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
本经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佛语,故称佛语经。
译者:
菩提流支,又译菩提留支、道晞、道希。北印度佛教三藏法师,北魏译经师。译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所问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等三十余部。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毗耶离大林楼阁上,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八万四千诸大菩萨,复有学、无学无量人众围绕说法。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龙威德上王,从坐而起,整服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如来先说佛语修多罗诸经,复有说非佛语。世尊!此有何义?云何受持?”
注:
【婆伽婆】:又译薄伽梵,是世尊的音译。世尊者,因具无上觉智而成为世间最尊贵、最受尊崇的人。
【毗耶离大林楼阁】:又译毗耶离大林重阁讲堂,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猕猴池边大林中。
【有学、无学】:用以指称、标明学道修道状态的名相。有学即修道路上还须上进修学,无学就是学道已至圆满不更修学。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
【修多罗】:又译修单罗、素怛罗等,皆为音译,义译则是契经。
【有】:古汉语通又,此处是又义。
释:
如来先说佛语修多罗诸经,复有说非佛语:
如来之前说了诸多契经,可是有时又说那不是佛说,佛并无说法(如“说法者无法可说”,“言佛有所说则是谤佛”等)。
尔时佛告龙威德上王菩萨言:“善男子!如汝所问,于诸经中而说佛语、非佛语者——善男子!——如是非语即是佛语。善男子!善思念之!我于今者善为汝说。”
时龙威德上王菩萨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乐欲闻。”
释:
如是非语即是佛语:
象这样否认佛有说法,这本身就是佛所说之法。意为佛所揭示的是实相,而实相无相,无有言说,故无说即是佛说。也就是说,所有无说、非语,以及其他经典里的“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等指向的都是彼岸实相,并非此岸幻界。而昭示彼岸实相既无相也无言说的,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佛语。
佛言:“善男子!言非语者即是佛语;善男子!言佛语者,是则名为最重身业。我之所说,皆悉无有不利身业、口业、意业,彼亦无语、无能说者,亦无言者。善男子!诸有色语皆非佛语。若,龙威德上王!色非语非佛语者,受、想、行、识非语亦非佛语;善男子!若无色语,无受、想、行、识语者,是名佛语。
释:
言佛语者,是则名为最重身业:
说佛有说法,就叫做最重的不善身业。因为,佛说法也是幻相之一,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等于没有明白佛所揭示的实相,等于仍在认假做真,仍在无明状态。而无明,当然是最重的不善业。
换言之,在本质上(实相里),是没有能说的人和所说的法的,凡是有能说和所说的,都是幻相,故就实相而言(即从本质上说),说佛有说法且认为这是真相,等于着相,等于耽于幻相,忘却实相。
类似的经文在大乘经典经常出现,旨在说明实相无相又无言。这种表述本身是一个谜面,为的是让弟子由此参出背面的谜底,并非就是字面意思,就是在说不须说法,不须修证等,因为在有相的此岸,显然佛有说法,而且也必须有佛说法,众生才能了解真相,才能从大梦中醒来。
所以,说佛无语,指向的是彼岸实相,即真如法界没有任何言说;说佛有说法,指向的则是此岸幻相,有相的此岸当然有佛说法。虽有佛说法,仍属幻相,仍是梦中佛事。这样认知,才是正解正见。
彼亦无语、无能说者,亦无言者:
它(实相)没有言语,没有能说的事物,也没有说话的人——这说的还是实相。实相里只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相无为、无二无别的真如,故既无具象的个体,也无能说、所说的一切。
诸有色语皆非佛语:
一切认为真有形色之事物的言语都不是佛所说语。
色者,物质也。直译是有色彩有形象之事物,包括众生。
色非语非佛语者,受、想、行、识非语亦非佛语:
就像说有形色就不是真实语也不是佛所说语一样,说有受、想、行、识等五蕴同样既不是真实语也不是佛所说语。
意为在本质上,即彼岸实相里,既没有形色也没有五蕴,没有非语非佛语这类事。
若无色语,无受、想、行、识语者,是名佛语:
如果说的是没有形色,没有受想行识等五蕴,就叫作佛所说语。
“善男子!若有身、口、意业语者,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身、口、意业语者,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地、水、火、风、空界如是等语,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有不说地、水、火、风、空界等者,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贪、瞋、痴语,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贪、瞋、痴语,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漏语及无漏语,不名佛语;善男子!若非漏语、非无漏语,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所悕,如是语者不名佛语,以彼佛语不悕求故。善男子!若无高下,如是语者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事语、非事语者,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有非事、非非事语,是名佛语。善男子!若于自性清净法上言得证者,彼非佛语;善男子!若非自性、非他性语,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实语、非实语者,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实语、无不实语,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此语是凡夫人之所说语、此是圣人之所说语’,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凡语、无圣人语,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内语及有外语、内外语者,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内语及无外语、内外语者,是名佛语。善男子!若于诸法,有色所依,受、想、行、识所依语者,不名佛语;善男子!若于诸法无色可依,亦无受、想、行、识可依,如是语者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处语,是魔王语、是魔民语,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一切诸处语者,是名佛语。善男子!若有色觉分别而语,受、想、行、识觉分别语,不名佛语;善男子!若无色觉分别而语,受、想、行、识觉分别语,是名佛语。以此义故,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注:
【处语】:处即十二处,亦名十二入、十二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内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合称十二处。处语概指说有十二处的言说。
释:
这一整段经文指向的仍旧是彼岸实相,意为实相无相无为无二无别,没有具象的个体、人事,故没有身口意业语、地水火风语等等,也不存在有漏语无漏语、凡夫语圣人语、实语非实语,以及高下、内外、是非等等区别对立,更无有所希求之类的事……在彼岸法界,没有任何能说、所说,能求、所求。
若于自性清净法上言得证者,彼非佛语:
这也是从彼岸实相的角度说的:实相里无所谓修证智得,故不言证。
凡是这类经文都应特别注意,它们说的都是彼岸实相,而非此岸现状(就像灯谜的谜面,一堆描述,为的是让大家猜出谜底,而非描述本身即是谜底),决不能将两者混淆,把彼岸的无行拿来否定此岸的“应行”。也就是说,如果从此岸的角度说,当然必须修必须证,因为在虚幻假有的此岸就必须行梦中佛事,否则你无法从连绵了无数劫的立体大梦中醒来。
常常有人望文生义,混淆两者,误将指向彼岸的经文当作此岸的标准,尚在此岸就放言不须修不须证,没有智也没有得,且以此为究竟为圆觉。这显然是南辕北辙,张冠李戴,大大地错会佛意了。
以此义故,魔及魔民不得其便:
因为有这个实相及揭示此实相的法义,魔和魔民就不能随其心意迷惑扰乱众生了。意为获悉真相后众生就不会被魔扰乱,不会再认假作真贪嗔痴慢了。
“复次善男子!言菩萨者,若色无我,亦不分别非是我所,如是受、想、行、识无我,亦不分别非我所者,名为菩萨”。
释:
若色无我,亦不分别非是我所……名为菩萨:
如果明了有形色的一切均无自性,也不分别不执着此等知见,就叫做菩萨。因为菩萨即觉悟的有情,真觉悟了就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无相,亦无我之所知所想,实相里只有如如不动的真如法界。
时龙威德上王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以何义故而有言说?何者言说?”
佛言:“善男子!魔波卑掾……复次,善男子!若菩萨色不作念我当如是,受、想、行、识亦不作念我当如是,如是菩萨于一切处皆无有语。龙威德上王!诸善男子有上胜者,断一切语、断一切障、灭诸我慢、断一切网、离诸二见、离一切想,以无语故,云何有言?亦无可语。是故非语名为佛语。
善男子!以此义故,当如是知此是佛语。
注:
【魔波卑掾】:即魔王波旬。波俾掾是波旬的另译。
【上胜者】:上等根器的人。
释:
断一切语、断一切障、灭诸我慢、断一切网、离诸二见、离一切想,以无语故,云何有言?亦无可语:
这段经文说的还是彼岸实相:实相无相、无语、无障、无慢、无网,离一切对立分别,离一切想。实相本就不存在言说这回事,所以哪里有言说?也没有任何可说的。
是故非语名为佛语:
所以无有言说就叫作佛说。
若无身无身行、无口无口行、无意无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谤非不谤、不生不起、无想无处、无住无没、非寂非行、谛语不动,复非不动而亦不住,自然不缘亦非不缘,善男子!此是佛语。以彼无有可能语故,是名佛语。
释:
没有身口意诸行,也没有行或非行、动或不动、谤或不谤、不缘或非不缘等等二元分别对立,就是佛之所说。为何?因为实相无相,无二无别,也无人无事,完全没有言说的可能,故无语(以及无行、无分别等)即是佛语——这说的当然还是彼岸实相而非此岸幻相。
其中“彼无有可能语故”一句可谓天机,学人可细参。
“善男子!菩萨能作如是学已,是则名为学上上智光明佛语、清凉佛语,遍悦一切诸众生身、开发一切诸众生意,趣向佛智受持法义;遍悦一切诸菩萨众,觉诸睡者善入法界,是善决定向于法轮;转于法轮、击大法鼓,降诸魔众、降伏异怨、降伏一切诸外道众,是能救护向恶道者、是能庄严诸佛世界、是一切佛之所称叹,必坐道场。如是菩萨已坐道场,如是菩萨已得菩萨诸陀罗尼。”
注:
【上上智】:比高等智慧还高的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
【开发】:开解生发。
【睡者】:此处以沉迷梦境的酣睡者,比喻不知是幻、认假作真的众生。
【决定】:确定。
【异怨】:有异心有怨恨的众生。
【陀罗尼】:总持。便于记诵的纲领、要义。
说此佛语法门之时,圣龙威德上王菩萨菩提分法皆悉满足,实时获得无生法忍;二万六千诸菩萨等,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八千比丘得无漏法。复有八万四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以神力雨种种花,供养世尊。
如来说是法门之时,圣龙威德上王菩萨,及诸大众天、人、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
【菩提分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又译为三十七道品,是佛所教示的声闻乘基本修行内容,是声闻弟子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必由路径。
【无生法忍】:大乘佛法里最常见最重要的名相之一。存在诸多曲解,故这里稍加详释:忍的意思是:认证,认知,体认。
什么是无生法呢?
我们色身所处的“世界”,生生灭灭,起起落落,是有生有灭的,呈现的是生灭法。但如果亲证真如(或称如、如如、如来藏、灵觉,自性,佛性,法性、法身、法界等),就会获悉:色身及其眼前万象原来只是本觉真如或直接或间接的幻现投影,非真非实!所有景象均是幻相,所有事物均是幻生……而能够幻化出众生的那个真如本觉,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自在永在的。它没有生,也没有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如不动法尔如是。它呈现的是寂静的、永在的无生法。
亲证众生及其所见均是幻相;所有生命并无真生,只是幻生,真正的存有不生不灭自在永在,就是证到无生法,得无生法忍。
【无漏法】:证得无我,破除我执,永断三毒,即得无漏法。声闻乘四果阿罗汉即是成就无漏法的圣者。大乘亲证真如,破我执法执,亦得无漏。
小结:
本经和所有大乘真经一样,以遮诠的方式提示实相,但更精悍更集中,因为只是聚焦彼岸实相,完全不谈此岸现象。通过各种“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昭告世人,实相无相,无生无灭,无为无别,无人无事,无有言说,亦无所说一切,故从最究竟的意义说,无语就是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