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
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音译,大觉智之义。 波罗蜜多亦音译,意为度,渡过生死幻海之义。心是心要、心髓之义。故经题义为:导人度过生死幻海的大觉智的心要契经。
又,本经是“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佛入广大甚深三昧禅定时,舍利弗承佛威力请教观世音菩萨如何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而观世音菩萨应其请作为说法主所说的经文。观世音菩萨说完后佛予以肯定印证。
译者:
玄奘(602年-664年)。法师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他少年出家,以聪慧的天性与罕见的精进,十一岁就熟读经典,少年时即升座讲法。后游学四方,究通诸部,声誉大著。二十七岁西行求法,历经万苦抵达天竺,师承那烂陀寺戒贤大师,学成后留那烂陀寺授业,曾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大乘天”,被上座部佛教徒誉为“解脱天”。法师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法师是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译文以准确详尽著称,“准确完备,力保原面,虽篇幅稍增,而原语具存,辞义详明,可免误解杜撰之弊”(这一点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体会犹深,感恩玄奘法师🙏)。法师一生译有六百卷《大般若经》、和单本经《心经》、《金刚经》等经论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为中土译师之最。
正文注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
【自在】:不去不来自在永在,故曰自在。此处指真如自性。
【观自在菩萨】:一般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另译。这裡应是指正在修禅定,观真如自性的菩萨行者。
【般若】:为梵语Prajna的音译。本意智慧,在佛法裡指大觉智,即照破宇宙生命实相的佛智。此智非人智,再高的智商再大的天才也无法依思维、推理.归纳、演绎抵达,必须经由禅定发出,亦即必须“能所双亡”,完全停止八识的执取演绎,无念无著无动无摇,才有可能在因缘成熟时(福德资粮备齐的条件下),“静极生觉”,真如现前,蓦然照见诸法实相,获得此“证真破幻”的大觉智。
【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的音译。意为“度”,“到彼岸”。即渡过生死幻海,到达真常彼岸之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很深的智慧度,即在持续的、能够发出大觉智的禅定中。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的意思是“蕴集”、“积聚”。
1、“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四大,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人的身体称为“色身”。
2、“受”即“领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
3、“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心中思维种种相貌形状应对方略等,是为“想蕴”;
4、“行”,即行为,行动。有身口意三行;
5、“识”,既指了别、认知、认识,更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即业力种子仓库。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形象表达,实为证入实相,真如现前。真如现前行者即获悉:色身是幻身是假相,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 既然色身是幻身,幻身裡的五蕴当然是假是空,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真义,并非通常误解的字面意思,以为直接看见空性。
(真如现前行者即抵达实相:色身只是幻相,色身所见也全是幻相;生死是假相,真正的存有不生不灭……此实相只有亲证者能知,亲证之后我执、法执皆破,色身也会自动出现一系列变化……故做假是做不了的。但亲证者寥寥,故误读误解就成了主流。)
【苦厄】:逼恼身心的困顿苦难。
【度一切苦厄】:证知色身是幻,眼前外境亦幻,色身所领受所遭遇的一切困苦厄难也是空幻,不值一虑,自然苦厄顿消;同时,证真破幻后必然只会一心修真,不会再谋取幻界的财色名势等,从而不会再遭遇困苦厄难,故曰度一切苦厄。
(此功效千真万确,但需实证方有奇效。若未实证,解空知幻亦有助于理解真相,排解焦虑苦恼,且大大减少造恶业的概率。但这是理悟而非证悟,属于理性调节范畴,效果当然不如证悟,但比起不解空幻,把幻相当真,还是很重要的一份觉醒)。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複如是。”
注:
【舍利子】:即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
【色】:通指有相的“物质”(其实是物质的影像)。非现在之义。
【空】:一般指无有、虚幻。证道的圣者佛陀跋陀罗法师此四句的译文是:“色不异如,如不异色,色即是如,如即是色”。说明这裡的空是真如之义,而真如是无相的,故作空解也成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和空没有差异,空和色没有差异(因为色是幻相,本质仍是空,是无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空(因为本质是空);空就是色(因为在现象界,空表现为色,即有相的“物质”,虽表现为色,本质还是空,是无相)。
(这四句经文常常被误读,请特别留意。所谓空有不二,说的是在此岸,说空说有本质都是空,是无相真如;在彼岸,并无空有之分别,只有如如不动的真如法界。在这个意义上说空有不二,而非有人解释的有是空,空也是有,所以还是一切照旧。)
【受想行识】:此四蕴加上色蕴即为五蕴。
【识】:一般表述为六识或八识。有时表述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计六识,如本经。有时表述为八识,如唯识经论,即将意识拆分为:意识、末那识(我意识 ,执持有个我,具恒审思量之性)和阿赖耶识(储存业力种子的“仓库”,亦称种子识)三者。
(有人以是否承认八识为正法标准,谬也。)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
注:
【诸法】: 此岸万物万象及其法则。
释:
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
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增没有减,无所谓垢无所谓淨。这说的是此岸诸法背后的实质,即彼岸真如的“性状”。因此岸诸法是彼岸真如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故此岸诸法本质与彼岸真如同。而真如是如如不动,无生无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的。
这段经文容易误读的地方,在于世人往往不知“不生不灭”等指的是幻相背后的本质、本源,而以现象界(幻相)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来质疑。须知:
彼岸的真如(本质)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此岸的现象(幻相)生生灭灭垢垢淨淨增增减减。虽然此岸活色声香起伏不定,但因是彼岸真如的投影,本质仍与彼岸同,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淨……
以下我们引《四十二章经》来帮助理解: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佛说四十二章经》
为何“观灵觉,即菩提”?
因为彼岸真如就是灵觉。灵觉才是真正的存有,色身只是它的影像而已,而且这影像还是幻相!
被箍在色身裡的众生很难用理智去推导、理解这个实相,须实证方知。
当然有缘佛子经由佛陀正法累世教诲熏习也能或深或浅、程度不一地理解领受。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注:
【眼耳鼻舌身意】:此谓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此称六境,也作“六情”,为“十二处”的“内六处”。 “六根”能够摄取相应的“六境”, 即色、声、香、味、触、法;生长出相应的“六识”, 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有著向外的取著倾向,众生由于外务,容易沉缅不知所归, 因而真性蒙蔽, 起惑造业,认假作真。
【眼界】:眼根所看所取的一切。
【意识界】:意根所分别所思维所积聚的一切。
本段经文所说即“十八界”, 亦即“六根”、“六识”、“六境”三者。
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文以“乃至”连接十八界的首尾,将中间的各界省略,以免过于重複。)
【无明】:为幻身所遮蔽,为幻境所迷惑,不知宇宙生命实相,认假作真曰无明。即痴暗无智之意。
无明为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的第一支,即众生在现象界妄作求取的根本原因。这十二支依次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众生沉溺生死幻海 轮转不休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就是误以假为真。
释:
这段经文阐述五蕴十八界、众生及众生的无明、色身的生老病死等等都是虚幻假相,在究竟的意义上说,并不真的存在这一切。真正存在的只是这一切背后的本源,即投影幻化出这一切的真如本际(又称灵觉、自性、本来面目、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此岸的一切都是假有幻有,无明与生死都是幻相,是真如投影出众生后,众生的神识所作的连绵大梦而已,无论它多么立体逼真,活色生香,其本质都是假是空。
当然,须亲证真如方能真正获悉此实相。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注:
【苦集灭道】:即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阐述何为苦;集谛阐述招集苦的原因;灭谛揭示涅槃才能灭惑业永离生死之苦;道谛则指明证真破幻、实现涅槃的正道。
【无智亦无得】:证入实相即知彼岸无所谓智无所谓得,因为只有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无身相无心识,无起无作,无动无摇,无任何现象界的一切智愚得失;同时,菩萨此证也不是从外得,真如自性本自具足,只是之前被幻世的尘垢严严实实遮蔽住了,如今重新发显出来而已,故曰无得。
【菩提萨埵】:这是音译,意为觉悟的有情。简称菩萨。
【心无挂碍】:亲证真正的存有是一切即一的真如,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执取的一切,没有现象界的生死利害这一套,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挂碍了。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挂碍自然就没有恐怖(众生担心这个害怕那个全都是因为不知是幻,认假作真,若知是幻、亲证是幻就不会再患得患失忧悲苦恼,也就没有恐怖了)
【远离颠倒梦想】:未证时认假作真,所以全是颠倒梦想,现在获悉生命真相了,自然就远离颠倒,不再梦想了😊
【究竟涅槃】:彻底灭苦。大乘的涅槃是灭苦,实证真相、不再无明就没有苦了,也就是涅槃了。即使色身还在幻界的生死海中,也已灭苦。故称作有馀涅槃(尚有色身存在)。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三世诸佛】:过去世、现在世、将来世的各佛。
(众生已经轮转了无数劫了,也有不少众生经由修行菩萨道成佛了。我们这段时空值遇的是释迦牟尼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主要指亲证真如,获悉宇宙生命实相的根本智,有时也包括知晓十方三世所有现象界(包括佛国)的信息、规律等后得智。此两种大觉智均非凡夫所能及。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注:
【咒】:即陀罗尼。义为总持。(能够)总的把握执持的要义、纲领。
【大神咒】:有大神力的总持。
【大明咒】:能破长夜痴暗,如同日光照世的总持。
【无上咒】:世间出世间无有超过此要求义的总持。若依此咒修行,便能证得“无上”佛果。
【无等等咒】:没有能与此相等的总持。般若智是佛道修行心要,是圣中之圣,依此修行是唯一的途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持续精进地依此总持修行,能证真破幻。破幻后自然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
【般若波罗蜜多咒】:智慧度总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音译(咒一般都不译意)。其意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证得菩提。
附:
心经白话文正译
观自在永在之自性的菩萨行者,在行甚深智慧度 (即禅定)时,真如现前,获悉生命奥秘诸法实相 : 色身和色身所见的一切(即现象界)原来只是幻象;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本质都是假是空……(经由对这惊人实相的洞穿,幻象破局,本质裸露,发生于现象界的一切苦痛自然随之消解,不复存在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由于色身是真如的化现,除了真如,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化现色身,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色身和真如不相异,真如与色身不相异;色身是真如的显像,真如是色身的本质。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舍利子,此岸万物万象皆具空性,(因为它们只是彼岸无相无为的真如法界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真如法界,是无生无灭,无垢无淨,无增无减,没有任何形相、造作、分别的。所以,彼岸法界 ( 即真正的存有),没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等六识界,没有无明和无明尽,乃至没有老死和老死尽,没有苦集灭道等佛法,也没有智慧和得道诸类事。
知晓(真正的存有 )没有任何生生灭灭、得得失失(生死成败是假相,众生并没有真的死真的败)……以这份洞穿真相的般若智慧,觉悟的有情,即菩萨,心中不会再有任何挂碍羁绊。没有挂碍羁绊,也就没有恐怖,远离所有认假作真的颠倒妄想,彻底灭苦。过去世、现在世、将来世的所有佛,都依此般若波罗蜜,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即智慧度,是有大神力的总持,是能照破黑暗带来光明的总持,是至高至上 没有与之同等的总持,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宣说般若波罗蜜总持,现在宣说如下: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证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