
法身如幻如化:
法身即众生及万象万法的本源,亦名无相真身、法性、佛性、灵觉、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真常自性、一真法界等。此句经文似有缺漏,它的意思是法身具幻化之功,能够如幻如化地化现出众生及其执持的万象万法,其后的偈子“法身有一切,化幻现沉浮”就是明证。六祖惠能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与此同义。
淫怒痴无无形:
淫怒痴后世多译为贪嗔痴。无根无形是形象表达。此句经文意为色身及其五蕴六情都如无根浮萍,是假有幻有,非真非实。

佛语女利行。复有四事。别如行三昧者。何谓为四。一者行戒无色想。二者行檀无受者。三者不厌无乱者。四者行智无愚者。是为四。佛尔时说偈言。
不犯戒无毁  行檀不入智
不厌无痴乱  不愚无智慧
不说无行者  有行不言向
三昧可得入  无处无中边

释:
行戒无色想:
持戒但不认为有持戒的人和要戒断的事项。
行檀无受者:
檀即檀波罗蜜,意译为布施度。行布施但不认为有施者和受者。
不厌无乱者:
不厌即忍辱。行忍辱但不认为有忍者和前来辱没扰乱的人。
行智无愚者:
行智慧度,但不认为有愚蠢无知的人。无人相之意。
不犯戒无毁:
不犯戒,又不认为有犯戒毁戒的人。无人相之意。
不愚无智慧:
不无明愚痴,又不认为存在无有智慧的人。也是无人相之意。
不说无行者:
不耽于戏论,又不认为有不耽戏论而精勤修行的人(同样无人相)。
有行不言向:
精勤修行,又不说有一向精勤修行的人(仍是无人相之意)。
三昧可得入:
这样就可以入法华三昧了。
无处无中边:
没有处所(住所、停留处),也没有中间或边际(那些相信此岸非空亦非有,不落两边而居中的学人请仔细体会此经文)。
这段经文讲的都是既要布施、持戒、忍辱、修行又要三轮体空,不着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和边际、中间等。这样修行才能入法华三昧。

佛语女利行。复有三十六事。是为三昧所见事。何谓三十六事。不见生不见死。不减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内。无住无止。无水色无火色。无风色无地色。无痛无痒无思无想。无生无死无识。无贪无淫。无嗔无恚。无愚无痴。无悭无施。无恶无善。无心无意无识行。不起上若干事。不灭上若干事。如一无形像。是为三十六事法华所见事。佛尔时说偈言。
不想念无念  不行色想要
无行法华净  空寂无吾我
不处有入中  没灭无形像
不观善以恶  俱皆空自然

释:
不见生不见死。不减不增。不出不入…… 这三十六法华所见事意为:
入法华三昧的行者将会证得真如从而获悉生命实相,知道实相里没有这三十六事,即,没有一切生灭造作一切二元对立。因为真如法界“如一无形像”——只有一,只是一(一切即一,无有分割分裂),且无形无相,无生无死,无时间无空间,无人无事无物…… (认为心识是本源是真有的学人请特别留意“无生无死无识”,“无心无意无识行”诸句。)
不想念无念:
不思量有念无念(意为实相没有念不念这回事)。
不行色想要:
不做求取有相世间各种利益的事。
无行法华净:
无为(不行求取世间利益满足五欲诸事)就与法华三昧的清净相应。
空寂无吾我:
知道人空法亦空,知道本质上并没有我(小我)和我所见到的万象。
不处有入中:
不处于 认为有人有法且参与其中的状态。不认假作真之意。
没灭无形像:
也不认为真有 有死有灭(即生生灭灭)的万象。
不观善以恶:
不以善恶观待万相,因为实相无有善恶之别。
俱皆空自然:
(善与恶这两者)都是假有,本质皆为空,且本就如此。 这说的都是实相,实相里没有善恶之类事。而幻界(现象界)则有善恶是非。

佛告女利行。法华三昧所见。譬亦如是。佛说是三十六事品时。无数天人及世间大众人。及王所侍从。大小合有四十亿万。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女利行及后宫人。三万二千婇女夫人。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女。见众人皆发道意。心甚欢喜。起为佛作礼。绕佛三匝。住佛前说偈言。
世尊实神妙  演知三世事
断世淫怒垢  开化沫流人
皆到无为城  快乐乃安宁
如是天人中  地为大动倾
今日合大众  亿亿百万千
当来及过去  现在得自然
愿得大普恩  法华威神力
三界一切人  皆得是三昧
令我值在世  常行法华事
使世无老死  快乐无忧患
三苦自然除  皆如为三昧
空想于愿识  自然现相好
教授沫流人  得意慈普行
光光威仪好  等为身如来
合聚于沫生  三昧豫生行
便使于空中  得慧如上首

注:
【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心。
【逮得】:获得、得到。
【豫】:安乐,安逸。

释:
无所从生法乐:
明白生死是假像,真正的存有不生不灭后生出的法喜(应注意这里说的是获得法喜,并不是证无生,得无生法忍)。
皆到无为城:
无为城即无相无为的真如法界。皆到无为城意为都脱离生死幻海,回归无有生灭造作的一真法界。此处的“城”是文学化表达,非真有此城,因为真如法界是无相无别的,它无需空间不占空间。
使世无老死:
使世人都经由入法华三昧而结束生老病死诸幻事。
三昧豫生行:
法华三昧能使众生安乐安逸。

女利行说偈已作是念。今欲教授人。不见法则。何事开解人。佛即知女心中念。便语女。欲持何法。教何人法。复何所在人。复何所止。立女白佛言。如是所说。无法无教无人。佛语女。无法有八事行。无教有六事除。无人有七事散。女问佛。何谓八事行六事除七事散。佛言。一者直见不邪。二者直闻不听。三者直治不曲。四者直说不烦。五者直行不迷。六者直念不思。七者直意不动。八者直受不寻。是为八事行无法。何谓无教六事除。一者不念有见无见无。二者不念有声无声无。三者不念有味无味无。四者不念有香无香无。五者不念有触无触无。六者不念有意无意无。是为六事除。何谓无人七事散。无水色。无风色。无火色。无地色。无心色。无识色。无行色。是为七事散。无人可教。当作此解。佛尔时说偈言。
若有解法华  三昧要句品
当念勤精进  晓解得正言
七八六已足  计本无形迹
不受自可欲  去想安寂然
说法无言教  不见有寿命
人本空无寂  不解沫言有
不除不断欲  出入无住处
无痛无思想  不生不死灭
有念为劳苦  不复着因缘
示现有色欲  已反爱灰尘
观见有病痛  常意与本并
慧见不空念  寂寂安空空
法华三昧现  不出不入住
无见不见空  是为疾得如
便能行施法  以慧为布施
说慧等如是  诸佛皆称叹

释:
无法无教无人:
此即三轮体空的法布施——在讲法弘法的同时,也知道在本质上没有施教的人,没有受教的人,也没有教授的法。
无法有八事行。无教有六事除。无人有七事散:
了悟法空应行八事;体悟人空应行七事;彻解无教应行六事。
计本无形迹:
知道本源、本质(即真如法界)是没有任何形象和踪迹的。
人本空无寂 不解沫言有:
人的本质、本源是无相无为也无声的,有相众生实为梦幻泡影,但众生不知不解这种泡沫般的存在,妄言有一切。
不出不入住:
住于不见出也不见入的状态中。
无见不见空:
持没有见与不见之类事的真正空见。即,知道实相没有任何二元对立,只是整体一如。
是为疾得如:
这样就容易证得真如了。此处的如是名词,即真如、如来藏。

女闻说是时。倍复踊跃欢喜。起为佛作礼。踊在空中去地七尺。还坐金刚莲华上。时坐中有比丘心念言。是为真是女为幻人。自起为佛作礼长跪叉手。说偈问佛言。
本自生愚痴  不识道慧义
不知女利行  为是真男女
审是一定人  用法何复问
真是女子身  所问何以深
生来侍佛法  未见如是人
所见非凡及  智慧何以尔
本从何方来  而生于王家
宿命行何法  逮及几佛来
精进健乃尔  所问如来报
戒具真有行  能问如有说
能忍有柔意  但能口说行
休心意何如  实欲往试之
可应几法住  往对不起意
若实有智慧  我欲从解要
省视所说法  咏广入道俗
有何异心意  独得是智慧

释:
是为真是女为幻人:
此句可能传抄过程中有错漏,应是 “是为真女或为幻人”之误。它的意思是:这是真的女人还是幻术化现的幻人?后面偈子中的“不知女利行 为是真男女”一句可为证。
宿命行何法 逮及几佛来:
往世修行什么法门,值遇过多少佛?
往对不起意:
往来对答关于无起无作之实相的甚深法义。不起意即关于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的实相法义,也就是无生法、无为法。
我欲从解要:
我愿跟从她学习,从而理解深法要义。

佛便语比丘言。自若干因缘。即说偈报言。
女利行本心  立德识本处
在世来千岁  常习于三昧
心解众色要  寂然与禅同
真是女子身  不为化来现
本从无色世  今来在世界
续复如本行  已行便立正
无身现说心  普念众慈行
念法空为本  不起因缘相
比丘自不解  何怪是女身
不见无有本  反自受缚着
禅思欲去色  更反为色乱
远苦避三毒  已入三毒苦
汝自不解身  自谓得常安
万物如幻化  入出无形住
四色本虚空  自然受形着
爱习自拘限  坏本起末欲

注:
【无色世】:即无色界,乃三界之一。此界天人没有色身只有神识。
【立正】:立足于正见。

释:
立德识本处:
立足于德行与心识的本际,即万象本源。
在世来千岁 常习于三昧 心解众色要 寂然与禅同:
来此世间已经千多年了,常常修习法华三昧,已经知晓众色法的本质(即生命实相)了,故常入于寂静无为的禅定三昧中。
续复如本行 已行便立正:
接续上前世的基于真如本际的修行,一启动便立于正法正见(这是因为宿世修行得好,正法基础深厚牢固,故能如此)。
无身现说心 普念众慈行:
知道身相是假有,但悯念众苦而生起说法的心,并愿法义普及于一切。
不起因缘相:
不起因缘和合而成的相。意为不将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当作真有。
不见无有本 反自受缚着:
不见此岸万象无有根本,是假有幻有,反而自愿受其捆缚。即认假为真,贪着五欲而不得自在。(应注意“无有本”说的是此岸万法,即现象界万物万象,而非指彼岸的本质。偈子有字数限制,故只能略说。)
禅思欲去色 更反为色乱 远苦避三毒 已入三毒苦:
这四句偈讲的是不解此岸是幻相的修行人,他们本想经由坐禅去除色欲(包括女色和各种物欲的诱惑),却反而会被色欲扰乱;为离苦而避开贪嗔痴三毒,却已经被三毒所侵。意为 须了解生命真相,知道此岸是幻相,色欲、物欲皆是假相,真正的存有无相无为不生不灭,才能彻底解脱,远离苦厄。否则,把色相物欲当真,又要苦苦与欲望抗争,只会加多一重烦恼,难以真正解脱。
万物如幻化 入出无形住:
此岸万物如同幻化,本质上是无入无出无形也无住的。
四色本虚空 自然受形着:
地水火风这色法的四大要素本质上都是虚的空的,只是自古如是地虚幻受形,而被众生认假作真贪恋执着。
爱习自拘限 坏本起末欲:
贪爱的习气把自己拘住限定,就舍本逐末地求取虚幻利益以满足假我的贪欲。

尔时比丘八万四千人。闻说偈意解。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不可计天人。散华名香皆来供养佛。时舍利弗心念。女子乃有是辩。何不去女作男。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汝自问女。舍利弗即问。唯女利行。所说非常事。如与如来共对语。何不去女作男。女利行答言。唯舍利弗。道德之要以慧善见。不视于四色。是地水火风。五情合六入为衰。心意识如幻如化。出入无形。痴意不尽。故与三流对。更出浮沉。何足珍。虽漏尽结解。有不净想。无色如为恶。苦住反为乐。舍利弗问。学佛之法。应有谤毁言不。女问。贤者舍利弗。云何为谤毁。答言。一好一恶。是为谤毁。女报言。未晓未了。大人所说。不以小为小大为大。好恶无二。等无异。谤身。身是色。谤意。意无形。四色法空。无形无造。何所受谤毁者。舍利弗答曰。卿所说是菩萨大人所行。卿未应菩萨。何缘乃说此事。女报言。大人为以何立。报言。普等为言。何谓为普。教授十方人。远苦得道。是为普。唯贤者所说。不说普。说生死勤苦耳。女语舍利弗。谓为普者。不见有人无人有教无教有法无法所念。是曰为普。不为见生死苦欲教之令得道。是为普。舍利弗。无有辩才析答此言。女尔时说偈叹曰。
人用三尘乱  辄为六衰着
五恶十贼对  三厄堕困穷
十二连相续  四色拘没三
不解名颠倒  坐受空聚藏
无故没三淫  自网投深渊
坚藏畏二三  自灭更受生
宛为空所缚  恒怀不净想
自呼是常安  为得真自然
是辈满阎浮  亿亿百万千
所行遍十方  不益一切人
当有随受行  皆共堕海流
可作大法行  入海勉欲根
决海令灭尽  平故无还流
返原尽欲室  令人归故乡
故乡名无为  号字清净堂
快乐多紫金  入出杨光明
恒边沙劫佛  莫不称叹说
以法空无戏  无相不愿识
渊流以海水  皆复不足说
广意开化人  自然常自安
惟念诸贤者  乃自反不解
无故自受缚  幻化受报应

注:
【普】: 本经用「普」代指大乘所揭示的生命真相,应是译者独自的译法,因其他经典的译文不见有此名相。
【用】:古汉语里通因。“人用三尘乱”意为人因三尘而惑乱。
【三尘】:即贪、嗔、痴三毒。
【三流】:业流、烦恼流、苦流。
【大人】:菩萨大士的旧译。
【未应菩萨】:未与生命实相相应(即未解生命实相)的大乘行者。

释:
道德之要以慧善见:
道指佛所揭示的真常之道,即生命实相。德指道的功能功用。本句经文的意思是:道与德的要义须以智慧了知。意为不取决于其他,无关性别。
不视于四色。是地水火风:
不见(不认为)有地水火风四色。
痴意不尽。故与三流对:
认假作真的痴心不尽除,就会和业流、烦恼流、苦流这三流相对应(即沉溺于三流)。
无色如为恶。苦住反为乐:
不解无相真如之深妙却反以为恶,住于导致诸苦的有相色法中又误以为乐。
未晓未了:
没有真知晓真明了。
不以小为小大为大。好恶无二。等无异:
这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说的,意为实相无分别。并不真的存在小和大、好和恶之类的区别。
谤身。身是色。谤意。意无形。四色法空。无形无造。何所受谤毁者:
如果说谤身,身是色,色即是空;如果说谤意,意无形,不真有。地水火风四色皆空,无形无作,哪里有被谤毁的人?
大人为以何立:
菩萨大士以什么为立?即菩萨以什么为立足点之意。
唯贤者所说。不说普。说生死勤苦耳:
贤者(此处指舍利弗)所说的,不是以实相教授十方人远苦得道,而只是说生死辛勤又多苦。意为舍利弗所说不究竟,是小乘法。
返原尽欲室:
欲室指装载五欲的色身。这也是文学化的表达。全句意为:证得实相不再受形(有欲望的色身),返回本源。
以法空无戏 无相不愿识:1
戏者戏论,不愿即无愿(不再于幻界虚假利益有愿)。这两句偈是 “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另一种表述。
无故自受缚 幻化受报应:
本是幻有却认假作真,受五欲系缚驱使,自然会继续在幻化的三界里轮回受报。

尔时四万二千罗汉。皆正意。第七住。八万五千释梵。皆逮无所行从生。六万四千贤女。起为佛作礼。住佛前说偈言。
今日女利行  为我众等说
闻说佛深法  令我心开解
实欲知道德  皆从何所来
聚合众一切  有何神妙德
而致与大众  莫不惊愕心
伏意往乐从  随教之所行
愿欲求天尊  愍发起濯众
至心受大慧  如来神化现
应时诸女身  倒愿去色欲
便欲作沙门  佛之知我情
毕觉诸审谛  使身如菩萨
宣佛神道教  当复转化人
诸贤大众女  俱起在佛前
头面稽首礼  愿得如佛像

注:
【第七住】:十住位中之第七住位,称为不退转住。
【无所行从生】:这是早期的译法,后世多译作无所从生法忍、无生法忍。
【神道教】:神妙的真常之道及其教法。

释:
倒愿去色欲:
众生都是颠倒见,认假作真,现在唯愿颠倒过来,除去色身的五欲。
毕觉诸审谛:
究竟彻底地觉知诸法实相。
愿得如佛像:
希望获得像佛那样的形象——既相好庄严又智慧如海。

佛语诸女。所说实至心。今欲求所愿。先当报父母。次当复由王得听可去耳。于是诸女。说偈报白言。
欲愿作沙门  先当报父母
次当复由王  得听可作道
为道不苦晚  但当勤开心
晓解心意本  一切与同等
便有决大意  心解乃至道
道从解心起  不住于缚着
化达观众见  如复心出生
从本知本空  知皆非常苦
心乱便随流  所见必有对
不生善恶想  尔乃作沙门

注:
【听】:听许。
【开心】:心开意解。非现在之义。

释:
所说实至心:
所说乃真实心语。
晓解心意本:
知晓解悟心意识的本来面目。
从本知本空 知皆非常苦:
从究竟本际(即诸法实相)而知晓此岸万法乃幻相假有,本质是空,都是非真非常且诸苦集聚的。

诸贤女。起往至父母所。长跪白父母及大王。今日受王恩德。来诣佛所。为尊女利行问佛深妙法。欲求无为道。现身及一切佛。为女说本末生死苦痛。但为色欲着。不知道德本。缘是无常至。当就三苦勤。愿欲作沙门。愿父母听我作沙门。当得道还度父母。父母语诸女。求自然道。各自见便利。随意所习行。汝曹尚去。我亦随汝去。汝自白语王。得听便自去用问我为。诸女稽首大王前。泪出而言。人在三界中。苦欲坐色想。不得自在。无常卒至无有代者。实欲作沙门。并与诸女俱。无为得道者。当还度父母。王愿从本意。王语女利行等。早欲使汝去。随行作沙门。以汝三事未足。是以不遣汝耳。一者未尽学识诸礼教。二者常乐未有见苦。三者口食恣味未有足者。以是故。不欲遣汝耳。若有至意者。便去勿疑。吾亦欲作沙门。王即起至佛所。作礼白佛言。闻说智慧意甚愿乐。国付太子。身归三尊给侍左右。并受法教。欲作沙门求道如佛。佛即放光若干种色。其明照十方。地为六反震动。诸天作乐覆满于虚空。散华名宝覆三千大千刹土天下丘墟皆平。其有大山。化为黄金。枯木更生。中有不端正者。皆得愿。树木枯者。皆生条叶。自然风吹。皆歌叹佛功德。生华者即自堕落。各气到佛所。罗住空中。各说偈赞佛功德。
今蒙圣神力  得救死复生
光色还本然  复实滋道成
生死淫乱色  譬于枯木时
值佛说音声  还来合本并
六色沉着瞑  四色合五欲
分别法空然  解道成法行
为得真定智  快乐得安宁
一切皆欢喜  稽首礼佛足

注:
【无为道】:实相无相无为,无二无别,无生无灭,亲证此实相即得无为道,也称证无生,得无生法、无分别法。
【自然道】:自然者,自古如是,法尔如是。自然道即自古如是之道。
【无为得道】:修无为法而得道。
【六反震动】:即六返震动。

释:
分别法空然 解道成法行:
了别有相万法皆是虚妄,本质为空,且法尔如是;解悟真常之道,成就证真破幻之法行。

尔时诸六通及罗汉。见华有是说。女利行即化为男子。复为菩萨一女子。作是二化变。众坐莫不欢喜。时一佛刹中无有女人。诸六通道者十万五千人。三万须陀洹。皆得阿惟越致。八万六千人及阿那含皆得柔顺法忍。不可计罗汉。更发无上正真道意。其有辟支佛行。即如弥勒辈。王即以国付太子。太子名辩积。拜跪白大王。王为欲施子孙之殃。与色身之福。施子孙。当以法财之利。持诛灭之怨大罪。与子孙。大国之治世世漏没。人根不知大慧。灭善之路。与子孙。当奈何。父王有教。不得不从。辄便礼拜。辞王而去。还国宫殿。坐领国。普告。若不到佛所求无为道作善孝者。罪与三逆等。太子于殿上。精进勇慧。广开大道意。心甚过本无量。即灭一城之恶。地即为六反震动。时人民皆言。愿太子便得作佛。我曹大众。皆当承弟。亦当作佛。佛时笑。五色光出。照于十方佛刹。人民皆发愿。令我得道如佛。天下饮食自然在前。如忉利天上。其国菩萨。皆如阿弥陀国中。太子辩积。得功德在宫七日。出诣佛所。从大众群臣大小人民无央数至佛所。为作礼住佛前。说亿亿万千偈。赞曰。
佛作三昧决  功德甚巍巍
光相威神照  感动三千刹
施人无上慧  德普入众心
感发开童蒙  莫不受福成
演咏法华事  改世濯群异
降伏犷强者  和更受柔顺
等寻道场光  世人受业长
去老逮空寂  不死而复生
除病远秽辱  色想没灭劳
阴盖即以除  清净无欲尘
思想受欲定  流布还无为
空定常寂然  不住不然行
不行无法识  示现光相成
本法无增减  常安寂空空
如来现神化  一切得真道
愚痴寂然定  心与无生同
我今听说法  演出法华慧
心解得发愿  一切得如佛
今欲城国土  愿便说法华
以何法行得  当有几事解
疾得是法华  依义说其慧
皆令分别知  一切心得解
晓了诸法事  当从中外得
得之为远近  便可立得佛
复更于劫数  久从几佛受
解慧而有要  须臾变化成
愿以具演说  皆令大众知
太子及众人  作礼还复坐

注:
【诸六通】:所有得六通的成道者。六通即: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
【阿惟越致】:不退转、不退失。
【柔顺法忍】:三法忍之一。得此法忍者能放下我执我见颠倒妄想,信解佛说顺服佛智,努力了解諸法实相并依佛所教修行。
【承弟】:承事师长,愿为弟子之略。
【无上慧】:即无上正等正觉。

佛语女利行。欲知法华之开解所示现也。当来过去现在诸佛。皆从是散身譬喻品得道知谛。尔时有亿百千天及诸梵。不可计人民。四十八万菩萨。逮得无所从生。其有声闻皆更发意。时不想菩萨白佛言。今日大众听闻法华三昧。解说事要都未受诀。佛告菩萨。今日说法华三昧者。皆以授诀有劫数。各各自有国土处所。是故不复说耳。若汝不解。自往皆问之。时太子及女利行。即白菩萨心中所欲问。即各说偈答报言。
惟贤上智慧  何以不解要
其有求想报  皆为不受慧
当说有处所  则非法华事
要当须口说  欲听真高声
不解其本末  语亦俱不知
指示道径法  犹若如盲人
师子之大音  尚复呼小声
受诀已得佛  不知礼正道
受诀有国土  譬亦如幻化
有对便出应  不复预思想
见附住教授  弥及去来今
神通无不知  不须有言说
受诀在空无  寂然安无为
常定不动转  私细人不知
开演于未然  寂静无所为
是为所乐国  清净为证正
不念有思想  是为快法安
相好示光明  是为勤苦现
弟子有人民  是为入欲浊
不苦不勤念  都尽不起灭

释:
受诀有国土 譬亦如幻化:
当佛授记菩萨道行者成佛后拥有佛国刹土时,那佛国刹土也还是幻化之域。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的存有是无相的。

如是说十八万亿偈报。菩萨即欢喜。说偈赞曰。
我自生愚痴  不解上人语
不知其音法  反呼未受决
如今所说偈  甚深难具陈
愿发本时意  与神共参论
时太子白佛言。今诸贤皆尚不解要。以善权方便开解。佛即笑。五色光从心口出。十方皆明。阿难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愿闻其说。佛语阿难。汝见大众不。阿难答言见。今是如来。问皆具答。各各在十方教化。度恒沙等天人民。皆使作佛。尔时自然雨香华七宝。覆三千大千刹土。而周匝遍无有空处。佛语太子。此法华所解。人身之事如是。尔时不可计洹沙百千人民。皆发无上正真道意。逮无所从生心。无数千声闻。皆逮阿惟越致地。阿难长跪白佛言。此名何经。云何奉行。佛语阿难。名法华三昧。女利行所问解人身散情经要集。若有男女。书写讽诵读。胜行檀八十劫。若供养对跪拜者。胜菩萨行慈三千亿万劫。若当晓解辗转相教。胜供养恒边沙佛。若有一闻是经者。不复更生死勤苦。不信谤者。此人以随末流。未复还本。佛语阿难。嘱累汝法华三昧事。千劫尚不能尽。粗说要谛。受书持奉行。勿得减一字。正书句逗相得。太子所从大众开解。各得道慧。皆如上首。起为佛作礼而去。

释:
若有一闻是经者。不复更生死勤苦:
如果有人听到此经并能信解,他将不会再受生死勤苦。因为知道是幻象,不会再当真了,只会一心借假修真,直至最终成就,跳出三界结束轮回。
不信谤者。此人以随末流。未复还本:
如果不信本经且诽谤,说明此人因为跟随泡沫般的假像(把幻相当真),还没有归根复命,回到本际。

小结:

本经详细阐述法华三昧,即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宇宙生命的实相精要,并宣示如何观行修持,如何证得实相,且明示:“若有一闻是经者。不复更生死勤苦”……
所谓成佛的法华,应该正是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