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
本经从四个有神通的兄弟想规避死亡而不得的事实说起,告诫众生,在幻世想要常少(年轻)、无病 、长寿 、不死是不可得的,“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故名四不可得经。
译者:
竺法护(公元231-308)。月氏国人,世居敦煌郡,八岁出家,礼印度高僧为师,随师姓“竺”,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当时中原地区虽然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法护立志西行,不辞辛劳,万里寻师,不但精通六经,且涉猎百家之说,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公元265年,携带大批经典返回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精勤行道,广布德化,时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 译出《正法华经》、《方等泥洹经》、《光赞般若经》、《渐备一切智经》、《普曜经》《修行道地经》等计一五四部三〇九卷。是鸠摩罗什法师之前译经最多的大译师。东晋道安法师称赞他的译经说:“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特别善于传达无生法),依慧不文,朴则近本”。
正文注释: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俱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
注:
【舍卫】:舍卫城,古印度恒河中游北岸拘萨罗国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谢拉瓦斯蒂县。相距恒河南岸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不太远。舍卫城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汇发源地,是著名的祗园精舍所在地,释迦牟尼佛在此居留说法长达二十多年,因此名闻遐迩,成为佛教八大圣地之一。
佛明旦着衣持钵入城分卫。四辈皆从。诸天龙神各赍华香伎乐。追于上侍。佛道眼睹见兄弟同产四人。远家弃业山处闲居。得五神通皆号仙人。宿对来至自知寿尽。悉欲避终。各各思议。吾等神足飞腾自恣。在所至到无所挂碍。今反当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当造方便免斯患难。不可就之也。于是一人则踊在空中而自藏形。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一人则入市中人闹之处。广大无量在中避命。无常之对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则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底上不至表。处于其中,无常之对何所求耶。一人则计 窃至大山无人之处。擗山两解入中还合。非常之对安知吾处。于时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脱。藏在空中者便自堕地犹果熟落。其在山中于彼丧亡。在大海中则时夭命 鱼鳖所食。入市中者在于众人而自终没。
注:
【分卫】:乞食。僧祇律曰:“乞食分施僧尼,衛護令修道業,故云分衛。”
【赍】:怀抱着,带着。
【追于上侍】:在天上追随佛行走并以为侍卫。
【道眼】:此处指修道而得的神通之一:天眼通,能见肉眼所不能见之事物。
【同产】:同胞所产。
【五神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
【宿对】:宿命所对。寿命结束,死亡使者如约而至之意。
【在所至到】:在在所到之处。
【踴】:跳跃。此处为上升之意。
【今反当为非常所得】:如今反而将为无常所掳。
【当造方便免斯患难】:应该想办法避免此患难。
【踴在空中而自藏形】:踴到空中以隐身术遁形。
【非常】:非常存,即无常 。
【趣】:旨在 。
【计】:思量。
【窃】:悄悄、不为人知之意。
【无常之对】:无常的使者,即中国民间说的黑白无常。
【擗山两解入中还合】:把山辟开两边,自己藏进去再把山合上 。
【而自终没】:命终而自然死去。
于是世尊睹之如斯谓。此四人暗昧不达欲舍宿对。三毒不除。不至三达无极之慧。古今以来谁脱此患。佛则颂曰。
虽欲藏在空 若处大海中
假使入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获之
是故精进学 无身乃为宁
注:
【闇昧不达】:无明昏昧不知不达真相。
【三毒】:贪嗔痴三毒。
【三达】:即三明,天眼明、 宿命明 、漏尽明。
【无极之慧】:能够达致不生不灭、无有极限的真常存在的智慧。
【翳形】:隐身。
【无身乃为宁】:不再有色身(修出无相真身,亦称法身)才能安宁(因不必再在这个幻化的三界生生死死了)。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获致。何等为四。一曰年幼 颜色炜晔 发黑齿白。形貌光泽 气力坚强。行步举止出入自游。上车乘马 众人瞻戴 莫不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 面皱皮缓。体重拄杖 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注:
【不可获致】:不可获得。
【炜晔】:光彩夺目。
【忽耄】:顿时衰老。 八十岁、九十岁曰耄。
【少】:少年,此处意为年轻。
二谓身体强健 骨髓实盛。行步无双饮食自恣。庄饰头首谓为无比。张弓捻矢把执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骂詈冲口谓为豪强。自计吾我无有衰耗。疾病卒至 伏之著床 不能动摇。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闻声香美味细滑。坐起须人 恶露自出。身卧其上众患难喻。假使欲免 常安无病 终不可得。
注:
【庄饰头首】:庄严修饰头部脸部。
【不省曲直】:不知省察是非曲直。
【骂詈】:斥骂。詈亦有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之意。
【不能动摇】:动弹不得。
【搒】:笞打。
【众患难喻】:各种苦痛难以比喻。
三谓欲求长寿在世无极。得于病死 命既甚短。怀万岁虑寿少忧多。不察非常五乐自恣。放心逸意杀盗淫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嫉邪见不孝父母。不顺师友轻易尊长。反逆无道希望豪富。谓可永存。讥谤圣道以邪无双。嘘天推步慕于世荣。不识天地表里所由。不别四大因缘合成犹如幻化。不了古今所兴之世。不受倡道。不知生所从来死之所归。心存天地。谓是吾许。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 命忽然终 不得自在。欲使不尔终不可得也。
注:
【无极】:无有终止、无有边际。
【怀万岁虑寿少忧多】:心怀万岁梦想却寿少忧多。
【不察非常】:没有觉察到世间万象非真非常。
【希望豪富】:希求企望豪贵巨富。
【嘘天推步】:看天象玩占卜推卦等。
【非常对至】:无常使者到来。
释:
不识天地表里所由:
不了解天地万物从表面到内里都从何而来。
不别四大因缘合成犹如幻化:
不明白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合和而成的众生如同幻化。
不受倡道:
不信受圣人所倡导之道。
不知生所从来死之所归。心存天地。谓是吾许:
不知生命从哪来,死后会往何方去(懵懵懂懂过一生,不知不察生命真相),把心许给这天地间(认假作真之意)。
四谓父母兄弟家室亲族。朋友知识恩爱荣乐。财物富贵官爵俸禄。骑乘游观妻妾子息。以自憍恣饮食快意。儿客仆使 趋行骑视。顾影而步。轻蔑众人。计己无双。奴客庸骂兽类畜生。出入自在无有期度。不察前后。谓其眷属从使之众意可常得。宿对卒至如汤消雪。心乃怀懅 请求济患 安得如愿。呼噏命断魂神独逝。父母兄弟妻子亲族朋友知识恩爱。皆自独留。官爵财物仆从各散 驰走如星。欲求不死不可得也。
注:
【知识】:闻名谓知,认识(见过)谓识。古时印度对某类友人的称呼 , 后引申泛指熟人、朋友、师长等。
【儿客仆使】:儿女、门客、仆人、使役。
【计己无双】:认为自己天下无双。
【无有期度】:没有期限节度。
【从使之众】:随从门客、及所驱使的(奴仆类)众人。
【谓其眷属从使之众意可常得】:以为眷属和门客仆役等都是常在可得的。
【宿对卒至】:宿命所规定的黑白无常突然降临。
【懅】:惶恐,恐慌。
【请求济患】:请求济拔此患。
【魂神独逝】:(死亡是所受身灭,即身体死亡)魂神不死,独自离去 。
(不少学人错会佛义,误认佛家不认为有魂神,请细读此经。不仅此经,很多经典里都有不同名相指称“此物”,如灵觉,灵神,含灵,神识等。)
佛告比丘。古今以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设无此难。不现身相教化群黎。犹如四方有洪石山 广大且高。上生草木众果药树。华实悉茂。忽失野火四山俱发。暴疾相向 速于日行。有人白王。说有此患宁可避乎。答曰。不可得也。天中之天。唯有神通乃可济矣。
注:
【佛兴于世】:佛出生于世间,佛法兴盛于世间。
【设无此难】:假设没有此四难。
【不现身相】:佛真身无相,为度众生才化现色身,降生人世 。
【暴疾相向】:暴烈的疾患(此处指火灾之患)相向而来。
【白】:说。
【白王】:对王说。
【天中之天】:亦作天中天。佛之尊号。天为人之所尊,佛更为天人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济】:济拔。
佛言。有心意识。不解深妙空无之慧。心计吾我。五阴所缚六衰所惑。欲不老病。规拔此恶 分离之患。志于常存终不可得。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如春种谷。令秋不熟终不可得。殖老病死别乖之本。欲离不终不如志也。犹树生果。欲使不落终不可得也。犹人饮酒。欲使不醉孰有获愿。种诸根本。欲令不终不可得也。如人服毒。欲令不死谁有获愿。种离根本。欲令不别终不可得也。犹人入溷。欲令不臭谁有获愿。植老病死欲免斯患。未有如愿。人不识此四苦。放心恣意没沈五道。犹如车轮不得离地。悲哀呼嗟转相恋慕。无有竟已。犹如狂逸裸形而游。恍惚妄语谓为真谛。痛哉谁了此义唯有解道乃知之耳。
注: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六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故曰六衰,也叫六賊。
【规拔】:规避拔除。
【分离之患】:指组成人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分离之苦患。即衰老死亡之患。
【法身】:无相真身。
【阴衰悉蠲】:阴指五蕴(早期多译为五阴)。蠲同捐。意为五蕴六衰都屏弃了。
【溷】:污秽处。
【沈】:同沉。
【转相恋慕】:对名、势、财、色等转相贪恋爱慕。
【竟】:终止。
【犹如狂逸裸形而游】:就像发狂的人,裸体上街游走。
【解道】:悟解正真之道,即洞悉宇宙生命实相 。
释:
深妙空无之慧:
现象界万物万象皆是本觉真如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本质是空。此乃证真破幻之智慧,但此智甚深微妙,凡夫难解,故曰深妙空无之慧。
无内无外进退自在:
无色身自然无障碍,也无所谓内外,故能自由穿行四方,遨游三界进退自在。
殖老病死别乖之本。欲离不终不如志也:
种植下老病死这种别离乖谬的根本,却又想要远离结束终止是不可能如愿的,意为:有生就有死,有色身就有坏灭,不可能只生不死。
种离根本。欲令不别终不可得也:
种下离别的根本,却想要不离别是不可能的。
放心恣意没沈五道:
被五欲拽着走(只知满足色身的贪嗔痴慢疑等)在生死五道里沉没轮转。
比丘白佛言。何缘免济此苦之难。世尊告曰。当求解脱。何谓解脱。佛言。护身口意初中竟善。不为声闻行。身不犯三罪。口不犯四过。意不念三恶。初中竟善也。又身口意和而归三宝。除于三毒。入空无相不愿之法。向三脱门。是初中竟善之德也。三界皆苦。生老病死。视身如怨。行于四等悲慈喜护。不遵大慈无极之哀。趣欲免身至于泥洹。不念一切便得罗汉。不及十方。虽得免于四患犹有限碍。
注:
【何缘】:具备何种因缘。
【初中竟】:初时,中时,后时。
【不为声闻行】:即不修声闻乘,行声闻道。
【身不犯三罪】:身不犯杀、盗、淫三罪。
【口不犯四过】:口不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意不念三恶】:思想上不耽着贪、嗔、痴三恶。
【三毒】:贪嗔痴。
【不愿】:后多译为无愿。
【入空无相不愿之法】:即入空、无相、不愿之三脱门。
【三脱门】:即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无在幻界谋取任何利益之愿,唯有修出幻界之心)。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视身如怨】:把身体看作冤家、怨贼。
【悲慈喜护】:后多译为慈悲喜舍。
【无极之哀】:无量的大悲心。
【不遵大慈无极之哀】:没有遵循佛倡导的大慈大悲。
释:
趣欲免身至于泥洹。不念一切便得罗汉:
不念及一切众生,只想不再受形,得阿罗汉果入于𣵀槃。
不及十方:
没有惠及十方。
虽得免于四患犹有限碍:
虽然免于此四种苦患但还有限制和障碍 。
佛言。发菩萨意。普令众生常念遵六度无极之行。初中竟善者。谓发意菩萨也。初亦善者。视一切人如父如母如身。常等无异。中亦善者。不畏勤苦在于生死无央数劫。不以为劳。竟亦善者。分别空慧不见吾我。
注:
【发菩萨意】:即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之义。
【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无极】:无边际,无终止。
【发意菩萨】:即发(菩提)心的菩萨。
【分别空慧不见吾我】:善解空幻之智慧,了知实无有我(因为此间是幻相,小我是假我)。
又初亦善者。本发大意 愿济一切。不为己计。中亦善者。行四等心慈悲喜护。竟亦善者。弘无极慈欲导群黎。遭诸恼患。初亦善者。观身四大本无化合。缘于无缘。中亦善者。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有斯四事则受身矣。无缘无攀何从得因。犹如立屋。有材有土有水有草。四事别离各散异处。人合作舍因得屋名。计身四事亦复如是。各在一面心着所有我人寿命。四大合成因号为人。竟亦善者。了知无身不倚三界。一切悉空。
注:
【群黎】:即众生。
【遭诸恼患】:此处可能有漏字,是免遭恼患之义。
【受身】:受形有身。
【竟】:本意结束、终止。此处与初、中相对,意为末期、最后、最高、最究竟等。
释:
四大本无化合:
色身本非由地水火风四大化合而成(化合只是假相)。
缘于无缘:
缘生于无(相)之缘。即,色身是无相真如所缘生的 。此即甚深缘起。
无我无人无寿无命:
没有真的纯个体的我和他人,也没有真的时间和空间,因皆幻相(寿、命在别的经译为寿、形。寿表时间,形表空间)。
人合作舍因得屋名:
人把(建筑材料)合拢起来造舍宅,所以就得了房屋的名字。
各在一面心着所有我人寿命。四大合成因号为人:
(地水火风)四大本来也是各在一方各不相干,只是人心里执着有我有人有寿有命,就像造屋一样,把它们合在一起,就名叫人(意为本是幻化假有,但人执着为真)。
了知无身 不倚三界:
知道没有真的倚立于三界而存在的色身(只是幻相,假名为身)。
初亦善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之道。中亦善者。晓知六通之法。入柔顺法忍。竟亦善者。知身自然诸法自然人物自然。一切如化如幻计皆本无。初亦善者。谓发无上正真之道。中亦善者。解音响慧。得无所从生不起法忍。竟亦善者。逮一生补处。勇猛之状游一切生。睹无所起救济一切。如日普照无所不遍。是为菩萨初亦善者。中亦善者竟亦善者。佛言。行菩萨道多所度脱。犹众星中月而独光。光如日初出一时悉遍。犹如炬火在所如照。疗诸病如良医。度群黎如船师。安三界犹国主。降异道如师子。道心普如虚空。心等如地。洗垢如水。烧诸罪如火。游无碍如风。是为初中竟善菩萨之事。乃为究畅。
注:
【一心】:制心一处,心一境性。后多译为禅定。
【六通之法】:能够修出六神通的道法。
【柔顺法忍】:贤者位之一,入此位者屏弃我执我见,能顺服真理。
【自然】:自古皆然,无始来就是这样 (非现在意)。
【一切如化如幻计皆本无】:万物万象都是如幻化如投影的,若计较检验,即知有相的一切其实是空是无(因是幻相)。
【无上正真之道】:这是早期的译法。后多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之道。
【解音响慧】:眼前萬象猶如山谷中音聲的回響,瞭解這樣的智慧,就叫解音響慧。意為能理解萬象非真實,只是回聲而已。
【无所从生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實證到一切都沒有真的生起,真正的存有不生不滅,即得無生法忍。
【逮】:逮得,达到。
【一生补处】:菩萨道的等觉位,以一转生补佛处,是名一生补处。如现在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
【游一切生】:游行于一切众生之间(以度众生)。
【多所度脱】:多有度脱(众生)。
【师子】:同狮子,喻无畏与强大。
【道心普如虚空】:(行菩萨道的道心)普遍广大如虚空。
【心等如地】:真心平等如大地 。
【究畅】:究竟通畅。
佛说如是。诸菩萨及众比丘。诸天龙神阿须伦。闻经莫不欢喜。
注:
【阿须伦】:即阿修罗。
小结。
本经重点:
在尘世,想要常少、无病、长寿、不死 是不可能的,“唯成法身阴衰悉蠲。无内无外进退自在。乃能免此四难之患。”即,须修成无相真身(法身),不复五蕴六衰,无内无外无有障碍 ,才能免除老病死别等苦患。而要成就不死真身,就要发菩提心,自觉觉他,广行六度之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