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与译者:
经题:
八大人觉,即大人八觉,亦即菩萨八觉。大人特指菩萨大士(早期多将菩萨译为大人,大士)。本经说明菩萨道行者应觉知、思惟八种法,即观察体会经中所述八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故名八大人觉经。
译者:
安世高。法师本名清(生卒年不详,约二世纪),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奉佛教,在将即位时让位于其叔,出家修道。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到达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据晋代《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他的译文条理清楚,措辞恰当,偏于直译。安世高译经工作约止于东汉建宁(168~171)中。随后,游历了江西、浙江等地。有不少关于他的神奇故事,流传民间。晚年踪迹不详。在中国活动约30年。
正文注释: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注:
无常:无有真常,即不真实不恒在(后世往往将无常仅仅解成不恒常,而忽略了其不真不实之义)。
四大:地水火风(含坚湿暖动四性)。古印度人认为色身乃至世界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合成的。与中国古人的五行观念(金木水火土)近似。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早期译法。
无我:无有纯粹个体的小我。因为佛陀发现此岸是幻相,个体是假相,小我是假我,并非真实。真正的存有是真如法界。而在真如法界,并没有纯个体的小我,只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大我,亦称法性、法身、如来藏等。故经云诸佛众生共一法身。这也是同体大悲、平等一如这一精神的由来。
生死:幻界的生死轮回之简称。
释: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生生灭灭变化迁移的一切是幻有,所以虚假不实,并无真正的主体。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心是罪恶之源,身是罪恶的渊薮。因为众生不知是幻,认假作真,以为个体之我是真有,故大都尽力谋私,满足一己的无穷欲望,乃至损人利己杀人越货等等。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如果能够时时这样观察,就能渐渐脱离幻界的生死轮回(这是永断生死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按照佛教示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四摄四无量心等持续修行,最终就能彻底脱离辗转轮回、生灭不已的幻有三界,抵达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真常彼岸)。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释: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疲惫不堪、辛苦劳倦的生死轮回,都是从贪欲而起的(这里的疲劳既指当世的各种辛苦创痛,也指无始以来不停轮回的辛苦创痛。所谓“以身造业业感身”,因无明贪欲而造业,业力牵引又招感轮回受生,故一世又一世,贪欲不尽,轮回不止)。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无为者,解无为法,行无为之为也。即,不谋幻世之财色名势,而修如如不动之身心,借假修真,修出世间法。
同上所释,少欲无为既可获得当世的身心自在,也是结束生死轮回的前提。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释: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心无厌足,只想多求多得,自然就各种贪嗔痴乃至造各种恶业,使得身心的罪恶日渐增长。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常常知止知足,安于清贫,一心修道,只以获得觉慧为一生的事业(此处的慧非指世间的人智,而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即 亲证生命实相,洞悉万有奥秘)。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注:
懈怠坠落:懈怠就会坠落,所谓不进则退是也。
四魔: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
烦恼魔(恼害众生身心的贪嗔痴等烦恼);
蕴魔(构成众生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又作阴魔、五蕴魔、阴界入魔等。因它们予众生以错觉,助众生认假作真,沉溺幻有,故称为魔);
死魔(能断众生色身命根的死亡);
天子魔(即常说的引人偏离正道的天魔、魔王。“于欲色二界中间别有魔宫。其魔怀嫉,譬如石磨,磨坏功德)。
如何破此四魔?“若能观法如幻相者,是人则能破坏阴魔。若见诸法悉是空相,是人则能坏烦恼魔。若见诸法不生不灭,是人则能破坏死魔。若除憍慢则坏天魔。“(《大方等大集经》卷九)
出:超出、逃出。
阴界:有形为阴,无形为阳,故有相世间称为阴界。亦指充满色受想行识诸蕴(阴)的色身境界。
阴界狱:比喻阴界象监狱一样囚禁众生。因为众生一旦沦落三界,就被五蕴所迷惑,被形相所劫持,除非值佛出世广为说法,否则多数人永远不知身处幻界,永远只会认假作真,轮回不已。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注:
愚痴生死:愚痴凡夫无明,不知不解此间是幻,不会也不肯经由修行超出幻界,故一世世地在生生死死的苦海里轮回,长久沉溺。
成就辩才:佛法里的辩才成就意味着彻解佛法(包括有相与无相,现象与本质),故能破斥一切邪见,阐发所有正知。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菩萨道行者成就辩才后)能以佛法教化一切众生,揭示生命实相予众生,让众生知晓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得失、生死均是假象,无须执着,且应抓住难得的人身借假修真,以便经由对实相的了知而度一切苦厄,并通过修真获得“常乐我净”的根本安乐。
(行者成就辩才后自然会度一切众生,但众生能否得度,端看众生有无善根,能否信解正法践行正法了。所谓佛度有缘人是也)。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注:
布施:布施有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贫苦的人多有怨气,这种心态易与他人不和而结下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菩萨道行者常行布施,且平等看待怨家与亲族(因为菩萨知道,在现象上,无量劫的生死轮转里,众生都是互为父母亲族的,此生的怨家,往往是前世前前世的亲人,此生的亲人,也可能是前世前前世的怨家;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众生同体,共一法身,本来就是平等一如,无有你我与亲疏的,故无须分别,应等念怨亲,同体大悲)。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注:
五欲:即财、色、名、食、睡。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欲贪,是凡夫在世上都会有的五种欲望,只是各人深浅不同。
世乐:俗世的快乐。这种快乐往往短暂易逝,就一生来说,也是苦多乐少。且因有相世间其实是幻相,故世乐本质为空,虚幻不实。
过患:过错与隐患。
五欲过患:五欲助人沉迷幻界,难以超出,故有大过。同时又令人因贪造恶,招感恶果。故有大患。
三衣:依佛制,出家人须过质朴的僧团生活,因此在个人物品方面,仅获准持有三衣一钵、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钵为出家人最重要的持物。具体为: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片缝成,因此也称为七条衣,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著之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也称为五条衣。
瓦钵:陶制的容器,僧人游行村落乞化度人的用具。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意为出家人应少欲少事,一心修行度化众生。
梵行:又译为净行,本义是清净的、离欲的修行,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信仰,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将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时期称为梵行期。古印度人认为这些清净的行为受梵天赞赏,而践行这些行为者将能够投生梵天。佛教也沿用这个概念,称清净无染的修行为梵行,出家修行的沙门为梵行者。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注: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生死轮回就像炽烈的猛火烧身,使众生陷入无量无边的苦海。
大乘心:相较于小乘的自度之心而言。大乘行者发心广大,愿行菩萨道,不仅自觉还要觉他,非但自度还愿度人。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毕竟者,究竟彻底也。令众生获得究竟彻底的安乐意味着揭示诸法实相予众生,让众生知晓生命的真相,明白如何经由修行超出三界,永断轮回,即帮助众生从沉沉大梦中醒来,而并非如有人误解的只是予众生以幻世的利益,尘世的快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注:
法身船:法身亦名法性、佛性,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它是众生皆具的无相真身,但在未证得前,它深藏不露,“住在秘密地,藏于深远处”,众生往往不知不察它的存在。只有经由修行实证到它,人才会恍然大悟,于瞬间洞悉生命实相,并因此而永断生死,抵达真常彼岸。由于亲证法身可达涅槃彼岸,故用船作比喻,称作法身船。
涅槃岸:即不生不灭的真常彼岸。在彼岸,无有形相无有生死无有个体,只有万千同体、一切即一、平等一如的无相法身。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菩萨道行者亲证法身后即抵达真常彼岸,本可永断生死,下一生不再入轮回,但大悲心故,会再返回三界度化众生。
以前八事:以前述八事,即上述八觉。
灭无量罪:灭罪意为宿世的无量恶业种子不获现行表达。常念此八觉意味着你了解实相,知晓有相世间的空幻本质。知空知幻且借假修真,自然能使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种子因缺乏助缘而无法现行,故曰灭罪。
进趣菩提:趣同趋。提升自己趋向于觉悟、觉醒。
速登正觉:快速地扺达无上正等正觉。常念此八觉,意味着了知生命真相,已经理悟,当然就容易从生死长梦里醒来,不会永远沉睡不醒了。
小结:
本经言简意赅,条清缕析,无须再归纳重点。学人只须在正确理解经文的前提下常颂常念本经,时时观照自省,依教精进修行,即可“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