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阑铎迦池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大菩萨摩诃萨,无量百千人天大众,一心恭敬围绕而住。尔时,世尊为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
尔时,摩揭陀主影胜大王,往竹林中礼世尊足,右绕三匝在一面坐。时,影胜王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唯愿世尊,哀愍为我分别解说。”
尔时,世尊告影胜王曰:“大王当知,譬如男子于眠梦中,见与人间端正美女共为稠密;既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大王,于意云何?于眠梦中人间美女,是实有不?”
王言:“非有。”
世尊告曰:“大王,于意云何?此之男子,于彼梦中所见美女,心生忆念恋慕不舍,可说此人是大博识明智者不?”
王言:“不尔,此是愚人非明智者。何以故?由彼梦中人间美女,毕竟体空,不可得故。岂能与彼而行稠密,令此男子情怀爱恋生忆念耶?”
佛言:“大王,如是愚痴无识凡人,眼见色时心生喜乐便起执着,起执着已随生顾恋,生顾恋已情怀染爱,起染爱故随贪嗔痴发身语意造作诸业。然此诸业作已灭坏,此灭坏时曾不依止东方而住,亦不依止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皆现如是。
“大王,前识灭已后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大王,后识生时无间生起,彼同类心相续流转,分明领受所感异熟。大王,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大王当知,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支起号之为生。大王,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支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大王,前识前识性空,死死性空,业业性空,后识后识性空,生生性空,而彼业果曾不散失。大王,如是应知,一切有情皆由愚惑不知非有,妄起顾恋轮回生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他曰:
“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
离于能诠语,所诠不可得!
皆以别别名,诠彼种种法,
于名法非有,是诸法自性。
由名名性空,于名名不有,
诸法名本无,妄以名诠名。
诸法皆虚妄,但从分别生,
此分别亦空,于空妄分别。
我说诸世间,以眼见于色,
皆由邪计想,是名为俗谛。
我说一切法,皆是藉缘生,
是名近胜义,智者当观察。
眼不见于色,意亦不知法,
是名胜义谛,愚者不能知。”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摩揭陀主影胜大王,深心顶受。时,诸苾刍,及大菩萨、人天等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经题:
本经揭示宣说在幻有三界生命如何一世一世流转,即,其中相续流转的是什么,依何而转。故名大乘流转诸有经。

译者:
义净。法师七岁出家,三十六岁追随玄奘法师的足迹西行天竺求法,曾在那烂陀寺修学10年。二十二年后回到东土。到达洛阳时获武则天亲自出迎以示尊重。他最初在大福先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法师一同翻译《华严经》,完成后开始独立译经。到长安三年止,共译出佛经20部115卷。并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重归南海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梵语千字文》等,译着之余,也努力教授学生。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阑铎迦池竹林园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大菩萨摩诃萨,无量百千人天大众,一心恭敬围绕而住。尔时,世尊为说自证微妙之法,所谓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

注:
【薄伽梵】:梵语bhagavat的音译。意为世尊。
【羯阑铎迦池竹林园体验】:又名迦兰陀竹园,迦陵竹园等。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系迦兰陀长者所有,本与尼犍外道,后奉献为佛教僧园,是为印度僧园之初,亦名竹林精舍。
【大苾刍】:即大比丘。
【摩诃萨】:梵语Mahāsattva的音译是摩诃萨埵,简称摩诃萨。意为大士,大觉有情。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指亲证真如、进入圣位的大菩萨。
【人天大众】:众多的人和天人。
【为说自证微妙之法】:为大众说自己亲证(真如实际)的无上微妙之法。
【初、中、后善】:初时,中时,后时都说得很好。
【纯一圆满】:纯正统一,究竟圆满。
【鲜白】:鲜活洁白(清纯意)。
【梵行】:清净无欲之行。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修行为梵行,离贪欲亦名梵(误信双修法者请自己比照拣择)。

尔时摩揭陀主影胜大王,往竹林中礼世尊足,右绕三匝,在一面坐。时影胜王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唯愿世尊哀愍,为我分别解说。”

注:
【影胜王】:摩揭陀国的国王。
【有情】:有灵识(神识)有情感的众生。佛经里亦常称为含识,含灵。
【诸法体】:万物万象的实体。
【所造业报】:所造之业及其果报。
【哀愍】:慈悲怜悯。

释:
云何有情先所造业久已灭坏,临命终时皆悉现前?又复诸法体悉空无,所造业报而不散失:
众生先前所造的业都已经坏灭流逝了,为何临命终时又都现在眼前?既然诸法(在本质上)都无有实体都是空,为何却有果报?

尔时,世尊告影胜王曰:“大王当知,譬如男子于眠梦中,见与人间端正美女,共为稠密。既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大王于意云何?于眠梦中人间美女是实有不?”
王言:“非有!”

注:
【稠密】:亲密无间。
【觉已】:醒后。

世尊告曰:“大王于意云何?此之男子,于彼梦中所见美女,心生忆念恋慕不舍,可说此人是大博识明智者不?”

注:
【大博识明智者】:有广博学识、明澈智慧的人。

王言:“不尔!此是愚人,非明智者。何以故?由彼梦中人间美女,毕竟体空不可得故。岂能与彼而行稠密,令此男子情怀爱恋生忆念耶?”

释:
毕竟体空:
梦中美女非实有,故曰毕竟体空(恰如眼前万相,尚在梦中的我们以为千真万确,醒来的觉者则知梦境而已)。

佛言:“大王!如是。愚痴无识凡人,眼见色时心生憙乐,便起执着;起执着已随生顾恋,生顾恋已情怀染爱;起染爱故随贪、瞋、痴,发身、语、意造作诸业。然此诸业作已灭坏,此灭坏时曾不依止东方而住,亦不依止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譬如男子从睡觉已,忆彼梦中所见美女影像皆现如是。

注:
【愚痴无识凡人】:愚钝无明、无正见正知的凡夫。
【色】:指物质,非现在男女色之义。
【顾恋】:眷顾贪念。
【情怀染爱】:情入怀爱染心。
【发身、语、意造作诸业】:
身体、语言、意识开始发起造作各种善不善业。
【作已】:造作完以后。
【住】:留存意。
【四维】:东西南北四方之中间为四维。

释:
曾不依止东方而住,亦不依止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既不曾留存在东方,也并不留存在南、西、北方和四维上下。意为众生往昔所造业并无留存的住所。
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
人临终前,一生所造的业会象放电影似的一一现前,尤其是恶业。这也是为什么基督教有末日审判一说。

此句经文回答了影胜王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临命终时旧业会一一现前?因为就象睡醒时会忆起梦中所见的人一样,此生终了恰似一个梦醒来,在未进入下一个梦时的换档期,这时往事就会一一回放。

“大王!前识灭已后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大王!后识生时,无间生起彼同类心,相续流转,分明领受所感异熟。

注:
【前识】:指前生所受形之种类的意识,譬如作为人或作为狗的意识。
【后识】: 指新的一世所受形之种类的意识。
【傍生】:畜牲。
【无间生起】:没有间隔,同时发生。
【同类心】:同一种类的心识。
【相续流转】:从前世相续传到后一世。
【所感】:(业力)所招感来的……
【异熟】:异时而熟的果报。

大王!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大王当知,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支起号之为生。大王!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支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大王!前识前识性空,死死性空,业业性空,后识后识性空,生生性空,而彼业果曾不散失。大王!如是应知,一切有情皆由愚惑不知非有,妄起顾恋轮回生死。”

注:
【法】:此处的法指现象界万物万象及其规则。

释:
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
不曾有一点东西(如财物、名声等),能从此生转到来生,但有生死轮转里的业力果报可得。意即此生所作业会在下一生获得果报(极少数大善大恶的当世即报)。
前识灭时名之为死:
前一生所受形的种类意识灭了就叫作死。
后识支起号之为生:
后一生所受形的种类意识生起就叫作生。
前识灭时无有去处:
前生所受形之种类的意识坏灭时,此意识并没有去处(比如前生是狗,狗死时作为狗的意识也灭了。它并没有去往何方)。
后识支起无所从来:
新的一生所受形之种类的意识支起来时,此意识也没有来处(比如此生转生为人,一出生自然就有了作为人的意识。它并没有来处)。
本性空故:
为何前识后识都无来处去处?因为所受形种类的身相及其意识的本质都是空的(都是幻相、假相,并没有真的生和死)。
前识前识性空:
就前识来说,前识的本质是空的。
后识后识性空:
就后识来说,后识的本质也是空。
死死性空:
死的本质是空。意为死是假相,是幻灭。
业业性空:
业的本质是空。业也是假相,是幻作。
生生性空:
生的本质是空。因为是幻生,非真生。
而彼业果曾不散失:
虽然业力本质亦空,但所获果报不会散失(因你尚在幻界,就还会受报。虽然这果报本质也是假相,但因有“真心”隐在这幻相后,故感受是真。恰如梦醒时,知梦中事假,但或喜或忧或恐或惧的感受则在在真切)。
一切有情皆由愚惑不知非有,妄起顾恋轮回生死:
所有的众生都因为愚昧无明,不知道色身和外境是幻相不是真有,瞎在那儿较真执着贪恋,故不停地在幻界的生死海里轮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他曰:
“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离于能诠语,所诠不可得,皆以别别名,诠彼种种法,于名法非有,是诸法自性。

注:
【伽他】:又译作伽陀。即偈、颂。

释:
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离于能诠语,所诠不可得:
诸法(万物万象及其法则)只是假安立的名相,只是依名而立。离开这些能诠释的语言名相,所诠释的东西并不可得(因是幻相,并非实有)。恰如有人言说梦中事,梦中的事、物并非真有,只是那人在说,只有说的那些名相语言而已。
皆以别别名,诠彼种种法:
都是以各种名字诠释万物万象。
于名法非有是诸法自性:
名相所诠释的事物并非实有,这是所诠事物的真实本质(即空、幻)。

由名名性空,于名名不有,诸法名本无,妄以名诠名,诸法皆虚妄,但从分别生,此分别亦空,于空妄分别。

释:
由名名性空,于名名不有:
从名字说,名字本性是空,依名字所指示的事物也非真有。
诸法名本无,妄以名诠名:
万物万象本来也没有名相,只是人虚妄执有,以名相解说名相(说梦中事之意)。
诸法皆虚妄,但从分别生:
假不实的(因是幻相),但人们在那虚妄分别误以为真。(分别者,意识对种种内外境而起反应、辨别、归类、思维、推敲、判断、决定,乃至调动出阿赖耶识里的业力种子显像表达等等。当佛说“虚妄分别”这个现象时,主要是说众生无明,把假当真,对幻界诸境妄起反应、辨别、思维、决断、表达等等,教导弟子应从整体上知空知幻不去分别不去认假做真——安处闲静能所双亡一心修真,且禅修时也应无念无着无执无取入无分别法门,而不是说人在幻界生活时具体不分别(如果生活中具体事项上不分别,过马路不是被蹍倒就得被撞飞,更不必说坐水月道场、行梦中佛事时也免不了分别,否则怎么对机说法,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但是人们往往错会佛意,忽略了整体上的不虚妄分别,而强调、甚至滥用具体事项上的不分别。请特别留意。)
此分别亦空,于空妄分别:
这个分别本身也是空的,以空分别空(就像你在梦中,见种种人事、景物,并嘟嘟囔囔说梦话,你感觉千真万确,但旁边醒着的人知道你在做梦,你梦话里的人事、景物都是你的错觉你的虚妄分别而已,并非真有)。

我说诸世间,以眼见于色,皆由邪计想,是名为俗谛;我说一切法,皆是藉缘生,是名近胜义,智者当观察。眼不见于色,意亦不知法,是名胜义谛,愚者不能知。

释:
我说诸世间,以眼见于色,皆由邪计想,是名为俗谛:
所有世间人因为眼睛看见各种有相的事物就以为是真实的,其实是颠倒妄想遍计所执(遍计者,众生所见所感所思所储是也,所执则是在所见所感所思所储基础上执为实有并显像表达、执持演绎)。这种颠倒妄想遍计所执叫作世俗谛。
我说一切法,皆是藉缘生,是名近胜义,智者当观察:
我说一切法即万物万象都是藉由因缘合和而生,这个义理是接近于胜义谛的(但不是胜义谛),智者应当观察。(有些无法理解眼前是幻相的学人,把因缘法当作实相,谬也。这里佛说得很明确:因缘法只是“近胜义”。)
眼不见于色,意亦不知法,是名胜义谛,愚者不能知:
“眼不见于色”这种表达是形象的表达(佛经里常常这样表达,经读多了即会其意),意为在本质上并没有眼也没有色,没有意识也没有意识认知到的法。即无人相、无我相,人空法空的意思。揭示此实相的义理叫作胜义谛。愚钝的人无法知解此义。
因这是偈子不是长行,故佛没有展开详述胜义谛,只是以“眼不见于色”一句代表无人相我相。而相虽是幻,却不是没来由的,恰如水中月虽是假,但它是由天上月投影出来的,而天上月是真实存在的(就这个比方来说)。
恰如众多般若经典所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证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极为甚深,难见难觉。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用真如显示分别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七)。色身及色身所见皆幻相,而此幻相是由本觉真如或直接或间接投影幻化出来的——揭示此实相的正真法义即胜义谛。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摩揭陀主影胜大王,深心顶受。时,诸苾刍,及大菩萨、人天等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小结。

本经重点:
一,人临命终时旧业会一一现前,因为如同睡醒会忆起梦中事一样,此生终了恰似一个梦结束又未进入下一个梦时的换档期,故往事一一重现。
二,不曾有东西如财物、名声等能从此生转到来生,但有生死轮转里的业力果报可得;生死是幻相本质是空,但因含有真如也因色身还在幻界,故会受报。
三,在幻有三界,生命会一世一世地流转。人死时作为人这个种类的意识即刻坏灭,流传到下一生的是灵觉及其统摄的(储存业力的)阿赖耶识。概称灵识、神识等。
四,明示何为俗谛,何为近胜义,何为胜义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