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

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经题:
本经是佛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详述十善业之内涵、功德等,指出十善业乃人天福报和三乘成就之必备基础。

译者:
实叉难陀。法师梵名Sikshananda,意译为学喜、喜学。为于阗(新疆和阗)人。善大、小二乘佛法,旁通异学。武周时应武后之邀带着梵本《华严经》来华。译有《华严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经典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正文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注:
【娑竭罗龙】:娑竭罗,意译为海。娑竭罗龙是八大龙王之一。为雨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所祭拜的龙王的原型。
【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为觉悟的有情。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
【诸趣】:诸所趣往,这里指六道。
【此会】:(参加)这个法会(的众生)。
【自性】:此处指万物万象在现象界(幻界)的自有之性。非指其真正的本质。
【如幻】:如同幻化。
【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十二处】:眼为内处。色为外处。耳为内处。声为外处。鼻为内处。香为外处。舌为内处。味为外处。身为内处。触为外处。意为内处。法为外处。是名十二处。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十八界。

释:
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分别妄想有不同,所造之业也就不同。因为这个缘故,下一生就会生在不同的轮回之道里,或生人间,或生畜生道,或生天上、地狱等。
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无不因为心识的分别妄想,而造作善业或不善业。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
心识本来是没有物质色相的,也不可见不可取,但是由于虚妄分别,就依循业力的集聚而显像表达、执持出万物万象来(量子力学和近年影响颇大的生物中心论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但万物万象)就根本上说是没有主宰的,既没有人我,也没有人我所见到的一切(因为佛发现众生及其心意识都是幻相,众生所见到的一切也都是幻相。一般人对此难以理解,须实证到方知佛所示千真万确)。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
虽然依随各人的业力,呈现出不同的境遇景象。
而实于中,无有作者:
实际上其中并没有真的造作者。意为所现皆虚幻。
一切法:
佛经里的法指万物万象及其法则。非现在之义。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所以万物万象及其法则(就其本质而言)都不可思议。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注:
【显曜】:显现闪耀。
【蔽】:荫蔽。此处为照耀覆盖之意。
【设】:假设。
【梵王】:又名梵天,大梵天王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人通名。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故特附以梵天之名,其中分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三者。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
【严净】:庄严清净。
【正见】:相对于断常见的大乘佛法正见。即:知晓有相的一切皆是幻相,虚妄不实,但幻相背后有真正的存有,即真如(《四十二章经》直接译为灵觉)。亦即,是真如(灵觉)或直接或间接投影幻化出众生与万物万象来,持这样的认知,就是正见。
【断常见】:断见者,认为人只有一生,死即如灯灭,不存在灵识的轮回受形再生。常见者,以为世间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真实恒常的。即通常的凡夫见。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注:
【诸恶道】:生死轮回里的三恶道,即畜生、恶鬼、地狱。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不让一点点不善念参杂在里面。意即起心动念都要善。
【圣众】:一般指证道的修行人。此处指依佛菩萨修学的证道者。
【人天身】:人或天人之身。
【声闻菩提】:听佛说法而觉悟者。
【独觉菩提】:本世未见佛未听闻佛法,自修得悟无我者(往往是前世值佛修道者)。
【无上菩提】:即大乘。了知无我亦无我所见的万法万象,真正存在唯本觉真如,并知幻即离,借假修真的觉悟者。
【邪行】:其他译师多译为邪淫。
【妄语】:假话、谎话。
【绮语】:绮丽浮夸、华而不实之语。
【嗔恚】:生气愤怒。
【邪见】:其他译师多译为痴。意即无明,不知也不解真相,认假作真且念念执着。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注:
【非人】:此处指天龙八部等。
【寝觉快乐】:睡眠时醒来时都愉悦快乐。
【无恶道怖】:没有堕三恶道的恐怖。
【回向】:回转自己所修功德给……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释:
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获得成佛后不生不灭自在永在、能随心隐相或显相的法身。成佛即获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两千多年前的释迦佛即是化身佛,示现有生灭,实无生灭,是法身的化现而已。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注:
【资财盈积】:资产财富蓄积充盈。
【菩提】:觉悟,觉醒。

释:
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国王、盗贼、水灾、火灾、以及不足喜爱的败家子,都不能败坏它。
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得以证到不生不灭、无作无为的清净实相,证得此实相即获大觉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注:
【智所赞法】:智者以口业所赞美的功德、业行。
【诸根调顺】: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调是调和、协调。顺是柔顺。
【永离諠掉】:永离喧嚣吵闹。身心寂静,动止安详。
【妻莫能侵】:妻子不会被别人侵犯侮辱。
【隐密藏相】:即马阴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注:
【天所赞法】:天人所称赞的功德、业行。
【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优钵华即青莲花。此句意为口气清新,有青莲花香。
【诸世间】:此处指诸世间人。

释:
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所发出的语言皆可成为证明(意为真实确凿),受人和天人所敬重爱戴。
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得到殊胜的安乐,身口意三业都很清净。
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所说的话语郑重尊贵,人间天上的人都会一一奉行。
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智慧卓越殊胜,没有人能超越和圧过他。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注:
【不坏身】:不能被破坏的身体。
【不坏信】:不会被破坏的信任。
【顺本业故】:随顺本来业力(前世业力)的缘故。
【不坏法行】:不能被破坏的修法之行及其道力。
【诳惑】:欺诳惑乱。
【沮坏】:沮遏破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注:
【乖度】:失当、违度。
【契理】:契合正理。
【言可承领】:所说的话人们可以承受领会。
【言尽爱乐】:所说的话都有爱心,能够使人愉悦。
【梵音声相】:清净无染、高远和雅的出世音声和相貌。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注:
【决定】:确定、一定。非现在义。
【唐捐】:徒然地捐弃。意为虚耗、白废。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注:
【三业】:身业,语业,意业。
【身三业】:杀,盗,淫。
【语四业】:两舌,恶口,妄语,绮语。
【意三业】:贪,嗔,痴。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释:
王位自在:
(下一生如果)为王,则拥珍奇妙物,自得自在(所说果报一般皆指下一生受报。因如同春种秋收,果报须时间成熟)。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注:
【柔和质直心】:柔顺温和、质地正直的心。
【圣者慈心】:圣人(因证道而自然进入无私无我者)的大慈悲心。
【速生梵世】:梵世是色界诸天之总称。意为此生终了,很容易就化生到梵天。
【无碍心】:没有任何障碍阻隔的心(佛有五眼,得一切种智,知所有时空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故一切无能障碍阻隔)。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注:
【真善意乐】:真正好的精神状态,比如通透豁达,愉悦快乐。
【真善等侣】:真正好的生活伴侣或道行同修。
【吉凶疑网】:猜忌疑虑吉凶祸福的罗网。

释:
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宁可丧失生命也不做恶。因为知道没有真的生死,故不怕殒身,唯恐造恶。
惟归依佛,非余天等:
只皈依佛,而不是其他的天神等。
常生人天,不更恶道:
转世时常生作人或天人,不再堕入三恶道中。
不堕诸难:
不堕入八难处。诸难指八难,即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具体为:
(一)地狱难。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二)饿鬼难。饿鬼有三种:⑴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⑵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⑶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三)畜生难。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四)长寿天难。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因障于见佛闻法,故称难。
(五)边地之北俱芦洲难。北俱芦洲,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众生不得见佛闻法。
(六)盲聋喑哑难。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相对于边地而言。非指我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七)世智辩聪难。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八)生于佛前佛后之难。谓由业重缘薄,生于佛前或佛后,不得遇佛闻法。
换句话说,三途地狱灾难都小,都不是真正严重的灾难,真正严重的灾难是没有机缘听闻佛法、了知生命真相。因为只有听闻佛法才有可能获悉实相并如法修行,才有可能永脱轮回、超出幻界。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注:
【行施】:行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怨贼】:怨家、盗贼。
【不与取】:人家未允给予而强取。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注:
【贞顺】:贞洁和顺。
【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没有人会以色欲之心而觊觎其妻其母。
【如其誓愿,所作必果】:如其所愿,所作必获正果。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注:
【同一志乐,恒无乖诤】:有共同的志向爱好,永远不会乖违斗诤。
【一切众会】:一切与会的众生。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注:
【无义语】:无意义之语,即绮语。
【能善方便】:能有善巧方便。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注:
【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转世时常生在有正见、敬佛信佛之人家。
【菩提心】:(要从梦幻里)觉悟、觉醒之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注:
【大士】:又称大人。行菩萨道的行者,亦指证道的菩萨。
【施庄严】:布施做得好。
【戒庄严】:持戒严好。
【忍辱庄严】:忍辱修得好。
【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音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精进庄严】:精进渡修得好。
【入佛法藏】:能深入学习、理解佛法宝藏。
【定庄严】:禅定修得好。
【念慧惭愧轻安】:念:心住于四念处或无念法;
慧:得佛知见、得佛智慧;惭愧:有惭有愧,知惭知愧(能反省忏悔意);轻安:即禅悦。禅定中轻松怡悦安适的状态。
【慧庄严】:智慧度修得好。
【分别妄见】:因为认假作真虚妄分别而生起的颠倒妄见。
(这段经文所述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注:
【愍】:同悯。
【四摄】:即四摄法,慈悲喜舍。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观身不净。
【受念处】:观受是苦。
【心念处】:观心无常。
【法念处】:观法无我。
【正勤】:即四正勤,又叫四正胜。具体为: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神足】:即四神足。
欲神足─ 希慕修法如愿满足。
勤神足─ 精进勤勉无有间断。
心神足─ 一心正念。
观神足─ 心不驰散。
【五根】:五种生圣道的根本名五根。即:
信根—信心生长;
进根─精进生长;
念根─忆念生长;
定根─禅定生长;
慧根─智慧生长。
【匪】:同非。
【力】:即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五力,能破三界诸惑。具体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觉支】:即七觉支。具体为:
择法菩提分─善于简择法之真伪;
精进菩提分─勇猛心力行正法;
喜菩提分─心生善法而生欢喜;
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念菩提分─时时观念正法令定慧均等;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舍菩提分─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正道】:即八正道,又名八圣道:
正见─正确的知见;
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正语─正当的言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确的观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即入人法两忘、无相无别的如来禅定。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保证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注:
【止】:即禅定止观中的止。
【结使】:字面意思是打结(缠缚)而被驱使。意为认假作真,被贪嗔痴驱使缠绕而不得自在。
【观】:禅定止观中的观。
【诸法自性】:诸法实相,即万物万象的真正本质。
【方便】:方便善巧。
【速得成满,为无为乐】:迅速成就圆满,得到证无为法行无为法的法喜快乐。
【十力】:成佛后得十力:
一、知处非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无畏】:佛具四无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八不共】:
即佛十八不共法(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曰不共法)。具体是: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
【城邑聚落】:城镇村落。
【十善大地】:以大地比喻十善业,是人和天人福报所倚,也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成就的必备基础。反过来说,一个不具备十善业的人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恶人、小人更不用说。

小结。

本经重点:
十善业即不杀,不盗,不淫,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修行十善业,能确保下一生得人身或生为天人,且获福报。
修行十善业,是声闻、缘觉和菩萨道三乘行者成就的必备基础,故既是世间法,又是出世间法的必须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