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一: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恒常不变的有。空即无常。
这是很多无法真正解空解幻的学人对佛经里反复宣说、无处不在的空的理解。他们觉得明明有这么多人、这么多相、这么多事,怎么会是空会是无呢?因而认为佛法里的空指的是无常,是变化,即,没有恒常不变的人和事,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无常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空。
这当然是对佛法的一种曲解。
正解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镜中像”。恰如《金刚经》所揭示的,佛法说的空不是无常,而是如梦如幻,假有幻有。就像夜里做梦,梦里的人、事、物真真切切,立体可感,醒来方知不过黄粱一梦。梦中种种皆是假相,本质为空。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空不是无常,而是假有幻有。假有幻有故曰空。
对此常人往往难以理解,须实证方彻知,实证乃真达。
误解二:世俗有,胜义空。有是空,空也是有,空有不二。
世俗有,胜义空的说法源自某宗师,因契合人智而大受欢迎,影响深远。
它同样是因为无法真正解空解幻,又无法否认佛经里大量的说空说幻,便发明了“从世俗的角度说是有,从胜义的角度看是空”这样一种理论,貌似均衡地兼顾二者,巧妙地粘合了对立的两维,破解了一大难题,实则颠倒错解真俗二谛,客观上完全颠覆了佛法的根本要义。
而“有是空,空也是有,空有不二”则是上述理论的必然结果。既然世俗有,胜义空,所谓的有与空,只是从哪个角度看的问题,并不存在真正的有与空,而此刻人在世间,自然不能也不应看空,至少是“有是空,空也是有,空有不二”;既然空有不二,那就一切照旧,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家维持原样,继续贪嗔痴,继续假恶丑,不畏生死,不惧轮回……顶多是贪嗔痴的时候莫执着,老病死的时候则看空……
这当然是错的,是以世智辨聪谬诠佛智的典型。
正解是:
“世俗”所指向的有相世间是假有,本质为空;“胜义”所指向的无相法界是真有,本质为实。
空有不二说的是:本质为空的有相万法皆由实际真有的无相真如投影幻化(或直接或间接),在这一点上说空有不二。
恰如人影是人的投影,而非马、驴的投影,在人影是人的投影这一点上说人影不二。而不是说,真人和影子是同一回事。
误解三:一切无所有,万法毕竟空,既无实相,也无第一义。一切看空,空亦空掉,便是究竟,便是圆觉。
这是典型的顽空见、断灭论,也是佛最反对最常严厉批评的。
持此见者多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乃至抓个名相就跑的学人。他们读过一些经典,也看到经典里写满了空、空、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十八空,空空……便以为万法毕竟空,一切无所有,连实相也没有。只要一切看空,空亦空掉,便是彻悟便是圆觉。
他们不知佛所说的万法皆空,一切皆无,是就此岸一切有相有为法说的,佛说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非“凡所有,皆虚妄”;他们也没在内空、外空、十八空的后面读到“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以及紧随其后的“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大般若经),更不知不解《无量义经》反复宣示的“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也就是说,他们既无力理解经文里的深智,也没有完整学习完整领会相关佛经,而是,只解他们能解愿解的,只信他们能信愿信的,兴高采烈地抓一把说空的名相就跑,并以此为彻底为究竟——显然在下意识里,他们更愿意持顽空见。因为既然万法毕竟空,一切无所有,自然不用学不用参,不用修不用证了,既省事又顿显高明,何乐而不为?
正解是:
有相万法皆空皆幻,无相真如是真是有。幻相背后是实相,亲证实相得解脱。此即佛法第一义。
误解四:万法非真非假,非有非空,亦真亦假,亦有亦空。不落两边即中道。
此见同样源自某宗师,也同样被大量学人接受。原因是,他们没有真解佛经里大量诸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实无妄,无闇无明, 无坏无诤,无合无散”的经文,只是望文生义依文解义,错把谜面当谜底,以为既然不生不灭,无实无妄,那就是居中,不落两边,而不知经典里这类无无无、不不不的句式,指向的不是此岸有相世间,而是彼岸无相法界,它说的是:彼岸法界没有此岸幻境的万物万相及其相关的对立分别,因为法界无相,既没有人、事、物,也没有各式分别对待,法界只有一没有二,只有一切即一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真如(如来藏)。而不知不察此无相法界之实相的学人,显然也无视有相幻界并不存在这种无逻辑反逻辑的折中、取中(比如非死非不死、非众生非不众生之类),他们只是一厢情愿自视圆融地曲解。这种曲解,究其本质,其实只是一种诡辩,一种文字游戏,其结果,必然是不知所云也无法成立,客观上自然导致“一切照旧,世事如常”。
正解是:
并非“非空非有不落两边即中道”,而是“相空如有”乃中道(如者,真如、如来藏也)。应该借假修真,弃幻即真。此乃诸佛出世之大因缘——唤醒众生,经由修行脱离在幻有三界的生死轮回。
误解五:心识真有,唯识无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当然是对的。但它指向的是此岸三界万法的生成演绎规律,而非投影出此岸三界万法的无相本源。
唯识学的主干是佛在《解深密经》《密严经》等经典里奠定的,但只是廖廖数语,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故唯识学的繁复体系是后世的唯识家建构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万法唯识,离识无境。
但后世有一派唯识家因不知不察真正的存有,误认心识是真有,将“离识无境”推展为“唯识无境”,认为境界都是假的,只有心识是真有。
这当然是错的,也完全偏离了佛说。因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心经》)。佛已明示,“无意识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作为有为法的心识,当然也是梦幻泡影,何况色身
是幻相,色身里的心识自然也是幻心妄识,它怎么能是本源、怎么能是真有?
除非这个识是早期唯识家语境里的藏识,即无垢识。而无垢识并非幻身里的心识,而是真如、如来藏的异名。
正解是:
真如才是真有,色身里的心识仍是幻心妄识。个体在此岸的所见所闻所遭遇,即,众生眼前的万法,是阿赖耶识(即业力,含个业与共业)在意识配合下的显像表达。万法唯识,离识无境。
误解六:佛法不承认灵识、神识,地水火风四大合和即是众生。
这是很多人的认知。因为他们只知缘起性空,却不知佛还说了甚深缘起,且甚深缘起才是佛法的根本与重点。
甚深缘起说的是:无相真如化生出有相众生。
{地球人类的祖先来自光阴天(见《长阿含经》),而光阴天人是真如所化生。所有的天人都是化生而非胎生。}
而真如,在《四十二章经》里直接译作灵觉。
即使在幻有三界,灵识(又名神识)也是有相众生的主宰。请看经文: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四十二章经)。
请注意“寿终灵神上十九天”之“灵神”二字。灵神者,灵识、神识也,有的经典译作魂神,如《佛说四不可得经》之“命断魂神独逝”; 有的译作识,如《大乘显识经》之“身死识迁”(异译本《大乘移识经》则译为“神识”);有的译作“神我”,如杂阿含经三二一卷之“众生神我。死此生彼”; 有的则译作魂灵,如《修行本起经》之“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
由此可知,不少学人认为佛法不承认有灵识、神识等,显然又是误解,是大大地错会佛意了。
正解是:众生不但有地水火风组成的肉身,还有灵识(神识)雄踞其中,为其主宰。肉身朽坏,灵识独逝,或生天上人间,或堕地狱饿鬼畜生,端看此生业力如何。
不停地在六道轮回的正是这灵识(神识)。虽然它本质上也是假有的小我,但未出幻有三界前,就是它在轮回。
如果经由修行超出三界,假有的小我就消融,回归到真有的大我里了,就可以永超轮回,入无余涅槃。
误解七:前念灭,后念不起的当下即是真常自性,本来面目,敢于承担,即身即佛。
这种说法也颇受欢迎,因为它是如此容易。修行人只要细心体会,很容易就能捕捉到两个念头之间的停顿,而只要敢于认定那个停顿就是本有的佛性,就见性成佛了。
这当然是错的。体会两个念头之间的停顿,充其量只是一种细微的觉知,仍属幻心妄识,仍在假有时间的长河里。
打个比方:
比如天上一轮明月,地上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月喻真常自性,即一切即一的真如(如来藏),千江水月喻众多的有相众生。
如果“水月”经由修行发现,地上无数水月原来只是天上那轮明月的投影,非真非实……且这个发现源自他亲自得见天上明月,并获悉了天月和水月之间的投影关系,这就叫见性,见到本来面目,就大梦骤醒了。
海里的水月虽然是天上明月的投影,但天上的明月跟海里的潮起潮落、波光潋滟并无关涉。显然你不能把海里潮起与潮落之间的那个停顿当作天上的明月——本来面目。
正解是:
真常自性(即真如、如来藏)和身心是本源与投影的关系,真常自性超越身心也超越身心所处的时空。须亲见真如——投影出水月又不在水月里的那个天上月,才是真见本来面目,才能真觉醒。
误解八:一切法皆是佛法。生死与涅槃,无有少分别。生活即修行,烦恼即菩提
“一切法皆是佛法”出自《金刚经》,但它不是孤立的一句,紧随其后的是:“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段经文说的是:此岸一切法都不是真的一切法(因为是幻相),但我们尚在此岸须言说指称,故把它们叫作一切法(假名之)。
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正解是:一切有相有为法皆是无相的如来藏所投影幻化,非真非实。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明白“生死与涅槃,无有少分别”的错谬之处了。
生死意为色身尚在欲界贪嗔痴慢,生生死死,涅槃则是亲证真如大梦真醒后永断贪嗔,永超生死,显然,它们不是无有分别,而是大相径庭,天壤之别。只有亲证实相但尚未进入无余涅槃的真菩萨,才有可能“生死与涅槃,无有少分别”,因为他们已从大梦中醒来,在精神上完全断离了梦中的一切烦恼苦厄……
(但肉体可能有的老病之苦,也须待此生结束后入无余涅槃方能彻底断绝。)
同样,除非你下手转换烦恼消解烦恼,并将生活转化为修身修心的鲜活道场,否则生活就只是修行的对岸,烦恼也只是菩提的障碍。
就凡夫而言,生活即修行,烦恼即菩提其实只是一个摒弃修行的漂亮托辞,粉饰现状的美丽谎言。
误解九:修即不修,证即无证。执着修行、追求证悟就是还有迷执,还不究竟。
持此见的人基本都是顽空见者,没有真解真懂佛法,却自认掌握了最究竟的佛法。他们同样望文生义,误解相关经文,完全不知佛说“无修无证,无智无得”时,说的是彼岸实相里无有修、证、智、得这类事,因为实相无相,无人无事,无别无为,只有一切即一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也不知佛还同时说了:“一切无所有法,当修当作证”,“以行入无行”(《度一切 诸佛境界智严经》)。也就是说,身处此岸幻界的众生必须修必须证,直到证得彼岸真如,方知真如法界原来无修无证无智无得……
而佛法破迷扫执,破的是对幻相的执迷,而非借假修真、弃幻即真的执着。相反,佛所示六度里的精进度,就是教弟子精进努力、执着不懈修行。因为只有精进努力,才能尽快证得实相,从而尽快渡过生死幻海,抵达“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
误解十:一声佛号念到底,只赖佛力即得度。
这是末法时代最受欢迎的口号,也是信众最多的“宗门大法”。因为,它既便宜又快捷,既省力又有神助,简直是天降大宝,无往不利,被大量只想抄近路走捷径的众生当作易行道而热烈拥抱。
应该说,默念佛号,以一念代万念,当然是一种不错的修行方法,非常有助于摄心入静。但是,它只是一种修行方法,既不应也无力取代佛所教导的闻思修戒定慧,三十七品六度万行。
“善男子。若离如是三十七品。终不能得声闻正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见佛性及佛性果。”“菩萨修习三十七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妙法莲华经》
六波罗蜜即: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事而到彼岸。
而佛所说的六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说的是:
念佛,系念思维佛之大彻大悟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念法,系念思维佛所宣说法义、所揭示的生命奥秘诸法实相;念僧,系念思维僧众遵从佛教出家修行,能断轮回得解脱,能为众生作良福田;念戒,系念思维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诸恶烦恼;念施,系
念思维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念天,系念思维三界天人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闻慧等,而得生天乐报。
显然,六念的目的是让众生时时系念思维佛法僧等所提示的实相与意涵,从而持续努力按佛所示修行,而不是教众生只念一句佛号,只等佛力救拔……
就像有人教你,要念书才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过上好生活,你就应该老老实实去读书学习做功课,而不是坐在那儿一直念“书,书,书”……
相信你喊破喉咙,也不会获得任何知识与技能。
而如果只仗佛力就能得度,慈悲的佛陀也不用苦口婆心左说右说地说了四十九年法,且收徒教习无数了,只须时候一到,将众生一个个拽到彼岸就行了。
这是一个常识,可是现在,常识也成了稀缺品种。
正见是:
佛教导的修行从来都是三十七道品,以及小乘戒定慧,大乘行六度。依佛所教老实修行而不仅仅坐在那里老实念佛,才是正道才能得度。
总之,虽然佛法无上甚深,非实证难以完全彻解,故误读曲解在所难免,但真佛子至少应该做到,不以一己之喜好作为择法的标准。因为,只要尚未证道就还在凡夫状态,而凡夫都是颠倒见,与佛法深智正好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学人应该尽可能放下我执我慢我见,尽可能深入研读真经,完整领会佛智,同时,按佛教示勤勉实修,以期尽快进入殊胜的“胜解行地”,并在不久的将来拨云见日,亲证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