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只说空吗?

般若经是诸佛之母,出生一切佛。学人读真经,总能读到释迦佛的如是教诲。
除了四阿含经,佛一生游行八方广转法轮,讲的几乎都是般若经(这里指的是广义般若经,即所有揭示、阐述诸法实相的大乘经典,包括蕴含般若智慧的各单本经)。可是居然有学人误认般若经不了义,判定般若经是“中学程度”,唯识学才是“大学水平”。因为,他们认为般若经只说空,没说有。
除了出于宗派门户立场而持如是知见的部分唯识学人外,不可否认的是,亦有不少佛弟子读般若经,无论大品般若还是小品般若、单本般若,总能满满地读出空,读出无来,却无法读到实,读到有。他们往往看到醒目的“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有為空、無為空……”等等十八空,以及不时出现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形无色,无取无著,无实无妄……无有分别不可得示,非垢非净,非名非相”等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就斩钉截铁地判断般若经在说空,只说空,空得无比彻底,“空得一点渣都不剩”!
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般若经不仅说空,更说了有。般若经说空时,说的是此岸有相的万法皆是假有幻有,本质为空,此说是显了相,所以大家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而说有时,有时是显了相,有时则是隐密相。当这个“有”指向彼岸无相的实相时,因那实相不可思议难以言传,也因慈悲的佛陀以手指月,留下空间让弟子去证去悟,所以,相关说法往往就呈隐秘相,未醒的众生自然不察不觉,视而无见。
对般若经的误读于此大量发生……
下面,我们將选取部分经典,从短篇到长篇,从大家熟悉的到不甚熟悉的,来层层分析般若经是怎么说空,怎么说有;哪些是显了相,哪些是隐秘相;哪些解读是题中应有之义,哪些则是世人误读之后强加上去的。

就从大家熟悉的,而且是提纲挈领地阐述般若经核心要义的《心经》开始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起首第一句的“照见五蕴皆空”当然说了空,而且是五蕴皆空。但是,这是说出来的,没说出来的还大有内涵。
首先,这空不是直接看见的(事实上也无法直接看见),而是真正的存有显现后证伪:色身原来是幻相,色身所见也全是幻相……真如才是真有,真如是不生不灭自在永在的!
当真如炯炯,倏然显现时,行者便于这不可思议的瞬间证真破幻,获悉了生命奥秘……
换句话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真正意思是:真如现前,亲证实相。
修行人亲证真如,获悉色身是幻相,色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当然也是假有,本质是空时,幻相即刻破局,幻相里的苦厄当然也就破局了,故经云:“度一切苦厄”。
所以,在这貌似只说空的文字里,其实隐藏着真正的存有,暗含了世人难以知晓也难以理解的生命奥秘……
何况,前面还先说了有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虽然这也属梦中佛事,是幻有,但滞留幻界希望超出的众生,却不能不大行梦中佛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般若经里的空有两解,一是空无,二是无相。
人们一般多解为空无。这样解也没错。先按此解:
色和空无异,空和色无异。为何?因为色是幻相,假有,幻有假有本质上当然是无,是空。
“色就是空”,这也是从本质上说的。在本质上,梦里的人、事、物虽然声色并茂,活龙活现,其实都是假的,是太虚幻境,并非真有。
“空就是色”,在现象界,空表现为色,虽然表现为色,本质上还是空,因为这色法(色身及其所执持的万有)是幻相。亦即:空是色的本质,故从本质上说,空也是色——与色无异。
再看第二解。
东晋高僧慧远为东来圣僧佛陀跋陀罗法师译作《达磨多罗禅经》所作序文有如下文字:
“达磨多罗合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 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不)出于如,故曰 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
“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 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异译。可见空是无相真如之义。
能译出“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者,一定是洞悉实相的。因为亲证真如方知色身原来是真如的化现!此乃生命之奥秘,诸法之实相。
笔者认为此语应该出自佛陀跋陀罗法师,因法师是证得不还果的圣僧,并曾直问鸠摩罗什法师“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可见佛陀跋陀罗法师已亲窥那不可思议远超人智的惊人实相。
而那实相就是:色身是真如的投影化现,色身是假相,真如才是真有。而真如无形无相,不生不灭……
佛陀老人家更是常说真如法性如虚空遍一切。“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佛性即法性、法身、法界、真如、实际、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等的同义词)。因为真如(佛性)无形无相,无动无摇,周遍法界如虚空。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里的空,其实更是直指无相的真如。这才有上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的表述。
从中,学人可以看出,这表面上似乎只说空的文字里,又一次蕴含了真有。只是,这真有是隐秘相,须实证方能抵达,方知方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同样,“是诸法空相”里的“空”是“无相真如”之义。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这一切法的本质是无相真如——因为是真如来显。事实上,它也的确是在揭示无相真如(亦名一真法界)的“性状”。因为真如无相,故无法直接描述,只能遮诠,即,说它不是什么,没有什么……
学人读到这里,往往以为这一连串的无无无不不不 是在说此岸诸法,其实,它说的是彼岸真如,即,真正的存有,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同时它没有色身,没有众生(因为只是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 “something” ),故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等十八界,亦无无明,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等等。同时,既然没有众生,当然也就没有引导众生脱苦的苦集灭道,也不存在智与得之类的事情。
可见,这些貌似说无的文字,在在指向的都是真有啊。可是,可是……
学人熟悉的指月说,形容的就是这种状况。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等文字是指向彼岸真如的手指,是佛为引导学人去参去悟而施设的,但是人们或者不细参或者悟不出,不见不察不解真如,直接就把手指当月亮,简单干脆地解成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明显是以显了相在说有。菩萨证到真如后知实相无相无得,有相有得的万法皆是假法,虚妄不实,就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就彻底灭苦,“乘法身船,达𣵀槃岸”了。而且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这亲证实相的般若智慧,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如果学人前面望文生义,因对那一连串不不不无无无的误读导致了顽空见、断灭见,那读到这里,也应该反思了。应该意识到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空了。因为,佛说得明明白白清楚无误:有菩萨,有般若智,有涅槃,有无上正等正觉——虽然这些“有”是就“此岸”说的,但是,我们此刻难道不正是在此岸吗?
(是什么导致有“我们”,且正在此岸?)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最后这一段阐述般若智是佛法的最要最上最能破黯的总持,号召人们经由修行证得菩提,脱离幻界,到真常彼岸去。
咒文是音译,它的意思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证得菩提。
这当然又是显了相转正法轮,而且是结论式的宣示。若一切皆无,万般皆空,佛会作这样的宣示,会发出如是号召吗?
所以,即使有前面的误读误解,只要学人不断章取义,也不仅仅望文生义,而是完整地、深入地、反复地研究思惟整部经文,也不应该得出顽空见,更不会认为般若经只说空,没说有了。

众所周知,《金刚经》重在破相扫执,大量的篇幅都在破除幻相,横扫迷执。但即使是这样以破为主的经典,也不仅仅只说空只破幻,它同样也提示有,彰显真。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显然,这是以显了相说有:有菩萨,有福德,菩萨应无住相布施(有菩萨,只是不应住相。何意?细思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两段经文破的都是相。因为相是幻相,是虚妄,非真非实,故本质为空。这是明说的。
而“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虽也是明说,却含有隐秘义。因为,诸相非相隐含着一个惊天奥秘:
诸相非实相,实相是如来(此如来非狭义的如来,而是广义的如来,即:真如来显)。也就是说,诸相皆是真如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幻化。虽然投影显现为有相,但因为是投影幻化,故此相非真有,乃虚妄之相,真有的是幻相背后的真如!——就像现在一组编好的程序代码,在一定条件下可在空中投出3D影像,影像非真有,影像背后的程序才是真有一样……
换言之,有相生命的源头是什么?是无相的真如!(亦名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佛性、法性、真心、本来面目等)众生乃真如的投影幻化!这个实相,凡夫无法了知无法彻解,须实证才能真正抵达,故佛以隐秘相说之——会者自会(就象佛祖拈花,迦叶会心微笑),不会者细细参之,反复参之……
这其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常常被误读为一切所有皆是虚妄,而忽略了佛说的是相虚妄,是凡有相 皆虚妄,而非 凡所有,皆虚妄。也就是说,相是虚幻之相,但幻相背后有无相的真有。遗憾的是,人们往往读不出这个真有,反而自信满满 言之凿凿 轻率轻易地得出顽空见。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段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是: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

此处应取玄译。因其他经典里类似表达都译为“少法”而非“定法”,依上下文看,也更符合佛意。
无有少法的意思是:没有一丁点法。
为何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证得?
人们往往望文生义解成如来无所证,无所证即是空,空无所有。
其实,这里又是隐秘相转正法轮。
无有少法如来所证说的是:没有什么有相有为的法是如来所证,如来证得的是无相无为的本觉真如。
因为,如来证到:色身及其所见全是幻相,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 不垢不净的本觉真如才是真正的存有,而真正的存有是无相无别、无作无为、无起无落的。故在此意义上说,无有少法如来证得。同时,也因为这个本觉真如是本自具足的(本来就是众生皆具的),只是之前被幻界厚厚的贪嗔痴尘垢覆盖住了,如今经由修行彰显出来而已,并非从外获得,故说无得。
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也是此意: 真如既无相又不可言说,难以真正传达,而且言说是假名,言说之相亦是幻相,故说没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这同样是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其真义是:如来所说是诸法实相,此实相不可取不可说(无相可取且难以描述难以言传),也不存在法与非法的二元对立(因为它只有一没有二,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
或问,为何佛不明说,却要反复以隐秘相“指月”呢?
因为,佛要你自己修自己悟,自己修证悟得的才是真得。佛指明方向,弟子们沿着佛指的方向去修去证,才有可能真正抵达彼岸,得道成就。
何况如果不是亲证,既使佛说得再明白再清晰,那远超人智的惊人生命实相,恐怕也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确信彻解的。

这里,顺便纠正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此处玄奘法师的译文是:
“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罗什法师是意译,玄奘法师是直译,玄译较罗译更准确,且与众般若经所宣一致,即:一切贤、圣、众生都是无相无为的真如所显现的(以投影幻化的形式显现,请参阅《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等经典),而非依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某某——则非某某——是名某某,这样的三段论在本经大量出现。虽然基本上是以显了相呈现的,但同样出现大量误读。
先来看其意蕴:
庄严佛土仍是幻相,本质仍空,故说“则非庄严”。但因众生身在幻界须指称它,故 “是名庄严”(名者,假名言说之意)。
本经大量出现的三段论对应的都是:
现象—本质—现象,即 幻界—法界—幻界。
也就是说,庄严佛土属于现象界,由于现象是幻象,在本质上(即法界)它并非真有,故否定它,“则非庄严”。但在现象界里需要言说指称,故又从假名的角度肯定它,“是名庄严”。
不少学人于此类三段论不明所以,故或者一头雾水,或者干脆简单地作顽空解了。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段经文对亲证实相的行者来说其实是显了相,因为说得很明白了:实相非相——非有相,即实相无相。能够洞悉此第一义,不为幻相所遮,离一切诸相,则是觉悟,则名诸佛。
也就是说,诸佛首先是证得实相无相从而离一切诸相的。
但是对绝大多数未证实相的众生而言,此段经文仍是隐秘相。
因为无法理解明明有相为何佛说非相?更无法想象实相无相,无法理解何为无相的实相——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之道是:信佛所说,去修去证。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 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这里,佛再次明说有菩萨,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不应住色生心。亦即,菩萨相也是幻相,但幻相背后有真正的存有,故应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且不住于相而行布施,以期经由这样的修行,脱离幻相,回归真常。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为何?因为诸相是幻相,众生是假有,真正的存有,是无相无别也无生无灭的!——此处貌似显了相却蕴含着隐秘义,已证者自知其义,未证者不明所以。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前面刚说菩萨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又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很多学人对此相当困惑,觉得前后矛盾,不知应作何解。其实,前面说应发心,是就此岸即现象界说的,你在此岸,当然应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并去修去证,以期渡过生死幻海抵达不生不灭的真常彼岸,后面说“实无有法……”,则是就彼岸即本质说的,因为在本质上,即法界,是无相无为的,故既无众生相,也不存在无上正等正觉之类的事。而如果没有亲证这个实相,洞悉彼岸真正的存有是不生不灭,无一切相无一切有为法的,就不是真觉悟,就不可能成佛,然灯佛就不会给释迦如来授记。
換言之,身处幻界的众生须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并且精进勇猛地去修去证,直到证得幻相背后那无相无别无生无灭也不存在无上正等正觉之类事的本觉真如,才是真觉醒,才能真成佛……
注意须亲证而非只知空只理悟,也就是须证悟才是真觉醒,才能真成佛。
(当然理悟也非常重要,它绝对有助于证悟的发生,这也是诸佛菩萨不厌其详反复为众生说法的原因)。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句话因为是隐秘相,常常或被忽略,或被误解。
它的真正义蕴是:如来(含诸佛及所有生命。如来有广义狭义之分,此处二义俱),即是真如来显之义。亦即,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万法 皆是真如来显(或直接或间接)。
这里的“如”是名词,即真如、如来藏,而非介词。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所得……于是中无实无虚”,这又是隐秘相,并非字面上的意思。它说的是:如来所证得的是没有二元对立,没有实或虚这类问题的一真法界,而非通常误解的既非实也非虚,居中……
“一切法皆是佛法”更是被广泛误读。它的正解其实就是紧随其后的“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也就是说,此岸一切法都是幻相都不是真有(真有的是投影出这一切法的无相真如),但因尚在此岸须言说指称,故假名一切法。
此处“佛法”的佛是佛性之义,而佛性是真如、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的同义词。
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等于“诸法如义”。它的真正意思是:此岸一切法皆是佛性所化,即,皆是真如来显。因为是化现非真有,故此岸一切法本质为空。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再次明说有真菩萨:通达人空法空者,佛说叫作真正的菩萨。
这里主要讲的是菩萨离相。真菩萨是真知道在本质上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土相,因为真正的存有是无相的。
须注意是实相无相,而非实相虚无。
常有望文生义者,以为说空说无即一切皆无,连无相的一真法界也不存在。如果这样,众生是哪里来的?眼前这些幻相是哪里来的?——众生及其所执持的万物万象,恰恰是一真法界(或表达为一切即一的本觉、真如、佛性、法性、如来藏、如来智慧德相等等)或直接或间接的投影化现!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何此三心皆不可得?因时间是假象非真实。幻身里的妄心也是假象非真实,故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
注意这里说的是幻身里的妄心,而非真心(真如)。

“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同前述。幻界的众生在法界是不存在的(因法界无形相,无个体,只有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本觉真如),但因我们尚在幻界,所以有众生这个名和这个相。所以叫作众生。
这种非此非彼的句式常被误读为就是居中,这当然是错的,由此句经文可知。显然没有事物可以叫作非众生非不众生而居中的。它的真正意思是:在法界(真正的存有)无所谓众生,在幻界(虚幻的假有)则有所谓众生,也名叫众生(假名之谓也——假相之名当然是假名)。

“如来说: 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无我是明说,为何无我则深藏奥义,须实证方真知。因为,证道者亲证我相是幻相,是假我;我相背后的真如也不是纯粹个体的,而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所以,他知晓在现象界这边表现为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在本质上却是重合在一起的整体。故从本质上说,并没有纯粹个体的小我,只有重合在一起的大我。故佛说无我,说同体大悲。
此中义趣,未证前无法依人智思维揣测,只能通过读真经学正法,正解佛智得窥一二。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这当然是显了相说空,即一切有相的音、声、色等皆为幻相,本质皆空。但人们往往忽略了这里也说了有:有如来,只是如来真身无相。若要见如来,须真知实相无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在此说得清清楚楚:于法不说断灭相。但是不少读《金刚经》解《金刚经》的学人,却往往深陷顽空见,乐说断灭相……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本经结尾,佛再次以显了相转正法轮。这个偈子不难理解也不易误读,我们只须记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是一切有为法,而非一切法。因为,确有无为法,无分别法,确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如不动自在永在的一真法界。而且,它,才是真正的、永恒的存有。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佛教经典,也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经。它的译者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他们都是汉明帝夜梦金人后派遣十八使臣前往天竺迎请高僧和佛经而请到东土的。迦叶摩腾法师是得道高僧,精通大小乘佛法且具大神通,曾因宣讲《金光明经》化解了一场战争而声名远播。竺法兰法师亦是精通佛法的高僧,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学者之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迦叶摩腾法师是证悟得道高僧。

本经言简意赅,包含大小乘义理。尤其在核心要义的翻译上极其准确鲜明。
我们来看此经是如何说空,如何说有的。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识心达本——识真心,达本际。真心者,真如也,非很多人误解的幻身里的那颗妄心。本际者,幻身之源头,幻相之缘起是也。无为法则直指不生不灭无作无为如如不动的一真法界。
此章明说有真心,有本际,有无为法。未明言的是何为真心,何为本际,何为无为法,概因本经是从《法句经》等经典摘要而成,多是“金句”式的,不展开论述,但真解佛法者自知所述何指,不明者可参阅其他般若经典,如《心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大般若经》等。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这里讲述小乘的四个果位,当然是明言在幻界有修有证有得果(虽然这些在本质上仍属梦中佛事)。想提请各位注意的是其中的“寿终灵神上十九天”之“灵神”二字。灵神者,灵识、神识也,有的经典译作魂神,如《佛说四不可得经》之“命断魂神独逝”; 有的译作识,如《大乘显识经》之“身死识迁”(异译本《大乘移识经》则译为“神识”);有的译作“神我”,如杂阿含经三二一卷之“众生神我。死此生彼”;有的则译作魂灵,如《修行本起经》之“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
不少学人认为佛法不承认有灵识、神识等,显然又是误读,是大大地错会佛意了。

“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识自心源,达佛深理——认识真如自性(亦称妙明真心)这个源头(因它是万象本源),抵达佛法的深邃义理,亦即悟无为法,解第一义,洞悉宇宙生命实相。
真如缘起之实相名之为道,亲证真如洞悉实相,即是得道,方为得道。
而证得实相者,自然将呈现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的得道状态。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是隐秘相,说的是证道者亲证真如后知晓实相无相,也无所谓念与作,修与证之类的事。并非后人误解的字面上的意思。
同时,它也蕴含着为证得实相,修道者修行时应能所双亡之义,即:应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念无念念、行无行行……相当于金刚经的三段论:念—无念—念,对应的是幻界—法界—幻界。也就是说,念是幻相,在法界即本质上并不存在念这回事,但因我们尚在幻界,所以有念这个幻相,也需要念和行、言、修这些行为,以期经由幻界的修行超出幻界,达致真常彼岸。
换言之,修行人应该念无念之念,行无行之行,言无言之言,修无修之修,即,修行时不着相,不执着于我在修,我在布施、我在持戒等,而是三轮体空地行六度。此处亦常被“聪明人”误解为不用念不用行不用修,实乃望文生义,不解经文蕴含的隐秘义之故。
言语道断一句,明说有道(实相),且无法言传,也不是器物可以装载恒量的。会者自会(近尔),迷者愈远。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本章非常重要,整体释义如下:
观天地,系念思惟它不是真实恒常的;观世界,系念思惟它不是真实恒常的。观灵觉(知晓明白它才是真正存在的),就是觉悟觉醒。这样知悉,这样认识,得道就快了!
(常者,真常也)
本章直指大乘佛法的核心要义,即第一义,诸法实相。
因为佛和证悟的菩萨经由实证发现:真正存在的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灵觉,众生的色身和眼前的万象只是幻相,非真非常。
本经译者迦叶摩腾法师是亲证实相的得道高僧,故能把“灵觉”如实译出。非实证者无法企及。
“观灵觉,即菩提”虽是明说,是显了相,但因为言简意赅内涵丰厚,后世学人往往没有真会真解,甚至常常一带而过,忽略不计。真是非常可惜。
更有顽空见者放言没有第一义,没有真道实相,只是万法皆空,空无所有。
他们既不了解也不承认相空“如”有。如者,真如、如来藏也。本经的得道译师将它明确译为灵觉!
(请注意灵觉不完全等同于灵魂。灵魂含有个人印记,即累世积淀的业力,佛经里称作灵识、神识。而灵觉却不含个人印记,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的。换言之,在幻界(现象界),众生身灭后,轮转的是灵识;超出幻界后(即常说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只有灵没有识了。识者,阿赖耶识是也——每个个体的“业力种子仓库”。
修行人证道成就回到法界后,小我(即假我)就消融了,只有一切即一的大我。这也是为何经云“诸佛众生共一法身”)。

“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本章明言甚勿信汝意,但密义隐藏在明言之下。即,凡夫都是颠倒见,都不知不察色身是幻,眼前是幻,以为所见即真,眼见为实,故所思所想所感都与真相相反。只有证道得果,才可信汝意,因为证道方能穿越幻相,大梦骤醒,于瞬间洞悉宇宙生命实相,并从此远离无明迷执、颠倒梦想……
遗憾的是,佛的如是教诲往往被抛诸脑后。人们常常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甚至抓住甚合己意的片言只语便随意铺排、大肆演绎、言之凿凿,而忘了当你未证时,不应信汝意。因为很大的概率你离真相离真正的佛法相距十万八千里……

《度一切 诸佛境界智严经》共有三个汉译版本,另两译分别名为《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和《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本经阐述以佛深䆳庄严智慧,度化一切众生至诸佛境界的奥妙。

“文殊师利。不生不灭即是如来。文殊师利。譬如大地琉璃所成。帝释毗阇延宫殿。供具等影现其中。阎浮提人。见琉璃地诸宫殿影。合掌供养烧香散华。愿我得生如是宫殿。我当游戏如帝释等。彼诸众生不知此地是宫殿影。乃布施持戒修诸功德。为得如此宫殿果报。文殊师利。如此宫殿实无生灭。以地净故影现其中。彼宫殿影。亦有亦无不生不灭。”

如同前述,如来即真如来显。显像的此岸实是投影,恰如琉璃所成之大地上的帝释宫殿倒影。此宫殿影,从现象上说似乎有,从本质上说却是无,也无所谓生与灭,因它只是倒影,并非实有。此处委婉说空——影子的本质当然是空。

“文殊师利。众生见佛亦复如是。以其心净故见佛身。佛身无为。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非世间非非世间。非心非非心……
如来常住不生不灭非心非色
非有非无如琉璃地见宫殿影
此影非有亦复非无众生心净
见如来身非有非无亦复如是”

此处则以隐秘相说真有。有佛身,且是无为的佛身,说明这佛身指的是无相的真身,亦名法身,法界。法身法界才是真有。
“心净”两字亦非字面意思,而是指不为相所遮,即,穿越幻相,方得见佛真身,恰如《金刚经》之“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色非非色。不可见非不可见……”则又是隐秘相描述真有:诸佛真身是无相无为不生不灭的,也没有色与非色、可见不可见、世间非世间、心或非心的二元对立。而因为诸佛众生共一法身,所以佛之法身亦是众生法身亦是常说的一真法界——这层意思没有明言而是题中应有之义。常读真经的学人可以看到描述一真法界的经文与描述诸佛法身的经文是一致的,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没有二元对立等。为何?因为它本就是一体,无二无别。

“文殊师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次及中山后照下地。如来亦尔。无心意识无相离相。断一切相。不着彼不着此。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不可思议。非思惟所及。不高不下。无系缚无解脱。非有智非无智。非烦恼非不烦恼。不真实不虚妄。非智非非智。不可思议非不可思议。非行非不行。非念非不念。非心非不心。非意非不意。非名非不名。非色非无色。无取无不取。非说非不说。非可说非不可说。非可见非不可见。非导师非非导师。非得果非不得果”。

先明说有如来。
次说如来无相离相。如来真身无相,离一切相,也无心意识。注意“无心意识”一句,和《心经》里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一致,说的都是真如法界这个幻化出众生(包括诸佛化身)的本源,是无个体无色身亦无心意识的,它只是万千同体一切即一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
(误认个体色身之“识”为本源的学人深思之)。
再次,揭示如来不着相断一切相,不着此或彼,且不可思议非思惟所及。因为它远超人智,无法经由推理、揣测、思维、演绎抵达,须由定发慧,实证方至。
那些将“不不不“、“非非非”解成既非此又非彼而居中的学人请特别留意这句经文:“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不可思议”。佛显然知道会有“居中”这类误解,故特別指出“不住中流”,因为,真正的存有并无幻界(现象界)这一套对立对待与各式分别,它既没有此和彼,也没有中!它只有如如不动无相无为的一,故称一真法界。
接下来的“不高不下。无系缚无解脱……”等一系列不不不、非非非仍然以隐秘相转正法轮:它继续描述如来法身即众生法身即一真法界是无有二元对立的,譬如高下缚解,真妄虚实,有智无智,有取无取等等。
般若经里经常出现、大量出现这类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的句式,说的都是彼岸法界无有此岸幻界的这一套对立分别,而不是望文生义者通常误解的“非空非有在中间”,或什么都没有,一切皆是空,连真如法界也不存在的顽空见。
但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以隐秘相说法的,非实证无法真解,故被大量误读。
这种误读可以理解,因为亲证实相的行者毕竟少而又少,寥若晨星,但不应鼓励不应纵容的是:误读,却言之凿凿不肯反思不容修正,任凭自己同时也误导他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无住。无住故无动。无动故无依。无依故无处。无处故不生。不生故不灭。若能如是见者。心不颠倒。不颠倒故如实。如实故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来。无来故无去。无去故如如。如如故随法性。随法性故不动。若随法性不动。则得法性。若得法性。则无悕望。何以故。已得道故。若得道则不住一切诸法。不住一切诸法故。不生不灭无名无相。”

“一切诸法悉皆平等”亦含隐秘义。它说的是在本质上,一切诸法都是平等的,因为都是真如的投影幻化,本质皆是假皆是空。而非指现象上(幻有三界)无有是非曲直,差别差异。
正解应为:现象界有差别差异、是非曲直,但因现象是幻相,故从本质上说,这些是非曲直差别差异其实都是梦幻泡影,子虚乌有。
有些学人往往既在幻界较真执着,孜孜以求,又将无分别法挂在嘴边,一遇争论,便搬出尚方宝剑斩压对手,显示高明。其实,真解无分别法者,应该是在总体上不分別,即,不再执取幻界的各种得失有无,一心去修真证道,而不是具体现象上不分别,譬如过马路不看红绿灯,视魔说平等同佛说之类的……
“若随法性不动。则得法性”。明言有法性,且明示如何证到法性:法性是如如不动的,所以与法相应如如不动,即持虚守静,与道相应,才能得道,才有望证得法性。
“若得法性。则无悕望……” 这里的无希望是指不再希求盼望幻有三界的一切利益,诸如财色名食势等等,而不是不希望证真成道,超出幻界。因为证得法性(亦名法身、法界、真如等),即知此岸是幻,不真不实,自然不会再认假作真,不会再住在(粘附于、执着于)现象界的一切貌似有实则空的假法里了,自然只会借假修真,一心修道,直至成佛。

“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文殊师利。若谓菩提身心所觉。是依假名非真实义。何以故。菩提不身不心。不虚不实故。”

“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明言觉悟不依身心,即不是色身的感觉、思惟可达。
“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 。这样的句式同样在般若经里大量出现,其义为:身是幻身,如同草木,心是妄心,虚诳不实。如果说借幻身妄心去觉知菩提,是依假名戏论,意即就此岸幻相而强说之的,并不是实相的真义,因为实相里既无身也无心,无所谓虚也无所谓实,只有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故菩提实在身心之外,即,须能所双亡(能缘所缘悉皆止息),由定发慧,才可能在因缘成熟时静极生觉,真如蓦然现前。真如一现,自然恍然大悟,酣梦骤醒……
这里的重点是:真如不依赖于身心的感觉与思考,它是一种隐藏甚深的客观存有,只在福德资粮备齐后的能所双亡之禅定中显现!
(建议深信“悟在心,岂在坐”的学人仔细体会这段经文,并意识到,只有佛才是成就佛道的,学佛修佛就应该、也只应该遵循佛说,而非那些有背佛说的各路“大师”的各式见解,哪怕其见解深得汝心——事实上,无论多大的名声,有多少热烈的拥趸,只要未亲证实相,就还是凡夫,就还是颠倒见。更何况既使亲证实相,也不具备诸佛的一切智智,他只是获得了根本智——洞悉生命实相而已,他距离全知全觉的佛智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市面上常有“成佛之道““即身成佛”一类的文本流通且广受欢迎。但其中多以人智曲解佛智,且往往倡导易度捷径,偏行一二。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只有成佛了才有资格有能力开示如何成佛,未成佛甚至远未证道开悟的凡夫,教授成佛之道,岂不是力所不逮?岂不是误人误己?
另外,学人常说证到空性,其实空性并不是直接证到,也不能直接呈现的。它是真正的存有显现后证伪:色身原来是幻相,色身所见也全是幻相!——幻相的本质当然是假是空。
故所谓证悟所谓得道,既不是目睹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也不是亲历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更不是敢于承担当下即是即身即佛,恰恰相反,它是真如突破幻心妄识的遮蔽,从藏得很深的地方出来了,它是真有显现从而证真破幻——请注意是真有显现而非空无所有!)

“空为如来所觉。何以故。以无相故。复次文殊师利。菩提因智亦是空性。何以故。以无相故。文殊师利。空及菩提悉无所有。无二无数无名无相。”

这里明说空是无相,菩提因智亦是无相。这正是我们在《心经》的解析里指出“诸法空相”的空亦是无相之义的根据。若行者亲证实相,得出的也将是同样的结论。
“空及菩提悉无所有”更明确指出此“无所有”是“无二无数无名无相”,并非无一、无实。
无二自然无数——没有二及更多的数位但有一,没有名字没有形相却是实有。此“实有”本来并无名字,佛为指称它以便为众生说法,将它命名为如、真如、如来藏、法性、法界等……
如来所觉正是这无形无相的真正存有。

“文殊师利。菩提者如实句。如实句者。如菩提相不离如实。色受想行识不离如实。如菩提相地界不离如实。水火风界不离如实。如菩提相眼界色界眼识界不离如实。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亦不离如实。此谓如实句。”

这里又是隐秘相说有,有真如。
如实之如是名词,即真如,非动词或介词。
“菩提相不离如实……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亦不离如实”,意为所述现象界的一切皆离不开真如这个实相,亦即“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即是如,如即是色”。因为,这一切,皆是真如来显!

“文殊师利。菩提者。以行入无行。文殊师利。云何行。云何无行。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行者心不住。无行者无相解脱。行者可称量。无行者不可量。云何不可量。无可识故。”

“以行入无行”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行,意为行一切善法,无行指证得无一切善法的真如实相(实相里无有善不善法这类事)。行时不着修行的相,无行(证道后)得无相解脱,亦即下文的“行者心不住。无行者无相解脱”,且明言要达到无相解脱,须以行入无行。
注意须“以行入无行”,而非啥都不行。佛说得相当清楚了!

“文殊师利。一切无所有法。当修当作证。若证则无烦恼生。无烦恼灭。文殊师利。生灭者。是假名字说。于实相中无起无灭。”

再次明言,一切无所有法(即无为法无生法)当修当作证!那些误以为大乘佛法主张只须看空无须修无须证的学人深思之。
“若证则无烦恼生。无烦恼灭。”则含隐秘义,实证方会此义……具体请重温《心经》解析里的的度一切苦厄,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我们来看看在大乘经典里占比最大也最重要最详尽的《大般若经》是如何揭示、阐述诸法实相的吧。

“复次,善现!无色非化,无受、想、行、识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眼处非化,无耳、鼻、舌、身、意处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色处非化,无声、香、味、触、法处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眼界非化,无耳、鼻、舌、身、意界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色界非化,无声、香、味、触、法界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眼识界非化,无耳、鼻、舌、身、意识界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眼触非化,无耳、鼻、舌、身、意触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眼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化,无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地界非化,无水、火、风、空、识界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因缘非化,无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从缘所生诸法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无明非化,无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布施波罗蜜多非化,无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四念住非化,无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空解脱门非化,无无相、无愿解脱门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善现!无内空非化,无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如上所引,《大般若经》的确大量地、反复地、不厌其详地在说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十八空……万物万象本质皆空。为什么?为什么?
是无常故空吗?
是的!但这个无常说的是现象界万相无有真常,而非只是不常在不常住。
是缘起性空吗?
是的!但这个缘起直指源于真如法界的甚深缘起,而非仅是现象界的因缘和合。
何为甚深缘起?
如您所见,上面引述的经文不仅仅在说空,它更是在揭示为何是空:
无色非化…无十八界非化……无佛法非化……诸是化者无不皆空。
佛在此说得明明白白:现象界的一切,地水火风、十二处十八界、包括无明、十二因缘乃至六度、四念处、八正道等佛法,以及指称各种空性的各式名相,无一不是化现所成!正因为是化现,所以无不皆空!
可是,有些学人竟然能够忽略其中赫然明说同时极其重要的大前提:无色(万物万象)非化,无不是化,而将“空”单摘出来,孤立地说空,片面地说空,直至不可救药地走向顽空见……
熟读真经的学人都知道,几乎所有般若經都在揭示这个幻化:“如幻如化,如影如响”(投影与回响),“如水中月镜中像” ,“如梦幻泡影”……
这个投影幻化就是甚深缘起。
因为是化现非真生,是影像非实有,所以本质是假是空。
注意是投影化现、如梦如幻故空,而非仅是不常在不常住故空。
(为何佛法也是空?因它也是梦中佛事,故本质亦空。虽本质亦空,却是必须必行。因为身处梦中的众生不借助梦中佛事,就无法从绵延了无量劫的立体大梦中醒来!)
至于是由什么化现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存有,同样,也几乎所有般若经都明确揭示了,但因这答案不可思议难以言传,非实证无法彻解,故既使佛说得非常明确,人们往往还是懵懵懂懂,不明所以。
《大般若经》是如何揭示、阐述这个真正的存有的?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真如甚 深微妙。」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是真如甚深微妙。”

“佛告诸天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极难信解,甚难证得。”

佛言:“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色如真如无变异、无分别、无相状、无作用、无戏论、无所得,亦如实知受、想、行、识如真如无变异、无分别、无相状、无作用、无戏论、无所得。善现,如是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色,亦如实知受、想、行、识。   
“复次,善现,五蕴真如即有情真如,有情真如即出没屈伸真如,出没屈伸真如即五蕴真如,五蕴真如即十二处真如,十二处真如即十八界真如,十八界真如即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即六波罗蜜多真如,六波罗蜜多真如即三十七菩提分法真如,三十七菩提分法真如即十八空真如,十八空真如即八解脱真如,八解脱真如即八胜处真如,八胜处真如即九次第定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即如来十力真如,如来十力真如即四无所畏真如,四无所畏真如即四无碍解真如,四无碍解真如即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即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即一切智真如,一切智真如即道相智真如,道相智真如即一切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即善法真如,善法真如即不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即无记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即世间法真如,世间法真如即出世间法真如,出世间法真如即有漏法真如,有漏法真如即无漏法真如,无漏法真如即有为法真如,有为法真如即无为法真如,无为法真如即过去法真如,过去法真如即未来法真如,未来法真如即现在法真如,现在法真如即预流果真如,预流果真如即一来果真如,一来果真如即不还果真如,不还果真如即阿罗汉果真如,阿罗汉果真如即独觉菩提真如,独觉菩提真如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真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真如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即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即一切有情真如。   
“善现,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法真如,无二、无二处,是一真如,如是真如无别异故,无坏、无尽,不可分别。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善现,如是如来、应、正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觉知一切法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由如实觉真如相,故说名如来、应、正等觉。”  

如经文所示:
首先,真如甚深微妙,难证难觉,难信难解。
其次,真如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坏无尽,无一切对立对待。
第三,一切有情(包括三乘圣人)均为真如化现,有情众生所执持的万法,乃至度化有情的一切佛法的本源亦是真如。化现一切有情及其所执持万法的真如是一非二,不可分別。
第四,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
(注意是证一切法真如究竟,而非证个体之第八识,佛说得清清楚楚!除非这第八识特别定义为真如的同义词而非通常定义的业力种子仓库等……)

梳理至此,希望您已了解,般若经不仅说空,更说了有。它揭示的是生命缘起,诸法实相。此实相乃惊天奥秘,远超人智,亲证此实相,即,实证一切法真如,乃得无上正等菩提,而不是很多人(包括史上一些有名的禅师)言之凿凿误认的字面上的 无修无证无智无得即是圆觉,即是菩提。
为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用现代语言将此实相归纳一下:
无相、无生、无别的真如,投影、幻化出具象、各别、生生灭灭的众生(客观幻化,非有心为之,恰如水中月之于天上月)。众生皆具身、识、如(灵觉),却以 “灵隐识行”的方式,依业力 (阿赖耶识) 并在意识的配合下,解读、执持、演绎、发挥出山河大地, 花鸟虫鱼,刀光剑影,卿卿我我……
此岸(分离的个体及其所在),万物万有声形并茂,活色生香,起起落落, 生生灭灭,周而复始;彼岸(万千同体的真常实际),无色身,无意识 ,无作为,无差别,无万相 ,无万法,只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如不动的本觉真如。
它只有一,没有二; 只有平等,没有分别; 只是广大如虚空,寥寂如旷野; 无声无嗅,无动无摇,无起无作,无生无灭,无修无证, 无智无得……
足以惊掉世人下巴的是,这无相无别、无生无灭、万千同体的本源才是真正的存有,我们这些有相有别、生生灭灭、单打独斗的众生原来是水中月,镜中像,虚幻而不实!
反过来说,真正的存有,本觉真如,是不死的,永在的。生生死死是假象,是真如幻化出众生后,众生的意识配合业力(阿赖耶识)所作的一个个立体大梦而已……
(这最后一句才是唯识学的指向,而非有人误解的生命本源是唯识之指向)
这其中的重点是:众生的身相是幻相,众生的意识是幻身里的幻识。
但幻身幻识背后有如来藏,或称真常自性,本觉真如。
人类若实证到这个真常自性、本觉真如,人类就会从大梦中醒来,就不会再在生死幻海里随波逐流,一世世地领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了!
……
遗憾的是,由于为相所遮,由于误读误解,更由于实修实证不足、我执我慢有余,人们(包括古往今来一些所谓“大师”)往往无法切近、甚至无力理解般若经反复揭示的这个惊人实相。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诸法实相,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依法而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摄受护持所依住法,此法即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作所依处,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建议严重误读般若经的学人认真重温佛陀的如是教诲,并思考以下误区:
       一,把经典中大量揭示真如法界没有二元对立的“无无无”“不不不”“非非非”,或误解为非此非彼在中间,不著两边,或误解为万般皆空一切皆无,实相亦无,无意中热情拥抱顽空见。
      二,不解真如(如来藏)为何物,误以妄心作真心,错认幻识为本源。
      三,不知不察真如之甚深缘起,把幻界的因缘和合、表象的假有缘起当作实相,妄言没有第一义,没有实相。
      四,颠倒错解真俗二谛,把佛所示 俗谛有相却是幻有假有,真谛无相却是真有实有,颠倒为俗谛有,真谛空,世俗有,胜义空,从而以世智辩聪谬诠深义,消解佛法。
      五,不解“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正指向,把揭示此岸一切法幻有本质的佛法 替换为字面上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从而完全颠覆了佛法,回到原地,一切照旧。
      六,把彼岸实相中无所谓修、证、智、得,误解为在此岸无须修无须证,完全无视佛陀“以行入无行”“一切无所有法,当修当作证”的教诲……
      七,不解真如实相无法依妄心思维抵达,须在资粮备齐时由定发慧,有意无意地否定佛所教示之六度,倡导或只看空、调心,或者偏行一二
……
行文至此,如您所见,笔者已将获悉的实相坦诚相告,也把应有的正道努力呈现,对那些本不应言之凿凿却常常言之凿凿的各式误读也尽可能予以梳理。笔者当然知道本文所述只有部分学人能够理解,多数人读完此文很大概率仍会茫然迷惑,无力拣择,而另一些人,也许不在少数,他们对于无上甚深的般若经典,仍然会延续千百年来就有的状态,只会误读,只愿误读。
没关系,只要本文启发了现在以及将来的有缘佛子,哪怕只有一位两位三五位,笔者的功课就沒有白做。
何况,不为掌声,只为心安。我做我该做的事,您走您会走的路。一切本就随缘,也只能随缘🙏。

2021年元月

《般若经只说空吗?》 点击下载音频(MP3)