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
经题的重点在”无字法门”四字。无字者,不可说也。实相无言,一相无相。这无相无言的实相就是遍照一切的光明宝藏,这宝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与基石。本经宣示的正是此遍照一切的光明宝藏,故名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此经有三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卷。第一种译本为菩提流支所译,名《无字宝箧经》。第二种译本,即地婆诃罗初译本,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第三种译本,地婆诃罗再次翻译,名《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我们选注的是第三种译本,即地婆诃罗法师再次翻译的版本。
此经可说是《心经》的放大版,且有佛菩萨的特别加持,历代读诵此经多有感应多有利益。学习此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般若智慧的精髓。
译者:
地婆诃罗(613年-687年),意译日照,中印度人,唐朝佛教高僧,著名译师。法师出生于婆罗门种姓,幼年于摩诃菩提寺出家,后去那烂陀寺参学。与玄奘为友,得知其学成归唐,于是也产生远游志向,并在唐高宗仪凤初年抵达长安。永隆元年(680年)起在西太原寺及西安弘福寺从事译经,一生译有《大乘密严经》《大乘显识经》《佛说证契大乘经》《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佛说大方广师子吼经》等十八部经典,包括觅得《华严经·入法界品》,补充了华严经相关章节的缺失。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菩萨及比丘僧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俱。其诸菩萨。一切皆得大智善权。悉能通达无字法藏。具乐说辩不违真俗。勇猛精进永离盖缠。调伏诸根无所执着。怜愍众生如视一子。爱重实智如大宝洲。惭愧为身定慧为首。以大慈悲而为体性。知善不善实不实法。照了二空住胜妙地。得大名称永安隐眠。决定修行最上之法。永离胎藏下劣之身。示现受生守护国土。诸所施为普遍贤善。离于三界能救三界。其行清净善达自他。皆得具足如是功德。其名曰胜思惟菩萨。胜趣行菩萨。妙音菩萨。美音菩萨。辩具菩萨。辩聚菩萨。珠髻菩萨。千辐菩萨。法辋菩萨。法响菩萨。莲花面菩萨。莲华眼菩萨。持地菩萨。持世菩萨。声遍大地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一切皆是童子像类。于此众中而为上首。各各与己眷属等俱。
注:
【王舍城】:印度古城,位于今比哈尔邦那兰达县。是佛教八大圣地之一。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焚毁后,国王阿阇世新建了豪华的宫殿,所以称为王舍。后来阿阇世迁都波咤厘城后,王舍城逐渐荒废。现在只是一个小城。王舍城位于比哈尔邦,古代佛教著名寺院那烂陀寺南面10公里处,距离菩提伽耶(释迦牟尼成道处)46公里。旧城四周有山,佛经称为“灵山”。
【耆阇崛山】:Griddhkuta的音译。意译为灵鹫山。位于王舍城东74米处。释迦牟尼多次在此宣讲佛法。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们曾在此举行第一次结集。
【那由他】:又译作那庾多、那由多等,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是个佛教数字词。
【权】:权巧方便。
【大智善权】:既有大智慧又有善巧方便。
【无字法藏】:无相也无有戏论言说之实相,此即佛法昭示的宝藏。
【具乐说辩】:皆乐于说法辩经。
【真俗】:真谛与俗谛,即胜义谛与世俗谛。
【盖缠】:覆盖与缠缚。指众生认假作真后被五欲缠【缚】:被六尘覆盖住真如自性。
【诸根】: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如视一子】:视如独子。
【实智】:关于实相的智慧。
【大宝洲】:古代印度民间传说有一大宝洲,里面众宝充满。此处以此比喻关于实相的智慧是充满众宝的大宝洲。
【惭愧为身定慧为首】:以惭愧为身体(意为知惭知愧是基础),以定慧为首脑(意为由定发慧是首重之事)。
【体性】:此处指基本秉性。
【善不善实不实法】:善或恶,真实或虚伪之事物、道理。
【照了二空】:照见人空法空,即证入实相。
【示现受生守护国土】:行菩萨道的行者得道后本可脱离三界不再受形,但为救拔众生守护国土再入三界受生。
【住胜妙地】:证得实相后缠缚皆断、三毒尽除,得大自在,住于殊胜美妙的境地。
【得大名称】:得大菩萨的名号(指真菩萨)。
【永安隐眠】:永断烦恼盖障,故永远安隐如同进入无梦睡眠一样,不再有噩梦惊梦郁闷烦忧了。
【决定】:确定
【最上之法】:即大乘菩萨道,成佛之法。
【胎藏下劣之身】:指胎生之众生。相较于化生的天人或佛国中人,胎生是下劣之身。
【诸所施为普遍贤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好的善的。
【离于三界能救三界】:证悟的大乘行者已经脱离三界抵达彼岸,但又能够也愿意再入三界救拔众生。
【善达自他】:善于了解他人并与他人沟通。
【一切皆是童子像类】:以童子像喻童真、纯洁清净等。故说一切菩萨都显童子像。
【眷属】:指菩萨的弟子、信众、护法等。
尔时观世音菩萨。与无量无数灌顶受职诸菩萨众之所围绕。得大势菩萨。与无量亿大梵天众之所围绕。胜思惟菩萨。与无量菩萨及天主帝释之所围绕。虚空藏菩萨。与无量四天王众之所围绕。众所知识菩萨。与无量婇女之所围绕。普贤菩萨。离疑菩萨。不空见菩萨。止诸盖菩萨。无量善巧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等。各与无量菩萨大众之所围绕。长老舍利弗。摩诃目干连。摩诃迦叶等。各与一切大阿罗汉之所围绕。乃至十方恒河沙等。一切世界所有日月诸天子等。各以威光来至佛所。以佛神力彼彼威光不能照曜。犹如聚墨比阎浮金。又有无量那罗延天。及以水天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等。亦与眷属之所围绕。美音干闼婆王。亦与无量干闼婆众之所围绕。无浊迦娄罗王。与七亿迦娄罗王眷属围绕。乃至十方恒沙世界。一切菩萨。各请己佛与眷属俱。来至此间娑婆世界。持诸上妙出世供具。供养于佛及菩萨已。各礼佛足却住一面。坐莲华座瞻仰世尊。
注:
【灌顶受职】:灌顶授记。“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十地(法云地)菩萨即是入菩萨灌顶位者,十方诸佛为之灌顶。
【得大势】:即大势至菩萨。
【天主帝释】: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简称因陀罗、帝释天、憍尸迦。意为能够为天界诸天的主宰者。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为天主。世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下来。下来时,帝释天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奉世尊,为世尊引路。世尊成道后佛教产生,因陀罗成为世尊之守护神,称为帝释天。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
【四天王众】: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据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山头,四天王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他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又称天王殿。
这里说无量四天王众是因为有无量的大千世界,各个大千世界的四天王都来与会听法。
【知识】:听闻曰知,见过曰识。
【婇女】:宫女。这里指天上的宫女,亦称天女。
【摩诃目干连】:又译作大目犍连、大目干连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大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译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得阿罗汉,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摩诃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领,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盘。后世以其为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特尊为头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传诵不绝。
【以佛神力彼彼威光不能照曜】:因为佛光殊胜佛力神奇,各日月天子的威光在佛面前黯然失色不能照耀。
【阎浮】:梵语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dv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阎浮洲、赡部洲、略称阎浮(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赡部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
【阎浮金】:阎浮提产的金子,颜色光泽特别殊胜亮丽。
【聚墨】:聚在一起的黑墨。
【无量那罗延天…】:这些均为天龙八部。前面介绍过了,这里从略。
【各请己佛】:分别请示了自己所处世界的佛(并获听许)。
【持诸上妙出世供具】:手持各种出世间的供养器物。
尔时胜思惟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为四众欲问如来二字之义。惟愿如来为我解说。令我等辈咸得利益。
注:
【咸得】:皆得。
【二字之义】:即下文问的除灭什么守护什么、克证什么觉知什么。二字指两种问题,并不是两个字。同时,二字也意指有二元对立的此岸。
尔时世尊。告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如来岂为一众生故出现于世。乃为利益无量众生出现于世。善男子。汝今乃能为四众故。请问于我二字之义。随汝所问当为汝说。
释:
如来岂为一众生故出现于世:
如来岂是只为一个或一类众生出现于世?
四众: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
于是胜思惟菩萨。蒙佛听许。白佛言。世尊。有何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及以守护。复有何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如是二义惟愿为说。
释:
克证:
克者,攻克之义。克证即实际证得。
惟愿为说:
只盼望您为我们宣说。
(这里,胜思惟菩萨请教佛两个问题:
什么是菩萨应当除灭和守护的?
什么是如来实证到、觉知了的?)
尔时佛赞胜思惟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无量福慧。复为如来加威神力。乃能问我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欲贪。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嗔恚。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愚痴。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注:
【复为如来加威神力】:又有如来的威神力加持。
【谛听】:仔细听,认真听。
【法】:佛经里的“法”与现在之义大不同。既指万物万象又指相关规律规则。
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我执。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懈怠。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染爱。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疑惑。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无明。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注:
【我执】:以内容分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为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多指执着有法有我,以自我的想法、做法为正为善。
【懈怠】:松懈怠惰。指不精进修法。
【染爱】:为色尘所染污,对境起贪爱。
【疑惑】:猜忌正法曰疑,为邪见所障曰惑。
【无明】:不知色身及色身所见皆幻相,认假作真曰无明(不明真相)。
善男子。汝问于我。复有何法。菩萨摩诃萨应守护者。今为汝说。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则不应盗。自爱妻者不应侵他。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爱正直不应邪绮。自爱柔软不应恶骂。自爱止足终不于他而生贪欲。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嗔恚。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善男子。如是菩萨发意说言。我今敬顺如来正教。应当勤心守护此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善男子。我见如是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无有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注:
【劝】:说服、勉励。
【己所不欲勿劝他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不应劝勉他人行。
【戒藏】:戒律的宝藏。
【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己喜欢听实话,就不应该欺骗别人。
【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己喜欢和睦团结就不应该离间他人。
【邪绮】:邪恶绮丽(华而不实)。
【止足】:凡事知止知足。
尔时胜思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来克证及以觉知。惟愿为我开演其义。佛言。善男子。无有一法而是如来所觉所证。何以故。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注:
【性离二边】:自性离于二边,即离于分别(因一切诸法的自性(本质)是本觉真如,而本觉真如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它只有一,完全没有对待分别、二元对立)。
【无有实】:本质空故无有实(因貌似有、貌似欣欣向荣的万物万象皆是幻象,本质是空)。
释:
于诸法中无觉无证。此是如来所证所觉:
如来所证到、所觉知的是,诸法的实相,即万象本源里,没有所谓的觉和证。(这讲的是彼岸的实相,即,实证真如即知,有相众生及其所见万物万象皆是幻相,真正存在的是无相的真如(灵觉),而真如无形无相无心意识。证此即知实相无所谓觉、证。此类经文常常被误解为尚在此岸即无须觉证,看空一切即可,谬也。须特别留意)。
一切诸法本无有法如来觉证:
如来觉证到万物万象的本质是空是无,并没有真的万物万象。因为万物万象只是幻相,是其本源的投影。而那个本源是无形无相无声无嗅无动无摇的。
一切诸法本无有灭如来觉证:
如来觉证到万物万象的本质是没有灭去(因为本来无生,既无生何来灭?)
一切诸法性离二边如来觉证:
如来觉证到万物万象的本质是没有二元对立的。
一切诸法本无有实如来觉证:
如来觉证到万物万象(皆是幻相),本非实有。
(这段经文所述即《心经》揭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如是业缘如来觉证。是故我说以因缘故而诸法生。以因缘故而诸法灭。若离因缘则无业报。如是等事如来觉知。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如以实智观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为藏。
注:
【自业因缘力】:自身之业力因缘。
【业缘】:业力因缘。
【是因缘】:这个因缘。
【法性】:即真如,或称本际、灵觉、法性、法界、如来藏、本来面目、一真法界等。
释:
如是所觉一切法性:
像这样所觉证到的一切法的本质(包括前面几段经文所阐述的)。
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就叫作能够遍照一切的光明宝藏。
世出世智:
关于世间的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实智:
诸法实相之智,即般若智。
智依彼生:
世间智依彼生(甚深缘起:真如投影幻化出众生,众生方有对世间规律、规则的发现归纳,发展成世间智)。出世智亦依彼生(因为知晓此岸是幻、彼岸真有后,方生起出世智,行出世行,借假修真)。
复次善男子。我亦复说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注:
【焰】:阳焰。旷野中烈日下风动尘扬如野马,不明者远望以为真有其事,甚至还能得出其地有水的结论。这样的景象称为阳焰。原理同海市蜃楼,以此比喻幻影。
释:
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此岸万物万象都如幻化,如阳焰,如水中月。
诸法性相一味解脱:
万物万象的性、相本质都是真如,了知这一法味即获解脱(因确知万象皆是真如的投影,皆是幻相,自然不再认假作真,不再贪嗔痴慢疑,当然就解脱了)。
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这样能够达致解脱的一味法性(实证真如),就叫遍照光明之藏。
{ 此岸是幻相,故本质是空。但投影出幻相的本觉真如是实有真有的。因真如藏得很深,不易觉证,故世人很容易只解空,不知空背后是不空的真如。而佛说空说幻说镜中像水中月,说的都是此岸光景。因为此岸是彼岸真如的投影,故表面有万象,本质却是空。但水中月是假,投影出水中月的那个天上月却是真有实有(就这个比喻而言),这一点必须很清楚。不少学人错会佛意就错在把本源和幻相混在一起。以为说空说幻就是一切皆空,万般皆无。须知佛说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非凡所有,皆虚妄!}
复次善男子。又有一法如来觉证。何等一法。所谓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等法如来觉证。
释:
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
这与《心经》讲的一样,多了不取不舍非因非缘,意思完全一样。为何?因为证到实相即知:一真法界只有如如不动的本觉(灵觉),没有任何生灭,增减,去来,也没有任何取舍、因缘。
有些学人无法理解第一义,只能解到幻界表像的缘起性空,并误以为表像的因缘法即是佛法的核心与根本,谬也。这里佛说得很清楚,非因非缘!实相里无有生灭去来,无有取舍因缘。请特别留意。
复次善男子。如来了知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不可为喻。无有文字之所辩说。如是之法如来觉证。善男子。如上所说如是之法。悉是如来所觉所证。当佛说此遍照光明藏无字法时。有微尘数诸菩萨等得住十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住于诸地。又有无量诸菩萨等证得百千诸大三昧。又有无量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阿罗汉果。又有无量无边众生。得脱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诸苦。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诸在会众悉不唐捐。无有一人而空过者。
注:
【喻】:说明,开导,晓喻,使明白。
【无有自性】:没有真正的自性,因是假有。
【不可为喻】:无法比喻。
【无有文字之所辩说】:没有文字可以晓喻辩说,难以言传之意;同时,也是实相无言之义。
【十地】:菩萨有十个阶位,即初地到十地。
十地为法云地。修大乘的行者登地后叫登地菩萨(真菩萨。一般发心向大乘的学人有时也称菩萨,那是鼓励性的称呼。依《无量义经》示,实证真如者是六地,即升七地远行地。故修行菩萨道是有实实在在的功课与递进的阶位,须一步步精进往上修,且有真实佛果可得的,绝非顽空见者、伪心法者绕绕玄义、耍耍嘴皮就见道就到家了。这两类人于佛法往往既无深入系统研习,又无实修实证跟上,望文生义抓几个名相,甚至是从伪经里搬几段正合己意的经文,就以为究竟以为彻底,既自误又误人,实在不应该。)
【阿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前面还有三个位次。阿罗汉多具神通,能飞翔变化。
【诸在会众悉不唐捐】:所有与会的众生皆有收获没有空过。
尔时佛告罗睺罗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当受持。时彼会中有九十亿菩萨摩诃萨。闻是语已承佛神力。白佛言。世尊。我等誓于娑婆世界后时后分。见有堪能为法器者。我当为彼宣说是经。惟愿世尊不以为虑。尔时四天王。复白佛言。世尊。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有受持此经典者。我当拥护。诸有愿求皆令满足。何以故。此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持此经是法器故。
注:
【罗睺罗】:释迦佛的儿子。也随佛出家修行。
【堪能为法器者】:能够理解大法深法且能弘扬修证者。
【后时后分】:古印度历法昼夜之分法: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时。
尔时世尊。见九十亿诸菩萨等及四天王如是请已。便作是言善男子。我此所说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我得佛来未曾演说。今为汝等而演说之。善男子。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稀有法门。当知是人久已成就无量福慧。当知是人则为承事供养于我。当知是人则为荷担佛大菩提。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成就辩才。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当知是人常见我身在灵鹫山。及见此等诸菩萨众。当知是人则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此处菩提流支法师的译文是:
“尔时世尊。周遍观察一切众已。作如是言。善男子。我非惟修微少善根而成正觉。彼诸众生若有能闻此正法者。彼亦非修微少善根。若能受持此广博严上王无字宝箧法门。若能闻者彼人则为已恭敬我尊重赞叹。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则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则得现见阿弥陀佛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住其人前。亦见我身于此耆阇崛山王顶。及见此等诸菩萨众。善男子。彼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己得大法库藏而不可尽。得宿命智不生恶道。”
注:
【宝箧】:装有宝物的竹筐。
【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得入于非常清净的诸佛境界。
【大法库藏】:收藏众多正真大法的仓库。
【宿命智】:指洞悉生命本来面目之智,即《四十二章经》说的“识心达本”,非指一般的宿命通。
(此段经文参照菩提流支法师的译文可更好地理解。)
复次善男子。今我说是未曾有法。若当来世有善男子及善女人。设有已作五逆等罪。闻此法门若能书持读诵解说。或劝他人书持读诵及以解说。我见是人不堕恶道。其人所有诸烦恼障业障报障皆得清净。其人来世具得五眼。其人则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其人则为诸佛世尊及诸菩萨之所护念。其人来世在在所生具足诸根无有缺减。
此处菩提流支法师的译文是:
善男子。我今说此一切世间所未曾有难信法门。善男子。若彼善男子善女人设有逆罪。以其善能读诵受持此胜法门。若自书写若劝人书。若自读诵劝人读诵。若能自持若劝人持。善男子。我说彼人不见恶道。则为一切诸佛所记。彼诸菩萨皆得五眼诸根具足。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之所摄受。令灭无量烦恼业障即得清净。
注:
【五逆】:逆者,罪大,极逆于常理之意。造作五逆罪为堕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的业因,亦称五无间业。
小乘五逆: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破坏僧人间的和睦团结),出佛身血。
大乘五逆: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盗毁常住(常住:往来之僧众办道之所);
诽谤大乘法;
杀害出家人或妨碍出家人修行;
不信因果(主张所有心行皆无业报,或不畏果报)。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具得五眼意味着成佛。
【诸佛所记】:为诸佛所授记。
释:
能够书写、读诵、受持、解说此法门,意味着了解、理解生命真相,意味着愿意觉醒觉悟,意味着有心按佛的教诲修持前行,这样一步步走下去,最后一定能够功德圆满,成就佛道,故佛说不见恶道,得佛授记,能具得五眼,能为一切诸佛所共灌顶……
(此段经文也请参照菩提流支法师的译文理解。)
佛说是经已。胜思惟菩萨摩诃萨等。及诸比丘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小结
本经重点:
佛在本经回答了两个问题。
一、菩萨应除灭什么守护什么?
1、应除灭贪嗔痴慢疑,我执懈怠染爱无明。
2、守护五戒十善业。戒律的根本精神是:已所不欲,勿劝他人
二、如来克证什么觉知什么?
1、如来克证了生命实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取不舍非因非缘。如是所觉一切法性(真如)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2、如来觉知了(此岸)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本无有实。
3、了知此岸诸法是彼岸真如的幻化投影,实证此性相,即是一味解脱。
最后,如来特别提示:受持(彻解通达,依教修行)此法门的巨大功德:能销业障,能灭烦恼,为诸佛所护念,将来世能获五眼,最终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