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 迦叶摩腾、竺法兰 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籸素之服,如敝帕。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经题:
本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佛教经典,也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经。本经出自在世上享有盛名、被列为世界领袖必读的十部经典之一的《法句经》(该经集录自四阿含及其他经典中的佛陀自说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因是从释迦佛所说经典中摘取四十二段要义集成,故名四十二章经。

译者: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是汉明帝夜梦金人后派遣十八使臣前往天竺迎请高僧和佛经而受邀到东土的。迦叶摩腾法师是得道高僧,精通大小乘佛法且具大神通,曾因讲解《金光明经》化解了一场战争而声名远播。竺法兰法师亦是精通佛法的高僧,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学者之师”,能诵经论数万章,受到中国使臣的邀请后,准备与迦叶摩腾同往东土,却被其学徒挽留并阻止。无奈,法师只得从间道潜行,最终到达东汉帝京洛阳,与迦摄摩腾同住白马寺译经授业。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注:
【离欲寂静】:远离贪爱欲念,住于一心修法的安祥寂静中。
【鹿野苑】:又名施鹿园等,位于中天竺波罗奈国。为古来仙人始说法处,亦常为仙人住处,故又名仙人论处、仙人住外。佛成道后,亦始来此说四谛法,度憍陈如等五比丘。
【憍陈如】:人名,旧称阿若憍陈如。最初受佛济度的五比丘之上首。
【四谛法轮】:四谛又名四真谛,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聖諦概括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 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求佛进止】:请求佛教导什么当行什么不当行。
【教敕】:教诫,教训。

正文注释: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注:
【心】:此处之心,即妙明真心、本觉真如,非色身里起心动念的妄心。
【本】:本源、本际,即生命之所由来。生命虽然是投影化现,但却是有来历的,即,是由真如幻化而成的。修行就是要经由实证抵达本际。
【无为法】:万物万象的本源即是无为的真如法界。与之相应的,对幻世利益无愿无求,不认假作真虚妄分别,不起惑造业竹篮打水,惟安处闲静,专心修真的出世法也是无为法。
【沙门】:出家修行的僧人。
【二百五十戒】:又稱具足戒。即佛制比丘所必須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條。
【四真道】:即四圣谛,苦、集、灭、道四谛法。
【阿罗汉】:声闻乘(亦称小乘)修行成就后获得的最高果位(道果)。
【旷劫寿命】:旷者广也。成就阿罗汉后就不受后有,即不到人间来受形,也就没有生死了。不复生死,故是真长寿。
【阿那含】:声闻乘的三果。寿终灵神上十九天,在那里证阿罗汉果(注意“灵神”二字。說佛法不认为有灵识、神识的学人请细读深思)。
【灵神】:即灵识、神识。这里二者并用,意在强调与肉身相对并寓居于肉身、统帅肉身的“something”。 灵识,神识二词同义,只是不同民族习惯用法不同。中国古人习惯用神识。
(应注意此神非造物主意义上的神。)
【斯陀含】:声闻乘的二果,死後灵神升到天上做一世天人,再到人间来一次,就能证阿罗汉果,下一生就不用再来欲界受形经历生死了。
【须陀洹】:声闻乘的初果,也叫预流果。预入圣者流之意。须要七次往返即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果。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证道后贪爱欲念自动断除,就像四肢断了以后不会再用到四肢一样。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释:
识自心源:
认识真如自性(亦称妙明真心)这个源头,(因它是万象本源。)
达佛深理:
抵达佛法的深邃义理,即第一义,宇宙生命实相。
悟无为法:
解悟、证悟无为法,并了解与之相应的出世间法。以上说的是修行目标。
以下则宣示修行方法,同时也是抵达实相后的境界。
内无所得:
因为是通过修行发显出自己内在本有的佛性(真如),非新得,故说无所得。
外无所求:
不再向外寻求财色名食势等,亦即不再虚妄分别、贪爱求取。
心不系道:
虽然在修道,但心并不执着修道的相(因确知身是幻身,相是幻相)。
亦不结业:也不纠结、造作幻世的俗业。
无念无作:
这既是修行状态也是修行法门,即常说的入无分别法。因知所有的心念和造作都是幻身幻识幻业,现在通通放下,一心修真,进入无念无作无虚妄分别的状态。
非修非证:
不认为、不执着自己在修,也不认为、不执着自己在证。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
修行有各个阶位(声闻乘有四果,菩萨道有相应的各个阶位),行者不执着这些阶位,只是如上所述无所住无所念不住相地修,一旦抵达(证悟),就顿超相应阶位而达到最高的觉悟。
名之为道:
这样的修为就叫做道。
(本章常常被望文生义者误解为字面意思,进而四处宣扬无修无证才是最高境界,殊不知这说的是修行状态以及证入实相后的境界,并非未证果前即可无修无证。佛经义深,尤其涉及第一义即生命奥秘时,是义在言外的,并非字面上的浅表意思。故佛涅槃前特意交代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请特别留意。)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注:
【受道法者】:领受正法,出家修道的人。
【去世资财】:散去或远离世间的资金财物。
【乞求取足】:靠乞食维持生命以修道,足矣。(印度历来有此传统,在家人供养出家修行人,因修行人所修不仅利己也利大众,是众生福田。)
【日中一食】:一天只托钵一次,即只吃午餐,过午不食。
【树下一宿】:古时印度修行人大多在树下打坐,休息过夜。
【慎勿再矣】:一定不要比这个(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再多了。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让人愚皌昏钝的,是贪爱和欲望(因这两者会加重认假作真,使人被幻相遮蔽得更加严实)。

释: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 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 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注:
【妄言】:不实之语,即欺骗忽悠。
【绮语】:华丽空洞无用之语。
【痴】:即无明,不解生命实相,认假作真即是愚痴无明。
【嫉恚痴】:这是早期的译法,后来都译为贪嗔痴。(此十事之善即十善业。行十善业者,得人天福报,即下一世生在天上或人中有福之家。)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注:
【頓息其心】:顿时熄灭犯过作恶的心。
【罪來赴身】:罪业的果报就会上身(找上门来)。
【自解知非】:自己明白错了,知道不应这么做。
【漸有痊損】:渐渐就痊愈或减轻了。
【耳】:语气词。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注:
【禁息】:禁出恶言,平息忿愤。
【嗔责】:生气地责怪。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那来扰乱作恶的自己就领了恶报回去了。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 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注:
【问曰】:(佛)问(骂佛的人)说。
【以礼从人】:持礼物送人。
【子】:你。

释:
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人家不收,礼物还归你吧?
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
今天你骂我,我不收纳,你自己领了祸患给你自己。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造恶之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绝不可能幸免的,一定不要造恶啊。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侮,祸必灭己。

释:
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
对天吐唾沫,唾沫到不了天上,还是顺着唾的方向回到你身上。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逆风扬尘,灰尘到不了对面,反而回来喷你自己。
贤不可侮,祸必灭己:
不可侮辱贤者,否则必定会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祸(后果很严重,因为此乃“天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释: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
(仅仅)听闻很多法义,也爱乐佛道(而未实修),必定难以遭遇、证得正真之道。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专志持守,精进奉行,即始终一心奉道且实修,则能获得正道、大道。因为只有始终如一奉道实修,才有可能亲证实相,抵达彼岸。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門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释: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见人布施道法,帮助他并随喜他,所得福徳甚大。
此福尽乎:
(弘法人的)福德会被分完吗?
譬如一炬之火及以下:
就像一支火炬的火,数千百人各执火把来从它取火去煮食、除暗,(作为火种的)火炬始终与先前一样,(弘法人的)福德是不会被分完的。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 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 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注:
【饭】:此处作动词用,意为供给饮食。
【辟支佛】:亦名獨覺、獨覺佛。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常处林中树下禅修,且修苦行),沒有聽聞佛法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修行,無師自悟證果。但無法教導其它眾生佛法。
【一三世诸佛】:一位或过去世、或现在世、或未来世的佛。

释: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如前述,此指不着相、正在修行无念法门及已经证道、抵达无二无别、无修无证的一真法界的行者。
此章前面皆递进关系,即,后一类比前一类德行或修行位阶高,但到最后两类时,则不是阶位的递进了,而是在实际需要上,后者比前者更需要饮食供养,因后者尚在世间修行,而诸佛早已成就无相真身,是不须要饮食的。供养诸佛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和与佛结缘。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指的是证得后的境界及修行时不住相不住法、无念无求的状态,并非真的不修不证。经常有人误读这类经文,抓个名相就跑,概因符合其不乐修证的潜意识,须留意。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注:
【弃命必死难】: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去(为某事、某目标)赴死很难。
【得睹佛经难】:古代得经很难,早期连纸和印刷术都没有。印度早期的佛经是写在贝叶上的,后人称为贝叶经。
【有势不临难】:有权势而不利用难。
【触事无心难】:事到临头等闲视之不动心难。
【我慢】:骄傲自大。
【未学】:尚未修学者。
【见性学道】:(努力)明心见性(亲见真如自性),修学道法。
【睹境不动难】:处在相关境界中不被感染不被动摇难。
【善解方便难】:正确理解方便法门、方便义理难(人們往往把方便說當作究竟說,把謎面當謎底。)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注:
【宿命】:此处非宿命通之宿命,而是识心达本之本,即久远以来不停轮转的生命之本源。
【会其至道】:遭遇、证得正真之道。即达本。
【净心守志】:心地清净(五戒十善修得好,且不再贪恋世间各种利益)专心致志地修道。
【可会至道】:可以遭遇正真之道(经由解悟或证悟)。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古代是铜镜,上覆尘垢,故磨去污垢后重新现出明亮。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切断贪欲,于幻界无所求(在这种情况下修行),就能够抵达本际(证入实相)。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注:
【行道守真】:行道法,守真谛。即依真谛修道,借假修真,志在真常。
【志与道合】:人生志向与真谛正道吻合。(众生多处幻境而不察,所立志向皆与幻合。佛发现真相且清晰地揭示给我们,然能会能解者寡,依教修行者稀,故大都一世世地漂流于幻界的生死轮回中,难有出期。)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 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 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注:
【安健】:安稳健康。
【心垢】:覆在真心(灵觉)上的尘垢,即 认假作真之无明所缘生出的贪嗔痴慢疑等。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从没有天地时起直到今天。
【十方所有…得一切智】:菩萨道行者修行圆满后即成佛。佛具无相的真身,又能以化身再入幻界度人,亦可以报身在法界为菩萨说法。所有的佛都具一切智,十方所有,无所不知。因他们是无相的,没有任何障碍局限,且早已修出大神力。
(只有佛具一切智。六地菩萨证到真如现前,得根本智,即获悉宇宙生命实相,但未得后得智。八地以上菩萨修出意生身,灵识可以脱离色身出去遨游,故后得智提升很快,但也须到十地之后等觉妙觉位直至成佛,才能完成全部后得智,成为十方上下无所不见无所不知的大智者。)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 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释:
因怀有爱欲而证不了道,就象清澈的水用手搅和后,众人临水照影是看不到清晰面容的。人因为贪爱欲望交织,心里浑浊澎拜,所以证不了道果……
应该舍弃各色贪爱欲念,贪欲的尘垢除尽之后,就可以证道了(这里佛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注:
【冥】:黑暗。
【学道见谛】:修学佛道,证得真谛(真如现前,获悉实相)。
【无明即灭】:无明者,为相所遮认假作真是也。证得实相,我执、法执皆破,自然从此知道宇宙生命真相,自然不会再认假作真求取幻界利益,而只会一心修真,自觉觉他,故曰“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释:
念无念念一句:
念无念之念,行无行之行,言无言之言,修无修之修(此处也常被“聪明人”误解为不用念不用行不用修。谬也)
会者近尔一句:
真解的人离真相就近了,糊涂不解的则离得更远。
言语道断一句:
真道难以言传(一用语言表达往往就偏离真道了),也不可用器物装载衡量(故光说是无法真正得道的,须实修实证,即小乘戒定慧,大乘行六度)。用语言传递或理性理解的话,往往差那么一点点,顷刻间就与真道擦臂而过。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注:
【念】:忆念,思维。
【非常】:非真常。因为是镜像,水月,幻相,故非真非常。
【灵觉】:真如之异名。又名自性,法性,佛性,如来藏,本来面目,妙明真心,一真法界(因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觉醒。发菩提心,就是发要觉悟觉醒的心。因为佛发现色身是幻身,所处是幻境,众生不察认假作真,故佛一生奔走四方说法,努力唤醒众生(有些人把菩提心解释为慈悲心,显然不对)。
【如是知识】:如是知见如是认识,得道就快了。

本章非常重要,故再整体释义如下:
观天地,知道它不是真实恒常的;观世界,知道它不是真实恒常的。观灵觉(知道它才是真正存在的),就是觉悟觉醒。这样知悉,这样认识,得道就很快了!(因为佛和证悟的菩萨经由实证发现:真正存在的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灵觉。众生的色身和眼前的万象只是幻相……)
本章所述即是大乘佛法的第一义:诸法实相。
提示:
1、此章是本经精华,直指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亦可作为禅修止观的总持。
2、本经译者迦叶摩腾是得道高僧,故能把“灵觉”如实译出。非实证者无法企及。请特别留意。
3、对多数华人来说,灵觉较之真如、真心、自性、本来面目等指向更明确,也更易理解更少误读空间,这是后人应该感恩本经的两位译经大德的🙏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注:
【四大】:地水火风。

本章佛为声闻根器的弟子方便说无我。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注:
【故】:故去,死去。
【贪世常名】:贪图世间常羡的虚名。
【学道】:修学正真之道。
【枉功劳形】:枉费功夫,劳疲形体(色身)。
【譬如烧香】:就象烧香,人们闻到香味,香也已经烧成灰烬了。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就正在燃烧的香而言),危及其身的火,是一直紧挨着它的。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释: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就好像刀刃上粘着的一点蜂蜜,完全不够吃一餐的量(比喻世间的财色对于人永恒的灵识来说,仅仅象刀刃上的那一点点蜜)。
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小孩贪甜去舐,则有可能被割破舌头(比喻人贪财色,造作恶业会受恶报,如同舐刃而被割破舌头)。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释:
人系于妻子舍宅一句:
人被系缚于妻儿房产等,胜过被关在牢里。牢狱有期满释放的时候,妻儿无一时不挂念的。
情爱于色一句:
人沉缅于情色时,一点也不怕被驱使奔走,虽有落入虎口的隐患,仍心甘情愿被降伏,就象甘心投到泥沼里而自取溺毙。所以叫作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能够超越此情此门,就是超出尘垢的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释:
最厉害的爱欲莫过于情色,情色作为爱欲的一种,没有比它更强烈的了,幸亏只有这一种。假如有两种此强度的贪欲,普天下的人就没有能够修道的了(真是大实话!)。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释:
对于人来说,耽着于爱欲,就象举着火炬逆风行走,必定有烧着手的忧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注:
【天神】:梵语devata^,音译泥缚多,指称天上诸神明,梵天、帝释等。
【玉女】:天女。
【革囊众秽】:包裹着众多污秽的皮囊。
【尔来何为】:你们来做什么。
【因问道意】:因之而请教道法。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佛为他解说,他(听明白了)得了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注:
【夫】:语气词。
【为道者】:修道的行者。
【寻流而行】:顺着水流前行。
【不为人取】:不被人取走。
【遮】:遮蔽迷惑。
【众邪】:伪经邪师之类。末法时代尤其多。
【娆】:(以花言巧语、神通捷径等)媚惑。
【精进无为】:精进于无为法。即勇猛精进地修证佛法,具体如前述。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释:
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千万不要相信你的认知(思想),你的认知(思想)虚妄不可信。(为何?因为凡夫都是颠倒见)。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修道人)千万不要与美色亲密,亲密就会带来祸患( 佛讲得再明确不过了)。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证得阿罗汉以后,才可以相信你的认知(思想)。(为何?因为证道前都是颠倒见,所思所想所认识到的都与真相相反。)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注:
【稚】:童稚。
【生度脱心】:生起度她们脱离生死幻海之心。
【息灭恶念】:熄灭(欲与之亲昵的)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注:
【被】:同披。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修道的人对于五欲(尤其情欲),一定要离得远远的(原因是修道是要离幻即真,如果耽着于幻界的五欲,就修不了道更无法证真成道)。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注:
【断阴】:类同于太监的宫刑。
【患淫不止】:淫心重,止息不了。
【功曹】:古代官职。亦称功曹史(秦代即有此官职,如沛县功曹,姓萧名何,与刘邦同乡, 熟谙法律)。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功曹若止,从者都息】:功曹如果喊停,手下的人都会停下。
【意以思想生】:意从思和想生出。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思和想这两种心都止息寂静了,也就没有色相和欲行了。
【迦叶佛】:释迦佛之前的佛。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位佛。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释:
为何从爱欲生忧?有爱有欲就会去取,取不着就忧,取着了也忧,怕再失去。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释:
本章意为:修道就好比一个人和上万人在战斗。披盔戴甲上阵,有人刚要出门,就害怕了;有人走到半路,又退回来了;有人虽然英勇,却格斗而死;也有人最终胜利归来。沙门修学觉悟之道,应当坚持自己的道心;精进勇猛,不畏惧前面的任何境界,战胜各种妖魔的扰乱,而成就解脱圣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 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 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 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注:
【悲紧】:又悲伤又紧绷。
【思悔欲退】:思想生悔意,想退却。
【弦缓】:琴弦过松
【弦急】:琴弦过紧
【声绝】:声断了,奏不出音声了。
【急缓得中】:松紧正好,处中。
【诸音普矣】:所有的音符都能弹奏出来。
【暴】:强烈、极端意。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只要保持清净安乐,就不会丧失修道之心,道也就不会丢失了。

释:
沙门学道以下诸句:
以琴弦松紧比喻修道强度要适中,不要过度紧绷也不应懈怠松弛,“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可见佛反对苦行等极端形式,相当“科学”相当暖心的🙏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 行即清净矣。

注:
【锻铁】:打铁、锻造钢铁。
【滓】:渣滓。
【去心垢染】:
去除贪嗔痴慢疑嫉等心垢染污。
(修行应既修身也修心。若只诵经坐禅而不兼以时时观心,逐步剔除贪嗔痴慢疑嫉等,修行难以成就,此即所谓福慧双修。非修福报,而是修福德资粮,使自己的福德和禅定功力同步增长,才有可能证道得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注:
【去女即男难】:去女身得男身难。意为投胎为男身较难。男性较女性相对辛苦少一些(因为女性从生理到心理负担更重)。
【生中国难】:此处的中国非指我国,而是指国之中心城市,即,非边地,是文化或政治、商业中心。生在这样的地方较难。
【值佛世】:值遇佛出世。
【遇道者难】:遇到正道难,即听闻佛法难(古时传播全靠口口相传,故要听到佛法并不容易;末法时代则听闻正法难,误读曲解随处可见)。
【无修无证难】:不执着修而努力修,不执着证而努力证难,抵达无修无证的境界更难(抵达此境界意味着证得实相,洞悉真正的存有是无相的,有相的此岸皆为幻相,真常彼岸无所谓修无所谓证)。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
忆念吾戒:
常记得我所制订的戒律(并持守它),一定能成就道果。
不顺吾戒:
不持守我所制之戒律,终究是成不了道的(这里佛强调守戒的重要性。其他经典里也多次强调“以戒资定,由定发慧”。不守戒得不了定,无定也就发不出般若智慧来)。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 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 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注:
【人命在几间】: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关键在什么。
【知道】:知晓真道。

释:
生命在呼吸间,一表生命短促如白驹过隙;二表生命最重要的支撑是气,断人呼吸顷刻夺命。故修道首重调息入定。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

注:
【中边皆甜】:中间与边上都是甜的。(佛说法有究竟义有方便说,都是针对不同受众在不同前提下说的,在那个前提下都是对的,故不应抛开前提以A法义否定B法义。后人常犯此种毛病,撇开上下文,抓个名相就批这否那的,实为修学大忌。请留意。)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注:
【行道】:践行道法。
【无如磨牛】:不要像拉磨的牛一样(只是身在劳作心不在焉)。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注:
【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疲惫至极,既无心也无暇环顾左右。
【蘇息】:休息。蘇有蘇醒更生之意。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正直真诚,老实修道,念念在道,可免很多苦头。
(佛门著名的一句话:直心是道场,意即修道贵在耿直真诚。谄曲诡谲是大忌,难以成就,因为会偷工减料、好走捷径等,容易招魔,入魔罗网。)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注:
【诃子】:诃黎勒果。此处用以形容小。
【阿耨池】:Anavatapta的音译。旧译阿耨达等。意译为无热恼池。位于赡部洲之中地,“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黎饰其岸,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八地菩萨以愿力之故,化为龙王,中有潜宅,出清泠水供给赡部洲”(见《大唐西域记》)。
【方便门】:方便法门。
【化宝聚】:化宝盆所化众宝之集聚。意为也是虚幻的,是梦中佛事之一种。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无上乘即大乘。看大乘佛法就象是梦中金帛。因为即使是佛法,也是梦中佛事。真抵达彼岸,就知道佛法也是幻海之舟,梦中之宝。
【视佛道,如眼前华】:看佛道,如眼前空花(因眼病引起的虚假视觉)。道理同上。
【须弥】:须弥山,梵名Sumeru的音译,意译妙高山,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须弥柱】:意为象须弥山那么高大那么重要的支柱。
【视涅槃,如昼夕寤】:看涅槃,如同白天黒夜都醒着一样。意为证到实相即是涅槃,就没有颠倒梦想了。
【视倒正,如六龙舞】:看颠倒与正见,都象六龙起舞首尾相连。意为也都是此岸的幻象。
【视平等,如一真地】:看平等法门(即无分别法门),如一真法界。因彼岸法界只有一,沒有二,只有如如不动的灵觉。既无生也无灭,也无相也无别。
【视兴化,如四时木】:看事物 包括佛法的兴起衰落,就如四季的树木,有春夏就有秋冬,有茂盛就有凋零。

小结。

本经重点:
一、辞亲出家,是为识心达本。
二、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名之为道。
三、使人愚蔽者,爱与欲。
四、清净安乐,道不失。直心念道,可免苦。不顺戒律,终不得道。
五、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了知天地、世界皆幻相,灵觉才是真正的存有,并时时忆念之,得道就快了。这是本经重点中的重点,请特别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