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 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 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 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 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 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 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 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 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 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 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 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 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 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 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 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 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 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 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 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 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 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 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 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 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 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 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 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 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 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 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 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 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 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 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 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 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 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 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 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 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 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 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 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 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 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 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 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 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 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 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 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 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 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 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 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 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 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 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 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 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 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 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 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 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 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 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 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 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 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 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 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 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 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 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 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 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 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 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 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 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 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 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 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 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 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 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 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 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 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 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 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 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 『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 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
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 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 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 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 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 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 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 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 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经题:
《金刚经》现存六个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流传最广,因它偏于意译,简洁流畅,琅琅上口,适合读诵,也符合华人好简的特点。
玄奘法师的译本完全直译,略显繁复但更周全准确。故我们的学习以罗什法师的译本为主,法义过简而不明处则参照玄奘法师的译本,力图准确理解《金刚经》🙏
罗什法师译本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为像金刚石那样坚硬锐利、能以佛智引导人到彼岸的经文。
玄奘法师译本经题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为能斩断象金刚石那样坚硬顽固的烦恼悲苦、以佛智引导人到彼岸的经文。
表面上略有差异,实质一样。即:能引导人到彼岸的般若智是像金刚或比金刚还锐利的。

译者:
鸠摩罗什(344-413),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法师自幼天资超凡,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主持译出《大品般若经》《金刚经》《佛藏经》等经论,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不同典籍里记载略不同)。
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以意译为主,简洁明快,朗朗上口,适宜诵读。他翻译的经卷被称为旧译,玄奘法师等人的译文被称为新译。
玄译本的译者玄奘法师在《心经》略注里介绍过了,这里从略。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
【祇树给孤独园】:又译祇园精舍。“祇树”指舍卫国太子祇陀的树,“给孤独园”指给孤独长者的园子。后者向前者买了这园子,树则没卖,仍属太子祇陀所有。两人一起将此处供养给佛作为居住、说法的处所,当时常随佛驻此修学的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
【讫】:完成,结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注:
【须菩提】:这是音译,意译为善现。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
【善护念】:很好地守护忆念。
善付嘱:很好地交代嘱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指亲证真如,获悉宇宙生命实相,获得世间最高觉智。
【云何住】:(心)怎么住?应住什么地方?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注:
【谛听】:仔细听。

释:
为何须降伏其心?因我们的心总是在认假作真,总是心猿意马,贪嗔痴慢疑等等。
另须注意:佛讲了发菩提心,又讲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说明并非“顽空”,并非万般皆无。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此为现象界生命的四种生起形式。鸡鸭等是卵生,人、牛羊等是胎生,水边的生物是湿生,天人是化生。
【无色】:三界之一界是无色界,其中众生无色身,只有灵识(神识)。
【有想、无想】:亦是无色界众生之一种,是前世修禅成就(如修到有想无想定等)所得果报。
【涅盘】:这是音译。又译为泥洹、般涅盘、般泥洹。意译为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
【无余涅盘】:行者证道得果后如果下一生不再入三界受形,即入无余涅盘。此生证道后尚余色身,称有余涅盘。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此四相在《菩萨道树经》里表述为:“一者不计有身。二者不计有人。三者不计有寿。四者不计有形”。寿表时间,形表空间。故无此四相意为:不认为真有色身、不认为真有他人(一个个分离的个体),不认为真有时间,不认为真有空间(因为这些都是幻相,假相)。
为何“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因为真菩萨是真知道相空“如”有的,即,很知道相是假相,身相背后的真如(四十二章经表述为灵觉)才是真正的存有。
注意佛说的是有我相……即非菩萨。说的是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
【住】:滞着、停留、执着之意。
【福德】:能带来福报之徳行。
【但应】:只应。
【如所教住】:住于如佛所教示的法义中。

释:
不住相布施即是常说的三轮体空行布施,即,没有施者相,没有受施者相,也没有所施物之相。
为何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因为若解幻相且无相布施,即是真行菩萨道,即是趋往大解脱大自在的真常彼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释:
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因如来真身无相。
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因为身相是幻相,并非实有。
为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因为都是一真法界之本觉真如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现。有人不解也不接受此岸是幻相,因感官传递给我们的都是错觉,让我们误以为真,就在错觉中孜孜以求,好不辛苦,直到临死才知竹篮打水,白忙一通,但已来不及。有人解空却不解现象空本质有,此岸空彼岸有。不解佛说的是相空,相背后的真如是实有。这是应该特别留意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了知一切相不是真相,就是真见如来了。因如来无相却真有。
如来者,即真如来显。真如是佛之法身,亦是众生法身(诸佛众生共一法身)。但众生未证悟前沉溺于幻相,本觉被遮蔽,浑然不觉,故不得度,不达真如法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注:
【无量千万佛】:众生已经流转了无量千万劫了,所以也有无量的佛出世。
【所】:所在。
【善根】:好的根本。指有正法种子,有慧根。
【净信】:彻底、清净地相信。

释:
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能生起信心,以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真语实语。
当知是人……一句:
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只在一位佛三四五位佛跟前受教种下善根,而是已经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下善根了,故听到这样的言说,能一念生起净信,这样的人如来悉知悉见,而且这样的众生能够获得无量福德。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众生已经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即已经知道相是假的,其本质为空了)。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
【法】:万物万象及其法则。
【如筏喻者】:就象乘竹筏过河的比喻,即,到岸后人们弃筏登陆,不会扛着竹筏上岸。

释:
此段经文意为:应该既不取法相也不取没有法相这个相,因为真相是既没有相也无所谓无相这回事。在彼岸,有相和无相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只有如如不动的灵觉。故佛法都应舍,何况非佛法的事物(注意,应是到岸后才舍佛法)。
常见的误读是,解成一切皆空万般皆无;或者非有非无在中间。正解是不应着相,因为相是幻相,但幻相背后有真有,即真如。就象有树影就有树,不会只有树影没有树一样。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处玄奘法师的译文是:
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注:
【补特伽罗】:梵语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屡次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泛指所有“有情”、“众生”。
【无为】:此处指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的本觉真如。

释:
此段经文应取玄译。因其他经典里类似的表述都译为“少法”而非“定法”,依上下文看,也更符合佛意。
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一句:
如来所证的真如无相无为,故不可取,不可说,也无所谓非法和不是非法,因它只是如如不动的灵觉,不存在现象界这边的取、说、非法或不非法之类。
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所有贤、圣、众生都是真如所显现的(以投影幻化的形式显现。参见《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等)。
为何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证得的?
因如来证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色身及其所见全是幻相!而那真正的存有是无相无别无起无作的,故在此意义上说,无有少法如来证得(实际是说,没有什么有相有为的法是如来证得,如来证到的是无相无为的真如。此处有跳跃有伏笔,是谜面非谜底,绝非字面意思。请留意。)
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也是此意。真如既无相又不可说(难以描述),且如来在现象界(幻界)的说法本身也是幻相之一(虽然也是幻相之一,却必须说,否则众生就无法明白这是幻相),故说没说(没说是就本质说的,不是就现象说的。就现象而言,当然是说了,而且正在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注:
【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有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释: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说“是福德”是就此岸现象界说的,“非福德”则是从本质上说的,因为从本质上说,此岸的所有相都是幻相,故即非福德;但众生尚在此岸,须言说指称,所以又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释:
皆从此经出:
从此经出的意思是从此经所揭示的般若智慧出。非单指此经文字。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间是幻界,佛、法是导人出幻的舟楫,本质同于幻界万法,本质亦空,故说即非佛、法,但要超出幻界又离不了佛、法。
现象和本质正好相反。在现象界成立的,在本质那边不成立,但我们眼下又在现象界,须假名言说指称它。所以有“是什么—非是什么—是名什么”的三段论。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注:
【须陀洹】:小乘修行果位。又译为预流、入流。即将加入圣者行列,故称“入流”
【无所入】:因是幻相,入流的本质也是空,故说无入。
【斯陀含】:意为一来。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思惑。欲界思惑共九品,斯陀含只断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未断,因此还需要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实无往来】:同上,因是幻相,往来本质也是空。故说实无往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注:
【阿那含】:意为不还。在二果基础上断除欲界思惑的后三品后,即不必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四十二章经》。
【而实无来】:其实本来就没来。因为来去都是幻相,是假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
【阿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证得无我,得不生之圣果。多有神通,能飞行变化。受人天供养。
【无诤】:此处意为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
【三昧】:三昧即三摩地,正定、深定之义。
【阿兰那】:又译阿兰若。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因可供出家僧侣静修,后引申为佛教僧侣的聚集地、住所。

释: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阿罗汉也是幻相里的修行果位,本质也是空,如果阿罗汉认为我得阿罗汉道,就是着相了(注意这是就本质说的,目的在于破幻相。但就色身仍在现象界的声闻人来说,仍须修行阿罗汉道,求证阿罗汉果,只是不应着相)。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幻界的修行本质上也是幻相之一,故说须菩提实无所行,但因尚在幻界须言说指称也须修行,故又说须菩提乐阿兰那行(乐于出家修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注:
【然灯佛】:亦作燃灯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是释迦佛的老师。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燃灯佛,又名定光如来或锭光佛。
【于法实无所得】:因所证得的是无相无别无生无灭无作无为无法言传的真如(如来藏),其中没有色身,没有个体,也没有得失之类的事,故说无所得;且此证得并非从外得,而是本自具足、本就存在的,只是之前被幻世的尘垢覆盖住了,现在经由修行彰显出来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佛土仍是幻相,本质仍空,故说则非庄严。但因尚在幻界须指称它,故是名庄严。名者,假名言说之意。
本经大量出现的三段论对应的都是:
现象—本质—现象,即幻界—法界—幻界。
请留意。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
【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缘取的对境。
【不应住色生心】:意为不应把心住在幻相里,不应把虚假的色法(有形的物质等)当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不住相、不着相而生起行菩萨道的心。生行菩萨道之心,即是生借假修真自觉觉他之心。(从这段经文也可看出,并非一切皆空。空的只是相,相背后的真如是真有,否则佛也无须费口舌说法,更无须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请留意。)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佛说色身并非身(因从本质上说,身是幻身),但尙在现象界须言说,故把它叫作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注:
【恒河】: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经印度北部及孟加拉国,全长2,510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恒河也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恒河流域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共有4亿以上人口居住于此。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释:
随说是经及以下:
随缘宣说这部经典。
为何受持四句偈有大福德?
因偈是经中核心要义之归纳,受持它等于受持此经。
受持此经为何福德远胜于前述各种布施?
因前述布施仍在幻界中,后者才是迈向真实的步履。真的当然比假的有价值得多得多得多😊
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即亲证真如,洞悉宇宙生命实相,并经由菩萨道修行,超出幻界,成就佛果,抵达不生不灭的真常彼岸。
如佛塔庙:
这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是:如佛灵庙。而玄译是直译,更准确周全(误认佛法不认为有灵识的学人细思之)。
若尊重弟子:
象很尊重师长的弟子一样(其中有省略)。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释:
为何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因这个般若波罗蜜仍是在幻界的言说,既不是那个难以言传的真般若,真获般若后,也会知道彼岸实相并无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只有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即一真法界(但你尚未证入实相时则需要语言般若的助力)。
如来无所说同此义。如来说法只是语言上的法,非那真正的法,而真正的法,实相,是无相无言的。在此意义上说如来无所说。
(佛经义深,不能望文生义抓个名相就跑。)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释: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三段论对应的还是现象—本质—现象。即,所说的世界是幻相,在实相那边并无世界,但此时仍在幻界,须言说指称,故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
三十二相:
佛有殊妙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何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因有殊妙三十二相的如来是化身到此幻界的如来,是化身佛,也是幻相之一,非真身佛。真身佛即法身佛是无相的。真理解这一点才是真见佛。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同前释,在本质那边,即彼岸,是没有三十二相的,但在现象界这边,化身佛有三十二相,且要言说指称,故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释:
为何受持本经远胜于各种巨量布施?
因前者是通向真实彼岸的,后者仍是幻界之幻事。幻事再多也是假的。属于无用功、竹篮打水。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注:
【则生实相】:则知晓实相,证得实相。
【非相】:非有相。

释: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那个实相,则无有形相,所以如来说它才是实相。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诸佛首先是亲证实相无相的,故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意为诸佛起码是亲证实相,洞悉实相无相的,在此基础上继续修六个阶位,最后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才是真正成佛。并非如流行所说,心念一转,即身即佛。
请注意:是实证到而非仅仅在理论上知道。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注:
【歌利王】:又作羯利王、迦梨王等。意译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此王恶逆无道。尔时佛为忍辱仙人,为化度众生于城外修禅定,王率其一族宫人游观到树下。婇女来佛处。佛为说法,王见之生恶心。问佛曰:汝得罗汉果耶?佛言不得……王曰:然则汝以尚具贪欲烦恼之身恣见女人耶?佛曰:我虽未断贪结,内心实无贪着。王即试之,截佛耳而颜容不变,群臣谏王,欲使中止,王不听,更劓鼻削手,节节支解。时天大雨,飞沙走石,王心生大怖畏,忏愧请佛哀愍。佛言我若无瞋恨,即令此身恢复。如是发愿已,身即复本,王愈发忏愧,遂入佛门。

【忍辱波罗蜜】:六度里的忍辱度。

释:
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同前所析,对应的是现象—本质—现象。即幻界说的第一波罗蜜,于无相的法界也不存在,但众生尚在幻界需要言说,故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注:
【忍辱仙人】:修忍辱且具神通的修行人。

释:
为何不应住色生心?
因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幻相,你若着相深住此六尘,就是认假作真上当受骗。
为何应生无所住心?
因相是假的,真心却真有,故应借假修真(注意此真心非彼妄心,即,并非幻身里起心动念的那个妄心,而是妄心背后的妙明真心,本觉真如。)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心如果有执着,所执着的也不是真有(所谓心住幻相也枉然,相既然假,住也白住。就像打拼一生,最后仍是两手空空赤条条走)。
不住色布施:
即不住相,三轮体空行布施。
为何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因为所有的形相皆是幻相,诸相的本质是无相(注意是无相而非无有。虽然无相却是真有,真有然而无相)。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如来所得法(即所证得的实相,是无相无为,无二无别的,故)无有实或虚之类的概念。
此类句式常被望文生义者误读为既非此也非彼,居中。谬也。比如“非众生非不众生”,如按误读的逻辑,就成了既是众生又不是众生。这显然不能成立。它的真实含义是:真正的存有(本觉真如、一真法界),是无相无别的,没有个体没有身相,所以不存在是众生非众生、有众生没众生之类的事。
第一义甚深微妙,不是人智思索推敲可以扺达的,须由定发慧、实证真如才可彻解。学人应避免望文生义。
心住于法以下:
法也是在现象界(此岸)称为法,在本质那边(彼岸)并不存在,故不应执着法相而行布施,应三轮体空行布施。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处玄译为:
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

注:
【究竟】:彻底、透彻。
【通利】:能通其用而无碍,如利刃也。
【福聚】:汇聚而来的福报、福徳。

释:
此段经文也应取玄译。即,于此法门受持,读诵,彻解深义且能如利刃般通达于用,以及广为他人宣说开示,这样的人如来悉知悉见。这样的人将获得无量福徳。
(请注意,不只是受持读诵,还要究竟通利,即彻底理解,并通达便利地行持。
罗什法师是意译,为了简洁流畅有的法义省略了。玄奘法师是直译,无一遗漏。这几段相关经文在理解上应取玄译。
从两个译本的区别也可了解,应尽可能全面完整地理解佛法,不应孤立地抓住自己喜欢的某一译本的某一段某几句,且望文生义地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注: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以象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布施。
【不逆】:不退转,不走向反面。

释:
为何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因为前面布施再多、得福再多也是幻相,假的。后者则助人趋向真实,达致超越升华。真的当然比假的有价值得多得多。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玄译为:
“复次,善现!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为欲饶益趣最上乘诸有情故,为欲饶益趣最胜乘诸有情故。善现!若有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即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成就无量福聚,皆当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福聚。善现!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菩提。

注:
【所感异熟】:所招感的、异时而熟的果报。
【趣最上乘诸有情】:(能够)趋向最上乘即大乘(菩萨乘)的众生。
【荷担】:肩负。

释:
趣最胜乘诸有情:
(能够)趋向最胜妙之乘的众生。
此最胜乘仍然指菩萨乘,只是以更强烈的形容词予以强调。即:最上乘也是最胜乘,不应误解为最上乘之上还有最胜乘。
古今皆有学人以为菩萨乘之上还有更胜乘、秘密乘,这是错的。佛所宣只有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所谓最胜乘仍指菩萨乘,因经由修行菩萨道成佛,已是到顶,已是究竟。而佛法里的密意指的是那个难以言说不可思议的生命实相,而非另有秘密法门秘密乘。请特别留意。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释:
乐小法者:
多指声闻和缘觉乘的行者。因他们着相,认为相是真的。无法接受法空(万物万象皆幻相);只接受人空(无我)。小乘根性的人听到大乘了义经往往会惊恐怖愄。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处玄译为:
“复次,善现!若地方所开此经典,此地方所当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礼敬、右绕如佛灵庙。”

注:
【阿素洛】:即阿修罗。六道之一,是欲界的大力神或半神半人的大力神。男性貌丑,易怒好斗,骁勇善战;女性美貌,嗔怒心重,嫉妒心重。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若地】:若有地方。
【方所】:方位所在。即处所。
【开此经典】:开讲、开演此经典。
【右绕】:往右绕行(同转塔)。
【如佛灵庙】:如同供有佛之灵体(即佛之真身、法身)的庙宇。(注意,此处玄奘法师明确译出“灵”字,与《四十二章经》所述“观灵觉,即菩提”吻合,也与其他经典时有出现的称众生为“含灵”吻合。灵者,即真如自性,本来面目,人人皆具之佛性。并非有人误解的佛法只说空,不说有,不认为有灵识等等。)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
受持读诵此经能够重罪轻报,并最终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注意受持两字,即,既要通达彻解经义又要便利行持实践,并非只是读诵。行持具体说就是三轮体空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
【得值】:得以值遇。
【那由他】:又译作那庾多、那由多等,意为多到无法计数。

释:
玄奘法师的译本此处多了“我先福聚于此福聚……”一句,玄译更准确,意为:我前面供养无数佛的功德比起受持此经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更大数字的比例都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释:
为何此经有这么大功德,为何此经义不可思议?
因为它戳破幻相,导人趋向真实。若能信解受持,最终必能勘破幻相亲证真如,不生不灭自在永在。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释: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在实相里其实并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
这句经文常常被误读。它的真义是: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确知,真正存在的只是无形无相、一切即一、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亦名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无个体,无意识,无分别,无造作,也就无有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句经文常被望文生义者误读为:没有无上正等正觉这回事,所以也不用修不用证——这当然是错的。
虽然实相里没有无上正等正觉这回事,但是幻界却有、也需要无上正等正觉,因为幻界众生只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去修去证,才有可能抵达实相,抵达了才会获悉实相里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过河一定需要舟楫,到达对岸才可以、也必须弃舟楫而登陆,但你不能未过河前就说不需要舟楫也没有舟楫(泛指一切渡河工具、行为,包括游泳之类),否则你就永远到不了对岸。
这是很容易懂的道理,但很遗憾,还是有不少人宁愿误读,只愿误读。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然灯佛】:意为“锭光”。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如来、锭光佛、普光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曾为释迦佛授记。

释:
义同前述。真得法者真知道实相里无有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本觉真如,但你必须实证到才真知晓也才能说: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释: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由于亲证真如,洞悉诸法实相,抵达无生无灭无作无为无相无别也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一真法界,所以然灯佛授记我会成佛(因为只有亲证真如,洞悉实相,成佛才是确定的事)。
如来:
即真如来显。狭义的指如来佛。广义的指真如所化现的一切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万象万法。此处是约广义而言。
诸法如义:
这里的如是名词不是动词。意为诸法(万物万象)是真如的显现(以幻化投影的形式或直接或间接显现,故此岸诸法是幻生非真生)。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句经文,罗什法师译得太简约了。玄奘法师的译文为:
“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玄奘法师译的这段就周全地传达了“诸法如义”的内涵,相当于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真如来显的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一切,其本质是无相无别无生无灭的。生生灭灭的万物万象只是假相幻相。故说“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增语”即假名戏论(如同说梦中事)之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释:
无实无虚一句:
真获无上正等正觉即知一真法界无有实、虚这类事。因其无相无别。
一切法皆是佛法:
此岸一切法(万物万象)皆是真如(佛性)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
(这句经文也被广泛误读为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也不用特别再讲佛法再修佛法,该贪照贪,一切照旧。这显然大错特错。如果这样佛也不用出世,不用四十九年广转法轮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前述,此三段论对应的是现象—本质—现象,亦即幻界—法界—幻界。即:在幻界这边说的一切法,在一真法界并不存在,但因尚在幻界需要言说,故假名叫作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释: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处的长是形容词,非动词。逻辑同前述三段论。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佛土,其实并没有庄严,只是名叫庄严——在幻界说庄严的,在法界并不存在,但因尚在幻界,就还说庄严。
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通达既无我也无我所执持的万物万象(因为我和万象都是幻相),即洞悉人空法亦空者,佛说叫作真正的菩萨。
这段经文主要讲的是菩萨离相。真菩萨是真知道在本质上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土相,因为真正的存有是无相的。须注意是实相无相,而非实相空无。
常有望文生义者,以为说空说无即一切皆无,连无相的一真法界也不存在。如果这样,众生是哪里来的?眼前这些幻相是哪里来的?——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万物万象,恰恰是一真法界(或表达为一切即一的真如、佛性、如来藏等等)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注:
【肉眼】:凡人肉体的眼睛。
【天眼】:色界天人的眼睛,凡人可由禅定修得。天眼所见不受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的限制。天眼能见各相,但不能见真正的实相。
【慧眼】:慧眼可见实相,了解实相无相的道理。
【法眼】:法眼可知一切众生的根机、方便法门等,助众生证道。
【佛眼】:具前四眼,且无事不知无处不达即是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节。所以者何?菩萨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仍是三段论,对应的是现象——本质——现象。逻辑同前述。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因时间是假像非真实。幻身里的妄心也是假像非真实,故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
注意这里说的是妄心而非真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释:
这里又是三段论。意为幻界的福德,在一真法界也是不存在的,但众生尚在幻界需要言说指称,故说福德。
常见的误读是:把法界的标准用在幻界,从而否定众生在幻界修行的相关努力。
其实佛的真意是:不要把幻界的福德当真,要知道在本质上它也是虚幻的,应该一心修真而不是只追求幻界的福报。
但在修真的过程中,却包含了福德资粮。六度的前三度就包含了修福德资粮。没有这样借假修真、以幻脱幻,是证不了实相,到不了彼岸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释:
逻辑同前述三段论。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释:
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这也是就本质说的,在本质上,真正存在的只是如如不动的一真法界,没有说法这回事。说法亦是幻相界的幻相之一。如果把如来说法当作实有,就是不解如来所说的实相,等同谤佛。
但就幻界而言,众生尚需有佛说法,有法度人。
(常有人移花接木,把彼岸的标准拿到此岸来执行,切断上下文,抓几个名相背几句经文就四处斗诤,以为高明。实为学佛大忌。)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为何无法可说?因为那真正的存有,本觉真如,是离言的,无任何言说也难以言传,实证到即尽在不言之中。但众生尙在幻界尚未证真,佛须“指月”给众生看,故“不可说而强说之”,故又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释:
同前述。幻界的众生在法界是不存在的(因法界无形相,无个体,只有一切即一的真如),但因我们尚在幻界,所以有众生这个名和这个相,所以叫作众生。
这种非此非彼的句式常被误读为就是居中,这是错的。由此句经文可知。显然没有事物可以叫作非众生非不众生而居中的,它的真正意思是:在法界无所谓众生,在幻界则有所谓众生,也名叫众生(假名之谓是也——假相之名当然是假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
无有少法:
没有一丁点儿法。
为何无所得才是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证得实相即知实相无相无得,只有如如不动的本觉;同时这个本觉也是本自具有(只是之前被严严实实地覆盖住了),非从外得。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释:
是法平等一句:
真如法界是万千同体无二无别的,故曰平等。以不着相修一切善法,则得无上正等正觉,虽然善法也是幻界之假名。

复次,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
“于前福德”:
玄译为:“前说福聚于此福聚”。显然玄译更准确。意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起受持此经的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一……
这绝非夸张,因为前者仅仅是幻界的福报,再多也是假的,后者则导人趋向真实。若能依佛教诲持续修行,最终将抵达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真常彼岸。假的和真的自然是无有可比拟之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释:
有我者,则非有我:
因我相是幻相,是假我,我相背后的真如也不是纯粹个体的,而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所以在现象界这边表现为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在本质那边却是重合在一起的整体。故从本质上说,并没有纯粹个体的小我,只有重合在一起的大我。这也是同体大悲这一精神的由来。
当然这是须证入实相的行者方能真正了知的。凡人只能通过读经、正解佛智得窥一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释:
为何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如来也是幻相,真正的如来(即法身佛、真身佛)无相。若以庄严相判断如来,转轮圣王也是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有庄严相貌。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
以色、以音声求佛,都是着相,都是把幻相当真。此求法态度无法真见佛,真得法。因真佛无相,真法(宇宙生命实相)无相(请注意,无的是相,并非本质也无)。
但是尚在幻界的众生了知上述本质后,为修出幻界却须三轮体空地行六度,作佛事。

人行邪道:
人走了邪道(着相、把幻相当真即是走邪道)。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释:
为何“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真得无上正等正觉就知道不存在所谓具足相或不具足相的问题,真正存在的就是无相无别、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
为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因为实相并非断灭相,而是无相而已。若持断灭见(即顽空见,认为万般皆空,实相亦无),就发不了也没必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了。
(断灭见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都烟消云散子虚乌有。很多人误读佛法,见佛说空说幻,就误以为一切皆空万般皆无。大谬也。佛在此说得清清楚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请留意)。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
【得成于忍】:得成于无生法忍之略译。
得无生法忍,即证真破幻,实证到真正的存有既无形无相又不生不灭,有相的色身及其所见万象只是幻相,并没有真的生和灭,生生灭灭只是幻相而已。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
如来有狭义广义二种。狭义者,如来佛,广义则指同样是真如来显的众生(只是众生尚未亲证此实相,尚未觉悟觉醒)。此处二义倶。
如来即真如来显,如有所来实则无来。为何?因为是幻现,非真来。故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盖因其如如不动,无起无作,无去无来,且法尔如是,自古皆然。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注:
【于意云何】: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微尘众】:即上述“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后的众多微尘。
【若世界实有】:如果世界真有。
【一合相】:因缘和合而成的色相(泛指物质一类)。此处指众尘和合而成的世界。

释:
一合相则非一合相一句:
在现象界(幻界)呈现的一合相在本质上(法界)并不存在,但我们尚在现象界(幻界)须言说指称,故假名说为一合相。
亦即:所谓世界就本质而言并不存在,只是幻相,但众生驻留于幻相,以为有世界,也把它叫作世界。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释:
我见…即非我见…是名我见…
对应于现象—本质—现象,亦即对应于幻界—法界—幻界。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释:
不生法相:
(法者,万物万象及其规则)不认为相是真相,真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的存有是无相无别无生无灭的。
所言法相者一句:
同上述三段论之逻辑。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
为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
因为无论人还是相,都是倒影幻相。
为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因为它就是梦幻泡影!是真如的幻化影像,恰如意识的梦境,雨中的水泡,如露脆弱,如电短暂……
真正存在的只是无相无别无生无灭无起无作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
这就是宇宙生命的实相,有佛无佛来为我们揭示,它都是这样;你信不信解不解,它都是这样。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小结。

本经重点:
一. 重在破幻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应注意,破的是幻相。幻相背后的真如则是真有,是真正的存在)。
二. 以反复出现的三段论提示真相。
是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对应现象——本质——现象,亦即幻界——法界——幻界。
三,同时明确宣示:“诸相非实相,实相是如来”(真如来显),“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法不说断灭相”,“诸法如义”。
由于实相在思维之外,无法经由人智思索推敲彻解,须“由定发慧”方可真正抵达,故常有学人望文生义误读误解本经,现将《金刚经误读梳理》附后,作为本经重点之归纳的补充。
唯愿各位不被身相所遮蔽,学佛智慧,闻思修证,做一个挣脱无明的觉悟者🙏

《金刚经》为大众所熟悉,佛子们更是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此经的误读曲解也相当普遍。为此我们作一个大致的梳理,希望有助于学人避开误区,正解佛智。

首先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很多人不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觉得万物如此真切,如此立体可感,怎么会是假的幻的? 应知我们所见的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六根接收到光影信息后,传到大脑后在大脑里成像,然后再传递给我们的感官,让我们看见,听到,感觉的,并不是真实客观的外在之物。当代科学也已证实,物质不是乐器,而是乐器弹奏出来的旋律,亦即,一切现象本质上都是能量波,但我们的眼睛很笨,我们看不见波,只会把波看成粒子及其不同形式的堆积(此即量子力学里的波粒二象性),只会把它们转换成相关形象给自己看,并误以为是真切实在的物质。

所以,感官传递给我们的其实全是幻觉,人类的幻觉相通相同,互相印证,更让我们误以为实,认假作真,并在幻觉中一世世地孜孜以求,竹篮打水。

当然,也有人能解空幻,却不解现象空本质有,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解成 凡所有,皆虚妄了。他们不解佛说的是相空,相背后的真如却是真有实有——这种误读也是相当普遍,相当顽固。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说的则是:若亲见一切现象不是真相,就是真见如来,也彻知何为真如来显了,因为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所显,而真如无相。

如来者,真如来显也。真如是佛之法身,也是众生的法身,诸佛众生共一法身,但众生未实证前沉溺于幻相,法身被遮蔽,浑然不察,故不明真相,不达法界。

其次,是“无有定法”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两处。

这段经文鸠摩罗什法师译为:“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玄奘法师则译为: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这段经文应取玄译。

因为,首先“无有少法”才是对的,其他经典里类似的表述都是“无有少法”而非“无有定法”,依上下文看,也更符合佛意:即,佛从来说的都是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所证(因实相无言无为),而非无有定法是如来所说所证(因并非无有定法,实相无相无为就是定法,且从来如此,法尔如是)。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同样是误译,玄奘法师的“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才是正译。因为真相就是这样:所有贤、圣、众生都是无为的真如所显现的(以投影幻化的形式显现),而非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罗什法师的这两处错译从面世那天起就引发了广泛持续的误解,并被肆意发挥,学人应特别留意。

第三是经中反复出现的三段论,如“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等。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意思是:

庄严佛土是现象界(幻界)的行为,虽然在“庄严”,但因为是幻相,故从本质上说“则非庄严”;又因人在现象界(幻界)尚须言说指称它,故又“是名庄严”。

名者,假名言说之意。

同样,“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为:世界其实只是幻象,从本质上说并不真正存在世界,但我们尚在此岸幻界,需要言说指称,故又把它叫做世界。

经中反复出现的三段论是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对应的是:现象——本质——现象,亦即:幻界——法界——幻界。

学人只要了解,本经所有的三段论都是先说在现象界(幻界)是什么;然后从本质上(法界)说,它又不是什么(因为是幻);但是我们目前仍身处现象界(幻界),需要言说指称,故又只能说它是什么。

只要了解这三段论真正对应的,就不会误解误判,甚至胡乱演绎肆意发挥了。

第四,关于“诸法如义”。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的意思是:所说真如来显者,就是诸法都是真如所蕴育之义。其中诸法如义的“如”是名词而非介词,意为诸法(万物万象)都是真如的化现(以幻化投影的形式,或直接或间接显现,故此岸诸法是幻生而非真生)。

“诸法如义”至关重要,指向的是佛法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生命来历、万有起源,但是很多学人却因为无感、不会而忽略不计,生生与这甚深微妙的第一法义擦肩而过。

第五,关于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句经文也是广为传播,广泛误解,多数人都解成字面上的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也不用特别再学佛法再修佛法了,完全不知它说的是:此岸一切法(万物万象)皆是佛性(真如)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化现。而且,它后面紧接着的是:“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所以,这段经文整体意思是:

一切法皆是真如的投影化现;在有相此岸的一切法,即万物万象,在无相彼岸即真如法界并不存在,但因我们尚在此岸需要言说指称,故仍然把它们称作一切法。

第六,关于三心不可得。

一个广为流传的公案是:

德山禅师去澧阳,路上看见一个老妇人卖点心,就停下来想买点心。

老妇人指着禅师挑的行李问:“这个是甚么?”

“青龙疏钞。”

“讲何经?”

“《金刚经》。”

“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知上座要点哪个心?”老妇说。

德山顿时无语,只好走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的仍然是实相,即,在彼岸实相里,既无人与事,也无时间空间,自然没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但我们现在在此岸现象界,既有人与事,也有时间空间,当然有这三心,只是这三心本质上也是假是幻。

德山禅师因未真解相关经文,没有分清彼岸此岸,实相幻相,所以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他其实应该对老妇人说:实相是沒有这三心,但我们现在在幻相这边,所以有各种心,包括点心,而且也会饥饿,需要饮食,我要买的就是你正在卖的点心……

第七,关于说法者无法可说。

史上同样传说,南北朝时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刚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梁武帝一时不解,有禅师说:陛下明白不?梁武帝说:不明白。禅师说:大士已经讲完了。

在这个传说里,证道的傅大士用这个行动表法,表“说法者无法可说”这一法,这当然别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后世对此也是诸多误解,把此举解成既然无法可说,那也不用说法,学法,不用修道证道了。他们往往不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的真义是:真正的存有,本觉真如,是离言的,它无相无为,既无任何言说也难以言传,实证到即尽在不言中,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法可说;但是,此刻众生尙在幻界,尚未证真,佛须“指月”给众生看,“不可说而强说之”,故又“是名说法”。

同样,“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也是就本质说的,也是直接指本质、指真相给你看。因为真正的存有是如如不动的真如,在真如法界没有说法这回事,说法这种行为也是此岸的幻相之一,如果把如来说法这一行为当作实相真有,就是不解如来所说的实相,就等同谤佛了。

总之,这类经文指向的都是彼岸本质、无相实相,而不是说此岸现象界。就此岸现象界而言,佛当然有说法,众生当然需要佛菩萨说法,需要有大觉智来唤醒众生,有舟楫来度众生至真常彼岸。

第八,关于无我。

经云:“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学人对“无我”的解读,往往限于“我”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没有自性,所以无我,并没有真解佛陀深义。

为何“则非有我”?为何无我?

就象天上一轮明月,地上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就如地上的千江水月,貌似有无数不同的水月,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圆满鲜明或影影绰绰,其实都是假月,是幻影。真正存在的,只是天上那轮明月。

如同水月是假月,众生的我相是幻相,是假我;而我相背后的妙明元心即真如,也不是纯粹个体的,而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恰如万千水月的本源皆是天上那一轮明月。

所以,在现象界这边表现为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在本源那边却是一切即一的整体,故从本质上说,并没有纯粹个体的小我(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我),只有一切即一的大我(在这个意义上说“同体大悲”,“常乐我净”)。

现象界的小我是假我,法界的大我才是真我;生生死死、轮回不休的是假我;真我不生不灭,自在永在,这就是、也才是无我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