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天竺国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施鹿林中。与大比丘 众五百人。及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 钵。共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入波罗奈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 行乞。至有德婆罗门女家。时有德女。遥见如来色相端严诸根 寂静。其心恬旷最上无比。威仪顾视审谛闲详。譬如龙王有大 威德。如真金柱嶷然安固。如清净池皎无秽浊。欣戚不动如第 四禅。身放光明内外融彻。时有德女。见如是相。心生净信。 来诣佛所。顶礼如来及阿逸多菩萨摩诃萨足。曲躬恭敬。合掌 向佛。而作是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我于今者欲问所疑。 惟愿垂哀暂时住此。于时世尊。默然受请敷座而坐。阿逸多菩 萨摩诃萨。亦随佛坐
尔时有德婆罗门女。心生欢喜。益加恭敬。即白佛言。世 尊。我闻如来于波罗奈仙人住处施鹿林中。转妙法轮。未知世 尊所转法轮说于何法。佛告之言。有德女。我转法轮。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 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 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 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 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有德女。此是如 来于波罗奈仙人住处施鹿林中所转法轮。一切世间。若沙门。 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悉无有能如法转者。
尔时有德婆罗门女白佛言。世尊。所言无明为内有耶。为外 有乎。佛言不也。有德女言。世尊。若于内外无有无明。云何 得有无明缘行。复次世尊。有他世法。而来至于今世以不。佛 言不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无明行相是实有耶。佛言不 也。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从颠倒生。非如 理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则无无明。云何得有 诸行生起。于生死中受诸苦报。世尊。如树无根则无枝叶华果 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佛言。有德 女。一切诸法皆毕竟空。凡愚迷倒不闻空义。设得闻之无智不 了。由此具造种种诸业。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有中备受众 苦。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 事。有德女。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欲令悟解第一义故。有德女。第一义者。亦随世间而立名字。 何以故。实义之中能觉所觉。一切皆悉不可得故。有德女。譬 如诸佛化作于人。此所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其所化人虚 诳不实。所化之物亦无实事。此亦如是。所造诸业虚诳不实。 从业有生亦无实事。尔时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 说之义。今者如来所转法轮。是虚空法轮。性空法轮。出离法 轮。通达法轮。不思议法轮。无能转者法轮。无等法轮。如实 法轮。无生法轮。无自性法轮。无相法轮。世尊。如此法轮如 来已转。作是语已。即以两手捧栴檀香末。散佛足上而作是 言。世尊。愿我以此善根之力。于当来世。能转如是种种法轮。
尔时世尊怡然微笑。从于口中放种种光。其光朗曜具含众 色。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一一世尊靡不充满。还来佛所右绕三 匝。从佛顶入。尔时阿逸多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今 者。有何因缘忽然微笑。如我意解非无因缘。佛告之言。阿逸 多。汝见此婆罗门女。以手捧持栴檀香末散我足不。答言已 见。佛言。此女因今所种善根。当于八万四千亿劫不堕恶道。 于六万四千诸佛所。以尊重心承事供养。听闻正法守护受持。 彼佛在世及涅槃后。如见时间相续不绝。复令无量阿僧祇众生 回向菩提。然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光曜劫中而得成佛。号法光曜如来应正等觉。其佛住寿满足一劫。教化无量阿僧祇众生 令得涅槃。
尔时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罗门女。 曾于往世种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今当知。此有德女于过 去世毗婆尸佛出现之时。已作女身。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解其身上所著璎珞。奉上彼佛而为供养。尸弃如来出现之 时。于其佛所问甚深义。以妙衣服而为供养。在彼法中出家学 道。修持梵行满足千年。毗叶浮佛出现之时。营办种种上好饮 食。于半月中供养彼佛及声闻众。随意所须皆无乏少。俱留孙 佛出现之时。以阿提目多迦华。散彼佛上以为供养。得受五戒 护持无缺。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之时。愿以种种饮食。衣服卧具 汤药。及余供身所须之物尽佛寿来恒为供养。于时彼佛于两月 中受其饮食及革屣等供身之具。迦叶如来出现之时。复以金花 散佛供养。如是所作。皆为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是 言。愿我以此供养善根。速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未 得记。终不愿舍女人之身。阿逸多。此有德婆罗门女。过去世 中所种善根其事如是。此则是其最后所受女人之报。佛说此经 已。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及有德婆罗门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 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经题:
本经记录有德女闻佛讲述十二因缘,了知佛所转法轮为虚空法轮、出离法轮、无相法轮,明白有相世间诸法空无自性,实相无相,遂得佛授记,将于未来成佛。故名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译者:
菩提流支(572~727)。北印度佛教高僧,北魏佛经翻译家。法师于北魏永平元年(508年)携带大量梵本佛经,经葱岭来到北魏首都洛阳。获宣武帝招待,并请入永宁寺,后随东魏迁到邺城继续译经。经二十余年,译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所问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深密解脱经》等共五十三部,一百一十一卷。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施鹿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及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共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入波罗奈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行乞。至有德婆罗门女家。时有德女。遥见如来色相端严诸根寂静。其心恬旷最上无比。威仪顾视审谛闲详。譬如龙王有大威德。如真金柱嶷然安固。如清净池皎无秽浊。欣戚不动如第四禅。身放光明内外融彻。时有德女。见如是相。心生净信。来诣佛所。顶礼如来及阿逸多菩萨摩诃萨足。曲躬恭敬。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我于今者欲问所疑。惟愿垂哀暂时住此。于时世尊。默然受请敷座而坐。阿逸多菩萨摩诃萨。亦随佛坐。

注:
【波罗奈】:国名,也译作江绕,因该国位处恒河流域。
【仙人住处】:自古仙人所住之处。
【施鹿林】: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等,位于中天竺波罗奈国中。
【阿逸多】:此是音译,意为无能胜,即最胜之义。是弥勒菩萨之字。
【威仪顾视审谛闲详】:描写佛的仪容神情非常庄严淡定安详。
【如真金柱嶷然安固】:就像真金铸成的柱子一样嶷然安定。
【欣戚不动如第四禅】:没有欢欣也没有悲戚,就像禅定里的四禅。
【内外融彻】:内外都圆融照彻。
【善来】:善于化现,来入于世。
【善逝】:善于安详离去。来去自如之意。
【善来世尊。善来善逝】:世尊与善逝皆是佛的名号。

尔时有德婆罗门女。心生欢喜。益加恭敬。即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于波罗奈仙人住处施鹿林中。转妙法轮。未知世尊所转法轮说于何法。
佛告之。有德女。我转法轮。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有德女。此是如来于波罗奈仙人住处施鹿林中所转法轮。一切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悉无有能如法转者。

注:
【无明】:不知身处幻界,认假作真,不晓宇宙生命实相曰无明。
【行】:行动造业。有身口意三行。
【识】:意识。经论里也常拆分表述为六识或八识。
【名色】:名指精神,色指色身。此处亦是生命胚胎之代称。
【六处】:又称六入。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取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天魔梵】:天人,魔王,梵王。
【如法转者】:如是转法轮者。

释:
无明灭则行灭诸句:
即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具体为:
因“无明”(认假作真不晓实相)产生“行”(造作诸业)。
因“行”而产生“识”(业识)。
因“识”而产生“名色”(精神与色身)。
因“名色”而产生“六入”。
因“六入”而产生“触”(各种感触)。
因“触”而产生“受”(苦、乐的感受)。
因“受”而产生“爱”(对境生爱欲)。
因“爱”而产生“取”(造作求取)。
因“取”而产生“有”(业因完成,积集牵引产生在幻有三界的结果)。
因“有”而产生“生”(未來世在六道中受形出生)。
因“生”而产生“老死”(色身的老病死)。
此十二缘起的源头是无明,破无明,后面十一支皆灭,即可远离生老病死。
破无明即了知生命真相,也就是常说的开悟。证悟是亲证真如,证真破幻。真有显现时幻相即刻破局,因已于瞬间获悉真相,从此不会再认假作真贪嗔痴,从而彻底根除了三毒,断了烦恼。行者身心也会自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会“蜕化”出一个只愿修真的新人(真人)来。
理悟则是经由学习正法深智从道理上明白实相,了知色身和色身所见皆是幻象,真有无相无为不生不灭。理悟能够促进证悟的发生,恰如《四十二章经》所宣:“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尔时有德婆罗门女白佛言。世尊。所言无明为内有耶。为外有乎。佛言不也。有德女言。世尊。若于内外无有无明。云何得有无明缘行。复次世尊。有他世法。而来至于今世以不。佛言不也。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无明行相是实有耶。佛言不也。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从颠倒生。非如理生。

释:
无明为内有耶:
无明是在身体内的吗?
为外有乎:
还是在身体外面的?
他世法:
前世或前前世的精神、物质。如财物,名誉等。
无明行相:
因无明而造业的业行。
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
无明的根本是误认幻相为真实,颠倒妄想,不断分别求取。
非如理生:
不是依实相之真实理而生的。

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则无无明。云何得有诸行生起。于生死中受诸苦报。世尊。如树无根则无枝叶华果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
佛言。有德女。一切诸法皆毕竟空。凡愚迷倒不闻空义。设得闻之无智不了。由此具造种种诸业。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有中备受众苦。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

释:
有德女的问题是:
若无明也没有自性,是假的,怎么有其后的诸行生起、生死受报呢?(这也是后人常有的疑问:既然是空,为何有相生起?为何有生死果报?)对此,佛的回答是:众生不解空义,认假作真,自然造业求取,“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有中备受众苦”——有业力就会被业力推着轮回受生,虽然“诸有”也是幻相,是假有,生死受报本质上也是空,但幻身背后有真如,只要还在幻界就会受报,且受报的感受是深切的……
一切诸法皆毕竟空:
现象界(幻有三界)万物万象从本质上说是假是空。
凡愚:
凡指凡夫,愚指智小之人(因其无力理解有相皆幻)。
凡愚迷倒不闻空义:
凡夫和智小之人颠倒执迷,听不到人空、法空之义理。
设得闻之无智不了:
即使听到了,无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有两种“不了”(了解、理解),一是顽固执有,无法理解这是幻相;二是堕顽空见,仅仅望文生义,不知不察空的只是相,身相背后的真如则是真有。
第一义谛无有诸业及以下:
从第一义真谛的角度说无一切业,也无一切因业力而生起的诸有之相,以及种种忧悲苦恼。
(本经和《金刚经》一样,侧重破幻扫执,揭示无明的本质也是空,故没有展开阐述第一义。但我们前面学过的经典都讲了,故知真正存在的只是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众生是由本觉真如投影幻化而来,非真非实,此即佛法的第一义谛。本经明确宣示:“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也就是说,当大乘经典说不生不灭、无二无别、无修无证、无智无得、非有非无、非众生非不众生等等的时候,说的都是第一义谛,也就是万物万象的本质,是彼岸的一真法界,非指此岸的幻有三界。
在一真法界,既无无明也无诸业、诸有、以及种种众苦恼事。在幻界则有这一切,但这一切是幻有假有非真非实。学人只需弄清第一义,把本质与现象分开,且不移花接木、把说彼岸的经文安到此岸头上,就不会误读佛经错会佛意了)。

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欲令悟解第一义故。有德女。第一义者。亦随世间而立名字。何以故。实义之中能觉所觉。一切皆悉不可得故。

注:
【如来应正等觉】: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三个名号之略述。

释:
第一义者。亦随世间而立名字:
第一义这名相也是随顺世间众生的言说所安立的,因为,在实相里,即真如法界,只有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二无別的真如,并没有任何人、事、物,当然也没有能说的人和所说的言词。
实义之中能觉所觉。一切皆悉不可得故:
在实相(真如法界)里,能觉的众生与所觉的一切都不存在,不可得。因为实相里没有任何个体及个体所执持的事物,只有一切即一、如如不动的灵觉。
(请特别注意“实义”二字。实义里没有能觉所觉,但有不存在这一套的实义(即实相)!本经旨在破幻扫执,故大量的篇幅都在说空,但也明确讲了实义,即真如实际、一真法界。并不是顽空见者认为的一切皆空,实相亦无。)

譬如诸佛化作于人。此所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其所化人虚诳不实。所化之物亦无实事。此亦如是。所造诸业虚诳不实。从业有生亦无实事。

释:
此所化人。复更化作种种诸物:
这个比喻指向的正是唯识所揭示的幻界规律,即众生业力在意识配合下执持、演绎、发挥、显像表达出万物万象。
所造诸业虚诳不实:
所造的业也和化人一样虚诳不实。
从业有生亦无实事:
从业力衍生出来(显像表达)的各种有相事物也都不是真实的,因为是化人之业所衍生。化人本幻化,其业岂能真?

尔时有德女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之义。今者如来所转法轮。是虚空法轮。性空法轮。出离法轮。通达法轮。不思议法轮。无能转者法轮。无等法轮。如实法轮。无生法轮。无自性法轮。无相法轮。世尊。如此法轮如来已转。作是语已。即以两手捧栴檀香末。散佛足上而作是言。世尊。愿我以此善根之力。于当来世。能转如是种种法轮。

释:
虚空法轮:
象虚空一样既广大又无相的法轮。
性空法轮:
揭示此岸万物万象本质为空的法轮。
出离法轮:
教导众生知幻即离修出世行的法轮。
通达法轮:
既通达法界实相又通达幻界规律的法轮。
不思议法轮:
非是人智思索推敲可以抵达的法轮。
无能转者法轮:
除佛和证道的觉者以外无人能转的法轮。
无等法轮:
没有与之同等的法轮。
如实法轮:
关于真正存在的真如及其或直接或间接化现的万法之实相的法轮。
无生法轮:
揭示无生法的法轮(一切都没有真的生起,只是幻生幻灭而已)。
无自性法轮:
揭示此岸万法本质为空、无有自性的法轮。
无相法轮:
揭示实相无相的法轮。
这些法轮指向的都是:众生色身及其眼前万物万象皆虚幻不实,幻相背后的本觉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智者应该知幻即离,借假修真。

尔时世尊怡然微笑。从于口中放种种光。其光朗曜具含众色。遍至十方无量世界。一一世尊靡不充满。还来佛所右绕三匝。从佛顶入。尔时阿逸多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今者。有何因缘忽然微笑。如我意解非无因缘。佛告之言。阿逸多。汝见此婆罗门女。以手捧持栴檀香末散我足不。答言已见。佛言。此女因今所种善根。当于八万四千亿劫不堕恶道。于六万四千诸佛所。以尊重心承事供养。听闻正法守护受持。彼佛在世及涅槃后。如见时间相续不绝。复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回向菩提。然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光曜劫中而得成佛。号法光曜如来应正等觉。其佛住寿满足一劫。教化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释:
其光朗曜具含众色:
佛光极其殊胜,光明朗灿各色具足。
一一世尊靡不充满:
十方无量世界的各个地方,佛光都将其照彻充满。
如我意解非无因缘:
以我的理解不是没有因缘的。
此女因今所种善根:
今所种善根不仅指有德女持香散佛足,而且包含她此番请佛说法,并理解、归纳、重述佛所转法轮的真义等(她能如此准确地归纳重述,说明已经深解真谛,通达实相了)。
彼佛:
指有德女所值遇的其他佛。
如见时间相续不绝:
“见”字同“现”。意为在真如所现(间接所显)的相续不绝时间中。
(须注意,有德女是“于六万四千诸佛所。以尊重心承事供养。听闻正法守护受持。彼佛在世及涅槃后。如见时间相续不绝。复令无量阿僧祇众生回向菩提”,尤其“听闻正法守护受持”,然后才“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光曜劫中而得成佛”,不应误解为只是手持栴檀香末散佛足或恭敬供养佛即可成佛。)

尔时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罗门女。曾于往世种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今当知。此有德女于过去世毗婆尸佛出现之时。已作女身。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其身上所著璎珞。奉上彼佛而为供养。尸弃如来出现之时。于其佛所问甚深义。以妙衣服而为供养。在彼法中出家学道。修持梵行满足千年。毗叶浮佛出现之时。营办种种上好饮食。于半月中供养彼佛及声闻众。随意所须皆无乏少。俱留孙佛出现之时。以阿提目多迦华。散彼佛上以为供养。得受五戒护持无缺。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之时。愿以种种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及余供身所须之物尽佛寿来恒为供养。于时彼佛于两月中受其饮食及革屣等供身之具。迦叶如来出现之时。复以金花散佛供养。如是所作。皆为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毗婆尸佛】:过去七佛的第一佛。
【尸弃如来】:过去七佛的第二佛。
【彼法】:彼佛所说之法。
【毗叶浮佛】:过去七佛的第三佛。
【随意所须皆无乏少】:(佛及弟子们)所需要的饮食用具等的供给皆很充足,没有贫乏缺少之时。
【俱留孙佛】:过去七佛的第四佛。
【阿提目多迦华】:旧译善思夷华,即胡麻花。
【拘那含牟尼佛】:过去佛之第五佛。
【及余】:以及其他的。
【迦叶如来】:过去佛之第六佛。

释:
如是所作。皆为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作这些,都是为了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此句说明有德女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供养后求教于佛并精进践行佛之教导。)

又作是言。愿我以此供养善根。速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未得记。终不愿舍女人之身。阿逸多。此有德婆罗门女。过去世中所种善根其事如是。此则是其最后所受女人之报。佛说此经已。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及有德婆罗门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
【所受女人之报】:所受女人身之报。意为这一世获果报生为女人。
【授记】:佛常给将来会证悟成佛的弟子授记。这里以“是其最后所受女人之报”一句给有德女授记,因她说不成正觉就不舍女人身。

小结:

本经回顾了佛初转法轮时讲的十二因缘,指出其中关键:十二因缘的源头为无明,且“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幻界“一切诸法皆毕竟空。凡愚迷倒不闻空义。设得闻之无智不了。由此具造种种诸业。既有众业诸有则生。于诸有中备受众苦。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同时指出佛所转是虚空法轮、出离法轮、如实法轮、无生法轮、无相法轮等,等于提示众生色身及其眼前万象皆虚幻不实,幻相背后的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智者应该知幻即离,借假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