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译经三藏法师法天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大众中,尔时外道有疑欲决,迷大乘行,来至佛所稽首恭重,合十指掌问无我义:“大丈夫是一切智,常说此身无我。若身无我,本性亦无,云何说有哀啼、戏笑、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生?是我所疑。愿赐除断。如来所言身与本性,有无云何?”
佛言:“外道!谛听谛受,当为汝说。”
佛言:“身与本性,体本空故,说或有或无,斯成二法;言是有者,斯更虚妄。”
佛言:“当观全身,发、甲、皮、毛、两手、双足,至于脂、筋、脾、肠、骨髓等事,周遍内外,不见本性。”
外道言:“大丈夫!若彼不见本性,以我肉眼云何能见?或以天眼而能见乎?”
佛言:“天眼见彼,无色、无相、无住,此见非见。”
外道言:“若如是说,大圣妄语。若彼非者,云何现见有此啼笑、嬉戏、瞋怒、憎爱、两舌等事?以如是故,何得说无?又说或有或无,斯成二义?”又言:“大丈夫!若彼有无不得说者,云何说言彼有所著,彼无所著?”又言:“空者当何所如?”
佛言:“如是如是。空非所如,体不可得故。”
外道言:“若此者,笑哭、嬉戏、瞋怒、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见?”
佛言:“如梦、如幻、如化、如影像相。”
外道言:“云何梦相?云何幻化相?云何影像相?”
佛言:“幻化非相,空非执持,梦本体空。如阳焰故,影像无色,虚假不实。如是所见乃至一切事,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当如是见。
“复次有二种见,庄严真如。彼庄严者,此即名我,此即名他。是名人、补特伽罗,名人世间思惟。至于资财、男女、兄弟、妻妾等名,心所思惟庄严。彼如是法,无自无他、无人无命、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世间、无见者、无资财、无男女、无朋友、无妻妾等。彼一切事不见自性,云何彼出世间,庄严果报,善恶生灭?彼真如庄严果报,无善无恶,不生不灭,无烦恼、无快乐,而彼诸法各各如是!“又彼世间及出世间二种庄严,令诸有情因庄严故,而生烦恼处于轮回,久久展转不知真如。彼知法者思惟庄严,疑此苦受,彼苦受恶、远离解脱而不见道。愚痴有情以迷执故,轮转生死堕于恶趣,行世间法不见真如,尽彼轮回,由如织网用线展转复去复来。
“又如日月二种行往,昼夜隐显出没世间;诸行无常不久破坏,轮转生死来往亦然,而真如体离庄严句。
“又彼天人、乾闼婆等及彼女等,住于天上,以彼庄严果报,堕一切有;复有持明成就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彼以一切庄严果报,复堕地狱、恶精进天,以彼神通而作功德,以彼一切庄严果报,或堕彼天。
“又若帝释及转轮王,具最上德及最上句,以彼一切庄严果报复生傍生。智者于一切时,宜应远离天上最上大乐,恒观菩提之心,灵明廓澈,无自性、无挂碍亦无所住,一切皆空,亦复远离一切戏论。
“外道!菩提心相,不硬不软、不热不冷、无触无执;又菩提心相,非长非短,不圆不方、不肥不瘦;又菩提心相,不白不黑、不赤不黄,非色非相。彼菩提心,不作相非显耀,无性无缠缚,由如虚空而无色故,菩提心相而离观察。外道!而汝不知菩提心相与般若波罗蜜多而相应故;又菩提心相,自性清净,无物无喻,不可睹视,是最上句;又菩提心相,非诸物像,无相似者,如水成沤,虽睹非有,如幻化如阳焰喻,如泥团作诸坯器,众名虽具咸成戏论。贪、瞋、痴等亦幻化有,一味空故,如电之住刹那不见。观彼般若波罗蜜多及作诸善,亦复如是!至于谈笑嬉戏,歌舞欢乐,饮食爱欲,一切如梦。有情诸行毕竟体空,心喻虚空,疑当何立行般若行?恒若此观了一切性,自然解脱,得最上句。诸佛所说,无上菩提由斯生出,当作是观。作此观者得最上涅槃,乃至往昔造作诸过,咸悉除灭生无量德,而于此生不染诸过,专精观行决定成就。若与真如不相应者,应念非真如咒及金刚铃真如无生印,而起真如相应之行,决定圆满如上功德。”
尔时外道闻是语已,审谛观察,而彼疑纲皆悉除断,作是观已获住大乘,瞻奉欢喜,作礼而退。

经题:
本经是释迦牟尼为回答外道关于大乘的法无我义的问题而演说阐述的。圣是对佛的尊称,世间圣人之义。故名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译者:
法天。中印度人。原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 年)来到中国,初住鄜州译经,由河中府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后应宋太宗召,与天息灾、施护等同居译经院,各译所携之梵本。史载法天前后译经共计四十六部七十一卷。《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则谓法天与同时代之译经僧法贤为同一人。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大众中,尔时外道有疑欲决,迷大乘行,来至佛所稽首恭重,合十指掌问无我义:“大丈夫是一切智,常说此身无我。若身无我,本性亦无,云何说有哀啼、戏笑、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生?是我所疑。愿赐除断。如来所言身与本性,有无云何?”

注:
【有疑欲决】:有疑问希望得到确定的解答。
【迷大乘行】:对大乘法义及其指导下的修行有迷惑。
【本性】:自性。
【除断】:排除与了断。

佛言:“外道!谛听谛受,当为汝说。”
佛言:“身与本性,体本空故,说或有或无,斯成二法;言是有者,斯更虚妄。”
佛言:“当观全身,发、甲、皮、毛、两手、双足,至于脂、筋、脾、肠、骨髓等事,周遍内外,不见本性。”

注:
【斯】:这。
【二法】:二元对立之法,即分别之法。

外道言:“大丈夫!若彼不见本性,以我肉眼云何能见?或以天眼而能见乎?”
佛言:“天眼见彼,无色、无相、无住,此见非见。”
外道言:“若如是说,大圣妄语。若彼非者,云何现见有此啼笑、嬉戏、瞋怒、憎爱、两舌等事?以如是故,何得说无?又说或有或无,斯成二义?”又言:“大丈夫!若彼有无不得说者,云何说言彼有所著,彼无所著?”又言:“空者当何所如?”
佛言:“如是如是。空非所如,体不可得故。”

注:
【无色】:无物质。
【无相】:无形象。
【无住】:无住所。即无此人之意。
【着】:执着、执着。
【当何所如】:应当如何描述。此处的如是比拟之义,引申为描述。
【空非所如,体不可得故】:空不是可以描述的,因为它的实体不可得。意为空没有实体,故无法直接描述。

外道言:“若此者,笑哭、嬉戏、瞋怒、憎爱、两舌等事,当何所见?”
佛言:“如梦、如幻、如化、如影像相。”
外道言:“云何梦相?云何幻化相?云何影像相?”
佛言:“幻化非相,空非执持,梦本体空。如阳焰故,影像无色,虚假不实。如是所见乃至一切事,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当如是见。

注:
【当何所见】: 当作何见。意为应该怎么看。
【影像相】:象影像般的形象。意为此相如影子般虚幻不实。
【幻化非相】:幻化而成的相不是真实相。
【执持】:手持、用手把握。
【空非执持,梦本体空】:空无法象实物那样,可以用手执持把握,因为它和梦一样没有本体。

“复次有二种见,庄严真如。彼庄严者,此即名我,此即名他。是名人、补特伽罗,名人世间思惟。至于资财、男女、兄弟、妻妾等名,心所思惟庄严。彼如是法,无自无他、无人无命、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世间、无见者、无资财、无男女、无朋友、无妻妾等。彼一切事不见自性,云何彼出世间,庄严果报,善恶生灭?彼真如庄严果报,无善无恶,不生不灭,无烦恼、无快乐,而彼诸法各各如是!又彼世间及出世间二种庄严,令诸有情因庄严故,而生烦恼处于轮回,久久辗转不知真如。彼知法者思惟庄严,疑此苦受,彼苦受恶、远离解脱而不见道。愚痴有情以迷执故,轮转生死堕于恶趣,行世间法不见真如,尽彼轮回,由如织网用线辗转复去复来。”

注:
【庄严】:在古代印度人的语境里,庄严原意是装扮、打扮使之庄重亮丽,非现在之义。此处引申为造作、有为。
【真如】:
亦名如、如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法性、法身、法界、实际、本际、本觉、灵觉、自性、真常自性、妙明元心等,是真正存在的、如如不动的something 。它无相无为、无二无别、无此无彼、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有的佛学辞典将真如释作: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等等,是不准确的。“如”、“如如”、“真如”在相关表述里是名词而非介词。
请看《大般若经》的宣示:
“善现,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法真如,无二、无二处,是一真如,如是真如无别异故,无坏、无尽,不可分别。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善现,如是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觉知一切法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由如实觉真如相,故说名如来、应、正等觉。”

【庄严真如】:庄严与真如。此处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偏正结构,即前面说的二种见,一种是庄严,即造作,是有为法;另一种是真如,是无生法、无为法。
【补特伽罗】:这是音译。又译为福伽罗、弗伽罗,或简称为普罗,意译为数取趣。这个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各家通用,泛指轮回于六道的主体,即众生、有情、个体之“我”。

释:
彼庄严者,此即名我,此即名他。是名人、补特伽罗,名人世间思惟。至于资财、男女、兄弟、妻妾等名,心所思惟庄严:
持造作(行有为法)的人,就说有我,有他,亦即说 有人,有补特伽罗,有人世间思维,乃至有资财、男女、兄弟、妻妾等,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造作。
彼如是法,无自无他、无人无命、无补特伽罗、无有情、无世间、无见者、无资财、无男女、无朋友、无妻妾等。彼一切事不见自性,云何彼出世间,庄严果报,善恶生灭:
持真如见的人,知道其实并没有自己、他人、有情、世间、见者、男女、资财、妻妾等。一切有相的事物都没有自性,哪里有出世间、庄严果报、善恶生灭等等。
“彼如是法”的如应该是真如之义,即持真如见的法。这一句译得不够清晰,或者传抄有误。
彼真如庄严果报,无善无恶,不生不灭,无烦恼、无快乐,而彼诸法各各如是:
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果报,本质上都是无善无恶,无生无灭,无恼无乐的,所有的事物和造作,本质上也都如此。
又彼世间及出世间二种庄严,令诸有情因庄严故,而生烦恼处于轮回,久久辗转不知真如。彼知法者思惟庄严,疑此苦受,彼苦受恶、远离解脱而不见道:
那些行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两种造作,由于(不明诸法实相)而让众生因造作而生出烦恼,以致始终处于轮回中,不停的轮转却不知有真如缘起这一实相。他们(包括所有修出世法想脱离生死轮回,却没有彻底了知生命真相的修行人)误认自己知法(真理),常常思维“造作之法”,怀疑这是苦受,那是恶受,结果反而远离解脱不得见道。

“又如日月二种行往,昼夜隐显出没世间;诸行无常不久破坏,轮转生死来往亦然,而真如体离庄严句。
“又彼天人、干闼婆等及彼女等,住于天上,以彼庄严果报,堕一切有;复有持明成就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彼以一切庄严果报,复堕地狱、恶精进天,以彼神通而作功德,以彼一切庄严果报,或堕彼天。”

注:
【破坏】:破灭与败坏。非现在义。
【真如体离庄严句】:真如实相没有造作,是无为法。
(离……句 是佛经的常用句式,意为一切都是假名言说,“离……句”等于不再假名称之,而离开假名则无万物,故“离某某句”意为“没有某某”)
【一切有】:一切有相、有个体意识的假有幻有。
【持明成就】:古印度民间称 以咒术和草药而成就某种神通为持明成就。
【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天龙八部之属。
【恶精进天】:不喜精进的天人。此处的天是天人的省略用法。佛经中常见。
【或堕彼天】:此句的天则是天道、天上。有欲界天(六层)、色界天(十八层)和无色界天(四层),共二十八层天。

“又若帝释及转轮王,具最上德及最上句,以彼一切庄严果报复生傍生。智者于一切时,宜应远离天上最上大乐,恒观菩提之心,灵明廓澈,无自性、无挂碍亦无所住,一切皆空,亦复远离一切戏论。”

注:
【帝释】:即帝释天。
【最上德】:最上乘的福德、功德。
【最上句】:(在其统辖的世界里)享有最高的名号,最多的赞誉。
【傍生】:畜生道的众生。
【天上最上大乐】:天界的快乐远高于人间,尤其无色界天人的禅定之乐堪称最上大乐。
【菩提之心】: 字面意思是觉悟觉醒的心,这里指真如。

“外道!菩提心相,不硬不软、不热不冷、无触无执;又菩提心相,非长非短,不圆不方、不肥不瘦;又菩提心相,不白不黑、不赤不黄,非色非相。彼菩提心,不作相非显耀,无性无缠缚,由如虚空而无色故,菩提心相而离观察。外道!而汝不知菩提心相与般若波罗蜜多而相应故;又菩提心相,自性清净,无物无喻,不可睹视,是最上句;又菩提心相,非诸物像,无相似者,如水成沤,虽睹非有,如幻化如阳焰喻,如泥团作诸坯器,众名虽具咸成戏论。贪、瞋、痴等亦幻化有,一味空故,如电之住刹那不见。观彼般若波罗蜜多及作诸善,亦复如是!至于谈笑嬉戏,歌舞欢乐,饮食爱欲,一切如梦。有情诸行毕竟体空,心喻虚空,疑当何立行般若行?恒若此观了一切性,自然解脱,得最上句。诸佛所说,无上菩提由斯生出,当作是观。作此观者得最上涅盘,乃至往昔造作诸过,咸悉除灭生无量德,而于此生不染诸过,专精观行决定成就。若与真如不相应者,应念非真如咒及金刚铃真如无生印,而起真如相应之行,决定圆满如上功德。”

注:
【菩提心相】:字面意思是 已经觉悟的心所获悉的实相。别的译师很少这样译,多译为:法界、法性、佛性、真如、真如法界等。
【虽睹非有】:虽然能够看见却不是实有。意为只是影像。
【专精观行】:专心精进地行止观禅定。
【非真如咒】: 不是真如的总持。疑是传抄中误加了一个非字。应是指经文里关于真如的择要闻述,如《心经》。
【金刚铃真如无生印】:应是指坐禅时所结的一种定印,具体不详,搜索全网,亦未查到,疑是翻译或传抄有误。

释:
这段经文前面指向的是彼岸真如法界:它无色无相,无物无喻,无觉无观(因为没有人,当然也就没有觉与观),自性清净,只有一切即一、犹如虚空的无相整体,没有任何生灭造作、二元对立。而般若智,就是洞悉此生命实相的大觉智。
而“非诸物像,无相似者,如水成沤,虽睹非有,如幻化如阳焰喻,如泥团作诸坯器,众名虽具咸成戏论。贪、瞋、痴等亦幻化有,一味空故”诸句,说的则是此岸,即真如法界化生出众生,众生所具的贪瞋痴、饮食爱欲,以及执持的各种物像,都是如幻化如阳焰的,只是假名戏论,一切如梦,有情诸行毕竟体空,包括般若波罗蜜以及各种善业,也都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但尚在梦中就须行梦中佛事,否则就无法从梦中醒来)……
末段则指出:常作这样的止观禅定,能亲证真如,从而知晓一切法性,即洞悉诸法实相,得自然解脱,得最上涅槃。乃至往昔所造诸过,也都能除灭,而于此生不染诸过,决定圆满如上功德,所以应该专心精进地止观禅定,发起和真如实相相应的真正修行。

尔时外道闻是语已,审谛观察,而彼疑纲皆悉除断,作是观已获住大乘,瞻奉欢喜,作礼而退。

注:
【审谛观察】:仔细认真地思考观察。
【疑纲】:应是疑网之误。。
【获住大乘】:获得住于大乘法义、修菩萨道的认知、决定。

小结:
本经回答关于大乘法无我义的问题,阐明此岸的我及我所见皆如梦如幻如影像相,虚幻不实;众生不察,因造作而处于轮回,久久辗转不知真如。应知真如无相无为,无一切二元对立。亲证真如实相,自然解脱,恒行相应的无为法,专精观行决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